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葉詩文會讓某些人「不爽」
美國游泳隊教練John Leonard挑起了對葉詩文400米混合泳成績的質疑之風,認為其「難以置信」、「令人懷疑」且「讓人不爽」(見英國衛報報道)。鑒於中國的前科和其深藏不露的特質,所謂的懷疑當然是針對葉詩文是否使用提高身體機能的違禁藥物了。
一味地去質疑葉詩文是否違禁,我認為這只是以某種方法一廂情願地猜測罷了。我想討論的是另一個問題:為什麼葉詩文的游泳成績會讓某些人「不爽」?讓我們面對它吧!不管你相信還是不信她服用了違禁藥物,「讓人不爽」這四個字可以很好地總結游泳界對此事的反應。
SCARF – 情緒化大腦
SCARF模型(Rock, 2008)可以幫助我們從神經心理學層面理解我們自己的反應。這個模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社會刺激(例如葉詩文破了世界紀錄)是如何威脅或獎勵我們的。SCARF代表地位(Status),確定性(Certainty),自主性(Autonomy),關係(Relatedness)和公平(Fairness)。從地位的角度來講,存在一種「世界秩序」被顛覆的威脅,即美國對游泳池的統治不盡如(美國)人意了。從這個層面來講,這種「不爽」對非美國國家來說同樣適用。這不僅僅是游泳的問題了,世界霸權(不只是游泳)在往哪裡偏?沒錯,往東方。
確定性
葉詩文的成績之所以讓很多人感到非常「不爽」,是通過未來的可把握程度體現出來的。一些評論員們已經開始這樣解說了:「本場比賽中還會不會再冒出來一個16歲的中國小姑娘呢?」。想像一下,若你為一個項目已經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你已經到了對獲勝、拿獎牌、進決賽和奪冠所需的技能了如指掌的地步,而這時候你全部的計劃都被扔到了不確定之中。結果是什麼?焦慮。
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一個人所能感知到的、對周圍環境的控制能力。想像一下世界第一被瞬間剝奪時的情境。游泳精英們也想只專註於他們能控制的事情,但當一位女子選手的400米混合泳比男子冠軍Ryan Lochte游得還要快時,確實會讓人感到很沒有自主性(完全hold不住啊!——譯註)。這點也是我們進入一個難相處地域首先會遇到的問題。中國人在比賽中沒有流露出熱情、外向、「求交往」的姿態,而且他們也沒有表現出人性的一面。這種說法恐怕是不公平的。這很容易產生語言上的誤解。在我們西方人看來,他們沒有坦率地表達自己,但有多少我們自己的游泳運動員和教練能跟中國游泳運動員扯上關係?我們之中有多少人把他們當作朋友看待?事實上,這會影響到我們情緒化的大腦。這還意味著,相對於那些跟我們有關係的人(不論國籍),我們對中國的成功做出負面反應的可能性更大。最後一點,當我們感覺到某件事情不公平時,會引發一種負面的反應。這點雖然很明顯,但也是根深蒂固的。看看「猴子葡萄黃瓜實驗」(兩隻猴子完成同樣任務後,一隻被獎勵美味的葡萄,一隻被獎勵猴子不愛吃的黃瓜塊,被「不公平」對待的那隻猴子反應激烈,暴躁、抓欄杆、扔黃瓜塊,參考Youtube視頻http://www.youtube.com/watch?v=FD06JUUXbSQ ——譯註)就知道這種本性是多麼根深蒂固了,甚至年幼的猴子也有這種對公平的感覺。這是服用禁藥這一點所引起的主要效果。當然,如果我們認為某人服用了禁藥,這也會影響到其他點,比如降低我們的可控制感(自主性),或者使我們和作弊者更加疏遠(關係),但最主要和最基本的,還是「不公平」。沒人知道葉詩文或者其他中國游泳運動員是否使用了違禁藥物,但由於中國的歷史和游泳這個項目的天然性質,懷疑是不可避免的。這一點是很不幸的。
都是「懷疑其使用禁藥」惹的禍嗎?
葉詩文打破游泳世界紀錄這件事讓很多人「不爽」,本文的分析表明造成這種「不爽」的原因其實有很多,不是僅限於對違禁藥物的質疑那麼簡單。游泳界的美國(以及澳大利亞)霸權似乎有一點開始傾斜了;葉詩文的異軍突起造成了很多不確定性;一種轉向的力量破壞了游泳精英和教練對場面的可控制感;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給人感覺比較封閉、沒有感情的國家;而且這個國家有引起人進一步懷疑比賽「不公平」的前科。
葉詩文確實是讓很多人「不爽」,不僅是那些直接受影響的,還包括我們這些觀眾。但這種「不爽「,不全是「懷疑其使用禁藥」惹的禍。
參考文獻 :
Rock, D. (2008). SCARF: a brain-based model for collaborating with and influencing others. http://www.your-brain-at-work.com/files/NLJ_SCARFUS.
內容合作:
查看更多譯文? 2012 網易公司 京ICP證080268號
推薦閱讀:
※葉詩文奪冠:美國醋意大發
※葉詩文為何被懷疑服禁藥?中外人士不安、不平
※葉詩文受質疑的背後
※劉翔:葉詩文太霸道了 中國游泳不得了
TAG:葉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