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一堂課?

如何評價一堂課?

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們"新基礎教育"而言,我認為一堂好課要達到的基本要求是:

①有意義。在這節課中,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再進一步是鍛煉了他的能力;再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產生更進一步學習的強烈的要求;再發展一步,在這個過程中他越來越會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學習學生會學到新東西,學生上課,「上課以前和下課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意義。一切都很順,教師講的東西學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這個課呢?所以第一點是有意義的課,也就是說,它是一節紮實的課。

②有效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面上而言,這堂課下來,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間的、困難的,他們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沒有效率或者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那麼這節課都不能算是比較好的課。從這個意義上,這節課應該是充實的課。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過你的教學,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整個課堂是充實的,能量是大的。

③有生成性。這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這樣的課可稱為豐實的課。

④常態性。我們受公開課的影響太深,當有人聽課的時候,容易出的毛病是準備過度。教師課前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堂上成了準備好的東西來表演。大量的準備,課堂上沒有新的東西生成出來,是準備好的東西的再現。當然,課前的準備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但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於它是公共的空間,這個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相應的討論,最後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地生成許多新的東西。「新基礎教育」反對借班上課,為了讓大家淡化公開課的概念,至少不去說「公開課」,只有「研討課」。不管誰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長,你都要旁若無人,你是為孩子、為學生上課,不是給聽課的人聽的,要「無他人」,所以我把這樣的課稱為平實的課(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課)。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準備,然後才能上的課。

⑤有個性。我覺得我們一堂好課中教師要張揚個性,不能千篇一律,不要把教學模式化而是要充分體現教學個性化,也就是說:一堂好課中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要樹立特色意識。那麼,這種特色意識,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創造性的充分體現。我感覺這種創造性應該體現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體現在教材處理上;二體現在教學方法的編製和優化上;三體現在自己獨特的學生喜愛的個性化的教學風格上。那麼我覺得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了特色意識,那麼你就一定能夠吸引學生,能夠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你的課堂教學中來。我想這樣的課,一定是一堂學生喜愛的課。也是一堂成功的好課。

⑥有待完善的課。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公開課要上成是沒有一點點問題的課,那麼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壓力,然後作大量的準備,最後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課本來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這樣的課稱為真實的課。紮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說起來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卻很難,"但正是在這樣一個追求的過程中,我們教師的專業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變得博大起來。同時他也才能夠真正享受到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

新課程下的一堂好課,應該明確地凸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身上,主要考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

  首先是學生的參與狀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以一定的參與度做保證的。沒有學生的參與,或參與不夠,就算不上「主體」。考察學生的參與狀態,既要看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就廣度而言,學生是否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了,是否參與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就深度而言,學生是被動地、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探究。從這一點上講,表面上的熱熱鬧鬧,實際沒有引起學生多少認知衝突的課不是好課。

  其次是學生的交往狀態。課堂上,教師是否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在這個環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動的,他能和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的對話。他講錯,沒有關係,他提出問題,有人關注,他不認同教師,不會受批評,他對教材有異議,也沒有人指責。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才有可能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發現,實現教學相長。當他學習困難時,會得到善意的幫助,當他取得成功時,會得到誠摯的祝福,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迫切地與大家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課堂成了放飛心靈的天空。這樣的課,就是好課。

  最後是學生的達成狀態。一堂好課,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含量,更要有真摯的情感、體驗,這是任何時候評價一堂課必須守住的底線。檢驗的標準就是學生的接受程度與效果。在課堂上,這主要考察學生有無切實掌握這些知識,並將這些新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知識體系中融會貫通。同時,還要了解獲得的過程,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的跟進、共鳴、投入,每一個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儘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在致力於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是否能使「優等生」「吃得飽」,讓「慢生」「後進生」「吃得了」,真正學有所得,各得其所。

  評價一堂好課應該是「取得了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新課程下的一堂好課的標準,不是對原有課堂教學評價的否定,而是發展與超越,它更多的是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為主,也就是說,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樹立主體意識,把教師的教真真切切的轉變為學生的學。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教學重點放在教學過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既掌握了知識,有發展了能力。因此,我們在反思自己的講課或者評價別人的講課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變化,而不是光看教師如何的講課,如果一堂課下來,學生沒有絲毫的變化,那麼這個課堂也就沒有絲毫的意義。正如葉聖陶先生說過的「最重要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

推薦閱讀:

對於王心田《命理用神精華》的評價
林沛理:董建華再評價的啟示
如何正確評價張國榮的演技?
中外名人對周恩來的評價
10句英語評價他人的情商和智商

TAG: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