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從心理學角度看自閉症
孩子在出生大概頭1-2個月里處在「正常自閉期」,這個期間孩子對外界反應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因為這時候在孩子的感覺里,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裡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媽媽」,也就是說,這個世界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孩子的這種「全能自戀」,既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從心理學角度看,自閉症患者的心理發育水平,滯留在這個時期,沒有再繼續發展。為什麼沒有再繼續發展呢,各個學科都在試圖找出成因。例如,基因學家們試圖找出導致自閉症的基因異常,迄今為止最具突破性成果,是在僅僅不到10%的經典自閉症中發現了同樣的基因異常,而且是非遺傳性的。目前各學科的研究成果都不能得出自閉症確切成因的定論。
再回到母嬰關係。在「以嬰兒為中心」的母嬰關係里,嬰兒自主地微笑,激蕩起母親的喜悅,也發自內心地對嬰兒微笑;嬰兒夜半啼哭,母親哪怕在另一個房間也會同時醒來衝過去撫慰嬰兒。母親以嬰兒的感受為中心,與嬰兒共振,給予積極的回應與關注。這是動物的本能反應,用印度瑜伽的說法,「心輪」較敞開的人自然有這種呼應能力。如果媽媽自身童年得到愛較少,行為處事更偏重頭腦判斷,心的感應能力偏弱,尤其是頭腦還被哭聲免免疫法等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佔據時,更容易遵循科學教條而不是母性本能去養育孩子,結果孩子的全能自戀得不到滿足,孩子絕望的發現媽媽並不能被自己隨心所欲的操控,充滿不安全不確定感。
孩子的全能自戀若得到較為充分的滿足,心智自然向前發展,逐漸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關注自己,也開始關注別人。水滿則溢,愛向內灌注滿了自然會流向外界,這就是所謂的「主體客體分化」,嬰兒逐漸明白媽媽和自己不是一個人,雖然媽媽不能百分百及時滿足自己的所有需求,但這樣不完美的媽媽也一樣值得信任,一樣可以敞開心去愛。人格發育到這個階段的人,具有基本的同理心,寬容能力,能夠接受別人與自己想像的不同。
哭聲免疫法等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破壞孩子的全能自戀感,孩子吃驚地發現「這個世界居然不如我所願,我哭的時候居然沒有人及時回應我!」可能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10分鐘,在尚未形成邏輯性時空思維能力的小嬰兒感覺里,整個世界支離破碎,地獄般的煎熬似乎永無盡頭。累積的恐懼和憤怒,可能會在長大一些後,時不時毫無道理地爆發,面對一點危險都沒有的事物卻驚恐發作,甚至歇斯底里的攻擊父母,好像瘋子一樣不可理喻。
最初提到自閉症的話題,是因為自己對自閉的體驗,我不是自閉症,但有一些自閉症的癥狀,還有一些自閉症患者的母親提供的親身案例給我很大觸動。廣州一個母親告訴我,她自己帶女兒到6個月,一切正常,6個月後因為工作,把孩子送到老家給老人帶。媽媽每周探望一次。開始的時候,女兒見媽媽回來立刻有反應,和媽媽非常親密,分別時哭得撕心裂肺,媽媽也很痛苦。後來,女兒和對前來探望的媽媽依然比較親密,但離別的時候反應不那麼激烈。再後來,女兒對媽媽的到來反應淡漠,要媽媽非常主動的接觸半天,女兒才和媽媽有一點點互動,離別時很安靜,簡直跟走了一個陌生人一樣。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女兒開始對各種人都匱乏反應,變得越來越封閉,情感淡漠,而且出現莫名其妙的暴怒等異常行為。媽媽開始擔心女兒出了問題,帶到廣州各大醫院,診斷為自閉症。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個案例,孩子因為和母親分離,母親變成了不可控的人,孩子的心一次次向母親打開的結果,是再次分離帶來撕心裂肺的痛苦,為了防禦這種痛苦,孩子退行到自閉期,不再渴望和任何人鏈接,把自己封閉起來,活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小世界中。但沒有人活在孤獨中不會痛苦,這些痛苦會以莫名的暴怒攻擊來表達。自閉症患者恐懼外界的任何改變,因為改變的外界讓患者再一次經驗到早期媽媽不被自己操控的痛苦。
