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臨泉農民收入及結構變化情況分析

「十一五」期間臨泉農民收入及結構變化情況分析
2011-06-08 15:19文章來源:臨泉縣統計局
文章類型:轉載內容分類:調研
「十一五」期間,臨泉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三農」,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農村改革,強化支農惠農政策,穩定糧食生產,努力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了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一、農民收入增長情況及特點 2010年臨泉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721.17元,比上年增加521.76元,增長16.31%;比2006年的2183.8元增加1537.37元,增長70.40%,年均遞增11.25%。 1、勞務收入大幅增長,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推動力。2010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1881.25元,比上年增加192.29元,增長11.39%,比2006年的1264.17元增加617.08元,增長48.81%,年均增長8.28%。2010年農民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達50.56%,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支撐。 從工資性收入來源看,農民外出打工收入是主要收入增長點。2010年農民打工收入為1466.98元,占工資性收入的77.98%,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9.42%,是農民收入的主要增長點。 2、家庭經營純收入穩定增長,是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重要保證。2010年,臨泉縣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為1585.64元,比上年增加267.11元,增長20.26%,比2006年增長87.83%,年均增長13.42%,2010年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為42.61%,是農民重要而穩定的收入來源。 3、財產性純收入迅速增長,成為農民增收新亮點。2006—2010年,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由4.54元增加到53.62元,年均增長63.85%,但所佔比重較小,只有1.44%。儘管如此,財產性收入的穩步上升,仍然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亮點之一。 4、轉移性收入穩定增長,構成農民收入新的來源。近幾年,國家先後出台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等一系列惠農政策,加上家電下鄉補貼、汽車下鄉補貼、摩托車下鄉補貼等政策的實施,給農民帶來了實惠,帶動了農民轉移性收入增長。2010年臨泉縣農民人均轉移性純收入200.66元,比2006年的70.44元增加130.22元,年均遞增23.29%。其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由3.23%增至5.39%,呈逐步上升態勢,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又一亮點。 二、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農業增收壓力加大。一是糧食繼續增產難度加大。2010年臨泉縣糧食生產已經連續6年增產,糧食總產由70.63萬噸逐年增加,並創出2010年糧食總產107.92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在農作物種植、生產技術等沒有出現大的突破背景下,糧食繼續增產難度增大。二是農產品價格難以成為農業增收的穩定因素。農產品價格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雖然糧食價格近幾年穩定增長,但總體呈現不斷波動的特點,難以成為農民增收的長效因素。三是農產品出口壓力不斷加大。 2、農村勞動力轉移壓力加大。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但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存在問題日益突出,就業壓力不斷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農民工的培訓教育亟需進一步加強,農民工的整體素質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對農民工的管理和服務需要進一步規範,城鄉一體化是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較好舉措,但目標長遠,難解近渴;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都嚴重影響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效性和穩定性。 三、促進農民增收的幾點建議 1、優化種植業結構。一方面要穩定糧食生產,優化糧經作物結構。保糧促經,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發展壯大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高附加值農作物。另一方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綠色食品。面向國內外市場,逐步擴大優質農產品生產規模,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調整農林牧漁業產出結構。以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為中心,穩定發展種植業,加快發展畜牧業,適應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強化林業發展措施,發展優勢的蔬菜、果品、畜禽等生產能力。 3、強化區域結構布局。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的原則,達到區域間合理分工,優勢互補,以取得較大的規模效益和社會效益。 4、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提升農業增收能力。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培育和壯大一批輻射帶動面廣、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大力發展流通服務業,把發展訂單農業作為搞活農產品流通的一個重要手段,與中心城市建立農產品鮮銷和外銷渠道;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協會,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平台建設;加快構建農產品外銷網路,加強本地農產品與中心城市超市的建立聯銷協議。 5、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目前農業增收壓力加大,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長效渠道和當務之急。 6、穩定惠農政策,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農民是拉動內需的重要力量,在改革開放中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的廣大農民,應成為補償與照顧的重點,加大對「三農」的投入,提高農民的生產、消費積極性。
  (首發子站:阜陽市臨泉縣商務之窗)

推薦閱讀:

有500萬後還工作嗎?
如何看待媒體報道村民上海賣煎餅年收入幾十萬 住別墅開豪車?
關於對違法建設進行行政處罰計算違法收入有關問題的函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面相:有這些面相的人,收入比一般人會高很多

TAG:農民 | 收入 | 變化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