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及其流變 馬克思主義評論網

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及其流變 2007-07-08 06:24 來源: Www.SeePaper.Com 網友評論 0 條 瀏覽次數 0 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及其流變【內容提要】在馬克思那裡,意識形態是一個應當予以批判和超越的否定性概念。馬克思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用唯物主義的方法對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並成功地實現了對意識形態的超越,建立了科學的社會學說——共產主義學說。然而,在馬克思之後,意識形態觀念發生了流變。這種流變具有歷史的深層根源,它對無產階級解放鬥爭既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又留下一定的缺憾。正本清源,繼承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的武器,在今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關鍵詞】意識形態/實踐/社會學說/共產主義【正文】 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是馬克思整個哲學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批判最具力度的一個部分。在這個理論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作了既具科學精神、又具人文精神的批判,並進而提出了超越這種意識形態的初步設想,建立了科學的社會學說——共產主義學說。在對這個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中,有一些十分關鍵的問題,即馬克思是在什麼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概念的?馬克思是如何對待意識形態的?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理解在以後又是如何發生流變的?這種流變產生了什麼後果?這些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關係到馬克思批判理論的基本特質,關係到整個共產主義學說的基本性質。 一、馬克思是如何理解意識形態概念的? 「意識形態」一詞最初是由法國哲學家托拉西提出的。在托拉西那裡,意識形態被理解為一門研究認識的起源、界限和可靠性程度的學問。他認為,意識形態的職責就是要科學地分析觀念的產生和發展,批判各種對觀念的神秘主義理解。然而,托拉西在其《意識形態的要素》中卻體現出一種實證主義的非批判傾向。據俞吾金教授的觀點,這部著作,「至少是作為這部著作的第四、第五篇的『意識及其作用』本身是從屬於國民經濟學的,因而也是對真實的社會關係的一種歪曲和神秘化」[1](P62)。於是,意識形態的含義就逐漸出現了逆轉,意識形態被指認為粉飾現存、掩蓋真實的觀念和思想。馬克思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來使用意識形態概念的。 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通過對普魯士政府書報檢查令的批判,通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認識到統治階級思想觀念的虛偽性和隱蔽性,意識到這些思想觀念與物質利益的關係。他開始認為,這種具有虛偽性和隱蔽性的統治階級思想觀念是這個社會的主流意識,與國家機器一起發揮維護社會、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功能。他開始以自己在托拉西的基礎上創製的Ideologie(意識形態)來指認這種思想觀念。《萊茵報》以後的一段時間裡,馬克思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工作就是揭示這種意識形態的實質和社會作用。 首先,馬克思對黑格爾思辨的政治哲學進行批判,指出這種政治哲學的特點是對國家的神秘化和對國家本質的遮蔽,因而充滿了神秘性和虛假性。黑格爾是「通過對君主立憲國家形式的頌揚,表現了他向王室和貴族暗送秋波的庸人心理」[2](P65)。第二,馬克思通過對鮑威爾宗教觀點的批判,指出宗教是一種顛倒的世界觀,它既反映著社會的現實矛盾,同時又在現實矛盾上蓋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把世俗問題變形、歸結為宗教問題是統治階級進行意識形態活動的一個基本手法。第三,馬克思對國民經濟學家進行批判,指出他們把資本主義經濟作為理所當然的自然現象進行「實證」的分析,掩蓋了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異化本質和歷史暫時性,掩蓋了勞動的異化性質。因此,國民經濟學是一種經濟學領域的意識形態,是對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維護。第四,馬克思對青年黑格爾派進行批判,指出以「批判的批判」自居的青年黑格爾派表面上革命性十足,實際上他們對黑格爾哲學採取非批判的態度;表面上充滿著鬥爭性,實際上遠離現實,只是在和現實的影子作鬥爭;表面上瀰漫著批判的力量,實際上只是在意識領域,主要是對宗教進行不切實際的抽象批判。因此,他們的思想終究只是一種意識形態——德意志意識形態。 總結馬克思對各種意識形態的批判,我們可以看到,在馬克思那裡,意識形態指的是對當時社會採取非批判和維護態度的思想觀念體系,其主要的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經濟和社會學說、道德、哲學、宗教等等,在社會地位上,它總體上屬於統治階級意識的範疇,或雖不屬於統治階級的階級意識,但對統治階級的統治自覺或不自覺地起著維護和辯護作用的思想觀念體系。 意識形態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徵。其一,統治階級的統治性。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利益的觀念代表,為統治階級進行政治統治服務的思想工具,是一種「軟統治」工具。其二,對社會真實關係的遮蔽性。意識形態通過「公理」的設定、邏輯的推演、體系的構造等等有意無意地用思想觀念對現存社會進行合理性的論證,用幻想的美妙景象掩蓋真實的社會狀況。其三,偽普遍性和偽人民性。意識形態總是以代表人民的意見自居,以宣揚和維護社會普遍利益的面目出現。在意識形態中,人們也可以看到不少對現存社會的指責和批判,似乎感到意識形態代表著人民的呼聲。然而,這種指責和批判本身是非批判性的,它只是在維護統治階級整體利益的前提下對統治階級的「撒嬌」。意識形態之所以是意識形態,根據之一就是它與人民真實思想的分離。