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源自中國的工匠精神現在去了哪裡?
這件只是當時在日立公司實習的一件小事,但已經讓我充分認識到,日本人非常注重細節的完美,對品質的堅守也達到了令人敬畏的程度。他們會不斷地進行細節方面的修正,也就是所謂的「改善」,在一步一步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逐步地向完美靠近。這種的「細節完美主義」在日立的工廠里可以說是隨處可見。比如,在某個生產區域,他可以規划出最合適的行進路線,準確丈量出員工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具體需要多少步,並在地上印出一個一個腳印,引導你走這條最合適的線路;比如,車間里的每個門所在的地面上都會畫上一個半圓,這是門打開以後的一個半弧形範圍,這麼做為的是讓你留意,不要走在這個半圓當中,不然有可能會被門撞到。諸如此類的細節我看到了很多很多,可以說日立公司是「工匠精神」企業方面的傑出代表,從想法到規劃,再到執行,最後到實際效果,都有著近乎完美的演繹。可見在日本,「工匠精神」已經成為了一種民族文化和國家特徵,深植在每個日本人的心裡。極致的「工匠精神」背後卻是日本人對創業失敗的極大恐懼在敬佩日本「工匠精神」的同時,我也發現,日本不是一個創造性的民族,他雖然可以精益求精,但幾乎沒有任何創新。我記得當時和日本同事交流時,問了他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日本發展這麼快,科技也很發達,到底有什麼東西是日本人發明的?當時他楞了一下,笑著說,暫時想不出來,回去查一下明天再告訴我。而到了第二天,他還是沒有想出來。於是我就問了另一個日本同事,他也不知道。然後到了第三天,這位同事告訴我說,隨身聽是日本人發明的,我隨即告訴他也不是日本人發明的。他雖然有些不爽,但後來還是承認了。通過這件事也讓我感覺到,雖然日本在「工匠精神」方面的確做到了極致,但是創新不足。我也和這個同事探討了原因。他說,對日本人來說,他們很怕創新帶來的失敗,因為失敗對個人發展以及家庭幸福的影響都太大了。很多日本人小時候的夢想就是能考入京都大學或東京大學,因為進了這些頂尖大學,他們的命運就會被改變。從這些大學畢業的學生,如果選擇進政府工作,生活水平會很穩定,只要自己努力一些,就會有很好的前途;如果選擇進大公司,也會有不錯的發展空間。但他們很少會選擇去創業,因為一旦創業失敗,他的履歷上將會留下失敗的記錄,無論政府機構還是大企業就很難再接受他們,所以創業對日本人來說,失敗成本非常大。這在我隨後的實習中也深有感觸。當時我實習的地點在京都,離京都大學不遠,所以也有機會認識了一些京都大學的學生,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我發現幾乎沒有一個人對創業感興趣,真的是沒有一個人!對他們而言,進入一家大公司,有一個好的、穩定的未來是最重要的。而創業的成本實在太高了,一旦放棄去大公司而選擇創業,萬一創業失敗的話,他們就很難再獲得那些大公司的青睞。所以,這也讓我充分認識到,雖然日本有著優秀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在「改善」方面也精益求精,但在創業層面顯然有著很大的民族局限性。德國的工匠精神我知道,在世界上能與日本工匠精神相提並論的國家,德國絕對是其中之一。德國人的極致嚴謹常常被很多人調侃成為刻板。但是全世界都承認,德國製造最值得信賴。他們對細節的固執早已成為習慣,除了賓士、寶馬、奧迪這些知名車企,聞名於世的還有Leica萊卡相機、Montblanc萬寶龍鋼筆、Rimowa日默瓦行李箱,無一不彰顯著細膩的心思、獨到的創意和恆久的品質。曾被鄙視的德國製造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1830年,德國還是一個農業國。1871年,德國製造還處在假貨和仿冒橫行時代。1887年,英國人通過了侮辱性的新《商標法》,規定從德國進口的商品必須標註「Made in Germany」,以此區分劣質的德國貨和優質的英國貨。但之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裡,德國人知恥而後勇,不斷調整和改進,終於躋身世界高品質製造的強國行列。
於是,日本歸來之後的第二年,我選擇了去德國實習,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種模式的「工匠精神」。我在博世(Bosch)公司工作的時候,當時我在的那個業務板塊主要是以生產汽車剎車器為主,主要合作方是寶馬(BMW)公司,所以我也有機會經常去寶馬的工廠考察。位於寶馬總部的工廠規模很大,這讓我去參觀時大開眼界,我從來沒見過幾千輛寶馬車,一輛挨著一輛停在工廠里的場景。緊挨著工廠旁邊就是一座火車站,製造好的汽車在最快的時間裡被裝運到車站,直接運輸到德國各個地方。有繁衍系統的工匠精神德國人沒有日本人那麼細緻,但是他們非常的系統化。我記得在每一個德國工廠見到的工程師或者汽修師,很多都有著非常豐富的工作經驗。