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慈舟法師選集01

慈舟法師選集

慈舟大師傳

道源法師著

慈舟大師,示生於前清光緒三年,歲次丁丑,九月十九日。湖北省隨縣人。俗姓梁。父諱禮簡,法名真法,母黃氏,法名寂智。皆受三歸五戒。師幼年習儒,且隨父母學佛。既長,常懷出世之志,而以親老不克如願。

光緒二十七年,歲次辛丑,師年二十五歲,開始教讀,為儒師者十載。

宣統二年,歲次庚戍,春,真法老居士西歸。師痛先父之早逝,感人生之無常,爰再請出家於慈母。母泣告曰:『汝父往生,汝侄林立,勿得更為老朽使汝不遂所願,汝出家可也!』於是拜別慈顏,與其妻室同時出塵。師投本縣佛垣寺,禮照元老和尚為剃度師。易法名曰普海,慈舟其字也。時年三十四歲矣。是年冬,於本省漢陽縣歸元寺,大綸心經律師座下受具足戒。次年,回剃度本寺,侍照老念佛。

中華民國元年,歲次壬子,在本縣天齊寺結夏安居。二年夏,遠赴揚州長生寺,親近元藏老法師聽習楞嚴。於冬,赴鎮江金山江天寺,依止慈本禪師參究禪那。三年夏,復往揚州寶輪寺,聽元藏老人講法華。是年秋,月霞老法師在上海哈同花園,創辦華嚴大學,師往執弟子禮焉。詎開學未久,因故於冬季遷全校於杭州海潮寺。師隨往,專究華嚴。至民國五年畢業。朝拜普陀,九華兩聖地。六年春,侍月霞老法師於漢陽歸元寺講楞嚴經,暨武昌中華大學講起信論。月霞老法師,實為中興華嚴宗之大德。如近年以來,宏法南北者,若應慈,戒塵。持松、常惺諸龍象,胥為當年華嚴大學之學子。師於時,獲益獨深。歷年以來,專宏華嚴者,良有以也。

七年春,應河南省信陽縣賢首山華嚴大學慕西同學之請,開講大乘起信論,是為師宏法之始。講畢,與慕西法師結伴朝禮五台。歸至北京,聽諦閑老法師講圓覺。

八年,靜修於武昌普度寺。九年春,于歸元寺聽德安老法師講觀經疏鈔。是年秋,於漢口九蓮寺,輔助同學了塵、戒塵兩法師,辦華嚴大學,是為師辦僧教育之始。至十二年春,華校圓滿。被聘住持漢口棲隱寺。是年夏,應杭州靈隱寺之請,開辦明教學院,不幸因江浙戰事而中輟。秋,至上海靈山寺,講演普賢行願品。冬,復應常熟縣虞山興福寺同學惠宗和尚之請,籌備法界學院。十三年春,正式開學。

十四年,至河南開封講地藏經。十五年,至安徽省當塗縣講般若經。

十七年春,師以歷年積勞,身弱多病,乃離法界學院,赴蘇州靈岩山,念佛靜養。時學子中,不忍離師,隨侍入山念佛者十八人。是年秋,應鎮江竹林寺之請,創辦竹林佛學院。仍以病體不支,於十八年春,返回靈岩山。嗣應印光老法師、真達老和尚之請,接任靈岩住持之職,開建『常年打七』念佛堂。印老,真老且親為外護焉。十九年夏,由山至漢口武昌兩佛教會,各講起信論一部。講畢回山。

二十年春,復應武昌洪山寶通寺之請,講圓覺經。更應該省佛教會之請,在武昌抱冰堂再講圓覺經。是年秋,福州鼓山虛雲禪師,派人來鄂迎請。師不辭山水,同往鼓山,籌辦法界學院。二十二年秋,正式開學。講演華嚴大經,至二十五年春圓滿。復應諸大護法之請,於福州城內法海寺,再辦法界學院。而是時青島湛山寺,倓虛老法師,派人蒞福堅請。既不獲辭,遂同至青。講演比丘戒相,提昌結夏安居,教風為之丕變。是年秋,倓老法師同王湘汀居士等,邀請住持北平凈蓮寺。以南北遙遠,無法兼顧,乃於二十六年春正月,將福州法界學院遷移來平。二月初,開講華嚴大經,至二十八年秋圓滿。期中常應本市廣濟寺、拈花寺、居士林、暨外埠天津、濟南各處,禮請講演經論,未及詳記焉。

三十年春,師之開示錄出版,是為師之言教刊行化世之始。是年秋,開示錄第二集出版。

三十一年,師結夏於安養精舍,為眾講演普賢行願品,記錄成冊。及師所集之毗尼作持要錄,同時出版。

三十二年春,天津功德林,請師請阿彌陀經,其講記即行刊出。

三十五年,歲次丙戍。住極樂庵,單雙日輪講楞嚴經及四分律。結夏將圓滿時,講演盂蘭盆經。講錄隨時出版。是年秋,居安養精舍,繼講楞嚴經。

三十六年,二月間,於安養精舍,傳授二部僧戒。是年秋,應靳雲鵬老居士之請,至天津居士林弘法。並於當地監獄講地藏經。旋因福建陳大蓮居士之敦請至閩,於是乘輪南下。道經上海,訪應慈、持松、諸同學。駐錫普濟寺,居半月赴榕。羅鏗端居士等,迎師駐錫舍利院。院中供有印光、弘一、兩大師之舍利。環境清幽,為榕郊勝地。遂與隨從諸學子暫住焉。

三十七年春,曾在海潮寺,大覺寺,地藏庵,主持念佛七,逐日開示。在舍利院念佛七中,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要義。夏,鼓山湧泉寺,曾有請師復興法界學院之議,事未決定,而陳大蓮及雙泉寺,已一再促駕,乃赴閩北。先至雙泉寺。寺在邵武城外,三十里許,山中,為閩北名剎,師結夏於此,為寺中大眾,講四分戒本,及四諦要義,安居期滿,赴泰寧。該地為陳大蓮居士家鄉。抵達之日,善信人等,手持香花,迎於郊外。至北門外之天王寺,所經之處,民眾瞻禮,鞭炮之聲,不絕於耳,盛況空前!在天王寺,講普門品,半月圓滿。復應善信之請,至距城四十里之『古台岩。』是冬,住岩洞中,頗為靜謐。為隨從學人,講大乘起信論。專心講解,精審透闢,咸沾法益!

三十八年春,離泰寧,返福州,仍住舍利院。為學人講梵網經,及四分律。佛七中講『稱讚如來』要義。三十九年冬,應泉州靜遠法師之請,蒞泉州轉南安楊梅山小雪峰寺,講八大人覺經。記錄為『八大人覺經淺釋』。即於雪峰寺度歲。

四十年春,在雪峰寺,為大眾講大乘起信論。錄為『講記』。即行出版。冬,至泉州承天寺,主持佛七,講凈土要義。

四十一年春,回福州舍利院。夏,廈門市廣心和尚,請師至南普陀寺。因身體不適,乃至鼓浪嶼日光岩休養。秋,四眾恭請,住持南普陀寺。晉山典禮,至為隆盛!曾為漁民百餘人,授三歸五戒。但以身體虛弱,仍去日光岩休養。在養病期中,口述『增訂自修日課簡錄』出版。

四十二年夏,為北平四眾代表堅請,遂返北平,仍駐錫安養精舍。

四十三年,二月某日,師夢見月霞老法師,囑令弘法!乃在觀音七中,力疾開示:『尊重』『恭敬』『不輕慢』等要義。講話聲音已微弱!但自課拜佛彌勤!

四十四年夏,於安養精舍,傳授二部僧戒。

四十五年,五月間,病重!類似中風,不能言語,但神智頗清。或師預知時至,不願再說話,以便專心念佛!送入醫院,治療數月,病勢已大見輕,乃遷回精舍瘠養。

四十六年,歲次丁酉。十一月十七日,早七時,師自睹接引佛像!於大眾助念聲中,微合雙目,安詳舍報!七日後火化,送龕者數百人。獲舍利數千粒,五色繽紛。靈骨分供於北平西郊青龍橋觀音寺塔,及蘇州靈岩山普同塔。

嗚呼!時至今日,眾生之苦,已不堪言狀矣!而能救眾生之苦者,舍佛教其誰與?第觀佛門緇素,方在度其狂然茫然之生活,誰知負此責任?誰能負此責任?自苦不救?遑雲救他?幸於是時,有應運而生之大德興焉;慈舟大師:以佛徒之不識教義也,爰創辦法界學院以育僧才。雖南北遷徒,不以為勞。又以僧教育之必以毗尼為基礎也,乃提倡戒律,不遺餘力。近年南北各剎,多有遵行『安居』『持齋』之制者,實大師提倡之力也。至於凈土法門,普攝群機;啟建四眾共修念佛會,與創辦互助往生會等,皆規模昭著,無待贅述焉。嗚呼!方冀大師常住世間,致佛教於復興之地,救眾生於慈航之舟。遽聞生西,不禁為佛教悲!為眾生悲矣!

大師示生於前清光緒三年,歲次丁丑九月十九日,往生於歲次丁酉,十一月十七日,世壽八十一歲。僧臘四十八載。

西元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八日中輪沙門道源恭書於台灣省基隆市正道山海會寺

慈舟法師傳授於禮佛三拜時應默誦各偈所獲利益不可思議謹照錄

第一拜發露實相懺悔弟子某某願與法界眾生同修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發露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實相懺悔)

第二拜發願修道弟子某某願與法界眾生

同消三障諸煩惱同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三拜同普賢迴向弟子某某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圓瑛老法師序

自古高僧,咸從腳踏實地來。惟實乃能虛,虛則無所不容。能容必能化,化則無所不妙。妙則語默動靜,瞬目揚眉,頭頭是道,此高僧所以成其高也。然腳踏實地,豈易言哉!昔我世尊,金河顧命,謂阿難曰: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誠以有。欲荷擔大法,演唱真宗,非牢戒足不為功。楞嚴經云:『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則戒為無上菩提本也明矣。丁茲末法,去聖時遙。波旬鼓焰,佛日將沈。不有大心之士,乘時出世,扶危振困,弘范人天,其將何以使正法得以久住,佛種不至斷絕耶!

慈舟法師者,持戒精嚴律己謹飭。昔日主講本山佛學院,諄諄以戒為定慧之初基,勖勉諸生,北上宏揚,道風愈播,緇素咸欽,無待縷述。近者由其皈依弟子,記錄師之開示,以詔後學。而中輪法師,從京師來函,索序於余。余養晦滬濱,杜門著述楞嚴講義,因念與師相契,己非一日,烏可不贅一辭。夫古德拈頌警策,開示後學,無非欲令悟入佛之知見也。然欲泛覺海,須賴浮囊,乃能誕登實際理地。揚眉吐氣,師之開示,著眼於斯,豈是一般好弄玄妙之宗師,所可望其項背哉。至於以凈土為歸宿,而深勸持名,尤其婆心懇切,法眼高超。其他興學講經,為法為人,非有大願力者,曷克臻此。是誠人天眼目之所寄也。師之略歷,中輪法師已紀其梗概矣,他何所言。惟望閱是錄者,當以師心為心,師行為行,則不負師之苦心也已。是為序。

古閩鼓山湧泉禪寺圓瑛序於滬上圓明講堂

體敬法師序

古云:『孔子之德,游夏不能贊一詞。』子游、子夏、孔門之賢哲者也、尚不能贊於其師。敬何人斯,寧堪以管窺蠡測之智,贊如天如海之善知識乎。然敬之得親近於慈公座下者,始於己巳,奉侍杖履二時請益,南閩北燕,多載追隨,縱懷彌高之感,寧無一隅之得。今當四眾同願,醵資印刷第二期開示錄之期,敬雖無能善頌善禱獨不能就本分一言之耶!且十三四載以來,所以得關於善知識,而執持憶念不敢忘念者,亦只本分二字而已。不思議經云:『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則善知識之所以弘揚雜華者,亦不過令眾生得證本分上之法界性耳。起信論曰:『法性理體本無毀犯,隨順法性,持清凈戒。』則善知識之所以嚴凈屍羅者,亦不過令眾生恢後本分上之清凈心耳!古德雲『自性彌陀、唯心凈土』善知識之所以普勸念佛者,亦不過令眾生往生本分上之極樂國耳。且善知識之終日孜孜上求下化,如說而行,如行而說者,莫不自認為本分事。既自認為本分事矣,正不必以非本分語相讚頌也。且本分之為德也,縱有生花之筆、翻蓮之舌、又烏能讚頌於萬一哉!是以敬不為讚頌而但就本分言之也。善知識既以先覺本分而說開示矣,諸位同願又以護法本分印刷而流通之,敬亦只得就隨喜本分而為之序耳。願讀開示錄者,人人證得本分,則人人皆自性天真佛矣。敬今為不盡本分者勸,為盡本分者賀,且將以不善贊之贊,留待為證到本分者贊也。是為序。

辛巳年申月學人體敬謹序

慈舟法師開示錄

真參實學

佛法深遠廣博。末世眾生業障重故,善根淺薄,壽命短促,不能如古人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乃至一目一行,亦復不能。即使精進勇猛,盡此形壽,亦難精通三藏。既不能精通三藏,各人亦要知道分量。只得『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學佛法的人,就要如此。不可妄說,亦不可盲修。參要真參,學要實學。

認真參與禪相應,認真學與教相應。參禪要明心,學教要開圓解。並且學教者須通宗,學宗者須通教。古人云:『通教不通宗,如蛇鑽竹筒。』蛇鑽竹筒,鑽通了一節,第二節又不通了。相似學教之人,於不懂得的字句,請教人破字消文,換一個地方,又不懂了。所以學教必須通宗,通宗必須學教。佛法三藏十二部經典,無非一個心法。經是標月之指,心是所指之月。既開圓解,則不但知標月之指,亦知所標之月矣。

宗門稱教外別傳者,即是指經所指之月也。學教者若藉教觀心,又安知宗不是教內真傳呢?故學經觀著心即通宗。宗者心也,心為主也。教雖與宗不同,然而學教正是明宗。不學教而欲明宗則甚難矣。因為三藏十二部經指了又指,大家還不明白。離經豈不更難嗎?故曰『說佛法者,離經一字即同魔說。』不學宗欲通教,亦復甚難。故又曰『學佛法者,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現在之人,善根淺薄學教者難以通宗,通宗者又未必能通教。果然是善根深厚的人過去生中通了教、通了宗,不過是有隔陰之昏,出胎之迷。是這種人,學教就可以通宗,學宗亦可以通教。末世眾生,號稱通宗。既不通教,則未必真能通宗。不開圓解,安能明心。不明心地,又安能大開圓解?

