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醫易運氣學解秘

醫易運氣學解秘

第一章 學習五運六氣學說的關鍵

學習五運六氣學說的關鍵是什麼?即《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說的「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因為,「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度,指周天的度數。日月是天象,日月的運行規律,由天度測之。天度又是制定曆法的依據,放過來說,就是由曆法可以推算出天度,掌握天象。所以,對於醫家來說,精熟曆法是必要的,由曆法可以推知天象規律,可以掌握氣位的劃分。化生,指萬物的化生,是物候。物有生物和非生物,物候包括生物的生理及病理變化。氣數,氣指氣化,數是規律,定數,氣數指萬物的氣化規律和定數。欲知氣化規律,首先要知氣位劃分。欲知氣位劃分,又要先知道曆法。因為曆法是依天度制定的,是氣位劃分的依據。其中包括天氣,地氣及人氣的劃分。由此可知,掌握曆法和氣化規律及定數,是學習五運六氣的關鍵。

《素問·天元紀大論》引《太始天元冊》說:「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日陰日陽,日柔日剛,幽顯既位,寒暑馳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這段經文即講述了學習天文曆法和氣化規律的重要性。第一,「太虛廖廓,肇基化元......星懸朗,七曜周旋」,是講天體運動,要強調宇宙天體運動是氣化的根本,只要天體運動不停止,那麼自然界萬物的氣化也就不會停止。日月星天體運動是制定曆法的依據,不看不通。從哲學角度講,這是宇宙本體論系統,他們的結構形成為一個整體宇宙的架構模式。

第二,「肇基化元,萬物資始......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是講氣化規律為物化的基礎,萬物統一於氣化,學醫必須掌握氣化規律。從哲學角度講,這是宇宙生成論系統,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就是宇宙的生化系統。

古人為了便於學習運用五運六氣理論,建立甲子六十年系統,將天度曆法和氣化規律及定數概況於甲子系統中。《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天氣始於甲,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氣,氣可與期。」

十天干代表天氣,十二地支代表地氣,「子甲相合」,天地氣交,而氣化生矣。可知干支系統具有春生,夏長化,秋收,冬藏的氣化規律,《史記·律書》和《說文》等書曾對干支的含義作過精闢講述。又十天干標記月亮的視運動位置,十二地支標記太陽視運動的位置,甲子結合就是具有調諧日月運動的曆法性質。

《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可知《內經》一再強調的是天體運動規律和氣化規律,而這兩者皆合於六十甲子系統之中。只要掌握六十甲子系統,就能知古驗今。

由上述而知,掌握學習好六十甲子系統,又是學習五運六氣的關鍵的關鍵。

第二章 《內經》的天文曆法

《內經》認為,「人與天地相參,於日月相應也」,「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生氣通天」,「陰陽系日月」。所以強調研究中醫學,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並特別指出日月五星顯出的天象,是大地上萬物生長化收藏及產生災害的根本。如《周易·賁·彖》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時變」是產生萬物化生和災害的直接原因,但產生「時變」的根源是天體運動。所以,近年來人們稱中醫學為天文醫學。而五運六氣理論是天文中醫學的核心,天文曆法知識貫其中。因此,要想學精學深學好運氣理論,只有首先精通《內經》中的天文曆法,才能達到事半功陪的目的。

第一節 古六歷

在學習研究《內經》曆法之前,必須先了解一下古六歷的知識,才能知道《內經》用的哪部曆法。《漢書·律曆志》記載古歷有「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歷」六種。我在《中國古代曆法解謎----周易真原》書中研究得出夏商周三代曆法的「三正」是:周正建子,取太陽在南回歸線冬至節,天氣最冷之時。商正建丑,取時於天地之氣相差「三十度而有奇」的雨水節。夏正建寅,取時於冬至後「六十度而有奇」的雨水節。如《尚書大傳》說:「夏以日至六十日為正」。三代「三正」的確立,都是有其天文背景的,即以太陽在南回歸線冬至點為基準。這樣看來,所謂現行的以立春為年首的夏曆,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所以,我當時稱之為傳世夏曆。現在看來,還是稱之為傳世農曆為妥。那麼,這種傳世農曆是哪部分曆法呢?我認為,應該是顓頊歷。

史書記載,顓頊歷為秦始皇所採用而頒發於全中國,到漢代初的百年間還繼續行用顓頊歷,直到漢太初元年才改用太初曆。

陳美東至《古歷新探》中研究指出,顓頊歷的曆元在甲寅年正月甲寅朔旦立春,即以立春為年首,合朔時刻在朔旦。並有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天文資料為證。陳美東說:「顓頊歷每經一元,非但日月回到原來的起始狀態,年月日的干支都回到甲寅,而且五星也都回到晨出的位置。即曆元時,符合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條件,每個元首都是上元。至此為止,我們可以有把握的說,關於顓頊歷的曆元問題,古人所言在甲寅年正月甲寅朔旦立春,七曜聚於營室附件,是大致符合事實的。」

那麼,以立春為年首的顓頊歷,其天文背景是什麼呢?《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冬至後四十五日是立春,夏至後四十五日是立秋。說明顓頊歷正月年首的確立,也是以太陽在南回歸線冬至點為基準的,並以氣候為依據。

有上述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曆法的發展。顓頊歷年首始於立春,是以氣候為主旨。夏曆年首始於雨水,萬物始生,是以物候為主旨。商曆年首始於大寒,是以地氣陰極一陽生為主旨。周曆年首以冬至為始,是以天氣陰極一陽生為主旨。氣候物候為末,天道為本,由末及本,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這四種曆法,皆以太陽在南回歸線冬至點作為基準,具有天文學上的真實意義,是科學的曆法。

《內經》天文體系

《內經》中記載著豐富的天文學知識,如宇宙理論,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北斗星等。

一中國古代宇宙理論--------天圓地方說

北宋沈括在他的《渾儀議》中引用《內經》中的一段話:「立於午而面子,立於子而面午,至於自卯而望酉,自酉而望卯,皆曰北面。立於卯而負酉,立於酉而負卯,至於自午而望南,自子而望北,則皆曰南面」。在平面上表示方向,上為南,下為北,面南就是面上,上為天;面北就是面下,下為地。所謂「面子」,「面午」,「望酉」,「望卯」實際上就是面向於子午卯酉圈內,所謂「負酉」,「負卯」,「望南」,「望北」實際上就是面向於子午卯酉圈外。外為天為圓,內為地為方。《呂氏春秋·圜道》說:「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這種天圓地方說,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觀。面向於內,就是面向於地和年向於北,故「皆曰北面」。面向於外,就是面向於天和面向於南,故「皆曰南面」。《內經》的南北政說即源於此。因天寒地熱,故「面北」曰南政,「年南」曰北政。天道圓,一半支地上,一半在地下,故六氣有司天和在泉之分。地道方,故五運有地理東西南北中五方。若以五運言南北政,面向於內為中央,屬土,故玉冰,張景岳等人以土運為南政,其餘四運為北政。但南政是面北,不是面南,北政是面南,不是面北。

「天圓地方」是古人對天和地觀察直覺印象的概括。金祖孟說「這裡,『地方』在字面上是『大地是一個四方形』的意思,實際上是『大地是一個平面』的意思。這是因為大地的直覺印象,只能是平的,而不能是方的;大地沒有任何渠道可以在人們的頭腦中產生『大地是一個四方形』的印象」。

金祖孟認為,天圓地平是渾天說的一個內容。他在討論《呂氏春秋》宇宙觀時說,《有始》篇中的「八風」「九野」說法是渾天說的內容。由此而言,《內經》中的「八風」

「九野」說,也應是渾天說。

《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於枝葉也。......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大氣舉之也。」「寒暑六人,故令虛而生化也。」大地在「太虛」之中,「大氣舉之」。懸浮在「太虛」中的日月星辰之圍繞大地作周天運動,導致陰陽晝夜寒暑之變,萬物由之而生而化。由「日月周旋」運動說明天是圓的。由「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看,地是平的,因平能置物。這正是渾天說的內容。渾天說以觀測者為中心,符合《內經》觀點。

二太陽運動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天運當以日光明」。這說明太陽是天體運動的主宰者。研究人體科學,首先必須研究太陽運動對人體的影響。因此,研究太陽運動規律就成了首頁任務。

1 太陽周日視運動

人們每天看到太陽的東升西落運動,就是太陽的周日視運動。實際是地球的自轉運動,其運動軌跡是赤道。《內經》以太陽連續兩次平旦的時間間隔為一日。如《靈樞·衛氣行》說:「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據《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平旦是天地與人體「陰氣未動,陽氣未散」之時。那麼「平旦」在何時辰呢?王冰註:「常起於平明寅初一刻,艮中之南也。」平明,《聯綿字典》:「猶平旦也」。

《內經》將一日劃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標記之。如《靈樞·衛氣行》說:「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此以子午線分夜半與日中之陰陽,以卯酉線分晝夜之陰陽。以每日太陽中午的時刻為午正,每一時辰約合今日二小時。

一日劃分為十二時辰,二個時辰為一氣,則合成六位,成為一日六氣劃分法。

《內經》還用漏壺計量時間,將一日分為一百刻。即太陽日行一周,經歷周天二十八宿,歷時一百刻。一回歸年365日25刻,每年餘25刻,四年盈一白刻而滿一日。《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每年六氣為六步,四年二十四步為一紀積百刻成日。

《內經》又根據每日地球自轉一周所受太陽光強弱的不同,幾陰陽的消長盛衰將一日劃分為四個時段和五個時段。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靈樞·營衛生會》說:「夜半為陰隴.......平旦陰盡......日中陽隴......日入陽盡......」。而《素問·臟氣法時論》將一日分為平旦,日中,日映,下脯,夜半五段。次分法以應五運。

太陽周日視運動,每天從東方升起,經過南方,到西方落下,這東,南,西是地球北半球人們觀察得到的方位,此處還有一個觀察不到的「北方」。在平面上表示時就是左為東,上為南,右為西,下為北。加十二時辰,為日出之卯,日入在酉,日中在午,夜半在子。這是一幅天圓圖。

從日出到日入為晝為陽,從日入到日出為夜為陰,即卯酉連線將太陽周日視運動的軌道一分為二,晝為陽為明,夜為陰為暗。這是以晝夜明暗把太陽周日視運動的圓道分為陰陽兩部份。

又從夜半最冷時到日中最熱時,氣溫由低到高為陽,從日中最熱時到夜半最冷時,氣溫由高到低為陰,即子午連線又將太陽周日視運行圓道分為陰陽兩部份。

這種以子午線和卯酉線的分法,見載於《靈樞·衛氣行》:「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陽,陽為晝,陰為夜。」這樣,子午線和卯酉線就是地平的坐標線,將太陽周日視運動的圓道分為四部分,即一日之四時,朝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即為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四象。故《繫辭傳》說:「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只有明白太陽周日運行的「晝夜之道」,才能達到「通知」的境界。

太陽一出一沒謂之一日,一日是制定曆法的最基本單位。

2 太陽周年視運動

人們看到太陽南北往來的回歸運動,就是太陽周年視運動。實際上是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其運動軌跡稱黃道。地球在繞太陽公轉中,地球上的不同位置與太陽發生位移變化,由於地面受日照有直射斜射的差異,就形成一年中寒暑溫涼移易的司機變動。因此,以年為周期的自然節律主要體現為寒來暑往的四時變化。

從一年看,同樣有一個晝夜陰陽的問題。因為,從春分到秋分,每天都是白天長於黑夜,即光明多於黑暗為陽。從秋分到春分,每天都是黑夜長於白天,即黑暗多於光明為陰。

又一年中,冬至白天最短夜最長,從冬至到夏至白天漸長黑夜漸短為陽。夏至白天最長夜最短,從夏至到冬至白天漸短夜漸長為陰。這樣,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就將太陽周年視運動的黃道一分為四時,即四象。就是說,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和太陽的周日視運動一樣有四象之分。

《周髀算經》對太陽周年視運動的描述是這樣:「冬至.......日出巽而入坤,見日光少。夏至......日出艮而入乾,見日光多。

冬至晝極短,日出辰而入申,陽照三,不復九。夏至晝極長,日出寅而入戌,陽照九,不復三。」

冬至日出辰而入申,說明辰申連線中南回歸線。夏至日出寅而入戌,說明寅戌連線中北回歸線。是天之陰------冬至點對應地之陽-------南回歸線,天之陽------夏至點對應地之陰-----北回歸線。據此繪圖如下:

此圖的最大特點是:第一,它表示太陽的周年視運動,並把太陽視周年運動軌跡,採用幾何圖式表示在地面上,而不表示於天空。第二,表示出天地陰陽的對應關係。

有說冬至日出巽而入坤,夏至日出艮而入乾。結合前圖可以繪出下面兩幅十分重要的圖。有太陽在南北回歸線間的往返運動得知,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圖是方的。

請注意,巽為冬至日出點,乾為夏至日入點,甲圖中,辰戌為太陽,乙圖中,巳亥為厥陰。古人以冬至為制定曆法的始點,故《素問》六氣有時以太陽為六氣之始右旋,有時以厥陰為六氣之始左旋。辰與巳相差三十度。這正是天地之氣相差的度數。《周易·革卦》說「巳,日乃孚」「君子以治歷明時。」現將甲圖乙圖合為一圖如下:

我認為圖2~4中的子午卯酉是真地平坐標系,表示地平空間的五方特徵,子北,午南,卯東,酉西;辰戌丑未是赤道作弊系,表示地氣,故《內經》稱辰戌丑未皆屬五行之土;巳亥寅申是黃道坐標系,表示天氣;巳亥之上,厥陰風氣主之,寅申之上,少陽相火主之。而風字有兩種主要含義:第一,風是太陽的使者,無孔不入,傳送太陽的信息與能量;第二風隨太陽的周年視運動而有八風之別,寒熱溫涼之分;《說卦傳》說「離為火為日」,火勢日的代表,故巳亥寅申所主之天氣,實乃太陽之氣。《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凡十一藏」皆取決於少陽膽,膽經的募穴取名日月,膽字從日,即寅申少陽有日之義。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天運當以日光明......」以上所述就是《內經》用來觀測天體視運動的參考系統(見圖2~5).這就是我們說的三極之道,真地平坐標係為人道。

