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 老子 孔子 穆罕默德 耶穌 蘇格拉底(下)

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穆罕默德耶穌蘇格拉底(下)

蘇格拉底(∑ωκρ?τη?,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儘管他曾獲得逃亡雅典的機會,但蘇格拉底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是因為擔心他逃亡後雅典將再沒有好的導師可以教育人們了。

主要領域: 科學哲學、倫理學

著名思想: 蘇格拉底教學法、蘇格拉底反詰法

受影響於: 阿那克薩哥拉、巴門尼德

施影響於: 柏拉圖、色諾芬、亞里士多德,以及之後的大多數西方哲學家

有人說,蘇格拉底和我國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將他比做希臘的孔子,將他的學生柏拉圖(Plato)比做希臘的孟子。因為從若干的事實對照起來看,蘇氏和孔子確有多少類似之處。第一、他們倆出生的時代很接近。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四六九年(我國周元王七年),恰當中國孔子死後十年的光景,兩人活的歲數幾乎相同,孔子享年七十三歲,死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四七九年);蘇氏於公元前三九九年(我國周安王三年),七十歲的時候被迫服毒而死。第二、他們的容貌都談不上好看。我國的孔子名丘,因為他生來就有一個高聳突出的前額而得名,這一個不大相稱的面龐,談不上英俊和瀟洒;至於蘇格拉底的相貌,可能比孔子更丑。第三、他們生的時代也很相似。孔子適在周室式微的春秋時代,五霸跋扈,諸侯兼并,動亂頻仍,民不聊生,他寢不安席,棲棲遑遑,周遊列國,思所以行其道。蘇格拉底出生在雅典,當時的希臘半島,也是城邦(City-States)紛立的時代,較強的是雅典和斯巴達,如果沒有外侮的入侵,各城邦間的紛爭總是繼續不斷。第四、他們都是偉大教師的典型。孔子那種憂道不憂貧的精神,和正人心辟邪說的毅力,深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蘇格拉底在世時,經常批評政治,攻擊詭辯學派,那種至死不屈的精神,同樣深為世人所景仰。孔子的「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蘇格拉底終日苦口婆心教導雅典青年的熱誠,都不愧是古今教師的楷模!  一 勇者的畫像  蘇格拉底生時,雅典的思想界,詭辯學派(Sophists)的學說正在風行。他們對知識持徹底懷疑的觀點,對任何事物的真實性都不相信,而謂世界上沒有確實的知識;僅教人如何從事辯論,如何贏得辯論,但決定辯論的關鍵,恆不以真理為依據。詭辯學派在評斷知識時,常說吾人只有主觀的意見,而無客觀的真理。普羅泰格拉斯(Protagoras)是此派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曾說:「人為萬物的權衡(Man is the measureof all things)。」該派的理論要點,可綜括為三:(一 )以感官為知識的來源;(二)以個人為真理判斷的標準;(三)以懷疑為知識尋求的目的。他們對知識所持的觀點,可以說是非不明,真偽不分,對青年們的不良影響極大。  蘇格拉底對詭辯學派的攻擊不遺餘力,他曾批評說,詭辯派之領導青年,有如盲者引領盲者,焉得不同歸於盡呢?我國有一句俗話:「盲人騎瞎馬。」蘇氏的批評,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他要挽救墮落的人心,慨然以教導青年為己任,不怕危險,不顧譏辱,他信奉一神論,和雅典的多神思想也大相徑庭。在多種原因的湊合下,這位偉大的哲人終於鬥不過黑暗和罪惡而倒下去了。首先米烈多士(Meletus)控告他三種罪名:(一)侮慢本國的神,(一)信奉異端的神,(三)假藉教育手段以蠱惑青年。按雅典的法律規定,對於侮蔑本國的神,而信奉異端的神,應處死刑。