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化建設相關資料(一)

劉奇:現代農業規模化的五大著力點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然而目前,我國一些地方在農業的規模化問題上從認識到實踐都存在一些誤區。一方面,盲目學習西方農業規模化經營做法,生搬硬套西方規模化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角色轉換尚不到位,軍事化思維的慣性還在作祟。在這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認為現代農業規模化就是土地的規模化,土地的規模化就是土地集中度越高越好,土地集中度越高代表現代化程度就越高。以致形成不顧客觀實際大面積推進土地規模化熱潮。誠然,只有規模化才便於機械化、標準化、現代化,才能提高效率,但現代農業規模化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土地規模化僅僅是其中一個方面,也並非是必要條件。日本等一些人多地少的國家,小規模家庭經營,同樣可以建成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因此,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現代農業在規模化問題上不能只在土地上動腦筋,土地只能適度規模,需要特別狠下功夫的應在如下五個方面。

一是產業布局的規模化。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布局規模化,便於公益性、社會化服務,便於生產經營管理,有利於發展區域特色產業,有利於形成區域品牌,增強核心競爭力。當前,我國各地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著力推進城鄉產業規劃一體化,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科學合理配置空間布局,謀劃一批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但一些地方產業布局缺乏科學謀劃,發展的產業過多,重點不突出,散亂零碎,規模太小,形不成拳頭。在園區的經營上,不少地方還採用「大園區、大業主」貪大求洋的慣性思維,這是一個誤區,中國現代農業必須走「大園區、小業主」的發展路子,才是符合國情的好途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實際上就是實行「大面積、大業主」的發展模式,農民沒有自主經營權,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形成農業生產的「大呼隆」,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低下。目前,許多城市大公司大企業到農村盲目圈地建「大園區」、「大基地」,自己當大業主,極易導致四個後果。一是容易產生「擠出效應」,使絕大多數靠家庭經營的農民無力競爭,增收更難。二是在「帶動」農民的同時,也「代替」了農民,農民成為僱工,使農民無法參與農業的經營管理,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嚴重受阻。三是農業是弱質產業,比較效益較低,企業規模經營又要大量僱傭農業工人,進一步降低收益,大大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四是一旦公司不幹了,或出現風險,被流轉了土地的農民收益沒了,在公司打工的機會也沒了,他們的後顧之憂難以解決。「公社+社員」是政府在種地,「公司+農戶」是企業在種地,政府種不好地,企業同樣種不好地,種地的必須是農民自己。因此,我國現代農業產業布局,應按照宜種植則種植、宜養殖則養殖、宜林則林、宜加工則加工、宜旅遊則旅遊等原則,謀劃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帶動農民增收、競爭力強的大園區,形成差異化布局,區域性優勢的格局。在大園區中重點扶持新型職業化農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大力支持幫助農戶與農戶發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社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走出一條「大園區、小業主」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二是產業鏈條的規模化。現代農業可分為前現代農業和後現代農業。前現代農業即「石油農業」時代,其特點就是打破農業封閉的內循環,引入外力,使農業產出率大大提高,但它主要還局限在一產裡面做文章。後現代農業時代即農業已打破一產的局限,引入二產、三產,用現代理念構建一個上中下游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產供銷加互促的多功能複合型產業體系,它需要打造一條包涵一、二、三產的完整的產業鏈條。從更宏觀層面上看,這一產業鏈條的打造,也是統籌城鄉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各地農業產業鏈條過短,農產品生產的關鍵技術和加工的研發技術等十分滯後,產品銷售還主要以「原」字型大小為主,農產品加工特別是精深加工嚴重不足,營銷能力尤其落後,巨大的增值空間還沒有打開。千方百計拉長產業鏈,努力構建從生產起點到消費終端的完整產業鏈條,應是我國現代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就工業生產而言,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通常包括生產製造、產品設計、原材料採購、訂單規劃、商品運輸、產品零售等諸多環節。其中生產製造環節附加值最低。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主要從事的是產業鏈最低端的製造業,生產8億條褲子才能換回一架空客A380飛機。農業的完整產業鏈條也同樣包含這些環節。要獲得更高的農業效益,除了生產種植,更要獲取設計、包裝、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研發等後續產業鏈條中的高附加值。上海崇明島前衛村,只有五千畝地,以生態農業為核心,綜合打造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新能源及鄉村旅遊等產業,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條,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6萬元之巨。未來,各地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重點鼓勵城市工商企業到農村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發,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同時,精心打造農產品從包裝設計、儲藏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到終端零售等產業鏈條各個環節,努力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條,從而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讓農民更多地分享農產品增值收益。

三是組織的規模化。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不僅可以降低農業的交易成本,提升農民在市場中的談判地位,同時還能夠增強農民抵禦來自自然的、社會的、政策的、市場的等種種風險的能力。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經驗也表明,將農業生產者組織起來是建設現代農業必然選擇。美國農業合作社對內為其社員提供物資與資金、組織經營管理等,對外幫助輸出勞務和銷售農副產品等,有效地避免了市場風險、保護了農民利益。日本農協在政府財力物力支持下,通過其遍及全國的機構和廣泛的業務活動,同農戶建立了各種形式的經濟聯繫,在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上使小農戶同大市場成功對接,在有效阻止商業資本對農民的盤剝、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連封建皇帝都十分重視讓農民組織起來,1898年,清朝光緒皇帝曾頒布上諭要求全國各州、府、縣力推農會。近年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特別是合作社實現了快速發展,2012年全國農民合作社已超過60萬家。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民合作社數量少、體量小、質量差的現實還沒有根本改變,存在農民無組織化、弱組織化和被組織化三大問題。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的當務之急,但應防止出現當年「公社+社員」的翻版,剝奪農民家庭經營權。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必須以農戶家庭為經營單位,因為農業勞動對象是活的生命體,需要像對待孩子一樣,每時每刻不間斷的精心呵護,一個環節、一個時段關注不到,就有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甚至帶來滅頂之災。只有家庭成員是農業生產的最佳組合,可以不計報酬,不計成本,不計時間、不需監督,家庭這個利益共同體具有其他任何共同體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眼下在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問題上需要把握的是,應實現從「組織農民」向「農民組織」的跨越。「組織農民」,農民是被動的參與者;「農民組織」,農民則成了主動的組織者,雖然是一個詞序的顛倒,但內涵卻發生了質的變化。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方式和路徑決定著組織起來後的價值、作用和成效,只有讓農民自己起來組織自己,為自己服務,這樣的組織化才能使資金、信息、技術、物資等各類資源比較便捷地在市場、企業和農戶之間交流、融通,各種風險才能得到防範,農民的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護。資本的力量來自錢的集合,錢多勢眾;組織的力量來自人的集合,人多自然也勢眾。當前,一些地方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行「六統一分」把分散的種養殖農戶組織起來,進行標準化生產,實現規模化經營的路子值得借鑒和大力推行。「六統一分」即: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投入品配送、統一疫病防控、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市場營銷、分戶適度規模種植養殖。這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政府要創造環境,切實搞好服務。