在真地平坐標中,古人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配合五行來標度地平方位,即以地平圈北點為子,然後按十二地支次序將地平圈等分為十二個方位,表示地氣隨經度而異。「這十二方位並沒有連接度量的性質,因為它所注重的,不是天體位移的空間大小,而是由天體運動引起的天地空間特徵的變化,連續度量解決不了這一問題。在線的物理學中,空間的特性即場的特性,用場方程來表述。《內經》則通過干支與陰陽五行相配,來表達著天體相對運動中,天地空間特性的變化。這樣的形式雖然很樸素,但在對空間場的性質的認識上,即同樣達到了一定深度。」我國古代天文學所用地平坐標表示地平經度,沒有緯度,主要用於天體出沒方位的測量。如《周髀算經》所載冬至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日出寅而入戌。

《內經》真地平坐標系,主要用於兩種古老的觀象授時系統。一種是將天球黃道附近的二十八宿恆星劃分為四象,在黃昏時觀察升到南方中天的是哪一宿,來確定一年之中的四季,入《尚書·堯典》所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警授人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春......日短星昴,以正仲冬」。這段文字,就記載了上古時代的羲和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黃昏,觀察張,心,虛,昴四仲中星上中天於南方午位,以確定四季仲月的情況。古人觀測二十八宿的目的的不僅僅是用來定四季,主要是用來觀察日月五星的運行。如《論衡》說「二十八宿為日月舍。」另一種是用來觀察北恆星顯圈內終年不落運轉不息的北斗星,視其所指地平方位,來確定一日之中的十二時辰,一年之中的十二月,謂之「斗健」。

天體的地平高度,隨著周日視運動而變化,其變化軌道與天赤道平行,稱之為周日平行圈。地球上兩極與赤道之間的中緯度地帶,天軸與地平成一傾角A,天赤道和天體周日平行圈也和地平成一傾角90度----A。則天赤道與地平五方之位有一定的映射關係,故每一地支都相應代表一定的地平方位。順理而言,黃道也應在地平五方位上有一定的映射位置,反之,地平經圈上的十二支區劃,也可映射到黃道上去。因此我認為,辰戌丑未是天赤道在地平方位上的映射,代表赤道坐標系;巳亥寅申是黃道周地平方位上的映射,代表黃道坐標系。赤道上的點也可以映射到黃道上。

太陽的東升西落周日黃道視運動,實際上是地球的自轉運動,即赤道的左旋順時針方向運動,它同時帶動整個天球的運轉。太陽的周日視運動逐日一度的中天空中移動著,它是一種左旋螺旋式的運動。而太陽的周年黃道視運動卻是右旋的逆時針方向運動,實際上是地球的公轉運動,它是一種右旋螺旋式運動。這就是說,太陽黃道視運動,可以分為周日和周年兩種,但二者的運動方向卻完全相反,是一種雙螺旋運動。中國天文學與中醫學陳之「天氣右行」,「上者右行」與「地氣左行」,「下者左行」。按順時針方向運動的周日黃道視運動稱「地氣左行」,按逆時針方向運動的周年黃道視運動稱「天氣右行」。

太陽的這種左旋和右旋運動,是自然界普通存在的現象。入現代動物機體蛋白質水解後可以產生二十多種氨基酸,稱為蛋白氨基酸,均為逆時針方向右旋體結構。當動物死後,有機體在自然條件作用下,氨基酸右旋體結構卻慢慢地向順時針方向左旋體轉化。這說明動物體在活著時體內產生的右旋體氨基酸,而當死亡後就會逐漸轉化為左旋體氨基酸。氨基酸是一切動物體生命的主要組成部分----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因此,右旋體氨基酸就是動物體生命的基礎。再如植物體內所含澱粉,都是以逆時針方向右旋糖為單位連在一起的。所有的澱粉,只有右旋糖鏈長度的不同和排列組合的不同。右旋糖是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大量生成的。植物死後,中酶的作用下轉化為順時針方向的左旋糖。這說明澱粉是一切植物生命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右旋糖則是澱粉的基本單位。由此可見,右旋糖的產生是植物生命存在的基礎,右旋糖的減少使植物生命走向死亡。而左旋糖的生產過程,就是植物走向死亡的過程。

這就是說,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一切生物都受著天體運動左旋和右旋的影響,「天氣右旋」運動主宰著一切生物的生長,「地氣左旋」運動主宰著一切生物的死亡。因為天氣為陽,陽主生,地氣為陰,陰主死。《內經》認為,萬物的生長壯老死過程,皆取決於太陽的右旋與左旋視運動。

從上述可知,生物的生命運動規律,有生必有死,生與死是生命現象的統一體。故《繫辭》說「是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這就是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有生必有死,有正向必有反向,正反兩向運動共同組成一個運動的周期規律。這就是五運六氣周期循環運動的奧秘。如十天干年中有五年與五年的正反運動周期,十二地支年中有六年和六年的正反運動周期,甲子六十年中有三十年與三十年的正反運動周期。

圖2~4中辰為冬至日出點,即把太陽視周年運動軌跡標示在地面上,表示地氣。巳為太陽運行在黃道上的冬至點,表示天氣。辰與巳相差三十度,這正是天地之氣相差的度數。地球自西而東逆時針方向的自旋轉,即按辰卯寅丑子亥方向旋轉,表示地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闡述六氣布政的次序是先太陽辰戌之紀,次陽明卯酉之紀,次少陽寅申之紀,次太陰丑未之紀,次少陰子午之紀,終厥陰巳亥之紀。受地球自西向東逆時針反向的自轉的影響,會使大氣產生順時針反向的旋轉,即按巳午向,表示天氣,所以《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闡述六氣「十二變」的次序是厥陰,次少陰,次少陽,次陽明,終太陽。地球的自轉會使氣流獲得逆時針反向的運動,即自西向東的運動,並將地面上大量的暖濕空氣沿逆時針方向向內盤吸引,然後上升到高空,北那裡的冷空氣所包圍,形成積雨雲,會形成雷雨。雨後天晴,地面水分受太陽光熱作用而蒸發,地面暖濕氣流又形成新的低氣壓中心,產生新的降雨。這一過程周而復始,循環不已。而旱災,澇災就是在這天氣和地氣的複雜運動中形成的。

圖2-3甲圖的辰戌為太陽寒水,丑未為太陰濕土。乙圖的巳亥為厥陰風木,寅申為少陽相火。這辰巳,丑寅,未申,戌亥四點,是天道規律的特殊點,即黃道上的冬至點,春分點,夏至點,秋分點,是宇宙的生命節律,這生物鐘主宰著萬物的生死。太陽之水,太陰之土,厥陰之風,少陽之火,這土,水,風,火不正是佛家昌言的四大嗎?水唯土用,火唯風用。水性炎上。水火既濟而物生。所以佛家認為地,水,風,火是廣大,能夠產生出一切事物的道理,是萬事萬物的本源。看來其說是有天文背景的。在六氣中,辰戌太陽與丑未太陰互為司天在泉,巳亥厥陰與寅申少陽互為司天在泉,子午陰與卯酉陽明互為司天在泉。

圖2-3中的生命規律,《周髀算經》已有論述,謂「冬至之日......成物盡死。夏至之日,去北極十一萬九千里,是以知極下不生萬物。北極左右,夏有不釋之冰」。「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長之類。此陽彰陰微,故萬物不死,五穀一歲再熟。凡北極之左右,物有朝生暮獲」。

從圖2-3可以看出,巽,艮,乾,坤四點就是太陽運行的時間節律和宇宙的生物鐘,巽位黃道冬至點,乾位黃道夏至點,艮位黃道春分點,坤位黃道秋分點。

前文闡述時,地氣是按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天氣是按順時針方向旋轉的。分而言之,地氣逆時針方向旋轉的生物鐘是圖2-3甲圖中的辰,丑,戌,未四點,天氣順時針方向旋轉的生物鐘是圖2-3乙圖中的巳,申,亥,寅四點。

綜合上述可知,圖2-3和圖2-4有多層次的含義:第一,從天圓地方說,圖2-4為天圓圖,圖2-3為地方圖。圖2-3地方甲圖對應太陽周年視運動右旋的黃道圓。圖2-3地方乙圖對應太陽周日視運動左旋的黃道圓。《內經》以太陽連續兩次平旦的時間間隔為一日。如《靈樞·衛氣行》說:「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平旦為日出的時候。王冰說:「常起於平明寅初一刻,艮中之南也」。平明,《連綿字典》:「猶平旦也。」由圖2-4可以看出,寅是在艮之南。《內經》以日出寅為一日之始,其實是取春分點晝夜平分時的平旦時間為準。因為太陽的春分點在寅位。對應立春。故寅申足少陽膽經之膽字從旦。旦,日出之象。

第二,在地方圖2-3中,甲圖表示赤道坐標系,表示地氣;乙圖表示黃道坐標系,表示天氣;而子午卯酉則表示地平坐標系,表示五方化生之人氣。

第三,圖2-3乙圖寅巳申亥順時針左旋代表一日的生物鐘節律或天氣的生物鐘節律;甲圖丑戌未辰逆時針右旋代表一年的生物鐘節律或地氣的生物鐘節律。

第四,太陽視運動左右旋雙螺旋運動時動物植物——生物生命運動的基本形式。

第五,在天圓圖2-4中,子表示天氣始點冬至節,丑表示地氣始點大寒節,寅表示人氣始點雨水節。

眾所周知,太陽還有一種黑子活動周期。有科學家發現,人類的創造智慧是太陽孕育成的。有列寧格勒的科學家馬克思莫夫和扎夫季奇證實這一發現。他們先從百科全書摘錄近400年來的名人誕生年代,然後編製成圖表,從中清楚的看到,科學,藝術,文學,政治方面天才人物的出現呈現一種周期性。比如在400年中有過18次傑出人物誕生高峰,兩次高峰之間平均間隔22.7年,即太陽黑子活動的周期。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內經》以真地平坐標系作為主要參考系,並使赤道,黃道坐標系與之形成特定的對應關係,目的是以人類生存的真地平空間為中心,觀測各種天體相對於他的視運動,以及對真地平空間特性的影響。《內經》中的天象,是非慣性參考系下的天象。由於日月星辰在各種天文節點上的相變,會引起氣候物候及五臟陰陽的突變,《內經》廣泛地應用了五行——六氣——十天干——十二地支等多種節點系統,來標度各種坐標系,考察各種天文因素對生命活動的影響。因此,《內經》的坐標系,堪稱為『醫學天文參考系』」。

3 朔望月周期

人們看到的月相晦朔弦望循環運動,就是朔望月周期。如《素問·八正神明論》記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月廓滿則血氣實......月廓空則肌肉減......」《靈樞·歲露論》說:「月滿則海水西盛......月廓空則海水東盛。」這裡的「月始生」「月廓滿」「月廓空」,就是指月相的變化。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表現為與太陽同氣落時,地球上見不到月光,為一月之始,稱朔。當月球與地球的聯線成直角時,地球上見到半月,稱弦。當地球運行到太陽月球之間,地球上的人見到滿月時,稱望。回復到周期的最後一天稱晦。月相由朔而弦,而望,而弦,而晦的整個周期,稱太陰月。

《內經》闡述朔望月,只重視「月有大小」的月相變化,而無精確的陰曆日期。不過在針刺療法時用到了較精確的朔望月陰曆日期。如《素問·繆刺論》說:「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勝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勝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

現據《靈樞·歲露論》,《素問·八正神明論》,《素問·繆刺論》,《素問·刺腰痛論》,將月相變化周期同傳世農曆日期對照列表於下:

一個朔望月長約29.5305天。《內經》還提到了月分大小,積氣余而盈閏與日月食的問題。

另外《靈樞·歲露論》,《靈樞·九針論》,《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等篇還多次提出朔出朔日的問題。朔日指朔望月的初一日。正月朔日一般在立春節前後。古人為什麼重視朔日呢?這可能是因為「一個曆法什麼時候測制,並不是利用節氣,而是利用月朔的差別」。看來重「朔」的目的是重視曆法。

古人並將朔望月視運動周期規律繪成月體納甲圖(圖2-6)

朔望月初一到十五,上半月是黃昏觀月,從初一至西方而南,到十五黃昏出現在東方。十六到三十清晨出現在東方(見圖2-7)。

從圖2-7可以看到,每一朔望月的上半月與下半月的月相盈縮方向相反,與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南北往反一樣,這是一條很重要的自然規律現象,卻不被人注意。從一年看,上半年與下半年的朔望月運動也有此規律。大到二年,四年,五十四年,一百零八年等。如五十四年分成二半,每半二十七年,前二十七年與後二十七年就各為一子周期。這是以朔與望連線分成陰陽兩部份,稱子午線法。若以上弦和卯酉線就把月相周期劃分成陰陽兩部份,稱卯酉線法。這樣子午線和卯酉線就把月相周期劃分成四部分,似太陽之四時季節,稱四象,以朔,上弦,望,下弦為四象始點。這四點稱朔望月的特殊點。古人觀測月亮運動規律強調的就是這四象的四特徵點。《周易參同契》說:「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巽象歸屬望月範圍內。