可是在雅典,被判死刑的人,如果有機會逃出國外,就不予追究;也可以出錢贖罪。有的弟子勸他藉機逃走;有的弟子和朋友願意代他贖罪,都被他拒絕了。為了維護真理和正義,他表示不能這樣做,潛逃和贖罪等於向邪惡屈服。臨刑前說:「服從國法,是市民的義務。」於是這位七十高齡的大哲學家,為真理而殉難,在弟子們的嗚咽聲中與世長辭了。  蘇氏是西方智慧的代表,終生為維護真理而奮鬥,為教育青年而努力,和邪惡對抗,抱著寧死不屈的決心。我國孟子曾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些話蘇格拉底可當之無愧了。他堅持著正確的理想,勇敢奮鬥,不受威脅,不為利誘。雖不幸遭遇到悲慘的下場,而他的人格已光耀後世,他的聲譽已永垂千古。二 思想和言論  古代希臘的哲學研究,可以說蘇格拉底是一個分水嶺。在他以前,從泰利士(Thales)開始,到赫拉克利特(Haraclitus)、巴門尼第斯(Parmenides)、畢泰格拉斯(Pythagoras)和恩庇道格拉斯(Empedocles)等人,都偏重宇宙和自然的研究,探討宇宙的根源,尋求萬物的本體,對於人生問題多未注意。到了蘇格拉底,才擴大了哲學的研究領域,開始注意到人類本身的一些重要的問題。他曾說,研究物質世界的構造和法則,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質,不能說沒有意義,但對於哲學家來說,該有比樹木、石頭和星辰更有價值的問題。這是些什麼問題?是心靈問題,是人生問題,是道德問題,是知識問題。這些問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片刻也不能分離的。蘇格拉底就這樣開創了人生哲學的新領域。  一)知即德說  蘇格拉底一生沒有著作,他的言行和思想是靠他的弟子柏拉圖和齊諾芬替他記述流傳下來的。其中與教育最有關係的,是他的倫理思想。在道德理論方面,他屬於幸福主義者,也是哲學思想中最崇高的一部分。在倫理學中,他將「幸福」(Happiness)和「德」(Virtue)概念分析得很詳盡,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蘇氏謂幸福即至善(The highest good)。但他所指的幸福,不專指快樂。他認為人類要獲得幸福,生活必須有節制,因為中庸之道(Moderation)為一切道德的基礎。從柏拉圖的「對話錄」(Dialogues)中證明,蘇格拉底的中庸理論並不是禁欲主義(Asceticism)。他所謂的幸福,並不是指物質生活的快樂,而是特彆強調袪除心靈中的憂慮,和致力於知識的獲得。(二)教育目的和方法  蘇格拉底是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偉大的教育家。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求至善和品德的培養及心理能力的發展;並以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在求得至善,人類之所以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則在致力於道德的修養,以完成理想的人格。蘇氏承認客觀真理之存在,同時又主張自我努力的必要;前者為知,後者為德;知德合一乃蘇格拉底理想中的人格。他的用意在以道德為具體的間架,以知識為抽象的內容,而建立一表裡兼賅的體系。他以「友誼」、「勇敢」、「謙遜」等為道德之概念,而人格的擴大,即繫於觀念知識的充實。而「知汝自己」或內省(Insight),則為達到此教育目的之不二法門。 愛求知識和增進友誼二者,構成蘇格拉底方法進行中的基本要素。……;是概念的和定義的;他在問答中,想把許多模糊的概念找出正確的定義來。他常問:「何謂正義?」「何謂名譽?」「何謂德性?」「何謂道德?」「何謂愛國?」「何謂你自己?」蘇氏所最關心的,便是諸如此類的道德和心理學的問題。他這種堅持精確的定義,清晰的思想,及精細的分析態度,給雅典青年不少的幫助。他之所以如此苦口婆心的教導,無非認為知識之目的是使概念獲得正確的定義。  蘇格拉底的整個方法,是啟發的(Heuristic),又可叫探求法(A method of finding)。