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道教儀範

道教儀範(一,目錄及前言)目 錄一、道教儀範概述 二、道教官觀儀範 三、玄科戒律 四、全真齋醮科儀五、略論道教徒的修養一、道教儀範概述 一、道教儀範的起始 二、道教儀範中的三大類 三、按時誦經義 四、存思二、道教官觀儀範 一、道教廟宇稱宮、觀之由來 二、宮觀屬性 三、十方常住執事體制及管理方法 1、十方常住執事體制 2、常住執事人選條件及所司職務 方丈、監院、都管、都講、都廚、靜主、 殿主、經主、化主、高功、經師、提科、 表白、總理、知客、巡照、糾察、巡寮、 海巡、公務、庄頭、庫頭、賬房、典造、 堂主、號房、監修、主翰、買辦、貼庫、 坐圜堂、茶頭、洒掃、磨頭、碾頭、園 頭、水頭、火頭、圊頭、夜巡、鐘頭、鼓 頭、巡山、行堂、堂頭、雜務、門頭、鍾板 3、常住經理事務規範 4、常住其他規範威儀 行止威儀、服飾、巾、冠、襪履、參訪須 備、掛單規範、轉單、保單保香、交接鉗 錘、開靜、過齋堂儀範、朔望雲集、祖師 聖誕節日祝壽慶賀、朔望出壇、祭灶、接 駕儀範、接駕天尊板、過年規範、官學、 發單錢、普板請坡、戊日、賑孤、巡寮罰 人規矩、獻神供品、三清節日、三元節日、 五臘節日、方丈監院升座、清規、冠巾、 表文規範、商量公事、十二黃道日歌。四、道書援神契三、玄科戒律 戒律說 初真戒律 三皈依戒積功歸根五戒 初真十戒 女真九戒中極戒 中極三百大戒天仙大戒碧玉真宮大戒規 孚佑帝君十戒 智慧上品大戒 智慧閉塞六情上品戒,智慧度生上品大戒 三洞眾戒文 三戒文 五戒文 八戒文 十三禁文 太微靈書紫文仙忌真記上經 九真妙戒 太極真入說二十四門戒經 ; 十直齋日 八節齋日 三元齋日 四始齋日三會齋日 二十四門戒長春真入規榜入戒要規三師原說 三衣格玄門持戒威儀 出入威儀 事師威儀 視聽威儀 言語威儀 盥櫛威儀 飲食威儀昕法威儀 出行威儀 起立威儀 坐卧威儀 作務威儀 沐浴威儀三洞修道儀初入道儀持受諸咒品 睡醒時咒、聞鐘聲咒、下單時咒、櫛發咒、洗手面咒、漱口咒、簪冠咒、著衣咒、穿襪履咒、上香時咒、上燈燭咒、朝謁三寶咒、受人禮拜咒、飲水咒、空缽受食咒、出生咒、飯齋咒、結齋咒、洗缽咒、收缽咒、受襯咒、受人衣物咒、出堂咒、托缽咒、執凈瓶咒、甲灰咒、沐浴咒、臨卧時咒、夢寐咒、看病咒、日忌。說十戒太霄琅書十善十惡,妙林經二十七戒 老君二十七戒 老君說五戒 說百病 崇百葯四、全真齋醮科儀宮觀常行科儀 早壇功課出壇天地科祝將科轉天尊 晚壇功課出壇祭孤科 祝壽科儀慶賀科儀 玉皇朝科,三清朝科三元朝科 九皇朝科接駕朝科真武朝科,冠巾科儀,諸真朝科諸真聖班(祝神) 九天聖母聖班五祖七真八仙總朝聖班太陽聖班太陰聖班南極壽星聖班,藥王聖班 龍王聖班 關帝聖班東嶽聖班 禮斗聖班齋醮道場科儀 開壇科儀,三元午朝科儀 攝召科儀 施食科儀請水科儀 盪穢科儀 祀灶科儀 揚幡科儀請聖科儀大迴向文 送神科儀上大表科儀諸真聖號、宮闕諸真疏文 迎鑾接駕疏 接駕大表 戒壇拜皇懺疏月斗疏 祝將疏 天地疏 各名山進香疏 武當山進貢修醮疏 度亡榜文 護表關文諸符類 開壇符捲簾符開天符 寶籙符五、略論道教徒的修養   一、道教的宗教道德觀——道教對「道」和「德」的觀念 二、道教徒的社會道德準則 三、當代道教徒應具有的理想和精神文明 l、要做一個愛國愛教的新中國道教徒 2、做精神文明的表率3、要熱愛自己的宗教 四、當代道教徒應該怎樣看待自己 五、道教尚大同、人類平等、和平共處思想 六、述道教徒的修養 1、《老子》 2、《莊子》 3、馬丹陽語錄4、譚長真語錄 5、劉長生語錄 " 6、郝太古語錄 7、邱長春語錄8、《邱祖寄西州道友書》9、王棲雲真人語錄 : 10、 尹清和語錄11、 董清奇語錄 《道門十規》摘錄 《龍門心法》摘錄前 言 道教有一體二用之行,一體者,道。二用者,一行宗旨用,一行宗教用。宗旨,為老、庄哲學思想。宗教,為祈禱、齋醮、威儀。宗為之本,宗旨者,本老子清靜無為之旨,直達於常清常靜、不生不滅而後已。宗教者,發於漢初張子房會四皓訪赤松,校注《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張良祖師聖號為:校經主宰天樞上相天尊),其九世孫張道陵受太上秘籙、真文寶符,闡教演法,普度眾生,自祖天師創教,至金、元時代演出「全真」教旨。 道教日用分有五乘之法:一曰宗,二曰教,三曰律,四曰法,五曰科。宗者,萬緣定息,一念不起,坐而待成是也。此實不易行。教者,垂像教化,講究解釋,假此以得開悟也。律者,從方丈,守律壇,演三壇大戒,生慧而登真也。法者,正一符籙是也。科者,常行課誦,祈禳懺悔,濟生度死道場是也。五乘之法皆有規範儀注,是以道人慾證道登真,必先依規矩範圍身心,行持不懈,自然體道合真,馬靈祖云:「何勞妙手圖吾像,但願君心合我心」,道不遠人,總在自己行持不懈耳。 道教「儀範」是道教徒行為準則,進德修業之徑路,故當遵而行之。 這本《道教儀範》中的:宮觀儀範、戒律、齋醮科儀三部分是道教徒教務活動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略論道教徒的修養部分是關於道教徒道德品質方面的思想教育。作為道教徒行為準則,鼓勵青年道教徒奮發向上,提高他們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和正確行為規範,故編在一起。道教儀範概述(一)道教儀範的起始 儀是儀式,范是模式。在一定的儀注方面所遵行的一定模式準則,就叫做儀範。 道教繼承了中華民族先民們的祭神、祈禳、禱祝等儀式,加以規範化作為宗教活動的定型模式,形成為道教儀範。道教儀範由於歷代大師們的演教所需,歷代都有不同的增、改。從現存《明正統道藏》可以看出道教儀範的「戒律」、「威儀」、「章表」這三大類的龐大著述。一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就有八十一種,二百四十六卷之多。道教對儀範的興起,是隨著道教的創始而來的,張道陵在教民中實行的「三官首書」和《正一法文》中所說的受護身符及三戒、伍戒、八戒、受籙等。應是道教最初的入教儀式和禱祝儀式。戒律是道教徒的行為守則,奉戒專一,可制止「噁心邪欲」和「乖言戾行」,為證道之階梯。所以道教對「戒律」是非常重視的。從律壇傳戒的《戒經》中很可以清楚地看出「戒」的重要作用。(二)道教儀範中的三大類 1、戒律: 祖天師創教時的《正一法文》要求道民們要遵行三戒、伍戒和八戒,並說這些戒都是老君所傳。「三戒」是:皈身戒,皈身於「太上無極大道」;皈神戒,信仰「三十六部尊經,」皈命戒,服從「玄中大法師」。這「三戒」即我們早晚功課經後的「三皈依」。也就是王常月祖師在《初真戒》中說的:皈身之後,可以「永脫輪迴」,即道寶;皈神之後,可以「得聞正法」,即經寶;皈命之後,可以不落邪見」,即師寶。「伍戒」是: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妄言綺語,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淫邪,簡單說,即殺、盜、淫、妄、酒。《初真戒》說:「凡能持此五戒,精迸無虞者,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我們道教把這五戒稱作「積功歸根」五戒。「八戒」,據《雲笈七籤》卷四十陸修靜《受持八戒》說在五戒之外加上:六不得雜卧高廣大床;七不得普習香油,所為華飾;八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伎。以上這些戒條是早期道教對教徒實行的戒法,到了東晉葛洪時代道教關於講「戒律」的書已出現了相當多的著述。《抱朴子》中說:鄭隱曾收藏有「道家訓戒書近百卷」。道教在傳援戒律方面是很莊重的。道教全真派龍門祖師邱長春開創了全真傳戒制度,傳戒律壇定傳戒秩序為: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稱為「三壇大戒」。「戒壇「中講「戒」的書稱為《戒經》。傳戒儀式是演禮和方丈說戒,是非常莊嚴隆重的宗教儀範。全鎮十方叢林的「清規』』就是為範圍道眾遵守戒律的「法律』』條文。道教最基本的是行持「五戒」,另有十戒,三百大戒,千二百戒等眾多戒條。 早期道教和以後的天師道教都有「授籙」教法,第四代天師張盛從漢中遷回龍虎山後首先建「傳籙壇」。北魏寇謙之刨北天師道,把授籙儀式搞得更為隆重、規範。「籙」在早期遭教是一種「註冊薄籍」,是道籍登記薄。一但「授籙」即可受到神的保佑,因為一個人受了道籙,就在天神那裡掛上了號,神酒藥負保佑的責任了。這樣的意義,和近代道教徒「冠巾」、「受戒」差不多。《冠巾科》序言中說:道士不冠巾,三官大帝那裡沒有名字,冠過巾就在天曹掛上了號,就不屬閻王管了。道士受過三壇大戒更箍名標三元都會瓣『,九玄七祖皆得度了,即就是受戒不守戒,或墮落成壞人,也只有三官大帝來「算帳」,閻王是管不了的。我們薦亡用的寶籙符,是一種薦亡生方超度亡靈離卻地獄苦趣憑證,亡靈持此「籙」就證明他得到「經功浩力」的救拔,持此去超生了。現在正一派還實行著「授籙」制,不過,在意義上只起個「道階」的作用而已。 2、醮壇威儀和齋: 「威儀」是齋法典式。凡舉行大大小小的宗教活動,教有一定的定規儀式,講這種定規程式儀範的經書叫做《科儀》。我們常說「按本宣科」,就是按照定式舉行科儀。「威儀」包括醮壇中的一切陳設和舉止行動。要求全部符合齋法典式,叫做「如儀」。 「醮」是做法事或叫做道場。「齋」是「戒」的另一種行持,通常把「齋」「戒」連稱,如「齋戒沐浴」等。在「建醮」之先,也就是在舉行法事之先,要素食,要清心,要潔身,這都是「齋的內容。一般來說「齋」是「醮」前的個人「身心潔凈」程序。「齋」還有另一種內容,即在某些日期吃素,可以得到福報,如「三元齋」,即農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為上元、中元、下元齋日;又如:「庚申齋」、「早子齋」,是在「六十花甲」的庚申日、甲子日為齋日。