其四,偽永恆性和偽真理性。意識形態總是標榜自己是顛撲不破的永恆真理,是科學的思想觀念體系。其實這正好證明了它跟現實社會及其發展的脫節和它對這種脫節的掩飾,因而具有虛假性和荒謬性。馬克思據此把意識形態稱為「虛假的觀念體系」,[3](P185)他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並在此基礎上建立意識形態批判理論。 二、馬克思是如何進行意識形態批判的? 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建構是一個思想革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闡述了這個理論的基本出發點和基本的方法論原則。 第一,馬克思創造性地建立起科學的實踐觀,並把它作為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出發點和最基本的原則。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的批判歸根到底是一種實踐的批判,批判的目的也在於以實踐的維度揭示意識形態維護現存社會的實質,揭示意識形態維護的現存世界所存在的真實矛盾,並通過實踐,促使現存世界革命化。所以,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最基本的觀點。當然,馬克思對實踐的把握,不是簡單的感性經驗把握,不是一種對非歷史的「平日」生活的把握;也不是神秘的純概念把握,不是一種對非現實的「思辨」運動的把握。馬克思是將實踐當作一種超越現存、面向未來的創造性和革命性的感性活動來加以把握的。同時,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意識形態歸根到底是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思想觀念體系,具有實踐的根源。馬克思指出:「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的方式,只有藉助於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4](P127)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5](P5)因此,馬克思認為,真正的革命批判,必須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化批判為武器的批判。實踐既具有批判現存、超越當下的革命品格,又具有實際地改變世界的現實性品格。所以,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批判理論才能以徹底革命的姿態改造社會。 第二,馬克思以實踐的觀點為基礎,對辯證法和唯物主義進行革命的改造,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建立了唯物主義的科學形態——唯物史觀,使之成為批判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基本方法。唯物史觀的意識形態批判方法具有如下一些基本內容: 其一,歷史性的思維方法。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總是以永恆的、顛撲不破的真理面目出現的,其虛假性的一個表現就是脫離真實的歷史條件來談論一切,掩蓋住社會真實關係及其演變,掩蓋住它們產生的真實歷史基礎。所以,意識形態批判的一個任務,就是去除這種非歷史的虛假性。在社會學說史上,資產階級啟蒙學者曾經把封建的意識形態視為封建思想家對人民的有意欺騙,所謂歷史就是一部壞人對好人的欺騙史。這是一種簡單的批判,它不可能真正達到去除意識形態的目的。歷史表明,這些啟蒙學者以代表人民之心所炮製的社會思想最終仍逃脫不了意識形態的窠臼。與他們相反,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只有在社會歷史中去考察,才能達到「打假」的目的。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總是把觀念、精神作為歷史的基礎,而事實恰恰相反。「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沒有歷史,沒有發展;那些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5](P30)所以,意識形態的根源應當從人們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及其歷史發展中去尋找。「每個個人和每一代當作現成的東西承接下來的生產力、資金、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是意識形態的「現實基礎」。[5](P43)所以,只有從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出發,才能對意識形態進行科學的批判。離開這個出發點的批判只能是隔靴搔癢,不可能解決實際的問題。其二,整體性的思維方法。唯物史觀把社會視為一個運動著的有機整體,提出必須通過多樣性統一的理性具體來把握社會這個整體。在意識形態批判問題上,必須把意識形態放在整體中,具體地考察它在整體中的地位以及與其他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所以,馬克思認為,把意識形態簡單地歸結為某種基礎性的因素是不夠的。他在評述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批判時說:「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這一事實出發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歸結於它的世俗基礎。他沒有注意到,在做完這一工作之後,主要的事情還沒有做哪。」[5](P4)這主要的事情就是說明世俗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地引出宗教世界的問題。只有做了這主要的事情,才能真正尋找到解決宗教異化的出路。而做這樣的事情,就必須採取整體性的思維方法,分析對象的起點、中介和終點及其實際的「上升」關係,分析從基礎的起點向終點的一步步、一層層絲絲入扣的「上升」演進,以達到對象以理性具體的形式在思維中呈現。三、馬克思想建立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嗎?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馬克思是以批判和否定的態度對待意識形態的。雖然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賦予意識形態以多種涵義,然而這些涵義都是以它的最基本的涵義即「虛假的觀念體系」為主線的。例如,意識形態被理解為統治階級的觀念體系(制度化的思想體系)」[3](P185)。