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中醫臨床辯證治療

急性胃炎中醫臨床辯證治療;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以及胃壁的急性炎症,可局限於胃竇、胃體或瀰漫分布於全胃。臨床可分為單純性、糜爛性、腐蝕性,其中以充血、水腫等非特異性炎症為主要表現的稱為急性單純性胃炎,最為多見,以糜爛出血為主要表現者稱為急性糜爛性胃炎,包括急性胃潰瘍、應激性潰瘍。急性胃炎多起病急驟,以上腹部疼痛、飽脹、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為主要癥狀,可伴有腹瀉、發熱、嚴重時可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脫水、酸中毒和休克。本病是一種短暫的自限性疾病,病程短,去除致病因素後可以自愈,但既往有慢性胃炎而急性發作的患者病程持續時間較長,消化道大出血或反覆出血者可危及生命。本病可發於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多發。急性胃炎屬中醫「胃痛」、「嘔吐」範疇。

【病因病機】

本病是在脾胃虛弱的基礎上諸邪犯胃所致,臨床表現為本虛標實,急性起病或慢性胃炎急性發作時以標實為主,體弱病人或反覆發作者多為虛實夾雜,病因有寒邪客胃、肝氣犯胃、飲食及毒物傷胃、濕熱中阻、脾胃虛弱等,病機主要為諸邪阻滯胃部或胃虛絡脈失養所致。

1. 寒邪客胃

外感寒邪,內客於胃,或過食生冷,寒積胃中,寒性收引,致胃的氣血凝滯不通而痛,此即《素問·舉痛論篇》所言:「寒邪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引急,故痛,……寒氣客於腸胃,厥逆氣出,故痛而嘔也。」其臨床特點是胃脘部暴疼,有涼感,遇冷痛重,喜熱飲食,嘔吐。

2. 肝氣犯胃

肝為剛臟,喜條達,主疏泄,若憂思惱怒,情志不暢,則肝失疏泄,肝氣鬱結,橫逆犯胃,乘土侮金,致氣機阻滯不通而成胃痛,如《沈氏尊生書·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其臨床特點為胃脘脹痛,走竄游移,攻撐連脅,情志刺激則加重,常伴噯氣頻頻,大便不實。肝鬱氣滯日久可致瘀血阻絡,則胃痛更甚,呈固定刺痛。

3. 飲食及毒物傷胃

飲食不節不潔,恣食生冷海鮮、暴飲烈酒酸酪,損傷脾胃,胃失和降,不能腐熟水谷,脾失升清,不能轉輸精微,正如《醫學正傳·胃脘痛》中指出:「致病之由,多由縱恣口腹,復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熬,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損深,……故胃脘疼痛。」其次誤食有毒、腐敗變質、不潔、有毒食物,致使邪毒穢濁之氣阻遏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或「飲酒過多,酒毒潰於腸胃……令人煩毒昏亂,嘔吐無度」(《諸病源候論·飲酒大醉連日不解候》),或服用損傷胃黏膜的藥物以及腐蝕性藥品,使胃絡失養,胃痛驟然發作,飲食傷胃者臨床特點是有飲食不節或誤食史,出現急性上腹脹痛拒按,厭食噁心,嘔吐酸腐食物,噫氣如敗卵氣臭,腹瀉,矢氣酸臭。毒物傷胃者一般起病急,多為實證,隨食物或藥物毒力的大小和病者正氣的強弱不同,病情有輕重之別。輕者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稀水或膿血便。重者昏迷、脫水、肢厥抽搐、脈微欲脫、甚至死亡。《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指出:「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另有野生有毒的蕈、菌、菇類,誤食亦可中毒傷脾胃,如《諸病源候論·食諸菜蕈菌中毒候》所云:「但蕈菌等物,皆是草木變化所生,出於樹木為蕈,生於地者為菌,並是鬱蒸濕氣,變化所生,故或有毒者。人食遇此毒,多致死,甚疾速;其不死者,猶能令煩悶吐利,良久始醒。」