對月體納甲說的真實科學內涵,今人知者鮮矣。我現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第一,月體納甲說以十天乾和八經卦立論,將十天乾和八經卦分別與月相方位相配,以離坎兩經卦表徵日月之本相,以另外六經卦分別表徵月相的初出,上弦,圓月,初虧,下弦,晦月。朔望月的形成,是日月地三體運動的結果。人站在地球上觀察日月的視運動,有方位之不同,故又以十天干表示以上特定月相所處空間方位:甲,乙位東方,丙,丁位南方,戌,己位中央,庚,辛位西方,壬,葵位北方。而甲與乙,丙與丁,戌與己,庚與辛,壬與葵各方的天干所表示的都是月亮在對點位的月相,相配之卦為夫妻卦,如乾甲十五月相與坤乙三十的月相為對點月,艮丙二十三下弦月與兌丁上弦月為對點月等。如果我們按照月亮逐日運行的月相變化順序:晦朔→上弦→滿望→下弦→晦朔,即按鄰點月相將八卦卦象和天干排出後,自震而兌而乾,表徵月相自晦而明直至盈滿,即從初一到十五,可視為陽長陰消的過程,這一過程在黃昏時可以觀察到。自巽而艮而坤,表徵月相自盈滿而消退直至喪失光明隱晦,即從十六到三十,可視為陰長陽消的過程,這一過程在清晨時可以觀察到(見圖2-8)。

就十天干所配言之,甲,丙,戌,庚,壬五陽干順次序配乾,艮,坎,震四陽卦,乙,丁,己,辛,葵五陰乾順次序配坤,兌,離,巽四陰卦。這個卦序:乾,艮,坎,震,坤,兌,離,巽,正是帛書《周易》的卦序。也證明這個八卦卦序象是取象於日月運行之象的。虞翻在詮釋「月體納甲」時說:「乾坤列東,艮兌列南,震巽列西,坎離在中」,「乾坤生春,艮兌生夏,震巽生秋,坎離生冬」。言「坎離在中」,是戊己屬土,在木火土金五行之中。言「坎離生冬」,是取日月晦日相交會於北方壬葵。說明《說卦傳》乾坤,艮兌,震巽,坎離的卦序,是依據「月體納說」反映春,夏,秋,冬四季節次序的,此說自由其源。月體納甲圖的卦象若按相鄰月相排列就成為先天八卦方點陣圖。所以邵雍在《皇極經世書》中解釋先天八卦方點陣圖時說:「乾坤定上下之位,坎離列左右之門,天地之所闔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莫不由乎此矣。」而與鄰點月相相配的天干卻組構成了五運:朔月乙與初三庚組成金運,上弦丁與望月壬組成木運,十六辛與下弦丙組成水運,東升之日離己與望月甲組成土運,西升之月坎戊與晦月葵組成火運。

第二,我在《中國古代曆法解謎--周易真原》中說,月體納甲說不是漢代人的作品,在《周易》問世時代已經有了。

第三,朔望月的盈虧周期對地球生態萬物的生長發育影響巨大,特別是在朔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四特徵位相時候,生物體往往與之有共振現象的發生。

人與月相應也,月滿血氣過實,則血氣揚溢,絡有留血而成「血氣積」之病。月空血氣虛,容易受邪得急暴之病。這說明在朔月和望月之時,易給地球上的生物帶來災難。如海水的潮汐現象和婦女月經變化就是典型的實例,行經期多在朔月前後。就動物來說,如望月蟹黃豐滿,朔月反之,所以《本次綱目》說:「腹中之黃,應月盈虧」。牡蠣的活動,遷移,附著及開合,都按照月相的規律進行。烏龜,老鼠的新陳代謝,也受朔望月周期的影響。植物中的胡蘿蔔也受月相盈虧的影響。

潮汐有兩種周期,一是一日兩度潮,每天推遲50分鐘發生,恰恰是月亮兩次上中天的時間。二是朔望月潮汐周期,包括太陽的引潮力。太陽,月亮對地球都有一定的引力,而發生潮汐,稱太陽潮或太陰潮。太陽或月亮對地球上同一點所產生的引潮力,與太陽或月亮的質量成正比,而與它們同地球之間的距離的立方成反比。因此,太陽的質量雖然是月亮質量的2700萬倍,但月亮同地球的距離只有太陽同地球距離的1/390,所以月亮的引潮力為太陽陰潮力的2.25倍。當朔月與望月時,日地月三體一線,日月對地球的引力合在一起時引潮力最大,發生的潮汐最大,稱之「大潮」,對生物影響最大。在上弦月與下弦月時,日月引潮力有相抵消的因素,合力最小,潮汐為「小潮」,對生物影響相對較小。對生物影響大的災害就大。

朔月發生與月亮運行到日地連線上,望月發生於月亮運行到日地連線的延長線上(見圖2-9)。所謂月亮在日地連線上,只有在朔望點與升降交點重合時才是正確的。通常說月亮在日地連線上,是指月亮與太陽處於同一黃經。交點月與朔望月調皆(346.6天),就可能出現日,月食。

白道與黃道的交點在黃道面上市西退的,每一交點月退行1.442度,約250交點月退行一周天,時間為18.67天象年。發生於朔月的望月的特殊日子是日食月食。

日食只發生在朔,月食只發生在望。日食月食發生時,日月地三者恰好或幾乎在一條直線上,這時日月對地球的引力影響最大,所以古今以來,人們對日食月食這種天象反應最大。兩者相比,發生在朔月時的日食,因月食離地球近,且日月地址在一直線上,對地球的引力是最大的日子,故古人最怕日食。日食既然是容易發生災害的兇險不詳的徵兆,所以古人特別重視對日食提前作出預報。《尚書·胤征》就記載古代天文學家羲和因酗酒誤事,沒有及時預報一次日食,而遭殺身之禍。

日全食平均每18個月就會發生一次,但不是每個地區的人都能看到。只有看到日全食的地區,日月地才在一直線上,那個地區才會發生災害。

「海水東盛」,"海水西盛"之說,使我想起了錢塘江一帶的觀潮之事。太平洋的「海水東盛」,"海水西盛"當與帶有破壞性天氣現象的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有關。厄爾尼諾現象發生,使太平洋西部發生嚴重旱災和太平洋東海岸發生水災。拉尼娜現象則與之相反,使太平洋西海岸發生水災和太平洋東海岸發生旱災。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高級研究所的環境歷史學家理查德·格羅夫博士研究厄爾尼諾時發現,厄爾尼諾與重大歷史事件息息相關,通過造成旱災糧食欠收的饑荒,引起社會暴亂,促成了法國大革命;引起了14世紀40年代末期的黑死病。還有愛爾蘭的馬鈴薯饑荒。由此可知,中國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日食的原因了。說明日食有「亡國」之災的記載,也是有一定歷史根據的,這比格羅夫的發現要早得多。

第四,《漢書·天文志》載:「月有九行」,謂:「月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黃道北;赤道二,出黃道南;白道二,出黃道西;青道二,出黃道東。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立秋,秋分,西從白道;立冬,冬至,北從黑道;立夏,夏至,南從赤道。然用之,一決房中道。青赤出陽道,白黑出陰道。若月失節度而妄行,出陽道則旱風,出陰道則陰雨......月為風雨......月出房北為雨為陰......出房南為旱.....T.」。

古人認為,朔望月黑道是兇險不吉利的日子,對地球生物有巨大的影響。月行九道用納甲圖中天干所在方位記之,則青道二用甲乙記之,赤道二用丙丁記之,白道二用庚親記之,黑道二用壬葵記之,中道用戌己記之。而十五望月納甲壬,三十朔月納乙葵,於是知月亮在朔,望之際為黑道。尤其是日食月食時。

月亮的運動形成由二十八宿標記之。壬葵黑道配北方的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

在唐代歷注中有《楊公忌日》之注,謂農曆的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和二十九,八月二十九,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日為忌日。張巨湘《三象年曆》中對此繪製了一幅天象圖(見圖2-10)

注意:1.楊公忌日均在單日。2.1-6月忌日均在望月之前,7-12月忌日均在望月之後。望前為陽,望後來陰。即1-6月忌日在陽,7-12月忌日在陰。

由此圖可以看出,黑道凶日所在的井----軫和斗----壁諸宿是在朔月和望月左右,證明不用回歸月而朔望月也可得到黑道凶日與二十八宿對應的結果。古人是以朔望月為主的。

下面再將張巨湘統計台灣1990年1月到1991年7月軍用飛機失事之月宿情況列表如下:

以上統計飛機失事18次,其中在晦朔正負5天內7次,望月正負5天內有9次,其中只有農曆的3月8日和4月22日二次出現在弦月,卻也在黑道凶日宿中。準確率佔88.89%。以朔望日正負2天以內者計有8次,準確率佔44.45%。以朔望日正負3天以內者計有11次,準確率佔61%。以朔望日正負4天以內者計有13次,準確率72%。按農曆的月份計,從2月到6月有12次,7月到12月有6次。前半年約佔66.67%,後半年只佔33.33%。

1995年10月4日的《并州老年報》轉摘《上海科學生活》之文說:我國在1979年至1985年期間共發生重大車禍411起,竟有一半以上發生在「朔日」和「望日」或朔望二日前後。全世界最1976年至1985年間曾統計出重大火車事故11次,發生在「朔日」,「望日」及前後各一天的佔據76.9%。

為什麼以晦朔月和望月為黑道凶日而容易出事故呢?因人與月球的關係十分密切。精神病學家指出,人體約有80%是液體,月球引力也能像引起海洋潮汐般的對人體中的液體發生作用,形成人體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滿月的時候,生物潮處於高峰,月亮對人體的行為的影響比較強烈。這時人的頭部和胸部的點位差比較大,人容易激動,情緒最不穩定,最容易出事。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教授毛雷斯甚至指出,人類的謀殺,毒害,抑鬱和心臟病等與月亮的盈虧有一定的關係。他認為,由月亮產生的陽離子能誘發人們的反常行為。

再比如從所周知的地震,也多發生在農曆的「朔日」和「望日」前後,如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是農曆七月初二,1993年9月30日印度地震是農曆八月十五,1995年日本神戶地震是農曆十七......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地震多發生在夜裡。有人統計,全球1950年-1980年240次7級地震中夜震比率接近48%,1894年-1980年全球大於7.5級地震中夜震比率佔44%。中國自1303年至1985年大地震統計,夜震比率高達67.5%,另據80年代中後期中國地震統計分析證明,發生在夜間的地震比率達80%。

若以朔日對應冬至,望日對應夏至,則地震多見於冬至----大寒和夏至----大暑時的黑夜。欒巨慶先生據《氣象與地震》所載梅世蓉統計的我國約一千個歷史強震例的發震月份統計曲線指出,我國的強地震主要發生在夏至後的7,8月份和冬至後的12-3月份。

又如旱澇之災,欒巨慶指出特大暴風雨多發生在朔望前後,充分肯定了月球對旱澇災情的影響。近年來科學家們指出,鮮為人知的是,月亮有影響大氣潮的能力。大氣潮是大氣中類似海洋潮汐的運動,它由萬有引力或一日間的溫度變化所引起。科學家說,大氣潮在某種程度上與月相驚人地同步影響著雲層的厚薄,下雨與否,甚至與颶風的形成有關。科學家認為,月亮可以調節地球大氣層的溫度。滿月晚上向地球反射陽光最多,晦月晚上沒有,所以晦朔日和望日前後影響大氣潮的能力最大。

佛教以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為四天王察人善惡之日,稱「六齋日」。眾所周知,初八為上弦,十四,十五在望,二十三日為下弦,二十九,三十在朔,在上下弦與朔,望四特徵點月相時,是發生災情的時間,所以四天王多往察之。

五星運動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太虛廖廓......七曜周旋......」。七曜,指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內經》稱木星為歲星,火星為螢惑星,土星為鎮星,金星為太白星,水星為辰星。

五星是太陽的行星,與地球一樣圍繞太陽在公轉。若以地球為參照物,那麼五星也伴隨太陽繞太陽繞地球作右旋運動,而對地球產生影響。因此《內經》認為五星與歲候的變化有很密切的關係。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

東方色青......其應四時,上為歲星。

南方色赤......其應四時,上為螢惑星。

中央色黃......其應四時,上為鎮星。

西方色白......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

北方色黑......其應四時,上為辰星。

《素問·五常政大論》和《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還論述了六氣與五星的關係如下表:

《內經》認為,五星的視運動有如下情況。五星向前的視運動稱「順」,向後的視運動稱為「逆」,遲緩的運動稱為「徐」或「遲」,意外的快速運動稱為「疾」,停在某處視之不動稱為「留」,停留超過20天稱為「守」,逆行轉為順行,在軌道上繪出一圈稱為「環」。五星的亮度可分常,常一倍,常二倍,小常一倍,小常二倍五個等。這種亮度變化與五星離地球的遠近有關,因此,對氣候與人的影響也有「過」與「德」的不同影響。並說五星運行離大地的遠近,能影響人們的感情與禍福,熒惑星主「喜」,鎮星主「憂思」,太白星主「悲」,辰星主「怒」。

從五大行星的視運動看,可以分為外行星和內行星。金星,水星為內行星,離太陽比地球更近,總在太陽附近徘徊,運行軌道中地球軌道之內(圖2-11甲),晨出是最大角距離為「西大距」,昏出時最大角距離為「東大距」,與太陽同黃經時稱為「合」。在「上合」時,內行星與地球分別位於太陽兩側,在此前後最亮,對地球引力小,即對地球的影響小。而「下合」時,內行星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在此前後最暗,對地球引力大,即對地球的影響大。由於內行星與地球同繞太陽公轉,它們的軌道面有都有一定夾角,因此從地球上看去,內行星在恆星中間出現了順行----守----逆行----又守----又順行的現象。

火星,木星,土星為外行星,離太陽比地球更遠,與太陽的角度沒有任何限制。外行星的軌道在地球外面,所以不會有「下合」,而只有「上合」(見圖2-11乙)。外行星的公轉周期比地球長,當地球公轉一周時,外行星僅在軌道上走了一段弧。外行星與地球赤經差180度時,稱為「沖」。由於地球軌道速度比外行星軌道速度大,所以從地球上看去,沖前後外行星逆行,而在合前後外行星順行,順行與逆行之間轉變經過「守」。在「上合」前後,外行星最亮。五星在「留」時對地球的影響時間長

