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知識經濟與素質教育 | 博客網
【內容提要】從「知識經濟」和「素質教育」這兩個概念的提出過程,可以看出二者的產生存在相同的時代背景高新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並在人的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知識不僅僅為了掌握,更是為了創造(特別是創造知識)。一方面知識經濟對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目標,素質教育為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必須力求形成素質教育產業,成為知識經濟產業的基礎性產業,另一方面,素質教育在知識經濟發展中有關鍵的促進作用,要發展知識經濟,必先發展素質教育。
一
知識經濟和素質教育是當今社會發展兩大主流現象,知識經濟的出現將使人類社會走進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素質教育的產生將引起傳統教育的重大變革,也必定使未來二十一世紀教育呈現與當今教育全然不同的新面貌。教育與經濟、社會及其政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知識經濟和素質教育的相繼出現並非偶然,顯然有著必然的、相關的時代要求,也存在有區別的產生背景和環境。
本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範圍內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以信息產業、知識產業為先導的一系列高知識含量的產業(如信息高速公路)蓬勃發展,知識勞動或智力勞動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整個經濟社會也日益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徵,與傳統工業社會和經濟相比,發生了質的變化和飛躍。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適應經濟和社會變革的新的經濟形態的研究和探討。七十年代以來,關於未來經濟形態就出現多種說法,墨西哥托夫勒的《第三浪潮》提出「後工業經濟」,美國奈斯比特1984年在《大趨勢》提出「信息經濟」,肯尼思·阿羅還撰著了較有影響的《信息經濟學》,英國的福萊斯特1986年在《高技術社會》中提出「高技術經濟」。至於「知識經濟」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應歸功於美國經濟學家弗里茨·克盧普,他在1962年根據美國社會生產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背景就提出了「知識經濟」這一概念,但在隨後一、二十年並沒有佔據主導地位。進入八十年代以來,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知識」在世界經濟生產及經濟社會中佔據了最大的份額,1990年聯合國研究機構一提出「知識經濟」概念,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這樣的反響不僅僅局限於經濟社會和經濟研究,而是很快擴展到整個社會、整個世界、整個人類,成為當今人類社會最為關注的話題。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第一次明確對「知識經濟」這一概念作了界定: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knowledge based economy)。從此確立了「知識經濟」作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相對於勞力經濟和資源經濟的第三大社會經濟形態。
「知識經濟」這一概念傳入我國是近十年的事,目前也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圍繞「知識經濟」的話題成了人們的熱門話題,但比較於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而言,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與「知識經濟」的時代要求差距要大得多。如果說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正從工業經濟時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那麼我國還正在工業經濟的大力發展中,僅僅為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做準備。因此,如果說借世界知識經濟浪潮的東風,儘快推進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儘快縮短與知識經濟所要求的社會、經濟的差距,促使我國儘早搭上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的末班車,這絲毫沒有錯誤,因為這是符合實際的。如果說我國經濟社會也正向知識經濟時代推進,或者說發展和實現我國「知識經濟」的產業化,未免太過於樂觀,至少需要一段時間的社會、經濟、政治等體制方面的準備,才可能部分實現知識經濟產業化的目標。至於全面實現社會經濟的知識經濟產業化,對於西方發達國家而言也是一個長期的奮鬥目標,對於我國也許需要更長的時間。