4濕熱中阻

居潮濕炎熱之地,感受濕熱或暑濕之邪,或偏食肥膩、辛辣、甘甜食物或飲酒,以及素蘊濕濁化熱,引起濕熱蘊阻腸胃,胃腸氣機郁滯。由外感所致者,其臨床表現如薛生白《濕熱論》所云:「暑月乘涼飲冷,陽氣為陰寒所傷,……頭痛頭重自汗煩渴,或腹痛吐瀉。」由飲食所生者其特點是胃部疼痛伴有灼熱、燒心感,口苦口粘,脘腹痞滿,泄瀉急迫、瀉而不爽、肛門灼熱,舌苔黃膩。內外濕邪常相互關聯,外濕困脾,必致脾失健運,內濕停滯,又常易招致外濕侵襲,正如章虛谷所云:「濕土之邪,同氣相召,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

5脾胃虛弱

脾胃為倉廩之官,主受納腐熟水谷和轉輸精微,若素稟脾胃虛弱,或後天失養,熱病傷陰、久服香燥之品,損傷脾胃,每因過勞過飲、過飽過飢、情志刺激而誘發胃痛,或因脾陽過弱,寒自內生,因食生冷寒涼食物或藥物,或他臟邪氣所干,使中焦虛寒,胃絡失於溫養,絡脈拘急而作痛。如《證治匯補·心痛》曰:「服寒葯過多,致脾胃虛弱,胃脘作痛。」其臨床特點是胃痛反覆發作,胃脘隱痛,綿綿不休,勞累後加重,若胃陰虧虛者胃脘呈灼痛,口燥咽干,手足心熱,似飢不食,舌紅少津;以脾胃虛寒為主者胃痛呈冷痛,喜溫喜按,得食則緩,伴食少便塘,嘔吐噯腐。此即葉天士所論:「脾胃有病,升降失常,脾之清氣不升為飧瀉,胃之濁氣上逆為嘔吐噯腐,或脾不健運為中滿腹脹,胃失通降而胸滿痞悶。」

總之,急性胃炎的病因病機主要是由於脾胃虧虛,寒邪客胃、肝氣犯胃、飲食及毒物傷胃、濕熱中阻,致邪滯胃絡或胃虛失養所致,上述病因可單獨為患,或合併出現,但總而言之是一種本虛標實之證,正氣虧虛為病之本,寒邪濕熱、食積毒損氣滯為病之標,其病理過程是以正虛為基礎,因虛致實,感邪之後,邪毒傷正,或木旺克土,耗傷正氣,成虛實夾雜之勢,若病情反覆發作,可轉為慢性胃炎,更呈纏綿難愈之複雜病勢。病變髒腑關鍵在胃,肝脾在發病中起主要作用。

【治療】

一、辨證論治

1. 辨證要點

急性胃炎的辨證要點是一辨寒熱,二辨虛實。寒性收引凝滯,寒邪犯胃之胃痛,多急性起病,疼痛劇烈而拒按,喜暖惡寒,得溫疼減,舌苔白,脈弦緊;脾胃虛寒之胃痛,多隱隱作痛,喜暖喜按,遇冷加劇,四肢不溫,舌淡苔薄白,脈弱;而肝鬱化熱及濕熱中阻之胃痛多為灼痛,痛勢急迫、燒心感,口苦口渴,脘腹痞滿,泄下急迫、肛門灼熱,或舌苔黃膩,脈數或弦。胃痛且脹拒按屬實,痛而不脹喜按屬虛,食後痛甚多實,飢而痛增多虛,新病體壯者多實,久病體弱者多虛。

2. 治療要點

胃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而胃痛又多有氣滯脹滿之證,故治療當以和胃通降,理氣止痛為要點。古有「通則不痛」的止痛大法,但不能理解為單純的通下法,應從廣義去理解,如屬於胃寒者散寒即所以通,屬於食積者消食即所以通,屬於氣滯者理氣即所以通,只有結合病機採用相應的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3.分證論治