總之,中國農民走「公社+社員」的路子教訓已經慘痛,走「公司+農戶」的路子弊端正在顯現,只有走「農戶+農戶」的路子才是正途。

四是服務的規模化。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多元新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社會化服務體系包括公益性、經營性和自助性三大方面,公益性的應由政府負責,經營性的由市場運作,自助性的由農民合作組織承擔。我國農業公益性服務還很脆弱,經營性和自助性服務組織發育不足,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亟待建立健全。當前在城市化高潮的背景下,由於輕農、棄農、厭農思想蔓延,許多社會組織不願為農服務,認為為農服務收益不高,前途不大。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青壯年農民幾乎都進入城市經商務工,農村務農只剩下「389961」部隊,越來越多的農活急需社會提供服務。近些年在全國範圍內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有效結合的成功範例就是農機跨區作業。國家不斷加大購機補貼力度,全國各級農機部門收集發布天氣、供求、交通等信息,協調保障柴油供應、落實免費通行政策,每年「三夏」,全國大約50萬台農民自購的聯合收割機便自發地南下北上跨區作業,就解決了全國80%以上的機械化收割問題,2012年全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經營收入達到4800億元,實現了農民、機手和政府的多贏。國際經驗表明,西方發達國家農業服務業人口比重都較高。美國農業人口佔全國人口比重只有2%,而為農業服務的服務業人口佔全國人口比重高達17%-20%,一個農民身邊平均圍繞著八九個人為他服務。為農服務的企業完全可以做大做強,從美國種業發展就可見一斑,全美涉及種子業務的企業有700多家,其中種子公司500多家,既有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陶氏等跨國公司,也有從事專業化經營的小公司或家庭企業,還有種子包衣、加工機械等關聯產業企業200多家。2010年,孟山都銷售收入105億美元,其中種子及生物技術專利業務76億美元,除草劑業務29億美元;杜邦先鋒銷售收入315億美元,其中種子業務53億美元;先正達銷售收入116億美元,其中種子業務銷售收入28億美元。可見,我國為農業服務的服務業蘊藏著多麼巨大的潛力。我們必須下大功夫挖掘這一潛力,開拓這一市場,千方百計引導大企業大公司下鄉發展各類為農服務的服務業。未來我國應加快構建以公益性服務、經營性服務和自助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五是適合工廠化生產的種養業規模化。工廠化農業也稱設施農業,它是利用現代工業技術裝備農業,在可控環境條件下,採用工業化生產方式,實現集成高效及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生產與管理體系。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代替傳統小農生產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現代工業技術和設施裝備農業,使農業生產擺脫自然環境與條件的束縛,利用現代工業化的管理和生產手段從事農業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使資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使農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大大提高。目前,我國工廠化農業規模較小、科研和技術應用水平還較低、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世界上有一些工廠化農業比較發達的典型範例,比如荷蘭溫室園藝已形成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產業,利用有限的資源帶來無限的財富令世人矚目,值得我國學習。20世紀90年代以來,荷蘭每年以花卉為主的農產品凈出口值一直保持在130多億美元左右,約佔世界農產品貿易市場份額的10%,居世界第3位。整個花卉業提供了57000個全日工作崗位,同時還為供應公司製造了15000個全日工作崗位。以色列的設施農業在世界上最富盛名,北歐一些國家的溫室蔬菜也是後起之秀。我國山東的壽光,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選准設施蔬菜作為帶動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常抓不懈,目前年產蔬菜400萬噸,擁有全國最大的農產品物流園,產品除銷往全國各地外,還出口至日、韓、中國香港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是著名的「中國蔬菜之鄉」。從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看,我國完全能夠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擺脫環境控制的工廠化農業發展之路。大力發展設施高效農業,加大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力度,著力扶持一批工廠化蔬菜、瓜果、花卉、畜產品、水產品等設施技術和產業建設的發展,應是我國現代農業的重要著力點。但對於畜產品、水產品等養殖業應充分考慮環境的承載力,發展適度規模的工廠化經營,不可超越當地環境的凈化能力盲目擴容。

作者單位:安徽省人民政府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13年第3期

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工作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工作。

會議指出,發展現代農業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通過深化改革同步推進「新四化」建設,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支撐,也是富裕農民、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礎。要貫徹落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推行綜合配套改革,推動轉變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民收入。

會議確定,選擇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主要任務是:(一)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培育壯大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引導和規範龍頭企業與農民股份合作社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實行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差別化用地管理政策。規範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逐步建立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嚴格農村集體土地徵收管理,完善節約集約用地管理制度,創新耕地保護機制。完善農村宅基地有序退出機制。(三)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建立農業信貸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鼓勵引入多元化資金,規範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組織。完善涉農貸款抵押擔保、農業保險等機制。探索加強農村金融監管的有效辦法。(四)健全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完善農民培訓體系,強化農業科技等公益性服務。(五)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和流通業態。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現代農產品物流網路,創新農產品交易方式。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六)推進水利建設與管理體制改革。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切實落實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積極推進農業水價改革。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改革。(七)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增長、生態補償、糧食產業發展保護等機制,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大縣的獎勵資金,新增農業補貼向主產區和優勢產區集中。(八)整合涉農資金,把專項資金集中起來由試驗地區的地方政府統籌使用,以提高使用效益。各部門要保證支持力度不減,地方政府要確保資金不用於非農領域。(九)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投入,注重保護我國農業文明和農村文化特色,探索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新模式。

會議強調,改革試驗要加強規劃,做好與經濟社會發展重大規劃、政策的銜接,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突出位置,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意願和基層首創精神,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試點地區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重點在創新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先封閉運行,做到風險可控、積累經驗、以點帶面、紮實推進。有關部門要加強指導,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會議確定黑龍江省先行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現實途徑

省第十一次黨代表大會確定的我省更好更快更大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大力發展現代化大農業。著力推進水利化、機械化、科技化、合作化、產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生態化建設是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途徑和手段,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和內容。發展我省現代化大農業,首先必須加快傳統農業改造,建設現代農業,這是其本質內涵的要求。同時,現代化大農業又應該是具有「大」字特點的現代農業,「大」是其外延特徵。

一、現代化大農業的基礎是進行「大規模」經營

現代化大農業最主要的「大」的特徵表現為「大規模」,即農業經營規模大。農業經營規模大是現代化大農業最直觀的外在體現。就是說,現代化大農業應該是以更大規模土地經營為基礎的現代農業。從國際來看,日本、荷蘭都已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他們是現代農業,但不是現代化大農業,美國、加拿大是現代化大農業的最典型代表;從國內來看,南方許多省市,比如江西、貴州、四川等,即使將來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也不是現代化大農業。黑龍江省耕地總規模大,耕地單位經營規模大,且地勢平坦,耕地集中連片,地塊面積大,具有發展現代化大農業,進行「大規模」經營的良好基礎。

