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期:太極拳功夫的民間交手較技

點擊上方藍色小字↑↑↑↑↑↑↑↑↑↑

關注最專業的太極微信平台

作者/陳雄⊙ 編輯/張宏婉

導讀:「人以剛來,我以柔化人以硬力,我以鬆軟;人以速快,我以精細;人鬥力,我鬥智。練的是手眼身法步,心膽精氣神。用時是神經之動,冷快絕倫。打的是丹田冷勁,驚心動魄。這才是太極真功夫。」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北方有佳人 曉旭 - 曉旭音樂詩集2015上集古箏彈唱古箏音樂

太極拳功夫的民間交手較技

李萬斌在《楊式太極拳的「相手」與「活 樁」》文里說:「最早的太極拳搏擊術,由太極沾 (粘)連槍的沾黏不脫、蓄髮相變、纏繞進退、封逼擲放衍變而來,講求『纏沾即吐莫待遲』。由於『纏沾即吐』與抓筋、按脈、閉穴、截氣、擒拿等技法結合,瞬間同步並施,故方法簡捷,手段兇悍,殺傷力極強。『纏沾即吐』的訓練,催生「『連粘隨不丟頂』求懂勁的推手技術問世,推手技術又隨時代、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清末民初,推手懂勁技術越來越高,抓筋、按脈、閉穴等技術含量開始減弱;現代社會,推手亦追求懂勁,但抓筋、按脈、閉穴等技巧已丟失殆盡,搏擊技能日趨淡化。」

深得傳統太極拳精髓的原始太極拳明師劉官任先生對太極拳技擊的指導思想,有一番獨到見解,他說:「只『以靜制動』和『後發制人』是不全面的。如果太極拳只『以靜制動』和『後發制人』,那麼兩個練太極拳的碰到一起怎麼辦?兩個人都『以靜制動』和『後發制人』,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互相看著了。在實戰中太極拳應該『神在手前、意在人先』,不僅可以『後發制人』,而且還可以『先發制人』、『同發制人』。無論是推是打,還是先發制人、同發制人、後發制人,都要先至,都要我在人先。在真正的實戰中太極拳只『以 靜制動』也是不夠的,應該除了『以靜制動』外, 還可以『以動制靜』、『以動制動』。練到高級階段還可以『以靜制靜』。」他還說:「只練『沾粘連隨』是不夠的,這是因為沾粘連隨是以接手為前提的,首先要沾住對方,才能起作用。而真正的實戰卻是千變萬化的,絕不會按照你的習慣,先讓你接手,再打鬥。所以,太極的真正實戰需要練的是『離粘連隨』。無論練推手,還是練散手,必須能推能離。『沾粘連隨』 練的是觸覺靈敏、肌膚感應,而『離粘連隨』練的是神、意、氣靈敏,神明感應。『離粘連隨』練到高級境界時,無論你處於什麼狀態,都會對周圍的環境和人的神意氣或氣場做出準確感應並做出本能的自然反應。」  

練武之人為了以拳證道和驗明所學,免不了與人切磋技藝,通過交流所得提高自己的拳藝,讓功夫更快上身。形意拳明師李仲軒在《逝去的武林》中談到交手較技時說:「練拳並不等於比武,功夫好相當於一個人有家產,比武相當於會投資,從功夫好到善比武,還得要一番苦悟。」他還說:「光有功夫還不夠,掌握了比武的竅門,方能有此效果。」

推手是練懂勁功夫,可以完全敞開身心交流;發放手是試勁道功夫,亦可以放心交流;斷手是論偷打功夫,難以交流;散手是見真功夫,武不善作,要小心交流。雙方動手交流前宜詳辨甄別,明確交流規則,崇尚武德為好。

較技中,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功服人、以技服人,如果沒有好的功夫和武德,還真的不容易做到。

