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不幸福,同樣人生兩心境

心靈故事 小時候父母從來不關心我,父母更愛弟弟。我的個性孤僻倔強,不愛說話,也沒有什麼快樂。我很努力,考上了不錯的大學,畢業後到一個國家機關工作,那裡都是老人,沒有共同語言。一次報表出錯,他們也懶得理我,我覺得自己不重要。後來我離開國家機關到了一家公司,我的能力很快就得到領導的認同,許多重要的事都放手讓我去做。但我在領導面前說話不自然,發言不大膽,與同事的交往也不主動。生活工作很壓抑,也不開心。心靈解讀 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不可能有幸福感 幸福沒有客觀的標準,它的構成有三個:一是我們內心的感覺;二是我們個人對幸福的價值認同;三是我們的身體與心靈是否舒適和諧。三個構成都與當事人有關,與他所處的地位,社會肯定,他人贊同的關係並不是非常大。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拿不多的工資,干許多的活,受人指使和壓制,被親朋好友輕視,等等,如果他認為這是到達成功必須付出的經歷,他會對生活充滿幸福與進取心,因為他正在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如果他認為一輩子都會忙忙碌碌,遭人看不起,那麼每一天都會舉步維艱。所以,幸福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內心選擇的結果。故事中的他缺乏自我認同,小時候也沒有幸福的體驗,對幸福的感知能力很狹隘,無意識在扮演一個不幸福的人。我們對兒時的評判可能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評判,一切不快似乎是在重複過去的創傷。同時,故事中的人對生活還有不恰當的期待,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消極地對待自己的生活。這樣的人不可能有幸福感,即便天上掉肉餅,拿著餅子他會恐懼再失去,依舊沒有快樂與幸福。我們對自我的感知,對現實的感知來源於我們內心的建構,同樣是早年的經歷,不同的內心建構會給我們不同的感覺。人們會說在記憶中我的確不被父母喜歡,但記憶是非常不可靠的,我們能記住的東西被我們在漫長歲月中不斷地修飾補充,回憶出的東西只是我們當下心境的產物。如果我們把個案的故事重新描述會是什麼樣呢?心靈分析 我是幸福的 小時候我總不讓父母為我多操心,我的個性倔強,但內心其實細膩敏感。不愛說話,這讓我擁有更多的自我空間,思考更多有益的問題。父母與我看起來不像對弟弟那麼親密,但我知道他們非常愛我,我是哥哥,對我很放心。我勤奮又聰明,考上了很不錯的大學,畢業後先到一個國家機關工作,那裡都是老人,雖沒有共同語言,但對我都很好。記得一次報表出錯,領導也不忍心找我麻煩。後來我到了一家公司,我的能力很快就得到領導的認同,許多重要的事都放手讓我去做。我在領導面前說話不自然,發言不大膽,與同事的交往也不主動。但我覺得一個新人不能鋒芒太露,矜持一些、謙虛一些更能被大家接受。心靈秘方 不存在真正的幸福只存在對幸福的不同解釋

一個故事兩種描述,看後人們的心情會不同。幸福與否在於我們內心的選擇,我們選擇幸福,那麼會有1000個理由讓我們愉悅滿足。我們選擇痛苦,也會有1萬個理由讓我們悲傷失落。那麼,我們為什麼不選擇幸福?真正的幸福不存在,只存在人們對幸福的不同解釋。就像名言「真理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不同的對真理的解釋」一樣。現實中的幸福和曇花一樣,只是生活中短暫一現的芬芳。但內心的幸福是存在的,這種幸福實際上是對自己的態度。最近流行這樣一句話:「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何不選擇快樂!」幸福也一樣,首先人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前提是有良好的自我認同,對現實的滿足感、對生活不帶有過高期待。

推薦閱讀:

誰在麻醉我們的民族?
我們時代的性與愛
我們今天需要什麼樣的信仰?
我們都是你的情人,你憑什麼只對她好?
學習時報今天,我們為什麼讀魯迅

TAG:人生 | 幸福 | 心境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