我國屬於典型的人多地少國家。農村廣大農戶土地規模狹小,經營分散,嚴重製約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特別是影響著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機械裝備的廣泛應用。因此,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必須進行土地「大規模」經營,這是重要的物質條件和基礎。進行土地「大規模」經營,最有效的途徑是增加耕地總面積。但是,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發展,總耕地面積不可避免地呈現剛性減少趨勢。在這種情況下,現實的選擇只能是進一步擴大農戶和家庭農場的單位土地經營規模。這需要在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基礎上通過加快土地流轉來實現。在土地家庭承包經營長久不變的情況下,還有第二種現實選擇:即農戶之間進行聯合與合作經營。這有兩種形式和實現途徑,一是農民通過聯合進行耕地連片種植;二是農民成立農機合作社或農業生產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依靠合作社這一新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來進行土地規模經營。

二、現代化大農業的目標是實現「大產出」

從條件和投入的角度來說,現代化大農業是以「大規模」土地經營為基礎的。從結果來看,現代化大農業另一個重要的「大」的特徵表現為「大產出」。現代化大農業應該是產出水平更高的現代農業。這也是國家希望黑龍江省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最主要目的。「大產出」是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實現農業生產的「大產出」,就是要鞏固和提高我省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能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大貢獻」。200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黑龍江省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啟動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建設。2010年我省糧食總產量突破1000億斤,在此基礎上,省委省政府又進一步提出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工程,計划到2015年糧食總產達到1500億斤。增加糧食總產量有兩條途徑,一是提高單產,二是擴大播種面積。在耕地數量減少的情況下,穩定增加糧食產量必須主要依靠提高單產來實現。2010年,單產提高對我國糧食總產量增長的貢獻率達86%。糧食單產提高,主要是依靠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我省具有科技研發優勢,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9.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7.5個百分點。但是,我省計劃在「十二五」期間每年要增產100億斤糧食,現代化大農業建設要求以更加先進的科學技術為生產手段,這對農業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須從有效增加農產品供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宏觀戰略高度,切實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在龍江大地唱響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旋律。

三、現代化大農業經營主體是建立「大組織」

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必須進行農業「大規模」經營,實現「大產出」。同時,要加快建設大水利,普及應用大農機,積極推廣大科技,廣泛開展大合作。顯然,這將給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出更高要求。因為,現行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是家庭農戶,土地規模小、經營分散、組織化程度低。這種小農經濟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嚴重製約著農民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和運用現代物質條件來改造和裝備農業,更直接制約著農戶與開放、競爭激烈的大市場的對接,已經成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瓶頸性制約因素。

因此,我們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必須改革小農經濟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創新,提高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在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和農民家庭承包經營體制長久不變的情況下,進行這種改革和創新的最佳途徑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使其逐漸成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重要經營主體。

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很快,目前已達22000多家,成員人數達20多萬。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在引導組織農民進入市場、降低生產交易成本、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從現狀來看,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遠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普遍規模較小、實力較弱、服務能力偏低。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規模上成員數量較少,多數為十幾個或幾十個,超過100人的不多,經營收入很低;在服務區域上主要局限於本鄉鎮或村屯,跨區域的較少;在業務內容上還以簡單的技術或供銷服務為主。調查中發現,有許多合作社是無辦公和經營服務設施、無產品品牌和銷售市場、無生產經營服務收入的「三無」合作社。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不規範,合作社所特有的宗旨、原則和價值體現不充分,效率低下。整體來看,企業、能人興辦的合作社,公司化色彩濃厚,生產者股份太低;政府職能部門領辦合作社,行政色彩明顯,時常受到外部干預。從合作社內部運行機制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基本上都制定了規範的章程,但許多合作社章程流於形式;相當部分的合作社組織機構不健全,沒有設理事會、監事會等機構;不少合作社缺乏科學民主的管理和監督機制,合作社日常運作主要由少數人控制;有的合作社與成員利益關係不緊密,盈餘返還比例很小,甚至沒有二次分配。

針對這種發展現狀和問題,當前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擴張與規範運營的關係,在繼續擴大合作社數量的同時應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率。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經過近20年的發展,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仍將較長時間保持數量擴張趨勢。但今後,一方面還要繼續建立更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擴大合作社數量;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合作社的規範運行,不斷擴大合作社的規模、實力,提高合作社的質量及其服務社員、帶動農民的能力。

規範合作社運行,提高合作社質量,最重要的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充分體現服務農民社員的合作社宗旨,堅持合作社最基本的特定原則和價值。堅持合作社原則,不是要完全照搬套用國際合作社聯盟確定的、傳統合作社的所有原則,而是強調要遵守合作社最基本的東西,在此基礎上還要結合中國實際,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可以與時俱進,進行合理創新。此外,在形式上,合作社應進一步多樣化,應鼓勵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林業合作社、農業保險合作社、資金互助合作社,支持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貸業務;在業務內容上,合作社一要向縱深發展,加強產品加工水平和品牌建設,二要向綜合性發展,拓寬合作社的服務功能;應允許和支持合作社之間的合作,建立聯合社;在政府職能與行為上,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完善以獎代投、政策優惠、項目委託經營等支持方式。

(作者系東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

著力構建「三大體系」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湖南省桂陽縣作為郴州市的版圖大縣、人口大縣和農業大縣,推動全縣科學跨越發展,關鍵要在堅持「三化」同步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未來五年,必須充分依託農業資源優勢和農村廣闊空間,大力實施優勢產業升級、龍頭加工企業提升、基礎設施強化和「三農」機制創新四大行動,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裝備和服務三大體系,努力把桂陽打造成全國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示範縣、全國糧食生產標兵縣、全國生豬標準化養殖品牌縣、全國產油大縣、全國生態建設大縣,使農業現代化水平躋身全省先進行列。

一、突出轉方式調結構,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要堅持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充分依託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著力構建具有桂陽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一是要調優做強傳統優勢產業。按照穩定糧食生產、做強傳統主導產業、做優本土特色產業的思路,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糧食、烤煙、生豬、油茶、水果、蔬菜、地方特色農產品等七大產業,重點建設好5個萬畝優質稻高產示範區、5個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示範區、5個萬畝油茶高產示範區,瑞晟3萬頭原種豬場、新湘農20萬頭生豬養殖場、歡樂農牧3萬頭擴繁場等5個國家級生豬標準化養殖示範區,以及山下紅柑橘、太和辣椒、烏龍姜、和平豆腐、陽山湖乳鴿等5個區域性特色農業產業示範區,形成100萬畝糧食、24萬畝烤煙、150萬頭生豬、40萬畝油茶、20萬畝水果、20萬畝蔬菜產業基地規模,力爭年產值突破百億元。二是要培育壯大新興農業產業。充分依託桂陽獨特的區位交通優勢和自然資源稟賦,重點在發展現代休閑農業和生態農業上下功夫。高標準提質改造奇秀山莊、陽山湖農業生態園、共和度假村、九竹園有機農莊等省星級農莊項目,加快啟動建設西溪農耕文化主題莊園、紫燕生態農業觀光休閑園等大型農莊項目,重點打造2家以上國家級五星級休閑農莊,力爭全縣休閑農業企業發展到50家以上,在縣城周邊形成一個特色休閑農業觀光圈,確保年產值突破10億元。積極推廣「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抓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積極發展桉樹等速生豐產林20萬畝,爭創產值12億元以上。三是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按照現代化、特色化、專業化的發展方向,加快推進縣芙蓉食品藥品加工園建設,將園區規模擴展到6平方公里,打造為湘南地區規模最大、設施最優、特色最明顯的農產品加工專業園區。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培育一批經營規模大、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集生產經營、科研開發、市場流通為一體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