吳氏太極拳名家李秉慈口述、龔建新采寫的《雲淡風輕一太極——憶我的老師楊禹廷先生》文里說:「楊禹廷老師特別講究武德,他在和生人推手時從不輕易出手讓對方難堪,他總是說:『何必得罪人哪!』他講究搭上手,讓對方失去重心,或者感到不舒服,就行了,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功夫不行,知難而退。這叫『點到為止』。現在的太極拳推手已經提到競技比賽上了,這是和我們那時不同的。我們那時學拳練推手,是研究技術,互相切磋,不是較量,非要見個輸贏高低不可。另外,通過練功,把功夫練到身上去,可以經受對方來力的衝擊,能夠承受得了,走得開,變化得了。所以,練習太極拳的目的是強大自己,並不是為了逞強鬥勝。」  

瞿世鏡在《兩岸太極是一家(之十三)》文里說:「太極推手本非競技,是同門拳友問勁、試勁、聽勁、找勁之基本訓練。如今以推手為競技,所訂之規則又不盡合理,於是頂牛、抱摔、拉扯等動作屢見不鮮。是否真正太極推手,不難分辨。真太極推手,拿人極輕而人不能過,發人不用手而如射彈丸。入內透里之寸勁,乃太極門之殺手鐧。如對方用蠻力抱摔,可用寸勁破之。然而此法極易傷人,故寧可跳出圈外,不可輕易發寸勁傷人內臟。」他還在《兩岸太極是一家(之十一)》文里說:「如今之『推手』,乃頂牛抱摔,依靠體重與本力取勝,所用技巧亦屬摔跤一類,與太極內功完全不相干。教練或者囑運動員練舉重,或者囑運動員習摔跤。此等運動員俗稱『坦克車』,在太極推手比賽中所向披靡。有一年武匯川師伯之再傳弟子饒少平在上海報名參賽, 練舉重摔跤之『坦克車 』欲用貼身抱摔之法,饒少平順勢以入內透里之寸勁擊之,對方立即周身癱軟,再也無法應戰。各路『坦克車 』大驚失色,紛紛高舉白旗棄權,饒氏逐登冠軍寶座。」

現在民間較技還是慎用入內透里之寸勁為好,因為有意無意傷了對方,都對自己的武德有影響,可能還要賠償醫藥等費用。1999年7月,恩師林墨根先生在廣西欽州市授拳時對我說:「逢抓、抱必打的技法固然破解得乾脆利落,但有可能走兩院(醫院、法院)不划算。」還說:「技擊是太極拳的精華,亦是重要內容,但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練拳者的身心健康。只要重武德,行善事,功夫才會提高。沒有高尚的武德,就練不出上乘的太極功夫。」  

較技有兩個內涵需要明確認識。「較」是比較、比試、切磋的意思。「 技 」 有技藝和技擊兩個內容,摸勁推手、散推、散手對練都體現聽勁、粘黏勁、化勁、引勁、拿勁、發勁等技藝,技擊和技藝狹義的相比就不一樣了,技擊著重實戰搏擊。較技前知己知彼為好,根據自己和對方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摸勁推手、散推抑或是散手較技。練習技擊,最基本的素質就是:意志、膽略、反應、速度、技術、技巧、力量、體能、戰術和抗擊打能力這十個方面。如果沒有以上素質,就不宜進行散手較技。還有從對方的言談舉止探出人品性格,與粗野之人較技益處不大。

抗擊打能力在散手實戰交手中不可小覷,如果挨了對方的一拳一掌就消受不了, 那談什麼實戰較技?太極拳屬於內家拳,內家拳的抗擊打,並不是硬挨,而是有技巧的。受力時從外而內,層層解消。相比於外家或硬氣功之流,同等條件下,內家會更巧一些。首先是對外力擊打接觸的時機,內家拳可以通過局部身體輕微的位移來改變,或是迎上,或是退後。改變受力時機,可使擊打方的發力不充分,或是作用方向不中正,從而降低了來力的穿透性;其次是表層解消,通過受力部位周邊的肌肉協同運動——或鬆弛,或緊張,迫使受力點位置改變, 再一次將來力的作用方向轉變。最後是運用筋膜作用深層解消受力,起到有效保護內臟或脆弱骨骼的作用。人的腹腔內壁、肌肉縫隙間及肌肉骨骼之間都有一層很薄的膜,外家的各種練法很難練到它,而內家拳就能很有效地強化這層膜,使之更為堅韌,傳統武術中所說的「騰膜」就是指的這個。國外的如拳擊、泰拳等, 都是通過增加關鍵部位肌肉的厚度來強化局部抗擊打力,而中國內家拳的抗擊打力,高層次的抗擊打是通過騰膜來實現的,這樣像肋部、腰部等柔軟的地方也能練到,而像泰拳在這方面,只能通過增強對痛感的忍受力來實現,並沒有讓身體面對外力而有真正的防護能力。