經過歸納過程而歸結到一個定義。亞里士多德(Aristatle)曾說:「歸納和定義二者,恰可歸功於蘇格拉底。」……(注二)羅素則稱之為辯證法(Dialectic method)。不過他說,這種以問答尋求知識的方法,不是蘇格拉底發明的,巴門尼第斯(Parmenides)的弟子齊諾(Zeno)似乎早已用過了。即使如此,在古代希臘運用辯證法較為成功的人,則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而後者顯然是受前者的影響。五 蘇格拉底思想的影響  蘇格拉底為古代希臘思想界開創了一個新紀元,如果沒有蘇格拉底的出現,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相繼成為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實在大成問題。他三人在哲學上的成就,造成希臘文化的黃金時期。此時的希臘,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很相似。在我國先秦時代,諸子百家相繼出現,也構成了我國古代哲學的黃金時代。在其中儒家的思想是主流,由於儒家孔、孟、荀的繼起,奠定了儒家在中國數千年永傳不墜的學術基礎。  蘇格拉底的思想,對當時混亂的雅典思想界,有振聾發瞶的作用;蘇格拉底的人格,對於一般趨炎附勢的雅典公民,也有使「貪夫廉」「懦夫立」的啟示作用。  在哲學方面,他對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體系影響至巨。他對後世的貢獻大致有三:  (一)對哲學方法的改進-建立歸納法(Inductive method)的初步基礎;  (二)是有系統研究知識條件的第一人-建立認識論(Epistemology)的體系;  (三)構成倫理學的體系-建立道德科學。  關於歸納法的發展歷史,在近代雖經培根(Francis Bacon)倡導,始成為研究科學的重要方法,但不是說在培根以前就沒有人用過;相反地,這種方法早在希臘古代已經有人在注意和使用它了。蘇格拉底就常用這種方法。事實上蘇氏的詰問法,是「綜合」和「分析」相互為用的方法,本質上就是辯證法。這種方法對柏拉圖的影響很大,在他的對話錄中到處可以看得出來。柏氏以辯證法為建設概念知識的方法,而為思想的藝術,嘗稱辯證法包括兩個步驟:(一)綜合特殊而為一個概念;(二)分析概念而用於特殊。在思考過程中,前者即是類化(Generalization),後者就是分類(Classification)。很明顯,這是得自師嫡傳。  在認識論方面,蘇格拉底應屬於理性主義(Rationalism)。在古代,認識論之派別的劃分雖不比近代明顯,但從各哲學家們的主張中,可以找出其理論的淵源。例如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是理性主義者;伊壁鳩魯(Epicurus)和斯多噶學派(Stoics)應屬於經驗主義(Empiricism);亞里士多德雖師事柏拉圖,但他在認識論上的主張,是走折衷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路線的。蘇格拉底認為知識的來源是理性(Reason),真實的知識是普遍的而非特殊的,是形式的而非偶然的,是永恆的而非變動的。他在這方面的理論,近則影響柏拉圖;遠則對近代的理性主義者如笛卡兒(Descartes)、斯賓諾莎(Spinoza)和萊勃尼茲(Leibnitz )等人均有莫大的啟導作用。  至於蘇格拉底的倫理學思想,對柏拉圖的影響更大,兩人都屬於倫理的幸福主義,柏氏在主觀上認為至善即幸福,在客觀上將善的概念看作和上帝相一致;認為人類行為的目的,應使靈魂擺脫肉體的束縛,藉德性與智慧之助,變得和上帝相似,以道德和智慧為幸福的主要因素。在這一點上,他與蘇格拉底的見解頗相契合。蘇氏以智慧統攝諸德,柏氏則將德目列為最高的四種-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不過他特別指出智慧在德性中占最高的地位。但在實用方面,兩人的主張則稍異:蘇格拉底將實踐道德建基於功利主義或權宜主義(Expediency)之上;柏拉圖則放棄功利的觀點,認為道德應有其獨立的價值。