二、突出強基礎促配套,著力構建現代農業裝備體系

先進的設施裝備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必須進一步加大投入,支持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提高農業裝備水平,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基礎。一是要加快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搶抓成功舉辦全國煙葉收購暨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現場會、被列為全國小農水建設重點縣、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縣等機遇,大力實施煙水配套工程和病險水庫治理攻堅戰,抓好渠系配套建設、山塘清淤擴容和農村安全飲水工作,加快農業綜合開發、土地開發整理等農田基本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將全縣主要農業生產區域建成「渠相通、路相連、排灌自如、耕作方便、旱澇保收、集約高效」的現代農業生產基地。二是要全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建立農機化示範園區,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建設,重點抓好煙稻連作全程機械化、現代煙草農機專業合作社、桂陽農機大市場等項目建設。加快推廣水稻和煙草生產機械化技術、機械化旱作節水技術、農作物秸稈飼用加工利用技術,力爭新增農機具1.6萬台套,總量達7.3萬台套,農業機械總動力達52萬千瓦以上,農機專業合作組織達到25個以上,全縣機耕、機播、機收三項綜合機械化率達55%以上。三是要大力加強城鄉生態建設。圍繞建設生態大縣目標,大力實施城鄉三年綠化攻堅,重點推進縣城及周邊生態圈、重點流域、主要交通道路兩邊、四座中型水庫保水區域造林綠化,進一步健全完善森林火災防控體系,力爭在2014年前除部分難用地外全縣所有宜林荒山全面綠化,確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63%以上,形成「山上綠屏、水岸綠網、道路綠蔭、城鄉綠景」的生態建設格局。同時,切實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特別是養殖污染治理,促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突出建機制增活力,著力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是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加快農村體制機制創新,推進農業服務體系向農村一線延伸,最大限度激發農業發展活力。一是要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鼓勵種養大戶、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連片開發土地,形成大規劃、大產業、大格局、高效率的農業發展新模式。二是要大力推進投入機制創新。按照「統一規劃、統籌安排、整合使用、用途不變、各負其責」的原則,全面整合涉農資金,整體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規模開發,形成全縣建設「一盤棋」的新局面,確保建設一片、建好一片、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積極推廣適應農業農村發展需求的新型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加快組建2家村鎮銀行,解決好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資金瓶頸。三是要加強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在全縣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動物疾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及檢測檢驗和農機服務等公共服務機構。健全市場信息服務網路,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建立高效統一的縣級農村信息中心平台,完善縣、鄉、村三級信息網路,統一提供農業科技、農產品供求、預警預報等信息服務。四是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將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推行現代農業生產組織管理模式的主要方式,重點培育3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產值過1000萬元、帶動農戶500戶的10家以上,爭取全縣加入專業合作社的農戶達到30%以上。五是要建立新型農民培訓機制。充分利用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路、農家書屋、農民夜校等資源,積極開展送科技下鄉等活動,切實加強先進實用農業技術培訓,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經營隊伍,著力培養一批職業化新型農民。

關於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發〔2012〕1號),深入推進「三化同步」,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生態良好、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現就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加快推進我省農業現代化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1.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落實「三化同步」、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這是中央統攬全局、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工業化、城鎮化可以帶動和裝備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則為工業化、城鎮化提供支撐和保障。近年來,我省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但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後,已成為我省現代化建設的瓶頸,必須在堅持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同時,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2.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推進興皖富民、建設美好安徽的必然選擇。打造農業強省,是打造加速崛起的經濟強省、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宜居宜業的生態強省的重要基礎。農業現代化是農業強省的重要標誌之一。經過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努力,我省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已經進入到城鄉統籌發展的新階段,為農業現代化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因此,必須搶抓機遇,把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擺到全局性、戰略性的位置來抓。

3.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提升農業競爭力、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迫切需要。我省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裝備水平不高,科技推廣應用能力低,社會化服務滯後,農戶經營分散、組織化程度低,抗自然風險、市場風險能力弱,農業處於明顯的弱勢地位,迫切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提升產業競爭力。當前,全國及周邊省份農業都在加快發展、轉型升級,我省要縮小與全國及周邊省份的差距,實現「全國爭先、中部領先」的發展目標,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二、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

4.總體思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省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提高單產為主攻方向,以信息化為核心,實施良田、良種、良法、良制「四良」配套工程,按照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點推進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技術集成化、基礎設施工程化、農業生產機械化、農業服務社會化和農民現代化,著力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著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把我省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及供應基地,加快實現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5.基本原則。一是堅持城鄉統籌。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力度,積極推進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一體化。二是堅持轉變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發展由注重數量增長向注重能力提升、結構優化和質量安全並重轉變,促進農業經營方式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促進農業生產由主要「靠天吃飯」向提高物質裝備水平轉變,促進農業勞動者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三是堅持改革創新。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深化農村改革,創新為農服務體制機制,為農業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四是堅持富民導向。努力實現農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使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農民。

6.主要目標。到2015年,為全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高標準農田比重達到50%;農業裝備水平明顯提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明顯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25%,農戶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比重達到50%;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明顯提高,累計培訓新型農民200萬人,「一事一訓」年培訓農民1500萬人次;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明顯增強,糧食生產能力達到700億斤,小麥單產進入全國先進行列,水稻、玉米、棉花等主要農作物單產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7000億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600元。

到2020年,力爭全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高標準農田比重達到6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40%,農戶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比重佔70%,全省糧食單產水平進一步提升,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單產力爭分別達到河南、江蘇、山東目前水平,生產能力達到800億斤,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2萬億元以上,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三、大力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示範推廣

7.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科技是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支撐,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認真落實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加快構建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擴大農業科技創新資金規模,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平台建設。加強公益性和應用基礎性研究,實施一批重大農業科技攻關項目,突破一批關鍵性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的保護,保障可持續利用。加大扶持力度,深入推進新一輪種子工程,加快培育動植物新品種,提升省內自育品種比重和市場佔有率。到2015年,全省培育10個以上突破性的農作物和畜牧新品種,打造5戶以上產值超億元的育繁推一體化大型種業企業。開展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關鍵技術研發,重點突破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畜禽水產養殖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技術。根據氣候和耕作制度的變化,對農作物病蟲害的變化和動物疫病進行監測和防控。加快研發生物肥料、新型飼料和生物農藥等環境友好型生物技術產品。加強農業物聯網等農業信息化技術研究。深化農業科研院所改革,提高公益性科研機構自主創新經費保障水平。建立種業發展基金,鼓勵種子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

