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周期—搜狗百科

月經周期 月經的形成

月經是由下丘腦、垂體和卵巢三者生殖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調節的,在月經周期中的月經期和增殖期,血中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很低,從而對腺垂體和下丘腦的負反饋作用減弱或消除,導致下丘腦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增加,繼而導致腺垂體分泌的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增多,因而使卵泡發育,雌激素分泌逐漸增多。此時,雌激素又刺激子宮內膜進入增殖期。黃體生成素使孕激素分泌增多,導致排卵。此期中雌激素與孕激素水平均升高。這對下丘腦和腺垂體產生負反饋抑制加強的作用,因而使排卵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水平下降,導致黃體退化,進而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降低。子宮內膜失去這二種激素的支持而剝落、出血,即發生月經。此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減少,又開始了下一個月經周期。 在月經周期中出現下列的變化過程:

①女性進入青春期後,在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控制下,垂體前葉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和少量黃體生成素(LH)促使卵巢內卵泡發育成熟,並開始分泌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骨膜發生增生性變化;

②卵泡漸趨成熟,雌激素的分泌也逐漸增加,當達到一定濃度時,又通過對下丘腦垂體的正反饋作用,促進垂體前葉增加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且以增加LH分泌更為明顯,形成黃體生成素釋放高峰,它引起成熟的卵泡排卵;

月經周期 ③在黃體生成素的作用下,排卵後的卵泡形成黃體,並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此期子宮內膜,主要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加速生長且機能分化,轉變為分泌期內膜;

④由於黃體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血中這兩種激素濃度增加,通過負反饋作用抑制下丘腦和垂體,使垂體分泌的卵泡刺激和黃體生成素減少,黃體隨之萎縮因而孕激素和雌激素也迅速減少,子宮內膜驟然失去這兩種性激素的支持,便崩潰出血,內膜脫落而月經來潮。

此時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濃度降低,解除了對下丘腦以及垂體的抑制,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又可增加,並開始下一個月經周期。第一次來月經稱初潮,初潮的年齡多數在11~15歲。初潮的早晚和氣候、遺傳及健康狀況有關,如果女孩到18歲還未來月經,應考慮為病態,要進行查治。初潮標誌著青春期的開始。青春期卵巢的功能還不穩定,月經周期也不規則,初潮後,往往相隔數月,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再來月經,以後就逐漸接近28~30天行經一次。有規律的月經周期,其兩次月經間隔的時間一般不少於20天或不多於45天。正常月經持續的時間為2~7天,多數為3~5天。出血量平均約50毫升,但少至20毫升,多至100毫升。月經血色暗紅,因經血內含纖溶素,可防止經血凝固。流血多時纖溶素不足而有血塊形成,如月經期過長或經血量過多、過少,都屬異常,要進行及時診治。

在初潮後的幾年與絕經前的數年較常見到無排卵的周期,於是在此期間其間隔期最長,且變動最大.每個周期的出血量平均為130ml(範圍13~300ml),往往第二天最多,一條浸透的月經墊或棉塞吸收20~30ml。月經血一般不凝結(除非出血很多),可能是由於溶纖維蛋白和其他因子抑制凝結,基於內分泌的變化。

月經周期 月經周期的階段

女性月經周期以月經來潮第一天為周期的開始,到下次月經來為止。周期的長短因人而異,約為21-36天不等,平均約為28天。月經來潮的持續時間一般為3-7天,平均5天。月經周期又以排卵日為分隔,分為排卵前的濾泡期,與排卵後的黃體期。濾泡期長短不一定,但黃體期固定約為14天前後兩天。

1、月經來潮

月經來潮又稱月經出血。月經來潮是女性尚未受孕的標誌(但也不確定,有時懷孕早期也會出現月經出血)。在生殖期間,月經來潮期間未出血意味著女性已經受孕。當預期的月經來潮沒有到來時,一個女人或許能說她的「月經來晚了」,但也或許她已經受孕。

