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明知道錯了,卻無法道歉? | 你需要學會的說「對不起」的正確方式
道歉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非常特別的互動方式,它也被《道歉》(On Apology)一書的作者Aaron Lazare形容為「人與人之間能夠進行的最深刻的互動」(the most profound of human interactions)。
但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偏偏是Non-apologists(不會道歉的人):哪怕只是犯了一件很小的錯誤,從他們口中說出「對不起」三個字都異常艱難,要在內心經歷一場大戰,往往對於越親密的人越是如此;即便他們心裡明白自己做錯了,卻因為無法說出口而尷尬收場;有時候,他們好不容易說出了口,卻被對方覺得是虛情假意。
道歉真的這麼難嗎?是什麼使他們無法道歉?當我們想要獲得原諒的時候,什麼才是正確的道歉方式?今天來聊聊和道歉有關的心理學。
為什麼道歉這麼難?
對於那些不會道歉的人來說,無法突破心理防線的原因也許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
1. 不想覺得自己是「壞人」,而感到羞恥。
臨床心理學家Guy Winch認為,在很多時候,那些不願意道歉的人,是混淆了「行為」和「品質」的關係。他們會下意識地覺得,承認了錯誤,就等於承認了自己是個「壞人」。承認做錯了一項工作,就等於承認自己是個很笨的員工;承認忽略了對方,就意味著自己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不會關心他人的人。
他們很難意識到,一個人做出了什麼樣的行為,並不能夠決定Ta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品質。
對於一個以健康的方式思考的人來說,為錯誤道歉只是出於內疚(guilt)的感覺,而對於那些不願意道歉的人來說,道歉會讓他們產生羞恥感(shame)。內疚感針對的是錯誤的行為,而羞恥感則針對的是自己這個人本身——他們一旦承認了錯誤,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壞人,這是對他們的自尊和自我意識的重大威脅。
2. 不想感受到「內疚」,丟失自己的防禦。
對於有的人來說,他們太想讓自己的情緒保持在可控範圍內了,這使得他們一直開啟著情緒和情感上的高度防禦狀態,不願意表現出脆弱的一面。道歉對他們是一種威脅,因為選擇道歉的那一刻,他們會觸碰到自己的情感,那一瞬間脆弱的情緒流動在他們的感覺中好像是「失控」。卸下面具和防禦,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過錯,允許自己內疚,這些都讓他們害怕。
當他們面對需要道歉的情境時,不但不會降低防禦,反而會本能地加強防禦,「死不承認」或者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在情緒上「無動於衷」。因為他們擔心哪怕降低一點點防線,就會使情感的閘門被沖開,暴露出自己的脆弱。
3. 擔心道歉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
《有效道歉》(Effective Apology)一書的作者John Kador 說,我們不願道歉,除了不願意讓自己因丟失防禦而感到脆弱,另一方面則是擔心道歉並不能收到理想的回應。
試想一下:如果你知道道歉後對方肯定會原諒你,那麼道歉就會容易得多,因為已經預設了好的結果。但事實上,道歉的後果是我們無法預料和控制的:當我們說出「對不起」時,我們無法預測對方會作何反應,是會理解和接受,還是拒絕和懲罰。
面對這種不確定,有的人會往積極的方面想,認為它是一個機會,希望它能夠彌補自己做過的錯事,換取對方的原諒,修復你們的關係。
但那些不願意道歉的人,往往會往壞的方面去想:
「會不會當我承認自己做錯了事,對方反而會更生氣,引發更大的衝突?」
「可能在這一次以後,對方都會抓住我的過錯不放,看不起我、打壓我。」
「當我道了歉,我就成了承擔全部過錯的一方,對方則不用承擔任何責任。」
當他們害怕可能導致的一系列後果時,就會很難說出「對不起」。
4. 「Ta不可能原諒我的,道歉不能改變什麼」。
美國弗吉尼亞州的執照治療師Athena Staik說,當我們犯下一些非常嚴重的錯誤時,道歉會變得更難。我們可能會反覆在心裡覺得:
「我已經犯了彌天大錯,道歉還有什麼用呢?」
「沒有什麼能夠彌補了,我們的關係已經走到了盡頭。」
「我是不值得被原諒的,Ta不可能會原諒我。」
於是,在對方最需要你的解釋的時候,你卻在恐慌的壓迫下,不說一句話就離開。
還有的人會在長期的關係和相處中延續這種模式,對待任何需要自己道歉的環境都選擇不承認、反駁或者不回應,這會給關係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
以上四點原因其實都反映出了你內心深處的一些錯誤認知,要邁出道歉的一步,你首先要改變這些認知,戰勝心中的恐懼。你需要知道:
· 沒有人是完美的,犯錯並不是你能力不足的證明,更不會意味著你不是一個好人——我們並不是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本身;我們是它們的創造者。
·當你需要獲得他人的原諒之前,你需要先獲取自己的理解和原諒。
·當你由於害怕不確定感而選擇不作為時,實際上是剝奪了自己行動的權利。(關於面對不確定感時,是哪些不良的思維模式在使你恐懼,及如何應對,點擊查看往期文章面對未知,如何能夠免於恐懼?)