柏拉圖(Plato,Πλ?των,約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臘[2]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圖原名阿里斯托勒斯,卻又何以改稱「柏拉圖」?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體強壯,胸寬肩闊。因此體育老師就替他取了「柏拉圖」一名,「柏拉圖」希臘語意為「寬闊」。後來,柏拉圖的名字被延用下來,流行至今。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青年時從師蘇格拉底。蘇氏死後,他遊歷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義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後逃回[1]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加德米(Academy)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後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柏拉圖的教學認識是一種先驗論。

  柏拉圖的教學體系是金字塔形。為了發展理性,他設立了全面而豐富的課程體系,他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依據,劃分了幾個年齡階段,並分別授以不同的教學科目。0一3歲的幼兒在育兒所里受到照顧。3一6歲的兒童在遊樂場內進行故事、遊戲、唱歌等活動。6歲以後,兒童進入初等學校接受初級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柏拉圖接受了雅典以體操鍛煉身體,以音樂陶冶心靈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為兒童安排了簡單的讀、寫、算、唱歌,同時還十分重視體操等體育訓練項目。17一20歲的青年升入國立的「埃弗比」接受軍事教育,並結合軍事需要學習文化科目,主要有算術、幾何、天文、音樂。20一30歲,經過嚴格挑選,進行10年科學教育,著重發展青年的思維能力,繼續學習"四科",懂得自然科學間的聯繫。30歲以後,經過進一步挑選,學習5年,主要研究哲學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圖相對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學體系。

 在教育史上他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其後便成了古希臘課程體系的主幹和導源,支配了歐洲的中等與高等教育達1500年之久。

  柏拉圖認為,每門學科均有其獨特的功能,凡有所學,皆會促成性格的發展。在17歲之前,廣泛而全面的學科內容是為了培養公民的一般素養,而對於未來的哲學家來講,前面所述的各門學科都是學習辯證法必不可少的知識準備。文法和修辭是研究哲學的基礎;算術是為了鍛煉人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學習幾何、天文,對於航海、行軍作戰、觀測氣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學習音樂則是為了培養軍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他還很重視選擇和凈化各種教材,如語言、故事、神話、史詩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進兒童心智之發展。

  就教學方法而言,柏拉圖師承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把回憶已有知識的過程視為一種教學和啟發的過程。他反對用強制性手段灌輸知識,提倡通過問答形式,提出問題,揭露矛盾,然後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最後得出結論。

  理性的訓練是柏拉圖教學思想的主要特色。在《理想國》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兩詞,認為關於理性的知識唯有憑藉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會貫通,達到舉一反三。感覺的作用只限於現象的理解,並不能成為獲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心思凝聚,學思結合,從一個理念到達另一個理念,並最終歸給為理念。教師要善於點悟、啟發、誘導學生進入這種境界,使他們在「苦思冥想」後「頓開茅塞」,喜獲「理性之樂」。

  柏拉圖出生是在公元前427年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柏拉圖生於一個較為富裕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阿里斯通(Ariston)、母親是克里提俄涅(Perictione),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家庭宣稱是古雅典國王的後代,他也是當時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亞斯(Critias)的侄子,不過兩人之間的關係也仍有爭議。依據後來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說法,柏拉圖的原名為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後來因為他強壯的身軀而被稱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平坦、寬闊」等意思)。但第歐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說法,柏拉圖這個名字可能是來自他流暢寬廣(platutês)的口才、或因為他擁有寬廣的前額。由於柏拉圖出色的學習能力和其他才華,古希臘人還稱讚他為阿波羅之子,並稱在柏拉圖還是嬰兒的時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會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暢。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柏拉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於是開始游遍義大利、西西里島、埃及、昔蘭尼等地以尋求知識。在四十歲時(約公元前387年)他結束旅行返回雅典,並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聖城阿卡德米創立了自己的學校——阿卡德米學園(Academy),學院成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組織的高等學府之一,後世的高等學術機構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阿卡德米坐落於一處曾為希臘傳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學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為止。學院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很大,課程設置類似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課題,包括了算術、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據說,柏拉圖在學園門口立了塊碑:「不懂幾何者不準入內」。學院培養出了許多知識分子,其中最傑出的是亞里士多德。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哥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柏拉圖與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比起來,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獻。在西方哲學的各個學派中,很難找到沒有吸收過他的著作的學派。在後世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中,柏拉圖的思想保持著巨大的輻射力。有哲學史家認為,直到近代,西方哲學才逐漸擺脫了柏拉圖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紀以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歐洲已經不再流傳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當時,柏拉圖的學說占統治地位,因為聖奧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圖的思想,以服務神學教義。直到13世紀,托馬斯·阿奎那利用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解釋宗教教義,建立了煩瑣和龐大的經院哲學。亞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視。

