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家輝敏感問題不激怒中國 請辭原因成迷引猜測
美國使館郵件發送的駱家輝離職聲明 美駐華大使請辭引猜測 引發是非功過複雜評說 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20日宣布明年年初卸任,這個突發消息在中美關係未有大波瀾的背景下顯得有些「意外」。駱家輝對美國媒體表示,辭職主要是考慮到自己孩子的受教育問題。這種「常態化」的外交辭令並沒有擋住外界揣測:白宮不滿意、駱家輝厭倦政治、他還有總統雄心等,甚至北京霧霾也都被拉來湊數。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駱家輝是美國首任華裔駐華大使,任期碰上中美關係中「最轟動和最具爭議性的事件」,並且是奧巴馬大肆宣揚的「重返亞太」政策的「排頭兵」。俄羅斯《商業諮詢日報》稱,他為中美關係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為「捍衛美國利益」遭到中國批評。「任期時間短似乎成了美國駐華大使的怪圈,這與中美關係越來越重要和複雜有關。」德國學者夫羅里揚對《環球時報》坦言,擔任駐華大使不是個「好活兒」:與中國太親近,美國政界不願意;如果「太美國」,又不會被中國接受。 和家人團聚,還是其他? 《環球時報》記者20日從美國駐華使館處獲得了駱家輝宣布辭職的聲明。他在聲明中表示,在本月初見到美國總統奧巴馬時,他告知奧巴馬自己決定2014年年初卸任,回到西雅圖與家人團聚。駱家輝並沒有在聲明中指出離職的直接原因。《洛杉磯時報》報道說,駱家輝表示辭職完全是個人原因,主要是孩子的受教育問題。他當天接受該報電話採訪時說,「我們希望孩子能在美國接受初高中教育。」他表示,總統支持他的決定,「總統在自己長女瑪利亞身上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瑪利亞幾年後要上大學了,他深知孩子成長有多快、可自己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短。」 「美國駐華大使提早回家。」英國《金融時報》20日以此為題稱,駱家輝2011年8月全家來華,但現在妻子和3個孩子已經回到西雅圖的家。該報稱,和駱家輝聊過離任決定的人士猜測,其中一個原因是北京糟糕的空氣。一些外國企業家表示,他們很難招到人員到北京工作,特別是那些擔心孩子健康的人士。報道說,中國網民也傾向於認為這是駱家輝離開的主要因素,他們還感謝美國使館對改善北京空氣質量的舉措。駱家輝予以否認。他說:「我們當然關心空氣質量,但這不是家人回國的原因。」 美國駐華大使館許多工作人員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對這一消息感到「很意外」。與前任洪博培一樣,駱家輝在北京任期也不長。德國《萊茵郵報》稱,才過去兩年半,駱家輝便宣布離職,「美國駐華使館壓力太大了」。復旦大學美國問題專家沈丁立20日對《環球時報》表示,美國駐北京大使的任期不一定與最高領導人一致,駱家輝請辭與任期無關。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羅德·韋伊告訴《環球時報》,駱家輝此時宣布辭職,從目前局勢來看,並沒有特別奇怪或敏感之處。 不過,香港亞太研究中心學者李風對台灣「中央社」說,駱家輝的任期肯定未到,突然請辭「不正常」,也許是美方覺得他做得不夠好。李風認為,當初美方指派駱家輝到北京工作,是因為其華裔身份,但也許正因為這個身份,反而令他受到限制,工作不順。因此,美國方面決定派一位更能與中國「打交道」的外交官擔任駐華大使。德國國際媒體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夫羅里揚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與第一年「風風火火」相比,駱家輝的第二年有些沉寂,這表明他的大使生涯困難變大。 在《紐約時報》看來,美國駐華大使是「最重要和最困難」的美國外交崗位之一,但駱家輝任職僅2年多,對最重量級的美國駐外使節來說時間相對較短。雖然美國駐華大使此前也有非外交官科班出身官員擔任,但駱家輝缺乏外交經驗,還是無法跟美國國務院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官員完全合拍。美國「政治」新聞網站稱,駱家輝起初想在奧巴馬政府擔任一個高級經濟職務,但他沒幹出給奧巴馬留下深刻印象的成績,結果被派到北京。 一名駐港外交官對「中央社」說,可能因為駱家輝的華裔身份令奧巴馬「懷疑他對大陸過於友好或溫和」。也有傳言說,奧巴馬對他在涉華敏感事件處理上的滯後不滿意。不過,駱家輝對與白宮分歧予以否認。他對《洛杉磯時報》說:「我一直收到白宮郵件,希望我能在這裡干滿4年。」 沈丁立表示,不知道駱家輝所說的跟家人團聚是否是真正理由。他猜想有這種可能,此外不排除駱家輝厭倦政治,或者厭倦與奧巴馬合作,甚或他還有政治雄心。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20日對《環球時報》表示,美國駐華大使在美國政壇是一個「有魅力」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增加對中國的認知對政治人物的長期發展是有益的。駱家輝大使作為華裔在這個位置上「沒有犯大錯」已是不易。與家人團聚是一個「常態化」的外交語言表述,但也不能排除駱家輝回國準備競選總統的可能性,因為他有州長、商務部長以及駐華大使的完整政治履歷,不排除民主黨會選中他來競選美國總統。