另外,五星還有一套名稱,有在天與應地之分,謂天柱,天蓬,天沖,天英,地芮,地晶,地玄,地蒼。地彤,地阜。

《內經》認為,它們在天與應地的升降失常,可以導致氣候失常。如《素問·刺法論》說:「升降不前,氣交有變,可以導致氣候失常。」如說:「升之不前,既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郁之......;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土欲升而天沖窒抑之......;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

《素問·本病論》說:「辰戌之歲,木氣升之,主逢天柱,勝而不前......;巳亥之歲,君火升天,主窒天蓬,勝之不前......」。可知五星運動對地球的影響是很大的。 五星的在天應地之分,張景岳《類經圖翼》載有「天地五星圖」,謂「木星在天曰天沖,在地曰地蒼。火星在天曰天英,在地曰地彤。土星在天曰天芮,在地曰地阜。金星在天曰天柱,在地曰地晶。水星在天曰天蓬,在地曰地玄。」

《類經圖翼》又引《天元玉冊九星》註:「天蓬一,水正之宮也,天芮二,土神之應宮也。天沖三,木正之宮也。天輔四,木神之應宮也。天禽五,土正之宮也。天心六,金神之宮也。天柱七,金正之宮也。天任八,土神之應宮也。天英九,火正宮也。九星有位,以應九州之分野。」又載《唐會要九宮九星》說:「天蓬,天芮,天沖,天輔,天禽,天心,天柱,天任,天英。其與洛書,後天八卦方點陣圖的配應關係如圖2-13」

若按五運天地陰陽數配應則如下表:

經過這樣的整理可以看出,《奇門遁甲》《大六壬》及各種太乙武盤,皆與洛書有關,即與五星月亮運動規律有關。

何謂「歲運太過,則運星北越」?我們知道,運化於十干,而十干表示月相的變化,那麼按照月相的時間變化圖可以得到上述的結論。

前文敘述過,震應屬於坤,巽應屬於干。又《內經》說太過年為陽干。這樣從圖中可以看出,五陽千任,甲,戌,丙,庚是分散在十五到三十日間的月相變化上,十五干在南,三十坤在北,故曰「歲運太過,則運星北越」。如此,則還有歲運不及,運星南越也。

《內經》認為,五星的運行影響著地球上的自然災害。欒巨慶先生在《星體運動與長期天氣地震預報》一書中,對行星影響氣象作了大量深入探討,讀者可參閱之。

二十八宿

月亮圍繞地球作公轉,而地球圍繞太陽作公轉。但對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來說,地球是靜止的,人們看到的太陽,月亮五星在圍繞地球轉。日月在天空運轉一周為360度,這360度稱作天度。所以《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然而,天度是無形的,何以劃分?於是古人在實際觀察中就發明了用日月運行軌道上的星辰作為標識,去度量日月的行程。如《素問·八正神明論》說:「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那些度量「日月之行」的星辰在日月運行軌道上,應有相對穩定的位置,因此,它們應是恆星而非行星。它們就是分布在黃道附件的二十八宿。所以,王充《論衡》說:「二十八宿為日月舍。」《呂氏春秋·圜道》說:「月躔二十八宿,角與軫屬,圜道也」。有了二十八宿量度日月運行的標尺,那麼,偕日出,偕日沒的論點,沖日法的論點,昏中旦中測定太陽位置的論點等,就全部包括其中了。

由於日月對地球的影響很大,所以《內經》非常重視對日月的觀測,曾反覆地將日月並論,反覆論及其對人體的影響。《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有賢人,法則天地,像似日月......」《靈樞·歲露論》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這是論述天人相應之道,與「日月」要「象似」。《素問·移精變氣論》說:「余欲臨病人......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色以應日,脈以應月......」這就是說察色驗脈,要以日之光明以望色,月之盈虛以驗脈。《素問·八正神明論》說:「願聞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驗於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實,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視其立有驗也。」為什麼法往古者,要「先知針經」呢?因為針刺療法要如《素問·繆刺論》所說,針刺要「以月死生為數」,必須注意按朔望月虛實日期。

既然《內經》如此重視日月運行,就必須重視量度日月之行的二十八宿了。因此有關二十八宿的內容就記載到《內經》中了。如《靈樞·衛氣行》說:「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

眾所周知,二十八宿恆星即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虛危壁,奎婁胃昴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一面七星,四面即青龍,朱雀,白虎及玄武四象。二十八宿的排列順序是逆時針右旋,其運動方向是順時針左旋。那麼,《靈樞經》的「房昂為緯,虛張為經」,是如何確定的呢?是根據《尚書·堯典》天象定的。《堯典》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

這裡的房昂虛張四仲中星,位於東西南北四方正位,分別在子午卯酉點上。

據龍伯堅先生的考證,王冰所補運氣七篇大論的「著作時代大概不會晚於東漢以後」,「大概是公元二世紀」的作品。由此看,《五運行大論》所引古天文著作《太始天元冊》應是公元二世紀以前的作品。

我們只要把圖2-4太陽周年視運行納子圖和圖2-6月體納甲圖的天干方位裝在二十八宿坐標系中,就可得到經文所述的日月五星視運動圖。

對於這個圖,有人稱作「五天氣圖」,有人稱作「五天五運圖」,有人稱作「五氣經天化五運圖」,有人稱作「天干化五運圖」,有人稱作「五運六氣生成圖」。有人稱作五色為雲色,有人稱作五色為極光。這些說法均未得經文願意。《素問·五運行大論》說「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時,所描繪的一幅天象圖,是為了了解自然界的變化作用。所以正文接著說:「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使用載生產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於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七曜,指日月五星。虛,指太虛——宇宙。七曜緯虛,指日月五星在太空的運行。所以上圖應是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

據趙定理先生考證,把此圖「直接與鄭玄易圖,《堯典》仲春昏時中星圖對照,立刻得出三圖天象相同」。為《堯典》時代曆元天象。馮時認為,張宿和危宿於二分日位於南中天的時間約為公元前4000年,距今6000年。

(1)「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是對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的總括性論斷。《說文》:「候,伺望也」。《字彙》:「候,證候」。由此而言,候是觀察事物客觀徵象的意思。觀象察候是古人研究自然,總結客觀規律的根本方法,正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所說:「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知此天象圖是觀察自然界千變萬化的本源,即強調此天象是萬象之本。道訓規律。說明自然界的規律只能以天體之象進行推測,決非臆測而來。老子說:「道法自然」你只有明白自然規律,才能明道,入道。《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日為陽,月為陰,日月的運行規律就是道。太陽納於地支化為六氣,月亮納於天干化五運,五運六氣來源於天體之象的運動變化,天體之象是其客觀基礎,「天垂象,地成形......仰觀其象,雖遠可知」,正反映了五運六氣的科學性。

五運六氣規律來源古人的觀察實踐,它把歲候,氣化,氣候,物候,病候,自然災害統一起來,統統歸之於天體之象的變化,執簡馭繁,正如《繫辭傳》說:「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的重要內涵有:

A巧妙簡要地將太陽視周年運動和月亮視周月運動及五星視運動規律安排在一幅圖中。

B展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C內涵北斗建月規律。

D標識出天地陰陽反規律。

E內涵地平,赤道,黃道三大坐標系。

F突出生命規律。

《內經》認為天地之間萬象紛紜,但日月星辰對地球的作用並非千頭萬緒,而有著統一的環節和原理,這就是日月,月化五運,日化陰陽。所以《內經》反覆強調「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並以此為綱。闡述了天地關係,日地關係,月地關係以及五星等天文因素對地球的影響,描繪出一個主宰生命活動的天地日月星辰巨大的宇宙系統,那就是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

(2)天門地戶說

對於「天門地戶說」的解釋,王冰說:「戊土屬乾,己土屬巽。《遁甲經》曰: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晨暮占雨,以西北,東南,義取此。雨為土用,濕氣主之,故此占焉」。指出西北奎壁二宿乾位戊為天門,東南角軫二宿巽位己為地戶。這一說法可能源於《易緯》。《乾鑿度》說:「乾為天門,巽為地戶。」《河圖括地象》說:「天不足西北,地不足東南,西北為天門,東南為地戶,天門無上,地戶無下」。明張景岳說,天門為春分,地戶為秋分,後世學者多宗之。近年來有人提出天門為立春點,地戶立秋點的觀點。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是可商探的,他們沒有理解戊己分的真正來源,又為什麼叫天門地戶?

我們從太陽納子圈得知,西北乾位是夏至日入處,東南巽位是冬至日出處,所以天門應為夏至點,地戶應為冬至點。冬至點太陽行黃道最低位置,故曰地戶。夏至點太陽行黃道最高位置,故曰天門。太陽從西北夏至日入點——北回歸線開始右行到東南冬至日出點——南回歸線的旅程,是從夏至到冬至,由秋到冬,為陰道。太陽從東南冬至日出點——南回歸線右行到西北夏至日入點——北回歸線的旅程,是從冬至到夏至,由春到夏,為陽道。太陽夏至點位於奎壁,冬至點位於角軫。一般是以太陽在冬至點的位置為回歸年——即歲的開始與終結,故二十八宿就從角宿始,順從日月右行的方向排列,而終於軫宿,從而量度日月的行程。(見2-17圖)。

何謂夏至點為天門,冬至點為地戶呢?因為夏至點天氣最熱,陽極一陰始生,日就陰道,進入雨季,雨下降如門之開,故曰天門。此後天氣有降無升,故曰「天門無上」。冬至點天氣最冷,陰極一陽始生,日就陽道,大地陽氣漸升如門之開,故曰地戶。地氣有升無降,故曰「地戶無下」。而坤位秋分點,秋主刑殺,故稱坤為「鬼門」。艮位春分點,春主生,故稱艮為「人門」。若按地到左旋說,則坤位為人門,艮位為鬼門。

由黃道坐標系圖看到,太陽夏至點對應北回歸線,在地球的北半球,北屬陽。太陽冬至點對應南回歸線,在地球南半球,南屬陽。即天陽——太陽夏至點對應地陰——北半球,天陰——太陽冬至點對應地陽——南半球。天陽對地陰,天陰對地陽。此南北指地球的南北。不明此,不可言醫與易。

《周髀算經》說:「冬至從坎,陽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見日光少,故曰寒......夏至從離,陰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見日光多,故曰暑」。

這裡的陰陽指天之陰陽,冬至夏至指地氣的冬至夏至,即地氣之陰陽。陽對冬至子,就是天陽對地陰,陰對夏至午,就是天陰對地陽。所以,夏至點戊配後天八卦北坎水,稱坎戊。冬至點己配後天八卦南離火,稱離己。如是就出現了夏至點與冬至的對應,冬至點與夏至的對應。太陽在冬季到達星宿,而星宿屬夏宮。太陽在夏季到達虛宿,而虛宿屬冬宮。可知冬宮與夏宮的位置發生了對調。

經過冬至日出點巽和夏至日入點乾的太陽周年視運動黃道圈,以戊乾和己巽連線,即天門地戶連線分為兩半部分,為上下半年。

另外,還有一個經過冬至日入點坤和夏至日出點艮的黃道圈,《內經》為什麼不講艮位作為戊分,坤位作己分呢?因為《內經》以太陽連續兩次日出的時間間隔為一日,以太陽連續兩次過冬至的時間間隔為一回歸年,《內經》稱作歲。一歲之始當從冬至日的日出算起,夏至日入點為其半。所以《內經》只定黃道圈上的乾位為天門戊分,巽位為地戶己分,沒有艮坤戊己分。乾巽天地門戶之分很重要,凡天人相應之理皆以為基礎,詳見後論。

從日月運行圖可以看出,井宿在冬至日入處,牛宿在夏至日出處。故東漢劉向著的《五記論》中說:「日月循黃道,南至牽牛,北至東井。」此南北指天之南北,非地之南北。《周髀算經》說:「日夏至在東井......日冬至在牽牛。」這裡的夏至,冬至屬地氣,不是夏至點,冬至點。

《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東南方,陽也。陽者,氣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左右指地的方位言,西北之右方是西方,屬秋金,氣涼;西北之左是北方,屬冬水,氣寒。東南之左是東方,屬春木,氣溫;東南之右是南方,屬夏火,氣熱。西北為天門,天陽對地陰。東南為地戶,天陰對地陽。這就是《內經》對天地門戶的論述。

角宿是二十八宿之首,又是青龍之頭,位在辰,大概這就是辰為龍的原因吧!從辰為冬至點——回歸年之首,知歲首起於青龍也。

《春秋漢含孳》說:「房心為明堂,天王布政之宮。」房心二宿,古稱大火。大火昏見東方地平線,為什麼為君王開始「布政之宮」?因為房心對應的是立春點,為新一年的開始。

這也讓我想起構成史學,考古學與天文學上至今不解的「子巳之謎」。如今解開了冬至點在巽之謎。而巽在天氣巳位,所以古人就把「巳」寫成「子」,使甲骨文中的十二地支中有兩個子或兩個巳。

《周易·革卦》載「巳日乃孚」「天地革而四時成」「君子以治歷明時」。如今解開多非本義。孚訓始。《太玄經·戾》:「陽氣孚微,物各乖離而觸其類」。司馬光集註:「卵之始化謂之孚,草之萌甲亦曰孚,然則孚者,物之始化也。」冬至點後一陽始生,萬物始化,故曰孚。《說文》:「孚,卵孚也。從爪,從子」。從子者,天之子時也。天之子時對地之巳時,地之子時對天之巳時,時在冬至,陽氣始生,萬物始化,故曰「巳日乃孚」。冬日藏伏,故孚又通伏。冬至為治歷的依據始點,故曰:「君子以治歷明時」,成天地四時。

《說文》:「包,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氣起於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為夫婦,裹。巳為子,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年始寅『女年始申也。」男為陽,女為陰。太陽在冬至點巳時,陰極一陽生,如夫婦,故曰「裹妊於巳,巳為子」。從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看,陽從子起,左行數三十恰到巳。陰從子起,右行數二十也恰到巳。故曰「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若從巳起,陽左行十數到寅,陰起始於申。寅者,夏至日出之所,故曰陽始於寅。申者,冬至日人之所,故曰陰始於申。可知「巳為子」是有雙重含義的。「子巳」說出於殷商甲骨文六十干支表中,說明戊己分說可能在殷商已有了。就是說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可能產生於殷商時代或更遠的年代。

因為現代天文學中地球的「進動」說與歲差有關係,又與五運六氣的演變關係密切,故作一簡略介紹。

從黃道坐標系可看出,地球除了周日自轉與周年公轉運動之外,還有一個環繞垂直黃道面的軸線,即黃極方向作緩慢的圓錐運動。運動的方向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周期約25776年。地球的進動,對於黃道太陽視運動來說,即「日漸差而東」,相對於赤道來說,便是「天漸差而西」。這就是兩分點的歲差。其每年移動的平均速率是50分26秒,每隔71.6年移動1度。我們知道黃赤的交角是23度27分,所以赤極繞黃極運動的圓的直徑,就是黃赤交角的一倍,約為46度54分。又考慮到地球的極移變化,大概其平均直徑約為45度。這是不是黃道圓周八節分的依據呢?

