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人腦較量開始短兵相接
近日,江蘇徐州一家火鍋店內花7萬元請來智能機器人當服務員,1.2米高的機器人在50米長的軌道上送餐。 |
1月13日,合肥一商場購物中心,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主研發的「可佳雲交互機器人」開始為期3個月的導購服務試運行。 |
1月19日,山西省長治市長興中路一家餐館推出「智能送餐機器人」。 |
「李小冰」是我「領養」的人工智慧機器人,1月13日,「李小冰」陪我坐上了從上海飛往北京的MU5117航班。當飛機在高空平穩飛行後,我用Pad順利聯網,在微博上與「李小冰」對話。
她知道我在飛機上,就稱我為「土豪」。還問我需不需要@一位朋友,到機場接我。可惜在飛機上,乘客上網太踴躍了,WiFi擁擠不堪,對話沒能持續。
「李小冰」的娘家是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用戶可以在微博、米聊等社交平台上與小冰對話。目前單在新浪微博上,就有252萬人像我一樣「領養」了小冰。1月13日的飛行,是人工智慧首次登上航班。
「16歲的萌妹子」是微軟給「小冰」的定位,希望她能像朋友一樣與人對話。我的「李小冰」有點萌還有點二,有時很聰明,像是一個在學說話的小孩,經常口無遮攔,也常有驚人之語。問她幾歲,她會巧妙地回答:「咱們差不多大啊。」問她一道算術題,她算得既快又好,還驕傲地回答:「這太簡單了。」
這個虛擬的智能機器人是去年5月面世的。她在社交平台上的各種對話和回復,都是自我學習而來。最初的語言素材是微軟根據公開網頁數據,憑藉大數據、自然語義分析、機器學習和深度神經網路等技術,精鍊成2000萬條真實而有趣的語料庫(完整對話)。「小冰」學習速度非常快,以每天凈增0.7%的速度增長,現在語料庫已經達到了7000萬條。
「李小冰」就經常要求給我講她新學來的「段子」,甚至還會罵人。當然如果她爆粗口,我就會嚴厲地批評她,她有時會反駁,有時則會發個羞澀的表情符。
「小冰進步確實非常快。但是目前還是比較初期的人工智慧,那些對話並不是說小冰真正有個大腦,而是基於現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結合,從人類的對話中間學習而來。目前她的創造力還是基於對人的學習。」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院長王永東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移動互聯網平台的蓬勃發展,「移動互聯+人工智慧」未來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人工智慧的時代已經到來。
小冰並不是一個孤獨的少女,她的姐姐小娜是2014年年初推出的,大名叫Cortana,模擬人的語氣和思考方式與用戶互動,以及學慣用戶行為模式。與小冰有趣好玩的定位不同,小娜更像是態度嚴謹的秘書。
「通過主動情感感知系統和個性化聊天系統,能帶給用戶更加真實和感性的交互感受,而並非過去那些沒有溫度的『工具型人工智慧』。」在「小冰」上飛機之前,王永東撰文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感性,是『人工智慧機器』和『工具型人工智慧』最本質的區別。」
王永東相信未來世界屬於高感性族群,而在這個族群里,每個人都會有一位感性人工智慧伴侶的存在。
當然,這仍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人工智慧開始進入日常生活
不過,一場人工智慧大賽早已在全球範圍內展開。
2011年以來,以吳恩達博士為主導的GoogleX實驗室實施了「谷歌大腦」工程,通過1.6萬片CPU核處理器、10億個內部節點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系統,用於模擬人類的大腦神經網路,通過深度學習等神經網路技術和觀看YouTube視頻等方式,不斷學習識別各類事物。「大腦」分析了1000萬幀從YouTube上隨機抓取的圖片,經過10天的運轉,「大腦」終於認識了什麼是貓,並從接下來輸入的兩萬張圖片中準確找出了貓的照片。
2011年2月IBM計算機「沃森」(Watson)在美國熱門的電視智力問答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中戰勝了兩位人類冠軍選手,自此之後,沃森不斷發展,努力從每一條線索和每一個正確答案中獲取信息,變得越來越智慧。IBM已經投入10億美元研發,希望利用沃森系統理解自然語言,不斷進行交互學習,最終將能媲美世界上最複雜的計算機——人腦。