如果說「知識經濟」是一個「舶來品」,那麼「素質教育」也並非一個地地道道的「國產貨」。國外和港台的通識教育、通才教育、普通教育(非我國所指的普通教育)都與當今我國的素質教育不無相似之處和聯繫之處。總的來講,世界範圍內的當代教育思想的大變革,是由聯合國教科文70年代《學會生存》一文所引發的。但與「素質教育」相近似的系列概念的提出,本質上屬於新技術革命浪潮衝擊下世界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自從六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一直以類似我國「素質教育」的教育改革呼聲佔據教育思想變革的主流地位。六、七十年代美國、日本就對如何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有所重視,進入八十年代後,美國、前蘇聯、日本、法國、英國、新加坡、我國港台地區等,在面向21世紀戰略考慮中,在實施教育改革中,都把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和能力放到了最為重要和關鍵的地位,作出了相應決策,制定了短期和長期的對策和目標,並大多在九十年代初就開始了具體的實施。只是各國的提法,或稱通識教育,或稱通才教育,或叫普通教育等等,但都沒有直接使用「素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 或者Competence education)這一概念。在我國,鑒於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直到1985年才開始出現「素質」、「素質教育」的概念,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對「素質教育」這一概念有了較明確的定義。1990年燕國材教授的《關於素質教育的幾個問題》一文標誌「素質教育」全國範圍的大討論開始。1992年以後,「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導趨勢,從中央到地方都把實施素質教育看成了搞教育的頭等大事。總之,世界範圍的為適應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經濟發展的教育思想變革,是「素質教育」在我國興起的大環境、大背景,而我國八十年代以來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及教育科研長足的進步就是「素質教育」誕生的小環境、小背景。
由此看來,「知識經濟」和「素質教育」這二者同時出現,並由此分別帶來經濟社會和教育的重大變革,並不是巧合和偶然,而有著必然的聯繫。這樣的必然聯繫主要表現為,同一時代的生產力發展在經濟和教育中反應的相應性。當代生產力發展顯然是以高新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迅猛發展為其特徵的。高新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帶來了經濟、社會的巨大的變革,而且也對社會之所以成其為社會的主體人,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前者帶來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革的必然結果是「知識經濟」的到來,後者必然帶來對教育的反思,人們逐漸達成這樣的共識:以往滿足於知識內容掌握的傳統教育應該轉向於以培養受教育者知識精神掌握和領會為主的新型教育。於是「素質教育」或與「素質教育」相類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應運而生,並得以實現。
當然,「知識經濟」和「素質教育」二概念提出的直接背景還是有所不同的。「知識經濟」的提出是高新科技帶來的新的經濟事實的呼喚,是新經濟實踐與事實對以往一切經濟理論的挑戰。而「素質教育」的提出是科技、社會發展及人才需求與傳統教育的諸多弊端直接衝突的必然結果,在我國,「素質教育」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更是針對「應試教育」的。
二
「知識經濟」將帶來一個嶄新的經濟時代,將使二十一世紀呈現與當今社會全然不同的嶄新面貌,「知識經濟」不僅是一個經濟的大趨勢,而且更是一個社會發展、時代發展的大趨勢,伴隨「知識經濟」實現的是人類知識經濟時代。因此,如果說素質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必然結果,那麼知識經濟則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必然未來和必然目的。很明顯,伴隨人類逐步走入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也包括對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素質要求是相當高的,它要求社會的人變成知識的人:人不僅僅掌握知識的內容,更應掌握知識的精神,去自覺實現知識的創造,以應付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大爆炸」,從而適應社會、獲得生存。概括起來講,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素質的要求表現在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及自我超越素質、自創素質等幾個方面。思想素質表現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與社會發展的高度合理性、和諧性和同步性或超前性,「落後於時代」將成為人的思想素質低的代名詞。