3.1寒邪客胃證

證候特點:胃脘部暴疼,惡寒喜暖,遇冷痛重,得溫痛減,喜熱飲食,脘悶嘔吐,或大便瀉泄,苔白或白膩,脈弦緊。

治法:散寒止痛。

方葯:良附丸加味:

良姜,香附,陳皮,吳茱萸,藿香,紫蘇。

痛甚者加木香、元胡,炒白芍、香櫞以理氣止痛。如兼見形寒、身熱等風寒表證者可加香蘇散或藿香正氣丸,兼噯氣脘悶、嘔吐厭食者為寒挾食滯,可加焦神曲、雞內金、焦麥芽、枳殼、半夏以消食和胃導滯。

3.2肝氣犯胃證

證候特點: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脘痛連脅,胸悶噯氣,大便不暢,每遇煩惱郁怒則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方葯:柴胡疏肝散加味,。

柴胡,白芍,川芎,醋香附,陳皮,枳殼,甘草,白芨,佛手。

若疼痛較甚者可加炒川楝子、延胡索、蒲黃,胸脅脹悶,噯氣頻繁加降香、沉香、旋復花、鬱金、綠萼梅以降氣散郁,理氣和胃,肝鬱化熱,惱怒口苦,灼痛泛酸者加山梔子、黃連、蒲公英、煅瓦楞子以清肝泄熱,制酸護胃。胃酸多者加烏賊骨、煅瓦楞、煅牡蠣、五靈脂以制酸和胃。若兼嘔血黑便,胃痛拒按,夜間痛甚者,為伴瘀血阻絡,可加五靈脂、三七、蒲黃炭、藕節炭以活血止血。

3.3飲食傷胃證

證候特點:胃痛,胃脘飽脹,厭食拒按,噯腐酸臭,噁心嘔吐,吐出不消化食物,吐後痛減,大便不爽,矢氣酸臭,舌苔厚膩,脈弦滑。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方葯:保和丸加味:

焦山楂,焦神曲、炒萊菔子,半夏,陳皮,茯苓,連翹,雞內金,枳實。

若脘腹氣多脹滿者,可加檳榔、厚朴、砂仁以行氣消滯。若胃痛急劇而拒按,伴見便秘舌苔黃燥者,為食積化熱,可合用大黃甘草湯加黃連、白芍以清熱通腑,緩急止痛。若因誤食藥物或毒物致胃痛急劇,噁心嘔吐,腹瀉稀水或膿血便甚至昏迷者,須急救,監護,並根據中毒物之不同,給予解毒藥物靜脈滴注。

3.4濕熱中阻證

證候特點:胃脘熱痛,胸脘痞悶,口苦口粘,頭身重濁,泄瀉急迫、瀉而不爽、肛門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化濕熱,理氣和胃。

方葯:連朴飲合六一散化裁:

黃連,厚朴,山梔子,清半夏,藿香,滑石,甘草,白蔻仁。

若偏熱者,加黃芩、蒲公英以增清熱瀉火之力,偏濕者加薏苡仁、佩蘭、荷葉、茯苓以增芳香化濕之功。若寒熱互結,干噫食臭,心下痞硬者,可用半夏瀉心湯。熱重嘔血吐血者用三黃瀉心湯。

3.5脾胃虛弱證

證候特點:胃痛反覆發作,綿綿不休,勞累後加重,若胃陰虧虛者胃脘呈灼痛,口燥咽干,手足心熱,似飢不食,舌紅少津,脈細;以脾胃虛寒為主者胃痛呈冷痛,喜溫喜按,得食則緩,伴食少便塘,嘔吐噯腐,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胃陰虧虛者治宜益胃養陰止痛;脾胃虛寒者治宜鍵脾溫中止痛。

方葯:胃陰虧虛者用益胃湯和合芍藥甘草湯:北沙參,麥冬,生地,玉竹,淡竹葉,白芍,生甘草,伴灼痛嘈雜者加黃連,吳茱萸。脾胃虛寒者用黃芪建中湯加味:黃芪,党參,乾薑,桂枝,甘草,白芍,元胡,烏葯,若泛吐清水痰延者加姜半夏、吳茱萸、陳皮;內寒偏甚加熟附子、川椒、小茴香。

