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孝道精神[轉帖】

客家人的孝道精神是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的一部分,是客家人的悠久歷史文化積澱而成的,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起到了影響和規範人們的意識,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的良好、積極的作用,成為客家人文化精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客家人傳統的倫理道德孝道精神,其主要體現在尊長,其次是不辱,再次是能養等幾個方面。

尊長,是以孝敬父母為起點,推廣為睦姻睦族,進而為民族盡大孝,為國家盡全忠。體現在對長輩祖先尊重、敬愛上,一方面是追源溯本,感恩戴德,即使離開了家庭到異地甚至遠涉重洋海外,在外都是節衣縮食,積聚銀兩,從萬里之外寄回財物,恭敬父母長輩乃至兄弟姐妹,使長輩在故里鄉間,早晚不感寂寞,心靈不覺空虛。就是長輩百年歸天后,總是以建母親堂、念祖亭,或建賢母橋、懷祖路等形式,以寄託對先輩的懷念;另一方面是樹立和諧文明的良好模式,使每一家每一戶都能有一個維持的精神力量,永遠和睦歡樂,並以此相輔相成地促進社會的安定與民族的團結。

不辱,就是不玷污自己,不作稱霸一方之事。即使是一生持躬處世,都是光明磊落,不使長輩父母蒙羞。

能養,亦是菽水承歡,晨昏定省,使堂上能生活安定,歡暢舒心,無憂無慮,去享受兒孫天倫之福、頤養樂融的天年。

在這上述三者的關係上既有區分,更有聯繫,以尊長、不辱為目標,從能養做起。

時至今日,客家人始終以"孝道"的君子形象,出現在中華民族之間,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尊孝精神的產生,一是受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悠久的中國歷史和傳統優秀的文化美德不斷注入而逐步紮根完善的。其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是春秋戰國時期崇奉孔子學說的一個學派,提倡以仁為中心的禮、義、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觀念。客家人原本是中原漢族人,是以冠士族的後裔,崇拜儒家思想。這些尊孝思想來自儒家的學說,如《增廣賢文》中"千經萬典,孝義為先"、"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子孫個個賢"、"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誰人不愛子孫賢?誰人不愛千鍾粟?";《三字經》中"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人之倫,父子恩"、"孝通經、四書熟"、"揚名聲、顯父母"等這些觀念上。其次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創立的。老子主要有影響的著作是《道德經》如"道中道"等,這一學說是調整人們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的行為規範,特別是對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的思想,都與孝道有較普遍的指導意義。二是客家人的祖先擔當為國為家的重任,起到了中堅力量的作用,形成可敬可親可佩的形象。<一>客家人在戰亂、災難中不斷遷徙過程中深深認識到,長輩父母為國家為家庭的興衰成敗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特別是為國家興亡大事,為創家立業的奔波,在政治經濟上不辭勞苦,肩負重任起到頂樑柱的作用。<二>長輩父母艱辛擔負起家族中的統籌作用。含辛茹苦撫育子女,不分彼此贍養老輩,攜帶孤寡,形成溫馨家庭的保護神。<三>長輩父母在維繫鄰里社會關係中起到主要作用。對待三親六戚、姑姨姐妹,做到和衷共濟、"榮辱與共",在鄉間故里起到了和鄰睦族的作用。這些都銘刻在晚輩心間,形成高大矚目的形象,而得到他們的尊敬和愛戴。三是客家人尊敬祖宗,不斷豐厚其文化內涵。客家人離開了黃河流域中原文化搖籃的祖宗基業,四處漂泊,但他們持守著"行莫醜於辱先"的文化信念,背負祖骸,篳路藍縷,在五嶺荒蕪中,大啟山林開基創業,大建家園,卻恪守著"尊祖、睦族"的歷史傳統,並在坎坷的移墾歲月中改造並弘揚了儒家文化精神,尊敬祖宗、追孝先人,而且立足於自律、自尊、自強,將中原先祖的世德懿行轉換為客家文化的"世澤"、"家聲"。

客家人的孝道精神的文化底蘊之深,從而帶來"枝繁葉茂"的倫理道德之美。(文/丘祥昌)

責編:黃登

推薦閱讀:

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而來,定居梅州慢享生活
你眼中的客家人,尤其是客家女人,是什麼樣的?
客家人既然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歷史變遷,國家為什麼不把他們劃成一個單獨的民族?
客家人到底是現在的哪裡人?
客家地區的家庭氛圍對孩子有什麼負面影響嗎?

TAG:精神 | 客家 | 客家人 | 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