徐子評在《中醫天文醫學概論》中說,在商代總是指向大火的斗柄左行十二次,與取代「日語之會」右行十二辰的歲星,只在辰位和戌位重合,六年一合,稱為六合。鄭軍說,通過月亮升交點與黃道的關係,推算出每過一回歸年,升交點與遠地點之間相距60度。以回歸年周期的參考,以冬至點為升交點和遠地點重合時的始點,則三年後升交點與近地點相會,6年後升交點與遠地點再次重合,地點與第一年的始點相反。即總是在天門地戶處。

再讓我想到月體納甲法文什麼說戊己在中屬土?因為月循黃道運行,月行九道,其一為中道,所謂「中道」者,即黃道,一日光道。戊己在黃道上,戊己是黃道的代表,黃為土色,故曰戊己屬土。日月纏黃道,故用離日配己,坎月配戊作代表。

現在我將月體納甲與太陽納子分開裝在二十八宿坐標系中,並配上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次及對應地區繪成下圖供讀者參

考。

(3)天干化運說

依據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內經》提出甲己合化為土,乙庚合化為金,丙辛合化為水,丁壬合化為木,戊葵合化為火的命題,這是為什麼?這和《太始天元冊》說的「五天之象」有什麼關係?這是因為日月運行均有四象4特徵點的規律,日月運行每年均超前1特徵點,四年為一調諧點,太陽四年後天數整數化,朔望月四年後相位復原。但並未回到初始出發點,到第五年才能回到初始出發點,形成一個封閉完整的日月形象周期。這就是五行形成的真正原因,讀者看錶2-5,可一目了然。到此才能明白甲己合化,己庚合化,丙辛合化,丁壬合化,戊葵合化的真諦。

原來是日月回歸原點的周期,即五年周期。我們稱月相4特徵點周期為四象周期或四時周期,回歸原點的五年周期為五運周期或五行周期。第六年又從初始點開始新的一周期,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已。有人將五行之氣解釋為雲氣或極光,那是欠妥當的。五天之象與五運土,金,水,木,火有關。五運雖本源於月亮運動,但月亮無五色之分。五運既然合天象之五色,那麼在天象中呈現五色的天體是什麼呢?我認為應該是上應五運的五星——鎮星,太白星,辰星,歲星,熒惑星。鎮星應中央黃色,太白星應西方白色,辰星應北方黑色,歲星應東方青色,熒惑星應南方紅色。

五星與五運關係最密切的就是行星的顏色。五星之色應五方之色為常色,不應五方色則為熒變色。司馬遷在《史記·天宮書》中說:五星,白色為喪,旱,赤色為兵,青色為水,黑色為疾,多死,黃色為吉。將行星分成五種顏色,用什麼作標準呢?古人的辦法就是先選定天上的五顆恆星作為顏色標準星——這樣做從現代天文學角度來看很有道理,因為各恆星處在不同的演化階段,表面溫度也不相同,所以他們的顏色確實會各有不同。司馬遷《史記·天宮書》所記五顆顏色標準恆星是:

白色:狼(天狼星,大犬座);

赤色:心(心宿二,天蠍座);

青色:參右肩(參宿五,獵戶座);

黃色:參左肩(參宿四,獵戶座);

黑色:奎大星(奎宿九,仙女座);

五大行星顏色標準既已確立,古人就據此進行行星預測。

關於天干合化五運的天文背景請參見後六十甲子歷一節。

至此可知,《太始天元冊》所記載的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它是以地心為參考,以黃道二十八宿為軌道驛舍,是日,月,五星運動變化的預測理論系統。欒巨慶說:「太陽是維持地球上各地帶的季節正常循環的天體,只是由於行星和月亮位置的變化而使正常循環的季節受到干擾,從而出現雨季的提早或推遲,奇旱或大澇,奇寒或酷熱等反常天氣或異常氣候」。又說:「日,月,行星他們雖是互相影響,但它們似乎還有較明顯的分工,各自都擔當了天氣變化的不同角色。太陽擔任蒸汽的製造者,行星擔任旱,澇的指揮者,月亮是行星的助手。」「黃道是作天文氣象預報的重要區域,』經驗對應區『的中軸線就是黃道圈。行星,月亮的視赤經,視赤緯對『對應區』的影響是否集中,就看它是靠近黃道還是遠離黃道。如果行星,月亮靠近黃道,則其影響就集中,特別是行星,月亮的軌道與黃道相交時,其赤經,赤緯的作用就完成重合,這時『對應區』的作用較大,降雨量當然也更大」。

(4)年首說

古籍記載,夏至建寅,商正建丑,顓頊歷以立春為年首,這是為什麼呢?這除了天地的差別外,我們從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可以看出,丑,寅皆位於春分點處。前文我們已經闡述過,春分點和秋分點的連線將一年分為陰陽晝夜兩部分,若按地左旋說,從春分點到秋分點為晝為陽,從秋分點到春分點為夜為陰,故古人多以丑寅處為年首,以立春到立秋為上半年為陽,以立秋到立春為下半年為陰。

綜上所述,可知《太始天元冊》所述的內容,確實是五運六氣理論的客觀基礎,為「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5)宇宙間最完美最和諧的系統

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是十天干,十二地支,八卦及二十八宿相結合組成一個系統的圖,內含五行,可知該圖含有5,8,10,12四個數字。

1991年陳繼元先生在《數字5,8,10,12與陰陽循環現象》一文中通過數學方法論證發現,只有5,8,10,12這四個數字是具有2條對稱循環迴路的特殊數字,其他數字都不具備這一性質,他稱之為「5,8,10,12狀態系統」。他說「5,8,10,12狀態系統是宇宙間宏觀上存在著的最完美最和諧的系統」。因為這種狀態系統與其他非2條對稱循環迴路系統相比,具有每條變化路徑固定,虛實2條迴路間隔對稱一致的特性,形成了內,外循環線路差異而對稱迴環的格式,體現了其既對立又統一的有規律的循回,徑固,對稱的屬性。這種屬性與宇宙間一切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不謀而合,因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學說提供了和諧結合的最佳模式。那麼,「5,8,10,12狀態系統」是如何與陰陽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和諧完美地結合起來呢?黎照標先生作了這方面的研究,他在《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內在結構是「5,8,10,12狀態系統」》一文中,通過分析證明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具有每個元素的物質,時間,空間的統一和相生,相剋兩種運動循環迴路,變徑固定,對稱穩定的屬性,因而而「5,8,10,12狀態系統」的模式一拍即合,大道了和諧完美的統一。黎先生說:「陰陽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學說是『5,8,10,12狀態系統』的豐富內容,『5,8,10,12狀態系統』是陰陽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學說的結構和表現方式。五行,八卦,天干,地支與『5,8,10,12狀態系統』的和諧結合是具有共同屬性的結果。陰陽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學說,運用對稱,平衡,穩定的『5,8,10,12狀態系統』反映了宇宙間物質,時間,空間的關係和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和新陳代謝規律。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狀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綜合體系,在運動之中互補長短,發生綜合效應。陰陽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學說從內容和形式上都是合理的,較好的反映了事物發展規律」。由此可知,陳繼元先生首次從陰陽平衡角度科學地揭示了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理論的獨特含義,為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提供了難得的理論論證依據。

其實天干,地支,八卦及五行只是日月運動變化的代表符號,「5,8,10,12狀態系統」是天干,八卦,地支,五行代表符號的結構和表現方式,宇宙間存在著的真正的最完美最和諧的系統是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系統。古人把日月五星視運動的天象裝在二十八宿坐標系中,具有天圓地方的屬性,天圓在外,地方在內。這就是說,這個天象圖的變化規律,有內部和外部的區別,既有內,外循環線路之別。外部是天氣,內部是地氣,天氣右旋,地氣左旋,是內,外2條對稱循環迴路系統。還有地球南,北半球季節相反的情形,也具有上述屬性。所以我說,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才是宇宙最完美最和諧的系統。

雖然古今天象有著重大變化,但此日月視運動天象圖卻是古今不變的。天象的變化是變易,此圖是不易,變中有不變。

(6)宇宙鍾節奏

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是宇宙間一切事物變化發展規律的最佳模式圖。圖中冬至日出點巽,日入點坤和夏至日出點艮,日入點乾,就是太陽運行的時間節律和宇宙鐘的節律。這巽,艮,乾,坤四個特殊點,將黃道劃分為四象,一年劃分為四季,是自然界四元系統劃分的客觀依據。我稱之為四時周期。

金日光先生在《模糊群子論》中提出的四數群子在自然界的表現等,證明了宇宙鍾節律存在的普遍性。他指出自然數有四種類型:

但偶數:2,6,10,14,18;

復偶數:4,8,12,16,20;

單奇數:1,3,5,7,11;

復奇數:9,15,21,25,27;

可見(1,2,4,9),(3,6,8,15),(3,4,6,15),(5,6,8,15)等等成為自然數的「四數群子」,其中復偶數和復奇數是一種過渡型數群。金日光先生在以上討論和分析的「四數群子」中存在的問題,是自然界「數」的規律。根據易學象數原理,象可數化,數也可象化。有了「四數群子」的數,就必有其自然象,他指出自然界「四數群子」的表象有:

1四類化學鍵:共價鍵,配位鍵,金屬鍵,離子鍵;

2四種類型的原子核衰變反應:負電子衰變,正電子衰變,α粒子衰變,γ光子衰變。

3四種化學反應:合成反應,交換反應,異構化反應,分解反應。

4DNA核酸中遺傳四基群子:胸腺嘧啶(T),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

5人類生活中亦有不少「四基群子」:按膚色分有四種人:白色人種,黃色人種,棕色人種,黑色人種。按人體結構

型可分為:發育不良型,無力型,矮胖型,運動型。

這說明金日光以「四數群子」和「四類表象」的規律,聰明能幹現代科學證明了自然界四元系統劃分的客觀真理性。前文已闡述過佛家提出的風,地,水,火四元素劃分規律,就是以宇宙鍾節律為理論基礎的。宋代大易學家邵雍在《皇極經世書》中提出的元會運世,日月星辰,陰陽剛柔,水火土石四元素劃分系統,也是以宇宙中節律為理論基礎的。《繫辭傳》說:「位天之道曰陰與陽,位地之道曰柔與剛。」說明天地陰陽剛柔四元素,是人與萬物生成變化的根本原因。故《繫辭傳》又說:「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化」。體,指有形之物,是陰陽合化而生成。

伏羲先天八卦以坤艮坎巽和乾兌離震四卦劃分,用的也是宇宙鍾節律。

(7)後天八卦圖

前文闡述過,宇宙鍾節律點巽,艮,乾,坤是赤道節律點辰,未,戌,丑和黃道節律點巳,寅,亥,申的互相映射重合,它與地平圈上的四方點震,離,兌,坎就高築成了後天八卦方點陣圖是以地平圈為基礎創立的,而地平圈是以人——觀察者為中心的,觀測之人為萬物之靈,代表萬物生成之道,萬物劃分五行,故可以稱後天八卦方點陣圖為五行圖,反映地有四面八方及中央,於是可定出天下——四面八方及中央之象。萬物附於地,因此後天八卦方點陣圖的五行放映的是地氣左旋規律,而不是天氣右旋規律。從後天八卦方點陣圖可以看出,圖中八卦仍按天門地戶連線分陰陽。乾為天門,巽為地戶,在這條天門地戶連線的左下方布列的是震,艮,坎,乾四陽卦,連線的右下方布列的是兌,坤,離,巽四陰卦。因為從地戶天道右旋為春夏之陽,故配布四陽卦;從天門天道右旋為秋冬之陰,故配布四陰卦。陰卦在上,陽卦在下,是天地陰陽交泰之象。陰陽交泰,萬物才能化生焉。

那麼上下卦之陰陽是如何相交的呢?這從圖中也可以看清楚。離與坎互對,離三爻全變為坎,坎三爻全變為離。坤與艮互對變上爻,坤上爻變為艮,艮上爻變為坤。兌與震互對變中爻,兌中爻變為震,震中爻變為兌。巽與乾互對變下爻,巽下爻變為乾,乾下爻變為巽。這種陰陽爻交變方式很有規律,若按逆時針方向天道右旋依次為下,中,上爻變,然後是三爻全變;若按順時針方向地道左旋依次為上,中,下爻變,然後是三爻全變。這完全反映了天氣下降,地氣上升的自然規律。下爻變者為陰陽氣始生之所,中爻變者為陰陽氣平等的春秋分時,上爻變者為寒暑之極變,三爻全變者陰陽之盛時。

對於後天八卦方點陣圖,《易緯》有解說,《乾坤鑿度》謂:

立乾,坤,巽,艮四門。

乾為天門,聖人畫乾為天門,萬靈朝會,眾生成,其勢高遠,重三三而九,九為陽德之數,亦為天德,天德兼坤數之成也,成而後有九。《萬形經》曰:「天門辟元氣,《易》始於乾也」。

