擁抱距離
有這樣一則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
寒風凜冽,兩隻小刺蝟凍得瑟瑟發抖。他們憑著本能走向彼此,試圖在寒風中擁抱在一起相互取暖。可是,他們在相擁的時候都被對方身上那尖尖的刺刺痛了。疼痛,讓它們又不得不分開一段距離。如此反覆,幾經折騰之後,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靠近而不黏貼,相擁而有間隙,既能相互溫暖而又不致被扎痛。
雖然是寓言,這個故事卻蘊藏了深厚的人生哲理。
生活中,常常聽到如此互相抱怨自己的男人和女人:
「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呢?」
「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為何不能理解我?」
「你為什麼就不能理解我一點?」
這種彼此之間的抱怨,實際上提出了一個人生恆久追問的問題——尋求理解。
每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可重複性。肉體、精神、心靈、思想,構成了一個個無比豐富的世界,這個世界,就像大自然中的每片樹葉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人的自我價值、尊嚴、榮譽、自豪等等,要求他保持自身的獨立性。獨立性增加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減少了彼此相互了解、理解的機會,這就註定了人是孤獨的。因此,不孤獨則是相對的,孤獨是絕對的;彼此的理解是相對的,不理解是絕對的;距離,心靈的距離,精神的距離,永遠存在。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大量研究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的科學之後,明確提出了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距離才能和諧融洽共處的理論和學說:空間關係理論。
深刻的愛,包括親情之愛,性愛,只能在某些時候淡化我們的孤獨,卻不能消除它;親人和愛人可以在某個時間空間理解我們,卻不能永遠理解我們;可以在某些時候縮短和我們的距離,卻不能泯滅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鑒於此,男人女人都需要明白,你無法依靠對方消除自己的孤獨,消除對方和自己之間的距離,也不能堅信自己就能消除對方的孤獨,消除和對方之間的距離。不管你多麼愛對方,對方多麼愛你,都不能。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在親人和愛人之間不自覺陷入索取理解的怪圈:把要求對方理解自己當作對方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以為對方理解自己是理所應當的,不理解自己就是不正常的;以尋求理解的名義強迫對方說出自己所有的隱私和心情,一旦達不到這個目的就斥責對方不信任自己;把對方不理解自己當作鞭子高高舉起,對對方窮追猛打,直至雙方的心靈鮮血漓淋,傷痕纍纍。
尋求理解、消除孤獨感是人的一種本能,消除彼此之間的距離相愛著的男女的渴望。要你心愛的人理解你,首先你需要努力試圖去理解他。一個女人根本就不試圖理解她的男人,只是要求男人理解她,她註定是孤獨的。反之亦然。
同時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的程度,既關涉各自對對方的愛,更關涉各自的知識層次、文化修養、感受能力、領悟能力、靈性的深淺等,是一種綜合的能力與情懷,只能慢慢領悟,不可強求。
所以,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除了自己努力首先試圖更多地理解對方之外,還需要讓自己保持一份必要的清醒:我們所有的向對方索取理解的懇求,都是不明智的,甚至是自私的。同時把對方不理解自己當作一種過失、錯誤,加以責備,甚至譴責,更是一種荒謬與缺少寬厚善良的行為。更進一步,如果我們還會拿這一切當作離開對方、決裂對方的原因,那就有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味道了。
紀伯倫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愛情不是擁抱對方,而是擁抱與對方之間的距離。」
也許,我們深愛一個人,最真切的不是要時刻擁抱對方,而是時刻走在渴望擁抱對方的路上,時刻擁抱與對方之間的距離。
為此,我們才會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推己及人;感同身受理解對方的喜怒哀樂,患難與共;愛彼如子、惜彼如女一般地關注對方的饑寒冷暖,與子偕老。
如果我們在不斷地提升自己,努力試圖更多地理解對方了,同時,我們也知道愛到極致、理解到極致,也不過是最大限度地縮短距離的話,我們就會坦然許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