又如:「本命齋」,即在自己的生日那天為齋日。還有很多齋日,不一一枚舉了。修這些齋日是為了解冤,拔罪、祈福、禳災、保命、延壽等。「齋」的再一種內容是用「醮」的儀式舉行,主要是為生者懺罪祈福,為死者追薦超度,如「黃籙齋」、「金籙齋」、「玉籙齋」、「九幽齋,等等。這些「齋醮」儀式,已多失傳,解放前杭州玉皇山辦過幾次「金籙齋」,杭州、上海叫「打金策」,這種道場是非常隆重莊嚴的,光是念經的壇,就有好幾個,一是都壇(即上表奏章的總壇)」二是度人壇,誦《度人經》;三是皇壇,誦《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四是諸神壇,供奉幾百位神位。「金籙齋」至少要做七日道場,道場科儀計有:開壇、取水、盪穢、請聖、祀灶、揚幡、宣榜、上大表,放焰口等等法事。 道教的「齋醮儀範」早在祖天師創教時就有了,《天宮章本》是最早的齋醮儀範。北魏冠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圖錄真經》,是北天師道的新齋醮科儀。南北朝陸修靜整理三洞經典輯錄編撰的《陸先生道門科略》、《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燭願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金籙齋儀》、《玉策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等,可以看出,道教的「齋醮科儀」到了南北朝時,已形成為一門龐大複雜的專科了。唐末五代初的杜光庭,號廣成先生,是集道教儀範的大成者,他所留下的《靈寶文檢》和《廣成集要》_直是我們今天寫表文,牒札的範本。道教的「齋醮科儀」到了宋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宋代皇帝動不動就舉辦「羅天大醮」、「三百六十分羅天大醮」、「黃籙醮」等,這些醮法儀式今雖不知,但可以想像一定是宏大的場面。明代皇帝最喜建醮,據《明史》記載,明代有:萬壽醮、安神醮、生辰醮、祈年醮等醮法。 古代道教舉行「齋醮」的場所叫「壇「。壇的形式是什麼樣,據《魏書.釋老志》所截寇謙之壇是:「重壇五層,道士百二十人齋肅祈請,六時禮拜」;《隋書經籍志》說:「為壇三成,皆置綿蕝以為限域,傍各開門,皆有法象」。由此看來,古代道教「醮壇」當是露天設置,到了後代才變露天而在殿內設壇了。 道教「醮壇」之制,最早是正一天師創立的,漢末(一說晉永嘉間:公元307—312)第四代天師張盛再返龍虎山,於祖天師煉丹處建「傳籙壇」,每於三元之日傳授法籙,是為「正一宗壇」,印用「陽賓士都功」玉印。東晉時南嶽魏夫人(華存,聖號稱「雲霞玉女大法教主南嶽魏元君開玄道濟天尊)的弟子揚羲、許謐在茅山創建了「上清宗壇」,宗壇九層,印用「九老仙都君印」。葛玄一派,傳出的《靈寶經》,到了陸修靜給以增修,撰齋儀多種,使靈寶之教大興,這一派於江西清江縣闔皂山,葛玄成道處傳「靈寶經籙」建「元始宗壇」,用「元始宗壇印」和宋徽宗賜給的「元始萬神」銅印。以上三處壇場,統稱為「三山符籙」.是道教最早的「醮壇」。全真派興起後,繼承了道教傳統的「醮壇」之制.如元代修建白雲觀時,首先建起了原來的」虛皇壇」,全真派做道場的「壇」稱為「混元宗壇」,印用「道經師寶」印;方丈傳戒的律壇,稱為「玄都律壇」。 3、章表:(表奏類) 「章表」是向神表達所懇求的申奏文書,或稱作「青詞」,因為古代寫這種文書要用青藤紙寫,故叫做「青詞」,或稱「綠章」。青詞文體多為四六句法,《四六金書》就是個表文範本。古代文人有不少善長青詞的,如明朝的嚴嵩就是個以善為青詞而得到皇帝賞識的人物。章表的用法亦有不同場合,對道教最高尊神所呈進的叫「上表」,一般神位叫「上疏」。 道教儀範可把道教敬神,念經以及道人們的行、住、坐、卧統統包羅在內,總之,舉凡行為都有規矩可循,這些規矩統屬儀範範疇。 以上都是屬於「威儀」一類的儀注。 (三)按時誦經儀凡住廟道士,必按時上殿誦經,定為必行的功課,所以早晚壇經,叫做早晚功課經,是為了行日用之修持。功課殿不是「例行公事」,更不是「走過場」,天天把兩本經溫習溫習,而是有其深刻地用意。《早課》序雲「功課者,課功也,課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早課》中的《清靜經》對性功修鍊講的極其明白,《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對命功修練講的極其明白。這兩部經是修道者的基本法則。《高上玉皇心印妙經》最後說:「誦持萬遍,妙理自明」,「誦」是朗誦,「持」是行持,要求修道之士不但要「口而誦,心而維」,悟出理來,而且要腳踏實地按經旨去行。《晚課》大皈依前有兩句話,叫:「既誦經語,當解經義,人身不易得,正法最難遇」,這就是為什麼要我們作為「功課」天天要念誦的原因。《、單課》序中又云:「非課誦無以保養元和。經之為經是前聖之心宗。雖是隨堂之功課,實為祝國祚之大猷,朝夕誦念,晝夜忘疲,直候三千功滿,八百行圓,方是出家之上事,大丈夫之道德也」。我們道人講究結三緣,誦經可以結神緣和鬼緣。教門規矩卯時早課,誦清靜、普化者,乃是分輕清之義也;酉時晚課,誦救苦、生天、拔罪等經,是有濟陰凝之義也;午時誦《三官經》赦罪、解厄、消災、取午火消陰,主殺伐之義也;子時誦《皇經》為合助道力,增補神靈之義也(見商明修大師《六骰堂》初稿)。「存思」也叫「存想」,《天隱子》云:「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七星卧鬥法》云:「存思七星煥明北方,己身卧於七星斗中,華蓋之下。七曜之光,流煥紫景之外冠,覆於己身,在紫景之上,七曜之中」。「存思」即存想神物,端一不離之謂也。如:我們拜靜斗時,要存想斗姥八臂慈容端坐獬座之上。拜《彌羅浩》要,注想金容。我們對祖師磕頭也不磕空頭,心中要存想尊容有所轉念。「存思」有種種作用,以上僅舉例而已。道教儀範(三,道教宮觀儀範【2】 上邊談了人事關係,下邊談管理體制。 1、十方常住執事體制: 常住執事,監院以下,概括為「三都五主十八頭」客寮庫賬經典堂號等執事,也有根據常住不同情況專設執事名稱的,這僅是少數的小不同而已。「三都」是:都管、都講、都廚。「五主」是:堂主、殿主、『經主、化主、靜主。「十八頭」是:庫頭、庄頭、堂頭、鐘頭、鼓頭、門頭、茶頭、水頭、火頭、飯頭、菜頭、倉頭、磨頭、碾頭、園頭、圊頭、槽頭、凈頭等。 客、寮、庫、賬、經、典(點)、堂、號,叫做「八大執事」。這在全國各常住都是通同的。客,是客堂,是常住中一個大寮口,客堂中的執事人員叫「知客」,知客平常三個五個不等,知客人員也分先後秩序,最先的叫頭單知客,其次為二單、三單……,原來的頭單知客,或轉別的職務,或起單走了,原來的二單就成了頭單。在無總理人選時,頭單知客實際上擔負著總理職責。「總理」通常都住客堂,既協著監院、都管總理事務,也是眾知客的首領。寮,是寮房,也是一個大寮口,寮房的執事人員叫「巡寮」,平常也是三個五個不等,也有頭單二單秩序。在無巡照或糾察的人選時,頭單巡寮,實際擔負著眾巡寮的首領責任。巡照或糾察,通常住在寮房,是寮房首領。各大常住一般是設巡照不設糾察,設糾察不設巡照,在傳戒時,巡照糾察齊設。庫.是庫房,負責人稱為庫頭,事務忙時可贈一名副手,名貼庫。賬,是賬房,執事名稱就叫「賬房」。一般只設一人,有的常住設內賬房和外賬房兩名。其分工,相當於現在的會計和出納。經,是經堂,經堂執事稱經師,經師首領是高功。若設經主時經主也住經堂內。典,是典造(有的常住稱點座),典造是大廚房的首領,大廚房是常住重要寮口,是遭眾司命,最為辛苦,所以常住規矩給典造以「保單」、「保香」的特權。大廚房也是常住最大寮口,飯頭、菜頭、大小火頭、水頭,貼案、雜務等都是大廚房的執事。堂,是十方堂,有的常住叫雲水堂。北京白雲觀舊社會設十方堂、雲水堂兩堂口,單日掛單道友送雲水堂,雙日掛單道友送十方堂。十方堂或雲水堂執事稱作堂主。號,是號房,是掛單道友初審地方,號房也稱迎賓,執事稱作號房或迎賓。 都管、總理、巡照、糾察、客寮統稱為「首領執事」,其凡需施行內拜客的,統稱「果茶執事」。也有把客寮庫賬稱作內四寮;經典堂號稱作外四寮的。除上述執事外,還有些雜役執事,繞稱為散單執事。如:夜巡、洒掃、鈍板、巡田、巡山、老人堂主、官木匠、官裁縫、副殿主、行堂、待者、知隨、小典造、買辦,庄稼院子有場頭,武昌長春觀有高功經等。 常住主要執事及所隸寮口列表如下:道教儀範(三,道教宮觀儀範【3】 以上介紹的是常隹執事名稱,下邊談一下主要執事人選條件及所司職務: 2、常住執事人選條件及所司職務 根據邱長春祖師《律壇執事行為榜》云:「竊聞雲水大眾,原系四海同居。既入壇下,必須通知模範。功行悉備,不異先賢。自今雲水相逢,煙霞集會,倘得道遇師,師邊得旨,恆心覺悟,了卻出世家風;竭志修持,堪作升仙活計。如若不謹,後悔何及,凡諸執事各宜勉之」。 (1)方丈:方丈乃人天教主,渡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常懷傳賢之心,素無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範,律門之綱領,闡揚大道,以德化人,無功不積,無善不為,天人共仰,一切咸欽,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道士必須受過三堂六戒,接過律師傳「法」,始得稱方丈。開期傳戒,稱作律師。 「法」即法統,上載此一法統歷代律師的歷履,及放戒次數和放戒時間。每堂戒的「天字型大小」是當然接法人,但也須度德量力,如無條件接法,可讓其他「戒子」接法,免得接法後傳不出去背過遭冥遣。 (2)監院:俗稱當家。監院是常住棟樑,大眾綱領,必須道德齊備,仁義兼全,才智過人,威儀可法,通道明德,待眾以謙,寬洪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者乃可當此大任。