初看,這是一種中性的事實判斷,但是,從《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語境看,這裡的統治階級顯然是指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所以這個判斷還是隱含著價值評價的因素。又如,意識形態被理解為「革命階級的階級意識」[3](P186),似乎這是對意識形態的積極和肯定的理解。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出:1.馬克思在這裡說的革命階級並非泛指所有的革命階級,而主要是指資產階級;2.馬克思在這裡講的並不是直接的意識形態,而是那種以後變為意識形態的革命思想。所以在馬克思那裡,意識形態是一種應當予以揚棄的思想觀念體系。跳出歷史「輪迴」,超越意識形態,建立科學的社會學說是馬克思的基本理論取向。那麼,馬克思是通過什麼途徑實現自己的理論目標呢? 第一,把社會學說建立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馬克思指出,實踐是一個不斷進行的革命進程,離開實踐的維度建立一種對未來社會狀況的預見和遐想,不是淪落為難以在實踐中得到實現的烏托邦,就是在一定時期指導實踐但最終蛻化為落後於實踐發展的意識形態。馬克思建立的社會學說是一種關於實踐運動的理論。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5](P40)因此共產主義學說無意強調某一種狀況的合理性(因為在它看來,隨著歷史的發展,一切固定的狀況都會失去其原有的合理性),它的任務是證明這種一往無前的前進運動的合理性。所以,它脫離了為某一種滯後於實踐發展的社會狀況進行維護的保守立場。 第二,把社會學說作為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是爭取人類解放的實際承擔者,也是真正指向未來的現實的社會力量。「只有無產階級才是真正的革命階級。其餘的一切階級都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而日趨衰落和滅亡。無產階級卻是大工業本身的產物」[6](P261),他們的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具有一致性,因而是最有前途的;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失去了一切做人的權利,他們在革命中毫無患得患失的不堅定性,他們「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6](P262),因而具有革命的堅決性和徹底性;無產階級是一切被壓迫階級利益的忠實代表,他們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所以,「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自覺的獨立的運動」[6](P262),馬克思的社會學說作為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反映的是人民的心聲。它與人民的真實思想具有一致性,它無需向人民遮蔽什麼、隱瞞什麼,無需將外在於人民的思想強加給人民。換言之,人民就是它的現實主體,它就是人民的觀念體系。所以,馬克思的社會學說擺脫了偽普遍性和偽人民性的意識形態特質。 第三,在實踐性和階級性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學說與實踐、與社會發展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馬克思直面社會的現實,以科學的精神探究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中邏輯地提出自己的社會學說。他認為,共產主義並不是從單純道德批判中產生的脫離現實的「應然」道德理想,而是紮根於現實又指向未來的真實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5](P40)。對私有財產和資本主義,馬克思把人道主義的精神和嚴謹的科學精神有機統一起來,唯物而辯證地加以分析。馬克思既無意掩蓋自己的社會觀點,也無意掩蓋社會的真實狀況。因為在他看來,理論越是科學,就越符合無產階級和人民的利益。同時,馬克思厭惡以前那種自以為是、固步自封的思想家將自己的思想視為永恆真理的做法,提出自己的社會學說是開放的理論,它在社會發展中將不斷地改變自己,實現與無產階級實踐、與社會發展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他認為,理論一旦成為教條,就必然淪為意識形態或意識形態的附庸。馬克思的社會學說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是一個不斷進步和完善的體系,因而它擯棄了意識形態的偽永恆性和偽真理性,指導著無產階級創造性地在爭取解放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由此觀之,馬克思實現了對意識形態的超越,從而使他的社會學說達到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有機統一。因而,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和科學社會學說在批判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思想理論上具有高屋建瓴的優勢地位。 四、馬克思以後意識形態概念是如何流變的? 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者基本上承襲馬克思對意識形態概念的理解,並用馬克思的方法原則和科學的社會學說,從各個方面,對意識形態特別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從而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傳播。 隨著這個進程的不斷展開,共產主義從學說向實踐的飛躍提上了議事日程。於是一些實際的問題擺在了馬克思主義者面前。特別是勝利的曙光並未出現在馬克思所期望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是在東方不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因此,如何在東方奪取無產階級的勝利以及在勝利以後如何鞏固政權的問題,就不可能在馬克思那裡找到答案。馬克思主義者不得不根據實際的社會狀況,對馬克思的思想進行一系列的「發展」,以適應革命發展的需要。作為革命的理論準備,馬克思建立的意識形態批判也發生了流變,意識形態從一個否定性的概念變為一個中性的社會意識概念。列寧是促使這次流變的主要代表。 列寧認為,意識形態指的是每個階級都具有的反映其基本利益的「政治意識」。所以,資產階級有自己的意識形態,無產階級也有自己的意識形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反映在思想上就是意識形態之間的鬥爭。