大概是因為慢練拳架的緣故,有人片面地認為太極拳技擊是以慢制快。因而在技擊中出擊遲緩。但拳論云:「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可以看出技擊中制人的先決條件是速度。試想對手出拳如風,你不比對手更快,又如何能動急則急應?出手慢則意味著被動和挨打, 軟懈緩慢和僵硬滯慢的「慢」是不符合武術對抗規律的,太極拳主張用意慢練是方法手段而不是目的。早期太極拳是有快練和慢練的功課,要進行「忽快忽慢、忽隱忽現、忽剛忽柔、閃展騰挪、勢快勁剛」的訓練。陳長興《用武要言》中就有太極拳交手速度的精彩描寫:「心如火藥手似彈,靈機一動鳥難 飛。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響鳥落顯神威。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擊敵如迅雷, 雷發不及掩耳。」不難看出,傳統太極拳的技擊也強調速度。太極拳也不是不講快,但絕不妄動,手腳動作皆是太極。

楊式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談到比試功夫的戰術時說:「在對手時,全憑隨屈就伸的靈機變化,可以使對方撲空抓影,英雄無用武之地。在攻時,冷快絕倫,令對方無從抵抗,打他一個傻眉瞪眼,被打上還不知是如何一回事。」還說:「人以剛來,我以柔化人以硬力,我以鬆軟;人以速快,我以精細;人鬥力,我鬥智。練的是手眼身法步,心膽精氣神。用時是神經之動,冷快絕倫。打的是丹田冷勁,驚心動魄。這才是太極真功夫。」  

《逝去的武林》書里說出較技的經驗:「對於交手的原則,唐維祿總結為『身子掛在手上,眼睛盯著根節,冷靜。』手上要掛著身體一二百斤的分量,拳譜有『追風趕月不放鬆』的話,追上敵人容易,追上自己的手就難了;肩膀為根節,敵人要有作為,肩膀必有徵兆,練武人練出眼力容易,要想明察秋毫就難了,而最難的是冷靜,必得練功夫練得開了智,方能冷靜。」時代不同了,如今和諧文明的社會,這段文中的「敵人」宜改為拳友對待。  

李仲軒在《逝去的武林》的書里談到較技前的觀察時說:「唐維祿為人和氣實在,一動手比誰都賊,腦子和眼光勝人一籌,比武就不費勁了。」還說:「一個好勇鬥狠的人,往往頭腦都比較簡單,越來越缺乏靈氣,是練不出功夫的。」還說:「練功時不能有一絲殺氣,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自然勃發,造作殺心去練拳,人容易陷入愚昧。」  

楊氏太極拳名師王建業在《與生人推手》文里談到較技的實際情況時說:「與人推手,有功夫比自己高的,有與自己差不多的,也有比自己差的。 生人的推手功夫也在此理。推手比賽,選手很多,一般地說都不認識,但有規則,有裁判員,生人的推手比賽是可進行的。然而,民間推手,很多時候無裁判,但是推手規則還是應該有的,搭手前應事先講好,頭、頸、襠是禁止擊打部位,不能用腿踢,不能脫手擊打,不反關節擒拿,要確定定步還是動步,對手健康狀況等;要取掉手上的飾物,手機等;還要檢查場地,有無磚頭,瓦塊等硬物。」 還說:「 民間拳手一般善保護自己,頭、喉、頸、襠不露,哪像現在的散打, 有規則,後腦、頸、襠禁擊。不少拳手不護這些關鍵部位,放開手腳,猛打猛衝,煞是好看。散打的勝利很大因素是規則的勝利,若把禁擊部位護好,他的腿還踢那麼高?不準打是一回事,打不打得到是另一回事,長期如此練習,禁擊部位的拳意丟了。推手不能僅從字面理解,兩隻手推來推去,那只是表面現象,手要推,腿要推,接觸到的部位都要推。」  