倘有不肖,都管、總理稽查明白稟告方丈依規公論,輕則罰齋,重則議換。 監院由常住道眾全體公選,本常住無此人才,也可到其他常住或小廟選請。三年一任,可逢選連任,任期如犯重大過失,可隨時下普板請大眾,宣明過失,辯明是非,免職撤換。本人不得借社會勢力壓眾。 (3)都管:都管乃常住之統理,道眾之表率。以道德蘊於心胸,以仁義彰於形狀,松筠節操,水月襟懷,才智兼全,威儀內慎,寬以待人,謙以持身。常住一應大小事務,一年四季散發單錢,出入賬目,往來人情無不提理。運度檢點、凈心無私、赤心辦事,方不負尊位之任。倘有徇私、懈怠,方丈率眾升堂,依規公論。輕則罰齋,重則抽單(即撤職,轉其它職務)。 (4)都講:管理圜堂、缽堂、諸經講義威儀等事,非有道學之士,不堪當此任。 (5)都廚:管理廚房各項派遣,大眾三餐,日日多寡,以免剩齋蹧踐,倘有添減單客,分派菜羹,各件齋餚,須要秉公之士以當此任。倘有不公,議換抽單。 (6)靜主:坐靜安圜,管理圜堂修行坐靜之人常談聖真經教,不言雜語,非通道德之士不可任也。倘有公私人我,一例罰齋。 (7)殿主:乃恭潔精虔之士,時常殷勤洒掃,謹慎香燈,虔潔供器,並監理經師。倘有不恭懈怠,或誦瀆上聖者,罰油入庫。 (8)經主:當選洞明經典、科儀規範、忌諱、禮法、動靜肅恭,威儀誠敬、精潔恭虔之士任之。凡修奉經典,關係教門興頹,未經師傳者不許入經堂。三時功課,朔望朝賀,勿得輕浮狂燥,不遵者罰香。 (9)化主:導引賢良,開化福善,募緣於仁人君子,積功於聖境靈壇。常住不足,仗以盡心。須熟明因果,善於酬對之士不能任此。當思利人利物,毋得徇已徇私,倘有偏私,罰齋供眾。 (10)高功:清靜身心,闡揚教法,隨壇作儀。主持大小法事,上表迎駕一切朝事,經典玄律,科範威儀,虔潔規模等類,不得輕浮狂燥,對越金容當嚴肅恭虔,違者罰。 (11)經師:誦太上之經典,禮天尊之寶號,祈福迎祥,度亡生方,演音喊韻,同聲應和。普結善緣,闡揚教範,為科教之主者。非師傳苦學,不勝此職。 (12)提科:乃提音接詠,須喉音清澈。滴滴魚鳴,直透九霄。虔誠威儀,道妙長興,隨聲應和,聰明殷勤,大小法事不可疏忽。非博學經師不克此職。 (13)表白:跪宣文函,清音雅詠,字句清淅,虔誠恭敬,上申天庭,毋得失儀。字有不識,須先證明,勿失規範,不比常文。非博學經師不克此職。 (14)總理:客堂之首領,常住之重職。接待賓客,辦理內外公事,非道德學問之士不勝此任。 (15)知客:常住之儀錶,須謙恭敬讓,禮貌端莊,深知事務,通達人情,迎送必合清規,酬對要依玄范,虛懷應客,正己待人。倘有驕慢不恭,徇私弄弊者重罰。 (16)巡照、糾察:寮房之首領,常住之監察,統轄大小執事,代天宣化,贊祖闡揚,提拔有德高人,巡察犯規羽士。公平辦事按律施行,不得徇私舞弊。明知犯規而徇私不舉罰者,依規公論,輕則換之,重則逐罰責出。 (17)巡寮:辦理常住一切公幹,安派執事,巡察一切雜事,查管眾執事,抽補升遷,提調機密,不得為私怨而廢公,亦不得為私恩安排己友。須正直忠謹之士當此重任。 (18)海巡:查理執務一切公事,經堂齋堂,各殿香燈,各寮雜件,竄寮口角,透漏常住,不公之類。須秉公之士可任之。 (19)公務:主理佃寫田地房屋,催討租稞一切欠貸銀錢貨物。討理陰地,經理地界、山、樹一切等件。凡卸職不當,必將新陳租欠,還期遠近,開列清單同客寮交接,尤須領接手人到欠戶交待清楚,方可脫身,不誤常住之事。 (20)庄頭:有內庄頭與外庄頭。內庄頭管大小農俱之保管、修理。外庄頭提調夥計(僱工)勞作,及四時莊稼耕耘播種收穫。須勤儉之士任之。 (21)庫頭;主管一切齋糧供品,海味山珍,油鹽醬菜,金銀珠玉,財物器皿等件。必須出入有賬,收放得宜,保管妥貼。非正直清廉、耐心細緻之士不可當此任。如有奸弊私徇,差失隱匿,輕則罰齋,重則抽單逐出。 (22)賬房:管理各簿籍賬項,為財會總司。收支費用,賬目清白。每月初四日,客堂設座,對眾清算上月賬項,須清潔之士當之。倘有賬目不清,徇私弄弊,一經查出,輕則罰齋,重則抽單。 (23)典造:(或稱典座、點造)為大眾之司命,常住之根本。辦理齋饈,調和六味,精修供獻,調理飲食,所以格天真而歆享,資道眾以和身。謹記入廚先凈手,對案莫開言。廚中食用,皆十方脂膏,必須用度合宜,不可妄費供養。須勤潔之士當之。如不凈不潔,未供先嘗,私造偏食,查出跪香,重則摧單。 (24)堂主:指的是十方堂或雲水堂主。堂主管掛單道友之端莊,察單客言談之學修。交待掛單道友謹守堂規,凡未轉單不許離堂口,如要登廁先向堂主告知,或看書或養息,不得高聲談笑。違犯堂規,堂主有摧單之權。非持身謹嚴,寬宏量德之士不堪此任。管理雲水客來,掛單之士,監察持戒威儀及違律等事,必須明達正真之士乃可任之。 (25)號房:亦稱迎賓。為考查盤詰掛單道人之真偽,以防假冒混入常住。依規詳問,抽背經典。號單、號牌寫清宗派、姓名、年齡、籍貫、身形面貌、出家廟宇及三代姓名,細查來歷寫貼挂號送客堂復問。必熟悉經典,曉明各宗派系,非精明之士不可任。如詰問不依規矩,會被「老參」恥笑,有失常住用人之當。故當審慎其事。 (26)監修:興工整修,造置樓房殿閣,河提牆垣等。選工任人,監督修建,須擇懂得修建,精明殷勤之士任之。不得舞弊勾手貪污,亦不得假公濟私揮霍資財,如有污弊,追臟革出。 (27)主翰:(書記)洞明道典,楷書恭整,表疏申狀,依格科式,不得自作聰明冒瀆聖真。如書畫兼能,通曉書貼款式猶為清尚。如書寫表疏不恭不敬,牒札符命不依格式,懈怠誤事者罰。 (28)買辦:凡出入買辦,賬目清白,所用供品齋疏,要入庫房酌議,開單買辦,不得染指,有壞道心,一月一算,對神盟誓,乃公正清廉之士所司。不得私弊,違者遷單。 (29)貼庫:庫頭之助手。料理雜事,計清進出器皿。油鹽米面,將儘早報,毋得私弊,若其查出,經則另換,重則遷單。 (30)坐圜堂:誠心養神,靜寂周天,迴風混合,坎離成象,火候調均,玄珠出鼎,神化無方,此乃修全真之梯磴,非通道之士不可立也。 (31)茶頭:潔備凈泉,烹煎玉露,獻供仙聖,延奉高真,運水須凈泉源,人我必戒污穢。早上前五板報火即起,殷勤爐炭,壺歡水長,敬宜細功。晚上前二板止火封固,毋得妄用。枉費常住者乃為罪過,勸說不聽則另換。 (32)洒掃:亦稱凈頭,洒掃階庭務要潔凈。灑以潤塵,掃以除穢,勿使塵土飛揚,誤者有過,故意者遷單。 (33)磨頭、碾頭:糧要篩簸淘洗,米須潔凈,面要細羅。上供高真,下結道眾,為搶功奪行之職,其功甚大,須勤儉之士任之。 (34)園頭:載仲四季菜蔬,切防肖小盜竊,早報廚中,供侍大眾,勤行灌溉,勿致有缺,靡損妄費者抽單,私心者罰。 (35)水頭:提桶運漿,調食上供.大眾茶飯菜食非水不成。水中有蟲即揀出放生,不得灌入缸、鍋,如有故意,一大罪過。眾沾水土之恩,須爭功奪行之士任之。 (36)火頭:早則開靜先起,晚則止靜方眠,職司夏令,每日三次,是其候也。須宜火候調均,分其大小次序。造供作食非火無成。切忌穢柴入灶。須潔士可以任。 (37)圊頭:奪功爭行之任,出其自願領受,常須擔除糞便,打掃乾淨,廁內清潔,出入歡忻,為功也。圊頭為常住極臟極累之苦行執事,故常住規矩賦予保單、保香特權。 (38)夜巡:夜晚巡夜,按更擊板,前五板報火、報門不得有誤。 (39)鐘頭:職司開靜止靜擊大鐘。擊鐘應念鍾文。 (40)鼓頭:職司開靜止靜大鼓。 鍾、鼓皆有規法不得紊亂,交接亦有定規,紊亂者罰跪香。(41)巡山:山林樹木為廟宇之壯觀,隱居之護衛,為防人盜伐,分防巡察以保無虞,毋得徇私賣放,倘有情弊,查出重罰。 (42)行堂:齋堂過堂,碗筷潔凈,添菜須看所需。乃普結善緣之職。齋堂不潔凈,碗筷不幹凈,是為失職,說之不聽則另換。 (43)堂頭:齋堂之主。齋堂香火、化供出食,擊點(雲板)讓齋。過堂道眾如有碗響、筷落,堂頭壓簽罰之,監院、都管受罰,打小食供眾。散單受罰,跪香。 (44)雜務:大廚房之雜役,兼司司命香火。 (45)門頭:司山門之鎖鑰,稽查出入攜帶,常住公物不得帶出山門。夜間不得擅開山門。如有徇私,查出摧單。 (46)鍾板:鍾板為常住號令,開靜止靜,燒香上殿,全聽鍾板。鍾板為常住標誌,小廟不得懸掛鍾板。司其職者須謹慎從事,按時掛板,不得紊亂鍾板,紊亂者罰跪香。 以上系常住執事人選條件及所司職務。 謹按邱祖執事榜規所云:「以上條款,伏望人人著意,個個留心,倘有推託依靠等情,大眾自有真實公舉。兩堂功課宜持,五品皇經莫怠,十方有志高人住者自當恭敬,不可獨善其身。倘外明而內暗,或口是而心非,或陽奉而陰違,或公入而私出,十方檀越視我為貪鄙之徒,護法靈官自有分明報應。寧教諸人負我,不可我負諸人」。道教儀範(三,道教宮觀儀範【4】 3、常住經理事務規範 根據《三乘集要》規定: (1)方丈、監院、執事、道眾等不許招認佃戶為徒或認義子,乃與常住弊害,倘違,察情革除。再道眾等與俗人拜為弟兄,遷單不恕。 (2)佃戶正月請春客者只許一人,公務、客、寮輪流,其家較富裕而又強請,只許二人,不得爭讓或私去,察出量罰。 (3)客堂兼理經殿不恭之事並及內外大小事務。道眾若有爭論是非者,先投寮房講理,說之不了,再投客堂,(名為:下客堂講理)。不可徇私隱情。倘有違規,請寮房宜公量罰。如不遵橫行者,請寮房、公務幫辦,不得推脫。或有爭強論理,小事勸解;事大,上請總理、都管、監院公議。如有私聽者罰,倘有作弊者責革。 (4)遇有詞訟案件,總理、知客出頭頂案應訟,不得推脫。若無能者,執事道眾選人頂案,案結之日,看事情大小,謝以辛苦錢。 (5)知客接待賓客。坐宜端正,不許搖身背腿、斜坐點膝,使觀者不恭,惹人恥笑。臨近來往僧道之客,待飯一桌。知客、知隨各一人陪食侍奉。官紳商賈俗客,不許陪食。 (6)寮房內執事,管理事務、評論爭端講理,坐宜端正,不得粗言高聲,必須衣冠整齊。問答清白,細察情由。先觀形象,後思素行,或謂辦公懈怠,或與刁唆誤事。若再執著不服,客堂公務幫辦。凡是大事,同上客堂,並請總理、都管、監院,自有定論,或杖責,或罰逐。 (7)公務,照管外事,摧討新陳稞賬,租佃契約。如佃戶發生詞訟爭端等事,公務知情頂案應訟,若公務無能。上下執事人等派出頂案,案結予以酬謝。 (8)寮房中設「寮板」。寮板為常住敬神出坡(集體勞動)、普請大眾之號令。平日開靜止靜由巡寮擊板,常住大事需普請大眾時需巡照(無巡照時由糾察)擊板,名為「下普板」。