8.開展試驗示範。通過強化試驗示範,為確定主導品種、主推技術提供科學依據。要圍繞主導產業發展需求,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公益性試驗基地,通過試驗示範篩選一批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加大試驗基地建設投入,實行嚴格用地保護,加強管理和服務。加快推進農業技術成果集成創新和中試熟化。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重要作用,完善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鏈為主線、以綜合試驗站為基點的新型農業科技資源組合模式,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建設,形成技術創新、試驗示範、輻射帶動的成果轉化快速通道。積極發展各類科技示範戶、示範片,建立健全省、市、縣、鄉、村、戶六級示範網路。

9.強化技術集成配套推廣。實施新一輪種子工程,到2015年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一次,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以提高化肥、農藥、水的利用率為主攻方向,以節本增效、節能減排、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為重點,把單項技術組裝為集成技術,把複雜技術轉化為簡易集成技術,並印製成模式圖、規程表等,廣泛進行宣傳和培訓,讓農業技術在生產上得到廣泛應用。大力推廣包衣種、配方肥、控釋肥、先進農機具,積極推進工廠化育秧(苗)、一體化機械作業、病蟲害統防統治。

10.健全科技進村入戶的公共服務體系。鞏固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成果,配齊鄉鎮站(區域站)農技人員,每個村配備1名專職或兼職農技人員和動物防疫員。基層農技推廣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基本覆蓋農業縣,農技推廣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改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工作條件,按種養規模和服務績效安排推廣工作經費。大力支持在關鍵農時、重點區域開展技術指導和生產服務。深入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開展農技人員包村聯戶服務,加強隊伍管理,落實崗位職責,明確服務責任,強化考評機制。廣泛開展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分層分類定期培訓。完善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農技推廣特崗計劃,鼓勵科研、教學單位科技人員和涉農專業大學生到農村開展技術推廣服務。切實提高基層農技人員待遇,實現在崗人員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平均水平相銜接。

四、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11.加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要發揮糧食生產優勢,以小麥、水稻、玉米為重點,以依靠科技提高單產為主攻方向,深入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活動,力爭糧食單產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大力發展經濟作物,打造沿江棉花、淮河以南地區油料等優勢區域產業帶。深入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啟動農業標準化整體推進示範縣建設,啟動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集中建設一批優質畜禽水產養殖基地。到2015年,設施蔬菜面積達到500萬畝,養殖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到50%以上,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0%以上。以創立區域性公共品牌為重點,加大茶葉品牌整合力度,振興皖茶,打造百億元茶產業。大力發展水果、蠶桑、中藥材、苗木花卉、木本糧油等區域性特色農業,打造一批特色精品。大力推進「一村一品」,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鄉(村)。

12.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跨越式發展,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671」轉型倍增計劃,制定並實施農業產業化集中區布局規劃,著力培育一批「國字型大小」農產品品牌和領軍企業。促進龍頭企業聚集發展,打造一批產業集群。到2015年,培育年銷售收入超50億元的龍頭企業3戶以上,新增全國知名農產品品牌15個以上。培育農產品展會品牌,辦好合肥、上海、北京三大農展,擴大安徽名特優農產品影響力,提高市場佔有率,加快「引進來、走出去」步伐,突出抓好農業招商引資。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共贏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加工環節的利益增值。

13.積極開發多功能農業。切實加強自然生態保護,深入推進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加強生態資源綜合利用,積極發展林特產業,著力培育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競爭力的綠色產品和生態產業。保護農業野生動植物資源和農產品產地環境。加快高效特色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建設一批全國和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示範點,創建一批優秀(最佳)旅遊鄉鎮、星級農家樂,打造一批鄉村旅遊A級景區。

14.加快建設農村現代流通體系。研究制定支持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的政策。落實農產品流通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強農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設,加快建設農家店連鎖體系,新增100個農村商品配送中心、8000個連鎖農家店。加快推進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冷鏈、倉儲、物流、加工配送等設施建設和改造。積極培育農產品市場流通主體,支持大型連鎖超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強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推進農批對接、農超對接、直采配送等多種形式的農產品營銷模式。突出抓好鮮活農產品產銷對接。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在城市社區建立直供直銷點。加大出口農產品基地建設,到2015年,農產品出口額超過12億美元。

15.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加快農產品的標準化認證。以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為依託,打造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到2015年,全省農業「三品」認證總量達到4800個以上。加強農產品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在完善提高省級農產品檢測中心的基礎上,扶持建設16個市、90個農業縣(市、區)質檢站。健全省市縣鄉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全面落實產地環境管理、投入品管理、生產記錄、產品自檢、產地准出和可追溯管理等監管措施。

五、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工程化,進一步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16.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條件。全面實施「水利安徽」戰略,紮實推進以防洪、防旱、防澇、供水為主的新一輪治淮工程,加快長江幹流河道整治、重要支流河道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加強水資源優化配置,實施臨淮崗壩上蓄水工程和沿淮湖泊抬高蓄水位工程。推進引江濟淮(巢)、駟馬山引江續建等骨幹水資源配置工程。突出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全面實施塘壩擴挖、溝渠疏浚、集體泵站更新改造和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三加一」工程。淮北平原重點抓好雨水攔蓄工程,做好大中小溝塘壩清淤疏浚、涵閘農橋配套、機電井建設及設備配套,擴大節水灌溉面積。江淮分水嶺地區重點抓好當家塘、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設和灌溉泵站新建與改擴建,提高蓄水供水能力。沿江、沿淮和沿湖圩區重點實施圩堤和涵閘除險加固、溝河塘清淤及泵站更新改造,提高防洪除澇能力。加快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集中連片治理,整鄉整村推進,實現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基本覆蓋農業大縣。加快推進灌區建設,到2015年,力爭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區、50%以上的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改善除澇面積1500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040萬畝。加快建立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

17.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以糧食主產區為重點,集中投入,連片推進,突出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實施土地治理和農田整治,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做到溝、渠、田、林、路、井、電綜合配套,擴大旱澇保收農田面積。 「十二五」期間,建設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機制,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鞏固建設成果。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復墾,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突出抓好耕地質量建設,大力推廣秸稈直接還田、過腹還田,以及種植綠肥、土壤深耕深松、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等,不斷提高耕地質量。

18.加強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監測預警、應變防災、災後恢復等防災減災體系,提高災害防範、處置能力。加強農業氣象服務和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提高重大自然災害預測預報和預警水平,保障農業生產能力。推廣農業防災減災技術,支持高效節水灌溉、防澇除澇防漬、農田水資源調控技術推廣。支持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範圍,增加參保品種,擴大覆蓋區域,支持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扶持發展漁業互助保險,擴大森林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範圍。

