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腳底養生妙招

腳底養生妙招

一、 敲擊腳底: 每天晚上臨睡前用拳頭敲擊腳底,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勞,通過敲擊腳底以適當的刺激,促進了全身的血液循環。可以使內臟功能得以增強,儘快恢復精力。

正確的方法是:以腳掌為中心有節奏地向四周放射進行,以稍有疼痛感為度,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或椅子上,把腳放在另一側的膝蓋上,這樣比較容易敲擊,每隻腳分別敲100次左右。

二 雙腳晃動: 全身血液循環不佳,就會發生內臟失調的現象。出現諸如頭痛、食欲不振等亞健康徵兆,簡單的腳部刺激便可促進血液循環。

正確的方法是:仰卧在床上,先讓雙腳在空中晃動,然後象踏自行車一樣,讓雙腳旋轉,只要持續5—6分鐘,全身血液循環就會改善,此法還可以使腿肚和膝蓋內側的肌肉得到伸展,徹底消除腿部疲勞,冬天怕冷的人,如果在就寢前實行此法,就會感到全身溫暖,有助於改善睡眠。

三、 赤腳行走: 此法的最大優點是使腳掌心獲得鍛煉的機會。腳掌心是保持人體平衡的重要部位,大凡身體健康的人都具有結實的腳掌心。

正確的方法是: 行走時儘可能讓腳心得到刺激,也可以嘗試走卵石路,讓五個腳趾不要粘在一起,能夠自由分離的運動,是赤腳行走的一大優點,特別是在大趾和二趾之間留有間隙,可以使步履變得輕鬆起來,為了增進身體健康,在家應該儘可能讓雙腳從鞋襪中解放出來,實行赤腳行走。

四、腳底浴光:日光浴是增進身體健康的自然療法,讓有第二心臟之稱的腳底,接受日光浴,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太陽中的紫外線刺激腳底,可以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增強內臟器官的功能。凡是實行腳底日光浴的人,夏天不易中暑,一年四季不易感冒。

正確的方法是: 天氣晴好時,每天可以在室外讓陽光直接照射腳底20—30分鐘。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因為大部分紫外線會被玻璃所吸收。

五、腳底摩擦: 不少患者向醫生抱怨說,他們由於心事重重或者煩躁不安,常常躺在床上睡不著覺,輾轉反側,睜著眼睛到天亮。其實腳底離心臟最遠,末梢血液循環不暢時以,雙腳怕冷,也容易患失眠症。失眠時,可以雙腳合攏起來相互摩擦,使血液循環暢通。待腳部感到溫暖,便可在短時間內酣然入睡。

正確的方法是: 仰卧在床上舉起雙腳,然後用勁相互摩擦,如果雙手也同時進行摩擦則效果會更好。只要用力摩擦20次,腳部就會感到溫暖,睡意也就來臨了。

六、揉搓腳趾: 揉搓腳趾有增強記憶的作用。

正確的方法是: 可以用手抓住雙腳下的大趾,做圓周揉搓運動,每天揉搓幾次,每次揉搓2—3分鐘。也可以用手做圓周運動來揉搓小趾外側。只要在課間或睡覺前揉5分鐘就行了。由於計算能力是與小腦有關的,而小趾又是小腦的反射區,故而揉搓小趾還有助於增強計算能力。

七、 按壓腳跟: 長期伏案工作或坐辦公室的人容易形成駝背。糾正這種姿勢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刺激腳後跟。背部之所以彎曲,是由於支持內臟重量的脊椎兩肌肉變得衰弱。只有刺激脊椎兩側的肌肉,才能使背部挺拔起來。脊椎兩側的肌肉通過膀胱經與腳後跟相連結。刺激腳後跟可以糾正駝背的姿勢。

正確的方法是: 用手指強力按壓腳後跟,直至感到疼痛為止。

八、單腳站立: 單腳站立可以起到鍛煉腳底的作用。

正確的方法是:採用金雞獨立的姿勢,踮著腳尖站立。初時也許委不習慣,甚至可能感到非常痛苦。可以先讓雙腳下後跟稍微離開地面一些,習慣以後再踮著雙腳的腳尖站立。單腳站立時,可先著右腳的腳尖站立1—2分鐘,然後再踮左腳腳尖1—2分鐘。反覆輪流進行。踮腳時最好雙手扶牆,或抓緊欄杆,切記注意安全。

九、踮著蹬樓: 日常生活中踮腳蹬樓是一個能使人全身得到鍛煉的好時

機,踮著腳尖蹬樓有利於調節血壓,使人精神飽滿。與在平地上行走相比,登樓的運動量更大。可使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得到鍛煉。腰部肌肉和腿部肌肉也得到增強。全身各項功能都有所改善,由於在整個過程中都儘可能踮著腳尖蹬樓,可使腳的前半部得到鍛煉。與之相關聯的內臟和大腦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踮腳蹬樓時思想要高度集中。當心因邁步不穩南而摔倒。

十、 腳踩網球: 在椅子上,用腳轉動網球,當腳部感到疲勞時候,用網球刺激腳底,可使之得到緩解

正確的方法是:開始轉動網球時,腳底會感到相當疼痛。如果堅持一段時間後,這種疼痛感就會逐漸變為舒適感。腳部的疲勞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消除了。這種方法還有利於消除便秘。

十一、 刷洗腳底: 如何使皮膚白皙又細嫩是每個女性最關心的事,其實只要刺激腳底,就可以使皮膚健美。

正確的方法是: 在洗澡時用刷子摩擦腳底,通過刷子的刺激,可促進體內相關激素的分泌,天長日久就能使皮膚白嫩起來。實施這種養生方法,選用天然纖維製成的刷子即可。因為天然纖維製成的刷子比較柔軟,不會損傷腳底。


推薦閱讀:

「剩女」偏逢光棍節 「單身狗」狹遇本命年 風水布局姻緣有妙招!
家居風水三大旺財妙招 助大家財運亨通
《家有妙招》集錦?(三)
職場中和玩弄權力的三個妙招……
四妙招——讓你閑錢300變身100萬

TAG:養生 | 妙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