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濤:馮驥才先生《文革進入了我們的血液》的讀後感

● 曹瑞濤一馮先生的《一百個人的十年》我很早就看過了,之所以要去看,緣自於我父親的強烈要求,他認為我到了應該知道那些事情的年齡了。現在我已記不住當時看這書時自己究竟是個什麼心態,但給我留下最深刻記憶的倒是我父親的反應。書中有一個故事,講得是一個舞蹈演員在文革中和自己病重的父親劃清界限,直到父親逝世都堅決不去看他,以後當她得知父親在臨終時還把她的照片攥在胸前時,她的良知覺醒了,以後在每一次的表演中,她幾乎都是用自己整個的生命拚命地跳,她眼中台下只有一個觀眾,那就是她的父親,每一次演出她都以她特殊的方式懺悔著,然而她還是永遠不能原諒自己。我記得我父親當時非常感慨,他大聲地說著:「不能怪她!不能怪她!」他臉上那種激動的表情讓我十分詫異,甚至讓當時的我有點害怕。 ( http://www.tecn.cn )我父親在我眼裡是條硬漢,文革時沒做過對不起良心的事,文革後期的幾年裡,當他作工農兵學員的時候,學生里的造反派整他敬重的老師,大字報密密麻麻地寫了好幾十條罪狀剛貼出來,我父親就和他的朋友們找張大紙草草地寫上「((老實交代!」把他些人辛辛苦苦寫了一個晚上的東西遮了個嚴嚴實實,氣得那些人找他們打架。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同情、原諒那些文革時犯過錯誤的人,在他看來他們只是被利用了,所以他們的反省就更能刺痛人的心髓,那不只是一個人的反省,那是人性在復活時的呻吟!以後我長大出去上學、出去工作,每次回家探親都看到在他的床邊案前放的全是一些關於文革的書,漸漸我發現他除了和我聊一些受害者的故事外,還談起了當年的一些風雲人物,在他的書堆里又多了葉永烈寫的許多這些人的傳記。有一次他和我講起當年某位大人物,文革入獄後表現良好,加上身體也不是很好,提前釋放後長期在家反省。一年過春節,當地領導因為他是歷史人物,所以還去看望了他一次,那空蕩蕩的房子里終於有了客人,老人又驚又喜,當幾位領導走後,很遠回過頭來還能看到一個風燭殘年的老者在夕陽中不停地揮著手,眼睛殷殷地望著。每講到這裡,我看到父親笑了,可那笑容里卻沒有幸災樂禍,而是有一種寬恕,雖然他沒有說出來,但我仍能聽到他在說:「不能怪他,不能怪他。」 ( http://www.tecn.cn )如今父親已經逝世幾年了,我再回家時,談的都是一些眼前的事,只是偶爾看看他留下的那些書,想到了他晚年負病在家終日就是生活在對當年的回憶里,而且除了對幾個人他怎麼也不會原諒外,在他心靈深處,實際上原諒了很多人。世界上有許多寬恕和原諒是建立在與已無關痛癢的基礎上的,而我相信父親的原諒卻是深沉的,是一想起那些錯者時,心也會跟著一起痛的原諒,是把那些人也當成是和自己一樣的人來看待時的原諒。當然,原諒不等於忘記,理解也不等於贊同,只不過建立在原諒與理解基礎上的批判,其眼光是望著未來的。 ( http://www.tecn.cn )今天馮先生的書又重版了,相信父親如果還活著一定會高興地捧著再讀,還會把馮先生的序言鄭重地推薦給我讀,可我已長大,自己也知道如何找來去讀了,甚至還會發出點異議。不過在我作異議之前卻羅羅嗦嗦地說了那麼多我父親的事,只有兩個理由:一是想表達對馮先生的敬重,曾幾何時中國有多少筆頭上流著火的作家,可是現在呢?當傷痕好了以後,看著他們頻繁出現在公眾面前,那臉上的笑容真是堆滿了,真的!堆滿了!然而馮先生還在做這些與時尚無關的事,按他的說法,還在做著為人民代言的工作,這種不熄的慷慨,這些激動的言談,貫透著象我父親身上體現出的那種對歷史「頑固」回憶的勁頭,因此也就特別值得我去敬重。另一點是想對馮先生說,真正對過去進行反省的主力並不是知識精英,而是那些如我父親般的普通的人們,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人不是一個兩個,而是千千萬萬,他們普通,所以他們不被人放到聚光燈的中心,他們不是我們民族的臉面,但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樑!一個民族的文化精英忘記了過去,只會留這個民族的臉,但卻不會讓這個民族垮掉,因為她的脊樑還結實得很!我們是他們的孩子,雖然我們對文革經歷得很少,但是我們從他們身上繼承了那些精神,所以也要請馮先生不要太擔心,下一代中國人並不都是善於遺忘過去的人。 ( http://www.tecn.cn )二馮先生在序言中談到:「應該說,我們缺乏對文革的徹底的思想批評。