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高盛這五年
文:郭兆凡
01
這幾年,我常想起曾遇到過的這樣幾個人。
一個,是我在柬埔寨首都金邊做婦女兒童保護工作的時候,遇見的拾荒女。她10歲時就和媽媽一起被趕出家門,之後的十幾年母女倆露宿街頭。每天靠收垃圾賺取2-3美金,還要經常給員警保護費,不然會被強姦。她談起自己的生活數度落淚,我現在也還記得她脆弱的目光。幾年過去了,不知道她現在過得怎樣?
另一個,是在倫敦政經讀人類學和社會發展的研究生時,同班的澳大利亞女同學。她大約30歲,單身,家境並不富裕。
畢業後3年,她加入了國際非政府組織,先後在地中海小島和中東的黎巴嫩工作,維護那裡勞工的權益。常看到她在社交網站發的故事和照片,評論國際時事。不知道她未來的人生,會是怎樣?
還有一次,是在四川做地震重建工作的時候,聽說當地幾個村子的地下水被重金屬污染,錳超標,會傷害人的神經系統,長此以往,村裡就多了很多精神病人。因為無知,資訊閉塞,以及無處可去,很多村民依然生活在那裡。不知現在,村裡的情況如何?
這些看似無關的故事,卻常常引發我反思:社會,如何影響著我們?
02
辭去投資銀行高盛的工作,轉入公益行業,至今竟也有五年多了。
在轉行之前,我從沒真正思考過這個問題。從小成績好,順利考上清華經管學院,畢業先去了四大,又跳槽到投行,加薪、升職,然後被親友詢問什麼時候買房、結婚,每一步看似都順理成章。如果真心喜歡金融行業,那也無可厚非,但我不是。那時我最怕,也最想問自己的就是:我是誰呢?我生命中的熱情該何處安放?
知乎有篇熱文《你有什麼道理後悔沒有早點知道?》。我很認同答主所言「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清楚地認識自己」,但時至今日我更深刻的體會卻是:如果不認識社會,不知道社會如何影響著我們,我們真能認識自己嗎?
作為應試教育的受益者,以前我對它的問題沒有太多的體會。在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負責LIFE教育創新的時候,考察了國內外數十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創新專案。
看到孩子們釋放出的潛力和快樂的狀態,才開始反思:原來我從沒想過自己失去了什麼。如果我從小經歷的教育,就是鼓勵自主學習,探索未知,培養興趣,博覽群書,我會不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以前覺得忙忙碌碌是理所應當,有「收穫」的時間才沒有白費。但在倫敦時,每隔幾條街都有公園或廣場,一幫同學經常在午後,躺在公園的草坪上呼吸新鮮空氣,曬太陽,看著孩子們奔跑,父母交談,有人讀書,有人眯著眼睛打盹,有人打球。那時才覺得,沒有大自然的生活,多麼可悲,而慢節奏或許本該是生活的常態?
我也曾有一小段喜愛奢侈品的日子,覺得價格代表著品質,總少不了要花錢的地方。這幾年讀的書多了,才發現原來人的糾結,書裡早有研究,太多與幸福有關的因素,無關金錢。
我們從小輕視文科,人文社科類經典書籍讀得太少,思維方式容易走極端,對社會和人生都是一知半解,才會以為財務自由了,人才能自由——殊不知,精神自由更重要。
就連我們在愛情中的感覺,我們欣賞怎樣的人,都被社會左右著。我以前談戀愛,會被有事業心的男生吸引。但在英國和柬埔寨的生活讓我意識到,金錢、權力和地位,並非至高無上,這些因素真的能帶來幸福的婚姻嗎?中國主流社會認可的成功和優秀,真的更值得被欣賞嗎?正直善良的品質、獨立的人格、顧家愛家的觀念、對別人的關懷、追求公正的信念,這些與金錢無關的品質,或許在當下社會裡並不被看重,但是不是更加珍貴呢?
認清了這些,才能認識自己,才能不在錯誤的方向上努力。
確實,是這些計畫外的經歷幫助了我,而很多人沒有機會去不同的國家生活,看到不同社會的差異,質疑我們心中的那些「理所應當」。但是,這是一個網際網路的時代,出國旅行也不是難事,我們最不缺的就是資訊,所以除了社會本身,還有什麼在禁錮著我們嗎?