坤為人門,畫坤為人門,萬物蠢然,俱受蔭育,象以准此。坤能德厚迷遠,含和萬靈,資育人倫,人之法用,萬門起於地利,故曰人門。其德廣厚迷體無首,故曰無疆。數生而六,六者純陰,懷剛殺,德配在天,坤形無德,下從其上,故曰順承者也。

巽為風門,亦為地戶。聖人曰:乾坤成氣,風行。天地運動,由風氣成也。上陽下陰,順體入也,能入萬物,成萬物,扶天地生散萬物,風以性者。聖人居天地之間,性稟陰陽之道,風為性體,因風正聖人性焉。《萬形經》曰:二陽一陰,無形道也,風之發洩,由此出處,故曰地戶。戶者牖,戶通天地之元氣,天地不通,萬物不蕃。

艮為鬼冥門,上聖曰:一陽二陰,物之生於冥昧,氣之起於幽蔽。《地形經》曰:山者艮也,地土之餘,積陽成體,石亦通氣,萬靈所止起於冥門。言鬼,其歸也,眾物歸於艮。艮者止也,止宿諸物,大齊而出,出後至於呂申。艮靜如冥暗,不顯其路,故曰鬼門。

庖犧氏畫四象立四隅,以定群物發生門,而後立四正。四正者,定氣一,日月出沒二,陰陽交爭三,天地德正四。

立坎,離,震,兌四正。

月,坎也,水魄。聖人畫之二陰一陽,內剛外弱,坎者水,天地脈,周流無息,坎不平,月,水滿而圓,水傾而昃,坎之缺也。月者闕,水道。聖人究得源脈,到涉淪漣,上下無息,在上曰漢,在下曰脈,潮為澮,隨氣曰濡,陰陽礴礅為雨也。月,陰精,水為天地信,順氣而潮。潮者水氣,來往行險而不失其信者也。

日,離,火宮,正中而明,二陽一陰,虛內實外,明,天地之目。《萬形經》曰:太陽順四方之氣。聖人則象,月即輕疾,日則凝重,天地之理然也。

雷木,震,日月出入門,日出震,月入于震。震為四正,德形鼓萬物不息。聖人畫二陰一陽不見其體,假自然之氣順風而行,成勢作烈,盡時而息,天氣不和,萬物不長,震能鼓養。《萬形經》曰:雷,天地之性情也,情性之理自然。

澤金水,兌,日月往來門,月出澤,日入於澤,四正之體,氣正元體。聖人畫之二陽一陰,重上虛下實,萬物燥,澤可及,天地怒,澤能悅,萬形惡,澤能美,應天順人,承順天者不違,拒應人者澤滋萬業,以帝王法之,故曰澤潤天地之和氣然也。

門者,往來出入之道。冬至日出巽入坤,夏至日出艮入乾,知四隅卦巽,艮,乾,坤都在黃道上,為太陽往來之門戶,故稱之四門。「太陽順四方之氣」,「萬靈朝會,眾生成」,故曰「四隅以定群物發生門」。這闡述的是太陽周年視運動。四正者,地平圈之四方點,離位正南,坎立正北,震位正東,兌位正西。東方為每天太陽升出和月亮降落的地方,西方為每天太陽降落和月亮升出的地方,闡述的是太陽周日視運動。南方熱如日,北方寒如月。西正為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故能「定氣」。二至陰陽極則爭,二分陰陽平而交。四正立,四象四季成,故曰「天地德正」。由此可知,後天八卦方點陣圖反映的是日月出入往來的視運動天象圖,與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人會問為什麼用乾,坤,巽,艮作為四維四門之卦呢?《周易乾鑿度》回答這個問題,謂:「孔子曰:歲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備歲焉。故艮漸正月,巽漸三月,坤漸七月,乾漸九月,而各以卦之所言為月也。乾者,天也,終而為萬物始,北方萬物所始也,故乾位在十月。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時之終,位在十二月。巽者,陰始順陽者也,陽始壯於東南方,故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四維正紀,經緯仲序度畢。孔子曰:乾坤,陰陽之主也。陽始於亥,形於丑,乾位在西北,陽祖微據始也。陰始於巳,形於未,據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陰之正也。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陰陽之職」。

原來用乾,坤,巽,艮作四門之卦,是為了明陰陽之道。陰氣始於巳,巽卦一陰在下,象徵陰氣之始。陰氣成形於未,坤卦三爻皆陰,象徵陰氣已成。陽氣始於亥,從天而降,故乾天卦。陽氣成於丑,天道光明而下濟,故用艮卦。巳亥為二至點,故為陰陽二氣之始。丑未為二分點,故為陰陽二氣之成形。

陰陽之「始」「形」有矣,陰陽之消長缺焉。於是又有後天八卦次序圖表示出陰陽之消長。

《說卦傳》說:「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理解這段傳文的要害在於對「索」字的訓釋上,注家多訓索為求,欠妥。其實,索字在此處應訓為獨。《廣雅·釋詁三》:「索,獨也」。乾卦因其三爻獨陽無陰,故為純陽卦,稱為父。震卦因其獨初爻為陽爻,故為陽卦,稱長男。坎卦,艮卦的二爻,三爻獨為陽爻,故坎艮為陽卦,稱中男,少男。坤卦因其三爻獨陰無陽,故為純陰卦,稱為母。巽,離,兌分別因其初爻,二爻,三爻獨為陰爻,故均為陰卦,分別稱為長女,中女,少女。這與《繫辭傳》闡述經卦分陰陽以及以「少統多」的原則,「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陽一君而二民,陰二君而一民」相符合。所以,這段傳文中的「一索」,「再索」,「三索」確定了陰卦,陽卦及其次序:

可以看出,陰卦和陽卦的卦序次按陰陽爻由初爻到二爻,再到三爻依次排列,次序井然,有確然不易之數理,陽爻定陽卦,陰爻定陰卦,有統一成卦規則,有科學性。按倫理長幼排列,又有客觀性。這種成卦規則既然保證了規則的統一性,客觀性和科學性,而且還判斷定了每個卦的性質。如震卦獨陽在初爻為長男,又表徵一陽初生。這種排列方法,既符合《說卦傳》開宗所講「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的原則,又符合自然界四時陰陽消長的變化現象。這個排列次序正是《帛書周易》上體卦的八卦次序。我們將上之橫排次序按順時針方向變成圓排式則為:

從圖中可知,乾在天門夏至點,坤在地戶冬至點。根據「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的自然規律,冬至點後一陽生為震之象,至坎陽氣上升到中爻,至艮陽氣上升到上爻,至乾陽氣盛則三爻皆為陽爻。夏至點後一陰生為巽之象,至離陰氣上升到中爻,至兌陰氣上升到上爻,至坤陰氣盛則三爻皆為陰爻。如此循環不已,終而復始。這種陰陽的消長變化,正是太陽周年視運動造成的。

6北極星和北斗星

《靈樞·九宮八風》記載的「太一」,即太乙,就是古北極星。由於歲差的原因,北極星古今在不斷的變換著,現代的北極星是小熊星座。

《素問·天元紀大論》記載的「九星懸朗」,其「九星」就是北斗九星。《後漢書·天文志》也謂:「玉衡者,謂斗九星也」。即現在的北斗七星,再加上玄武,招搖二星。所以《靈樞·九宮八風》中的九宮圖,中央是招搖星。

中國古代有二套觀象授時系統,《內經》全有記載:「其一,以分布在黃道近旁的二十八宿坐標系,在昏旦時觀測諧日出或諧日沒及升到南方中天的星辰是哪一星宿,來確定季節及日月的位置。其二,觀測北恆顯圈內終年不落的迴轉不息的北斗星,視其斗柄所指方位,來確定時辰季節。如《史記·天官書》說:『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均繫於斗。』以斗柄所指方位而定時令,正是曆法中『斗建』的起源。這一方法在《內經》中的具體應用,見載於《靈樞·九宮八風》中謂:『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上天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日冬至矣』。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反於一,常如是無己,終而復始」。

這裡記載的是太陽回歸年的閏年366天,反映的是太陽回歸年視運動和北斗視運動。繪圖說明於下:

前文我們說過,冬至對應夏至點,夏至對應冬至點。《九宮八風》講太一出遊始於冬至日,然後左轉一周回到原位,如此周而復始,如環無端。《五運行大論》講二十八宿始於位於冬至點的角宿,然後右旋一周分布二十八宿,也周而復始,如環無端。這說明中國古代的二套觀象授時系統,是依據日月天右旋和地左轉分的。天右旋的中心軸是黃極軸,地左旋的中心軸是赤極軸。而赤極軸又依23度27分的夾角圍繞黃極軸在運轉。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天運當以日光明」。最終還是以太陽的黃極為主宰。這個結果極為重要,它說明以赤道地氣為基礎的五運,是以黃道天氣為基礎的六氣運動為主宰,即大地上的萬物——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都以運行在黃道上的日月五星為主宰。所以《五運行大論》引述《太始天元冊》之文,說明日月運行為「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的基礎。

另外,北斗星的左行視運動,與十二八宿的左行視運動相一致。而日月五星的右行視運動,則與二十八宿的右向排列方向一致。所以。二套觀象授時系統,又以二十八宿為中介聯繫在一起。

第三節《內經》曆法體系

《內經》曆法制定的依據是古代天文學的觀測結果和氣象規律,其制定的方法是:其一,黃道二十八宿系統,在昏旦觀測諧日出和日沒的星宿,夜裡觀測南方中天的星宿,白天則立竿測日影。如《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及《五運行大論》的日月五星運行圖。其二,九宮系統,夜裡觀測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白天觀測風向。見載於《靈樞·九宮八風》。

《內經》曆法的基本內容是:(一)日,指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詳見前文太陽周日視運動。

(二)月,指朔望月運動周期。朔望月分大小月,一年十二個朔望月,積氣余而盈閏。如《靈樞·衛氣行》說:「歲有十二月」。《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參前文朔望月運動。另一分法是據初昏時北斗星斗柄所指的二十八宿方位,將一回歸年365.25日劃分為十二月。月初為節氣,月中為中氣,共二十四氣,形成斗建歷月法。見載於《靈樞·衛氣行》中。

(三)季,有四季,五季,六季之分。四季的劃分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的開始,每季三個月,合90天。性質屬四時周期。《內經》五季的劃分是以從立春開始將一年劃分成五季,每季72天。如《素問·陰陽類論》說:「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性質屬五運周期。《內經》六氣六季劃分是從立春開始將一回歸年劃分成六季,每季60.875天。每季又分為初氣,中氣,成為十二氣月。源於《山海經》山頭歷,我稱其為六氣周期。而另外一些古籍記載的五季是從冬至開始將一年劃分為五季。如《管子·五行》說:「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畢。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畢。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畢。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畢。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畢。」《春秋繁露·治水五行篇》說:「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七十二日火用事.....七十二日土用事......七十二日金用事......七十二日水用事......」這是以天氣定五季,《內經》是以人氣定五季的,相差四十五天。

(四)《內經》有歲和年之分。歲,用回歸年,即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長度為365.25日。《內經》以太陽兩次連續過冬至點的時間間隔為一歲。如《靈樞·九宮八風》太乙游就是始於冬至。如《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日行醫周,天氣始於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日行五刻,天氣復始一刻。」「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回歸年的閏日每過25刻為一象,四年成四象,四象有1刻,26刻,51刻,76刻四個特徵點。也就是太陽周日視運動的平旦,日中,黃昏,夜半四特徵點。一回歸年分為六季,一季是一氣,長度為60.875日。《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六氣有早晏。一回歸年分為八節法,如《靈樞·九宮八風》說,葉蟄節46日,天留節46日,倉門節46日,陰洛節45日,上天節46日,玄季節46日,倉果節46日,新洛節45日。八節的長度為366日,實際上是閏年長度。八節劃分法,是以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作為八節的開始。歲首支冬至。

(五)年,一般指從正月朔到下一年正月朔稱一年,長度354日,閏年長384日。但《內經》運氣以360日為一年,用六十甲子曆法。如《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素問·陰陽離合論》說:「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陰,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我認為,這應是朔望月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可稱之為公度年。從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得知,《內經》是以太陽兩次連續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為一年。春分點對應立春節。所以王冰注《素問·六節藏象論》「求其至也,皆歸始春」說:「始春,謂立春日也」。一年分為四時,一時分為六個節氣,一節氣分為三候,一候約為5日。如《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

(六)視太陽運動一度,視月亮運行十三度有奇。如《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七)以干支紀年紀日及以數字配十二支紀月。

一太陰曆

《內經》的月用朔望月,並有大小之分,雖沒有一個朔望月為29.53日的精確記載,但可以從《素問·繆刺論》記載十五日為半月的望月推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一年十二個月為354.368日。這一陰曆年長度,《內經》沒有明確記載,但從《內經》月有大小之分的記載,歷月顯然是以朔望月為準的。

二太陰曆

《內經》的歲用太陽回歸年,長度為365.25日,如《靈樞·九宮八風》記載一周天為366日,《素問·六節藏象論》所:「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

(一)一法將一回歸年分為六氣六季,每氣「六十度而有奇」,為60.875日。每氣又分為初氣,中氣,成為十二氣月,每月「三十度而有奇」,為30.4375日。《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

(二)一法將一回歸年分為八節,以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為紀。《靈樞·九宮八風》所載回歸年長度366日。這一曆法是太陽視運動年曆與北斗視運動年曆相結合的曆法,包括斗綱建月及太陽運動,並和八卦方位及洛書數相結合,有其獨特之處。

三陰陽合曆

陰陽合曆是一種把太陽曆和太陰曆相結合的曆法,《內經》中有兩種。第一種是採用太陽回歸年與朔望月相結合的曆法。歷月以朔望月為準,歷年以太陽歸回年為據,陰曆大小月12個長354日,陽曆回歸年長365.25日,為使陰曆與陽曆相一致,則用置閏的方法,閏年有13個月長384日。這一「大小月成歲,積氣余置閏」的曆法,與氣候的實際變化往往有一定誤差,最大前*後約達一個朔望月的時間。