19.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統籌城鄉的要求,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以規劃為引領,不斷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實施農村公路完善工程,加快農村公路危橋改造進程,全面提高農村道路通行能力。加快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保障農村居民生活用電和農業生產用電。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度,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固化、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利用技術。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村莊整治,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到2015年,再解決2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新建戶用沼氣池25萬口、大中型沼氣工程260處,完成54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因地制宜在1000個鄉鎮建立以「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為主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實施萬村規劃綜合整治工程。

六、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快提高農業裝備水平

20.強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要深入實施農業機械化推進工程,落實和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增加農機購置補貼財政投入,加大對農業生產急需機械的疊加補貼力度,引導發展大功率、高性能、多功能複式作業的現代農業機械。大力推廣新機具新技術,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實施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玉米油菜機收以及深耕深松、秸稈還田等關鍵環節農機作業補貼,著力提高農作物生產薄弱環節機械化水平。加快省內農機工業發展,實施農機工業技術創新工程,擇優扶持一批農機生產企業,提高現代農機製造水平。到2015年,農機裝備總量達到6400萬千瓦,水稻機械化栽插水平達到 40%,玉米油菜機收水平達到50%。到2020年,基本實現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

21.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制定設施農業優勢區域技術裝備發展規劃,重點發展設施園藝、設施畜牧、設施水產等農業裝備與技術,突出抓好設施園藝標準園建設,全面推廣鋼架大棚、日光溫室、節水滴灌系統、小型園藝機械以及保鮮冷藏設備。深入推進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示範項目建設,在全省建立40個設施農業技術裝備示範點。完善設施農業技術裝備產品質量標準,將設施農業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範圍。到2015年,設施園藝技術裝備水平提高20%以上,設施畜牧、設施水產技術裝備水平有大幅度提高。

22.全面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實施農業信息化工程,切實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農業公共信息、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業資源信息管理等服務平台,推動農業生產過程精準化、設施裝備智能化、信息服務網路化、資源管理數字化。建立健全覆蓋全省的「四情」(苗情、墒情、病蟲情、災情)監測預警和指揮調度系統。研究制定農業物聯網發展規劃,開展農業物聯網試點,實施農業物聯網工程,加快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進一步夯實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擴大成果,深化應用,提升水平,示範帶動。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完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

七、大力發展農業服務社會化,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

23.積極引導適度規模經營。今年完成農村集體各類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一步明晰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建立健全市、縣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重點培育農業規模經營主體,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土地向種田能手、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採取有效措施,加大引導力度,切實解決江淮分水嶺等地區季節性土地拋荒問題。制定促進規模經營發展的金融、保險優惠政策,開展農用地經營權抵押試點。

24.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堅持數量與質量、發展與規範、示範與創新並重,加快發展以土地股份合作、資金互助合作、勞務合作、農產品營銷合作為重點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面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實力,提高對農戶的覆蓋率和帶動力。落實承接農民專業合作社各項扶持政策。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擔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農業產業化等建設項目。組織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創建活動,發揮示範社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和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跨行業、跨地區進行聯合與合作,擴大組織規模和生產經營規模,統一生產技術服務,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商標,共創品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農交會、農展會等。到2015年,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3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達到4000個。

25.紮實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積極構建以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扶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農機跨區作業、肥料統配統施等專項服務,積極開展為農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鼓勵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農機大戶等為農民提供生產管理、種子種苗、植保、農機、沼氣、農產品運銷等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

八、大力推進農民現代化,著力培育新型農民

26.培育職業農民。農民是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因素。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深入實施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加快培養村幹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到村任職大學生等農村發展帶頭人,加快培養農民植保員、防疫員、水利員、信息員、沼氣工等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加快培養種養大戶、農機大戶、經紀人等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十二五」期間輪訓一遍,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農民隊伍。對未能繼續就讀的農村初、高中生,免費進行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職業技能教育,讓每一個農村後備勞動力都掌握一門技能。鼓勵和引導高等院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對符合條件的,實行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深入推進大學生「村官」計劃,因地制宜實施三支一扶。到2015年,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05萬人,2020年達到150萬人。

27.拓展農民就業空間。積極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延伸產業鏈,加速農業內部轉移就業。加快城鎮化步伐,以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拓展農民轉移就業。深入開展皖江皖北就業對接活動,建立重大項目用工聯動機制,鼓勵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建築、餐飲、服裝加工、機電產品加工、家政服務等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轉移就業能力。積極培育、宣傳和推廣地方特色鮮明的勞務品牌。加快建立城鄉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

28.支持農民創業。努力營造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資環境,培育創業熱土,激發創業活力,讓農民創業更輕鬆。加大對返鄉農民工創業投資引導支持力度,重點資助青年農民工創業群體。實施農民工創業示範園計劃,建立創業者入園孵化、出園興業的良性機制,實現農民工創業園縣區全覆蓋。支持農民發展小型、微型企業,鼓勵農民創辦家庭農場和生態農莊。積極培育農民創業帶頭人,建立「企業+農戶」創業模式,大力發展來料加工、來樣定做、來件裝配。制定落實支持農民創業的財政扶持、稅收優惠、融資擔保、規費減免、工商登記等政策。 九、保障措施

29.建好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現代化要從最有條件的地方率先突破,帶動其他地區共同發展。從實際出發,突出區域優勢和特色產業,集聚要素、集中資源,高起點、高標準地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示範區。整合現有各類農業項目和資金,向示範區集中投放。把現代農業示範區建成農業現代化的先行區、樣板區。建設農業產業化示範區,推動龍頭企業向優勢產區集中,提升農業產業化整體帶動能力。到2015年,建成85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創建60個以上省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區。

30.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健全農業投入保障制度,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對農業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和現代農業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對農村社會事業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對皖北等經濟薄弱地區農業農村的投入。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各級財政要積極調整財政支農支出結構,積極整合支農資金,加大投入,重點支持現代農業示範區、高標準農田、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農業公共品牌、設施農業、農業物聯網、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新型農民培訓。認真落實土地出讓收益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新增耕地佔用稅全部用於農業等各項政策。落實好糧食最低收購保護價政策。按照增加總量、擴大範圍、完善機制的要求,繼續加大農業補貼力度,加大對糧油、畜牧、水產大縣的獎勵力度,加大對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建立健全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由省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牽頭,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各記其功」的原則,加大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形成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合力。