文化素質不再僅指人具有一定文化,而主要是指人要知識化,而且「知識化」的過程不應僅僅局限於追求知識掌握的量,更應追求知識掌握的質(精神)及其質量的結構最優化,其中知識結構的最優化充分表現在博與深、先進性(超前性)與應變性、特殊與非特殊智能、智商與情商、現在需要與未來要求等幾個方面。高標準或超高標準的心理素質,不僅要求人在感知、思維、想像、觀念、情感、意志、興趣、性格等諸多心理品質上,有應付社會和時代及其個人生存環境巨變所應有的修養和承受能力、應變能力,還要求在未來高節奏、高競爭、高風險、高壓力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中,能正確把握希望與痛苦、絕望與機遇、苦難與磨礪、光榮與夢想等關係,在最大限度上避免或克服自身心理障礙或心理挫折的產生或影響,維持自身個體的心理平衡,保持個人與社會(生活)的調合與平衡,使得自身個體最大限度地與社會實踐、社會生活同步,求得個體自身的最優化生存方式。自我超越素質和自創素質是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所提出的期望要求,即要求個體自身最大限度地發揮主體性作用和自身特長,超越性和越前性地實現個體生活的重組和再次創造,這樣的要求尤其對於未來時代的知識階級或知識階層的人們更為必要。
其次,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分子將形成知識階層(有人也稱為知識階級),知識階層中的知識分子是對當今知識分子的挑戰,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分子或知識階層的人們,不滿足於知識量的積累、或幾個文憑、學歷的獲得,而是追求對待自身個體和客觀事物及其知識的哲學思考能力、質疑能力、運籌能力、選擇能力、自組自創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變能力等以及知識經濟時代常人共有的思想、文化、心理、超越等方面素質養成。同時,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分子應是專才基礎上的通才,既要求掌握一門或多門專業,又要求掌握相關的專業甚至毫不相關的專業,這是由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高度高速重組與分裂所決定的。另外,知識經濟時代對知識分子的科研能力和學習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更要求與他人協作與合作,更要求集體的攻關與突破;學習不再是僅僅為了掌握,更是為了創造,學習不僅為了個體,可能是為了集體、群體或企業、公司、企業集團。
從以上兩部分可以看出,在知識經濟時代,不論是對於社會的所有人,還是對於知識經濟社會的標誌階層知識階層的人們,都提出了知識質量及其結構的更高要求,這樣的要求與當今我們開展的素質教育的培養目的不謀而合,只不過,我們當今所談的素質教育還局限於對人的基本素質(德、智、美、勞等基本方面)的培養,而知識經濟時代所要求的對人的素質的培養,是對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或要求,提出了更高更遠的目標。可以肯定地說,培養知識經濟時代的人的素質,將是素質教育的新任務和新的奮鬥目標。
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對人的高素質要求,決定了未來時代的教育模式必定是素質教育,這充分肯定了在當今時代廣泛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正確性。同時必須指出,當前我國實施的教育(包括素質教育)與知識經濟時代所要求的素質教育還存在差距,儘管我國經濟社會還未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或者說知識經濟時代還離我們較遠,但教育要先行這個道理是人所共知、人所共認的。因此,儘快縮短與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差距,應提到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議事日程上來。如何縮短,值得討論。就我國目前而言,首先應把素質教育的思想化、類別化、全面化、全民化、全國化、社會化、內容化、方法化等推向深入,把素質教育真正搞成一個社會性的、長期的思想運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素質教育。其次,應把當前素質教育的素質內容要求與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素質要求銜接起來,真正把素質教育與終身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迎接新一輪素質教育的到來。
三
知識經濟時代還未到來,但在當今時代大力發展知識經濟是可能的和必要的,而發展知識經濟推進現代經濟的知識經濟化的關鍵就在於教育,本質上也就在於素質教育。之所以如此,在於素質教育才能實現高素質人才的生產和再生產及其儲備,確保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經濟體系的形成及其體制的正常運轉,因為一切社會、經濟的活動與實踐都不能完全離開人的參與,在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的佔有、配置、生產、分配、消費為主的產業必將是社會經濟的主導產業,其中又以從事人才生產和再生產及其儲備的教育產業更具基礎性和戰略性。教育產業將與知識經濟的實現與發展緊密聯繫起來,發達的教育和大量高素質人才,才能確保一切知識經濟產業的正常運轉,一定意義上講,教育是決定知識經濟實現、推動知識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大力發展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現實與未來的必然。同時,知識經濟產業化或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知識要求是高素質高標準的,因此本質上講,我們所講的教育產業必定是素質教育產業。
