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解讀劉昚虛《闕題》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劉昚虛的《闕題》。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為什麼要選這首詩呢?因為這是一首關於春天讀書的詩。開學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校園裡不僅長出了一叢叢的花花草草,還長出了一群群的年輕人。看著他們,真是眼睛都會亮起來,因為我們這些人的意義,就體現在他們身上。不過,年輕人並沒有那麼愛念書,畢竟「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才是他們的本性嘛。所以,一直以來總會有春天不是讀書天的說法。其實每次聽學生這麼說,我都不免心生感慨,只有十八九歲的年輕人,有那麼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才敢說,這也不是讀書天,那也不是讀書天。
那麼春天到底是不是讀書天呢?當然是了,關鍵是你要選對該讀什麼書。春天該讀什麼書呢?漲潮的《幽夢影》里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他說「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什麼意思,中國古代的學問啊,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經指以六經為主的儒家經典;史指以二十四史為主的歷史書籍;子是諸子百家;集則是文人的文集。漲潮說了,冬天人面對的誘惑最少,所以專心,專心才適合讀經;而夏天呢,天最長,所以適合讀史,因為史書多嘛,汗牛充棟,需要大量時間去讀;而秋天,紅樹黃花,別有一番風致,所以秋天適合讀諸子百家,看看在儒家之外,先賢們還有什麼其他的思想。春天適合讀什麼呢?春天就適合讀《李太白集》、《杜少陵集》這一類的文集,因為這個季節是生機盎然啊!正好和詩文形成共鳴,那這麼看來,咱們春天開始讀《唐詩三百首》,正是恰逢其時。前面咱們已經分享過春雨、春風、春思、春愁了,今天咱們一起分享一下春讀的樂趣,讀劉昚虛的《闕題》。
怎麼讀呢?先說說劉昚虛這個人吧。這個詩人,現在大家都不怎麼知道了,但是在盛唐時代,他可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曾經和李白、杜甫、王昌齡這樣的大詩人齊名,而且和孟浩然的交情也非常的深。還有這個人還是神童出身,八歲就擅長寫文章,還曾經給皇帝上書,受過皇帝的接見,被拜為童子郎,那可是享受俸祿,有政治待遇的頭銜,比現在的少年大學生厲害多了。大家想想看,李白當時都四十多歲了,聽說皇帝要見他,那還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呢,自己覺得驕傲的不得了。可人家劉昚虛呢,在八歲的時候就已經見過這個大世面了。不知是不是因為早年見過的世面太大,就比較容易抽辱不驚,還是天生性格就是如此,反正劉昚虛成年之後非常非常的恬淡,不愛慕榮華富貴,專門喜歡結交和尚道士一類的世外高人,官也只做到縣令就英年早逝了。所以留下來的詩只有十多首,後世知道的人很少,但是就在這十多首殘存的詩里,就有這首《闕題》詩,什麼是闕題詩啊?就是連題目都丟掉的詩,可是即使連題目都丟掉沒有了,卻一直被廣為傳頌。
那這首詩好在哪呢?其實就是文如其人,清新淡遠。好像散發著春茶的幽香一樣,那咱們就一起看看吧。
先看首聯「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你看這句話說得真好,一副高山流水的圖畫啊,就已經出來了。詩人此刻在哪裡啊?他其實是沿著山路由山下往山上走,抬頭一看,山間是白雲繚繞,把彎彎的山路都遮斷了,又彷彿可以通過這條山路一直走到白雲里,這就是「道由白雲盡」。那「春與青溪長」呢?你看詩人上山,被無邊翠色包圍,感覺山路長長,溪水幽幽,春意也好像一路陪伴他的清溪水一樣,無盡悠長。估計在春天爬過山的人,都能體會到,這是一種無法言傳的喜悅啊。
那接下來到頷聯了,「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這是從宏觀轉到微觀了。你想啊,春天的溪水旁邊一定是雜花生樹,所以一路上,就不停有花瓣飄落在溪水裡,隨著溪水漂漂蕩盪,而溪水呢,也彷彿帶著落花的香氣了。那聽到了這個場景,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聯想到什麼呢?有沒有人想起《紅樓夢》里,「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那一回,是寫大觀園剛剛落成,賈寶玉陪著賈政參觀,就看見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蜿蜒而來,這時候賈政就讓寶玉給這個景緻起個名字,賈寶玉當時不是脫口而出「沁芳」二字么,這「遠隨流水香」其實就是「沁芳」。那緊接著賈寶玉不是又寫了對聯么,寫的是什麼啊?「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這是什麼呢?這其實就是「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啊。不知道大家想沒想過,流水落花這個意象啊,本來容易和傷春聯繫在一起,不是講所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還可以講「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但是在這首詩里,一點這種感傷的情緒都沒有。流水落花引起的也只是喜悅,為什麼啊?因為作者是在爬山,是在運動,人在動,流水在動,落花還在動,生命的律動和春天的律動交融啊,那就不再是水流花落之悲了,而是流水落花之趣。
這前四句都是在寫爬山,那爬山是為了什麼?為了回家。作者的家在哪啊?就在這白雲繚繞、溪水長流的山上啊!那是什麼樣的家呢?「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什麼是閑門啊?所謂閑門就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一個悠閑所在。那詩人沿著山路回到這樣的家裡,就可以拋開世間的一切煩惱、一切擾攘,只需要與琴書為伴,與鳥雀為鄰了。那回到家裡幹什麼呢?這個家可不是一般的家,那可是一個「深柳讀書堂」。柳蔭掩映,閑人罕至,正可以靜下心來讀書啊。大家想這是誰的境界?這是陶淵明的境界啊。還記不記得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你看所謂「深柳讀書堂」,這五個字,正是從《五柳先生傳》這一大段話里化出來的。那換句話說,劉昚虛追求的是什麼啊?不就是陶淵明的生活和境界嘛。因為大家太愛這種生活和這種精神了,所以「深柳讀書堂」這首詩一出,後來好多人的書齋就叫深柳讀書堂了。北京圓明園的福海西岸,雍正皇帝就題寫過「深柳讀書堂」一景。其實就是現在的「廓然大公」,大家春遊的時候可以去看看,緬懷一下。
那從宏觀寫到微觀,從一靜寫到一動,從自然寫到人文,到這該收尾了。尾聯是什麼呢?「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這裡需要解釋一個字,這個「每」字是什麼意思啊?不是每天的意思,是儘管的意思。因為有柳蔭遮擋,儘管是在大白天,熾熱的陽光都彷彿被過濾了,只從樹枝、樹葉的縫隙之間,灑下片片清輝,如月光般柔和地灑在主人的衣服之上。
你看寫到這,爬了一路山的主人公,已經完全靜下來了,他剛剛汲取了春天的元氣,又要坐下來汲取書卷的幽香了。詩寫到這,戛然而止,真是餘音繞梁啊。那我為什麼在這時候要和大家一起分享這首詩呢?不僅僅是由於這首詩寫得好,而且是由於這首詩向我們展現了一種值得期待的生活。爬山和讀書,氣定而神足,在自然的春天和人生的春天裡,我們不正應該如此么。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講稿(蒙曼)《武則天》25重立廬陵
※蒙曼:《第二性》是婦女《聖經》為我啟蒙
※百家講壇——蒙曼講武則天講稿2初入宮廷
※蒙曼說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