31.推進城鄉一體化。以社會保障為重點,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城鎮落戶條件,保障進城務工農民在社會保障、子女上學、住房租購、公共衛生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機制,切實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加快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實現「兩種產權、一個市場」。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盤活農村資產資源。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多元化農村金融機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服務領域,加快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農民資金互助社等微型金融機構,實行適度寬鬆的市場准入、彈性存貸比政策,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增加涉農信貸投放,適當提高涉農貸款風險容忍度。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開展直接融資。積極推進農村房屋抵押貸款試點。推進新形勢下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32.強化組織領導。切實加強幹部培訓,舉辦現代農業發展培訓班,增強各級幹部對「三化同步」的認識。各級黨委、政府要把認識統一到中央和省委關於「三化同步」的戰略部署上來,把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三個強省」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制定政策措施,明確工作責任,強化督促檢查,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嚴格「米袋子」、「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加強各級黨委農村綜合機構建設。將農業現代化建設情況納入各市、縣(市、區)黨委和政府「三農」工作考核內容,納入有關黨政領導幹部績效考評內容。省農委會同省直有關部門,儘快研究制定農業現代化考核評價體系,認真做好監測評價工作。省直有關部門要結合工作職責,抓緊研究配套措施。各市、縣(市、區)要根據本地實際,研究制定實施辦法,確保農業現代化有力有效有序推進。實施「八大工程」服務農業現代化發展

近年來,遼源市工商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服務「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並大力實施8大工程,充分發揮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作用,為遼源農村改革和農業現代化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實施「准入便農」工程,促進農村市場主體快速發展

培育農村市場主體,增加農村經濟總量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先決條件。按照「政治上鼓勵、資金上照顧、業務上指導、法律上保護」的工作思路,在「放」字上做文章,在「活」字上求實效,著力幫助農民成為投資主體、發展主體和收益主體。制定下發了《關於服務農村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採取降低准入門檻、開闢綠色通道、送法上門、下放審批許可權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支持農民申辦各類民營個體企業。截至目前,全市共登記農民舉辦的私營企業1051戶;註冊登記農村個體工商戶5849戶,從業人員13980人,初步形成了以種子培育經營、種養殖、農畜產品深加工為龍頭的農村民營企業群體,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實施「經紀活農」工程,引導農民走專業合作道路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農民增收致富的必由之路。認真貫徹落實省局出台的各項政策措施,大力扶持農村經紀人隊伍做大做強,通過層層培訓、典型示範、政策引導等措施,鼓勵有條件的經紀人聯合農民,走合作經營之路。加強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繫,主動幫助合作社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完善內部運行機制,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問題。合作社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銷售,變單門獨戶闖市場為規模群體佔市場,提升了農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2003年遼源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起,至今已發展到344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實施「品牌興農」工程,提升農產品競爭力

實施品牌戰略是提升農村市場主體層次的重要措施,是農產品走出家門、贏得和佔領市場的有效途徑。堅持「引導、培育、規範、保護」並舉的工作方針,組織開展「一村一品牌」建設,積極推進「公司+農戶+商標」的生產模式,幫助農民利用小商標闖出大市場,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農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目前,全市涉農註冊商標總量達到285件,其中「吉東」等6件涉農商標被認定為吉林省著名商標,占我市省著名商標總數的24%。今年初,德春米業「御泉」牌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依法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東豐梅花鹿」地理標誌也獲得國家工商總局核准。

實施「合同幫農」工程,指導推廣訂單農業

以助推農民增收為出發點,以規範合同訂單、推行農業合同示範文本為抓手,大力推進訂單農業。堅持主動介入,組織人力深入農戶,宣傳《合同法》等法律法規及相關惠農政策。全市共建30個合同諮詢指導站,對農民運用合同進行指導,規範合同文本。加大了對農資購銷合同的監管力度,把合同監管融入訂單合同簽訂的全過程,有效地約束了農資經銷商的經營行為,防止了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注重化解矛盾糾紛,使涉農企業和農民在履行合同中實現雙贏。去年以來,全市系統共幫扶農民簽訂訂單58893戶、合同63218份,調解涉農合同糾紛14起,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規模經營水平的提升,促進了農民的增收。

實施「廣告助農」工程,拓寬營銷宣傳渠道

注重發揮廣告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助推作用,組織實施了「五個一」廣告助農工程,即開展了一次「新農村、新發展」公益廣告大賽,徵集作品67件,其中有21件獲獎,並在媒體展播;培育了一批市場營銷人員,增強了涉農市場主體的營銷能力;設立了一批戶外廣告宣傳牌,32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涉農企業共設戶外廣告宣傳牌43塊;建立了一支專家團隊,由6名專業技術人員幫助涉農企業逐戶策劃包裝,推介優質農副產品;組織一批涉農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廣告企業對接,建立起緊密聯繫,依託廣告企業運用宣傳手段,為產品打開市場、佔領先機創造條件。

實施「紅盾護農」工程,強化農資市場監管

強化農資市場監管,打造健康有序的農村市場環境,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是工商部門的重要職責。建立了政府主導、工商牽頭、各部門緊密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了整體合力。在工商內部,建立了工商所(分局)、鄉、村三級的農資市場監管及投訴網路,印製了網路圖,做到了農資管理屬地化、責任落實網格化。在重點農資企業中推行了主體登錄、銷前報驗、留樣封存、抽樣檢測等具體監管措施,有效地維護了農資市場經營秩序。今年春耕期間,全市系統檢查各類農資經營戶200餘戶次,查處涉農案件33件,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50萬元。

實施「食品保農」工程,維護農村食品市場穩定

食品安全關乎農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關乎社會和諧穩定。堅持把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放在農村,從2007年起,開始實施農村食品市場3年整治規劃,加大了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嚴把市場主體准入關,制定下發了《食品經營者自律規範標準》,強化對經營者索證索票和進銷貨台賬等自律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和指導,有效地提高了農村食品經營者的自律意識。推行了食品經營連鎖配送制度,規範農村食品經營者進貨渠道,從進貨源頭上解決農村食品質量問題。從2008年開始,還在農村廣泛開展食品安全示範店創建活動,截至目前,共創建農村食品安全示範店75戶,營造了良好的農村食品安全消費環境。

實施「網路促農」工程,推進農民網上交易進程順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潮流,注重引導農民利用網路媒體廣納八方信息,準確掌握市場走向,積極開展網上交易和電子商務,促使農民依靠科技,實現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與電子商務企業緊密聯手,共同搭建網路促農平台。各級局都相繼舉辦農民微機操作培訓班,普及網路知識,讓更多的農民從現代媒體中獲得商機,拓展市場,並基本實現了農副產品經營銷售廣覆蓋、多渠道、高效率。目前,全市34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普遍實現了網上交易,近千戶農民成為網上交易的明白人。(遼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摘要:在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通過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全面推進農業生產手段的現代化、生產技術的現代化、農民的現代化和農業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從而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路徑。

