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行善大手筆

周一,紐約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沉浸在一片令人肅然起敬的氣氛之中。兩位全球最富裕的人聚在一起,宣布慈善捐贈方面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展。這項發展很快需要轉化為更為實際的行動。比爾·蓋茨(Bill Gates)看上去與「奧瑪哈聖人」(Sage of Omaha)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似乎沒有太多共同之處。前者的「新經濟」軟體業務為他創造了目前估計高達50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而後者聚焦「舊經濟」的投資,已讓他賺了440億美元。慷慨而又嚴謹的慈善但這兩個以節儉而著稱的朋友(他們在玩撲克遊戲時,每次僅押注1美元),在開創慷慨而又嚴謹的新型慈善事業時,卻破例達成了共識。通過將企業價值引入這一領域,他們正以一種新的方式來完善慈善事業,而這種方式正得到一個新的富裕企業家階層的密切關注。巴菲特決定捐出目前價值310億美元的公司股份,差不多會使規模逾350億美元的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價值翻倍。此外,蓋茨承諾將捐出其現有500億美元財產中的大部分,因此,他們的捐贈總額,其實際價值將大大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捐贈。但壓力也隨之而來。以事必躬親風格著稱的巴菲特,將會進入該基金會的董事會,並要求它在兩年內將目前每年14億美元的開支增加一倍,以體現他每年捐贈的規模。巴菲特的捐贈行為之所以不同尋常,是因為它標誌著一種轉變。傳統上,慈善家們創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從而留下一種個人的印記。「我知道我要幹什麼,這麼做很有意義,」巴菲特上周末對《財富》雜誌(Fortune)說,「我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個很棒的基金會,它的規模已經擴大……而且能夠有效使用我的錢。」整合慈善儘管巴菲特也會將可觀的資金捐給由他子女控制的其它基金會,但他做出驚人決定,將其大部分財富交給蓋茨,暗示著慈善事業在未來的第二種趨勢:走向整合。儘管存在一些像蓋茨基金會這樣的大型捐贈機構,但全球大多數慈善捐贈,仍是通過成千上萬家小型慈善團體進行的。它們的資金要少得多,而且主要依靠志願者或少量工作人員進行不那麼正規的管理。由此帶來的慈善方式多元化,對於非盈利行業的創新和擴大關注範圍非常重要。然而,從很多方面衡量,它並非完成既定目標的高效率方式。「風險」慈善巴菲特捐贈的重要性,還體現在第三個方面。它表明,巴菲特贊成蓋茨基金會另闢蹊徑,邁向某些人所稱的「風險」或「戰略」慈善業。這一實踐將一些商業技巧(說白了就是風險資本)引入慈善捐贈。風險慈善家積極地尋找、甚至創立各種組織,在他們認為有用的領域接收資金,而不是被動地處理捐贈請求。它們將大「賭注」押在那些被認為有效的項目上;引入績效衡量方法評估它們的成功度;與項目經理合作,幫助達到目標;當出現失敗甚至長期成功時,就停止資助。特雷弗·尼爾遜(Trevor Neilson)表示:「蓋茨基金會已決定承擔人類所知的一些最大挑戰。」尼爾遜曾是蓋茨基金會職員,目前是Endeavor Group的合伙人,這家公司代表著一些富人的慈善利益。「他們的一些戰略會失敗嗎?當然有可能。但如果其中一兩項取得成功,他們就將改變歷史。他們清楚風險和回報是分不開的,而他們之所以如此強大,原因不在於銀行賬戶餘額的大小,而是因為他們不怕失敗。」尼爾遜的幾個客戶,以及那些類似的諮詢機構,都支持風險慈善業。Google.org也是如此。該基金會由搜索公司谷歌(Google)創始人建立,並且捐贈了10億美元作為基金。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風險慈善」的字樣,但蓋茨和他的妻子梅林達在過去10年已將他們的基金會建成了一個大型組織,以便把這些想法付諸實踐。目前,該基金會僱用了250名員工,並與很多顧問、諮詢師和中介組織合作。蓋茨夫婦:依靠科技力量改變生活作為唯一的託管人,蓋茨夫婦總是參與重大問題的決策,包括批准大筆的捐贈。他們帶來的是注重實效的商業方法,以及關於依靠科技力量改變生活、減少機會不平等的個人信念。「我們確實比那些已經成型的老基金會具有優越性,」蓋茨夫婦的朋友帕蒂·斯通斯弗(Patty Stonesifer)表示:「幾年前,我們得到一張白紙,讓我們回答『你今天想做什麼?』。我們在本世紀才開始大規模發展,因此,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是時代的產物。」斯通斯弗曾是微軟的高級管理人員,現在負責管理蓋茨基金會。但在慈善事業方面,商業方法也有它們的局限性。正如研究這一課題的學者布魯斯·西弗斯(Bruce Sievers)指出的,在非盈利世界中,衡量「績效」的難度要大得多,而風險投資家親力親為的方式,也會威脅到受捐贈者的獨立性。一些蓋茨基金會的受捐贈者正是這樣抱怨的,尤其是質疑戰略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在其中扮演的主導地位。例如,麥肯錫在印度的負責人就被該基金聘用,作為該基金會的高層管理人員之一,在新德里運作它的艾滋病項目。慈善「回報」是長期性的,而且也更為複雜,鮮有公開數據可供判斷蓋茨基金會在其主要領域迄今的成效——不管是教育改革還是全球衛生。蓋茨基金會上月宣布,將設立一個專門關注全球發展的部門。這暗示,要想在全球衛生事業上取得進步,基金會需要應對更為廣泛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巴菲特的參與加大了「賭注」。他將成為蓋茨基金會的託管人。儘管他強調自己的參與是有限的,主要是在基金會原捐助者意外喪生的情況下行使保管責任,但他仍會帶來更多的外部監督。關鍵的是,他暗示自己沒有耐心等待慈善事業的較長期回報,他甚至對慈善與投資的結合表示懷疑,否定了一個關於需要倫理投資的問題。他表示:「正如尋找捐贈者以積累慈善基金一樣,你也需要尋找有才能的人來分配這些資金。」蓋茨的政治號召力蓋茨正在準備到2008年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投入慈善事業,他必須同時考慮如何保持他能帶來的政治槓桿作用,促使相關政府保障其試點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旦離開了微軟,做到這一點可能比較困難。還需幾年時間才能確定,蓋茨基金會能否在商業和慈善成就兩個世界之間架起橋樑。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將看到自己能幫助巴菲特、他們自己、其他尋求有效途徑的慈善家、尤其是他們的目標受益人做些什麼。譯者/ 何黎
推薦閱讀:

佛祖如何看待信佛、行善、卻不給寺廟捐錢的人?
放生真的是行善嗎?
行善乃是基督徒的本分
積德行善- 有好報
行善受戒藏漢歷殊勝日對照///功德億倍的幾個日子

TAG: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