如何加快素質教育產業的形成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首先,在我國現階段,最緊迫的是要儘快實現教育的事業化向教育的產業化的轉變,要把教育發展成以往僅僅作為一種政府行為,逐漸轉變為政府行為、社會行為、企業行為相結合的基礎產業,要把教育辦成一個注重投入與產出的生產經營實體,實現教育的產業化、企業化、商業化,實現教育不僅成為國家、民族的需要,更成為社會、經濟、個人的需要。當前,教育產業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實現辦學模式和教育模式的多元化。經濟的多元化、所有制的多元化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在我國已得到實現,突破單一國辦教育模式的時機已成熟,民辦教育、私立教育、企業辦教育、中外合資辦教育、外資獨辦教育等新型辦學模式都應得到大力鼓勵和大力扶持,形成國家、集體和個人,中國與外國,政府、社會與企業共同參與教育投資的格局。同時,必須把我國的教育的單一普通學校辦學模式轉變為產學研結合、產學結合、上下結合、校間結合等多元辦學模式。
其次,要實現素質教育的產業化還必須以素質教育在我國全社會、全教育範疇內的全面和徹底的實現為基礎,素質教育不僅針對於學校教育,也針對於非學校教育,針對於一切正規教育,針對於廣義和狹義的一切教育(活動);素質教育不僅針對於受教育者,而且針對於教育者,針對於一切社會個體,任何現實的社會個體都需要接受素質教育,只不過他們在接受途徑、過程、內容、方式(方法)、時間、地點等諸方面上不同而已。
再次,我們搞的素質教育產業,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教育產業,這就要求在實現素質教育產業化進程中,要把智力資本(知識資本)的聚集、投入與產出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也就是說,人才(教師)、有形的知識資產(高科技高知識含量的教育教學設施和科研設備等)、無形的知識資產(信息、能創造知識的知識等)的聚集、投入與產出是決定素質教育產業成敗的關鍵。教師是教育的主人,是教育(素質教育)產業的生產者和管理者,從而也是素質教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第一要素和能動因素,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實現高素質教育的要求,而我國現階段的教師,整體素質是不容樂觀的,單從學歷要求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就有很大差距。我國對小學、中學教師僅僅分別要求中師或專科、本科學歷,美英發達國家已分別要求為本科或研究生學歷了。用這樣的學歷要求去迎接知識經濟的素質教育是不適應和不切實際的,因此在一段時間內,逐漸提高對教師的學歷要求,促進教師綜合素質特別是知識(指能創造知識的知識)素質的提高,對於我國儘快實現教育的素質教育產業化,有至關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現實意義。
如何通過素質教育(廣義的素質教育,針對一切社會個體的素質教育)的途徑去促進知識經濟在我國的實現和發展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除了上面所述的素質教育產業化這一基本途徑之外,在現階段(素質)教育產業在我國還未形成之前,一條重要途徑就是把素質教育思想貫徹到一切教育實踐和活動中,使我們所培養的受教育者獲得較高的素質培養。正規教育自不待言,即使像家庭教育一類的非正規教育也要有適應知識經濟要求的素質教育思想、方法去作指導。例如,知識經濟的內涵、時代特徵、知識經濟與科技文化教育的關係等,都應成為家庭教育的內容和參考,要以培養孩子的全新的開放意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突破口,要以把孩子培養成通才為方向,等等。總之,素質教育的開展和實施,極大地有利於知識經濟在我國的實現,同時知識經濟對素質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標準,這樣的高要求高標準反過來又只能通過素質教育去實現。
[參考文獻]
[1]王健,田昕. 知識經濟100問[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
[2]王勇. 知識經濟對策[M] 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
[3]秦言.知識經濟時代[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4]蔣國華. 「素質教育」的由來及其意義[J] 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瀋陽),1997 (1).
[5]劉邦凡,何太淑. 試論終身教育與素質教育,江西師大學報(哲社版)(南昌),1998 (3).
(已經在《哈爾濱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發表)
推薦閱讀:
※自駕車友的素質試金石,有做過兩條的,你就別和這樣的人一起出遊了!
※媽媽素質對寶寶智力的影響
※7招核心訓練 提高身體素質
※愛是一種精神素質(周國平)
※應以「個性教育」取代「素質教育」(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