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草原:太陽捨不得下山的地方

【 1 】俗語說「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到了伊犁草原,便知道這句話絲毫沒有誇大的成分。夏日的伊犁草原,太陽遲遲不肯下山,也許是這裡的美,讓太陽也捨不得離開。

【 2 】伊犁草原之美,美在立體,草甸、繁花為近景,林木、雪山為遠景,還有羊群、氈房點綴其中,處處是風景。這種立體之美緣於伊犁草原所處的地理位置,伊犁草原發育於天山山脈的中天山及其山間盆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締造了伊犁之美。

【 3 】伊犁地區草原眾多,喀拉峻草原是其中之一。喀拉峻在哈薩克語中的意思是「山脊上的莽原」,海拔在2000-2800米之間,屬於高山草甸草場,南北寬約3-6公里,東西長約40公里。這裡的草地肥美,是優質的天然牧場。每年從6月開始,附近的牧民就會趕上牛羊,馱著家當轉場到這裡讓牲畜抓膘增壯。

【 4 】到了喀拉峻草原,眼前的景象讓人頓時有策馬揚鞭的衝動。站在一處高坡上,環視著腳下的土地,雲朵下的白色氈房也顯得光影飄逸,草原上的萬物瞬息間轉換著明暗色澤。由遠及近,叮噹、叮噹的鈴聲湧進耳膜,牛犄角後小山似聳立著的馱包晃晃悠悠地移動過來,又一戶牧民搬過來了。

【 5 】在草原上,相機幾乎沒有休息的時刻。即使沒有白雲,沒有氈房,沒有羊群,眼前的景色也絕不單一,就連最樸素的綠草甸,也會用變幻的光影裝扮自己。

【 6 】夏季是草原最美的季節,綠草茵茵,花兒朵朵。在五彩繽紛的花朵點綴下,草原顯得更加生動絢麗。

【 7 】野花和草原,有著割捨不斷的情緣。

【 8 】在草原上,青草不再是花兒的陪襯,而是與花朵為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9 】伊犁草原上生活的牧民大多是哈薩克族,哈薩克族是真正馬背上的民族。幾千年來,哈薩克族一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馬兒和歌聲是他們的「兩隻翅膀」。他們日出而牧,日落而歸,過著簡單而快樂的日子,充分享受大自然給予的一切。

【 10 】哈薩克族男女老幼都以騎馬為常事,孩子幼年就在馬背上玩耍。每個男孩子到了五歲的時候都會舉行「騎馬禮」,從小就在歌聲和馬蹄聲中成長,成為草原的主人。

【 11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說法: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薩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也是哈薩克人。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每年按照春、夏、秋、冬四季,依海拔由下而上再下地循環遷徙。而他們的生活家當也都由馬背來背負,男人們帶領著全家老少,依次轉換放牧區域。這個過程被稱作「轉場」,每次轉場到達目的地後,周而復始地再次搭建氈房就成了尋常的生活內容。

【 12 】哈薩克牧民的氈房基本都是自己親手搭建,氈房大小是根據家庭人口和經濟條件決定的,面積的計算按照房牆的塊數決定。氈房一般有四種形式:簡易的小氈房和四塊、六塊、八塊房牆的氈房。這些可以被稱為流動的房間。

【 13 】簡易的小氈房一般是用於臨時性居住或野外休息,沒有房牆。而從四塊起由房牆作為支撐主體的氈房是典型的哈薩克住宅,氈房由圍牆、房桿、頂圈、房氈、門組合而成,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柱體,上部為穹形。這戶人家今天搭建的就是這樣的氈房。搭建氈房以前,所有使用材料都按照搭建步驟有條不紊地擺開陣勢,360度圍繞一圈整齊地擺放在草地上,這些大多都是草原上就地取材而來。

【 14 】那些長長的木杆是紅柳木材質的。紅柳木取自戈壁,被工匠按照標準尺度做成前直後勾的圓形木杆,這些木杆就是撐起氈房屋頂的重要構件「房桿」。眼前的這個紅色骨骼分明就是一件藝術品,線條簡練而優美,內容直接而無贅述,所有的一木一繩都起到了應有的作用,毫無多餘堆砌的成分,氈房就是哈薩克人智慧的結晶。

【 15 】在伊犁廣袤的草原上養育著多如星辰的牲畜,它們不僅提供了豐富的肉食和皮毛,還為美麗的伊犁流淌出了一條香味四溢的奶河。

【 16 】清晨,女人擠下第一桶馬奶。

【 17 】如果是製作馬奶飲料,第二道工序就要把過濾後的馬奶倒入牛皮囊。牛皮囊下寬上窄,約有半人高度,牛皮囊中已有發酵過的馬奶,新鮮馬奶倒入後女主人用木杵上下混搗新鮮馬奶和發酵過的奶子,讓它們充分混合,然後用布繩紮緊袋口,過兩三天後經過充分發酵就形成了美味酸香的馬奶飲料了。