普板不得私行妄動,事體非下普板請眾不可時,須先通知客堂總理都管監院,可響則響,可止則止。若私行妄響。響板之人加倍治罪,決不寬恕。 (9)欲安苦行執事,應依規寮房與都管商議,無都管時與監院商議。視其當然,勿許抗違。巡寮轉單安執事時,要向新轉人員交待公事——即該執事所司事務。有賬簿手續的要按賬對物一一交待清楚,物不符賬,由交手人照賠。苦行執事為爭功奪行之事,受道眾之恭敬。寮房不得借作報私怨之手段。 (10)告假出外,大執事要向客、寮、監院告假。或准或不準,不得強為。散單執事一律到寮房告假,只許三日,因雨隔阻,可續假三日。內住三年者,可准假五日,續假五日。誤假者,消號;回來時重新挂號。告假一日半日者,到寮房告假領簽,一人一隻,每日只發兩簽。簽交門頭,晚上三板以前,到寮房交簽消假,過時不交簽,按「夜不歸寮」罰跪香,情節嚴重者摧單。 (11)圜堂:為養靜修真之所,坐圜道眾宜無人我是非障礙,二六時中用功。靜主按子、午、卯、酉四正時燃香,一時一炷,按時坐完一炷香,如若不能,不得居住圜堂。堂內不得燒煙煎煮,或圜單上下煨火。如有客人施給零錢一串兩串,銀一兩二兩,堂內均分。如有多施,則三七開,堂留三分,七分歸公。茅庵坐靜者,客施錢財同上。 (12)養症堂:為養病之所。道眾或為生死參訪,或修苦行,冷食露寢,受風寒暑濕而生病。病患折磨,實人生之大難。常住慈悲設立此堂,救護病難。夏設蚊帳,冬設爐火,務以憐憫救苦之心待之。堂主宜選慈悲側隱、勤苦耐煩之士任之。伺候病人飲食便溺,調理護持,換洗衣服,恆使堂內清潔,不有穢氣沖人,是其結緣功德。患者病重,急請客、寮驗清「單行」等件,開單入庫,病癒照單還給。若有弊者,同眾公罰。 (13)老人堂:宜使堂屋夏涼冬暖,浩凈無穢。凡住老人,皆為有緣。年邁體衰,全靠常住供養。常住有養老之設,道眾有敬仰之心。常住挽留監院,當普請大眾,仍挽留不住時,老人出堂無不聽許。堂主須選勤儉慈惠仁人任之。飯水等事不辭勞苦,功德於人,福報於己。倘有懶怠誤事,公議受罰。 (14)十方堂或雲水堂:為掛單之士暫住之所,堂住道眾或轉單或不轉,一視常住。單客不得因不轉單而蠻橫,若蠻橫撒野,常住有清規從事。一般常住過三天不轉單者,即自行消號起單,遇雨不起單,常住亦不摧單。 (15)號房:即迎賓房。除依規詰問掛單者外,初來常住者要註明「大號」字樣,起單十日以上,或數月,或年而半載回常住掛單者稱「復號」。全國備大常住皆如此,唯北京白雲觀,舊時六十年復一次大號,六十年內皆稱復號。 (16)賬房:每月初四日止靜後,客堂設桌案茶果,請果茶執事算上一個月的賬。算賬時,監院、都管上座,眾執事依次入座,賬桌設專案,書記(主翰)、賬房並坐,客、寮兩家各選一人兩側對坐,能打算盤者五、六人依次兩側對坐,書記念賬,賬房備問,客寮監賬,如某筆賬項不明白,可隨時提問,賬房要詳為解答。收、支、結餘,由書記在賬簿上作結。每年臘月二十七日下午算大賬,總結全年收支結餘,對大小果茶執事公布。 (17)經堂:經師每日三遍課誦,鍾板掛過二板,殿主燒香,經師作上殿準備。一切就緒,殿主叫板,鍾板掛三板,經師接鼓,頭遍鼓畢,殿主擊大磬三聲,各殿依次接磬三聲。各殿接磬聽大殿快慢,不得或緊或慢,務使各殿磬聲均和一體。那殿紊亂、碰磬,罰那殿主跪香。二遍鼓畢,經師就位,端簡肅立。三遍鼓經師擊經單小磬行禮開經。每月初三、二十七日月斗,庚申、甲子禮斗。朔望及重大節日、祖師聖誕,經師上皇經殿跪誦皇經,及祝壽、慶賀朝拜。上九會即正月初一至初九,每日上午皇經,下午拜皇懺。九皇會即九月初一至初九,每日上午皇經,下午拜皇懺。晚上朝斗,三六九拜大梵斗經。每年清明、十月初一日,道友羽化,常住皆設官焰口追薦,以上皆經堂公事,不得推託。出外念經,由常住送齋飯,如齋主備齋,不得食葷酒,此非但有關教相,亦且免葷口瀆誦,徒增罪過。道教儀範(三,道教宮觀儀範【5】) 4、常住其他規範及威儀 (1)行止威儀:行止威儀同樣是修持項目之一,講究行止威儀,和修養方法中的「築基」的工夫同等重要,其中有的是宮觀威儀的一部分,有的和醮壇威儀有著一定的聯繫。即就是住在小廟裡也是要注意行止威儀的。王常月祖師在《初真戒》中談了很多關於行止威儀方面的事,笪重光在《初真戒》後序中說:「自北七真出,龍門一派崇尚清靜,專守戒規」。行止威儀多出自王常月的教法。 (2)服飾:服飾是道教宗教形態上的一個突出標誌。人們可以從服飾上清楚地辯認出道教徒。道教服飾在早期道教沒有統一的規定,到南朝,宋·陸修靜才開始有了一些制度。《太平御覽》卷六七五引《傳授經》說:陸先生雲「對上下接,謂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按:披——即清代大禮服於肩上加蓋之「披肩」,或覆蓋在肩上的外罩,如「身披鶴氅」。褐——《玉篇》作「袍」解)。又云:「冠戴二儀,衣被四象,故謂之法服」。《歷代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四說:「修靜立道士衣服之號,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絕靈幡,於此著矣」。以上說明道教服飾自陸修靜始有了定製。 現在的道教服裝大約有:大褂,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道袍,或稱「得羅」(得讀作「朵」音),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戒衣,袖寬二尺四寸,袖長隨身,黃色黑邊(有定式),受戒時用;法衣,指做道場「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時「方丈」穿的法服;花衣,經師上殿穿的繡花的,有的地方稱作「班衣」。另外,法衣,也有稱作「天仙洞衣」的。大褂、道袍一般多用蘭色。方丈的法衣多是紫色(這是唐、宋以來帝王多給著名道士賜給紫色衣服的緣故,史書上常有「賜紫道士X X X」的記載)。

(3)道教所戴帽子稱「巾」,巾有九種,俗話說:「道有九巾,僧有八帽」。「九巾」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說:「全真之巾,系有九種:唐巾(按:純陽巾)、沖和巾(按:可能是「南華巾」即「莊子巾」)、浩然巾(即冬季戴的「大風帽」,傳說是孟浩然製作)、逍遙巾(按亦稱荷葉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即:混元巾)、三教巾、九陽巾(按或稱「九梁巾」,或稱「諸葛巾」)。然,也有把「一字巾」不算在「九巾」之內,而加入「太陽巾」(夏天遮日戴的大草帽形「太陽帽」)。自清未到現在最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謠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而「包巾」或稱「幅巾」不在「九巾」之數。 (4)道人戴的「冠子」。通常有:黃冠(即月牙冠或稱偃月冠)、五嶽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必須受過戒的方能戴)星冠(覆斗形,上刻五斗星形,老修行拜斗時戴)、蓮花冠(也稱「上清冠」,一般是高功才戴)、五老冠(連瓣形,中綉五老像,亦為高功所專用)。在道教術語中:「衣冠整齊」就是指:除將衣帽穿戴整齊外還要頂戴冠子,一般是戴黃冠。 (5)道人襪、履皆系高筒白布襪,青布圓口鞋。有條件的穿雙臉鞋或十方鞋(鞋邦為青白布條間納),住山者亦穿多耳麻鞋。 道教褲管必須裝入襪筒內,不得敞著褲管。不穿高筒白襪,亦須把褲管齊膝下綁紮。不扎褲腳上殿,殿主不讓進殿,進了殿要受罰。 (6)參訪雲遊者,須備:棕薄團、便鏟、緣瓢、引磬等物。 (7)掛單規範:凡回常住掛單參學的道人,首先要具有:發、衣、巾、冠、襪、履,發必滿發蟠髻,衣必內外圓領,大衣又分「大褂」,「道袍」兩種。大衣制度統用蘭色布,蘭以象天色與東方生氣,兩袖下垂與身長相等,袖口寬一尺四寸以上,無內擺者稱大褂。袖口一尺八寸以上至二尺四寸,安內擺者稱道袍,即所謂「三齊帶擺道抱」,這種道袍為標準款式。巾必混元巾,一字巾亦可,以其能露發頂冠。冠,一般戴偃月黃冠,多用黃楊木製,受過戒的可戴俯斗式上刻「五嶽真形圖」的五嶽冠。一般在掛單時有也不戴,以不露其受過戒之故。襪必高腰白布。鞋要青布雙臉,或青布圓口,或青白條相間圓口「十方鞋」,多耳麻鞋亦可。 或有綉頭道士,赤腳修行。常住概不掛單。 凡掛單者,先到號房門口,將單行(背夾、衣物)放於門外一邊,衣冠整齊喊「號房老爺慈悲。或喊「迎賓老爺慈悲」,等號房應聲後,方可進內,不得徑直闖入。或略停片刻,內無應聲時,可照前再喊一聲。因號房見有掛單者亦須衣冠整齊迎見,故需有著衣冠時間。號房衣冠整齊應聲曰:「慈悲」,這時掛單者始得進門。進門亦應講究規矩,如號房站立位置在中間靠左,則進門時靠右先進右足,進內靠右站立,反之則依左入站。先向上三禮,禮畢,曰:「頂禮號房老爺」,號房當即云:「慈悲一禮、一禮」隨即一躬到地陪禮,概不受道友之禮,以示謙虛。行完一禮,再行二禮,往往號房要擋駕,不讓再行下去,但掛單者亦要表示誠意行下去。號房堅持擋駕,即轉身對號房一揖。號房讓坐日:「請坐」,答曰:「慈悲」。就坐、坐下時要「坐如鐘」,端身正坐,兩手袖內,拱置胸前,以眼觀鼻、鼻觀心。不得斜依身軀,不得翹「二郎腿」,不得左顧右盼。號房問曰:「老修行從哪裡來」。」答云:「您老慈悲,弟子從某處回常處來」。問日:「老修行仙姓」。答云:「您老慈悲,弟子俗家姓某」。問曰:「你老寶常住哪裡」,答云:「弟子小廟某山某廟」。問日:「你老法派是哪一派」答云:「弟子是某某派」。問日:「您老上下咋稱」。欠身答云:「您老人家慈悲,弟子是几几代叫××」。問曰:「您老度師仙姓,上下咋稱」欠身。答云:「弟子度師他老人家仙姓某上某下某」。問曰:「師爺仙姓,上下咋稱」。欠身答云:「弟子師爺仙姓某上某下某」。問日:「老修行常住回來過沒有」。