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講座︱詩文「有意思」,奧妙在哪裡——向古詩文學寫作
中國古詩文是我們學習閱讀、寫作的重要教材和寶貴資源,我們要用心學習、借鑒,體會、領悟,掌握其中的寫作技法,學以致用,以讀促寫,努力把自己的習作、文章寫得生動、活潑,寫得「有意思」,讓人喜歡讀,願意讀。
下面,我就這個話題談一點初淺的看法,供老師、家長和同學們以及喜愛文學、寫作的朋友們參考。
一、把「小事」與「情趣」聯起來
古代作家、詩人中,不少人善於把生活小事寫得有聲有色,妙趣橫生。這既得益於作者深厚的生活積累和精湛的聯想巧思,也有賴於作者用心觀察與體味生活,善於發現和提取「美好」。
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是很有名的一篇小品文,寫的是他在杭州居住時冬夜到西湖湖心亭看雪的情景。文章清麗、純凈、嫻雅,一筆一意境。寥寥數筆就把讀者帶入到他所描繪的境界,跟著他一道去賞西湖的雪夜美景。
張岱把看雪這一小事寫得有趣有味,不僅在於清淡、工麗的筆法,更在於他熱愛生活、懷念「故國」的情懷。獨自駕船寒夜看雪,二人湖心亭上對飲,無不是情趣使然。有了情趣,冬夜不冷,茫茫雪國是美景;有了情趣,「痴人」不痴,陌路相逢有知音。因為情趣,小事有趣有味,文章言簡意賅。
唐·柳宗元有一首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人描寫與表達的是一個幽僻、孤寂、清冷的世界。鳥聲無,人跡沒。大千世界,茫茫一片。從常理上講,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一般人都會躲在家裡取暖避寒,不會出來活動。但是,偏偏就有不懼風雪、不畏嚴寒的釣翁,在江邊悠閑垂釣。
因為釣翁有不同與常人的情趣、精神,清冷、孤寂的世界瞬間鮮活、靈動起來,上下一白、江天一色的大地頓時有了生機。因為「情趣」,釣翁「釣」的不再是世俗意義上的「魚」,而是象徵意味極濃的「寒江雪」。因為「精神」,小事層面的「釣魚」形式悄然縮小、隱去,審美意義上的人生意味逐漸放大、凸顯。
正是通過雪夜賞雪、寒江獨釣等小事,與生活情趣有機聯繫起來,張岱文章、柳宗元詩歌的意義就超越了生活的瑣碎,從而具有了審美的價值,生成了讓人回味的力量。
寫作啟示:小事不「小」 ,情趣為「要」。情趣讓小事有意味,生活有意義,文章有意思。
現代文寫作舉例:魯迅先生《社戲》一文中。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偷摘煮食羅漢豆等,江南水鄉的童年生活經歷,無不讓人感受到其中表現出的盎然情趣。
二、把「日常」與「意義」聯起來
宋·蘇軾《記承天寺夜遊》,是我們都學過的。讀了這篇文章,同學們感受如何呢?這篇文章只有80多字,卻給讀者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原因在哪裡?就在於作者蘇軾把「月夜散步」這種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常舉動寫出了「意思」和「味道」。
聯繫蘇軾當時的處境,就能讀懂、弄通文章中的意思和味道。蘇軾一心想為朝廷做點事情,卻不料遭遇貶謫,內心的苦悶是自然的。如何消遣、排解呢,蘇軾自有辦法:遊山玩水,喝酒吃茶;賞景觀花,探舊訪友。
有豁達心胸和樂觀態度,有自我排遣辦法,蘇軾在貶謫的日子裡優哉游哉,自得其樂。因此,在這種背景和情況下,蘇軾跟朋友月夜院里散步,就顯得意味深長。
散步是很日常的行為,那裡沒有?何時沒有?何人不為?但是,作為貶謫之人,蘇軾沒有怨天尤人,沒有消極頹廢,而是通過「月夜散步」這一日常行為,來排遣苦悶和寂寞,表達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達觀。
這樣的人生態度,是不是「正能量」,是不是「有意義」。面對「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困境,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泰然心境,哪裡不是樂土,何處不是歸宿。
散步,有朋友說話,有明月朗照,有美景欣賞。人生如此,夫復何求。散步,抹去苦悶與煩惱,盡得自適與寧靜。
唐·杜甫《江村》一詩,中間兩聯是:「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頷聯:寫「燕」、「鷗」的自由自在、「相親相愛」——物幽靜,欣然和樂;頸聯:寫「妻」、「子」各自「忙碌」,悠閑自在——人幽趣,心滿意足。
詩人把平常見的「物事」與「人事」寫出了意趣與和樂,寫出了韻味與意義。歷經長期離亂、顛沛流離,怎不格外珍惜與親人的團聚,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無憂無慮、其樂融融的大好時光呢。
寫作啟示:父母對兒女的愛、疼惜,對於父母來說,平常、普通、自然。但是,優秀的作者卻可以從中發現,父愛、母愛背後蘊含的深刻意義,從而感染人,打動人。
現代文寫作舉例: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中,「父親」翻越月台為「我」買橘子的片段。——舉止很「日常」,「意義」卻重大;言行很「個人」,意義卻「普遍」。