有一種太極愛好者與人推手走走勁,想斯文地取勝,怕跌在地面或挨對方失手錯打,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難以理解的是這種人慾憑摸摸手的技術而不怕抓衣硬抱,故提出遊戲規則是不許用勁發放。遇到與這種人交流推手的時候,自己功夫的層次低一點就用聽勁加松沉勁粘逼對方,讓對方難以走化,推一圈手便勝負立判了。自己功夫的層次高一點就用聽勁加輕靈勁罩住對方使其不能走化,如此則勝負之勢立判。聽勁是太極拳交手的基本,一般來說是以皮膚觸覺,再以意聽勁。輕靈勁是把沉重藏起來而把輕靈的東西表現出來,如果用 輕靈技術罩不住對方,又不能用勁發放,那麼輕靈勁是沒有多大優勢的,輕靈勁是要順勢化發才好用。另有一種太極愛好者與人推手是出於競技目的,遇到與這種人交流推手的時候,搭手後,要搭手即控,能控即打(或有打的意識)。所謂推手實際上只是一種訓練方法。兩人找找勁,看誰能使對方失去平衡,當然推手中也應該訓練摔法和擒拿,但是一般只局限在同門或熟人之間。不熟悉的人之間貿然使出摔法和擒拿,會有傷和氣。擒拿的傷害性較大,可能遭到另一方的兇狠反擊,很可能兩敗俱傷,況且若非雙方功力相差很大,擒拿一般也不易用上。推手中的「拿」主要是拿對手的勁路。

大成拳給外人的主要印象是兇悍,其表現是發力兇狠。除了那種強勁的發力以外,就是他的外延發力也有特點。有人稱為打點,也有人稱為寸力,還有人解釋說是先把人打整了,或打散了,然後再發揮其他技法的威力。太極拳推手在民間交流時一般比較溫和,你來我往,心平氣和,至多也就把人腳跟推動,大家都不傷和氣。有些大成拳也是比較溫和的,但如果有打點和發力練到一定水準的,上來恐怕就不是溫良恭儉讓了。打點的特點是,利用自己的前臂打對手的前臂,所謂前臂如刀如挫。打在身上的感覺不是僅僅打一下、疼一下,而是打動對手的整個身子, 使對手整個身子受到震動,頭腦甚至「轟」的一響, 突然蒙了一下,這才是打點的境界。如果對手不伸手,有的就直接用掌向對手胸與肩之間的地方打點,這個地方沒有內髒的牽扯,不至於受到傷害。還有用拳頭的,這就比較粗魯了。打點其實也就是發寸力,好的拳手,前後左右都能打出這樣的寸力。太極拳講究引進落空,大成拳不是,是直接用前後左右的打點,把對手打整或者打散,當對手被打點打得頭腦蒙了,身體的重心不能自控時,也就控制了對手,此後再施以其他技法,就事倍功半了。

太極拳名師田金龍說:「推手比賽場上一直散現著一式四法的推手技術,就是在同一種接觸方式下,在前、後、左、右4個方向上分別有騰飛、跪撲、傾跌、旋翻4種倒地結果。只是四法並不出現在同一人身上,部分方法更是偶爾出現。彙集起來有3、5個動作,即叉把、挎臂、搭肩與半個掛臂。叉把是一手插在對方腰間的接觸方式,挎臂是一手挎抱對方手臂的接觸方式,搭肩是一手勾搭對方肩部的接觸方式,掛臂是兩手掛壓對方手臂的接觸方式。叉把、挎臂、搭肩3種接觸方式均出現過四法技術,掛臂沒有完全出現四法技術。」   

