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十五分鐘稱為「一刻」?

沙漏也是計時儀器之一(網路圖片)在古裝戲劇或小說中,經常看到或聽到這樣的話:「你等我一刻鐘。」另《漢書.昌邑哀王劉?(bó)傳》上載:「夜漏未盡一刻。」以上出現的「一刻」都是指時間十五分鐘。那麼,為什麼古代十五分鐘稱為「一刻」呢? 談這個典故之前,我們先了解古代的計時器具。古人對於時間的重視始於農耕時代,因此在不同時期,就會發明和製造各種適應於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活需求的計時器。這些計時器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等,以下先簡單的介紹這幾項計時器。 圭是平卧的尺,表是直立的標竿。圭表,早在商、周時期即被使用,是中國最古老而又簡單、重要的測量日影的器具,由垂直的表和水平的圭所組成。它是利用立竿見影的原理來測量日影長度,進而推算時辰。 圭表有測定冬至日所在,而確定回歸年長度的功能。另經由圭表觀測日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如《宋史.卷七十六.律曆志九》上載:「觀天地陰陽之體,以正位辨方、定時考閏,莫近乎圭表。」

日晷(網路圖片)日晷儀,又稱為「日規」,簡稱「日晷」。日晷是由圭表演變而來,在西漢以前是人們普遍使用的計時工具。它是一種利用日影測量時間的儀器,如《說文解字》中載:「晷,日景也。」日景即為日影。 日晷通常由石制的晷盤和銅製的晷針組成,並在晷盤的兩面刻划出十二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使用時,只要觀察日影投射在晷盤上的位置,就能推算時間。 圭表、日晷都是利用日影來推算時間,但到了晚上或陰雨天便失去作用。如清朝錢泳《履園叢話.藝能.銅匠》曰:「測十二時者,古來惟有漏壺,而後世又作日晷、月晷,日晷用於日中,用晷用於夜中,然是日有風雨,則不可用矣。」 因此,適用於日夜、陰晴的漏刻計時器便應運而生。漏,指漏壺。刻,指箭刻,箭上有刻度,是放置在漏壺內以標記時刻的組件。

清朝漏刻(網路圖片)漏刻又稱為漏壺,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水鍾,古人以水量來推算時間。早在春秋時期,漏壺計時的發展已有很高水準。而歷代也設有專職機構負責管理,民間應用相當普及,是古代重要的計時刻漏器。如《隋書?天文志》:「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其後因以命官,周禮挈壺氏則其職也。」挈壺氏,即為掌漏刻之官。 漏壺,通常使用銅壺盛水,滴漏以計時刻,故又稱為「銅壺滴漏」。銅壺滴漏使用原理,是利用滴水多寡來計量時間。漏壺有泄水型的沉箭漏、受水型的浮箭漏兩種。 沉箭漏古老而簡單,只有單壺,壺的底部有小孔,壺中有箭刻。使用時,壺中的水由小孔流至壺外,箭刻隨之逐漸下沉,以顯示時間。浮箭漏的發明晚於沉箭漏,但功能優於前者。它分供水的播水壺、及置放箭刻的受水壺兩部分。使用時,播水壺的水經小孔不斷注入受水壺,箭刻便逐漸隨之上浮,以顯示時間。 浮箭漏是史上記載使用最多、流傳最廣的計時器,另也有以沙代水的沙漏計時器。後來,為了提高水流速度的穩定度,及計時的準確性,逐漸再加上一隻或幾隻漏水壺,形成多級漏壺。

現存最古老漏刻(網路圖片)據載,傳世的漏壺為銅製,分為播水壺、受水壺兩部分。播水壺一般有三個,放置在台階或架上,壺下有小孔滴水,最下層流入受水壺。受水壺內置有箭刻,箭上劃分一百刻,箭刻隨播水壺下流的水量逐漸上升,並露出刻度,以表示時間。如《說文解字》:「漏,以銅受水刻節,晝夜百節。」 銅壺滴漏計時儀器,主要是觀察水位上升或下降時,箭刻上所顯示的刻度來推算時間。如果壺內裝滿水,水刻從底部小孔滴出,一天一夜剛好滴完。將一晝夜二十四小時,均分在箭刻的一百個刻度上,一個刻度就等於十四分四十秒。 自東漢以來,歷代都曾改革漏刻制,改百刻為十二倍數,如九十六、一百零八、一百二十。如《漢書.哀帝紀》中載:「漏刻以百二十為度。」顏師古.註:「舊漏晝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到清初《時憲書》施行後,正式將一晝夜百刻改為九十六刻,一個時辰(兩個小時)分八刻,一小時為四刻,而一刻就是十五分鐘,一直沿用至今。 古人利用「圭表」辨別南北方位、確定節氣和時刻;使用「日晷」觀察日影方位變化來推算一天的時間;改良圭表、日晷的缺點,運用漏壺中水位高低變動來計量時間。古代這些簡單而有效的計時儀器,充分展現了先人的智慧。
推薦閱讀:

給家裡的小朋友做這道菜吧,常吃補腦長個,五分鐘就搞掂!
五分鐘讀完《實用心理學》
[五分鐘佈道]:信心和感覺
五分鐘教你學會看八字命盤
「讀書」五分鐘讀完《財務自由之路》

TAG:古代 | 五分鐘 | 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