這要如實回答,如沒回來過,即答云:「您老慈悲,弟子是初次回常住來」。如從前住過,即答云:「什麼時候在常住住過,或某監院時回常住住過」。如系大號,號房則曰:「祖師道場,常住規矩,老修行初回常住要背背功課經,供養、宗派」。要謙虛,起身答曰:「弟子愚鈍,經典不熟,求號房老爺慈悲包涵多提點」。號房提到哪裡從哪裡背起,不從新提,一直背下去。一般是:供養、結齋、宗派全背,早晚課各提數段即止。背完經,號房寫好號單、號牌、並註明大號、復號、交掛單者,日:「您老拿上,請到客堂去」。掛單者站起,接過單、牌一揖,轉身出去,取過單行到客堂門口,肅恭站立,喊「知客老爺慈悲」,知客亦衣冠整齊答云:「慈悲」,遂接過單、牌。掛單者朝上三禮畢,曰:「頂禮知客老爺」。知客答云:「慈悲一禮一禮」。禮讓如號房。問畢,知客喊「知隨老爺送單」(一般常住,知隨在客堂內),知客將號單留下,將號牌交付知隨。掛單者對知客一輯,隨知隨到十方堂或雲水堂。到堂口,知隨喊「堂主老爺慈悲,大(復)號一單」。堂主答:「慈悲」。知隨引掛單者進堂內將號牌交付堂主云:「朝上三禮」,畢,再云:「頂禮堂主老爺三禮」。堂主陪禮雲「一禮、一禮」。如有副堂主,或有單客在堂,知隨則云:「頂禮副堂主三禮」,「大眾老修行三禮」。如無,知隨不喊。如有,三禮未完、三聲已喊完,除對堂主外,其餘是禮節性的招呼到而已。禮畢,堂主云:「回拜知隨老爺三禮」。知隨則云:「慈悲慈悲,不敢當」。一經拜下則急忙攙扶口稱一禮。還揖退出。有些常住,堂主要引領掛單者到大廚房參灶。到大廚房,堂主云:「朝上三禮」,畢,云:「頂禮典造老爺三禮」。典造即陪禮擋駕曰:「一禮,一禮」。堂主又云:「頂禮廚房大眾三禮」。典造亦陪禮云:「一禮一禮」。堂主則對典造云:「這是新回來大號某爺」。說畢引單客回堂,單客向典造、大眾躬揖後,隨堂主回堂。回堂後,堂主給安單養息,並囑咐堂規。單客出堂要稟告堂主,不得隨意出出進進。 (8)轉單:新掛單者,不論大號、復號,在止靜前,堂主要衣冠整齊將號牌送交寮房。止靜後,巡照(無巡照時,由糾察。巡照,糾察皆無時,由頭單巡寮).衣冠整齊持號牌到都管寮(無都管,到監院寮)門口喊一聲「都管老爺慈悲」。都管答云:「慈悲,請進」。巡照進內。都管讓坐。巡照將號牌送呈都管,即云:「回來個老修行」(如知此人過去情況,要如實說清)「看轉個啥執事」。都管依此人情況與巡照商議轉某執事。如系大號,一般都是先轉大廚房執事,觀其舉止行持。轉單後,寮房將號牌送回號房,並通知客堂某人轉某執事,客、寮各自過號登簿,並在執事牌上貼簽。某人轉某執事,都管亦要隨時告知監院。如轉果茶執事,須客、寮、都管共同商議。轉都管,客堂要擺果茶,請巡照、總理、監院相陪,並說一些「請您老任勞任怨,護法常住」等客氣話和各道一些謙虛話。轉果茶以上執事,都要進行「拜客」禮。拜客時,執行轉單巡寮前引,到某寮口即喊一聲「某某老爺某某爺拜」。如轉一名大殿主姓張,到監院門口喊一聲:「監院老爺大殿主張爺拜」,到客堂門即喊一聲:「總理老爺大殿主張爺拜」,「知客老爺,大殿主張爺拜」,所經果茶執事寮口,都要喊拜。拜客是一種禮節性過場,並不需要下拜,實際是走過而已,一個揖也不作。 (9)保單、保香:凡回常住掛大號,必須背早、晚功課經。若常住開期傳戒,回常住求戒掛「戒號」者,依規要背三官經、北斗經。但亦有或痴愚,或文盲,或年齡大而記憶差,或莊農小廟老道士亦不會經等種種原因背不了經。則常住慈悲另闢蹊徑,定下「保單」規矩。被保單者須是小廟平素慈悲,常留單接眾,多數老修行認識,本人又是老實誠篤之人。回到常住求內住認識道友說情,求典造保單。若典造認為不便時(如典造本廟的長輩或晚輩)則請圊頭保單。號房挂號,客堂復問,統由保單者引禮回對。到十方堂後要頂禮回謝保單者。保香,是道友犯規被罰跪香,典造或圊頭保舉,免其跪香。常住規矩,齋堂過堂用齋不許筷落、碗響、言談語笑,如有誤犯,名為「響堂」,堂頭罰犯者飯後跪香一炷。或鍾、鼓、板等鉗錘交接差錯,或殿主碰磬,由寮房罰犯者跪香一炷。碰供、碰板,亦要罰跪香。碰供,是堂頭請供或回供時路間行走,迎頭相撞;碰板,是寮板過來與之迎頭相撞。本來請供、回供皆有經師擊引磬護送,每三五步擊磬一聲,板則每三五步或六七步擊板一聲,不致碰撞。或有心不在焉,或遇拐角之處一時迴避不及,偶然相撞,則應立即面壁站立。若素日行為謹慎偶爾犯規被罰,自有老修行求典造或圊頭來保。如響堂被罰,典造到齋堂對堂頭一揖,從被罰者手內接過香,插於祖師前爐內,命被罰者起立,朝上三禮,並說一聲:「給堂頭老爺頂禮」。一股堂頭不受此禮,即還禮擋駕囑一以後注意小心等語。 (10)交接鉗錘:常住鍾、鼓、板、磬的交接都有定規,名日:「過坩錘」。鉗是互相鉗接,圜圜緊扣,混元一氣,不紊不亂,雅靜肅穆,為常住之儀範,故當慎行其事。 各殿燒香接磬前邊已經談過。下邊談常住一日一夜的鉗錘規範: (11)開靜:夜巡後五板要衣冠整齊擊板下摧板,摧板的擊法是:「板——板——板板扳」。每走六七步」這樣擊一遍,從寮房門口過去後,值日巡寮即衣冠整齊捧板至大殿前一躬肅立,夜巡擊板至大殿前,與巡寮下手並排站齊,擊板「起三清,落四御」,中間緊七(滾七星)慢八(八卦八方)平十二(十二辰)三翻。傳過戒的常住「四御」外交接,即夜巡板三翻畢,落「四御」:板——板板——板,寮板接一擊,板,夜巡再交一擊,寮扳再接一擊,再交一擊,再接一擊。夜巡板「四御」後續兩擊,寮板共擊三擊,是謂寮板之起「三清」。沒傳過戒的常住是在「四御」內交接,即夜巡板落「四御」:板——,寮板接一擊.夜巡,板板——,寮板,板——,夜巡板交一擊——板(夜巡「四御」完)。寮板接一擊,夜巡板「四御」內寮板接三擊。其他鐘鼓鉗錘的交接皆準此。夜巡板交完,朝上一躬捧板轉身回寮。寮板接過「三清」,滾三翻,落四御」交給報鍾。報鍾接過「三清」即滾三翻「落四御」交給大鐘。大鐘接過「三清」早上先緊後慢,晚上止靜是先慢後緊,其擊法為「緊十三,慢十四」。三翻畢,「落四御」交大鼓。有參學的老修行任鐘頭,擊大鐘時還或默念或朗誦「鍾文」。有的是每月十四、三十止靜,初一、十五日開靜念,也有天天都念的。絕大多數老修行不會,不念也可以。鍾文是:早上開靜「臨接報鍾先打一躬默念:「聞鐘聲,拜老君,離地獄,出火坑,願成道,度眾生」。「接三清」時出聲念寶號三聲:「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接一擊「——哐」,」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二擊「——哐」。「尋聲赴感太乙救苦大尊」,三擊「——哐。擊畢,擊「緊十三」,念:「太上無極祖混元皇帝道德天尊」,一宇一擊,畢,「慢十四」,念:「朔旦(初一開靜,_三十止靜念」月晦)洪鐘初叩音——「哐」,金鈴空谷自傳聲——「哐」(下同此) ,上叩聖神通天耳,下徹幽冥鬼神欽,上祝國祚萬萬歲下保黎民皆太平,皇圖鞏固山河壯,文武祿位得高升,無邊世界干戈息,天長地久舜日臨,遠近善男信女等,增福延壽得康寧,臣等志心皈命禮,不可思議功德尊」,一句一擊。畢,接擊「緊十三」,文同前。畢接擊二翻,「慢十四」,念:「洪鐘二叩山門旺,道妙法律永長興,父母師長並道侶,各得咸安受天恩,學道修真皆有分,護持無魔勉力行,黃芽日日多增長,白雪朝朝潤延齡,先天一氣來運化,三才氣和五行靈,八卦配合陰陽道,迷悟妙省樂圓成,臣等志心皈命禮,不可思議功德尊」。一句一擊。畢,接擊「緊十三」,文同前。畢,接擊三翻「慢十四」,念:「洪鐘三叩六道通,歷代先靈早超升,戰場傷亡生福地,孤魂還鄉受祭享,九幽十類悉離苦,早生人天禮聖真,飛禽走獸出羅網,三界四生盡沾恩,風調雨順民安樂,五穀豐登享太平,雲朋良友登道岸,護法神靈保安寧,臣等志心皈命禮,不可思議功德尊」。一句一擊,畢,「落四御」交大鼓」晚上止靜,大鐘鍾文,「慢十四」同上。「緊十三」則念「太乙救苦大天尊青玄九陽上帝」一字一擊。大鼓接起「三清」前,先平捧鼓棰,向鼓一躬,臨接的瞬間,持雙棰在鼓邊上「磕——磕磕——磕」四下,接:「咚——咚——咚咚咚——咚——磕(敲鼓邊)」默念:「雷——聲——普化天——尊」。接第二聲:「咚一一咚——咚咚咚——咚——磕磕」。接第三聲:「咚——咚——咚咚咚——咚——磕——磕磕——磕」。「三清」接完,擊長陣鼓,由慢到快,初慢默念「雷聲普化天尊」至快的念不成時不念,變出花點,以能擊出風、雷、雲、雨聲響為佳。頭翻畢,擊鼓邊一聲,再變慢到快。二翻畢,擊鼓邊二聲,再變慢到快。三翻畢,擊鼓邊四聲(同「落四御」法)再如「接三清」的打法交清。大鼓打完,鍾板掛頭板,先擊一聲鍾,再接擊一聲板,「當——板」。 鍾板,掛過頭板,如有轉單,巡寮衣冠整齊進行轉單,轉單畢,寮房給鍾板打招呼,鍾板掛二板「噹噹——板板」。二板響過各殿堂殿主燒香,經師到大殿搭衣(穿法衣或叫班衣),大眾老修行整肅衣冠進殿陪殿。平日值日客寮各一人陪殿。大殿一切就緒,殿主叫板,鍾板掛三板:「噹噹當~一板板板」。大殿經師接鼓,頭遍鼓畢大殿主擊大磬三聲,各殿主依次接磐(磬聲要依大殿磬聲節奏,不得隨意或快或慢,並不得有碰磬)。磬接完,經師點二遍鼓,各經師各就本位,端簡肅立。點三遍鼓,表白擊經單小磬,提科執引磬,引禮三叩執鼓者,奏「燒香鼓」伴禮。畢,提科擊木魚三翻(開靜擊報鍾法)起韻,開經。下殿後,道眾、經師圓揖,出殿散回各寮。等開飯。早飯後,鍾板即掛一板。有勞作,聽寮房「喊坡」,大眾「出坡」勞動。客、寮值日者不出坡,經師及大殿主、大廚房不出坡。其餘除公事外都要出坡勞動。中午收坡回來,鍾板掛二板,各殿主燒香,經師上殿。吃過午飯,鍾板掛一板,有坡出坡,無坡各在各寮養息。晚殿同上。晚課下殿後,鍾板掛一板,各執行止靜鉗錘人員,衣冠整齊準備。掛二板,各就車位。鼓頭叫板,鍾板掛三板,大鼓接板擊鼓,鼓交大鐘,鍾交報鍾,報鍾交寮扳,寮板擊板繞院一周,到大廚房門口「報單」,回到大殿前交夜巡板起頭板。繞前後院落,每行六七步擊板一聲:「板」。二更初擊前二板:「板——板」;二更中擊後二板:「板板」。三更初擊前三板:「板——板——板」。三更中擊後三板:「板——板板」。四更初擊前四板:「板——板——板板」。四更中擊後四板:「板——板板——板」。五更初擊前五板:「板——板——板板——板」。