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雞湯史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學者王曉漁
每個時代都有心靈雞湯,心靈雞湯的流行也有多種原因。但所有問題都由內心生髮出來,解決問題也都需要訴諸內心,就可怕了。「反求諸己」是必要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回應外部世界,但這不等於把疾病和藥方都歸結為內心。人人喜歡服用安眠藥的時代,是死寂的時代;而人人熱愛心靈雞湯的時代,儼然是太平盛世。
匱乏年代生長出的理想之花
「心靈雞湯」是時下的常用詞,也是一些淺顯易懂的格言和故事的代稱,這些故事為讀者闡釋生活哲理、分享人生感悟,猶如心智快餐和情緒安慰劑而流傳於市井。心靈雞湯的流行,已經頗有些年頭了,早的不說,70後、80後、90後,在成長過程中,都喝過不少。誰都有過把《讀者》《青年文摘》的小段子摘抄下來用到作文里的經歷。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上世紀80年代,在長期精神生活極度匱乏之後,中國迎來了一個類似「文藝復興」的時期。大眾閱讀興起,群眾對一些通俗易懂、溫暖人心、能夠勵志又不乏哲理智慧的讀物求之若渴,於是《讀者》應運而生,並長盛不衰,堪稱「雞湯界」的泰山北斗。
同一時期,陝北作家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暢銷,這部作品形式上雖然與後來的雞湯文字不同,但在當時卻發揮了雞湯的作用。它敘事宏大,試圖闡述一個時代的變遷,其高度的理想主義現在看來更是達到了離奇的程度。一個貧苦的陝北農家,長子成為腰纏萬貫的老闆,次子跳出農門被高官女兒倒追,女兒考入名校欲實現科技興國夢。這本書正契合了80年代改革伊始、萬象更新、勤勞致富、改變命運的樂觀主義的時代精神,雖然其文學價值經常被詬病,卻不妨礙人們對它的喜愛。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汪國真
80年代末,知識分子走向犬儒,於是「雞湯詩人」汪國真橫空出世,1990年成為出版界的「汪國真年」。人們厭倦了濃重的火藥味,願意聽聽汪國真無比清淡又無比正確的廢話:「生活里不能沒有笑聲,/沒有笑聲的世界該是多麼寂寞/什麼也改變不了我對生活的熱愛/我微笑著走向火熱的生活!」
之後,港台出品味道淳厚的雞湯如劉墉等一擁而入,國內又崛起了受過哲學科班訓練的周國平,他們的文字更適合此時文化品位上已不那麼粗鄙的大陸青年們。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浩劫之後的恢復期曾是「心靈良藥」
如果要追溯「心靈雞湯」這個專用辭彙正式在中國流行的歷史,恐怕要從1993年由傑克·坎菲爾德與馬克·漢森共同負責的《心靈雞湯》系列叢書講起。當時這一系列的書超過200種類別,更是有針對人群,如:母親雞湯、囚犯雞湯、祖父雞湯、孩子雞湯……這組書傳入中國後,逐漸成了一種文體類型,很多本土作家配上其自身的故事,產生了無窮無盡的人生感悟。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傑克·坎菲爾德Jack Canfield
作為中國「雞湯文學」的代表,汪國真的詩歌主題積極向上、文字淺顯易懂、閱讀起來朗朗上口。在經歷了混亂和動蕩之後,人們需要這樣的「心靈良藥」來撫慰「元氣大傷」的心靈。汪國真自己闡釋走紅原因時說道:「大家能產生共鳴,與其讀詩不如說是讀自己的心聲。讀者讀出的是生活中的友情、愛情、親情,無論風雲如何變幻,人類最基本最美好的情愫沒有改變。當時讀詩的群體都是成長中的青年人,詩裡面找到了他們自己情愫的影子。」
進入新世紀後,網路的普及為「雞湯式」文學提供了更高速的傳播介質,雞湯界已是群雄並起,于丹、傅佩榮、李開復、唐駿等等各有山頭,國學雞湯、職場雞湯、創業雞湯、風水雞湯滿漢全席。尤其是微博興起後,140字每條簡直就是為雞湯文字量身定做,打開微博和朋友圈,「雞湯味」時不時飄過。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雞湯信息的流行與社交網站自身運營有很大關係,由於社交網站的傳播特性,運營人員過度地開發了普通用戶的興奮點,而能夠讓草根網民產生基礎認同的恰恰是一些人生哲理、笑話段子、星座占卜等等泛雞湯內容。雞湯草根大號除了一批早期入駐的團隊外,官方的支持、甚至官方的推動也有很大的關係。雞湯讀者一般也帶有很強的功利目的,把它當成人生指南,所以這樣的文字難免混雜進大量的成功學甚至厚黑學的東西,心靈雞湯成為心靈雞血。
精神麻痹無法抵消負能量積累帶來的戾氣
雖然「心靈雞湯」式文學還在不斷進化傳播,但近幾年,顯然這種流行風潮受到了「反擊」。人們開始逐漸疏遠「正能量」文字,甚至對這種言論和文字感到反感。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周國平
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雞湯文,總體而言,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試圖通過一個或幾個故事得出一個人生感悟。他們的目的,用現在的話說,是由情緒上的負能量轉換為正能量,讓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而讚美正能量,也恰恰反證了在現實社會中,負能量已經帶來了一些無法挽回的消極影響,沉浸在其中的人無非是想重建一點信心和希望。但問題在於,要多少碎片式的勵志話語才能抵消負能量積累帶來的戾氣?試圖用這些「心靈良藥」來消化那麼多的負能量,「蜉蝣撼樹」很形象。
儘管用華麗的現代詞藻把這些文字打扮得五彩繽紛、花枝招展,但只要靜心品味就不難發現,這些文字里的核心思想無非是把社會中遇到的衝突轉化成一種「阿Q精神」,用自我安慰的口吻把這些文字都貼上「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的標籤,這樣表面上看似是順從「天命」之意,但實際上,大部分內容只是精神上的麻痹罷了。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唐駿
上世紀80年代末,「雞湯文學」彷彿雨露,灑在人們「久旱」的心田之上,而在當代社會,隨著各種文化生活的豐富,隨著各種思想的引入,人們逐漸開始了建立在擴大認知基礎之上的思考,對公共事件逐漸發出了自己獨特的聲音。而這時的「雞湯文學」還在十年如一日地傳播著「隨遇而安」,這樣弔詭的局面讓人覺得荒誕。
遭遇公共事件,民眾有抱怨和不滿都很正常。倘若不給人一些排解抱怨的出口,那才是社會的非常態。但這些抱怨也正說明人們在不斷地參與到公共生活中,看到了問題的所在,只有先找出問題,才會有最後解決問題的方法。若只是因為人們發了一些牢騷,就有人站出來為民眾操心是不是心理狀態不健康,潑上一盆「心靈雞湯」,讓各回各家,修身養性,那問題的解決出口或許永遠都只會被塵封在這碗湯底,混沌不清。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推薦閱讀:
※一步步成為戰場之神的歐洲近代火炮
※第十四章 帝國的轉折——渣甸與馬地臣傳奇
※[轉貼]揭秘明朝最大的冤案|明清近代
※近代日本的「超國家主義」
※四位近代名士的祖德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