月經正常表示著持續幾天的月經來潮(通常是3-5天,但2-7也是被普遍接受的)。月經來潮時平均的血液流失為35毫升,同時10-80毫升也屬於正常現象。一些女性還發現她們在月經來潮期間會出現子宮內膜成組織狀混著血液流出的現象,這也是正常的。子宮內膜中的血纖維蛋白溶酶趨向於抑制血液凝結。由於血液的流失,為了避免缺鐵,女性對飲食中的含鐵量較男性為高。隨著經歷過子宮痙攣的癥狀的女性的增多(嚴重的子宮痙攣或者其他癥狀稱為經痛),一個為女性提供月經期間的相關衛生用品的行業發展了起來,這些產品包括衛生棉、衛生棉條等。在共同居住的女性之間,月經來潮的發作會趨向於些許同步,被稱作「麥克林托克效應」,初步發現於1971年,在1998年信息素的作用下獲得驗證可是後來的調查仍然將這個結果歸類於懷疑中。

2、卵泡期

從月經來潮的第一天延伸至排卵前(LH)高峰前一天,這段時間大概是12-22天,因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而有差異,下面以平均28天的周期為例:

月經周期 月經大約持續3-5天左右,到第7天的時候,腦下垂體會分泌荷爾蒙刺激卵子的發育,當卵子發育成熟後,腦下垂體開始分泌雌激素(estrogen),刺激一組3~30個卵泡的生長,這些卵泡是在前一周期最後幾天為了加速生長而補充的,當FSH水平降低時,補充卵泡中的一個被選作排卵,它成熟隨即派出,而其餘的進入衰萎,第一階段也就結束了。

在卵泡刺激素(又稱保卵泡激素,簡稱FSH)的影響下,五至七個處於第三階段的卵泡得到了足夠的供應,並進入下一個月經周期。這些在經過一系列的卵泡生成程序之後,正處於生命中的黃金時間的卵泡,為了爭奪顯性的主導地位,開始了彼此之間的競爭。在由黃體刺激素的信號瀑布作用下,這些卵泡開始釋放雌二醇,雌二醇則會逐漸抑制腦垂體對卵泡刺激素的分泌。在雌二醇抑制住腦垂體分泌卵泡刺激素的同時,他也給那個已經獲得顯性地位的卵泡增加了一些卵泡刺激素接收器,使其更加容易的吸收卵泡刺激素。由於卵泡刺激素的供給逐漸減少,非顯性地位的卵泡的生長速度也逐漸降低,直至最終死亡,這個過程稱為退化。但已經獲得了顯性地位的卵泡則繼續向腦垂體分泌抑制素,進一步打壓非顯性地位的卵泡。而這個顯性卵泡則持續增長,在靠近卵巢表皮的位置形成了一個突起,很快就成為了有能力排卵的卵泡。

而雌二醇,連同卵泡分泌的雌激素一起,開始形成一個新的子宮內膜層,組織學上稱為子宮內膜增生。如果受精卵出現,胚胎會自己植入這個舒適的肉器官內。

月經周期 3、排卵

卵子成熟後,開始大量的分泌雌二醇,從而引起腦垂體劇烈的釋放黃體刺激素。這個釋放現象平均發生在月經開始的第12天,會持續大約48小時的時間。黃體刺激素的釋放使卵子成熟,開始削弱卵巢中的卵泡膜。這個過程的結果就是排卵:釋放成熟期的卵子(卵子是人體內最大的細胞,直徑大約0.5毫米)。至於哪邊的卵巢——左或是右——排卵本質上是隨機的;目前還未發現左右卵巢同時排卵的現象。輸卵管的作用是捕獲卵子,並且提供一個受精的場所。在排卵期,子宮頸分泌的粘液會變得更加清亮、粘滑和稀薄,一旦發生了這樣的轉變,子宮頸的黏液拴會變得更加容易被精子穿透,這也是一個測試女性是否排卵的辦法之一。在排卵期時經歷的特有痛苦稱為經間痛,會持續幾個小時。一些女性在排卵期時,激素的突然轉換也會導致輕微的月經中期出血。未受精卵會最終分裂或者融入於子宮中。科學研究證明,女性在排卵時嗅敏度,也就是嗅覺相當卓越。