以宗教難通故,就該做『慎言其餘,則寡尤。慎行其餘,則寡悔』的工夫。慎言其餘者,免造口業,而落謗法因果也。慎行其餘者,免盲修瞎練,墮坑落塹也。多見闕殆。殆者謂於佛法有踏不實在處。多聞闕疑。疑者謂於佛法有疑惑不懂處,應當慢慢站著,謹開口慢開言,說不得的不要亂說,行不得的不要亂行。譬如看見前面有人把車推翻了,我應以前車為鑒,不跟他學推到險道去。到險道則生死無盡,要了生死是很難的。總要向了生死處行去。不然天天增長生死,反以為是了生死,豈非大錯嗎?

學佛法最難的就是守佛一個家規。因為佛的家大,規矩不得不嚴。佛之家規即戒律也,條規繁多。膽大的,學好多年的佛法,還摸不著家規的邊際。果能立志守佛家規學去,則龍天擁護,諸佛加被。不遵佛的家規,不受佛的約束,即令外有人來管,八部鬼神就要把你送到三途中受苦去了,還談甚麼通教通宗呢?

略談學佛大要

學佛法宜慎始要終。古人云:『打頭不遇作家,到老反成古董。』是故初學應慎之於始也。又云:『出家之人,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即不慎始要終也。故曰:『勇猛心易起,長遠心難發。』此皆善根淺薄故。有善根者,關於戒律,當急學急受。出家人學戒者有之,居士學戒因緣甚少,久熏佛法的居士是知道的。

初來三寶門下的居士,恐怕不知怎樣入門。入門之道首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即與三寶之門相通。三寶之門,是無形無相之門。得法的,一下子就進門,不得法的,一輩子也進不了門。菩提者,覺也,發菩提心,即是發覺心,是將心之光明,放出一點來。眾生之心,本具足光明,以迷惑本心,故昧而不顯。雖不顯,而光明仍在,如寶鏡埋在泥中,必自泥中取出磨擦,去其泥垢,固有光明,方能顯現。世間一切法皆是因緣所成。古鏡是因,磨擦是緣,因緣和合,則垢盡光顯,皈依三寶,亦復如是。眾生之心為因,三寶為緣,藉三寶薰習力,而法性理體本具大智慧光明即顯。發菩提心者,是由本覺光明,起始覺光明。始覺者,始知世間無常,始知一切境界是假是苦,所以要發覺心。不但自覺還要覺他,不但自己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還要勸家親眷屬,及所識之人,亦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是發的菩提心,行的菩薩道。戒者,止惡防非,為無上菩提本,是故人人皆應受戒。學戒如僅受而不持,就可惜了受戒一番善根。殺盜淫妄為四根本戒,故五戒、菩薩戒,首戒此四。比丘二百五十條戒,其中二百四十六修戒皆是護此四重戒的,比丘尼亦然。茲將殺盜淫妄酒五戒,說其大概:

殺戒不但不能殺人,不殺畜生,乃至微細昆蟲,亦不得殺。因十法界佛性平等,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彼畜生道眾生,為造重惡故,墮惡道。待罪報受滿,轉身為人,仍能修行,以至成佛。若殺死一昆蟲,即是殺一未來佛,亦即是殺過去父母。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殺生害生,不順孝道。吾人在六道中受生時長,歷劫家親眷屬,當然眾多。今生我幸得人身,當思救護沉溺惡道的家親眷屬,何忍傷其命而食其肉?故見畜生被殺,應方便救護。且貪生怕死,人畜皆同。畜生被殺時,以力不能敵,含恨而死。來生相遇,即是冤家見面,必加報復。楞嚴經云:『人食羊肉,人死為羊,羊死為人。』語云:『吃四兩,還半斤。』可不懼乎!昔文殊菩薩示現人身,路經屠戶之門,見數人擒豬,將欲宰殺,豬乃狂奔,不易捆綁。遂謂屠人曰:『何用多人為?吾殺此豬,一人足矣。』屠戶為省人工計,異日即雇彼殺豬,彼乃以人名喊豬,豬即應之,馴來其傍。屠主曰:『不殺此豬。』又以一豬令殺。彼又以人名口喊之,豬又馴服而來。屠主又驚駭曰:『不殺此豬。』彼先後所呼之名,即屠主父母,故皆不令殺。彼父母以殺豬為業故,死後變豬。屠主遂改業,不敢再作殺生之事。人人若皆知因識果,決不敢殺害眾生。真是發菩提心之人,遇有蚊蟲來食身血,應發供養之心;即或不能發供養心,亦不可起嗔恨心。宜用柔軟語,作是念曰:『我是初學菩薩,不能滿汝之願。』輕輕拂去,切不可欠命債。須知有意殺者有意還,無意殺者無意還。好殺者必得短命報。對於不食肉放不下者,可於臨食時觀想,我所食的,是未來佛之肉,是過去父母之肉。如是觀想,必能斷食肉之習,不造殺業,亦不遭被人殺之報。戒殺放生,可以懺悔往業,增福延壽,功德無量。

盜戒,較殺戒難持,若僧若俗,皆易犯之。出家人若無人見,自取常住食物私食,即犯盜戒。乃至不好好修行,張口吃一口飯,飲一口水,悉皆犯盜。語云:『十方一粒米,重於須彌山;若還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在家人亦易犯盜,如為人辦事不實心,令人受損失,皆是犯了盜戒,偷關漏稅,侵蝕國家財物,皆犯盜戒。即在家庭之間,亦所難免。依據戒本開遮持犯道理,取親厚人財物不犯盜,否則不與而取,皆是犯盜。所謂親厚者,非父母手足等之謂也,須具有七種親厚之相: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貧賤不輕。如是無論親與非親,有此七相,皆得謂之親厚。反此,雖是父母手足,非意氣相投不得謂之親厚。凡不與而取,即是犯盜。世人每以兒女取父母之錢,自蓄自用為無妨,不知亦屬盜也。故云盜戒難持。不學戒易犯而難知。

淫戒,出家人絕對禁戒,在家居士,只戒邪淫。梵網經諸家註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薩,正淫也應當斷。這就看持戒從緩從急。從緩先戒邪淫,從急則全斷淫慾。究竟從緩對不對呢?緩則不能了生死。若說不對,佛又何必說五戒,只戒邪淫呢?因為佛是觀機施教,對根機淺人就說緩。所以說半字教、權教、分教,都是不究竟的。佛有攝受門、折伏門,此屬攝受門,用權巧方便,使漸離淫慾。不斷淫是世間法,就佛法說,是應斷的。諸位有未入佛門的,先斷邪淫,入了門,既知佛法意義就要斷淫。淫為生死根本,究竟斷淫,方免輪迴之苦。淫念輕則上升,淫念重則下墮,是故欲界六天,以淫念輕重而分高下。偈云:『四王不凈忉利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久視他化暫。』他化天在欲界天最上層,淫念輕者生之,所享快樂,勝過以下諸天。淫念較重,次第生以下諸天,皆是愈上愈樂,下者次之。.已斷淫慾,則生色界天,所享之樂則又勝過欲界六天。人道眾生,由淫慾生,苦惱極重。簡單說有三苦,分開說,五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身為苦本,設無有身,苦叫誰受呢?佛為一切智人,為大慈悲父母,故說了義教,為欲了生死眾生說淫戒,令斷生因。不生則不滅。不生滅故,則了生死,而成佛道,究竟離苦得樂。深望大家痛念生死苦,立志戒淫。

妄語戒,最易犯。持妄語戒宜謹開口,慢開言,少說話。是故語言遲鈍人,犯時較少,口齒伶俐人易犯,有心學戒者,宜加謹慎。說妄語被人覺察後,即難得人之信任。舌為心之苗,言語虛實關於心之邪正。講話時要覺照,自說自聽,猶如誦經念佛,口念心觀。不然口中念的是佛,心中想的不是佛,心口不一矣!又者,十方諸佛,護戒善神,皆在吾人心中。若不妄語,常為諸佛加被,善神擁護。若妄語,則十方諸佛與眾善神盡知盡見,不能感佛之加被,善神之擁護;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故。

酒戒,酒能醉人,令人神識昏迷。若不戒酒,因之能誤犯殺盜淫妄四重戒,故酒戒亦在重戒之中。有一五戒居士以醉酒故,見鄰家雞來其家遂殺而食之。鄰婦至其院覓雞,醉人答曰未見,並因醉性強姦鄰婦。偷雞食犯盜戒,殺雞犯殺戒,答曰未見,犯妄語戒,強行非禮,犯邪淫之戒,以飲酒故,四重戒同時俱犯,故梵網經云:『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又酤酒戒云:『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是以修行欲了生死,除了持戒,其說了生死之話。故必須受戒,受了戒必須學戒。受一條戒,即是一學處。初聞佛法的人,多生恐怖。聽說佛法,有如是言,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不敢受戒。久熏佛法的人聽了,縱然不能受,也還不驚不怖。要知道縱不受戒,殺盜淫妄亦犯性罪。受了犯戒,犯性罪又犯遮罪。如是因如是果,法爾如是,是為性罪。佛所制止,不遵佛教,是為遮罪。受戒而犯,似較不受戒多一層罪過。不知不受而犯性罪者,墮地獄受苦已,再生人間,難免再造再墮,出苦無期。受戒持戒者,求人天福,得人天福,乃至求佛果,得佛果。犯戒者雖罪加一等,在地獄受苦滿時,即覺前非,立志好好修行,不再犯戒。及再來人間修行,就不犯戒了。故云:『寧聞佛法入地獄,不願不聞佛法生天堂。』誠至言也。吾人慾了生死,及離苦得樂,首先要對冶習氣,勉強受戒。如不受戒,即不知受戒功德,犯戒罪過,難免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飲酒。既造苦因,必受苦果。學佛法人,須具正知正見,遵佛遺教,以波羅提木叉為師。

佛法世法之界別

在佛法中,有人講佛法不離世間法,即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但也有的講佛法與世法敵體相違。不過,大菩薩和光同塵,在世間即同世間人一樣,也有妻子兒女,也作一切世間上事,然而能在世間法上覺悟。如維摩詰居士亦娶妻生兒女,常行梵行。所謂常行梵行者,即無欲淫,其兒女乃示現而生。如佛指腹為胎者,皆不假淫慾而生。維摩詰居士,雖也到酒館賭場妓院等處,但不為其所轉,處處行教化之事。此便謂之不離世間覺。似此自覺覺他之行,乃大菩薩能作。

若謂佛法與世法相違,則必須分得清那一個是世間法,那一個佛法?如此,那就非得學小乘不可,一定要舍家出家,剃髮為僧。世間上的一切事,如士農工商等等,都不可學。這不是與世法相違嗎?所以說佛法與世法是一個亦得,佛法與世法相違亦得,因大能融小故。既和光同塵,又使人厭離世間,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不過在娑婆世界中,任何事物必須要舍,有一放不下即成障礙。這豈不是與世法相違,而被認為小乘嗎?但又不是小乘。此法能普被三根,圓收一切眾生,故非小乘法。按小乘法中,即以證到阿羅漢來論,要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其難如斷四十里急流,始證初果。斷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思惑證二果,又名一來果。後三品斷盡,始證三果,又名不來果。但證三果還未離三界,必須連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斷盡,才超出三界證四果。若念佛法門,不管斷惑不斷惑,就此一念之智慧,無論老幼,盡此一生即能生極樂。雖未斷惑還是世間眾生,即與此界出世間人相差不遠,因惑雖未斷而不起。極樂無起惑之緣故。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心境相應即造業,起淫念即造淫業。如家家有男女,皆須男婚女嫁。一起淫念,業即成就,是為心生則種種法生。但有時心從境生,如心中未起淫念,苟觀男婚女嫁之境,即不免動淫念,是為法生則種種心生。極樂無此境,故心即不起。所以法不生故,心不生。再說士農工商,無非都是為利,士又兼為名。總之不出名利二字,因此即免不了起爭端。你若作言不願我作,我作言不能讓你作,不論親疏,皆是只求我好。農工亦同,總要自己強於別人,以此賺錢謀利。尤其現今商人稱為商戰。貼著大減價招牌,你如此,我亦如此,故稱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士農工商,因為不謀衣食住,故沒有爭奪的樣子。從何而學呢?亦沒有作官的人,因無作惡眾生,故不需官管。不若此世界人好鬥爭。極樂世界一切事都不須人作,只仗佛之福報,仗佛之神力,蓮花化生,出來即有衣穿有屋住,此皆阿彌陀佛願力變現而來。世界上之泥水匠作工,又何嘗不是變現而成呢?不過變現得慢些罷了。阿彌陀佛要化度念佛眾生,不化現此境界,如何能接引眾生呢?是故念佛法門簡而賅,小而大,譬如極樂世界人民,就穿衣一項來論,蓮花化生之身衣自在身,身長衣亦長,依正俱長,還爭奪作什麼?一切飲食甘美甜味,自然現前,食畢碗缽自去。宮殿亦皆自然故,衣食住皆滿足,還爭個甚麼?此點是與我等世間相違,你說是小乘呢?還是大乘?不作士農工商而爭名利,豈有殺盜淫妄。若說是小乘法,普賢等覺還求生極樂哩。等覺豈是小乘?凡夫生到極樂,仗阿彌陀佛之力,能於十方世界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且具六通以隨供應化。你說是小乘呢?還是大乘呢?