《內經》曆法有置閏法。《內經》所謂的「正天之度,氣之數」就是要不斷進行校正天度。從而保證氣數的準確。其方法是「積氣余而盈閏」及「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所謂「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是為了「正天之度」而校正節氣。所謂「積氣余而盈閏」,是為了協調朔望月與回歸年的會合周期。

春溫,夏暑,秋涼,冬寒的四季分界線在四維,四維者,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節氣。寒暑溫涼為什麼候在「四維」?因為「四維」是黃道上的冬至點,春分點,夏至點,秋分點。一年十二個月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個月。那麼秋冬為什麼有時會差「三十度」呢?筆者認為,這是積餘氣而閏造成的。凡有閏月的一季,則多出一個閏月「三十度」。故其時則「動不當,或後時而至」。

60年有22個閏月。有人計算了以冬至點為參考系的日,月,地三體運動最小相似周期為742.1個朔望月,即60年約零3天,認為這就是甲子60年准周期產生的機制。

在曆元年,年首始於立春節,由於餘氣漸積之故,以後年首就逐漸離開了立春日,或在立春日之後,最長可相差半月之久,前後就相差一個月「三十度」。所以,有的年份有連個立春日,有的年份沒有立春日,這也是天之常。每過19年,則年首就又合乎立春日。

《內經》直接採用著意介紹的第二種陰陽合曆是五運六氣甲子六十年曆法,見載於運氣七篇之中,全部曆法是用天干地支系統推算出來。這一曆法全年為360日。對這部曆法的天文背景及其周期機制的研究成果,下面將另闢一章作詳細介紹。

四附伏羲六十四卦歷

一年有十二個朔望月約354天,閏年十三個朔望月384天,伏羲據此發明六十四掛曆;一天用一爻,六爻為一卦,384天為六十四卦。太陽周日視運動是由東而南而西,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是由西而南而東,再加上一個觀察不到的北方,就形成了一個圓環的天圓運動。這個天圓運動軌跡,就是我們說的黃道。這就是伏羲六十四卦圓圖的來源。冬至到夏至的時間,太陽由南回歸線往北回歸線運動,用復卦到乾卦的三十二卦表示;夏至到冬至的時間,太陽由北回歸線往南回歸線運行,用詬卦到坤卦的三十二卦表示。故其相對應的復卦與詬卦陰陽爻相反,互為顛倒相覆。余卦皆如此(見圖2-23)

伏羲六十四卦方圖來源太陽周年視運動南北往來的規律。

方圖的坤卦為冬至日出點,否卦為冬至日入點,泰卦為夏至日出點,乾卦為夏至日入點。就是說,坤卦為冬至點,泰卦為春分點,乾卦為夏至點,否卦為秋分點。外第一層二十八卦對應二十八宿,謙,師,升,復,明夷,臨,泰七卦對應東方蒼龍七宿,大畜,需,小畜,大壯,大有,夬,乾七卦對應北方玄武七宿,履,同人,無妄,姤,訟,遁,否七卦對應西方白虎七宿,萃,晉,豫,觀,比,剝,坤七卦對應南方朱雀七宿。每邊七卦數七,七乘七得四十九,正是朔望月運行一回歸年的大衍用數。著名的十二月消息卦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即在這外層中,表示陰陽的消長。第二跟,損,兌,咸層二十四卦對應二十四節氣,第三坎,既濟,離,未濟層十二卦對因十二月,第四巽,益,震,恆層四卦對應四時季。由此而知,伏羲六十四卦高度概括地放映出日月視運動規律,較客觀地顯示了六十四卦的實質和本源。

伏羲六十四卦圓方圖是採用天圓地方宇宙觀繪製成的,內涵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組成的自然世界,是一個天人合一的體系。

六十四卦天圓圖是以地心為參考,太陽周日視赤經圖,與太陽周年視赤經圖方向相反,地方圖以泰否為橫軸,以坤乾為縱軸,組成直角坐標系,反映出太陽視赤緯位置,彌補太陽周日視赤經圖的不足。坤在泰否橫軸的上方,代表北半球,乾在橫軸下方,代表南半球。

地方圖中的地陰——冬至,對應著天圓圖中的天陽——夏至。地方圖中的地陽——夏至,對應著天圓圖中的天陰——冬至。圓圖陽在南而陰在北,方圖陽在北而陰在南。圓圖象天為陽,方圖象地為陰。故邵康節在《皇極經世書》說:「天之陽在南,天之陰在北」,「地之陽在北,地之陰在南」。

從日月運行圖和黃道坐標圖可以看出,地方圖中的坤卦正在冬至日,乾卦正在夏至日,泰卦正在春分日,否卦正在秋分日。說明六十四卦先天圖符合日月運行規律。

圓圖上為南,下為北,左東右西。乾為南在午中,一陰生於午中,陽極生陰。坤為北在子中,一陽生於子中,陰極生陽。一陽始於復卦而終於乾卦,為升,所以左三十二卦為陽。一陰始於姤卦而終於坤卦,為降,所以右三十二卦為陰。而且左右三十二卦相錯。圓圖左旋像天上的太陽周日視運動在不斷地運行,為動;方圖象地,為靜。一方一圓,一動一靜,一陽一陰組成了天地,萬物。因此,天地,萬物的變化也包羅在其中了。

方圖中,坤為地戶己在冬至,乾為天門戊在夏至,在這條戊己線上分布著坤,艮,坎,巽,震,離,兌,乾八卦,這個排列次序正是先天八卦次序圖的次序。

方圖坤,艮,坎,巽四陰儀卦所屬三十二陰卦居上四行,震,離,兌,乾四陽儀卦所屬三十二陽卦居下四行。

太陽一年行4特徵點,二年行8特徵點,四年行16特徵點,八年行32特徵點,十六年行64特徵點,對應六十四卦。以上這些數不正是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中的數字嗎?

第四節《內經》面南北解析

前文我們詳細討論了《內經》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的形成,它源於《太始天元冊》。《內經》的作者在引文之下對六氣作了闡發。

在上為司天,在下為在泉。如是繪圖如下:

此圖若統一以地面為參考,司天在泉是講天道的,司天主三之氣在夏至,對北半球,是天陽對地陰。在泉終之氣在冬至,對南半球,是天陰對地陽。故上北為天陰應冬至點,下南為地陽應午夏至,知上北下南代表的是天道起始點。上南為天陽應夏至點,下北為地陰應冬至,知上南下北代表的是地道起始點。因為天道地道都以冬至為起始點。天之陰對地之陽,天之陽對地之陰,這正是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和伏羲64卦圓方圖所具有的含義。這種上北下南和上南下北的天地之道說,起源是很早的。據李零先生考證,可早見於商代甲骨文中,《管子》,《山海經》,《淮南子》等書中都有記載,他認為,「似乎上北下南主要是天文,時令所用,上南下北主要是地形所用」。這一觀點是正觀的。

若與式盤比較,上北下南的天道屬天盤,其中有客氣客運之運動。上南下北的地道屬地盤,其中有主運主氣之靜候。

按:為什麼研究天文曆法?為了研究「天度」「氣數」。天度者道,定曆元;氣數者候,定化生。《系統傳》說:「天地之德曰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何謂陰陽?「陰陽之義配日月」。可知「陰陽合德」,就是日月合德。日月合者朔,知生化之德在朔。日月會合謂之辰,知辰為月朔。故《說文》釋辰為「物皆生」。《周易參同契》則稱晦朔之交,「原始反終」為產丹時刻,謂「晦至朔旦,震來受符。當期之際,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憛持,陽雄播玄施,陰化黃包。混沌相交接,權輿樹根基。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眾夫蹈以出,蠕動莫不由」。萬物莫不由此生。「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這就是醫生之道,貴在知「辰」。此「辰」規律全在六十甲子中,天地生人研究者,知此否?

第三章六十甲子歷

六十甲子歷是五運六氣學說的靈魂,要想精通五運六氣學說,必須首先精通明白六十甲子歷,故列專章加以討論。

前文我們已經講過,天干是記述朔望月視運動特性的符號,地支是記述太陽視運動特徵的符號。而日月運動是制定曆法的依據,所以古人就用天干地支來紀年,月,日,時。眾所周知,年,月,日是曆法三要素,我國古代對此三要素的記錄,從最早的古六歷,到清朝的時憲歷,所有曆法皆通用於支紀年法。干支是貫穿我國古代曆法的一根紅線,所以需要認真對待研究。

第一節天干地支的特徵

十天干,十二地支相合,組成六十種符號,稱為「六十甲子」。因為天干地支是日月運動的代表符號,所以六十甲子順序的排列,就代表了日月運動不同時間階段的特徵,包含有天文知識和生物生,長,化,收,藏的意義在內,並且具有陰陽五行,時間,空間,方位的特徵。於是《內經》作者就把它與臟腑經絡性能,治療方法等密切聯繫起來,按照同構原則加以排列組合。這些思想不僅反映在《素問》運氣七篇之中,在《內經》其他許多篇章中也有記載,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靈樞·陰陽系日月》說:「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太陰;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併合,故曰陽明。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於是,我們可以將干支的特徵概括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天干,地支的每個元素都是物質,時間,空間的統一體,物質包含時間,空間的內容。而且物質具有循環性的相生相剋關係和新陳代謝發展關係。循環性的新陳代謝發展關係,不但表現在天干,地支的元素排列順序關係上,而且還表現物質在時間,空間的運動變化上。物質在時間,空間上循環漸進,則能保持自身平衡;短時間跳躍移位,則會遭到相剋而失衡。

第二節六十甲子歷的天文背景

從80年代以來,有的學者通過對近點月的研究,發現15近點=1月亮遠地點回歸周,1近點月有4特徵點,15近點月就有60特徵點。「即在1月亮遠點回歸周內,月亮在周天將留下60個特徵點位置,這60個位置點將周天劃分為60段。這些位置點不是人為規定的,而是月亮運行留下來的,這就是六十進位的起源。」15個近點月對應著14個朔望月。於是認為,六十年是朔近月會合周期和回歸年的會合周期。不過我國在東漢時才有近點月周期的記載,而六十甲子周期卻遠在殷商已經存在了。所以我認為,還是從朔望月研究比較符合實際。

《內經》多處提到六十甲子歷,如《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古人所謂的「日行」即今天文學上所說的「太陽視運動」。日行一周,指太陽在天體的視運動軌道——黃道上循行一周,就是一年,即太陽的周年視運動。由經文所述可知,太陽視運動是四年一小循環周期,四年積盈百刻,日數整數化為一日。十五小周期為一大周期六十年。六十年合21915整數日。一個朔望月為29.530589日。21915日有742.11184個朔望月,期間地球繞太陽公轉六十年,月亮與日地連線相會742次,形成742個朔望月。一年有十二個朔望月,742.11184朔望月=60年+22閏月+3.3015日。按「三年一閏,五年二閏,十九年7閏」法,六十年恰有22個閏月。至此可知,甲子六十年原來是朔望月與回歸年的會合周期,六十年只差3.3015日。

朔望月一回歸年運行49月相特徵點,比一年12朔望月48特徵點超前1個特徵點90度,4年超前4個特徵點360度,朔望月位 相復原。所以《素問·六微旨大論》就以4年為一小周,15小周60年為一大周,成為著名的60甲子歷。並按此4年一小循環周期的特性找出60年中的歲氣會同年,所謂歲氣會同年,就是位分成5大組。每1小組3年,組成一個三合局,分別是:申子辰歲氣會同年合化為水局,巳酉丑歲氣體那同年合化為金局,寅午戌歲氣會同年合化為火局,亥卯未歲會同年合化為木局。現列表說明於下:

這個表很重要,它是古代四分曆的模型。我認為,四分曆不僅指一日之四分,還應包涵一朔望月之四分及一年之四分。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日有4特徵點。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4特徵點。月亮在朔,望,下弦4特徵點。不過日與年的4特徵點一般人不宜直接觀察到,只有朔望月的4特徵點可以人人直接觀察到。可知60年是日月運動的會合周期。日,月,年各周期的相同點是均為4特徵點,不同的是個自特徵點時間長度不一樣。日周期一特徵點長25刻,朔望月一特徵點長29.53天÷4=7.3829天,回歸年周期一特徵點長365.25天÷4=91.3125天。

縱看上表為位相相同者,即三合局,《內經》稱為歲氣會同年。橫看上表,一刻與五十一刻及二十六刻與七十六刻的位相相反差180度,而4特徵點之間則構成相差90度的直角坐標系如下圖:

由此圖看,歲會同年的三合局命名按四正方位命名的,子位正北水位,故子辰申三合局稱水局;卯位正東木位,故卯未亥三合局稱木局;午位正南火位,故寅午戌三合局稱火局;酉位正西金位,故丑巳酉三合局稱金局。所謂三合局,就是指明位相相同點的位置所在,具有相同的歲候。

運氣的五位和六位周期的調諧周是30年,《內經》稱「一紀」。兩紀60年是一花甲子。運氣的六位和七位周期的調諧周是42年,陰陽兩周84年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不叫自回去」之年。

我們再按天干規律列出下表:

此表可能與《奇門遁甲》術有關係,乙丙丁為三奇,戊己庚辛壬癸為六儀,六甲隱其後。從此表可看出天符,歲會的一些規律。若將上下的中行對調後則成歲氣同年。

從以上三表可以看出,歲氣會同年有4年,10年,20年,40年和60年的規律。每過四年日月皆積余化整一次,四年是朔望月與回歸年調諧的小周期。十五小周期六十年為一大周期。