他指出,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爭取解放的學說,是科學的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我們必須在工人中重視這種意識形態的灌輸,否則「就是加強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對於工人的影響」。[7](P254)那麼,具體地講,列寧為什麼要對意識形態的概念進行改變呢?我們認為,其一,列寧是出於對俄國革命實際需要的考慮。俄國當時的資本主義遠遠落後於西歐,無產階級整體的素質(最根本的是階級意識)也不及西歐,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社會和階級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在這種條件下,進行無產階級革命,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來自無產階級外部的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學說,從無產階級長遠和整體的利益出發,灌輸給無產階級,使無產階級在這種「強迫」的灌輸中得到階級的自為性和自覺性。由於和當時當地無產階級思想實際存在的不一致性和外在性,馬克思主義本身已經含有成為意識形態的可能。為了保持理論上的主動性,必須消解意識形態原有的否定性代之以階級的政治意識。其二,列寧是出於建立和鞏固無產階級政權的考慮。俄國無產階級通過革命建立的政權與馬克思的設想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它將長期存在於資產階級力量的包圍之中,抗拒著資產階級對人民的利誘和對政權的顛覆。因此,列寧認為,為了人民的長遠和整體利益,鞏固新建立的社會,無產階級政權必須用強大的政治力量和思想力量向人民展現自己的合理性。在思想觀念上應當「牽引」人民,對新社會的現實必須以正面宣傳為主。這樣,作為新政權的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也就可能暗含著某種意識形態性。同樣,為了保持理論上的主動性,必須消解意識形態原有的否定性代之以階級的政治意識。可見,意識形態概念發生流變是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無產階級實踐根源的,它對於在一定條件下贏得人民的認同、信任和支持,對於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這種流變在理論上具有一定的後退性。隨著無產階級爭取解放鬥爭的深入,這種後退性所產生的效應正在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例如有可能減弱乃至遺失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批判優勢;有可能拉大與人民真實思想的距離,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國革命前後,西方的馬克思主義者也較為普遍地接受列寧對意識形態的理解。盧卡奇把意識形態視為階級的意識,並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命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是人類的命運)要取決於無產階級在意識形態上的成熟程度,即取決於它的階級意識」,[8](P129)所以,必須重視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建設。葛蘭西認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過程必須包含奪取意識形態和文化的領導權。他說:「一個社會集團在贏得政府權利之前能夠而且確實必須行使『領導權』(這確實是為贏得這樣一種權力的主要條件);它以後變成為占統治地位的,那時它將行使權力,但即使牢牢地掌了權,它也必須繼續『領導』。」[9](P199)然而,隨著西方無產階級革命高潮的消失,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逐漸把理論的重點從革命的實踐探討轉向對西方資本主義的學理批判。與此相對應,他們對意識形態的看法似乎回歸到了馬克思那裡,把意識形態視為資產階級的虛假的維護意識;並把對意識形態的批判作為自己的一個重要任務。馬爾庫塞認為,建立在工藝合理化基礎上的當代意識形態,其基本特徵就是「單向度」,它使人們習慣於對現存社會的肯定與認同,失去應有的理性的批判和否定的向度,安於現狀。社會批判理論就是要努力實現對這類意識形態的超越。弗洛姆把意識形態和幻想作為同樣特徵的觀念,即一種虛假的、遮蔽事實的觀念。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任務就是「揭示出在各種幻想和意識形態後面掩蓋著的實在」[1](P280)。哈貝馬斯則把意識形態看作社會的維護意識,對人的統治力量。他認為,在當今社會中,科學技術成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它壓制著人們尋求解放的觀念和努力,使人的交往發生異化。所以,必須對這種意識形態進行超越。這些批判對於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化意識的虛假實質,對於恢復和維持人們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超越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這裡恰恰遺失了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的最根本原則。他們的批判不是站立在現實大地上的科學批判,而是來自應然王國的道德批判;他們對意識形態的超越不是實踐的現實超越,而是理論上的抽象超越。因此,他們的批判和超越的思想是對馬克思思想在本質上的扭曲,在現實中也是無力的。今天應該是對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正本清源的時候了。我們應當回到馬克思那兒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它、發展它,磨亮批判之劍,共產主義理論與實踐一定會煥發出它久遠的魁力!
推薦閱讀:

《明通鑒》評論(十一)
《泰囧》:王長田3千萬撬動38億 | @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 | 21商評網
一 正念觀身 對前九個練習的評論
次文化與流行文化的共生:對讀《Pop Team Epic》和《頭號玩家》
香港評論(63):香港還需要那些「大白象」?│脫苦海

TAG:意識 | 馬克思主義 | 評論 | 批判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