你我在此世界,甚麼都放不下,不願生極樂,真是傻子。要知道什麼事都不能到頭,不能千年萬載,常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生死就靠一口氣,朝不保夕!不會看的,認為人生有百千年,豈料人在胞胎死的、活幾個月死的、一二十歲死的都有。若再等到自己有了兒孫,就更喜歡的了不得,誰又知道自己的兒孫何時死呢?

可憐呀!阿彌陀佛婆心悲切,垂手接引眾生,只怪眾生無智慧,不肯信受此法。我們現在不過是各盡各的力,信一分干一分,他走他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你我各各念起來,南無阿彌陀佛!

如何脫離苦海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此苦海甚深無底,廣闊無涯。因摸不著苦海之邊,故難出苦海。若摸著邊,即能出矣。吾人於此廣闊無邊甚深無底苦海中,將如何尋其邊際呢?在苦海中若往前行,愈行愈苦。立住不走,仍在苦中。必須回過頭來,即可看見邊際,邊際即彼岸。彼岸者,諸佛之岸,對此而言彼也。三界皆是苦海,不但生欲界人道、天道是苦,即生至色界頂天,乃至非非想天,亦是苦,福報享盡,仍隨宿業墮落地獄或畜生。吾人不能了生脫死,即是不肯回頭之過。於五欲境,多生貪著,為情受牽纏,名利掛礙,家親眷屬,有的是強冤家,有的是軟冤家。強冤家互相鬥爭,增長生死;軟冤家互相情愛,猶如棉花條,纏頭裹腦,你纏我,我纏你。可是無論是強冤家是軟冤家,不能怪冤家,要怪自己無智慧,與之鬥爭,與之牽纏。若有智慧,對於強冤家,他雖無理多端,其如我之不理何?對於軟冤家,轉情愛為法愛,互相勸引,歸入佛法。我之眷屬,豈可令其在生死海中?如是既得解脫,愛亦不礙。至於名利,為人人所貪。自己品行至臭,還希望人稱讚,而不喜稱讚他人。若回過頭來,不爭名不奪利,見人有少功德,即隨喜讚揚是利他。利者人之所愛,起爭之端,常言道:『今日也不好,明日也不好,還是前日好。』前日者,代表錢兒也。若能回過頭來,不貪是自利。他人貪愛,即讓與之,是利他。我佛如來,悲愍眾生墮五欲網中,不知求出離。故舍王位妻子,出家修苦行,為眾生作標榜,佛初生時,相師言:『此太子必出家為法王;若不出家,即為轉輪聖王。』轉輪王非同國王,僅為一國之君:金輪王王四天下,銀輪王王三天下,銅輪王王二天下,鐵輪王王一天下。佛舍國是舍財,舍妻子是舍色,舍位是舍名,舍王宮珍餚美味,日食一麥一麻,是舍食。雪山一坐六年,若不成佛,誓不起坐,是舍睡。五欲為人難捨而能舍,非淺淺修行,所能辦到。蓋已多生累劫熏修,舍已成性故也。眾生若有此金剛王寶劍智,斬斷五欲,即可超出三界。然亦非一日之功,由看破而至做到,久久修習,而後能成金剛劍智。是故對於情愛名利種種舊習,若能回頭,即到彼岸。

念阿彌陀佛與普賢十大行願

本人屢屢提出。說佛法猶如旃檀,片片皆香。舉起一片之香,即是全體之香。曾講過普賢行願品,讀誦普賢十大行願品,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願,就是整個旃檀。隨拈一行一願,就是片片皆香。阿彌陀佛是總相,普賢菩薩十大願是別相。念普賢行願品,即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即具足十大行願。何以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具足十大願呢?在十大願中,一者、禮敬諸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二字,即是皈依。既皈依,豈有不禮敬的嗎?二者、稱讚如來。梵語阿彌陀佛,此雲無量壽無量光。念阿彌陀佛時即是稱讚佛無量壽,無量光。世間法都是有量的,歲數最大不過六七十歲。贊七十者曰古稀,叟又記得禮記贊人高壽,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頤,到一百以外,就無讚詞了。所以說世間人的壽是有量的,念阿彌陀佛,就是贊無量壽。又世間上讓人佔得好處,人必稱讚曰:『佔光,佔光。』今念阿彌陀佛就是贊無量光,同時所佔的光,也更廣大了。三者、廣修供養。供養有法供、有財供。念南無阿彌陀佛時,贊佛無量壽無量光,就是『法供養』。又既以念佛為法供養,豈無一香一花為『財供養』嗎?四者、懺悔業障。五停心觀中所提的多障眾生念佛觀,故知念佛即是懺悔業障。懺悔有三種:一者、取相懺,二者、作法懺,三者、無相懺。取相懺者,念佛感應道交,得見好相,罪即懺除。然佛力加被有顯加、有冥加,縱未見好相,安知非已得佛力冥加呢?作法懺者,犯戒須向大眾僧求懺悔,以同名同號的佛很多。念一阿彌陀佛,即是向無量無數阿彌陀佛前求懺悔,亦通無相懺。法性無相,念法身佛即能懺罪。念佛不起妄想,即與諸佛法身相應,亦與己之法身相應。清凈法身,一法不立,故契無相理,即得消滅罪障,故曰:『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無相懺即實相懺,實相無相,所以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佛即通三種懺悔。五者、隨喜功德。念佛法門,系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稱讚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叫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依教奉行念阿彌陀佛,豈不是隨喜功德嗎?六者、請轉法輪。念佛就是請佛說法,求見相好,求見光明,也就是請佛說法。佛法常住在世,有機則顯,無機則隱。能念得感應道交,就得見佛,就能聞法。念佛時豈不是請轉法輪嗎?七者、請佛住世。佛本無生滅,隨眾生心生而生,隨眾生心滅而滅,一念念佛一念生,念念念佛念念生,眾生心若能依佛而生,佛即依眾生心住。念佛豈不就是請佛住世嗎?八者、常隨佛學。佛以因感果,菩薩道為因,成佛為果,一切佛皆以普賢行為因,故普賢行為諸佛普因。又十地菩薩皆不離念佛之因,而得成佛,念佛豈不是常隨佛學嗎?九者、恆順眾生。常順眾生性,不順眾生相,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恆順眾生性,何以故?人人都具有自性彌陀,故自性彌陀者,即法身佛是也。同一無量壽,同一無量光,上至諸佛,下至蠕動含靈,皆具佛性,豈不念佛即是恆順眾生嗎?十者、普皆迴向。普賢行願品中說:『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普賢行具足無量福德,故云殊勝。六道眾生沉溺分段生死中,三乘聖人沉溺變易生死中,唯佛超登究竟彼岸,以殊勝行,普為眾生迴向,生佛凈土。約事相說,無量光佛土,距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然事不在理外,故曰:『處處總成華藏界,從教何處不毗盧。』雖說生西方凈主,亦不出華藏世界實報莊嚴土,亦即是生自性中常寂光土。所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所以說念佛具足十大行願。若能讀普賢行願品大乘經,又能念佛迴向極樂世界,當然上品上生。若不認字,不能讀誦大乘經典,專心念佛,不假多方便,亦決定往生。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又說:『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但是我們念佛時,要萬緣放下,以清凈心念十念,、不能往生。若心不清,一邊念一邊又打妄想,那麼,想往生恐怕沒有那樣容易。所以念佛要口裡念著,耳朵聽著,心裡記著,三業清凈,字字分明的念,就會離苦得樂,決定生西。說多了打閑岔,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一齊念佛吧!

應當怎樣學佛

佛法垂秋的日子,不是佛教弟子,不消談得。就是佛教徒,但因為善根淺薄的原故,皈依佛法的人雖多如牛毛,而畢竟成佛的仍稀如麟角。佛教原是選佛場,怎麼叫選佛場呢?無論何人,只要肯用功,而又用得相應的,自然就有覺悟。大家在一處一比,就顯出來了。俗云:『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優秀為人所欽,陋劣為人所棄。歷代以來,選出的諸佛菩薩也不少,以佛在世時說,有九億眾生。於中有三億眾生,見佛聞法;三億眾生,或見佛,或聞法;三億眾生,不見佛不聞法。見佛聞法,證果的多,或證初二三四果,或證三賢,或證十地。其餘三億,或見佛得益,或聞法得益,決不像我們這些眾生,我們這些人都是善根淺薄,沒有選去。要是選去了,今日也不會這樣苦惱。

佛法傳到中國來,選出的亦不少。或由參禪中選出,或從念佛中選出,或由持咒中選出,或從學教里選出,各將本事跳龍門。到末法時代,學凈土往生的也有,參禪悟道的也有。但是因為眾生根機劣弱故,畢竟是中選者少,落第者多。

說到用功上,講到學佛的究竟意義上,應該大家都向心地上著力。就是不能『證悟』,也要求得個『解悟』才是。現在有一班人,就連多數的僧伽也包括在內,他不但不能行,連解也不肯向這地方解。大家常說外道是『心外取法』,不曉得佛教中『心外取法』的人,還多得很呢。因為善根淺薄故,聽見那樣玄妙,就朝著這玄妙的門頭做去。標奇立異,總想比別人不同。好出風頭,自立門戶,種種流弊,是現在隨常發現的。這都是由於過去生中愛好花樣的習氣,深入識田,學佛後,隨順我見習性,又自流露,這是頂不好的現象。

佛有八萬四千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流者自『悲智心』流出,還者還歸『本源法界』。近來不是東立一個門庭,西立一個門戶,就是你障礙我,我障礙你。尤其是佛,比如大富長者,子孫很多,各人根機不同,故應機而說的法門也不同,無非令悟入本性。儘管法門雖多,我們修習佛法的人,總要分出『本』、『末』、『正』、『助』。如像大富長者子孫,堪為士者令讀書,堪為農者令務農,堪為工者令作工,堪為商者令經商,各執一業,不相妨礙。所以俗話常說:『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業。』

出家人任修何宗,都是撐持佛的門庭,同為大富長者子孫。但因為不能兼顧,才各自分領一門。切不可自己學了這門,只說這門好,其餘的都不好,自相殘殺,同室操戈。所以佛法分與不分,各有好處,亦各有壞處。分是『行布』,不分是『圓融』,行布圓融不相妨礙,方是佛之弟子。佛法如劈旃檀本,片片皆香。但法久成弊,諸宗皆所難免。應該對於各人所修之本宗,其中善者加以弘揚,不善者亦應指出,對他宗亦復如是,切不可吹毛求疵。諸宗難免有流弊發見,是由於學者未斷煩惱故。若說這是通病還可以,因說人並連帶說及某宗佛法不好,那是萬萬不可的。我們要明白學習佛法當往大局上著眼,若不明大局,往往有許多善智識,一樣的『是一非余』,而作誹謗他宗的言論,那就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了。這是說不分的好處。

再說分的好處。因為我們壽命短促,知識力有限。盡此報身,尚難徹知一宗,何況多宗。是以一門深入,較之東撞一頭西撞一腦的強些。其所以東撞一頭西撞一腦的,都由隨緣所轉,自己沒有主宰。人家給你高帽子戴起來,就改變方針,終至一無所成。所以要有主宰,不可被人家舌根子牽轉。多學固然是好,但因壽命短促,故難以學成。若一生就把佛法學好了,那麼佛法又不值錢了。單學『解』,一生還不會,何況還要學『行』呢!所以學佛法,要髮長遠心,像中國佛法分了多少宗,如俱舍宗、成實宗、凈土宗、三論宗、慈恩宗、禪宗、律宗、真言宗、天台宗、賢首宗,隨學那一宗,也要幾十年功夫。若僅僅知道一點,沒有全盤研究,何能濟事。

晚學曉得自己根機駑劣,一宗都難修成,就只知道『律宗』為出家人必須修的。律通諸宗,隨你修那一宗,都要持戒。戒為無上菩提本,又當首重止持再學作持,律學好了,再選一宗精勤學習,可以增長功德。但是不能兼學,也無過失。惟是學他宗而不肯持戒,這就有過了。如學凈土而不參禪,而不持咒等俱無過,大家於此要具眼才好。設持戒好,於諸宗選擇與己根機相近的修學。若與性情相投,不與根基相契的,不可修學。譬如有人說禪宗至高,你的根基好,能以修成,你就參禪。一參參了十幾年,還不知道話頭的意義,就是與好高的性情相投,而不與宿生的根基相近,應當更換方法才是。

學佛法要具擇法眼,擇法又要擇人。為什麼說擇人呢?因為是過來人故。但是擇人也不離法,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對於戒律有根據的人去親近。蕅益大師云:『其人雖智淺,而信戒見地穩者,應親近之。其人智深,見地不正而非戒者,不應近之。』晚學雖無擇法眼,自覺不可不律身以戒,而終於歸到凈土。但是上面才說佛的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既以法界為歸,何又要歸向凈土呢?要知道你把法門當成法界即是法界,不知道是法門,即不是法界。極樂世界距此十萬億佛土,立定目標,趣向凈土,即是以前所講『解要圓,行要方。』解圓,故知十方皆法界,此亦法界,彼亦法界;行方,故不願生他方,而願生西方。並且要生在西方蓮池的蓮台上,上品上生。修行人應有大目標,立大志,行深行,切不可一腳踏兩隻船,或是一非余。應一門深入,總要自己有主宰。父子上山,各自努力罷!