夜巡打前五板要到大廚房門口敲門,把廚房人要叫醒,名為「報火」,到茶頭寮門口、鐘頭、鼓頭寮門口、寮房門口,統要敲門,把人敲醒,名曰「報門」,夜巡後五板:「板——板一~板——板板」。接下摧板。寮房捧寮板,接夜巡板、開靜。摧板打法:板——板——板板板。 上邊說的是常住一日夜的鉗錘的規範。 (12)過齋堂儀範:齋堂用齋,有三種規矩:一是便堂、二是過堂、二是過大堂。道眾齋堂吃飯,名日:「過齋堂」,習慣叫法叫「過堂」。不講威儀,隨便到齋堂用齋,叫「便堂」,便堂不講形式規矩。衣冠整齊,在齋堂門外排班進齋堂用齋叫「過堂」。臘月二十四日夜裡「接駕」以後直到正月初五午齋畢,要「過大堂」。過大堂八大執事在客堂搭衣(穿班衣也叫法衣)整班,客、寮前導,到監院寮(有方丈者到方丈寮)門口,兩兩相對肅立,這時監院出寮(搭衣、捧如意)兩使者隨出(使者穿使者衣,戴荷葉巾,左提「規」,右捧缽)站立監院兩邊(稍微靠後一點,使監院凸出)。同打一躬,客、寮引班到齋堂門口,分班續立在兩排道眾後邊。 道眾排班時間,以典造持梆棰擊梆三聲為號令。開飯時,典造懷抱梆棰,戴冠,腰扎圍裙(不穿大褂)到梆前對梆一躬,擊梆三聲,名為:「打住火」。道眾聽到打住火前去排班,執事去請監院,堂頭衣冠整齊去請供,兩名經師執引磬,一名護供,一名站在班內。堂頭到廚房請供,供先由廚房雜務備好(一小盂飯、一小盂清水、一雙筷子,燃香兩炷擺在供盤內)。舉供齊眉,到齋堂前,從道眾兩排中間正道入齋堂,供於靈祖像前,持香一炷插於靈祖爐內,擊磬三聲,這時典造(或專設的梆頭)接梆三響,接法是:齋堂內磬「當」,接梆「梆——梆——梆梆梆」,再磬,再接梆,三磬三接完,髮長梆,堂頭持香出齋堂插於孤魂像前,站立「點」架邊,俟接「點」。典造髮長梆三陣,道眾進齋堂。兩名執引磬經師先進,然後監院、侍者、執事、道眾依次進。進齋堂要兩兩並進。左排進門先跨左腳進,右排進門先跨右腳進,二人成側身相對形,進門後同時轉身並立,齊向上一躬,打躬舉手要整齊,不可一高一低,或一快一慢。打躬畢,轉身二人成背向分赴兩邊入座。道眾、執事、監院、待者、經師各有位置,不得亂坐。典造髮長梆於道眾進入三分之一時頭陣梆完,進入三分之二時二陣完,待全進入後三陣梆完。長梆、陣與陣之間並無間斷,只是由慢到快,到極快時再轉慢到快。長梆完交點,其交接法是:交梆「梆一梆——梆梆梆」,接點:「當」。如此交三梆,接三點,是為點接「三清」,點接過「三清」即滾三翻,三翻也是按「緊七慢八平十二」的打法,最後「落四御」交給經師引磬。引磬接過「三清」滾一個七星點,即朗誦「供養咒」。朗誦供養咒,名目:「念供」。兩名經師的引磬一替一擊,兩名經師一替一字的念,二人要音韻協調,正月初一至初五日要「念大供」,念大供是在供養咒前加念「玉皇心印經」,結齋咒前加念「彌羅誥」。經師念供,堂頭進齋堂於供盤內取筷子夾飯少許(米不過五、七粒,面不過一寸)放於水盂內。等念至「香廚妙供天尊」時,於「天」字上擊一磬,堂頭掐訣畫供(過大堂由方丈或監院化供),退後三躬三步時.經師引磬「啞擊」三聲。堂頭轉身出齋堂至「襄林所」出食。出食畢,進齋堂進步三躬,經師擊「啞磬」三磬。堂頭扣水盂於拜墊中央,起立歸位。二待者下座朝上,並立於中央(稍靠近門口),同時擎拳打躬喊「大——眾——請——齋」,四字聲韻要拉長。腰躬下,拳由丹田上舉,拳在丹田時吐出「大」字,旋直身,旋舉拳,拳至口前,正好吐出「齋」字,這叫「讓齋」。不「過大堂」,平時過堂,由堂頭「讓齋」。「讓齋」畢,侍者歸座,合堂用齋,切忌「響堂」。大眾用齋,行堂左右巡視,隨時給添飯、添菜。齋堂用的碗筷擺法亦有定規。每人面前兩隻碗,左飯右菜,橫筷於兩碗前近身處。老修行欲添飯,以目注視行堂,用筷指左碗;欲添菜指右碗。行堂持菜、飯桶至前,欲要多少,以筷向碗內劃圈。行堂依所劃添飯、菜。食畢,將筷直置於兩碗中間,以示齋畢。堂頭看大眾全用齋畢,目視待者,待者下座,喊「大眾結齋」,動作聲調同「讓齋」。喊畢歸座,經師擊引磬念「結齋咒」,堂主至拜墊前叩首捧起水盂扣於供盤內,站立等念至「福生無量天尊」於「天」字上擊一磬,舉起供盤,右手持平供盤,左手擊半錘磬,轉身出齋堂,經師隨後擊引磬護送至大廚房。堂頭回供出堂後道眾兩兩依次退堂(退堂動作與進堂同),至堂外序班站立,至監院退出齋堂,同打一躬,執事班引道送監院回寮,道眾敢班各回各寮。執事班送監院至門口,肅立,監院轉身對眾居中站立,同打一躬,監院進寮,執事班整隊回客堂散班。平常念供,共五錘半磬;念大供,共七錘半磬。 道士每飯必先供養者,為思:十方供養,來之不易,無功享受,惟恐罪過。故每飯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養。亦結「三緣」之舉。北京白雲觀齋堂門口從前有幅對聯,寫的是:「一念純真金可化;三心未了水難消」即敲醒之意。

(13)朔望雲集:朔、望日早、晚課畢,高功擊殿內大鼓(應鼓),頭通鼓畢大殿主擊大磬一聲,提科擊一聲引磬喊:「大眾排班」。道眾各就陪殿位置,對面肅立,接打二通鼓,二通鼓畢,再擊大磬一聲,擊引磬一聲,表白喊「班齊就位」,道眾轉身向上,面對祖師。接打三通鼓,三通鼓畢再擊大磬一聲,提科擊引磬一聲,喊 ;(初一)朔旦.(三十)月晦 恭逢某月良晨之日」;(十五)望旦,(十四)月電錶白接:「朝賀諸天一切聖真」,提科喊:「各秉丹誠」;表白接:「三禮九叩」。殿主嗚大磬三聲,提科擊引磬引禮三叩。九叩畢。提科云:「朝賀已畢」,表白接云:「皈依祖堂」。經師擊引磬整隊去祖堂,道眾跟行。至祖堂,提科喊:「頂禮天下名山洞府,南宗北派,五祖七真。古今得道祖師」;表白接:「三禮」。提科擊引磬引禮畢,提科喊:「頂禮本宮(觀、廟)前羽後化開山、方丈、監院歷代真師」;表白接:「三禮」。畢,提科喊:「頂禮本宮前羽後化各派霞靈真師」,表白接:「三禮」。畢,提科云:「大眾雲集」;表白接云:「普同三禮」。畢,知客云:「大眾雲集監院三禮」,巡寮緊接:「監院回敬大眾三禮」;知客緊云:「前後普同一禮」,巡寮緊接:「不可思議」。由「大眾雲集監院三禮」至「不可思議」,實際共三禮,中間是旋說旋行禮。畢,提科云:「雲集已畢」,表白接云:「圓揖退班」。道眾轉身對面一輯,雙雙出殿,各回本寮。 (14)祖師聖誕節日祝壽慶賀:祖師聖誕於頭天(如十五日聖誕,十四日晚上祝壽)晚上依科祝壽畢,高功擊大鼓,頭通鼓畢,提科喊:「大眾排班」;經師、道眾就各自賠殿位置,殿左者面向右,殿右者面向左,對面肅立。二通鼓畢,表白喊:「班齊就位」,經師、道眾轉身向上面對祖師。三通鼓畢,提科喊:「今值天運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恭逢(如元始聖誕)元始天尊聖壽大吉良晨之期」;表白接喊:「祝壽玉清勝境清微天宮一切高真」。提科接喊:「各秉丹誠」;表白接喊:「三禮九叩」。高功擊大鼓交殿主擊大磬三聲,提科擊引磬引禮三叩,殿主再擊大磬三聲,再引三禮,再擊三磬,再引三禮。畢。提科云:「祝壽已畢」,表白接云:「圓揖退班」。殿主擊半錘大磬。下殿。早上慶賀,與祝壽同,只把「祝壽」二字變為「慶賀」二字。 (15)朔、望出壇:常日經師功課殿誦經,早課拜「彌羅誥」晚課拜「斗姥誥」。晦、朔、電、望早晚課誦要上「全殿」。所謂「全殿」者要依經中規定,早課要出壇化天地疏、祝將、轉天尊;晚課要出壇祭孤、轉天尊。經身誥與誥之間要過鐺、釵板。下邊舉臘月十五日為例;十四日晚課,經師開經後,遭眾已入殿陪殿。殿主於殿內監院拜墊兩邊加設兩拜墊,另於兩邊各設拜墊四個,大殿門口兩邊設拜墊兩個。兩個長柄引燈內燃燭,插於引燈架上,引燈架設於門口兩拜墊旁。八大執事到客堂俟候。聽經師點手鼓,八大執事搭衣抱簡,客、寮帶班到監院寮門口排兩行肅立,監院搭衣捧簡出寮,二侍者著侍者衣戴荷葉巾(跡名逍遙巾),左提「規」,右持「翁子」隨於監院後出寮,分站監院兩側稍後一點,凸出監院,成品字形。八大執事正簡同打一躬,侍者鳴翁一響。客、寮帶班去大殿,進大殿時兩兩成隊,同時跨進殿門分向左右就於本位,監院進殿徑直至案前拈香,侍者進殿夯就侍者位,左侍者「大展規」於監院行禮拜墊上,退歸本位。右侍者注視監院行禮,當監院擎拳下放將叩首時,擊翁子一聲,當監院叩首舉首欲起時,擊「啞翁」一聲。翁聲前後「當——喀」聲。監院叩首直起身舉拳至胸前時,殿主鳴大磬一聲,此為「稽首磬」。(「抬頭磬」不適用於這場合)監院二叩首,侍者連擊翁子兩聲,連磕兩聲,前後成「噹噹——喀喀」,三叩首,擊三聲。侍者翁聲是大殿道眾行禮號令,全聽翁聲下拜,啞聲拜起。監院禮畢,轉身退下歸於本位拜墊後肅立。左侍者上前收「規」(也叫「起規」),將「規」折成「一宇規」三折橫於監院拜墊上。此時高功上單拈香,三叩畢長跪隨經師誦經,所有陪殿者皆隨高功長跪。此時另有兩待者於殿門口引燈旁就位長跪。晚課誦至,「青華誥」畢,高功起提剛「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深」。提科接「欲免輪迴苦,稱念救苦尊」。高功起「太乙救苦天尊」,經師依天尊韻板打法器,退下經單,成兩行分站高功左右,高功三稱三躬畢,左右躬讓,執鼓經師帶隊出殿,引道至救苦天尊像前,(事先該殿主已設好備用等物)殿內陪殿道眾隨高功「魚貫」出殿,不得擁擠,八大執事隨道眾後出殿。客、寮帶班繞拜墊就位(繞墊有儀注)。監院隨隊出殿徑直至案前拈香行禮,禮注一如大殿。拈香畢,高功就位,依祭孤科闡事畢,高功說白文,云:「救苦天尊誓願深,甘露灑開地獄門」。提科接:「存亡兩途皆利濟,大眾回壇稱(轉)天尊」。高功起「太乙救苦天尊」,經師依韻打法器,執鼓經師引導,執引燈侍者執引燈隨於鼓師左右進,經師、道眾、執事成一行隊,監院的侍者並行於監院身後,執事豎簡拱手抱於胸左側,監院、高功皆橫簡平捧齊胸,隨隊轉天尊。巡寮燃香一把,分散道眾每人一炷,道眾雙手捧香當胸。晚課右轉左旋,成太極圖形,轉畢回大殿。轉天尊場所,設高架罩燈兩個,作為太極圖兩「眼」。進大殿後經師就位,執鼓師放下手鼓,用雙錘擊大鼓,以助嚴肅氣氛,等道眾進完,執事班進殿時住大鼓,高功就位起「中堂贊」,經師跪誦,高功一躬,轉身退下監院進前,拈香行禮,畢,執事班引監院回寮,晚課儀範完。十五日早課,設天地壇,靈官殿設供。念至「普化誥」出壇,祝將(各有科儀)轉天尊,儀範同晚課例。 (16)祭灶:臘月二十三日止靜後,祭灶,八大執事搭衣排班請監院,兩侍者提規、擊翁。