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的歷史影響與評價
06-21
【傳略】趙武靈王(?~前295),趙肅侯趙語之子,名雍,戰國時趙國第六代國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事詳《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 前325年,趙武靈王16歲即王位,在位27年,於前299年讓位給次子趙惠王何,自稱主父。5年後於前295年死於沙丘之亂。 趙國地處今河北中南部和山西中部地區,國都邯鄲。趙國疆域方圓二千里,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邯鄲西有太行山屏障,南有漳河天塹,東北有清河,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工商業發達,經濟繁榮,是北方的一大都市。邯鄲是戰國時的冶鐵業中心,鐵制武器為精良兵器。這些是趙國的優勢。 但是趙國又處在四戰之地,趙武靈王即位之初,國內國外形勢都很不利。趙國內部,宗室貴族爾虞我詐,長期發生內訌。趙國第三任國君敬侯趙章始都邯鄲,有公子趙朝作亂,並外聯魏國攻打邯鄲;第四任國君成侯趙種繼任,又有公子趙勝奪位作亂;第五任國君武靈王之父肅侯趙語即位,又有公子趙?爭位事件發生。這種不斷的內訌,使趙國政局不穩,國力削弱。趙武靈王年少即位,國政被叔父公子趙成奉陽君把持,趙武靈王不能親政,被禁錮在高高的宮牆之內。奉陽君還在趙武靈王身邊安插親信,置「博聞師三人,左、右司過三人」。博聞師為國君顧問,左、右司過糾正國君過失。實際上,這六個人都是奉陽君的耳目,他們包圍趙武靈王,監督他的一舉一動。但趙武靈王卻不動聲色,深居簡出,靜觀事變,不聲不響地作好人際關係的工作。他尊禮國老三人,月致酒禮;又尊貴先君大臣肥義,提高俸祿,引為知己,從而團結了一批朝中大臣。然後借奉陽君居婦喪之機,「得與士民相親」,在前321年21歲行冠禮後名正言順執掌政權。趙武靈王不用流血方式從奉陽君手中奪回政權,表明他的政治謀略高人一籌。 趙武靈王親政後,果斷地進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迅速增強了趙國的國力,成為了中原的強國。前306年,是胡服騎射改革的第二年,趙西攻林胡,略地至榆中(當今內蒙古包頭以南河套地區),接著又並滅了中山國。趙國土地幾乎增大了一倍。 前299年,趙武靈王退位稱主父,讓次子趙惠王監國,一是讓新君早歷政務,二是自己集中精力謀劃並秦的方略。這本是件為國謀長遠利益的好事。可惜的是,趙武靈王既廢了太子趙章,後來又後悔,認為廢長立幼,讓哥哥為弟弟臣屬,以長拜幼,於心不忍。他又封長子趙章為代地安陽君,以田不禮為相,打算把趙國分而治之。這樣使朝中大臣各有彼此,分為兩派,前295年,主父出巡沙丘宮(在今河北平鄉縣東北),太子章起兵作亂奪王位,趙惠王派大臣李兌領兵平叛。太子章兵敗逃歸主父沙丘宮。李兌兵圍沙丘宮,殺了太子章,接著圍困主父3個月,主父糧盡餓死,演出了一場悲劇。主父死時才46歲。 【影響】趙武靈王是戰國時代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改革家和軍事家。他即位之時,正當秦國商鞅變法之後走向鼎盛的秦惠王時代。這時魏國衰落,喪失了河西之地,趙國西境與強秦相連。秦大舉東進,趙國首當其衝,北方中山國與林胡、樓煩更是趙國長期的夙敵。趙武靈王面臨著嚴峻的形勢。 春秋時作戰以兵車為主力。戰國時戰爭規模擴大,兵車昂貴,所以步兵成為主要的兵種。步兵行動遲緩,快速機動和出其不意,莫過於騎兵。據考證騎射技術在殷代已興起,但還沒有發展成為騎兵作戰軍團,主要是單騎形式活動。中原為農業區,養馬受限制;三代時各諸侯小國,用不著也養不起大隊騎兵。戰國七雄均為大國,政治力和經濟力都十分雄厚。但華夏民族的風俗習慣多禮儀,穿的衣服長袍肥腰,寬領大擺,這種長袍大褂,戰鬥時行動非常不便,更不利於騎射。趙武靈王從與林胡、樓煩等北方游牧部落的作戰中受到啟發,決心改革官兵服裝。