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保健防病常用穴位:常用體穴(二)

  11.天樞

  取穴:在腹部,臍旁開2寸處取穴。

  作用:預防胃腸疾病及術後腹脹等。

  操作:(1)針法:直刺1.5~2.0寸,局部酸脹,並可擴散至同側腹部。注意不可刺至過深,導致腹膜損傷。(2)灸法:艾條灸,雀啄灸10~20min。

  12.大椎

  取穴:在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時,當項後隆起最高處下緣凹陷中為該穴。

  作用:主要用於預防各類急性傳染病、對預防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的發作和藥物的毒副均有較為顯著的作用。現代研究證實,電針或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抗體生成和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食細胞的功能,從而提高機體抵抗力。

  操作:(1)針法:直刺,微斜向上深刺至1.0~1.5寸,局部酸脹,針向下及向兩肩部擴散。注意,不可過深,以免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或損傷脊髓。(2)灸法:艾條灸,溫和灸15~30min。(3)拔罐:可用閃火法或抽吸法吸拔10~15min。

  13.身柱

  取穴: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取穴。

  作用:本穴在日本屬於養生灸的常用穴之一。尤其可用於小兒健身灸,《日常灸法》云:「習俗稱〈身柱灸〉,小兒必灸也」。小兒生後一百天,灸此穴可預防感冒、百日咳、吐乳、消化不良等。成人用以預防疲勞、抗藥物毒副作用等。

  操作:灸法:1)著膚灸,成人3~7壯,炷如麥粒大。小兒則可將艾絨搓成鉛筆尖粗或更細之炷,灸3壯。如加灸靈台穴,效更佳。2)艾條灸,溫和灸15~20min(成人),或3~10min(小兒)。

  14.命門

  取穴:在腰部,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可令病人正坐直腰或腑卧,先觸到十二肋端,平移至脊柱中點,其棘突間即為命門穴。

  作用:重要保健防病穴。能增強體質、調節精神,可用作平時保健防病,改善亞健康狀態及防治男性性功能障礙等。

  操作:(1)灸法:1)著膚灸,灸3~5壯,炷如黃豆大,無疤痕灸為宜;2)艾條灸,溫和灸15~20min。(2)針法:直刺,深1.0~1.5寸,以局部酸脹為宜,留針15min。

  15.風門

  取穴: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之。

  作用:用以預防感冒、肺結核、癰疽等。《類經圖翼?卷七》稱,此穴「常灸之,永無癰疽、瘡疥等患」。另外,日本將風門稱「打肩」,其民間習俗,人到20歲,須行「打肩灸」來防病強身。

  操作:(1)灸法:著膚灸,3~5壯,麥粒大艾炷。艾條灸,雀啄灸15~20min。(2)針法:同肺俞。

  16.肺俞

  取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作用:調理肺氣、祛邪扶正。常用以預防感冒及支氣管炎、哮喘等發作。

  操作:(1)灸法:著膚灸,每次3~5壯,艾炷如麥粒大,要求疤痕灸。亦可用藥物敷貼。(2)針法:直刺0.5~0.8寸。為避免傷肺造成氣胸,可在穴位向外傍開1㎝,成45°向脊柱側斜刺1.0~1.5寸,局部酸脹感,一般不留針。

  17.心俞

  取穴: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作用:預防冠心病心絞痛等病症

  操作:直刺0.5~0.8寸。為避免傷肺造成氣胸,可在穴位向外傍開1㎝處,成45°角向脊柱側斜刺1.0~1.5寸,酸脹感可向前胸放散,一般不留針。

  18.膈俞

  取穴: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作用:預防呃逆,與膽俞穴組成四花穴可用於戒煙。

  操作:直刺0.5~0.8寸。為避免傷肺造成氣胸,可在穴位向外傍開1㎝處,成45°度角向脊柱側斜刺1.0~1.5寸,局部有酸脹感。

  19.胰俞

  取穴:在背部,第八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作用:預防糖尿病等病症。

  操作:灸法:艾條溫和灸或隔物灸。亦可用溫針隔橘子皮灸,方法為:先以毫針刺入,取新鮮橘子皮一塊置於穴區,針柄敷裹上艾絨行溫針灸。

  20.肝俞

  取穴: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之。

  作用:預防肝炎、膽結石及白內障等。

  操作:針法為主,直刺進針0.5~1.0寸,亦可在穴旁1㎝處成45°角刺入1.5寸,局部酸脹,有時可向肋間放射。


推薦閱讀:

享受足療 足底保健有妙招
日常保健秘法170條
刮痧拔罐保健法
引用 養生保健指南 養生保健指南
福島核泄漏後, 日本人沒有接受巨額經濟援助, 只向中國進口了這個?

TAG:保健 | 針灸 | 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