每過四年雖然相位復原了,但並未回到初始出發點,即始位置並沒有復原。就是說,相位原復是四年一周期,而始位置復原是五年一周期,氣調諧年是二十年。年,月,日雖然都有此規律,但朔望月最明顯,故舉朔望月說明如下。從圖3-2可以看出,只有周期卦閉出現以後才是完整的——物質運動一周又回到原點,然後新一周期又從原點開始,再回到原點,可這已是高一級周期運動量。

如日月始點位置復原圖所示,甲,乙,丙,丁為相位4特徵點周,而甲,乙,丙,丁,戊則為始點位置復原周。六十年中有15個四象周期,即含有15個朔望月特徵點周。再者,六十年中有12個五運周期,即含12個首尾卦閉朔望月原始點周期(見表3-7)。就是說,在六十年中,有12個位置相同周,15個相位相同周,其調諧年是60年。這12個卦閉朔望月周期,我們稱七位1朔望月朔點回歸周,即一年日月相會——朔合12次,所以古人稱「日月之會是為辰」。

在朔望月60特徵點一回歸周期內,朔望月在周天上留下12個原點位置,這12個原點位置將周天劃分為12段,這就是將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或十二辰的來源。合二而一,則構成一年六氣。分一為二,則分成二十四節氣。

日月四年一周期有4個特徵點,即劃分成四象。就是說,每相鄰的4個特徵點構成一組四象,六十年一周15個朔望月,四象經15次編碼,即為六十卦。16朔望月構成首尾相似的卦閉周期,四象經16次編碼,即為八八六十四卦。由此可見,一周4特徵點所決定的四象是穩定的結構單位。八卦是四象的編碼。四年4特徵點為一小周期,15小周期為六十年,知六十年是根據日月地三體運動建立起來的甲子六旬周期。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年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4特徵點,六十年共有240特徵點和240季。月亮在地球的帶動下一年繞太陽過54特徵點,四年相位復原構成一小周期,共過216特徵點。216點對應著240點(見圖2-9)。

地球繞太陽一年有二至二分4特徵點,即也有始點復原的五運周期。則240特徵點可組成48個始點復原周。

總之,六十甲子有著深遠的天文背景,如六甲,六乙······六癸類,二甲年是一甲年的反相年。六甲構成三對反相年。又如地支系統:

1.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是三組四象結構。從月地日三體系看,每年朔望月位相超前90度,四年位相復原;從回歸年看,四年日數基本整數化,也就是公轉和自轉周期基本調諧;從日月地三體系看,每隔四年月地位相同號。四年是朔望月,回歸年和地區自轉的基本調諧周期。

2.子辰申,丑巳酉,寅午戌,卯未亥,這是一種三角結構。三合局。從月地日三體系看,每組內的三年都是朔望月位相和地球自轉位相,公轉位相相同之年;各組之間位相依次相差90度。

3.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這是相衝之年。所謂相衝,是指朔望月位相以及地球自轉位相,公轉位相相反。

4.五子,五丑······五亥,這些是位相相同之年,在二體系中,是月地關係相似的年份。

5.甲乙,乙庚,丙辛,丁壬,戊癸,是一種五運周期,是日,月,地位相會復原始點位相的周期,即卦閉周期。是自然界產生五材的基礎,如生物的五種鹼基,後來演化為五行。

6.60年一周,30年半周,兩30年為方相年。60年間月,地,日位相個不相同,形成60種即60甲子模式。

第三節 六十甲子與生物遺傳密碼

現代生物遺傳學的實驗研究發現,在生物的兩類核酸(RNA和DNA)化學結構中總計有五種鹼基,三種為嘧啶,二種為嘌呤。三種嘧啶中的胞嘧啶(C),與糖的脫氧與否無關;而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能分辨糖的脫氧與否。二種嘌呤為鳥嘌呤(G)和腺嘌呤(A),此二種亦與糖的脫氧與否無關。脫氧核糖核酸DNA由C,A,G,T四種鹼基組成,不脫氧核糖核酸RNA由C,A,G,U四種鹼基組成。兩類核酸的鹼基都是四種。而且嘧啶與嘌呤間有連接鍵自然結合,以C——G與T——A的形式組成DNA,以C——G與U——A的形式組成RNA。

生物學家指出,RNA上的四種鹼基與20種氨基酸相對應。任取RNA四種鹼基中的三個,由三聯體組成64種密碼。這64種密碼與六十四卦相吻合。

而DNA的四種鹼基則分為不同性質的兩類,並互為對立,組成雙螺旋結構(見圖3-3),形成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的形態系統(見圖3-4)

生物的遺傳信息儲藏在基因里,從分子水平看是儲藏在DNA和RNA里。遺傳過程的兩個基本程序是:

DNA—轉錄—>mRNA—轉譯—>蛋白質。

從我在研究六十甲子中驚奇地發現,它與遺傳密碼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我們已知,四象周期是朔望月相位復原的周期,五運周期是朔望月始點復原的周期。現在假設朔望月的五運周期數與生物遺傳密碼的五種鹼基相配應,就會有許多驚人的發現。

在四鹼基與四象的對應關係上,目前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對應規則。有人主張根據鍵數的寄偶性分四象,有人主張根據鹼基環的單雙分四象,有人主張根據鹼基的強弱分四象,有人主張根據嘧啶和嘌呤分四象等等。根據董光壁先生《易學與科技》的整理,轉錄於下:

他們的觀點為什麼不同?是因為沒有找到確定唯一對應關係的依據。既然鹼基的配對連接有精確的專一性,那麼四鹼基與四象的對應應有唯一的對應關係。我們根據反映日月運動的干支紀年規律和太陽陰陽理論,終於找到了這種唯一對應關係的科學根源。

眾所周知,尿嘧啶(U)和胸腺嘧啶(T)這兩種鹼基的共同特性是能夠識別糖的脫氧與否。這與朔望月五運周期中的始點與終點相重有相似性。一般制定曆法都從朔望月的朔月開始。就是說朔望月的始點在朔月。因為生物的遺傳過程是從DNA開始,所以我們就以DNA含有的胸腺嘧啶(T)配始點朔,RNA含有尿嘧啶(U)配終點朔。按陰陽觀點講,朔為太陰,望為太陽,上下弦為少陽少陰。可知應定終始於朔的尿嘧啶(U)和胸腺嘧啶(T)為太陰。又依據陰陽對稱對應的原則,那麼與尿嘧啶(U)和胸腺嘧啶(T)互相連接的腺嘌呤(A)應當為太陽。再以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陰陽理論,太陰應與少陽在一儀,太陽應與少陰在一儀,故胞嘧啶(C)應為少陽。鳥嘌呤(G)應為少陰。少陽為陰中之陽應對應下弦,少陰為陽中之陰應對應上弦。如此便確定嘧啶為陰儀,嘌呤為陽儀,鹼基為太極(見遺傳密碼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圖)。李仕澄先生說,以U為太陰,C為少陽,G為少陰,A為太陽的組合所得起始碼,終止碼才符合陰陽關係。

我們將一個封閉型的朔望月五行周期分成二個對應的四象周期相位朔望月,這兩個四象周期相位周期朔望月與六十甲子的關係列於下表:

從六十甲子應鹼基四象表看,T—A,U—A的結合對應,原來是朔望月和望月的對應,C—G的結合對應則是上弦和下弦的對應。這可以不可以說明U—A,T—A配對連接的鹼基受朔望月和望月的影響大?C—G配對連接的鹼基受上下弦月的影響大?因為朔月和望月在日地連線上,對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影響大,特別是朔月,故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在生物的遺傳結構中起著分類的作用。

從六十甲子應鹼基四象表可以驚人的發現,古人發明的六十甲子系統,卻有著標示生物密碼結構的功能。以天干標示鹼基,以地支標示連結鹼基的鍵,可將它們概況以下的形式:

不難看出,連結鹼基的鍵,卻呈現出日月歲會同的規律。子辰申,寅午戌,丑巳酉,卯未亥是歲氣會同的三角格局,即三聯體關係。這證明鹼基的結合是受日月歲氣會同規律影響的。而且胸腺嘧啶受甲己土運的影響,尿嘧啶受戊葵火運的影響,胞嘧啶受乙庚金運的影響,腺嘌呤受丙辛水運的影響,鳥嘌呤受丁壬木運的影響。這是否說明胸腺嘧啶與脾胃功能有關,尿嘧啶與心小腸功能有關,胞嘧啶與肺大腸功能有關,腺嘌呤與腎膀胱功能有關,鳥嘌呤與肝膽功能有關?

而五運上應五星,這是否說明五種鹼基與五星有關?我國生命化學家王文清先生,根據近代行星化學的研究,探測到三氫化磷(PH3)存在於木星和土星的大氣層中,在模擬原始大氣中引入的三氫化磷,進行了甲烷,氮,三氫化磷,氨,水蒸汽的火花放電實驗,結果產生19中氨基酸。氨基酸是構成生命蛋白質的零件。請有關專家研究之。

從六十甲子應鹼基四象表還可以看出,U,C,A,G四象系統和T,C,A,G四象系統各有48個甲子符號所代表的朔望月運動的48個特點,這正是一年十二個朔望月的特徵點數。說明朔望月有二年互相對立的周期。

《內經》告訴我們,甲己化土運,丙辛化水運,乙庚化金運,戊癸化火運,丁壬化木運。從鹼基與鍵連接六十甲子示意圖可見,凡是同一鍵相結合的鹼基之間存在著一種相剋的關係。如甲土克丙水,丙水克戊火,庚金克壬木等。假如陽天干對應的陽鹼基,陰天干對應的陰鹼基,則陽鹼基和陽鹼基結合,陰鹼基與陰鹼基結合。若以陽性干,支為強,陰性干,支為弱,則可分為強型和弱型兩類。甲—丙,戊—丙,庚—壬為強型類,己—辛,癸—辛,乙—丁為弱型類。

朔望月的四象周期和五運周期的調諧周期是二十年周期,對應的可能是RNA相應的二十種氨基酸。RNA含有64種密碼對應64卦。那麼60甲子就可以通過與64卦的關係,看它與64種遺傳密碼的關係。其排列規律按日月的四象周期,其終止規律按日月的五運周期規律中每一鹼基所對應的十二年周期(見下表)。

邵雍說:「卦有六十四,而用止於六十者,何也?六十卦者,三百六十爻也」。除去起始一卦和終止三卦,餘六十卦正對應六十甲子。

RNA相應於20種氨基酸,如果對應於20個甲子符合,則六十甲子可以複製三次20種氨基酸。這是否說明氨基酸的形成,是源於日月星運動規律呢?那麼是否可從推出氨基酸的形成會受到不同年份的影響呢?如果有影響將是四象周期和五運周期。《內經》所論動物的「盛,衰,育,不育,靜」的「五類盛衰,各隨其氣所宜」,當是關於這方面的反映。其五類是毛蟲類應於木化,羽蟲類應於火化,倮蟲類應於土化,鱗蟲類應於水化,介蟲類應於金化。

我們認為,生物遺傳密碼的五種鹼基與五方五行土,金,水,木,火相應,那麼氨基酸的形成,是否還會受到方域的影響呢?正如《內經》所說的陰陽二十五種人。

綜上所述可知,生物的遺傳化學結構本源於日月地三體運動規律,五種鹼基本源於日月的封閉型五運周期規律,DNA和RNA的鹼基四象源於日月的四特徵點的四象周期規律,RNA的三聯體結構本源於日月的歲氣會同規律,即日月地的三體結構,DNA的雙螺旋結構本源於太陽的左旋周日視運動和右旋的周年視運動規律。人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為什麼都是左手型呢?因為氨基酸所本源的日月的周年視運動是逆時針方向右旋的。這證明一切生物的化生皆是本源於日月地三體的運動規律。這些研究結論對於研究生們起源和生命規律無疑是有很大啟迪作用的。

神話傳說月亮里有吳剛和嫦娥二位仙人,還有玉兔和桂樹。桂樹高五百丈,吳剛被罰砍桂樹,而桂樹隨砍隨合。嫦娥是偷吃了他丈夫羿從西王母那裡求到的長生不死葯而飛入月中的。玉兔挑的是長生不死葯。這種神話說明什麼?說明月亮對生物生命的影響是很大的。生物強盛的生命力是受月亮影響的。我們對此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奉勸那些開發月球的科學應慎重,不要去破壞月球的自然環境,應從地球自然環境的破壞給人類帶來的災害中吸取教訓。

現將遺傳密碼配入六十四卦圓圖(見下圖),按人類生命極限120隨,則可以按年齡用氨基酸養生。設復至同人的十六卦主1—30隨,這段時期應以鹼基鳥嘌呤(G)為主,1—7.5用纈氨酸(Val),7.6歲—15隨用丙氨酸(Ala),16歲—22.5歲用甘氨酸(Gly),22.6—30歲用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31—60歲,這段時期應以鹼基腺嘌呤(A)為主,31—38.5歲用異亮氨酸(lle)和甲硫氨酸(Met),38.6—45歲用蘇氨酸(Tnr)為主。

46—52.5歲用絲氨酸,精氨酸(Arg)為主,52.6—60歲用天冬醯胺(Asn)和賴氨酸(Lps)為主。61—90歲應以鹼基胞嘧啶(C)為主,61—68.5歲用谷氨醯胺(Gln)和組氨酸(His)為主,68.6—75歲用精氨酸(Arg)為主,76—82.5歲用脯氨酸(Pro)為主,82.6—90歲用亮氨酸(Leu)為主。91—120歲應以鹼基尿嘧啶(U)為主,91—98.5歲用酪氨酸(Try)為主,98.6—105歲用色氨酸(Trp)和半胱氨酸(Cys)為主,106—112.5歲用絲氨酸(Ser)為主,112.6—120歲用亮氨酸(Leu)和苯丙氨酸(Phe)為主。這項研究對生命的成長有密切關係,生物學家可進行實驗。


推薦閱讀:

運氣好!哪些生肖容易不勞而獲
9月份運氣會變好的星座
什麼樣的人運氣最好
[轉載]用六爻預測流年運氣用神是什麼?
男人 運氣 的 方位

TAG:運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