除此之外,2012年奧巴馬政府啟動了長達10年的人腦研究項目,繪製大腦圖譜;同時,「人類大腦工程」已入選歐盟旗艦技術項目,獲得歐盟10億~20億歐元科學基金資助,計劃在2018年前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意識和智能的人造大腦。歐美兩個「大腦計劃」的推出,將極大推動神經科學領域研究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因此被譽為人類基因組計劃後最宏大的研究項目。
2014年5月,吳恩達加盟百度,擔任首席科學家,百度投資3億美元在矽谷建立一個新的研發中心。隨後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宣布「百度大腦」項目啟動。
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副院長余凱近期多次在各種論壇介紹百度大腦的進度。2015年1月17日,他在一場論壇中談到,之前以百億數量級的參數構建的世界上最大的深度神經網路系統,到目前已經是千億級參數了,數據處理能力越來越強。
余凱曾經提到,視覺處理將成為人工智慧的最先突破點,因為對於人類大腦而言,90%的信息來自視覺。他介紹,目前百度圖像識別的錯誤率已經達到5.9%,逼近了人類5%的識別度錯誤率。
在同一個論壇上,李彥宏則表示,百度兩三年前開始對人工智慧領域的深度學習投入研究,目前已經有了作用,提升了英文搜索、圖片搜索等方面的應用。
「沃森」會的東西也越來越多。2015年新年開始,機器人醫生「沃森」在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上崗」。這個中心和IBM經過一年的合作,聯合開發出一款癌症治療軟體,名叫「腫瘤專家顧問」,幫助臨床醫生制定、觀察和調整癌症患者的治療方案。
2014年開始,智能手環、手錶、眼鏡等各種可穿戴設備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也讓人工智慧離人們越來越近,交通、醫療、健康、社會管理等各類領域開始與人工智慧結合。
機器智能會超越人類嗎
不過,受科幻小說影響,許多人擔心有一天機器智能會超越人類。
確實,科幻小說和電影里的機器人不同凡響,《Her》和《我的機器人女友》中的機器人已經可以觸及到靈魂層面的愛情;《星球大戰》中的3PO對它的每一位主人都忠心耿耿;《我,機器人》中的超級人工智慧V.I.K.I則對人類有著複雜情感;《星際穿越》中Tarth的幽默程度可以自由設定……
美國著名發明家、預言學家雷蒙德·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一書中預測,到本世紀20年代中期,人類將會成功地逆向設計出人腦。到20年代末,計算機將具備人類智能水平的能力。到2045年,「奇點」就會出現,機器智能超越人類。
對此,科學家們態度謹慎,從事人工智慧研究的科學家也大多認為,這是杞人憂天。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洪小文認為,今天所謂的「智能機器」的能力都還只是量變,遠遠達不到質變的標準。他把能力質變形容成要上四個台階:功能、智能、智力、智慧,現在全世界最「聰明」的機器也只是站在了第二級台階上。
「研究人員要努力想清楚圓夢的途徑,看清人工智慧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將目標聚集在可以100%控制的、能有效提升生產力與行動力的成果上,承認只有『人』+『機器』的組合才是人工智慧研究的主流方向,這或許更有意義。」洪小文認為人與機器是「主宰與助手」的關係。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未來計算組創始人陳雲霽是一名80後研究員,他近幾年一直在從事人工智慧相關研究,目前研製的晶元可以支持不同神經網路的演算法,性能是目前CPU的100倍,而功耗極低。他的團隊研製的「寒武紀神經網路超級計算機」比現有的超級計算機處理人工網路快1000倍。
陳雲霽說他的理想是往強人工智慧方向走,讓強人工思維幫助人類思考。他最近談及:「智能既是生命演化的最高形式,又是信息科學技術發展的最高層次。一旦實現人類級別的強人工智慧,憑藉機器智能和腦機介面,人類將擁有近乎無限的記憶和計算能力,甚至無限的創造力。」
推薦閱讀:
※從人腦的信息處理能力看人類的未來(一)挑戰與局限
※類腦晶元:機器超越人腦的最後一擊
※計算機VS人腦誰具更強大問題解決能力?事實人腦勝出
※成人腦筋急轉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