高功依科祭灶。 (17)接駕儀範:臘月二十五日為玉帝巡天之辰,半夜子時進行「接駕」,「接駕」是道教隆重儀範,不但十方常住舉行,小廟也舉行,不過儀式有繁簡不同,老修行一人住廟,也舉行接駕儀式,也有不舉行的。這在個人行持,不是定規。常住是定規,必須隆重舉行。 臘月二十四日下午,寮房派出專人協同經主(無經主派一位專職殿主)搭「接駕」高台,台為三級,台上設專用椅一把,椅披椅墊黃色,要鮮艷。上供玉皇小法像,或牌位。玉皇殿門口懸大字「迎鑾接駕」四弔掛,闔廟廊檐下懸掛宮燈或紅紗燈籠。高台後設一香案,上供「天尊板」。大廚房備熱水供道眾沐浴。晚課前,寮房「下普板」,「普板」是常住對道眾以「禮請」,請道眾虔誠「接駕」。半夜開靜,廚房備「胡辣湯」麵食等。客堂備果茶請高功、經師、書記、殿主、典造用茶點。堂頭點響,道眾赴齋堂喝「胡辣湯」吃早點。鍾板掛三板上早課殿,八大執事搭衣排班請監院拈香,誦至「心印經」前,依科出壇接駕。高功依科做法事,三請香、三稱職,最後請玉帝像歸位,監院拈香,經師念心印經,大眾「傳供」。傳供時道眾、執事於殿外跪成一行,直至「高灶」,傳供一般為每樣七品,亦有九品或五品的。除鮮果、乾果、炸食、點心之類,怕傳供時滾落掉地外,從高灶傳出的香一炷、新筷一雙、飯、菜、饅頭等。供傳畢,道眾,執事歸位,念大供,化表、奠茶,接駕科完。經師接誦心印經,早課經至出壇、祝將、轉天尊,早課完。 (18)接駕天尊板:聖駕高台後所供「天尊板」,是極尊之板,除接駕、過年用幾次外,常年供在玉皇殿阿。接駕早課,經師舉天尊時,巡照依韻於「天」字上下板,中間一板在空間,第三板打在「尊」宇上。經師念經磬眼皆在「天」字上,所謂「打天不打尊」。唯此板要打在「尊」字上。三板,起「天」落「尊」,不得打錯,巡照打錯巡照受罰,巡照下過三板,舉板向上一躬,轉身擊板,五七步一擊,繞前後院一周,至案前落「四御,,供板於案,三禮後,回寮。此板最忌撞碰板,碰板必罰,為之消災免罪,典造、圊頭亦不保香,蓋亦為撞板者施慈悲故。據道友談,本來都去陪殿,碰不了此板,凡碰此板不死亦大病或其它大災難。正月初一至初五日每天早、晚要下天尊板。過初五此板收起。二十五日午飯經師在客堂吃客飯。客堂設席。 (19)過年規範:借月二十七日下午算大帳,二十八客堂備席請團年。年三十日下午于山門外設香案,供本宮前羽後化各派霞靈牌位,巡照下過普板,高功、經師於大殿搭衣起韻去山外「召請」(攝召),監院拈香,攝召畢,經師引道,監院捧牌位去祖堂安位,是為「請羽化道眾回常住過年」。各殿主去廚房請供,書記寮請表。晚課,出壇祭孤,轉天尊。下殿後經師起韻打法器引監院到各處神位前「化普表」。止靜後吃過晚飯稍停一刻,執事排班請監院,經師大廚房「接灶」。經師到客堂吃果茶。畢,發鼓行祝壽科儀。畢,雲集祖堂。畢,大眾給監院辭歲,監院給大眾辭歲,道眾普同辭歲。學生給先生辭歲。初一子時開靜,喝「胡辣湯」。早課出壇、祝將、轉天尊,早課畢,化慶賀普表接喜神。 ①接喜神是按這年的喜神方位在山門外設香案,上供「喜神」牌位。寮房先備一隻斗,內裝:花生、核桃、棗、錢等,鬥口用紅紙封固備用。接喜神時,寮房派專職巡寮給道眾散香,道眾持香到喜神案前插香於爐,三叩首畢,拔香一炷快步回到大殿前。監院持香到喜神案前同樣插香於爐,三叩首畢,捧喜神牌位急回大殿此時巡寮燃長鞭炮,跟於監院後,至大殿,殿主接喜神牌位供好,監院禮畢出殿,抱斗站於高桌上喊「喜神回來沒有」?眾接:「回來啦」,監院遂即抓破鬥上所蒙紅紙大把抓鬥內之物撒之,再問,再撤,三問、三答、三撒畢,監院東一把,西一把,前一把,後一把亂撒,道眾擁擠亂搶,監院最後揚斗撒完,巡寮接斗。監院下桌喊:「給喜神拜年」。道眾亂站各處朝上三叩首,知客喊:「大眾給監院拜年」,寮房接喊:「監院給大眾拜年」、「大眾團拜」。「搶喜錢」、「拜年」過程,要使氣氛呈一片觀騰,喜氣洋洋,磕頭也沒次序,有快有慢,你上我下。接過喜神,學生排隊給先生拜年。道友互相拜年。畢,經師大殿發大鼓,執事排班請監院,依科慶賀,雲集祖堂,畢,過早堂吃飯。上午皇經,下午皇懺。初一至初五,經師們在客堂吃客飯。這五天早、晚皆出壇。 . ②初一至初五北方常住吃大饃,十六兩稱,早上一斤一個,午飯十兩一個。過堂另有小模。中午都是「混元菜」。 ③自臘月二十四日接駕後,常住執事一律不再轉動,回常住掛單道眾,一律在十方堂或雲水堂居住,名為「掛年單」初六早飯後,掛年單道眾起單。 ④正月初五日上墳:正月初五下午寮房備「食盒」,高灶備祭品飯菜。巡照下普飯,道眾衣冠整齊,經師大殿搭衣,高功起韻,執手幡至祖堂,監院請「攝召」時牌位,經師引道,道眾跟隨,送至山門外,寮房燃冥帛焚化,經師打法器,道眾排隊到十方墳上墳。上墳畢,散隊,自由回廟。清明、十月一日上墳同此。 ⑤自接駕後每日上午要上皇經殿。正月初一至初九每日上午皇經,下午皇懺,初三月斗,如遇庚申、甲子日亦要拜斗。初八晚上祝壽,初九早上慶賀。 (20)官學:常住於每年九月十五日至臘月十五日,成立講學、韻學。都講講經,高功教韻,為之「冬學」。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亦成此兩學,為之「春學」。兩次學皆常住所設「官學」,都講、高功不得辭其責。此常住培養後學之慈悲設施。在本學期學生補單上殿,經師讓給法器,打錯、念錯不受罰。 (21)發單錢:常住每年於四季之仲日,即三月十五、六月十五、九月十五、臘月十五日發給常住道眾「衣單錢」,單錢按道友掛單天數多少算給,首領執事稍多於果茶執事,果茶執事稍多於散單執事,差距不大。單錢視常住經濟情況,沒有定規多少。年三十發「歲錢」除首領執事外,一律一樣多,皆用紅紙包封。於三十下午領茶點時,每人一份。 (22)普板請坡:常住於農忙季節,開鐮收割時,巡照下普板請忙,常住所有道、俗人等及回常住掛「忙單」幫常住收莊稼的老修行,每人草帽一頂、毛巾一條。普請後,一般不準自動起單,初一、十五亦不過堂吃飯。經師除祖師聖誕舉行祝壽、慶賀朝科、上皇經殿外一律全坡,遇禮斗日,上午半坡。除大廚房、茶頭、大殿主、值日各、寮不出坡外,一律出坡,監院、都管半坡,道知隨輪流值班。夜巡亦半坡。直至謝忙為止。經師出坡,大殿主上殿念魚子經。每日三遍殿,不能少。 (23)戊日:據《九天神霄戊日禁忌》云:「昔漢武帝好道求仙,於元豐元年七月望日,感西王母降臨,帝問曰:世間蟲蝗,水旱之災緣何而至。王母日:此皆下民無知,四季之內,六戊之日,犁除田地,冒犯陰陽之禁忌,致使水澤不降,百穀不收,民遭饑饉。帝日:戊禁最重如何禳解,可免此災。王母日:戊禁最重,無法禳解,不惟蟲蝗水旱之災然,四時所犯,各有災殃,當禁之。戊日不可澆灌肥糞觸穢地靈。春犯六戊,則令人促壽絕嗣,動土,犯帝星。夏犯六戊,則令人眼目失明,飛災橫禍相侵,動土,則犯土府星辰。秋犯六戊,則令人遭瘟痤時病,動土,則犯五嶽四瀆。冬犯六戊,則令人官非口舌,耗散財物,動土,則犯后稷皇社。世人能畏天地,不犯六戊禁忌,即得時和歲稔,衣食自然。言畢,王母須臾上升而去。以上出自《女青天律》」 法官、僧、道等人,凡六戊日燒香誦經,建齋設醮,關申天曹者,喪體減身。知而故犯,殃及九祖,萬劫不原,並無寬宥之門。若平人非接法籙者,罪又減三等。惟道家戊日燒香,玄律最重,倘犯六戊禁忌者,並無解釋之門。可不慎之。 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日。這叫「明戊」念修行皇經和拜靜斗的老修行,亦且忌「暗戊」。「暗戊」口訣為:「正羊(未日)二犬(戌日)三在辰,四月期間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雞(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已日)十豬(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頭(丑日)重千斤」。 (24)賑孤:常住於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日,施放官「焰口」一壇,(南方重七月十五日、北方重十月一)道友羽化,亦放焰口追薦超度。寮房於齋堂搭「焰口」台,值焰口法事殿主,(有經主者,是經主的職務),備燒紙冥資等項,大廚房備「斛食」。書記備以應所須牒、札、符、命。道友羽化,常住備棺木成殮,監院拈香致祭。寮房下普板,道眾、經師送靈至墳地入葬。處理羽化者遺物,名曰:「賣大單」。送葬稱:「送大單」。 (25)巡寮罰人規矩:巡寮執行任務處罰人時,必須衣冠整齊,莊嚴從事。如不衣冠整齊,犯規者不但不接受,該巡寮還得受罰。 不得頂冠入廁。戴「冠子」入廁要受罰。 (26)獻神供品:平日為:香、花、燈、水、果,是常設之供品,祖師節日,則加供菜、飯等,其擺供次序為從內向外:一茶(水)、二果、三飯、四菜、五饅頭。做道場另有十供之獻,為: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 (27)三清節日:冬至日元始天尊聖誕,北方常住吃餃子或大包子。夏至日靈寶天尊聖誕,北方常住吃麵條。二月十五道德天尊聖誕。 (28)三元節日: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節,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節,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節。 (29)五臘節日:正月初一天臘,五月初五地臘,七月初七道德臘,十月初一民歲臘,十二月初八日王侯臘。 以上節日,為道教重要節日。常住設壇慶賀,廚房「混元菜」供眾。每月初一、十五亦「混元菜」供眾。 (30)方丈、監院升座:常住安方丈、監院,當選吉日良辰上座,常住備齋、襯一堂供眾,普結三緣,不論外請或本常住內選,皆在客堂暫住,吉時已到,巡照下普板請眾,全體道眾衣冠整齊集合於大殿前,知客引新任方丈、監院到大殿拈香。拈香行禮各殿主皆鳴殿上大磬。拈香畢,知客引領,執事、道眾擁護送進方丈堂或監院寮。