三、把「平凡」與「美好」聯起來
美學家、文學理論家朱光潛先生在《文學與人生》一文中說,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的藝術。就其為藝術而言,它與音樂圖畫雕刻及一切號稱藝術的製作有共同性:作者對於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種獨到的新鮮的觀感,而這種觀感都必有一種獨到的新鮮的表現;這觀感與表現即內容與形式,必須打成一片,融合無間,成為一種有生命的和諧的整體,能使觀者由玩索而生欣喜。達到這種境界,作品才算是「美」。
新鮮內容與獨特形式的完美結合,使作品生成美的特質。這樣的作品就是美的。這是藝術的美。我們寫文章,要注意學習、借鑒古今中外名家們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捕捉、剪裁、表達「美」與「美好」。包括景物的美,人情的美。自然的美,心靈的美。不論艷麗與冷寂,濃烈與孤獨;還是喜樂與愁苦,淡然與醇厚。
寒江獨釣,有天地一色、空靈迷濛的自然美,有不懼風雪、超然物外的精神美。舉杯邀月,有隨遇而安、自得其樂的心境美,有自由率性、悠然自適的生活美。
正因如此,柳宗元筆下的「釣翁」與李白詩中的「飲者」,就顯然不同於世俗生活中單純的「釣魚人」與「飲酒者」,而具有了豐實、濃郁的象徵意味和哲學意義。他們的行為、形象,乃至精神追求都是美的。
再來看看唐·王維的兩首詩《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兩首詩,寫了兩種花——桂花和辛夷花。她們在空山的靜夜裡和無人的澗戶中,自開自落。這裡,作者看花、賞花的行為和詩中的客觀表徵「退後」,文學的意味、哲學的深意和作者的主觀情愫、旨趣 「凸顯」。幽靜而美好,言簡而意豐。
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一書中,對王維的這兩首詩給予了很高評價:忠實、客觀、簡潔,如此天衣無縫而有哲理深意,如此幽靜之極卻又生趣盎然,寫自然如此之美,在古今中外詩作中,恐怕也數一數二。
寫作啟示:平凡的人,美麗的心。正如一句歌詞所唱的那樣:平凡的人給我更多感動。為此,我們在寫作實踐中,要「拍攝」「平凡」,聚焦「善良」,展示「美好」。
現代文寫作舉例:楊絳先生《老王》一文中的「老王」:生活在社會底層,日子艱難;像草芥一樣不被人重視,但他卻有一顆金子般的心。
四、把「人情」與「物事」聯起來
古代作家、詩人在表現人情的時候,常常跟「物事」聯繫起來寫,用一個術語來講,就是「借景抒情」。不論是寫思念之情,還是寫送別之意,這種方法,比較常見。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寫人情,有時候不便於直抒胸臆,就要聯繫和藉助於「物事」,或假託於物,或寓情於景,以他物抒己情,跟「借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有點異曲同工。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寫「思念之情」: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一、三句寫「人情」——思念之情;二、四句寫「物事」——巴山夜雨。詩人把兩者有機聯繫和融合起來,通過「物事」,反映「人情」,使詩歌在「人」與「物」、主觀與客體間轉換自如。「物事」、「客體」為「人情」、「主觀」服務,使得抽象的情感有了具象的表達和實在的指歸,從而清晰、厚重地表述出詩人難以言狀的思念之情。
唐·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送別之意」: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第一句,寫「我」在黃鶴樓來送別老友,讓人感到在這樣一個地方與老友別離,雖無傷感之情,卻有不舍之意。第二句,點明是在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三月這樣一個美好的季節。同時,間接顯示了老友要去的「揚州」也是繁華之地,美麗之所。因而,這次送別,沒有「多情自古傷離別」那樣的凄楚與傷懷,基調是歡快的、明朗的。
三、四兩句聯繫「物事」,不說「我」對老友的深情與不舍,不說「我」對「揚州」的憧憬與嚮往,而是用了幾乎純客觀的筆法,寫老友乘坐的帆船已經走遠了,將要消失在天的盡頭,消失在依然站在岸邊的「我」的視線里。空闊的天地間,只看見長江在遠處的天際線上緩緩奔流。
這就是李白的高明之處,不直接言說「人情」,而是巧妙聯繫上「物事」,讓不能「說話」的「物事」替自己「發言」。因為,「物事」是客觀的,冷靜的。所以,詩人藉助於「物事」來表達的這份情感就顯得更加純真、樸實,深摯、動人。
寫作啟示:我們在文章中抒寫、表達情感的時候,可以藉助於與之相關聯的物事,從「第三方」的立場和視角,以 「客觀」的態度,把人情寫得更形象,幽邃,生動,感人。
現代文寫作舉例: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淡淡鄉愁,寄托在對雨水、對木香花的細緻描寫中。「雨水」和「木香花」,承載了作者的思鄉情,潤濕而濃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