4、黃體期

每個人的時間大致都相同,也就是排卵日到下一次的月經來潮時,通常在排卵後的兩周也就是14天左右就是月經來潮日。

黃體是卵泡在排卵後持續生長分裂最終在卵巢中形成的一種固體物質。排卵期後,殘餘的卵泡在腦垂體的幫助下轉換成了黃體。而黃體除了延續卵泡分泌雌激素的性質之外,還會在接下來的大約兩周內分泌黃體酮。黃體酮將增值型子宮內膜轉換成可接受胚胎植入的分泌型子宮內膜,並會將身體體溫提升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攝氏度(二分之一到一華氏度),這樣當女性在測量每天的體溫時就能了解她們是否已經進入了黃體期。如果卵子受精了,受精卵就會像個胚泡一樣經由輸卵管到達子宮腔,並在排卵後的6-12天內持續向子宮腔內灌輸。在胚胎植入之後,生長中的胚胎會向母體系統發送信息,通知母體系統它的存在。最早期的信息由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組成,醫學上的驗孕就可以探測到這種激素。這個信號就會維持黃體持續分泌黃體酮。但如果當時沒有受孕或者沒有hCG的存在,黃體就會死亡並停止分泌黃體酮。黃體酮的濃度降低則為下一個月經周期做好了準備條件。黃體酮的收回則會導致子宮內膜的脫落出血(稱為黃體酮縮退性出血),並向腦垂體發送信息,卵泡刺激素的濃度隨之提升,產生新一批的卵泡。

月經周期 月經周期里的排卵期

在促黃體生成激素(LH)高峰前的7~8天,卵巢上所被選擇的卵泡分泌雌激素,尤其是雌二醇開始慢慢地增加,然後加速,在LH高峰前1天達到頂峰。雌激素的增加則伴以LH緩慢而穩定的增加及垂體分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的下降。LH與FSH水平可背馳,因為FSH的分泌受到雌激素優先的抑制(與LH分泌比較),並特別的被抑制素所抑制.正好在LH高峰前,孕酮水平也開始明顯地增加。

在排卵期間,LH高峰使一系列複雜的內分泌變化達到高峰---垂體在排卵期前釋放大量LH,LH高峰的形成部分是由於雌激素的正反饋,同時FSH的分泌也有少量增加,但其意義則不明了,當LH水平升高時,雌二醇水平下降,但孕酮水平卻繼續上升,LH高峰,典型地持續26~48小時,包含多次以脈衝式大量暴發性的釋放LH,LH高峰造成的卵泡完全成熟對排卵(從成熟的囊狀卵泡釋放卵子)是必要的,它往往發生於高峰開始後的24-48小時,排卵的機制尚不清。

在LH高峰期間,卵泡膨大並從卵巢上皮表面鼓出,一個小斑或無血管點在卵泡表面出現,在此斑上有一小泡形成,然後破裂並有一團物質(卵子與一些周圍的顆粒細胞)排出。卵泡產生的前列腺素,可能是由於LH及/或FSH的調控,看來對排卵是重要的。囊狀卵泡與排卵前卵泡上面的上皮細胞內的溶蛋白酶,局部生長因子及細胞激動素可能重要,卵子保持抑制狀態於分裂初期,直到LH高峰後,LH高峰後的48小時內,此卵子完成了第一次減數分裂,即每個細胞接受了原來46個染色體中的23個及排出第一極,除非這枚卵子被一個精子穿入,第二次減數分裂(即每個染色體縱形分裂成相等的一對)不會完成,及第二極體不會排出.。

在黃體(排卵後)期,形成卵泡的顆粒細胞與鞘膜細胞重組而形成黃體,黃體期的長短最恆定,在非孕婦女中平均為14天,並在月經的第1天而結束,除非接著發生妊娠,這長短相當於黃體功能生命的跨度,即分泌孕酮與雌激素約14天,然後退化。黃體逐漸增加分泌孕酮量以支持受孕卵的種植,孕酮於LH高峰後6~8天達到其高峰,約為25mg/d,由於孕酮是致熱性的,故在黃體期間基礎體溫增加0.5℃並維持此高度直到下次月經來潮,黃體生命跨度的調節知道得很少,但前列腺素與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Ⅱ可能捲入。如種植成功,則從植入卵來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支持黃體,直到胎盤-胎兒單位能夠在內分泌方面支持其自己,hCG在結構上和功能上與LH相似,然而妊娠試驗所用的獨特的抗體對hCG的β-亞單位有特殊性,而對LH沒有或極少有交叉反應。