醫生告知這個媽媽,自閉症終身無法治癒,要媽媽交錢到專業機構去做行為矯正訓練。但這個媽媽相信是自己給孩子製造的分離創傷導致自閉症,即使腦部異常、基因異常,也是後天養育環境促發的。這個媽媽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推論,孩子越來越封閉,是因為打開心與媽媽鏈接,就要承受與媽媽分離的巨大痛苦,所以才將心一步步關閉。孩子的異常暴怒行為,是長期累積的憤怒所致。媽媽有這樣的信念,於是不採用行為訓練,努力學習蒙特梭利等提倡愛和自由的天然育兒法,辭掉工作全職陪伴孩子,用加倍的愛彌補孩子的缺失。可以想像這期間承受多大的煎熬,多少次絕望的打擊,但結果上天回報了這個媽媽,現在孩子已經可以和人有不少互動交流,看上去和正常孩子差異不大,顯得內向害羞一些而已,也能跟得上普通學校的進程,成績在下游。
以此相對應的一個案例是,有一位著名的「自閉症」患兒的媽媽,最早在中國開辦自閉症康復機構,是該領域在中國的知名人物。她在孩子5個月時出國留學,兩年以後回國,發現孩子不會喊媽媽,然後孩子被確定為自閉症。這個媽媽努力為孩子進行康復訓練,現在她的孩子已成年,智力表現為永久殘障。曾有人提問,您的孩子患自閉症,有沒有可能是早期母子分離所致?這位女士果斷說不是,因為「自閉症的基因圖都可以畫出來,是多因素致病」
自閉症到底都是先天形成還是全部後天形成,到底跟養育環境有多大關係?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自閉症的孩子比普通孩子更加敏感脆弱,需要非常溫柔的對待,任何強制訓練都會讓孩子的心愈發恐懼和緊閉;我知道的是,大量中國孩子被診斷自閉症後,無助恐懼的父母花費無數金錢到機構去進行康復訓練,什麼樣的康復訓練?就是不顧孩子的心靈的恐懼和痛苦,訓練孩子完成各種行為動作,去過自閉症訓練營的媽媽說,那裡每天都是撕心裂肺的哭喊聲一片。脆弱敏感的孩子們在這種堅持不懈的行為治療下,終於終身殘障了。
有些知名專家教授,對自閉症的診斷簡直可以用兒戲來形容,很正常的孩子,只因為偶有一些刻板行為,就可以被診斷為自閉症。還有喪心病狂的專家居然提倡6個月的孩子就要進行自閉症檢查,結果呢,就是早發現早治療早殘障。我自己和幾個朋友說,如果按照現在中國專家們的診斷標準,我們小時候說話晚,孤獨沉沒不愛搭理人,脾氣執拗,重複刻板行為,都會被診斷為自閉症,然後被送進專業機構進行行為矯正訓練,結果很可能是非瘋既傻,或者仇恨社會。真是幸虧小時候中國專家沒有這麼多,診斷沒有這麼「發達」,我們這些孤獨內向的孩子得以自然存活發展。
探索自閉症的心理成因,並非要道德評判父母。心理學研究的就是親子關係對人格的影響,尤其是早期親子關係,對人一生影響最大,這就是心理學的視角,無關道德,就像腦科學家就會從腦神經研究人類的心理、行為和疾病一樣。在我的觀察學習和經驗中,發現自閉症患兒的父母,已經算是「相對較好的父母」,殘酷對待孩子的父母,孩子更容易成為精神分裂症或邊緣型人格障礙,而非自閉症。這裡我有個假想,若父母對嬰兒有較強的攻擊性,投射很多負面情緒,嬰兒還得大量使用偏執分裂等原始防禦機制應對外界傷害,無法安全的「自閉」。
精神分析心理學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因為無法進行完全科學的實驗統計。比如,沒有人能拿30個身體狀態完全相同的嬰兒,10個做A組,10個做B組,10個做對照組,實驗某種心理問題。物理系出身,我還算清楚什麼是科學和嚴謹的實驗態度。以我的理解,心理學更符合現象學,從現象中、從體驗中發現共性,提出理論。從嚴格的科學角度看,心理學的所有理論都只能算假說。比如佛洛依德,從自身體驗中發現戀父戀母情結,又從個案中不斷發現相似的體驗,以談話方式治療好幾個原本被認為是腦部病變的精神病患者,於是成為心理治療的鼻祖。為啥這些假說可以形成一個龐大的學科,還有很多人以此為終身職業,因為,這個從現象和體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也能共振到很多人的體驗,兩個字,管用。
比如說,我今天在寒風中站了1分鐘,穿得有點少,體驗到風吹進我的皮膚,深入肌肉甚至內髒的感覺。回家後,流鼻涕頭痛嗓子發炎,我感冒了。好幾次,吹過冷風之後,我又感冒了,還有幾個朋友也跟我說過吹冷風后感冒的事情,於是我發條微博,說吹寒風導致感冒的體驗,天氣寒冷請大家注意防風。科學主義者會反問我,你憑什麼證明是吹寒風導致感冒?XX生物學家研究發現感冒來自一種病毒,XX免疫學家研究證明易感冒是免疫系統的問題。你要證明寒風導致感冒,拿出證據來,你有100次身體健康狀況一致的情況下,站在寒風中,結果都感冒了嗎?你能舉出100個朋友的例子,讓他們都站在寒風中,都感冒了嗎?怎麼解釋跟你一起出門的,別人沒感冒你卻感冒了呢?