過去老前輩說:二十歲多學點,三四十歲多練點,五六十歲多養點。所以說五六十歲的太極拳愛好者還是多養點,少點對外交手較技為宜。1929年11月 ,李慶瀾(孫氏太極明師)在江蘇國術館任教習時,曾與服務於同館的教習郝家俊(太極拳名師)進行散手交流,李對郝說:「我的拳不是為了玩,而是為了用。真打起來才能體會得到。」交手中,李出快拳奔郝面門,郝上步接拳,李拳速收,同時矮身左閃,出右腳釘郝前腿之迎面骨。郝移腿稍緩,被李釘中。郝負痛,身體略有前傾。李拳再至,在郝的眼前晃而未發,郝未及接住該拳, 而李拳已收。至此, 高低已分。其實,郝對太極拳研究頗深,道理亦明。作為太極拳名師, 郝之理、法俱良,為當時不多見者。徐哲東先生稱郝周身如有電網,使人觸之即出。但因郝身步兩法及實戰經驗均不如李,且又上了年紀(時郝已52歲,而李僅28歲),反應稍慢,故負之。所以說,年紀也是較技的實際問題之一,不宜太自信。

有些太極拳愛好者過分迷信「用意不用力 」的功效,實際上「用意不用力」是叫我們不用拙力而用巧力,是借用「意」的協調周身之功和地心引力、地面反作用力、對方之力。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用意不用力」的功效,太極拳雖然是有氧運動,但在技擊狀態之下也會消耗自己身體內一定的氣力。如果絕對不許用力,多麼瀟洒啊!哪有「打死山東客,累死陳敬柏」 的故事?據說陳敬柏(1653—1738乾隆年間)是武當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傳師妙手,他武功高強, 當時將趙堡太極拳推到了鼎盛時期。在趙堡,至今還流傳有他年過八旬還與人比武的故事。山東有個武士外號叫「黑狸虎」,勇猛異常,曾經在一次切磋技藝時敗給陳敬柏。10年後,他又來到趙堡 鎮,要找陳敬柏討回面子。這時, 陳敬柏已經 80多歲,並且還有病纏身。兩人在孫神廟柏樹林旁邊交手,「黑狸虎」仗著自己身強力壯,步步逼緊,招招致命。陳敬柏步步相讓,圈圈連環, 將「黑狸虎」的兇猛進攻一一化解,並且戰且退,退到一棵大柏樹前,「黑狸虎」以為陳敬柏年老力衰,沒有還手之力了。用出他的殺手絕招「黑虎掏心」, 左手出其不意地往陳敬柏面前一晃,右手如迅雷般直奔陳敬柏胸口。陳敬柏以趙堡太極拳中的招法,不理「黑狸虎」左手的虛招,身體稍微向左引化,左手往下一摟「黑狸虎」的右拳,右拳佯攻「黑狸虎」的胸前。「黑狸虎」急忙用左手格開陳敬柏的右手,陳敬柏乘勢以右肩一個「迎門靠」把「黑狸虎」靠飛出去,「黑狸虎」的頭正好撞在大樹上,當場斃命。陳敬柏此時背靠柏樹精疲力竭,奄奄一息,回家不久也去世了。

太極前輩先師經常用兵法里說的「能自保而全勝」叮囑後生。用意在於與對方交手時,首先要保護自己,其次才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出手制勝對方。如果能做到不戰而勝之,善之善者也。故禦敵時,首要在於自保,而後再言及勝人。不能自保,怎能稱為勝人呢?太極拳功夫的最終目的是盡性立命,得化功之道。

交手較技的拳勢用招要得法合拳理,太極拳功夫才會彰顯。比如一般的「順手牽羊」用招,不是真太極的借力打人。太極拳主張用重量不用力量,主張力從人借。以自身的重量引出對方的力量,轉換而借用之。這叫作太極拳的借力打人。再比如牽動四兩撥千斤的用招,有人認為牽與撥是一回事,其實不然,牽與撥是兩事。楊式太極拳名家鄭曼青對此說:「譬如對直而來,則我以四兩之勁。牽其手之末。順其勢而料出之。此之謂牽。因牽動之後。彼之力已落空。則此時以勁撥之。未有不擲出尋丈之外者。」這是真太極技巧的運用。

[本文來自《武當》2015年12期,由太極禪話慧館(微信號taijihuahui)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所發表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為使更多人受益,請讓分享成為習慣!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核心書籍,就是道家的黃庭經
皇太極為什麼能成為四大貝勒之首,最後成功登極帝位呢?
(身形應當似水流)太極拳好學嗎
太極雜說22-23-24
李雅軒先生「大松大軟」太極修練秘訣(一)

TAG:功夫 | 太極拳 | 民間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