  柏拉圖的理論,被認為是唯心主義的。但他對西方哲學的啟蒙作用被普遍認可,也因為他卓越的人格而備受尊重。

【主要著作】

  柏拉圖才思敏捷,研究廣泛,著述頗豐。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書信。柏拉圖的主要哲學思想都是通過對話的形式記載下來的。在柏拉圖的對話中,有很多是以蘇格拉底之名進行的談話,因此人們很難區分哪些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圖的思想。經過後世一代代學者艱苦細緻的考證,其中有24篇和4封書信被確定為真品,主要有:

  I《伊壁鳩魯篇》《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篇》 《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饗宴篇》《斐德羅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爾吉亞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國》

  《蘇格拉底的申辯》《理想國》《巴曼尼得斯篇》《蘇格拉底之死》

  柏拉圖偽作也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以下著作被認為是後世偽托的作品:

  《米諾斯》(Minos)《歐律克西亞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愛人》(Lovers)

  柏拉圖的著作大多是用對話體裁寫成的,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優美華麗,論證嚴密細緻,內容豐富深刻,達到了哲學與文學、邏輯與修辭的高度統一,不僅在哲學上而且在文學上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目前使用廣泛的是《柏拉圖全集》(四卷本)。

【思想概述】:柏拉圖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發展一種適合併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恆不變的。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只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

【政治思想】: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設計了一幅正義之邦的圖景,柏拉圖的《理想國》還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治。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公民劃分為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衛國者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精英。他們可以被繼承,但是其他階級的優秀兒童也可以被培養成衛國者,而衛國者中的後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階級。衛國者的任務是監督法典的制定和執行情況。為達到該目的柏拉圖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他的理想國要求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但是在這個國家中,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為了公眾利益時撒謊。每一個人應該去做自己份內的事而不應該打擾到別人。在今天看來,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是一個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但是「理想國其實是用正確的方式管理國家的科學家的觀點」,柏拉圖本人並沒有試圖實現理想國中的國家機器。

  柏拉圖在《律法》(The Laws)則指出,「憲法國家」是僅次於理想國的最好的國家。他在該書中同樣指出,婦女和男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和訓練。

《政治家篇》約作於柏拉圖後兩次去敘拉古之間(公元前367~前361),這是他在敘拉古的政治實踐受到挫折,思想發生變化的時期。《政治家篇》主旨是討論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義。柏拉圖在這篇對話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確論述了法律的作用並以法律作為劃分政體的標準。他認為,真政治家(哲學王)無需用法律統治,但現實中真政治家極為罕見,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還有一定的作用。因為政治不僅是一種藝術,亦是一門科學。法律對於政治家,猶如教練和醫生的訓練方案和處方一樣,法律雖然在理論上是荒謬的,在實踐中卻是必要的。