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分析說,駱家輝的前任洪博培就曾經在擔任駐華大使20個月後離任,爭取總統大選共和黨候選人提名。 駱家輝請辭下一任大使依舊成迷 繼任者任重道遠 德國世界新聞網稱,駱家輝在中國樹立了戲劇化的外交官形象。他的離去,標誌著美國駐華大使的職位再次面臨臨時空缺。美國駐華使館人員對外界表示,尚未發布任何有關駱家輝接任者的官方消息。日本NHK電視台稱,在中國實力增加、時而又和美國起摩擦的背景下,美國駐華大使這個職位的重要性不斷增加,繼任人選備受矚目。 英國學者韋伊認為,下任美國駐華大使將非常難挑選,因為擺在駱家輝繼任者面前的仍然是一副重擔。他認為,適合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的人,未必是要像駱家輝這樣的美國華裔,也未必是一個「中國通」,但必須是由一名深得美國政府信賴,同時又善於和中國這樣的國家溝通的高級官員。韋伊說,伴隨美國在外交政策上向亞洲傾斜,下一任駐華大使需要獲得美中雙方的共同信賴,才能夠保證兩國關係平穩發展。 金燦榮表示,美國下任駐華大使必須具備四個特點,第一,政治地位高;第二,協調能力強;第三,與奧巴馬總統私人關係好;第四,在美國兩黨都有較高的支持率。從這些條件看,「謎一樣」的下任美國駐華大使人選很多,關鍵在於奧巴馬總統如何做「政治安排」。 敏感問題不激怒中國 外界對駱家輝在中美關係交流密切、來往頻繁、發展勢頭良好的當下突然選擇「急流勇退」有頗多猜測。而大部分分析認為其離職經過了深思熟慮的考慮,私人原因是最大可能。其實,作為一個具有東方家庭觀念的人來說,這已經不是駱家輝第一次因家庭等私人原因放棄「政治野心」 了。當年早在他連任兩屆華盛頓州長之後,他就曾言希望和家人多些時間相處而不會謀求第三任的連任。 和前幾任同僚一樣,駱家輝的在華的期間不長。不過,他卻是少有的被普通中國人所關注、所記住的美國駐華大使。這在很大程度上與駱家輝用折扣券買咖啡、出行搭乘經濟艙、一家子遊覽長城排隊一小時坐纜車的「親民范兒」有關係。我還清楚的記得,當駱家輝作為駐華使節應邀參加中共十八大開幕會議時,各路記者對他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包圍圈」。駱家輝一直耐心地與幾十名媒體人在擁擠中交流。直到走向會場台階時,他還謙虛地向大家頻頻揮手,表達謝意。 出現在公共場合的駱家輝並不像他的前任洪博培那樣善於滔滔不絕地與對方雄辯,他似乎更加深諳東方人的為人處世之道,在溫文爾雅地交流與對視中,用一個小小的細節,就能自然而然地讓人感受到他的親近感和尊敬之意。 有個小例子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記得剛剛來華履新的駱家輝有次出席新加坡駐華大使陳燮榮的離任招待會。駱家輝甚至比主人更加有「氣場」,我和一眾賓客需要按次序排隊上前和他打招呼,當然也想趁機和這位早已被媒體炒紅的大使聊幾句。他看到我遞過來的名片,馬上叫來了他的幕僚長,「這是我在北京的同事,你們認識一下。」這種簡單的交流,看得出駱家輝對媒體的重視已經成為習慣,對新朋友的照顧勿需多言。 最值得稱道的是,駱家輝很「聰明」。作為美國的代表,在涉及到大是大非的敏感問題上,駱家輝不會激怒中國高層。中國有句話叫「功夫在詩外」,駱家輝開展工作的邏輯一定程度上就是遵循了這樣的道理。他一定知道2011年早春,前任駐華大使洪博培在王府井「散步」時被人拍下照片後引起的尷尬和波瀾。於是他吸取了教訓,在大使任期內出現的兩場「危機」中表現得遊刃有餘、進退有度。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最近披露的一些細節還原了駱家輝面臨的兩場「危機」——王立軍事件和陳光誠事件。比如去年那個令所有外國駐華記者俱樂部成員們記憶深刻的5月,駱家輝向希拉里全程彙報了陳光誠事件。希拉里回憶說,「我拿起電話說讓他(陳光誠)進來,我們要堅守美國的價值觀。」陳最終遠遁美國。 這個小故事又不由得讓人想到了電子郵箱里那份以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名義發來的駱家輝 「離職感言」——「儘管我們的雙邊關係相當複雜,我相信兩方的領導能夠處理好我們的分歧,在共同關心的領域加強合作,為不僅僅是中美兩方,而是整個世界帶來益處。」在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中,作為美國外交核心價值「在全世界推進民主」的執行者,駱家輝忠實地完成了他的任務。無論你喜歡他與否,都不得不承認,他確實做到了。 駱家輝的夫人李蒙在7月份帶著孩子回到美國,有人戲謔地說是北京的空氣讓他們受不了,駱家輝否認了;後來又有更多的消息,說當年駱家輝只想在白宮謀個高級經濟幕僚職位,求之不得後才來中國,駱家輝又否認了。這次人們猜測他的去向,駱氏保持了一貫的謹慎。他的回答睿智而又禪意:「在我逐漸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想弄明白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可我真的不知道。」 無論怎樣,祝福Gary。 |
推薦閱讀:
※腳是性的最不敏感部位
※報名!| 「如何養育敏感慢熱的孩子」線上工作坊第四期開課!
※雄激素不敏感綜合征。
※敏感期 | 模仿敏感期(1-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