四眾道場葯言

從古以來,出家的大德,一天都要算幾回賬。早上起來挨挨頭,我把頭髮剃的光光,當出家人,為的了生死,究竟生死了幾分沒有?到中午又摸摸頭自問自,又過了半天,生死了幾分沒有?到夜晚又摸摸頭,如是盤算。如果生死未了,煩惱宛然現前,就要痛哭流涕,如喪考妣。生死究竟怎樣了法呢?妄想漸少,煩惱減輕就是了了幾分生死。現在的人善根淺薄,即不能一日三盤算,也應該一日一盤算。我常說出家人猶如擦檯布,給人家做佛事,求懺悔消罪過,好像是人家的檯子污穢了,我們要替人家擦洗乾淨。可要善擦,把人家檯子擦凈,我們用的擦檯布還不染污。不然的話,擦來擦去,別人的檯子雖然乾淨,我們的擦檯布也就穢污破亂不能用了。雖是一個譬喻,卻甚恰當。我們怎樣才使這擦檯布不臟呢?就是給人家做佛事時,至誠懇切,心地清凈,妄想不生。仗佛力,仗法力使施主及其所追薦之人,鹹得利益,這就是自利利他。要是無誠心,一邊在念經,一邊在打妄想,而受人家的恭敬供養,那就成了臟檯布了。

諸位同學,究竟盤算了沒有?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果能放下萬緣,真實用功,得力很快。古人云:『用在千日,悟在一朝。』那裡定規要許久功夫?譬如這一七間功夫用的不得力,打這時起就起覺照,精進專一用功。用的恰當,一枝香也能悟道。古時大德謂:『用功千朝,悟在一時。』就是說積千朝的功夫,因為不得力,到末後才豁然覺悟,雖頓實漸。大家要知我們的心體,猶如古鏡本來光明,只以埋沒泥中不得顯現。一經出土,而又擦磨,便能顯出光明本體。就功用上說,就在各人隨時不忘覺照,善用其心。

再說到事相上,像凈蓮寺四眾共修的道場,乾的是很危險事。四眾共修道場,佛在世時頗為盛行。每次法會,皆有四眾弟子。到了末法時代,這樣道場建一個倒一個,佛法受了很大影響。印光老法師不贊成建四眾道場,就是這個原因。究竟四眾共修能否舉行,完全系屬在人的知見正大與否,規矩嚴肅否。按律來說,所有方丈客主及各寮房,均不容許女眾久坐久談。雖自信心地光明,要行菩薩道,但亦要善護譏嫌。無論當眾背人,均非佛法不說。諸位聽了以後,在參加道場,和自己辦道場時,都要格外注意這一點。對於四眾共修,界限要嚴,大家要遵守才好。

凈蓮寺這種規矩是天然的,到這裡來的居士都是正知正見,為佛法而來。我們自己仗佛冥薰加被,正念時刻現前。仗佛法光明加被,依賴戒法維持身心,並靠大眾僧力,互相監視,不令有犯戒的舉動。必須這樣在微細上注意,護持佛法。諸位的眼如收不住,我就要管束的。三業俱不得掉舉,身非佛法不行,口非佛法不說。身口七支能護住,意業縱未清凈,亦足以減其勢力。意如樹根,身口如枝葉。伐去枝葉,雖有根在,不易生長。再加修行以佛法轉意業,顧不得起顛倒妄想,或轉念或歇念都是功夫。已有功夫的人,以歇念為貴。設不能歇念則令轉念,總要自家做得主,向正念上念。轉念,歇念,下手不同,歸原無二,總要假凈念除染念。辦道場既有許多顧慮,閉門自修又落於小乘,佛訶為焦芽敗種,所以定規要自利利他。一舉一動,不違佛的教誡,向護持佛法上著眼,這是出家人應遵守的。在居士一方面呢?請人修行,自己也不在修行之外,亦是自利利他。這一層看諸位有擇法眼否。在堂中隨喜念佛,出堂以後,仍要正念相續不斷。敲起鍵椎如是念,歇下鍵椎仍持正念不失。出入往返,常常如是。久之三業即可清凈,降伏舊日習氣。一談閑話,即失去正念。應當注意的,我們都是站在一條戰線上,與魔軍共戰。古人云:『三人同心,其利斷金。』所以要群策群力,共同修行。我們能懇切至誠,為護法檀越迴向。利益眾生,即是利益自性眾生;好了人家,即是好了自家。諸佛如來,就是利益眾生而成佛的。藉一人為發起之端,普為一切眾生迴向,則發起之人得益更大。一人發真歸原,十方世界消殞。願一切眾生入法界,即是法界心現前。功夫不在久,只在得力不得力。雖然只剩一枝香,在這一枝香能息念,好好用功,用的應,就能了生死。說多話打閑岔,還是好好的用功吧?

夢話

有兩句俗話:『什麼人說什麼話,三句話不離本行。』因為晚學是個做夢的人,所以好說夢話。說了好幾天的夢話,還未說完。昨天夢見一堂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各念各的,聽了很吵人,夢做的不大好。今天的夢,不是那樣了,異口同音,聽了令人倍增歡喜。昨天說半夜夢見了家家(即外祖母),以夢中夢來打比。所以說身心世界、我、我所都是幻化的。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是二字,指夢幻泡影而言;應作如是觀者,六喻不可齊觀。先就夢觀。

把什麼事作夢觀呢?是將有為法作夢觀。有為法有『有漏有為』、『無漏有為』。怎麼叫有漏有為呢?有漏者,以因感果,報盡就完了,猶如漏盆盛水,終必漏盡。這是就不修行人講,如一個因果漏了,又來一個因果。於是因因果果生死不了,名有漏有為。有為者,有為有造,如是因,如是果,好不空好,壞不空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是不報,日子未到。怎麼又叫無漏有為呢?無漏有為,就是修行,亦是有為有造,有因有果,一得永得,故名無漏。如持戒得大福報,習定得大自在,修慧開大心光。又者依教修行,能得十信、三賢、十地、等覺、妙覺位次。好像世間做官,有品級似的。但世間官位,是無常法,塌了台就算完了。出世間法,就是佛法,佛法不是這樣,登了三賢十地永不再退。登初住不愁不登二住;乃至證等覺,不愁不成佛。故名無漏有為。雖是無漏,但也是一個夢。不過這個修行的夢,雖有修有造,是向醒處造作。愈做修行的夢,愈醒的快。睡眠夢,時間短易醒;生死大夢卻很難醒,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方可醒。如此說來又豈尋常睡夢所能喻的。不過就夢境令人觀生死夢,所以說應作如是觀,即知道迴向。怎麼叫迴向呢?就是回惡向善,身心總要不離三寶。因為是向醒處,做這個夢不可不做的。人情恩愛的夢,愈做愈迷,是不可做的。在三寶門下,雖是說夢話,是說醒夢的話。究竟這個生死大夢,怎樣才可以醒呢?當然有醒夢的方法。拿睡覺打個譬喻:睡著了的人,你要教他醒,怎麼他就能醒呢?須要轉他的迷夢心,向醒處喊哪!我們要醒生死夢,也是要轉迷夢心。怎麼轉法呢?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聲向自心上喊,喊久了就會醒的。但也關乎各人善根淺深,而定覺悟遲速。若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那麼一叫便醒。各人根機不等,若非頓超根機,必須多喊。參禪也是參的這心,教人蔘『念佛的是誰?』,參悟時即醒來了。從前宗門下有一巨指和尚,參禪悟了道。有人問他:『如何是的西來大意?』他把大指一豎,人家就開悟了。這就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隨拈一法,便能開悟的人。有一次又來一個人,請問佛法,適和尚不在家,侍者師對那人說:『和尚出去了。你若是要問佛法,我也有點呢。』那來問的人,就請問『如何是佛法?』,侍者師也學和尚把大指一伸,那人也開悟了,歡歡喜喜走去。和尚回來後,侍者如實告知。和尚說:『啊,你還能令人悟道。好,我也來請問你。』隨喊道:『侍者師,請問如何是佛法?』侍者師又把大指一伸,和尚已暗執刀在手,待其豎指時,便用刀把侍者師大指割去了。和尚又用藥為之醫治,待其痛止,和尚又請問如何是佛法?侍者師又把手一豎。師父啊!大指沒有了,侍者師就向這沒有處也開悟了。這是巨指和尚提拔他的。因為他令人悟道,自己未悟,才假方便指示他。所以要是根熟眾生,悟道因緣很多:或念佛悟道,或誦經悟道,或參禪悟道,或拜佛悟道。所以說念佛總要向著心念,不向心地用功,打總子也不會悟道的。

睡覺的迷夢,有人喊便醒。要想醒生死大夢,也要喊叫的。叫的方法,須以心印心,才能自夢境中叫醒。不過也有時節因緣,功夫成熟,一叫便醒。修道品、三學、六度、萬行,一切佛法,雖皆是夢,而是金剛種子。吞到腹中,與穢污不能安處,亂沖亂撞,把腸子沖斷了,金剛種子就出來了。佛法在煩惱心中,亦復如是。無論聽了一言半句,他都不跟染污心在一處,因為不能混在一起,所以要翻出來說,說了還要行。所以佛法不怕不懂,只怕不聽。聽了然後求解,久而久之,也會放光,與佛相同,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上而講有漏有為、無漏有為,這兩種界限,一定要劃清。有漏有為,與法性相背,向有漏造作,是不會醒的。無漏有為,與法性相順,向無漏造作,是能醒的。幾時能醒呢?按教典說,到八地菩薩地位,方醒了這生死大夢,知道以前忙著修行,忙著了生死,自度度他,原來都是南柯大夢,本來無眾生可度,無生死可了。華嚴經上有個譬喻:『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度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猛勇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至不動地,一切功用靡不皆息。』這就是達妄本空。可是登初住也能達妄本空,不過有究竟與不究竟的分別。登八地才究竟空,所以名為不動地。

既說修行是假的,我們又何必修行呢?但是若不修行,就不能覺,亦不能空煩惱。所以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必到覺後,方知是夢。八地菩薩雖證不動地,然而諸佛還要勸他起悲心,謂八地菩薩曰:『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發願,無邊眾生誓願度。』所以八地菩薩雖知是夢,還要廣行菩薩道,教化作夢眾生,令先知夢中之我空。因為我執未空,不能空所夢見的種種法執。有時也二空齊說是夢的,我法二執破了,一切身心世界,不空自空。你我既曉得是夢,就要把迷夢叫醒,向自心中喚。自心喚自心,知道自己有個法身慧命,莫令自心,常在迷中。念佛時念自心,持咒時也是念自心。望著自心喊,大家醒醒吧!

學佛從受戒始

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莫說了生死的話;除了求生凈土,也莫說了生死的話。但只是持戒也不是容易事,因為不順習氣,所以發不起持戒心。故梵網經佛訶責不受戒眾生,畜生無異,木頭無異。這話怎麼講呢?因畜生不知善惡,故不能受戒。人若不知好醜,不肯受戒,甘心下流,這不是與畜生無異嗎?又怎麼說木頭無異呢?眾生還有知覺,木頭連知覺也沒有,又不知痛癢。愚痴眾生在生死苦中,不知痛苦。不知痛,安知癢呢?所以說木頭無異。初聞佛法的人,多生恐怖心,說:『噯呀!佛法好嚴哪!』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久熏的人聽了,縱然不能受,也不驚不怖。略舉旁人的一兩樣事,作個比喻聽聽:愚痴眾生就像燈似的,照遠不照近,見得到別人的壞處,就見不到自己的不好。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能照人家,很少照自己。晚學在湖北時,也有受皈戒的。有個女人,她不敢受五戒。我說戒能持幾條受幾條,持不了的不受也可以。她聽了這話後,受四戒,哪四戒呢?殺盜妄酒四條,不受邪淫。我以為她是不懂,所以就告訴她說:『居士受五戒,只戒邪淫。』她聽了這話,還是不受淫戒。一個女人不能戒邪淫,豈不可恥嗎?豈不是甘心下流嗎?以此一事推度,你我不肯受戒,不肯持戒,就是留著黑暗路走,不願向光明路上去。自己要想想,留著黑路走,是對不對呢?少薰習就不知受戒的好處,不受的害處。不受只犯性罪,不犯遮罪,受了戒,一犯就犯兩重罪,要是這樣打算盤,那可就打錯了。犯性罪也是要墮三途的,在三惡道中受夠苦出來,還是造罪墮地獄。如果是受了戒犯戒,受苦受夠了,發願出來再受不再犯,那就會持戒了。譬如世間,作賊的捉去了,就受牢獄苦;受夠了出來,再偷東西,再坐獄,打總子也沒有完的時候。眾生不知向善,輾轉墮地獄,那些牛頭馬面鬼,一見就煩惱來了,說我費了許多氣力治他的罪,治完了放出去,未久又來了,又要我費力。常言六道輪迴,若果六道是平等的,輪迴也還好;在三善道中多少年,在三惡道亦多少年,也還好過,可又不是這樣。生人天的如爪上土,生惡道如大地土,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所以六道可怕。如果不持戒,在三惡道中時長可怕。