4.治療胃粘膜損傷的常用中藥

4.1白及粉:味甘、苦,性涼。歸肺、胃經。功能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是治療急性胃炎、胃潰瘍、胃及十二直腸出血常用中藥,本品質極粘膩,性極收澀,研末內服,可封填破損,癒合潰瘍,止血生肌。《本經》記載其「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藥理研究表明白及膠漿能促進家兔創面肉芽生長及癒合,能明顯減輕由鹽酸引起的大鼠胃粘膜損傷,其可能的機制是刺激胃粘膜合成和釋放內源性前列腺素;白及能顯著縮短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時間,加速紅細胞沉降率,可抑制纖維蛋白溶解,並能增加血小板因子III,本品有止血、保護胃粘膜、增加其在胃壁的吸附作用,是一味對炎症、潰瘍、出血具有良好功用的藥物。如出血明顯,可合用三七粉、生大黃粉,泛酸明顯,可合用海螵蛸粉、制大黃粉沖服,入湯劑白及劑量可用至20克。

4.2大黃:大黃味苦性寒,歸胃、大腸、脾、肝經,走氣分,兼入血分,功能攻下導滯,瀉火解毒,祛瘀止血;生用功擅瀉下解毒,酒制善清上焦血分之熱,活血作用增強,熟大黃清利濕熱功勝,瀉下力緩,生大黃有抗胃潰瘍作用,可防止和減輕胃潰瘍的發生、發展。對大黃止血不留瘀的特點,清?唐容川云:「大黃一味,既是氣葯,又是血葯,止血不留瘀,瘀血祛則血得歸經,如此則雖不止血,血必自止」。治大量吐血,可以炒用甚至炒炭用。以減少快利之性而發揮其止血之功,通過適當配伍,則溫清、消補皆宜,溫用配炮姜炭、肉桂,涼用配黃連、生地炭,補用可配人蔘、甘草。動物實驗研究表明大黃及其炮製品對大鼠粘膜糜爛性胃出血有良好的止血作用,止血機理與改善毛細血管脆性,促進骨髓製造血小板、縮短凝血時間、促進血小板聚集及降低纖溶活性有關,大黃還有抗病原微生物、抑制幽門螺桿菌的作用,煎劑可抑制多種消化酶,但對胃蛋白酶無影響。生大黃單用即可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療效確切,安全無毒,多用粉劑,每次3~5克,每日4次溫水調服,或將大黃粉與白及粉、三七粉按1:1:0.5的比例混合,調成糊狀,溫開水沖服或灌胃,每次3~5克,每日4次,有報道用用大黃炭、烏賊骨、苧麻根煎湯灌胃治療上消化道出血85例,有效率98.8%。對急性胃炎、胃潰瘍、胃出血屬於胃熱型者可用瀉心湯(生大黃、黃連、黃芩)湯劑以瀉熱涼血,或配合白及、烏賊骨,止血、制酸、護胃作用更強。大黃苦寒沉降,氣味桔俱厚,力猛善走,推陳致新,有瀉熱

4.3珠黃散:主要成分為珍珠、牛黃、冰片等。珍珠、牛黃有清熱解毒、收效生肌作用,冰片內用清熱止痛,外用防腐止癢。散劑內服或鼻飼給葯,對胃粘膜的潰瘍、糜爛、出血均有較好療效。

4.4烏貝散:烏貝散由烏賊骨、貝母組成,按1:0.8比例研成粉末,每次3~6g,1日3次,涼水吞服,治療急性出血性胃炎有明顯療效,烏貝散有收斂止血,收縮血管,促進血凝,保護胃粘膜的作用。


推薦閱讀:

臟躁辯證取穴
《榨菜詞條》辯證
《經典詠流傳》:一首《苔》讓我們重新認識「支教」
JT的中醫基礎講座:秘講傷寒辯證
為什麼中國人要有政治自信?

TAG:中醫 | 辯證 | 治療 | 胃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