答案是,我真的無法用科學的方式證明現象學的結論。同時我也很願意從多種角度理解感冒,從而更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感冒。基因學家從基因的角度研究自閉症,試圖發現其中的規律;腦科學家從腦神經的角度研究自閉症,心理學從母嬰關係的角度研究自閉症,為什麼有的人一邊講自閉症成因尚無定論,一邊言之鑿鑿的認為自閉症和撫育方式完全沒有關係?我覺得各種研究並不矛盾,只是幫助從更多的角度理解,發現更多治療和預防的可能性。若隨著研究進展,自閉症能通過基因,腦部等方式預防治療,那也非常好啊。我有個大膽的推想,人本身就是全息的呈現,心理結構,也會在神經,細胞,基因,虹膜等等各種地方得到呈現,且會互相影響改變。談話治療對器質性病變的轉變,我們也有不少案例,同時一直在自身實踐。我5年不吃西藥,通過與身體的對話溝通治療疾病,甚至腰椎粉碎性骨折也沒有接受西醫治療,現在康復得很好。當然,這只是一種自我探索實踐,並不具有任何可複製的示範推廣意義。
有人問,你怎麼解釋幾個孩子有的是自閉症有的不是。同一個家庭,每個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模式都有不同。比如精神分裂症的兄弟姐妹,通常都不是精神分裂症;從家庭系統排列的角度,每個孩子潛意識感應的這個家族的問題都不同。就算雙胞胎,母親對兩個孩子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情感投射,完全一致的回應。
電影《自閉歷程》,自閉症女主角發明擠壓器,一旦發現外界改變,感到驚恐時,就鑽進擠壓器,間接體驗被緊緊擁抱的感覺,慰籍自己。但活在頭腦中的母親缺乏共情能力,無法用心理解到這種感受,要求孩子丟掉無意義的擠壓器,免得在學校惹麻煩。你不能說這是個壞媽媽,她也很盡全力地付出,多艱難都不放棄,所以女主角才會逐漸融入社會。愛的意願,配合真正的自省和自我成長,會化作更多真愛能量。
電影最後,女主角說,我們愛旋轉,因為旋轉讓我們體驗到擁抱的感覺。自閉症患兒最渴望也最恐懼的是親密擁抱。如果愛,我希望自閉症兒童的爸爸媽媽盡量多擁抱孩子,雖然很可能遭受孩子的巨大反抗、攻擊和憤怒,但若就是多次堅持抱著不放棄,孩子會從憤怒轉化成哭泣,早期累積固結的憤怒和恐懼,得到軟化和釋放,逐漸體驗到,親密,其實是可以的,愛,其實真的可以得到。
深深的理解,才會深深的愛。
*尊重版權,轉載需完整註明以下信息,否則請勿轉載*作者:李雪,廣州心理學導師、培訓師。微博:@李雪愛與自由微信:lixuexinlixue
推薦閱讀:
※《花容月貌》反應了什麼問題?
※心理測試:4枚戒指中哪一個會藏有劇毒?測你有哪種心理陰影
※樂觀愛笑是不是因為沒有經歷過磨難?
※如何看待金庸筆下的掃地僧?
※跟同學關係冷淡。我真的錯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