殺盜淫妄這四戒中,殺戒,自不殺人,還可以讓人殺我。盜妄都可以自不作,讓人作的因緣。殺我盜我騙我者,作隨緣消舊業想。唯有淫是不能作隨緣消舊業想的,這個業是不能隨緣消業的。別的戒自不犯,他犯只是片面的;淫戒,我淫他,他也淫我,雙方犯戒,這個因果無有了期。定規要從此一刀兩斷,絕對不淫才好。

梵網經諸家註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薩正淫也要斷的,就看我們從緩從急。從緩,先戒邪淫;從急,則全斷淫慾。究竟從緩對不對呢?緩是不能了生死的,說是不對,佛又何必說五戒只戒邪淫呢?因為佛是觀機施教,看你根機淺就說緩,所以說半字教、分教,都不是究竟的。佛有攝受門、折服門,此是攝受門,用權巧方便,使漸離淫慾。不斷淫是世法,就佛法說是應斷的。諸位有未入佛門的,先斷邪淫;入了門知佛法味,就要斷淫,究竟斷淫,方斷生死根源。戒都有連帶關係。能究竟斷淫即犯無罪的殺戒,殺無明父,殺貪愛母。犯此殺戒,是殺生因種性,非殺父母之相,不但無罪,還是功德。若一人究竟殺無明貪愛,則一人究竟斷生死;人人究竟殺無明貪愛,則大地眾生都是佛菩薩。但只是人都不肯這樣究竟殺。無明是根本無明,貪愛是枝末無明。根本無明迷法性,不能知真本有,造業受報,不能達妄本空。故根本無明,又名發業無明;起惑造業,故貪愛又名潤生無明。如果下了種,沒有貪愛水澆,久了會幹,不能生長。無明種子為因,譬如父;貪愛長胎,養胎譬如母。殺了這樣父母,究竟得解脫,即所謂『打得念頭死,救得法身活。』持戒確是救我們法身慧命的金丹。如果覺得生死有趣味,那就是魔子魔孫。若不甘心墮落,就要好好的持戒。戒本不易持,要像打鐵一樣,燒燒捶捶,去些渣滓就去些習氣。數數入火,數數捶打,豈是一下子打好的嗎?譬如諸位來三寶門下,都不吃肉了。最初不吃是不是還要想吃呢?久了自然不吃。但念頭一起即起訶責,如鐵打掉一點渣滓。以此推度,只要發心就能。可不要像那女人不敢受,不敢持。一切戒都是慢慢磨練,受不來勉強受,持不來勉強持。若果是不敢受,不敢持,豈不是與畜生無異,木頭無異嗎?譬如打仗,敗了還打。佛法的仗,是正念與邪念打,敗了又來,要像久不死的團魚。正念是永遠不會死的,敗了再打,時久自然邪不勝正。所以說正念像不死的團魚,不怕持不了,只怕不發心。諸位受了戒,回去對於家庭眷屬親友,也要勸勉。佛菩薩大慈大悲,打總子不會怪我們犯戒的。可是護戒神未斷嗔,他是不容犯戒人的。多犯不如少犯,少犯不如不犯。佛雖慈悲我們,只怕我們自己不慈悲自己。佛即是心故,念佛持戒分不開的,是一件事情。好好念佛吧!

普勸家庭眷屬學佛

佛法不是送人情的,不同世間法,可以作人情送。古人云:『寧肯己身墮地獄,不以佛法作人情。』如何是將佛法作人情呢?假如有人障礙我,不願意我修行,我聽從他,就是以佛法做人情。這個人情一送我就要墮苦,是不可送的。不要以為順人情可以結緣,不順人情結不了緣;當知道這不叫結緣,是叫結冤。冤家有軟冤家,有強冤家。人人只知道有強冤家,不知道軟冤家。相打相罵的強冤家,還易防備,易躲避;惟有相親相愛的軟冤家最利害,纏裹生死海中,難出難離。軟冤家是些甚麼呢?好的朋友,好的親眷,好的父母,好的夫妻,好的兒女皆是。所以蓮池大師說:『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你走你的陽關路,我過我的獨木橋。』蓮池大師對於湯夫人軟冤家,善於勸導說:『君不見東家郎,昨日街前猶走馬,今日棺內已眠屍。』又云:『君不見西家婦,昨日門前倚閭望,今日家中已嚎喪。』如此勸來勸去,勸的湯夫人也發了道心,各自修行。軟冤家恐怕你修行與他不同路而障礙,猶如魔之子孫。佛出世教化魔子魔孫亦修行,魔就慌了神,恐怕子孫了生死,魔就沒有眷屬了。世間人若經商作賈謀名謀利,家屬均生歡喜;若說要出家,家屬都要反對。依從他們是順人情,只有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道,這是晚學曾用過的一個笨主意。本是應當行菩薩道,發菩提心,自度度他,有智慧的方能辦到,像蓮池大師那樣大智慧人,能度家親眷屬都發心,就是發的菩提心,行的菩薩道。蓮池大師把五色金章、魚水夫妻、桂子蘭孫,都一筆勾了,才好走出生死路。要走出生死路,須眾善奉行。佛法度有緣人,當自家親眷屬度。但可度他,而不可被他轉。欲度家親眷屬,先要自斷殺,而後教他斷殺;先自斷盜,而後教他斷盜;先自斷淫,而後教他斷淫;先自斷妄,而後教他斷妄。佛為大慈悲父母,視大地眾生,猶如一子。既是一子,豈能令走險道。佛所享受的涅槃寂靜樂、菩提覺法樂,眾生未得,故婆心切切,說種種法,令眾生修行,亦得寂靜樂、覺法樂。應當依佛教修行,不應順眾生習氣。無量劫來,輪轉六道,設若屍骨不壞,能堆過須彌山;所流血水不幹,能積過大海水。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難得的人身今已得,難聞的佛法今已聞,正好修行。佛在世時,以手撮地取土,謂聲聞弟子曰:『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六道中,人道眾生少,三惡道眾生多。不信試舉人親見之畜生道言,飛的走的,以及昆蟲,種類繁多。於中以一蚊蟲類比,或以一蒼蠅類與人比,數目超過無量倍,況多種類呢?因為人多造罪,少修功德,故易墮三惡道,所以說,六道中人道最險。到三惡道只是受報,不能造罪,所受之苦是在人道造的,升天亦在人道造的。人道之險是心險也。心極難收住,一時跑到地獄去,一時跑到餓鬼去,一時跑到畜生去,皆是一心。出家人都是發了菩提心,雖然已發菩提心,就能一變變到三惡道去。怎樣變法呢?一念貪心起,即是變餓鬼;一念嗔心起,即是變地獄:一念痴心起,即是變畜生。要對治貪嗔痴,不但不貪,又能施捨,則反惡為善;不但不嗔,還要慈悲,則反惡為善。夫痴者,不明白之謂;當尊不尊,當敬不敬,不明尊卑上下之分,是為痴。對於父母師長應尊之敬之,對於三寶,尤須格外尊敬,因是法身父母故。不痴就翻成智慧。愚痴墮畜生道。因為愚痴人別的不懂,還有一點知識,即是貪食貪淫,為熟習氣,不學即知。人中只知貪食貪淫,是人中之畜,與禽獸相去幾希。貪墮餓鬼,就貪飲食說,千百年不聞槳水之名,常在饑渴之中,餓的七孔流血,飢火焦然。想吃吃不到,口想喝,喝不到口,而又餓不死,業報所感也。有一公案:有二餓鬼同伴覓食,多年不得,商議分開,各自覓之。一往城內,一在城外,約定孰先得食,即在城門口等候。在城外找飲食的找了很長年月,還是未找著,恐其伴找不著,就還到城門口等候,不知等了若干年歲,方見其伴歡天喜地到來。問其得何美味?頻自滿足的回答曰:『有偏你,今日得著一滴痔血吃了。』便問你在此候了許多時間?答曰:『我在此站著守候,見城牆已三傾三修矣。』此是餓鬼之苦。嗔墮地獄,地獄有諸種,皆是化生。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墮到鑊湯地獄,在油鍋炸死了又變一個。食已炸死之肉,食已又跳下鍋去炸,三惡道有這樣痛苦,都是在人道造的惡因。大家要痛念生死苦。出家的對於同參道友,在家的對於眷屬,皆宜互相勸勉。若不教化他人,而欲一人了生脫死,沒有那樣解脫的。西域是有佛法地方,有喜慶喪事,必齋僧祈福。佛在世,以供佛為第一福田;佛涅槃後,佛法寄託僧,以供僧為第一福田。一家辦喜事,在街上到處覓僧人,找著一位辟支佛應供。受人財施應有法施,為說偈曰:『可嘆眾生苦,孫兒娶祖母。豬羊席上坐,六親鍋里煮。』這樣看起來,人在世間,有何意味?孫兒娶祖母,是軟冤家相纏;豬羊席上坐,六親鍋里煮,是強冤家相遇。冤冤相報,酬償不已。楞嚴經云:『汝負我命,我還汝債。』假如學佛法不劃清道路,就不能了生脫死。對於不同志的眷屬,要起敬起孝,善為勸說同修佛法。如實在不能勸歸到同修,則只有一刀兩斷,各修各的。望大家念念之間,念茲在茲,將生死斬斷兩截,精進勇猛的修行。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念觀音聖號要知道怎樣名為觀音?應顧名思義,因義知名。又者名實相稱,因果相稱。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有六步功夫。去年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時,講過一次。這種道理很微細,聽了一次,恐怕還不易了解。今天有請法的,請講觀世音菩薩耳門圓通的功夫如何用法,所以再講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所言行深者,就是般若行深。般若即智慧,智慧行不但要深,還要究竟圓滿才能到彼岸;到彼岸即因圓果滿,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即因圓。因該果海,觀音菩薩亦稱觀音如來;果徹因源,觀音如來亦稱觀音菩薩。約功行說,證聞性,耳門圓通;約位子說,自博地凡夫經過三賢十地,已至佛位。就功夫說,觀音反聞功夫有六層,雖說有六步,實則菩薩所行,如鳥飛空,飛千里而無千里跡相;菩薩修行,亦復如是。既無修行跡相,焉有六層之數?為令眾生有摸索處,故於楞嚴會上自述用耳根圓通功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即是禪定智慧。此等功夫,根根都好用,只以眾生根機及因緣各有不同,故下手有異。如來於楞嚴會上問菩薩、聲聞本何法而得圓通?二十五聖各說各的圓通,有二十五種,即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或以一根得圓通,或以一塵一識一大得圓通。觀音自述耳根圓通。圓通者,圓滿通達自性,即明心見性也。如來命文殊菩薩揀圓,何者對娑婆世界眾生之機而易修?文殊菩薩揀取觀音菩薩耳門圓通為最殊勝,因此方之人耳根聰明,入法易也。觀音菩薩用反聞功夫證圓通,你我要證圓通,亦應如是反聞。文殊菩薩贊觀音耳門圓通曰:『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反聞聞自性,為諸佛同證,既反聞法門易修契機,所以講講觀音的圓通。

反聞功夫有六步,六步除六結。有結是生死,解結則了生死。

『初於聞中入流忘所』此二句是第一步功夫,空動相即解動結。

初於聞中是觀音菩薩在古觀音如來處,得了修行方法,最初修時自聞中修的反聞聞自性。性乃本性,非習種性。習種性如眼見色的見性,見了起分別,就是差別性。此是生死,虛妄不實。眼見色不能聞聲,彼此不能通,一根如是,根根皆然。性種性是通的,乃根性、塵性、識性,唯一無二的本性,一切諸佛皆稱此性而成佛。

入流忘所者,入對出說。一切眾生聽外面音聲,真性隨緣往外流,而不知緣虛妄之法,此性亦變為虛妄。若欲了生死,就要將本性收攏起來,即是反聞自性的功夫,不令耳根聞性放逸去分別聲。不但耳根要反過來反聞,根根都要反過來,眼反見,鼻反嗅,舌反嘗,身反觸,意反覺。現在說耳根,即是使耳根真性不要往外流。入流是隨順法性流,出流是隨順根塵流。向內流,全妄成真;向外流,全真成妄。功夫用上去即入流,入流則忘所。所即聲塵。忘音聲之相,聽而不聞,則不被音聲所轉,亦即是不為色塵等所轉。色塵為聲音所依故,風聲、雨聲、車聲、馬聲、男聲、女聲,音聲雖有多種,然不出可意聲、不可意聲二種。用功的人,不但壞音聲不聽,好音聲亦不聽。因為音聲都是有對待的,能反聞自性,忘所聞聲,則離對待而動結解。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此第二步空靜相,即解靜結。

不聞音聲動相,覺得有靜相,還是向外分別的生死。何以故?對動而言靜,有對待故。反聞功夫漸深,忘卻塵境,故所入寂。法性為所入,觀智為能入。觀智即始覺智也。以始覺智反聞本覺理,轉識成智。功行深故,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是明明白白不生。又者絕對不生,故曰瞭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此第三步空能聞之根相,即解根結。

如是者,仍是反聞聞自性。反之又反,聞之又聞,反聞功深,不但所聞動靜二相盡,能聞根相亦盡。論反聞功夫確只一個,雖然說有六步,總是一個聞性。反之又反,聞之又聞,以至聞到明心見性為究竟。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此第四步空覺相,即解覺結。

盡聞不住者,根相雖空,還有能覺根盡的念頭,並此念頭也要打消。既有能覺之念,仍是微細分別的生死。盡聞二字,承上能聞所聞俱盡也。盡聞若住,則半途而廢。不住即是用功,反之又反,聞之又聞,破微細覺心。覺有二,即能覺所覺。覺心是能覺、能聞之根,所聞動靜二相是所覺,所覺第三步已空,此是空能覺之心。因有能覺,還是對所覺之念。有念還未踏到真如實性,故應空覺結。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此第五步滅空相,即解空結。