柏拉圖在其最後的作品《法律篇》中進一步發揮了關於法律的作用的思想。從理想出發,他推崇哲學王的統治,「沒有任何法律或條例比知識更有威力」。

【教育觀】:略

【帕拉圖愛情】: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有影響人,而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柏拉圖著書以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表述說,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在歐洲,很早就有被我們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髒的,認為愛情和情慾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的愛情觀讓人不可思議。而有一位美國學者卻對今人所理解的這種柏拉圖的愛情觀,提出了新的見解。美國東西部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家庭體制》一書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經研究後認為,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愛,也就是「同性戀」。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臘社會,男人很難從女人中找到精神對手。這就是柏拉圖偏重男性之間的愛情的原因。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而美國的社會學者對「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只有神交的「純愛情」,還是雖有形交卻偏重神交的高雅愛情,也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圖認為愛情能夠讓人得到升華。他說,對活得高尚的男人來說,指導他行為的不是血緣,不是榮譽,不是財富,而是愛情。世上再也沒有一種情感像愛情那樣深植人心。一個處在熱戀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為,被他的父親、朋友或別的什麼人看見,都不會像被自己的戀人看見那樣,使他頓時蒼白失色,失去一切的一切,無力面對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

【柏拉圖主義】

  柏拉圖主義(Platonism)是數學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數學哲學觀點,西方數學界一直有著或明或暗的柏拉圖主義觀念,19世紀,它在數學界幾乎佔了統治地。20世紀初,數學基礎三大學派的爭議剛趨平息,柏拉圖主義觀點又成為討論的熱點之一。

  柏拉圖主義的基本觀點:數學的對象就是數、量、函數等數學概念,而數學概念作為抽象一般或「共相」是客觀存在著的。柏拉圖認為它們存在於一個特殊的理念世界裡,後世的柏拉圖主義者並不接受「理念論」,但也認為數學概念是一種特殊的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客觀存在,它們是不依賴於時間、空間和人的思維的永恆的存在。數學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創造,而是對這種客觀存在的描述;數學新成果不是發明,而是發現。與之相應的,柏拉圖主義認為數學理論的真理性就是客觀的由那種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存在決定的,而這種真理性是要靠「心智」經驗來理解,靠某種「數學直覺」來認識的,人們只有通過直覺才能達到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數學世界」。

  由於認為數學概念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所以現代柏拉圖主義也被稱為「實在主義」。柏拉圖主義在西方近現代數學界有相當大的影響,一些數學巨匠如G.康托爾、羅素、哥德爾、布爾巴基學派基本上都持這種觀點。一般認為,所以如此不是偶然的,這是數學反映客觀世界,數學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一素樸信念在哲學上的反映。而正因為如此,柏拉圖主義對數學的歷史發展就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它促使數學家們在自己的研究中採取客觀的科學的立場,而且,當某些高度抽象的數學理論因找不到現實原型而為人們所懷疑時,它也有可能給人們以一定的信念。儘管這種信念是盲目的,從而就有可能導致錯誤。

  柏拉圖主義的錯誤是顯然的:把反映形式當作了認識對象;把抽象當作具體的客觀存在;認為一種思維形式本身是客觀的當然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離開人的實踐來考察真理性必將導致謬誤。柏拉圖主義在哲學上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

  宣稱信仰柏拉圖主義並非意味著接受柏拉圖的所有見解,而往往只是對如下特定思想的認同,即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恆的,並比世界中的現象更實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實在和完美的實體。這個體系還包括認為理念形式只能由靈魂所認識等。

  對柏拉圖主義的辯護有:語言對象的抽象描述的一般性和其所描述對象的特殊性的對比;數學對象的抽象和毫無疑問的精確性等。

  柏拉圖主義中的理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形下往往具有不同的意義。如:一類事物的名稱;數學對象;自然定律等。

  它以理念論為中心,包括宇宙論方面的宇宙生成說,認識論方面的回憶說,倫理觀與社會政治觀方面的四主德與理想國的學說,美學方面的「摹本」說,探求理念體系的概念辯證法以及教育學說等。是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對後世西方哲學的影響極大。

【柏拉圖式愛情】

  柏拉圖式愛情,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異性間的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慾。最早由Marsilio Ficino於15世紀提出,作為蘇格拉底式愛情的同義詞,用來指代蘇格拉底和他學生之間的愛慕關係。