【 18 】如果是製作乳酪等奶製品,第二道工序就進行油脂分離,草原上每家每戶都有油脂分離器,把新鮮奶水倒入分離器,乳清和油脂就分別從兩個出口流淌出來,油脂靜置後成為凝乳碎塊。

【 19 】凝乳經過發酵後,就可以做成各類奶疙瘩、奶果子的雛形,最後把乳酪放在陽光下乾燥封存,2到3周後才大功告成。分離出來的另一部分乳清燒開後就可製作奶茶,噴香撲鼻。

【 20 】夏季是哈薩克年輕人舉辦婚禮的高潮。在天為媒、云為裳、地為桌、河為酒的遼闊草原上舉行的哈薩克牧民婚禮。賓客們騎著馬、開著摩托從四面八方的草場趕過來,年長些的婦女大多帶上了鮮艷的頭巾,穿上了整潔的服裝,而年輕姑娘就是平常衣著。今天聚攏來是為了見證新人的結合,也是分散在各個草原上的親朋好友的一次聚會。

【 21 】蓋著白色頭巾的新娘由旁邊兩位同樣帶著白色頭巾的伴娘攙扶著走在隊伍的最前端。與漢式婚禮不同,鞭炮、新郎上門都免了,新娘是由新郎家的女性親屬迎接而來的。整支隊伍步行穿過長長的草場,新娘一行來到主氈房,也就是新人的「婚房」前駐足停下,這時氈房前聚攏了所有參加婚禮的人群,大家呈半月狀圍裹住新娘與伴娘三人。

【 22 】大夥都席地坐定,婚禮中最正規的儀式開始了。人群中央盤腿而坐的是婚禮的司儀,念念有詞地誦讀著哈薩克話語,司儀旁的小伙還不時輕輕揮動一下系著紅綢巾的木棒,新娘與伴娘三人在話語段落處總是深深地一鞠躬。這是新郎寫給新娘的書信,信中內容除了有表達愛慕之意,也有婚後尊敬父母,勤儉持家之約。這個過程是婚禮中最莊重的時刻,是新娘踏入夫家的儀式。

【 23 】婚禮過程可以感受到哈薩克牧民婚禮與漢式婚禮最大的不同是「隨意性」和「聚會性」。整個婚禮前期新郎並不參加,知道最正規的儀式過後,新郎一身便裝騎著駿馬轉悠過來,似乎是剛趕著羊群回來,要說新郎唯一與平時不同的可能是今天穿著雙皮鞋,而不是通常的長靴。

【 24 】氈房外親戚朋友在幫忙準備婚宴上宴請賓客的羊、牛肉,簡易棚下大鍋的滾燙羊肉湯噗嗤噗嗤地翻滾著。賓客們三三兩兩聚集在氈房外,草地上,婦女們嘮家常,男人們打牌,午後的光陰就這樣幸福地緩緩流過。

【 25 】一陣哈薩克民歌的高亢曲調聲響起,圍攏在草地前等候的姑娘們聞樂起舞。伴娘及年輕姑娘們隨著緊密的節奏大方地率先登場亮相,展開柔軟矯健的雙臂,猶如一隻只振翅欲飛的金鷹迎風而舞。

【 26 】歌舞過後,宴席開始了。氈房內,親朋好友坐成一團,面前擺著各種點心和飯菜。奶茶、油果子、炒米、水果糖和大塊的牛羊肉是婚宴的全部食物,因為哈薩克信奉伊斯蘭教,所以婚宴上不提供酒精飲料。每個氈房都會有茶點招待客人,這些食物都寓意著新人婚後的生活甜如蜜糖。

【 27 】普通的哈薩克牧民婚禮注重將來的生活內容多過今天婚禮的華麗展示,新郎不會因為婚禮而放棄例常的勞作,大喜日子中一天的牧活該完成的還得完成。新娘最顯眼的裝飾就是頭上的潔白鉤花頭巾,除了這塊標誌新婦的頭巾外,普通的紫色修身襯衫和黑色西裝裙就是新娘今天唯一的禮服。
推薦閱讀:

如何分辨高低配?關鍵在這幾個地方!
一個二級地方機構鑄幣的逆襲(元代江西吉安路)「至正之寶」
打算移民的朋友注意啦!美國已經不是首選,這些地方才是!
唐朝什麼地方最危險、最血腥?維基解迷 2018-05-12
西藏林芝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組圖)

TAG:太陽 | 草原 | 地方 | 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