故然,權力階層表示不再搞任何破壞性的政治運動是非常重要的,但對於知識界來說,這僅僅是個先提。它不能代替知識界對文革進行全面的、毫不留情的、清醒而透徹的思想清算。在廢墟上很難建立堅實可靠的大廈,只有對它掘地三尺。」而且馮先生當年對文革批判機會的錯失十分感慨,他認為,「尤其是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全民的注意力還在文革上。那時如果對文革進行割皮抽筋般的反省與批評,必然會深入人心,積極地影響整個社會。如今文革的一代都已離開生活的中流。文革早已不在人們關注的視野之內了。本來,徹底批評文革是使中國社會良性化的必不可少與至關重要的一步,但我們把這大好的歷史時機耽誤過去了。時至今日,做為政治文革的一頁已然翻過去,再不復生;但做為一種精神文化--文革卻無形地潛入我們的血液里。」 ( http://www.tecn.cn )的確,應當對文革進行徹底的反省、批評,但是首先如果知識界僅只是站在自己立場上進行反省,那麼這種反省一定是很單薄的,也很成問題,往往會演化成為知識界人士自我訴苦的文集,和相互間打文筆官司的案卷,從而把文革的重點變成了文化受迫害、文化人受迫害的事件。馮先生所做的當然不是這樣,他記錄的很多人並不是知識界的人士,而是普通的民眾,某種意義上講,他的工作正是在為文革構描出一幅全景的心理圖示。這種深入到民眾中去的態度才是嚴肅地認識文革的開始,只有知識分子作為民眾的代言人,他們的話才是有力度。不過我總是覺得馮先生對「知識界」強調的太多了一些,希望總是在民眾身上,知識界反省的程度源於他們於民眾結合的程度,要小心「知識精英」,但要相信民眾。 ( http://www.tecn.cn )再者,文革不光是中國歷史上,而且還是世界歷史上一件極大的事件,馮先生自己也說:「文革是我們政治、文化、民族痼疾的總爆發,要理清它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時代不因某一事件的結束而割斷,昨天與今天是非利害的經緯橫豎糾纏,究明這一切依然需要勇氣,更需要時間,也許只有後人才能完成。」但是馮先生又說,「尤其是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全民的注意力還在文革上。那時如果對文革進行割皮抽筋般的反省與批評,必然會深入人心,積極地影響整個社會。如今文革的一代都已離開生活的中流。文革早已不在人們關注的視野之內了。本來,徹底批評文革是使中國社會良性化的必不可少與至關重要的一步,但我們把這大好的歷史時機耽誤過去了。」不能不說馮先生心中同時交織著的冷靜和急切的心理,同時在針對如何認識這段歷史馮先生使用了一些很激烈的詞,如:「全面的、毫不留情的、清醒而透徹的思想清算」,「掘地三尺」,「徹底清除」等,這樣激動的語言我們可以理解,同樣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也會知道這些話的份量,但從思想反省角度看,如上文所說,理解並不等於贊同。 ( http://www.tecn.cn )我們知道,任何一件事都有兩面性,無可置疑,文革根本上是錯的,但它在歷史中的作用,真不是我們這幾代人就能說得清,因此需要更大的耐心,八十年代時人們沒有對文革進行徹底清算也許是一件好事,因為那一代人被捲入其中,他們的情緒,他們實實在在的經歷可能對認清事實並無助益。我記得自己父親年紀還輕一些時,談到文革中那些迫害別人的人時,總是義憤填膺,但隨著年華老去,漸漸變得寬容起來,說是人老多情,有那麼一點,但更重要的是:老了,對世界看法也就不是單方位的了,人是複雜的,世界更是複雜的,要去體驗、反省、認識、同情、原諒,然後才有真正的批判、建設性的批判!然而這需要時間,我們所處的時代才只是一個開始,路還長的很。因此,我們前一代人最有價值的事業並不是去徹底批判文革,而是要為以後真正冷靜下來的人們準備、積累一手資料,用各種形式,尤其是文學的形式,把它們活生生地保存下來,讓後來的人讀到它們時重新激動起來,使他們的冷靜不致變得機械。我想馮先生在該書序言書後實際所做的工作恰恰是這樣的,他正是為以後進一步深刻的反省收積、整理過去的資料,尤其是普通人生活中的一手資料。我想這也許比單純的懺悔更有價值,因為這不再是面向過去流淚,而是把希望的種子留給了未來。 ( http://www.tecn.cn )另一個問題在於馮先生寫道:「我們不是常常感到,當今中國社會一切難解的癥結,都與文革深刻地聯繫著,甚至互為因果。