能覺所覺皆空,還要空到極處,不空到極處,就不能圓滿。如要空覺極圓,還空空。因為要知是誰知道空的,還是心中微細的空念,故須打消此微細之空念而滅空結。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此第六步滅滅得體,即解滅結。

滅從何立,對生之滅也。生如上動生乃至空生皆滅矣。今對生之滅非真滅,所以要將此滅亦滅去。滅生之滅既滅,故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即破生相無明矣。

反聞功夫到第六步生滅既滅,則涅槃理現前,常寂常照,常照常寂。性是寂滅理,心是常照智。理智圓明,故曰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蓋以法性湛寂,如如不動。不被聲轉是超越世間凡夫而無動相、靜相,及人我執分別;不著空相覺相,是超越出世間二乘人。因出世間有空相、覺相,悟偏空而有空相,悟偏真而有覺相,皆是聲聞辟支佛境界。並且不但超過世間凡夫、出世聲聞,亦超過三賢十地菩薩。菩薩雖亦能超過二乘而未究竟,還是生相,無明未破故。觀音菩薩聞性圓證,超越三乘人,故成圓滿大覺,與佛齊等。獲二種殊勝:一者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與眾生同一悲仰。所以能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者,因菩薩證圓明心,故上與佛通,下與眾生通。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慈而曰力者,謂菩薩之慈悲,中有利生之作用也。慈能與樂,故曰慈力。與樂即是拔苦,故亦即具足悲力。觀音菩薩得有十方諸佛慈悲,又得有十方諸佛之力,豈從外得?還是自己本具的。不惟觀音具足,人人本皆具足,而為六結所結,故有生、佛之別。有結是生死凡夫,結解即與諸佛同等。

六結中前三結解,破分段生死;後三結解,破變易生死。

眾生仰望諸佛救眾生,觀音菩薩亦在眾生心中仰望諸佛救眾生。有發真心求觀音菩薩者,即是自心中觀音菩薩求救自心中眾生。你我用功要像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即可證諸佛所證之性而成佛。故文殊菩薩贊曰:『十方三世佛,一路涅槃門,非唯觀世音,我亦從中證。』你我如想得到觀音耳根圓通,儘管反聞聞自性,一直聞到明心見性,成圓滿覺。念佛念菩薩,功用皆同。若用反聞一個法門,一門通一切門通,亦通華嚴三觀。大家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時,須向自心上聽,向自性上聽。

觀音證聞性,聞性即心體。體大故相大,相大故用大。聞性充塞虛空,遍滿法界,極大無比,是體大;本覺理有幾大,始覺智有幾大。從體起覺。稱性而覺是相大;聞證自性時,即以如如智契如如理,自顯觀音大用,遍聞一切音聲,乃至微細昆蟲音聲,或悶在肚裡音聲,都能盡聞,是用大。楞嚴經贊聞性曰:通真實,圓真實,常真實。隔牆能聞,故曰通真實;十方圓聞,故曰圓真實;睡亦能聞,故曰常真實。大家若用反聞功夫,較其他法門日劫相倍。但此是微細功夫,必須用之又用,久之或者得個門徑。功夫用得深,則得益深;功夫用得淺,則得益淺。較參禪容易,因參禪難得個下手處,此則歷歷孤明的,動也如是聞,靜也如是聞。究竟能聞的是誰呢?又有幾大的界限呢?大家聞一聞看。

發菩提心,成就佛功德

佛功德不可量。究竟佛功德在何處呢?在我們心中,佛即心而心即佛故。然心又有何功德呢?心有覺悟之功德,我輩眾生心迷,故無功德。然眾生本有功德與諸佛之功德不差毫釐。佛之功德也是由眾生髮菩提心而成就的。不說在家居士未專學佛法,就是專學佛法的出家人,還有會不過這意思來的。華嚴經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應常作如是觀,否則難覺悟。

釋迦佛令我等眾生念阿彌陀佛,究竟阿彌陀佛是何處來的呢?可以說是我們心中所化的,釋迦佛化的。約化身說,才有娑婆世界,極樂世界;釋迦佛,阿彌陀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佛佛互為主伴,提起一佛為主,余佛皆伴。主為能化,伴為所化,佛佛道同。又阿彌陀佛及釋迦佛,皆毗盧遮那佛所化。毗盧遮那佛即性,報佛即相。法報不分,故起化用,可化現一切諸佛。以上所講皆是有根據的。常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還同魔說。』華嚴經云:『一華藏世界海即一佛之報土,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為一世界種,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為一華藏世界。』乃毗盧遮那佛之報土,此去西方十萬億佛土,較十不可說剎塵數,不過一簣土微塵而已,故古人云:『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普通人只知富有四海,貴為天子,為富貴之極。然佛是富有華藏世界,貴為九界獨尊。一華藏世界中,東方有無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皆為一毗盧遮那佛之報土,故一華藏世界即有一毗盧遮那佛,其中無窮世界皆有此身,然此無窮世界皆一佛所化,故無二體。如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者。』毗盧遮那佛即眾生法身。而毗盧遮那佛是已成之佛,在眾生心中現;眾生是未成之佛,在佛心中現。雖說諸佛乃眾生心中所現,而眾生不知,因眾生無始劫來在迷故。凡聖無別法,唯一心之迷悟耳!法身是心體,報身是心相,化身是心用。心迷,故體相用皆迷。若一念念佛,可一念悟;念念念佛,念念悟。口雖如此說,心中眾生之執著放不下,總覺得佛是我念之佛,為我見所縛;又有你我男女之相,是為人見所縛、眾生見及壽者見種種縛著。若能將佛念成自心,則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四相皆空。念佛時如此想,則知萬法唯心,但切不可妄自承當,須切實用功。一念念佛一念現,念念念佛念念現。法身報身化身,皆一體一心故。非迴光返照念佛不可。念佛報身顯自心佛寶,念佛法身顯自心法寶,念佛化身顯自心僧寶。法寶即法身,佛寶即報身,僧寶即化身故,不要當面錯過。念至無能念所念,亦無身心世界,念即無念。雜念一起,即成障礙。此豈早上念幾句,晚上念幾句,所能念得成的嗎?那怕念上千句萬句,念不歸一,只能種些許善根而已。此念佛之念應如鐵帚一樣,掃去一切雜念,雖一時掃不盡,也須減少。約位說,須經十信三賢,你我連十信位都夠不上,所以要著力的掃,務必掃清方見太平。

何謂雜念呢?雜念雖多,不出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等。華嚴經十地品云:『從初地乃至十地,尚須念念不離念佛,念法,念僧。』況凡夫乎?先以鐵帚掃粗念,後掃細念。你我要自己檢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掃去自己的恩愛牽纏。若掃不了,鬚生大慚愧,所謂信要真信,願要切願,行要實行。若信不真,願不切,一生到老也不得真實的受用。

念佛的好處,十方諸佛異口同音,盡未來際說,都說不完。故要常靠佛法僧,即念念皈依不舍。你我口中都會說是三寶的弟子,那裡肯真實依靠喲!所以總被境轉,就是活佛也莫奈我等何。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字字皆給眾生下的阿伽陀葯,令眾生自轉自悟。佛與眾生只在一迷一悟耳,迷如隔萬重山。孟子曾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推人之所以異於佛也亦幾希,豈非只在一迷一悟之間而已。因要轉迷還悟故,須皈依佛法僧。三寶中隨依一寶亦足以轉煩惱心成清凈心,久久自有功效。俗語:『杵頭磨成繡花針,功到自然成。』如有相之法轉之,實難轉此無相心法,說易即易如反掌,說難亦難如登天。昔龐居士說:『難哪難,十擔油麻樹上彈。』龐婆婆說:『易呀易,百草頭上西來意。』靈照姑說:『也不難,也不易,飢來吃飯困來眠。』飢來無念自然吃飯,困來無念自然眠。有念即眾生,無念即佛。因有念不了故,念無念之佛以治之。你看倒底是易是難。有道無道自己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如此著力,怎樣都是隔靴搔癢。釋迦非是生來的釋迦,彌勒亦非自然的彌勒,彼即丈夫,我亦爾。說的不相干,父子上山還是各自努力的好。

一心念佛心轉境,十方世界皆彌陀

大家聽華嚴經,須依之修行,則成佛快。何以故?聽了華嚴經智慧廣大,堪修圓融法門故。故曰:『圓人受法,無法不圓。』若智不圓,則圓法還是偏法,實法還是權法,大法還是小法,出世法還是世法。因隨世間心轉故,則出世法還是世法,故曰一切法唯心轉。

前日講華嚴懸談十種緣中第三依主者,主即法主,乃合十法界為一身,亦即合三世間為一身。十法界者,四聖六凡為正報;三世間者,有情世間、正覺世間為正報,器世間為依報;三世間為一法主。要知此義從何下手呢?不知諸位琢磨了沒有?晚學琢磨就此一句阿彌陀佛,即三世間以為一身,彌陀經上水鳥、樹林、一切有情、無情皆演法音;約樹有七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是器世間說法;約鳥有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及共命之鳥,是有情世間說法。又有觀音勢至清凈海眾說法,于海眾中,除去出世三乘,余皆凡夫,同一佛身。故聲聞緣覺,菩薩乃至凡夫說法,皆是佛說。白鶴孔雀等畜生乃非畜生,皆阿彌陀佛。經云:『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故白鶴阿彌陀佛,孔雀阿彌陀佛,鸚鵡阿彌陀佛,舍利阿彌陀佛等等,實皆佛一身。佛為何現畜生身呢?為令法音宣暢流傳,故須現各種身,此為有情說法。至無情說法,『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等法,此為無情說法。是故學佛法人,須於此中觀想,以起信心。即知佛實以三世間為一身。佛法難信之法,有智慧者能生信心,無智慧者難信故。

推而廣之,不但西方水鳥樹林是佛說法,即此世界之有情無情音聲,亦皆佛說法。明朝朱太祖與劉伯溫行軍,至山中聞杜鵑鳥聲,朱太祖即向劉伯溫曰:『此鳥叫聲,頗似說話,究竟所說為何?』劉伯溫曰杜鵑對聖駕說:『獨掌山河。』朱太祖很高與。又問:『對你說的什麼?』答對臣說:『輔弼山河。』又問:『對農夫說的什麼?』曰:『麥黃快割。』彼以世間心聞則世間法矣,若以念佛心聞杜鵑聲,豈非阿彌陀佛么?所謂心妙法妙,一切音聲皆微妙。音聲,不可思議音聲。如上次講,有一誦華嚴經法師,令八十人各持一卷聽之。法師誦時,聽之者皆是各人所持之卷。此乃聽經人及法師之心妙故,將凡音轉成妙音。如我們上殿念阿彌陀經與八十八佛,字字與木魚相應,此木魚聲聲出字,與所誦無異。大家要向此處領會,那個不是妙境?那個不是妙音?如坐火車輪船時,其機械的響聲,我們心中若隨之念佛,彼聲即是佛聲。西方之人念念念佛法僧,故水鳥樹林皆出法音。我們心中若念念念三寶,自然不離念佛念法念僧,隨心變現故。此種境界皆佛所使,佛即在我們心中。歸功於佛,皆佛威神之力;歸功於己,即自心大方廣之力。我體即同佛體,念念如是觀想,則自心即成佛心,自然福足慧足。照此法想,照此法作,自然皆與佛同。若與佛背道相馳,佛還是佛,眾生還是眾生。能善觀想,聽華嚴經,哪怕一句半句,皆種下了金剛種子。念彌陀經,即華嚴境界,皆妙境。你我在此華藏世界中造罪,自然正報變成苦惱眾生,依報變成荊棘瓦礫,一變一切變。佛身者法身也,法身無二體,一切國土山河大地,皆此變現,一切有情無情,一人成佛同圓種智,故皆能說法。諸佛遍你我心中,暗暗加被,令我等轉惡歸善。你我有一念善念,須知皆佛加被者。故知恩者當供養佛以報佛恩。所謂利益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如說修行供養等,即報佛恩。我之大即佛之大,我之方即佛之方,我之廣即佛之廣,大方廣是整個的,用的不對,即敵體相違;用的對,即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力即智慧之力,無畏亦屬智慧。不能發揮與佛相同之大方廣,即被魔所魔。煩惱現前不是起貪心,即是起嗔心痴心,起惑造業。犯戒者,佛心即成眾生心。若念念依三寶修行,所受戒,念念持之乾淨,則眾生心可成佛心。只看眾生會轉不會。華嚴發願文云:『願生生世世眼中常見如是經典,耳中常聞如是經典,口中常誦如是經典,心中常悟如是經典,手中常書如是經典。』如此即成福慧二嚴,即成兩足尊矣。五濁穢污世界,佛法不欺人,只怕人自欺。希望大家在六根門頭好好轉,轉念眾生之念,念阿彌陀佛。

欲明佛道先要放下身心

佛法本無定相,深者見深,淺者見淺。以我們這淺淺的根器,學佛法中淺淺的小乘都覺得很難。何以故?因小乘尚須看得破身心世界無我。一切眾生不能轉凡成聖,不離六道生死,皆為我所系故。我見不破,連小乘尚構不上,況大乘之頓教法門?一空一切空,即我法皆不著。