這些資深的師傅他們都會帶一些徒弟,通常來說,徒弟跟師傅要學習至少7年以上,才會通過認證成為正式的汽修師,而這種師徒傳承製度在德國已經存續了上百年。所以我後來發現,在精益求精和一絲不苟上,德國人沒有日本人那麼極致,但是他們的優點在於會非常系統地將這些傳統的知識和技藝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在德國,這種傳承不只是簡單的言傳身教,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會被作為數據忠實地記錄下來,並整理成資料庫,用於公司的長期發展。這也讓我認識到,工匠精神一時興起或被開始重視並不難,難在能堅持下去,更難在於如何有系統、有組織地傳承下去。德國那麼多好的公司之所以能存續上百年,正是因為他們能通過信息整合,將公司優秀的技術、經驗和理念,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在系統化傳承方面,德國無疑是做得最出色的。叩問中國的工匠精神日本注重改善,他們在不停的改善中快速進步,而德國很擅長一代代的技藝和智慧的傳承,這是他們各自突出的優勢,是兩種風格不同的「工匠精神」的展現,這些都很值得中國借鑒和參考。但其實從古至今,中國從不缺少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是舶來品。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創之國、匠品出口國、匠人之國!從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8世紀,兩千多年的農耕經濟時代,中國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產品輸出國,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金銀器、書畫等精美的產品是世界各國王宮貴族和富裕階層的寵兒。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有目共睹,但商業倫理問題也日漸突顯,部分企業為了獲取利益忽視商業道德,假冒偽劣、粗製濫造還時有發生,我還看到極少數企業喜歡弄虛作假,明明敗絮其中,卻要包裝成金玉其外,雖然獲得了一時的利益,但失去的將是客戶的信任和市場的機會。中國正在日益崛起,但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現在還比較缺少日本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德國代代相傳的理念。試想一下,一些隨著經濟迅速發展而日益擴張的中國公司,在經歷了30年、50年、100年後,還能像上述日本和德國的優秀企業那樣很好地存續下去嗎?所以我覺得,對於中國企業而言,最核心的問題不是快速佔領市場或是追求業務擴張,而是最需要有一個好的公司文化和內部傳承,對自己產品和服務要一直追求極致的完美,企業家自己要不浮躁,不妥協,靜心做事,踏實做人。而這樣的一種理念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像書本上的知識一樣可以生搬硬套過來,而是需要系統地、耐心地培養產生,並且在企業里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聯想到我所在的金融投資行業也需要工匠精神,甚至我認為比其他行業更需要。投資行業風險大,誘惑多,客戶和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比比皆是(尤其跨國投資),那麼到底為了短期利益而把項目包裝得美輪美奐,還是選擇堅守價值為投資者控制風險,我想我的答案永遠是後者。在中國,很多人都夢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對每一處細節的關注、對目標達成的堅持、對創新創造的執著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洞察。世界上眾多百年品牌,憑藉精益品質在各自領域一騎絕塵的同時,更以創新的實踐為行業帶來深遠的影響。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詮釋,也是基業長青唯一的道路。我相信也堅信,源自中國的工匠精神終將回歸!(本文作者黃征宇系宇沃資本董事長、Intel前執行董事、美國白宮前官員。個人微信公號「宇仔資本論」:ImmCapital,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椎間盤病人很多? - 別有病 Byb.cn - 純自然療法,攻克亞健康
※為什麼現在家長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與單親家庭的孩子交往?
※TVB的經典破案劇,每部看起來都比現在的劇好看啊!
※現在的女性為啥那麼容易墮落?
※過去硬著等,現在等著硬【未成年人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