*私人洽購、商業合作以及廣告推廣等事務,請致電 1333-28-77772 聯系客服
03
這幾年,朋友們相繼而立,生活中的糾結也多了。要不要換工作?換城市?換房子?生二胎?離婚還是湊合?愛人出軌了怎麼辦?該不該和某個人結婚?為啥找不到合適的物件?要不要讓孩子上名校或者國際學校?孩子的性格問題怎麼解決?怎麼才能升職加薪?日子太無聊怎麼解?
大學生們似乎也還在重複我們當年的糾結。怎樣才能進投行?畢業後是先考研、出國,還是考公務員?不再相信愛情了怎麼辦?怎麼才能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選工作該看重工資待遇還是自己的興趣?
社會中的暴力也多了。雷洋死於員警暴力,魏則西被百度的廣告誤導了,又遇到地鐵裡的破口大駡和拳打腳踢,孩子班裡的家長群又吵起來了,本地戶口又開始排斥外地人,辦公室政治又讓自己鬱悶了,世界各個角落都有越來越多的恐怖襲擊……
▲圖為《天註定》劇照
不論是糾結還是衝突,人們習慣了破解之道:
·問問別人的意見,看看網上的文章,聽聽過來人怎麼說;
·多看」正能量「,或讀讀雞湯,少看負面新聞;
·時間是最好的老師,車到山前必有路。
果真如此嗎?在這樣一個同質化極強社會裡,很多人追求金錢、權力和利益,而原則、信仰和「善的意義」似乎不是最重要的。在這樣的世俗社會裡,掩耳盜鈴和自欺欺人,或許能麻痹自己一時,但怎能帶來長久的平安喜樂?該怎麼逃脫社會對我們的影響?
我這幾年最深刻的體會是,我們需要的,其實是學會獨立思考,質疑社會裡的這些「理所應當」,不再人云亦云。只有變得更加智慧而理性,才能抵禦社會對我們的侵蝕,解決自己的困境,改善人際的關係,開發出自己的潛能。
04
獨立思考能力,是指:
面對紛雜的資訊,能抽絲剝繭梳理思路,指導自己的的行動,解決問題;
面對任何觀點,能判斷出它是否有理有據,是否該被質疑;
面對不同的選擇,清楚自己的原則、價值觀和選擇標準是什麼,能更好的對未來做出預判;
面對社會的暴力和變化,能分析複雜問題背後的原因,明晰什麼是自己的堅持,怎麼保持內心的平和;
面對孩子的困擾,能成為他們的榜樣,平等的溝通,不至於讓我們沒活明白的人生,又成為他們來日的糾結。
獨立思考,是一種思維方式,背後自然有具體的方法,讓我們學習、實踐、內化。2015年,我去美國學習了一系列提高人思維能力的方法,收集了百餘本著作潛心鑽研,也得到很多前輩的幫助。
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我想創業辦一個教育機構,建立一個社群,幫助人們在這條路上少一份孤獨。
朋友們說:現在是資本的冬天,很多人又沒意識到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你們怎麼養活自己?我們知道,創業不易。但我想,既然這種能力幫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和內心的平和,活出了更好的自己,也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那這種能力也一定可以幫到每一個仍有糾結的人。
05
柬埔寨的拾荒女沒有選擇,只能疲於溫飽;四川的村民,自己的能力也很有限;而澳大利亞的同學,生長在一個更加理性和成熟的社會,比我少走了很多彎路。
社會依然影響著我們,我們或許不能很快改變潮水的方向,但至少,我們還能改變自己。改變的人多了,四川的村民和柬埔寨的拾荒女才能多一些選擇,我們自己的孩子,也才可能像那個澳大利亞的同學,少一些「後悔沒有早點知道的道理」。
這一路,我們與你為伴。(郭兆凡 / C計畫 ID:PlanC-Edu)
作者介紹:郭兆凡,C計畫聯合主創。曾任職於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後轉入公益行業,先後從事過四川地震重建、婦女兒童保護和教育創新研究。
推薦閱讀:
※一別五十載 從未曾離開焦裕祿精神為何能永恆
※男人有這3種表現,女人就會捨不得離開,別不懂!
※《使徒行者》:回歸與離開,無間又卧底
※熱巴趙麗穎楊冪 當紅女星離開了修圖還是女神嗎
※離開《金星秀》的沈南,你還喜歡嗎?會主持得更好嗎?
TAG:離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