這幾天我們講的教典中有云:『頓教之佛,法性身住法性土。』法性身者,無身相故,即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等。以無相之身住無相之土,故曰法性身住法性土。然法性身住法性土,究竟作什麼呢?還是度眾生。但眾生有相,不離世間,況頓教不立文字,若用世間話解釋甚難,故曰:『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又云:『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到底法性身住法性土,度哪些眾生呢?能明此理,方知有生可度,即無能度所度。所謂法身無相,必還依相,安得不依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不計著而已。其心念念以如如智契如如理,又者如如智即法性身,如如理即法性土,如如智不離如如理。身心世界宛然現前,而不計身心世界。以此不計之身來度可以離念的眾生,而離念眾生是離一切雜念,只念佛法僧:若有機緣聞法,即刻離念。所以可離念的利根眾生,說放下即放下,故為頓教佛所接。但此離念眾生,究竟是何等人呢?常聽善知識講:『終日吃飯不曾咬破一粒米,終日穿衣不曾沾著一縷紗。』因人法俱空故。終日吃飯乃隨緣應事,其心乃如如智觀如如理,其身乃法性身住法性土,而身心皆不在飯上。儒教亦有:『君子食勿求飽,居勿求安。』亦似此義。不如此即咬破米了。何謂咬破米呢?因只在飯上起分別,不是覺得味不好吃,即是覺得色惡不食。如此則身心世界毫未放下,以起分別故。能食者為正報,所食者為依報,一放不下,一切皆放不下。用功之人吃飯無分別心,即頓教所接機。又終日穿衣只在衣上起分別,衣長衣短,材料好壞。用功之人非不穿衣,然以無分別心,將身心世界一帚掃凈,只有如如智契如如理。雖說頓教隨順禪宗,但念佛法門亦頓亦圓,故曰:『圓人受法,無法不圓。』何況漸頓。念佛法門中,念一佛即念多佛。念一佛是念自性佛,自性與十方三世佛本不可分,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何得不圓?既念佛圓滿,則圓消一切業障,圓斷一切煩惱。身心一轉一切轉,即圓教;身心一放下,一切放下,即頓教。身心分別一點一點的放下,即漸教;若一點都放不下,即凡夫。凡夫念一句佛號,縱不能頓而且圓,也得種點善根。有朝一日善根成熟,即可轉凡成聖。由此看來,我們凡夫即使轉凡成聖,都很難,何況圓念佛,頓放下。但任何人都想學好,須知萬丈高樓從地起。解要圓,行要方。莫要捏著鼻子哄眼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要說我是個圓念佛的人,我是個頓放下的人。自己要深自省查自己,凡夫心中所想的事不想,凡夫作的事不作,凡夫說的話不說,即三業轉。先從身口意三業作起,口非佛法不說,身非佛法不作,心非佛法不想,這樣才能轉凡成聖。但還要時刻考查自己究竟轉得動,轉不動?世間事引誘我,我斷盡了沒有?還作不作?貪嗔痴還起不起?是多起,是少起?無財色名食睡之緣不起,若有緣還起不起?乃至口中不當說之話還說不說?三業不被境動轉,才可說轉凡成聖。自己要鞭策自己,要警惕自己。以一句阿彌陀佛,來打消世間之三業。要說之話,以一句阿彌陀佛易之。禍福無門,惟人自招。說多話打閑岔,要轉凡成聖,還是好好念佛。

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四句頌,希望諸位常頌,常觀想。十方者約處,乃橫遍一切處;三世者約時,即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處一切時,所有之佛,皆同一法身。若約現在說,即現座道場之佛;約過去說,即久遠劫前已涅槃之佛;約未來說,即九法界一切眾生皆未來之佛。但以位高修行精進勇猛之人成佛快,修行不精進者成佛則遲。成佛最早者,即一生補處,如觀音勢至等,皆上位菩薩。又觀音即勢至,勢至即觀音,觀音勢至即彌陀。觀音表悲,勢至表智,悲智雙運,則共成阿彌陀佛。三聖一際,故同一法身。所謂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何以說三聖一際呢?因體是一際故。何以有三身?用以差別故。約東土三聖即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表智,普賢表悲,合起來,即是毗盧遮那佛。佛陀耶兩足尊,即福足慧足。若說福足慧足,人人本具,與諸佛共;不過在迷,未修顯故。猶如古鏡落入臭泥之中,臭泥喻惑業苦。世間有多少眾生,即有多少古鏡埋在三界臭泥中。能將古鏡擦乾淨了,即顯福報;磨光明了,即顯智慧。我們須如何擦法呢?要仗三寶之力:念佛契佛寶,念法契法寶,念僧契僧寶,以三寶因緣將古鏡拿出擦摩。

今天有個好因緣與大家說話,諸位藉此機會,將古鏡拿出來擦磨。明日為文殊菩薩聖誕,早晨要念普佛,今日為文殊菩薩暖壽。文殊菩薩智慧極大,故為法華經中之上首,重智慧故。華嚴會上以普賢菩薩為上首,重行門故。以行顯慧,故當拜文殊菩薩。希望文殊菩薩之智慧,在我們心中發揮。大家發心求文殊菩薩加被,使智慧增長,罪障消除。張某有感,應張某;李某有惑,應李某;誰有感,即應誰。每次法會,參加人很多,於其中有得利益者,有不得利益者。佛說法華經時,猶有五千退席;說華嚴經時,猶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然感尚有大小,故應亦有異。如作買賣,大本賺大利,小本賺小利。念佛亦如是,有小智慧,即小本得小利;有大智慧即大本得大利。然小智慧,亦可感文殊菩薩之應,加被眾生,使善根增長。但如何感呢?有兩點說明如下:

一者,有智慧之人,將不好的我見,須充分推翻。我見即有我無人,只要我好,不管他人好否,故須將此我見推翻。縱不能根本推翻,也要削去枝葉,此乃漸教之機。除一分我見,即顯一分智慧;除多分我見,即顯多分智慧。

二者,鬚髮我見心。能發我見心,即有智慧之人。前者講除我見,今又講發我見,豈不是相違耶?然此我見,乃大公無私之我,即所謂古鏡落在臭泥中者是也,須自迷惑中發起智來,知我有成佛種性,即大方廣。大,體也;方,相也;廣,用也;體迷故,相用亦迷。譬如古鏡落在泥中,凈體成穢,光相不現,亦失照用;雖在泥中,其體相用千古仍在,真實不虛,故不能壞。大眾應發此我見心,我有成佛種性,即大方廣。何以不使彼顯現,心體無相,全在一念,若發心能將世上財色名食睡為我之事推翻了,真我即提起來了。真我之事,即戒、定、慧、六度萬行等。戒有出家在家之分,雖多少不等,全在持之如何?佛初成道時,說略教誡,任何戒皆以淫殺盜妄為重。若持之乾淨,即成佛,否則古鏡拿出來,仍然拖泥帶水。何以故?持戒猶帶貪名利財色之心故。修定學慧亦然。縱拿得出來,猶帶我執臭氣,故須推翻我執,推幾分算幾分。只要眾善奉行,功到自然成佛。如將古鏡洗得乾淨了,再加擦摩,自然光現。祝文殊菩薩壽,亦須將心地掃得乾淨,又須興點供養,有十分得十分,有三分得三分。若僧若俗,須知文殊與釋迦同為度眾生者,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供文殊即供釋迦,供阿彌陀,供觀音,一即一切,望大家發心。

一切眾生由業感,如理修行皆成佛

華嚴海會佛菩薩,我們天天誦華嚴經是服佛之服,誦佛之言,行佛之行,故稱諸位為華嚴海會佛菩薩,如孟子云:『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學佛法應有普通常識,即應分得清凡、聖、邪、正,此為學佛法之初步。華嚴經中有天人、畜生、阿修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等種種的眾生,無類不有,於中須知何者是凡?何者是聖?但能親見佛成佛,親聞佛說華嚴法門者,從天龍乃至於阿修羅、人、非人等,皆是法身大士。然此雜類眾生,為何稱法身大士呢?因各類中眾生雖多,能證到法性理體者,可隨類現身,以度該類眾生。所謂現身者,本非彼類眾生而示現者,但以實生者為所化,即因『果報』而生的是實。是故初機之人,恐分不清凡、聖、邪、正。

今略去余類,只講人類。佛是人,菩薩亦是人,阿羅漢辟支佛也是人,而是人中修成出世聖人。聖人分世間聖人及出世聖人,佛及三乘皆在人道中修成的。在凡不染,故曰出世聖人。凡夫聖人者,或生到天上稱天人,生到神道成神仙,如孔子、關公、文王、武王、周公、堯舜,皆稱為聖人,又在天神仙類之下,而皆是凡夫中聖人。有無知識而冒稱者,如乩壇臨壇鬼神,往往有之;有妄自誇大而稱者,如帝王之類。但文聖孔子、武聖關公,皆非自稱,是世人尊稱耳。自稱聖人之人,不知聖人為何,亦不知如何出世,故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昔清朝時,有某帝得關公救駕,乃封關公為蓋天普佛,佛豈是封得到的嗎?帝王不及天,天不及羅漢等,焉可封佛。不但佛非封成者,等而下之又下,帝王亦非為臣可封得的。佛乃多生多劫行菩薩行,修行圓滿而成者。有些人也學佛法,但不知佛法以何為因,以何為目的?將生天、為神、成仙等等,一把抓起,妄稱三教合一,將孔子、老子、佛合而為一。這種漫無根據的話,全世界人不知有多少認不清的。孔子在世界上不失為好人,老子是一仙,人雖有生天之想,究竟生天與否,還不得而知。若真能生天,則不尊天矣!如孔子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孔子尊天,故不及於天可想而知,故說這些次第須分得清。若言三教合一,以佛法之眼光看來,還可以說,何以故?佛法中說上至諸佛菩薩,下至軟動含靈,皆同一佛性故,即一切眾生皆同一佛性,又豈僅三教哉!不知佛性凡夫,以凡亂聖,則罪大矣。性雖平等,而修造迷悟萬差,萬難合一。如帝制時代,一個平民百姓妄稱帝王,則該殺該誅,故十法界次第分不清,糊塗極矣。十法界即四聖六凡,造罪即下墮,行善即上升;行世間善猶未脫生死輪迴,修出世善,才可到辟支佛阿羅漢。阿羅漢是四聖中最小之位,如華嚴經中入法界品之舍利弗,目犍連等大阿羅漢,也在逝多林中華嚴會上,不但不聞華嚴法,亦不見報身佛及佛寶座。如蠅蟻等對人,不知人究竟有多大,何所說,何所行,一一不知,是故應發菩提心,改凡夫業。凡夫業者,即淫、殺、盜、妄、貪、嗔、痴等是也。縱不造惡業亦有習氣,如打牌、聽戲、吸煙捲、吸鴉片,抽白面等,亦皆惡業之增上緣。此等習氣除了,還有吃飯時貪滋味補品,吃眾生肉等,穿衣貪綾羅緞皮等,住屋貪雕樑畫棟等。這些習氣,亦惡業之增上緣,皆能障道。而衣食住,亦修道人所不能少,食得充饑,衣取禦寒遮羞,住屋能避風雨即成,否則只講究衣食住,即無講究修行功夫了。十法界皆一心所造,四聖六凡唯一心所成,四聖法界是以心修行所成,六凡法界是以心造罪所成。如一塊洋錢拿去供養三寶,周濟貧窮,即培福田用了;拿去嫖、賭、沽酒、吃肉等,即造罪用了。造罪有罪在,修福有福在,造人之業即成人,造地獄之業即成地獄。故此勸初發心人,要分清凡聖邪正,不要把凡夫當聖人,聖人當凡夫。如現在乩壇上一切鬼神,皆冒名欺人,這些話不但初學人,即久學人不能合盤來算,也是弄不清的。

今日共修日,又誦華嚴經,開示不能多講。要想了生死,鬚髮上上心,縱學不了佛菩薩,學學阿羅漢、辟支佛也不錯。要知這世界上生死之苦,必定是脫得了的。若是脫不了,四聖法界一個也不能成,有此理乎?