在大多數的黃體期間,血中LH與FSH水平減少並降低,但是月經(下個周期)來潮時,它們又開始增加。

月經周期 月經周期的安全期

從避孕方面考慮,可以將女性的每個月經周期分為月經期、排卵期和安全期。排卵期避孕就是在排卵期內停止性生活的一種避孕方法。從理論上按照一個月來解釋:首先是月經期,就是月經來潮時間,一般在一周左右,注意左右這兩個字,經期時間長短同樣因人而異,不是非得一周。經期結束後進入正常的不出血時期,大約一周後,排卵期到來,排卵是正常育齡女性每個月都有的生理現象,是為懷孕、生殖做準備的。排卵期是一個月經周期中最容易懷孕的日子,也就是很多人所說的最危險的日子。排卵其實只是一個瞬間,但這個卵細胞在體內的活動比較慢,所以在它死亡、被吸收前,可能會在女性體存活大約2天,所以排卵的這幾天都是可能懷孕的。如果卵細胞沒有受精,它就會死亡,被人體吸收掉。這之後再過大約2周,下一次月經又來潮,正好4周,也就是一個月經周期。由於黃體期(也就是排卵日到下一次的月經來潮時間)通常是14天左右,如果月經周期正常,就可以算出安全期的時間。

如何計算月經周期

月經周期實質上就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周期性功能變化的一種外在表現。每個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的變化可分為2個階段。

月經周期 1、增殖期,就卵巢的變化而言又稱卵泡期,歷時約10天,即月經周期第5-14天左右。此期是由於卵泡生長,分泌的雌激素愈來愈多,使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逐漸升高,從而對子宮內膜產生修復作用。因此,內膜逐漸生長增厚,子宮腺體也隨之生長。

2、分泌期,就卵巢的變化而言又稱黃體期,歷時14天左右,即月經周斯第15-28天。這期是由於上一期末,成熟的卵泡排卵後生成黃體,黃體所分泌的孕激素作用於子宮內膜的結果。孕激素能使已增厚的子宮內膜中血管增生、充血,並使子宮腺體擴經彎曲而分泌粘液。這些內膜變化有利於受精卵著床(受孕)。假如這次月經周期中未受孕黃體就會由於得不到有關激素的支持作用而發生萎縮,從而停止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當血液中這兩種性激素降到極低水平時,肥厚的子宮內膜由於失激素的支持而發生壞死,出血和脫落,從此開始進(月)經期。

出血的第1天為月經周期的開始,兩次月經第1天的間隔時間稱為月經周期,因此月經周期的計算應包括月經來潮的時間。有些女性只計算月經乾淨的時間,這樣就可能認為月經周期縮短了,臨床上有的婦女常自訴月經不正常,一個月月經來潮兩次。其實仔細算來,月初及月末各來潮1次也是正常的。正常月經周期為28-35天,周期長短可因人而異,提前或錯後7-10天可視為正常範圍,只要能保持一定的規律性就不能認為是月經不調。

末次月經是指距就診日最近的一次月經,應從出血第1天計算。但需注意,末次月經系指此次月經與通常一樣的行經持續時間及量,不要將陰道不正常出血誤認為是月經。此種出血一般量較月經少,時間或短或延長,或失去平時月經來潮的規律。

月經來潮的持續時間一般為3-7天,出血量在100毫升之內,以第2-3天為最多。月經血一般呈暗紅色,不凝固,除血液外,還含有子宮內膜碎片、宮頸粘液及陰道上皮細胞。一般女性月經期無癥狀,少數人可有下腹或腰骶部下墜感、乳房脹痛、便秘或腹瀉、頭痛等不適,一般不影響日常的工作、學習及生活。


推薦閱讀:

岩藻糖苷酶—搜狗百科
紙糊三閣老—搜狗百科
趙明誠—搜狗百科
孟子(亞聖)—搜狗百科
搜狐註冊地遷到開曼,一年少繳幾億稅,投資人有什麼好擔心的?

TAG:月經 | 百科 | 搜狗 | 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