  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圖式的愛情有以下的意義:

  1. 理想式的愛情觀 (比喻極為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

  2. 純精神的而非肉體的愛情

  3. 男女平等的愛情觀

  4. 在這世上有, 且僅有一個人, 對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僅對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說, 任何一個人, 都有其完美的對象, 而且只有一個。

  個人影響

  柏拉圖在西方的地位.柏拉圖與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比起來,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獻。在西方哲學的各個學派中,很難找到沒有吸收過他的著作的學派。在後世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中,柏拉圖的思想保持著巨大的輻射力。有的哲學史家認為,直到近代,西方哲學才逐漸擺脫了柏拉圖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紀以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歐洲已經不再流傳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當時,柏拉圖的學說占統治地位,因為聖奧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圖的思想,以服務神學教義。直到13世紀,托馬斯?阿奎那利用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解釋宗教教義,建立了煩瑣和龐大的經院哲學。亞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視。他被稱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

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是古代希臘最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由於他對哲學、政治學、邏輯學,、倫理學、生物學等學科都有精心的研究,所以馬克思稱他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則認為他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從政治社會觀來看,他是擁護奴隸制的。他是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家。在教育理論方面,他闡述了教育與政治的關係問題,並詳細地論述了對兒童進行體、德、智、美和諧發展的教育等問題。本文不全面地闡釋他的教育思想體系,只對他的德育思想進行初步的探討。  亞里斯多德是以「中庸之道」的思想為中心來論述他的德育理論的。其中包括四個主要問題:(1)什麼是幸福;(2)對勇敢、節制、友愛等道德範圍的分析;(3)關於榜樣、「躬行實踐」的教育方法;(4)亞里斯多德的德育思想的理論特徵。    亞里士多德著作傳說達千卷之多,大多散佚,現存162卷,包括《形而上學》、《物理學》、《氣象學》、《政治學》、《倫理學》、《修辭學》、《範疇篇》等47部,其中有些作品,可能是贗品。他是現代許多科學門類的奠基人,哲學到他的手裡才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他的著作中,希臘哲學的愛智與深思精神被發展到頂峰。他的哲學與他的導師柏拉圖的關係是批判與繼承的關係,其中的批判要多於繼承。他有句科學認識史上的名言:「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反映他的真理高於一切信念。他的哲學認識論是從批判柏拉圖的理念論開始的。他在《形而上學》中認為自然界是客觀的、真實的存在,人們的認識來自對客觀世界的感覺,沒有感覺就沒有知識。他把柏拉圖的理念比作一種擬人的神靈,正如神是神化了的人一樣,理念則不過是永恆化了的自然物體。在批判柏拉圖理念的同時,亞里斯多德確立了他的形而上學的原因論。他認為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系由4種原因所致:質料因、動力因、形式因、目的因。這不僅表現於人工的製造物中,而且表現在自然萬物的產生之中。他根據無窮後退不可能的推理原理得出第一原因或第一推動者只能是沒有質料的形式,或者稱之為神。但這個神在亞里斯多德眼裡實際是一種以精神為實體的東西,現實的思想活動是神的生命。在這裡,神不過是一種探索不已、往複追詢的代名詞。亞里斯多德還是邏輯學的創始人,他把邏輯學看作哲學的一部分,提出歸納和演繹兩種方法。前者由個別到一般,後者由一般到個別。他的研究便是先從收集大量材料開始,通過嚴密分析、歸納、概括、推理而得出結論。這就與柏拉圖的令人捉摸不定的神密方法明顯有別。原文來自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e17b70100hkkg.html
推薦閱讀:

王中江:道與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實義考論
[彪悍]老子現在想把衛生巾甩你臉上
老子心法十訣,終身受益!
第六講老子智慧與現代愛情婚姻
《老子》八十一章

TAG:孔子 | 穆罕默德 | 耶穌 | 釋迦牟尼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