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研究佛學最好的方法

「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第一義諦、真正佛法是無相的。我常說,一般人以有所得心來學佛,想求無所得果,是背道而馳。所謂「相」,是佛學名辭,用現在的話講,普通人都想求一個境界,尤其是學密法的。有的人天生個性如此,這種人來找我,我就說:你不要跟我談,最好去學密宗。他一聽,眼睛都亮了,還問我為什麼。我說:因為你腦子裡充滿了神秘主義。很多人都是好奇,有神秘觀念,打坐修道就想求個境界,若是沒有境界,還要埋怨為什麼沒見放光、沒這沒那。他這是求有相法,而佛法是無相的,非境界。有個境界就有染污,有所取捨。無上大法是「法名無相」的。「若隨相識」,你以為境界是佛法,「是則求相,非求法也。」那是錯誤的。

「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這更要注意了!剛才講無相的道理,大家研究過《金剛經》,其中談了很多,我就不再多說了。現在很流行禪宗,大家都知道六祖悟道的故事,他未出家前大字不識一個,聽到別人念《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了。當然後來見了五祖,所謂三更入室,才真的大徹大悟。這裡《維摩詰經》也是說「法不可住」。

講到這裡,我要告訴你們,現在研究佛學最好的辦法,近百年來的著作最好不看,包括我的在內。不是說這些完全不對,而是最好讀原經。這不只是研究佛學,做其它學問也應該讀原典。原典讀熟了之後,可以「以經注經」,會融匯貫通。像我們讀到「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注這裡了,或也可以用《維摩詰經》這句話去注《金剛經》,就清清楚楚了,後人的著作就變多餘了。

清乾隆年間的大學問家紀曉嵐,他奉皇帝之命編成了《四庫全書》,共五萬多冊,不過其中有不少已被古人燒了。紀曉嵐編了這樣的巨構,自己沒什麼著作,他自言再寫什麼書,古人都說過了,何必再多浪費紙張呢?這是真話,書讀多了就不想寫了,有時自己認為發明了什麼大道理,一查,古人早就說過了,只有氣自己不如古人了。研究原典就有這個好處。

前幾天看了一位在國外的同學寄來的日記,他寫平日修行都不錯,有一次就很不對勁,最近他自己找到出路。這是不在一起的好處,常在老師身邊會依賴性太重,一有問題就找老師問。那位同學忽然想到,白骨觀中講過要「易觀」,修行做功夫要「知時知量」最重要。同吃飯一樣,你吃飽了不能再加一碗。譬如做數息觀,你不要老數下去,只要覺得呼吸到了息的境界,馬上就要放掉數息,跟著就要用隨息了。隨到心息相依,馬上要換成止的境界,就是要易觀,馬上變更方法。所以知時是要知道什麼時間要換,知量是知道夠了。你練氣功盡練下去就成了蛤蟆功,肚子鼓得那麼大,越練脾氣愈大。《大學》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不斷地進步,今天的成就不算數,滿足於今天的成就就是退步。

「法不可住」,你停留在一個境界,抓住某一點,「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也不是佛法,法無定處。佛也告訴過我們,「諸法不定」。不論你學哪一宗的,對了就用一用,明天不對了,這一宗就暫時擺一擺,後天又拿來用,你的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取佛道,不被這些方法所困,才是真正學法。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心一禪個人微信號:xinyichangongyi


推薦閱讀:

南懷瑾八字:清奇靈秀,人天師表。
南懷瑾老師:個個都會講,人人做不到,所以身心內外處處是障礙
南懷瑾老師說「風水」
南懷瑾老師:《〈金剛經〉卅二品偈頌》自話(上)
禪話---南懷瑾

TAG:方法 | 佛學 | 南懷瑾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