·如果你總覺得「嘗試是無望的」,那麼你可能已經陷入了習得性無助,需要改變歸因方式,來抵抗虛無的悲觀感。(關於習得性無助的成因及干預方法,點擊查看往期文章讓你一事無成的魔鬼:習得性無助)
什麼是正確的道歉方式?
如果你戰勝了以上那些情緒,你可能還會苦惱於自己不是一個好的道歉者。很多時候,你明明鼓起勇氣表達了歉意,卻被對方認為不夠真誠,不足以被原諒。
一份容易得到理解和原諒的道歉應該是什麼樣的?
1. 首先,你需要足夠的真誠和共情。
其實,通過你道歉的語句和方式,被冒犯的一方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你是否真誠,是不是對Ta真的感同身受。
伊利諾伊大學教授Jennifer Robbennolt做了一項研究,讓被試面對假想的情形——一個騎自行車的人在路上撞傷了一個步行的人。然後給被試提供兩種騎自行車的人的道歉方式,讓他們判斷作為受傷的一方會不會接受道歉。
第一種道歉的方式是:我真的很抱歉讓你受傷了。這次事故完全是我的責任,是我騎得太快了,沒有仔細看路。
第二種道歉的方式是:很抱歉讓你受傷了,我真心希望你能很快好起來。
結果是,73%的人都覺得第一種道歉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它充分表露出了悔恨和遺憾,並且勇於將責任歸在自己身上;而只有35%的人認為第二種道歉會被接受,他們覺得這樣的道歉由於缺乏真誠的共情,比不道歉還要糟糕。
「如果你想要成功地道歉,就要確保對方真的相信:你知道自己錯了。為了做到這一點,你必須從自我中心的角度中跳出來,真的將關注點放在對方身上去思考問題。」Cynthia Frantz說。
2. 道歉的時機選擇:不要太早,也不能太晚。
道歉的時機也會對是否道歉成功造成影響。Cynthia Frantz研究發現,當研究道歉的成功率和所選擇的時機之間的關聯時,會發現是一條倒U型曲線:太快和太慢的道歉都會導致道歉不成功,那些「不快也不慢」的道歉的效果最好。
Cynthia Frantz發現,這是由於人們總是會犯「太快道歉」的錯誤,因為他們總覺得迅速響應是好的,因此,在剛剛被對方發現或指出錯誤的時候,就忙不迭地承認自己錯了。但實際上,道歉需要一段緩衝的時間。
在這裡,時間的作用在於,給對方一段情緒波動的時間,同時讓對方有充足的時間能夠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然後再道歉。這個緩衝的時間可以是一個小時,一天,或者一個星期,重要的是在這段時間裡,你讓被冒犯的一方覺得表達和釋放出了自己的情緒和觀點,同時,Ta也覺得你聽到並理解了Ta的想法。
3. 保證壞的行為不再會發生。
2011年James R. Davis等人的研究顯示,一次成功的道歉最需要的因素是,讓受害者確信這樣的事不會再有第二次。你也許通過語言之間承諾這一點,但比語言更重要的,是你在道歉時傳達出的情緒;比起向受害者承諾,你更是對自己保證,同樣的行為你不再做第二次。
以上3點成功道歉的必備因素,其實都指向一點:你需要真正地理解對方的痛苦,理解自己的作為是如何導致了對方的痛苦,並下決心不讓這樣的作為再次發生。
John Kador 說,他所認為的道歉的核心,是冒犯的一方與被冒犯的一方交換羞恥感(shame)和力量感(power)。當我們冒犯了別人時,我們給予了對方羞恥感,剝奪了對方的力量感。而一次道歉,意味著一次角色逆轉:道歉的一方作為冒犯者放棄了自己的力量,放棄對控制的要求,轉而爭取對方的同情和理解。
所有那些看起來虛情假意、漫不經心、例行公事的道歉,都是因為冒犯的一方並沒有真正放棄自己的控制權。他們不真誠的道歉只是為了引出自己犯錯的借口;或者為了使自己不失去道德高地的立場,有時甚至是為了把他們感受到的內疚轉嫁給你:「你看你多麼心胸狹窄,我都道歉了,你還生什麼氣?」不要被他們欺騙,而誤以為有問題的人是自己。如果你在別人道歉時,感受到了被攻擊,那麼事實就是他們把道歉進一步作為操縱的手段,有意或無意地在繼續傷害你。
道歉也和「信任感」關係密切。道歉的時刻,是信任最容易被建立,也最容易被毀滅的時刻。一次真誠、主動的道歉,有可能極大拉近兩個人的距離,受害方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而不真誠的道歉,則可能進一步撕破兩個人的關係。與不真誠的道歉一樣糟糕,是反覆為同樣的行為道歉,卻又讓同樣的行為反覆出現。這時,道歉的姿態越誠懇,受害者反而會越困惑不解,繼而對這個人本身產生極大的不信任。除非是本身有自尊問題的人(low self-esteem),健康的人都不會繼續選擇和這樣道歉的人保持近的距離。
最後想對那些受害者說的話,如圖:
推薦閱讀:
※領導向你發飆,學會這三招就夠了!
※學會維護自己的權益
※學會看風水第七招--看門
※八字命理基礎,教你一步步學會看自己的命運!
※學會這道菜,你可有口福了! ——紅燒大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