  關鍵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現代化      農業生產手段的現代化、生產技術的現代化、農民的現代化和農業組織管理的現代化,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可全面促進這四個方面現代化的進程。因此,在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通過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業合作化,實現農業現代化,這是農業現代化別無選擇的道路。      一、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促進生產手段現代化      生產手段的現代化就要實現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機器,以機器生產代替傳統的人畜力為主的勞動。生產手段的現代化需要大量的農機具,如精量播種需要高質量的精量播種機;節水技術要用噴、滴灌設備;收割需要收割機,大型聯合收割機不僅勞動效率高,而且能有效地減少農產品損失。農機具發展共同的趨勢是運用數量多,農業機具配套齊全,向大馬力、通用性和高效自動化方向發展。電子監視、自動控制及衛星定位等先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已廣泛應用。農機具發展的共同特點使得單個農戶難以擁有和運用數量多技術含量高的農機具,而通過聯合形成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卻能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合作經濟組織可通過共同出資購置配備成套的農機具,或有組織的分戶購買不同的農機具,配套交換使用,機械化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運作下就可以變成現實。   農業生產手段還包括水利化、電氣化。其中,水利是農業生產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實現農田水利化是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重要途徑,只有搞好水利設施建設,建設起旱能灌、澇能排的完善的水利基礎設施,農業的高產穩產才有保證。因此,水利化是世界上每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的基本任務。我國水資源的相對缺乏、分布極不平衡及其對農業的重要影響,使得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水利化的意義更為重大。在當前家庭分散經營的情況下,水利建設特別是小區域性的水利建設難以得到保障。缺水影響正常的耕種,且經常由於用水問題引起農戶間矛盾糾紛。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可彌補因集體經濟薄弱而出現的水利建設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的問題,它可以引導群眾自己力所能及地維修水利設施、管理引用水工作,促進水利建設。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組織農戶合理布局生產,規劃土地,開展好農田基本建設,對山水林田路進行統一規劃和綜合治理,從而推進了農村建設的園林化。園林化有利於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環境、保障農業高產穩產,而且能為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環境。      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促進生產技術現代化      生產技術現代化包括在農業中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培育優良品種,實現良種化;包括基因工程、生物技術的應用,雜交育種技術、人工授精技術的推廣以及良種基地和良種管理推廣網路形成;包括採用化學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包括改革耕作技術,採用實施間套複種、移栽覆膜,到溫室栽培、工廠化生產等現代先進設施農業。廣泛運作先進科學技術,實現生產技術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運用水平不高、農業科技儲備不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我國每年大約有6 000~7 000項農業科技成果面世,然而,能被較好轉化利用的只有30%~40%,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60%~80%)。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科技文化水平相對較低,信息不靈,且農民經濟實力差,通常難以及時、有效地獲得科技信息。即使獲得科技信息,農民由於經濟實力弱,承受科技投入的風險能力小,而有些新技術投入費用較大,單家獨戶的農民沒有這種經濟實力,由此造成了科技與農民實際應用之間的「脫節」現象。且分散經營的農戶使得推廣成本高,農業推廣缺乏有效的轉化載體在實踐中,各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也都把技術教育培訓和信息服務作為其工作的重要方面,經常組織短期培訓班,提供技術、諮詢服務,幫助農民改進生產技能,普及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藉助科技力量,減少農業風險和損失。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也能夠根據本地區、本專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特點和遇到的實際問題,有目的、靈活地把分散的農戶聯絡起來,為了共同的目標,引進和推廣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成果,實現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與市場經濟實際的有機結合,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型載體。具體而言,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不僅在技術培訓、新品種引進等方面,指導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規範化管理。並及時跟蹤市場需求信息,通過與龍頭企業、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政府部門的合作,把一些新品種和新技術送到千家萬戶,加快了農業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步伐,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和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應用和推廣技術與政府主導推動的技術推廣不同,其對農戶的技術推廣工作往往是「示範式」的,容易得到農戶的認可和接受。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來自民間,對農戶的技術需求十分了解,他們的技術推廣就有更廣泛的基礎,他們會及時將科技信息傳遞給農戶,從而產生有效的示範帶動作用,緩解了當前國家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供給不足問題,同時,也推動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三、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促進農業勞動者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實際是農民現代化。只有農民成為現代化的經營主體,才有推動農業現代化的不竭的動力和創造力, 也只有農民成為現代化的農民,才真正稱得上農業現代化。作為現代化的農民必須轉變傳統觀念,適應現代農業的要求,開拓進取;樹立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科技意識、法律意識;具備經營現代農業、駕馭市場能力。因此,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增加人力資本,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具有對農民的教育功能,如國際合作社聯盟一向都把對社員的教育作為合作社原則的重要方面。羅虛代爾公平先鋒社在建社初期制定的辦社原則中就包括「重視對社員的教育」,早期「合作社原則」第五條規定:「所有合作社都應對其社員、領導人、職工和一般群眾進行合作社經濟和民主原則以及技術知識的教育」。我國當前新發展起來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都注重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素質。要合作首先得有合作意識,合作需要講配合、講協調。傳統農民缺乏合作意識,他們獨立經營。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合作的形式,組織了農民,在合作中培養了農民的合作意識。在經營中引導農民進入市場,使農民逐步樹立起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法律意識。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已具有了引進、消化、傳播、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和最新科技成果的功能,一些地方還把原來由政府部門承擔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委託給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來完成,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這些作用和功能的發揮增強了農民科技意識,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技術素質。通過合作,使農民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實現聯合,有組織地進入市場,提高了農民的市場談判能力,增強了農民抵抗市場風險和駕馭市場的能力。隨著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與實施,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勢必會在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      四、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促進農業組織管理現代化      農業組織管理現代化要求提高農業生產社會化水平,合理布局農業生產。根據因地制宜原則,實行農業區域化、專業化生產,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在高度社會化、專業化的基礎上實行農工商綜合的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加快產業的現代化進程。通過產業化,能夠解決我國現行農業經營體制下由於農戶經營規模過小帶來的種種弊端,有利於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有利於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也有利於區域主導產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專業化、市場化。 轉貼於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融家庭經營和集體經濟之長,在鞏固家庭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有利於促進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一體化。一般而言,專業化程度越高,社會分工就越細,而社會分工越細,農民需要從合作經濟組織中獲得的服務就越多,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功能也就越突出。我國目前許多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就是以專業化生產為基礎組建起來的,有的合作組織致力於推進區域內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同時,大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本身就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一體化的農工商綜合體,如按「公司+合作組織+農戶」模式組建起來的合作經濟組織,它與農戶的關係除合同關係外,還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公益服務性質,這種關係與公司和農戶之間單純的契約關係相比較,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可以說,當前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是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求而形成的,其服務涉及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如產前提供良種、農資等生產要素服務;產中提供技術指導,可以通過向農戶提供各種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如施肥、病蟲害防治及農藥使用、灌水、土壤監測與化驗等,促進農產品的標準化和優質化;產後進行加工、運銷服務,並利用組織的優勢資源創辦或與其他企業聯辦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龍頭企業,組織甚至代表農民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簽訂合約,保護雙方正當利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農業服務的社會化,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農業組織管理現代化。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推薦閱讀:

僧團自身建設的「四化」工程
林業十年:林業法制十年建設成果
160126期|陳文 黃衛平:長期執政與政黨適應能力建設——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政局發展的比較分析
建設新聞出版強區再創「廣西出版新現象」
作風建設新規律 從嚴治黨新經驗

TAG:農業 | 現代農業 | 現代 | 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