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佛恩

昨天講念佛即是說法,念無量光即是說菩提法,念無量壽即是說涅槃法。說此法時,可以報佛恩,可以度眾生。故云:『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佛恩。』藉此一句阿彌陀佛來度眾生,來報佛恩。若是推廣來說,既然念佛是說法,是度眾生,是報佛恩,說一句警策話也是說法,說一句儒教的話也是說法,何以故?因為儒教的話也是令人學好的。然報恩究竟又是報的什麼恩呢?總而言之是報一切的恩;別而言之,報師傅剃度恩,父母養育恩,檀越護法恩,天地覆載恩,日月照臨恩,三寶加被恩,故說『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知恩人方是報恩人。』蓮池大師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脫離塵垢即了生死。親可約父母說,即當度多生父母;也可約自己說,自己當離塵垢。子道即孝道,自他俱度,則為人子之道乃能究竟成就。此話推廣來講,自己的煩惱斷了,無明破了,才算度了自己,然後度眾生到盡未來際。不過看眾生之緣,因緣成熟的早,成佛也早;因緣成熟的晚,成佛也晚。成佛度眾生,即成孝道,何以故?一切眾生皆我多生父母故,皆我護法檀越故。如普賢行品中云:『譬如礦野砂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沙磧中不長百穀苗稼,喻煩惱中無功德故。然有大樹王,大樹王者指一真法界心,一真法界心大得很,充塞虛空,遍滿法界。大樹之根在沙磧之中者,言此大心迷於生死中故。此一真法界之心,上至諸佛,下至軟動含靈,皆同一體,是整個的,其根源即在眾生份上。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者,水即法流水也,眾生聞法即如樹根得水,若無水則菩提樹花果皆長不成。故諸佛說法即如與樹根澆水。試問若無凡夫,何得轉凡成聖?若無聲聞,何得轉小成大?若無大乘菩薩,何得轉成菩提花果?因此之故,諸佛出世說法度生,所度眾生,即自己多生父母,及護法檀越,亦即仇人。如何說是仇人呢?這要修行之人才曉得,像世間上許多想了生死的眾生,皆從仇人發心。因為這人對我仇,那人對我仇,仇來仇去,乃於世間生大厭離,發心修行。若非仇人逼迫,何由得發道心呢?如大乘起信論云:『此人依於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於中若見若念,或為眷屬父母諸親,或為給使,或為知友,或為怨家,或起四攝,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由是得知仇人亦是菩薩示現度眾生者。而眾生沾了仇人之光,反不覺知。故知恩人對仇人亦當報恩。大家要把眼光放大些,處此亂時,人心不古,良心愈趨愈下。無益人拚命去干鬥爭,有知識的人即拚命往修行的道上走,這豈不是沾了惡環境的光么?要是能往這條道上走的人,那是世外另有一層天了,就像桃花源似的。不過要具慧眼,曉得每天這樣念念佛,談談法,也算是作幻化佛事,報種種恩德。講甚麼哪個是哪個的徒弟,哪個是哪個的師傅,無非是過去的幻化法緣。過去生中為父母,今生為兒女;過去生中為兒女,今生又為父母,我們雖然沒有宿命通,亦可知其大概。所以若恩若仇,皆要以佛法來度他。但是究竟報恩之意思是什麼呢?即令眾生聞佛之知見。智力能知是非,知出世法是,知世間爭名奪利非。儒家亦講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即有德之人,雖云:『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唯有智慧德相者,能好其所當好,惡其所當惡。』至於無德者則好淫、好殺、好盜、好妄、乃至種種嗜好。既好其所不當好,必有惡其所不當惡。如好修行成佛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只有佛教獨擅其美。佛未出世時,西域九十六種外道,各各皆稱一切智人。佛一說法,彼悉潛輝。故曰佛法之淺淺,勝過外道之深深。即以佛法中淺淺之轉凡成智法論之,外道即無。最好之外道亦不出人天道。佛教令人習戒習定習慧,超出三界,了脫生死,是謂正法。但外道亦有不吃牛肉,或不食無鱗魚等。乃至孔子,亦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戒,才不過在世間上作個好人,誰知生死是可了的事?又一切教莫過儒教,而孔子云:『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雖雲尊天,實無作天之心。其他等教,雖有生天之想,亦無求為天主者。又不知天有多少階級?以何等因而生何等天?一概不知。可謂有生天之想,而無生天之據。佛法中以淫慾之輕重而分六欲天階級,以禪定之淺深而分色界四禪十八天之高低,及無色界四天之階級。雖然如是,猶為六道輪迴。如六輻之輪,轉來轉去,忽上忽下。雖生天上,天報盡時,猶入地獄者往往有之。故佛令眾生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六道之外,猶有四級聖人,即羅漢、辟支、菩薩、佛是也。一成羅漢,即了生死。六道四聖皆一心轉。人心是可以擴充的。肯發了生死之心,即肯度眾生,肯報佛恩。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母六親,亦是我護法檀越,亦是我當以恩報之仇人。欲報諸恩故須說法,那怕只說得一句阿彌陀佛,即或眾生聽了不得度,也與他種個種子。故云:『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佛恩。』望大家發菩提心,不要以為我們現在聽法即很平安了,那不定是那一世種下的善根呢?故要由親及疏,由近及遠。一句彌陀,具無量義、無量壽,即涅槃,即福德。無量光即菩提,即智慧。何以涅槃即福呢?以不生不滅故。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在世界中生滅,猶如小器貯百蚊蚋,啾啾亂鳴,生滅苦故。』稍有智慧者,即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受虛妄苦。若看破身心世界,即自眾生得度。令他看破身心世界,即度他眾生。又智慧無量,無事不明,無理不明。所明事理無量故,智慧亦無量。南無阿彌陀佛,快快念起來。

三世因果不昧

世間一切事皆可眾志成城,自然所作皆辦。眾志者,即大家同心耳;成城者,即得護持也。譬如我們大家修行,即成佛法之城。有護法之城則能將惑障、業障,護住不起,並可轉報障輕受。報障者,過去生中作業所感之果報也。大家以修行之志,得成法城,則現在不造惡業,當來不受苦報。然業無自性,若發悔改之心,業報自然從重化輕,從有化無矣。所以說大家要造一個法城,護持我們的法身慧命,使惑業不起。但我何以要說此話呢?因前天聞牲畜管理處處長發心開追悼會,超度屠戶已殺死的牲畜亡靈。然總算明因果,知道轉業,但轉得不澈底。其不澈底之故有二:一者、作業之人,縱叫因果,限於術業,難改故。二者、被殺眾生業報所感,難逃脫故。若人皆斷殺,豈不成了凈佛國土。所以我們要曉得與其殺已超度,不如不殺不食。何以故?殺其命食其肉,故冤魂不散,冤冤相報,無有了期。然既知超度,總可化重為輕。我常講果報有三種:一花報、二果報、三餘報。超度也許只遭果報,不受花報余報。至其究竟報否?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按:殺業果報非報不可。眾生無不愛命,被殺以後,豈無還報之心?據該處長云:『昔有龍樹菩薩,多生持不殺戒,一日太子欲殺之而不得。菩薩以宿命通觀過去世,知久遠劫前,自為農夫誤傷稻桿中一蟲。昔之農夫今菩薩是,稻桿中蟲今太子是。雖誤傷而因果不昧,雖菩薩也須還債。菩薩見太子欲殺不能,故告曰:『可以稻草加吾頸,一縊即死。』太子試之,果然。殺業即如此要還報,盜淫妄等業障亦同。不但惡業是業障,善業也是障。善業障不受惡道苦,惡業障不受善道樂。你我修行的業障如城,障不受生死苦故,今生所受的苦樂等報,皆前生造的三世因果。經云:『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你我前生造的,該今生受,故生此五濁熾盛之世。若生於正法時,造罪之緣還少。我們不造罪,自然將娑婆世界惡果報障住了。臨終阿彌陀佛自來接引,極樂世界即現前。古人云:『寧可來生勝今生,不可今生勝來生。』所以要來生勝今生,必須大家同志,以信解行證,節節守護法身。諸位居士一星期來念一次佛,不過是個影響,回家還要自己用功。最好將家親眷屬化為同志,使成清凈家庭。自己方面,六識心王常念三寶,必須常使能起清凈心所,即以清凈念『念佛,念法,念僧。』此念心王所使,故曰:『心所。』心王如是,心所亦然。心王常時正念,心所自然正念。自己心王心所,眾志成城,能保住自己法身慧命;一家人眾志成城,能保住一家人法身慧命;一國人眾志成城,能保住一國人的法身慧命。切不可一面念佛,一面犯戒。更不要以眼光去觀別人的不對,自己不肯覺照自己。還有,一般人有過不但不改,連戒都不願受,怕有拘束,那才真是自欺。大家造罪心熟,即或已受戒者,造來造去又造到舊家風上去了。這箇舊家風,即對眾生分別人我、鬥爭、是非之家風。略而言之,爭名奪利;廣而言之,爭奪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故。若是修行能了生死,到不生死本地風光之家風,那就好了。大家要修到本地風光,還須精進勇猛,好好念佛!

破我法二執圓成菩提

佛法深者見深,淺者見淺。見深的得利大,見淺的得利小。挨著佛法的邊,就要沾點光,沾點小光也比較造罪強。無漏有為有大乘,有小乘;有漏有為有善業、有惡業。縱不能造出世無漏因,也要造世法有漏善因,切不可造惡因。往日我看了袁了凡先生的立命篇,關於了凡先生事迹,雖是世間法亦可說與大家聽聽,也很有益的。

當了凡先生六十歲生日的那一天,對他子孫說:『吾年幼喪父,母告我曰:『汝宜改業學醫,一則可以保身家,一則可以濟世。』吾從母命而學醫,學成後即以醫病為業。忽一日途遇一孔姓道士,鶴髮童顏,驚為希有。道士見余,似有夙緣,相視不舍。彼及走近,道士謂余曰:『先生仕路中人,如何不讀書?』吾答曰:『為遵母命,故舍儒而學醫。並請問道士為何能知我為仕路中人?』道士答曰:『如不嫌棄信吾之言,先生一生事業,均能道出而無訛也。』我乃延道士至家,道士教余速進學,將考取第幾名,官至幾品,並算出吾壽五十三歲,惜無子嗣。余即信其言,知定數不可違。及至應試,果如其言,絲毫無謬。從此益信,凡事皆由數定,百不思想,氓心絕念。及遇雲谷禪師,知修善能轉定業,由力行善事故,得五十三歲不死,並有子嗣,果轉定數云云。

當了凡先生科舉時,道經雲谷山,見有祥瑞之氣,有許多男男女女,往來山中,問何所為,人告之曰,此雲谷山有一雲谷禪師,能知過去未來之事,故人尊之若活佛。了凡先生遂登山求見禪師。侍者曰:『禪師正打坐,待起坐方可見,然每一坐數日而無定也。』了凡先生說:『我可以陪之坐坐。』像這樣地方,若非了凡先生百不思想,何能一坐數日?這就是『人到無求品自高。』三晝夜後禪師起坐,極稱讚曰:『居士誠為不凡,居然陪山僧坐三晝夜。』因問平日用的什麼功夫?了凡先生答曰:『我沒有功夫,因為知道凡事有定,故百不思想,以是能久坐也。』禪師曰:『我初以你是一個不尋常的人,原來還是一個凡夫。』了凡先生將遇孔道士經過,述說一番,並稱讚道士之言,一一皆靈驗。禪師曰:『所以我說你是一個凡夫。要知道世間有兩種人的數定不得:一極惡人,能折福短壽;一極善人,能增延福壽,二者皆能轉動定業。唯有非善非惡的平常人,為數所局。你不是上等人,亦非下流人,就是被數所定的平常人。』

了凡先生聽了能轉數的話,有領悟處,因請禪師開示轉動定數的方法。禪師曰:『汝若欲轉定業,就要痛改前非,極力行善,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三業精進,就能把孔先生算出的定業轉動。恐怕你記不得,我告知你一個方法:用兩個口袋掛於胸前,一置黃豆一置黑豆。行一善事,拈一黃豆於黑豆袋中;行一惡事,拈一黑豆於黃豆袋中,將所行之事逐日登記,久之自能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是名行功過格。』

了凡先生聽禪師開示,便皈依禪師,要求出家。禪師善能觀機,說你這樣人,不是出家的根機,各有因緣,你暫時做個好人,來生再來出家。大凡具眼的人,不是出家的根機,就不給人輕易剃度。了凡先生沒有出成家,仍然去科舉,遵守禪師訓言,力行善事,孔先生的話,就不靈驗了。以前算的考列第三名,現在名列第一。知道由於行善轉動定業,益加精進,廣修善法。回去對他夫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要出家,禪師不允許。我當在家人,沒有兒子是大憾事。據云谷禪師說,修福能轉定業,茲已驗矣。吾初以為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禪師卻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於是發願力行善事三千樁以求子。夫人想三千樁善事那能做畢,遂亦發願幫同其夫行善,以滿善願。行一善事或說一句好話,就在曆書上打一個紅圈。不久三千樁善事圓滿,果生一子。淺淺的行世間善事,尚能轉動既定之數,所以俗話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人天福報,是有漏之法,一個欲界就具有六道輪迴,色無色界與欲界同是一天,即或生到非非想天,也還是個凡夫。禪師說他是個凡夫,才改名了凡。但是他沒做到了凡地步,名不稱實。

你我學佛法的人,初步功夫,可以跟了凡先生學。再進一步,應跟諸佛菩薩學。佛為究竟聖人,超出三界。要超出三界,了生脫死。當最小的聖人,也要破除我見,而後方能了生死,斷煩惱。若男若女、若僧若俗,都不要執著有個我。只這我見一層,大家都難逃出這個圈套。以執我故,有很多苦境往頭上堆。無量劫來吃的虧,就是吃的我的虧,何曾吃了別人的虧?大家莫要誤會『我』字所指乃是張某吃了張某的虧,李某吃了李某的虧,並不是我此時說話的我。就『我』字分析講,一邊是手,一邊是弋,手裡拿著戈,不自殺,便要殺他,所以誰將我當為我,即是闖著鬼。破除我見證小果,斷分段生死。十使煩惱皆由我起,為我故貪,為我故嗔,為我故痴。生老病死苦、五陰熾盛苦,莫不因我故有。設無有我,則十使煩惱無所寄託,古語云:『皮之不存,毛將安附。』學佛法人,最淺近是破我執,了分段生死,不受胞胎之苦。再進一步破法執,了變易生死苦。變易即是心行變易,名變易生死。二死永亡,即圓成菩提;空至無可空處,就是妙有。所以說學彿法者,深者見深,淺者見淺。最低限度,也要習空觀。不然有人說話闖著,就好像闖著我了,當時臉色就變了。看見人臉色不好,也闖著我了。從前有個國師,既稱國師,皇帝當然常接近他。有位宰相,心生嫌嫉,然不敢說。有一天宰相看見普門品中說,有『漂墮羅剎鬼國』句,就去玩弄國師。問怎樣叫做漂墮羅剎鬼國?國師就將宰相名字喊了一聲。那個宰相位居極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向來驕慢成性,聞之勃然變色。國師說:『宰相呀!此時就叫做漂墮羅剎鬼國。』你我學佛法的人,不能空法執,也要空我執。再不能也要學了凡先生,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最淺淺亦要學做人之道,持五戒行十善。不然眨眼之間,人身會失去的。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說多了打閑岔,還是修行的好。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往生論講記》第13集
達照法師《楞嚴大義》修道之十
凈空法師:十念法,念佛不夾雜就靈
凈空法師:有些法師顯露的神通,那個「通」不是真的,是法術
沙彌十戒威儀錄要淺釋 定弘法師講述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