方丈、監院進寮於祖師前拈香行禮,此時巡寮放鞭炮。晚上止靜後客堂備茶果,請退居監院、果茶執事陪座,知客向新任方丈、監院交待常住事務,退居監院、都管、總理、巡照致謙詞,互道辛苦。第二天早晨,掛過頭飯,巡照方丈堂或監院寮,請出寮,跟隨巡照拜客,如:到大廚房門口,巡照喊:「典造老爺監院某爺拜」。拜完客到祖堂拜祖畢,送回監院寮。早飯後,退居監院、客、寮陪同去「常住護法」紳商處拜客,名為「拜外客」。三天後請外客在客堂赴筵席。 (31)清規: 教主重陽帝君責罰榜(《道藏》。楹。八) 夫道之理者,杳冥太極之上,豈可易見。故天下尋者多悟者少。空虛無為之道,乾坤浩浩,自然之氣,陰陽光而生物像有作,奈何今萬古遠矣!且以藤納孤行,而自分也,動止形儀,不可違也。茲者,以得居善地,私結聖堂,率千里而來之善侶,合十方有信之良朋,故立教規,幸希笑覽。 一、犯國法遣出 二、偷盜財物遺送尊長者燒毀衣缽罰出 三、說是談非擾堂鬧眾者竹篳罰出 四、灑色財氣食葷但犯一者罰出 五、奸滑慵狡嫉妒欺瞞者罰出 : 六、猖狂驕傲動不隨眾者罰齋 七、高言大語作事躁暴者罰齋:八、說怪事戲言無故出庵門者罰油 九、幹事不專姦猾慵懶者罰茶 ! 十、犯事輕者並行罰拜 右伏以遍請知音,今依此法,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室而居與燕子,勤勞言化而自我。法不加於上善,剛不過於至柔。聖人三省其身,可謂大矣!幸遇明師,善逢聖教。若不教行,豈為上善。曉示合堂,常加覺察,毋致違犯。依此禁戒之後,不得男女混雜,縱心恣意。切恐十方施主,飯食難消,不念寸陰可惜,不可虛度。謹慎修持,庶得道心堅固,不戒恐失前程,請細思詳。謹榜。 十方常住皆有「清規榜」。所列「清規」,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陝西張良廟任永真方丈撰序之《三乘集要》。「榜」前序言為:「律壇清規榜。竊聞,教明皇王之法律,堂著太上之清規,在內在外各有專司,一出一入俱有綱紀,德隆者蒲團打坐,學優者撰書藝文,誦經者朝夕殷勤!募化者盡心竭力,才能者任分細務,識周者總理綱維,勿談是非,勿竟長短,勿為戲謔,勿歌妖艷,剛強性滅,遜順自然,無心失錯猶可寬恕,有意乘違理必難容,輕則責罰,重則斥逐,道法俱在,執事勿忽」。榜尾云:「以上條款,乃叢林規模,大眾威儀,不得越之。太上教相,關係非小,必須各自覺照,彼此指點,勿致有犯,務在遵行,須至榜者,右榜通知,天運年月日榜示押」。全榜共三十六條清規。處罰最重者為:第二條:違犯國法,奸盜淫殺沾辱道風者,按清規重責四十,炙斷眉毛逐出。第六條:欺抗尊長、違令公務,恃強僭分者,重責三十扁拐逐出。第二十八條:大眾常住,不得葷酒賭錢,敗壞教相,如違犯者,重則逐出,甚者炙眉。 再有:傅勤家所著《中國道教史》所錄,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十一月北京白雲觀清規磅。榜前序言為:「全真演教宗壇,恭聞太上立教爰啟清靜之門,祖師開壇,聿重規矩之范,欲求心清而意靜,必須蹈矩以循規。故美玉成器,全賴琢磨功深;精金再熔,具憑鍛煉力厚。本常住邱祖開建以來,夙號會仙第一叢林。名垂京師,日華雲爛,近處畿中,鶴舞鸞翔。幸托宇萃四海之羽流均瞻教相,凡十方之檀信共仰元氣。苟未能先登道岸遂白日以超升,還宜確守仙型凜箴規而踐履。功當自盡,過在必懲。謹將清規,開列於後」。榜尾云:「以上清規條律,原系祖師之玄范,指示後學入道之階梯也。抑且功完行滿,不患仙階難登,瑤池難赴。有志入道者,當以身命為本,廉恥為重,戒之慎之。須至榜者,右榜通知,咸豐六年十一月」。全榜共二十三條清規。處罰最重者為:第二十三條:違犯國法,奸盜邪淫,壞教敗宗,頂清規,火化示眾。 再有:瀋陽太清宮偽滿康德年間(公元1934--1945年)邢赴靈監院等所撰輯《全真須知》中之清規榜。榜前序言為:「伏以,道居象帝,東華之先,萬物同伏,無為淳樸,之後,三教始依,居塵出塵不易,在欲無欲為難,每見愚蒙,常沉苦海,污濁垢塵;高明之士,宜加察悚,勿墜迷津。太上開不二法門,忍辱第一;祖師演缽堂之教,規範為先。天上不容無禮神仙,人間豈有犯規羽士。此修心煉性之所,非醉生夢死之場。如談說人我,講論是非,如此存心,焉能超世。茲者,共居善地,爰立聖堂,聚千里而來之善友,合四方有道之良朋,務要互相警覺,共掃前非,莫起絲毫妄念,休生纖芥嗔心,戒凜冰霜,心持砥礪,規律施行」。榜尾云:「以上條款,告白合眾,令依律法,共遵元范,故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堂共居,豈無資藉。常住大眾,各加覺察,勿違致誤,有犯清規。依此禁戒之儀,毋起縱恣之念,切思十方飯食難消,須惜一寸光陰易過。每常謹慎修持,庶得道心堅固,謹榜」。全榜共二十九條清規。處罰最重者為:第一條:凡奸盜邪淫,敗太上法律,壞列祖之宗風,架火焚身。第二條:拐帶欺騙者炙眉燒單。第三條:擾亂清規不遵律法者杖責革出。第五、六、七、八條皆杖責革出。 再有1983年第十一期《道協會刊》余仲珏譯日本人吉岡義豐所著《道士的生活》一文中介紹的「清規」(1940—1946吉岡義豐在北京白雲觀小住)。吉岡介紹的較粗略,僅分類記了條文,前言和結束語皆沒有。其原文如下: 「……白雲觀的清規玄范如下:1.罰跪香的:開靜不起者跪香,雲集不到者跪香,朝真失儀者跪香,出不告假者跪香,結群閒遊者跪香,不講衛生者跪香。2。罰遷單的(即降職):集聚閑類者遷單,鍾板錯誤者遷單,殿堂不潔者遷單,濫用職權者遷單。3.罰催單的(即逐出叢林)茹葷嘗酒者催單,擾亂執事者催單,不服派遣者催單,驕慢師尊者催單,貽誤所習者催單,不遵細則者催單,攻訐人短者催單,妨害觀瞻者催單,戲謔鬥毆者催單,夜不歸宿者催單,假滿不歸者催單。4.罰開革的:不遵戒律者開革,染有嗜好者開革,故毀公物者賠償杖革,公費私己者追究杖革。5.罰送究的:竊盜經典公物者送究,集眾擾亂本觀者送究,不慎火燭者杖革送究,假道惑人騙財者送究,假冒本觀募緣者送究,妄談國政者杖革送究,干犯國法者杖革送究」。共三十二條清規。 從以上幾個「清規」比較起來,一個常住和另一個常住,在同條款中處罰有所不同;就是一個常住,前後也有所不同。如:「違犯國法,奸盜邪淫,壞教敗宗」這一條,北京白雲觀四十年代的清規僅以「干犯國法者杖革送究」了之,隻字不提犯「奸盜邪淫,壞教敗宗」作何處罰。 由以上幾個清規我們可以看出:時代不同、國體、政體不同,清規也有所修改。上述四十年代的北京白雲觀清規是明顯修改後的清規,有些條文定的很籠統。如:「貽誤所習者催單」,「妨害觀贍者催單」,「不遵戒律者開革」等,很不具體。 清規是道眾行為規範。國有國法,黨有黨紀,廠有廠規。廟有廟規,亦理所當然,但不能超越國家的法令,與國法相抵觸。 (32)冠巾:「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為道人的儀式。這種儀式只在子孫廟舉行。很多子孫廟都遵循著一條規矩:新出家者在廟行三年苦行,沒有過失,才給「冠巾」正式有自己的度師。沒有「冠巾」沒有正式度師。行行期對廟中老道士們皆以「師父」稱之。也有進廟幾天就有師父的。這主要看小廟子孫多寡。會不會因收徒引起「家務」爭端而訂立廟規。冠巾又稱「小受戒」。據《冠巾科儀·序》云:昔長春祖師,成道之後,遍歷天下,闡揚道範,演禮開壇……又恐出家無考,紊亂玄規更增罪孽,故留簪冠科儀。俾初皈玄門之人即能知禮知警,知奧知戒。嗣後有功有過,天曹有案,照年照月稽察對號。……凡出家者,度師必親為誦經禮懺。如自悟大乘,未請科事,不妨延友代誦經禮懺。先令罪過消除,方可穿戴太上巾袍。次奏疏文,上達三官大帝,牒移太乙靈官部下,即當擁護。……日後大丹成就,三官大帝自堪實保奏。不遵玄科,不請冠巾,上界不知。臨回首時,縱然強戴冠巾,亦同庸俗之魂,繩捆索綁同入酆都。凡上志之士丹就超升,自有諸神迎護。中志之士苦行圓滿,鬼卒都來叩接。又有雖皈依玄門,不習正道,作孽百端,無常一到,惡報固在,若到陰司,身受苦刑。如在宗祖位前冠巾裝束,而鬼卒即不敢擅加擊拷,亦少受枷鎖之苦。此冠巾科儀最要之事也……倘有出家時,本師未請冠巾,而本師遠遊他方,或已羽化,可專拜學師,傍設本師牌位,遵科冠巾,亦無不可。切不可更改本師與己取之法名。若本廟無力請道友修設科儀,即隨他廟之科儀求師冠巾亦可。……」。 行冠巾禮,有數師,高功為冠巾師。度師即恩師,是親師父。梳發挽髻者稱:攏發師。引導行禮的稱:引進師或引禮師。 (33)表文規範:升表上疏,乃陳情之章奏,不可粗心大意,書寫不可錯訛脫落。最後聖號一定要落在「黃道」上,如落「黑道」,求功不著反為過。其數黑黃道法為:「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十二字,凡帶「走之」的字為「黃道」,余為「黑道」。從表文第一行起,一行一字(或一行只有一字,也要按一行算),數到聖號行。如聖號趕不到「黃道」,就得用「抬頭減行法」或「抬頭起行法」增減行數。 表筒用黃紙長方筒式,上部齊上封邊,貼紅紙印「龍頭簽」,簽中框內寫某某宮闕,「龍頭簽」下沿,下齊表筒下封邊,以小三角紅紙齊邊壓著紙條。如「斗姥疏:「龍頭」中寫「大焚天宮呈進」。紅紙條上寫「道宗門下」四個字,紅三角上寫「謹封」二字。表文用毛筆正楷,字越小越好。 (34)商量公事:每晚客寮首領要到監院寮同監院、都管研究來日事務一次。無事,少坐即散。 (35)十二黃道日歌: 子午臨申地,丑未戌上尋,寅申居子位,卯酉卻加寅,辰戌龍位上,已亥午中行。一青龍黃,二明堂黃,三天刑黑,四朱雀黑,五金匱黃,六天德黃,七白虎黑,八玉堂黃,九天牢黑,十玄武黑,十一司命黃,十二勾陳黑。此亦即: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十二字黃道法。


推薦閱讀:

道教八大神咒普通人可以念嗎?
【信仰篇】張澤洪:論道教的黃帝信仰
道教常用手印訣式介紹(2)
周敦頤與道教蔡宏

TAG:道教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