胡服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前307年春趙武靈王在信宮召集肥義等大臣討論了五天的國事,分析了國內形勢,君臣一致認識到只有改革才是趙國的出路。會後,趙武靈王率領輕裝隊伍奔臨中山國的邊境,經過房(今河北趙州縣)、代國,北臨大漠,又登臨黃河岸邊的黃華山,對邊塞形勢和民情進行了實地考察,趙武靈王更加堅定了改革的決心。他返回國都後,向全朝文武宣布了改革服裝的決定。不僅軍隊官兵脫掉長袍重靠,改穿短衣;而且朝中文武大臣也要身穿短裝,腰束皮帶,身穿胡服,表示政治上的革新。史稱趙武靈王的這場改革為胡服騎射。 趙國大臣肥義等人支持趙武靈王的改革,但以奉陽君公子成為首的貴族守舊大臣堅決反對。宗室趙文、趙造等人支持公子成。公子成認為胡服騎射是:「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武靈王反駁說:「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趙文認為:「衣服有常,禮之制也。」趙武靈王駁斥說:「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聖人之道也。」趙造反對說:「聖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變俗而動。」趙武靈王又反駁說:「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又說:「理世不必一其道,便國不必法古」,「以古制今者,不達於事之變也。」(以上引文見《戰國策?趙策二》第4章)趙武靈王堅持用說理論戰的方法力排眾議,並說服了公子成穿胡服。趙武靈王以身作則帶頭穿胡服。宗室貴族見武靈王和公子成都穿了胡服,大家也就一致支持改革。這時趙武靈王才正式下令全國推行改革,由於上下一致行動,改革很快獲得巨大成功。 胡服騎射,不僅僅是服裝的改變,而是以改變服裝為契機進行全面的移風易俗改革。胡服騎射,改變了兵種,宣布車戰結束,步騎戰的大規模興起,從而導致整個軍制的改革,並且引發政治的革新。這場革新最直接的影響是戰爭史的一場大變革。騎兵的推廣,不僅改變了作戰方式,而且引起了軍隊編製的改革。文獻記載,原來適應車戰的步兵編製,五人為伍,伍伍為兩,四兩為卒,一卒為一百人,卒長也稱百夫長。五卒為族,五族為師,五師為軍,一軍共有12500人。騎兵編製為「五騎為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戰鬥編製為「三十騎為一屯,六十騎為一輩。」(《六韜?大韜?均兵》)。但從秦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騎兵方陣來看,則為4騎一組,3組一列,9列108騎為一個單位,並配戰車6輛。這是秦趙雍時期的齊刀幣國騎兵的編製。趙武靈王改革的騎兵編製,還有待考查。但可以肯定,這不僅是趙國兵制的一場大變革,而且是一個劃時代的大變革。騎兵團投入戰鬥,戰鬥更加異彩紛呈。秦漢時期,華夏民族與匈奴、西羌的鬥爭,最後的決戰是以騎兵大規模投入來決定的。可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影響極為深遠。 趙武靈王為了實施奇擊秦國的戰略,退居王位,親自喬裝成趙國使臣,出使秦國探察虛實,並了解秦昭王的為人,這真是大智大勇的行動。秦昭王見了喬裝的趙武靈王,相貌偉岸,氣宇軒昂,十分驚訝。趙武靈王當即覺察出秦昭王的驚駭,立即施計脫身。等到秦昭王明白過來下令捉拿時,趙武靈王已經出了秦國邊關。由此可見趙武靈王具有高出人表的先覺。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一生豐功偉跡的趙武靈王,最後居然慘遭餓死?
※趙武靈王的乾坤外交之術
※趙武靈王的滅秦大計,可惜天不遂人願
※向古人學習謀略之戰國趙武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