比如,我們缺乏歷史精神,不是與文革滅絕傳統有關?我們輕賤自己的文化,不正是文革踐踏文化的直接結果?為此,至今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仍然缺乏光榮感與自信。至於人本精神的低靡輒由於文革把封建主義發揮到了極致。更別提文革對中國人樸素的人性本質的破壞!文革將猜疑與敵意注射到人們的血液里,如果我們沒有將它徹底地清除出去,在當今充滿現實功利的市場中,它必然會惡性地發酵。」我覺得這個結論得出的太過草率,這等於說2006年的一切都是由2005年決定的,而且把文革說成是封建主義發揮到了極致也值得重新考慮。 ( http://www.tecn.cn )馮先生是作家,所以注重個體的體驗、真實生活中的經歷,針對他上面這種觀點,我也就從自己的個案體驗談起吧。前幾年我們單位組織去了趟孔廟,開始時我很興奮,認為這是一次文化參拜,十分的神聖。剛進入孔廟時看著眼前青磚綠樹,殘碑古宅,一股懷古的情緒悠然而生。然而好景不長,沒走出幾步,前面吹吹打打地來了一群人,為首的是個「皇帝」,賊頭賊腦一幅吸了鴉片的樣子,拖著鞭子有氣無力地走著,後面一大群妃子嘻嘻哈哈地跟著。後來找到一個導遊,聽他的講解總結起來就兩句話:「我們孔子是皇帝的老師!天下姓孔的是一家!」到現在我還記得那位導遊臉上得意的樣子。再後來去了孔林,看到其中一位孔老爺埋在那裡,旁邊是他的大老婆,二老婆,三老婆……,遠外還有一個墳,導遊莫測高深地告訴我們那是老爺死後被大老婆趕出去的小小老婆的墳。還有很多,當我走出孔廟時,已經沒有什麼虔敬之心了。以後電視上經常看到祭孔、祭三皇五帝的遊戲時,看著那些沒了古人雄健體魄,扭著醜陋不堪的身體,穿著樹葉毛皮等奇裝異服的人們在前面蹦達,再看著旁邊一群衣冠楚楚在烈日下站成幾排畢恭畢敬地觀看的社會名流,都會情不自禁地說道:「牛鬼蛇神們在搞什麼鬼!」 ( http://www.tecn.cn )記得在一位文革時造反派司令寫得回憶錄中他寫道:他要懺悔,但是他仍認為唐堯禹公不過是洞里的酋長,傳統里那一套更多的不過教人如何去三拜九叩!我們現代人要建設未來有希望的中國就不能把它們頂在頭上。我想他的言辭是激烈的,偏頗的,但其中也並非沒有幾分道理。那些古代的帝王們到底有幾分功德?共和時代、紅色中國革命時期那些高尚純潔的戰士們難道就不如古代的聖人?而且中國人的劣根性難道就是文革的結果?說起善忘,八國聯軍從北京撤出的第二年,「老佛爺」要熱熱鬧鬧地過個年,於是北京城的老百姓傾城而出,舞獅子,擺廟會,一幅昇平景象,可是兩年前,北京還是一片屠場,那時還沒有文革,可那時的人們就不善忘嗎?把文革之前的傳統說得太好是有問題,看看中國的歷史,橫豎不是「吃人」二字嗎?那時有什麼好的?如果我們真能擁有美好的生活,那一定是在未來,而擔當這美好世界建設任務的人們是我們不只是批判文革,而且是更嚴厲批判傳統的新一代的人。 ( http://www.tecn.cn )至於說文革是「把封建主義發揮到了極致」,我想這斷語也有些唐突,把文革等同於封建並不準確,倒不如說,文革是中國近現代的理想主義與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總決戰!當然理想主義輸了,而且輸的很慘、很醜,但封建的東西也沒贏,文革留下了一片廢墟,但不能說這片廢墟就一無是處。我們必須要考慮到當時的理想主義氛圍,而不是把文革想像成封建復辟,這樣才能對那段時光的錯誤有個清醒的認識,不然控訴會失去效力,眼淚也會白流。 ( http://www.tecn.cn )三因為激動之言會多偏頗,所以也就有了也許同樣偏頗的反應,但這樣的文字卻是值得人們去閱讀、尊重,而那些四平八穩的東西,雖然沒有問題,可是因為沒了激情,也就談不上關注,更沒有了反應。在此,寫了一些異議,也許有很多誤解,很多偏頗,請馮先生海涵,也算是雖不是生於文革之後,但也是文革結束後一代人對當年的一些看法吧。 ( http://www.tecn.cn )
推薦閱讀:

自由行要會的基本英語口語,說不定就用上了!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
學習時報今天,我們為什麼讀魯迅
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10種最好的水果與10種最壞的水果,原來我們都錯了

TAG:血液 | 讀後感 | 先生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