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電子雜誌1

〓〓〓〓〓書評「網易電子雜誌」〓〓〓〓〓〓〓〓〓〓2001-02-20 星期二 總第 38 期編輯信箱郵件訂退問題解答""""""""""""""""""""""""""""""""""""""""""""""""""""""""""""""""""""""本期索引〖喧嘩與騷動〗.......永遠的威廉·福克納〖布萊希特〗......布萊希特:漂泊的苦魂〖一個分成兩瓣的女孩〗 .......趙凝:我要告別酷評〖人權論集〗......胡適:自由戰士啟蒙思想家〖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的下放生活【喧嘩與騷動】1......永遠的威廉·福克納東方網 顧艷這些天我整理書櫥看到兩本《喧嘩與騷動》,一本是一九八四年出版,定價一元伍角伍分,印數八萬七千五百冊;另一本是一九九五年出版的,定價拾捌元肆角,印數一萬冊。這兩個譯本都是同一位出色的學者和翻譯家李文俊先生的譯文。前一本被我翻得滾瓜爛熟,裡面還划了許多紅杠杠。想起當年讀它時,我非常感謝李文俊先生為我們翻譯了這本書,這是一部翻譯得非常好的書。由於李文俊先生的翻譯我走近了福克納,並且被他影響著我的理解力和判斷力。他是一個奇妙豐富的作家,一個叼著煙斗的美國南方老頭兒,但他的作品表現出來的東西,除了生命疼痛和意義之外,還有隱藏不露的技巧。那技巧被一代一代的作家借鑒和模仿著,然而沒有人能真正拿走他的技巧。他的技巧是隨他感覺而來的準確性和力量,而不是那些突然而來的漂亮句式和華麗詞語。所以別看他叼著煙斗一臉滿不在乎的樣子,他骨子裡可是一個嚴謹的人。這個寫過十八部長篇小說和一堆中短篇小說的美國南方老頭兒曾說:「……需要精心地寫,得反覆修改才能寫好。」然而我們讀他的作品,卻看不出有什麼修改的痕迹,他爐火純青的描述技巧,已出神入化為血管里自然流淌的東西,那東西來源於智慧和警覺。福克納是完善的,他的完善在於他表達了生活的質樸和本真。無論美好和醜陋他都娓娓道來,精彩的篇章舉不勝舉。這就是我喜歡的福克納,他的精彩篇章來源於生活卻並不高於生活。⊿返回將網易雜誌推薦給您的朋友【布萊希特】1......布萊希特:漂泊的苦魂網易社區 wolx有些外國作家,跟我們中國人有著割捨不斷的精神絲縷,例如小說家杜拉斯,她至死不渝愛著華北情人李雲泰;美國意象派詩人龐德,翻譯過很多唐詩;而戲劇革新運動的領袖布萊希特的兩部經典之作《四川好人》和《高加索灰闌記》,一部以我國南方作為故事背景,一部取材於元雜劇。貝·布萊希特出生於1898年。20歲時,布萊希特輟學,到戰地傳染病醫院當救護員,寫下了《死兵的傳說》等詩歌,並開始寫劇本。1922年,《夜半鼓聲》獲得了克萊斯特獎金,次年,布萊希特被聘任為慕尼黑小劇院的導演,後來又移居柏林,成為德國話劇院的藝術顧問。真正使布萊希特走向輝煌的戲劇是《三分錢歌劇》,它是作家「敘事體戲劇」理論的生動表現,打破了傳統的「三一律」形式,依靠中心人物和分散的場景取得了一種「間離效果」,即不再讓觀眾陷入恐懼與憐憫,以便於更好地認清人物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從1933年起,在長達15載的流亡生涯里,布萊希特的足跡踏遍了歐美每一個角落。後來在丹麥的小島上,他一住就是6年。悠悠光陰,漫漫行程,在蘇黎世的旅館,布萊希特見到了亨利希·曼、西格斯和本亞明;在莫斯科,他觀看了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訪問演出;在好萊塢,他跟喜劇天才卓別林成了好友。整個40年代,他創作了《伽利略傳》等三部經典戲劇,被視為莎士比亞、席勒、易卜生之後最偉大的劇作家。1948年,布萊希特完成了美學論著《戲劇小工具篇》,成為闡述「敘事體戲劇」的重要文本。直到今天,人們還將它和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相提並論。譬喻劇《四川好人》發表於1940年,布萊希特虛構了3個神仙下凡尋找「好人」,結果找到一個貧苦的底層妓女沈黛,並給她一筆銀元開了家店鋪。沈黛的樂善好施很快導致了經營的困難。她受別人啟發戴上了一副面具,化裝成「表哥」隋大來剝削工人,又把得到的錢接濟窮人。最後真相大白,作惡多端的隋大和「表妹」沈黛原本是同一個人。布萊希特以此寫出了兩重的人性,在他的筆下,從來就沒有完人。例如科學家伽利略既追求真理,又為了活命而向宗教法庭悔過。《高加索灰闌記》套用了元雜劇《包待制智勘灰闌記》的故事模式,灰闌判案法是讓孩子站到石灰畫定的圈內,生母和養母各朝反方向拉拽孩子,這有點像拔河比賽,誰贏了孩子就歸誰。結果,女僕格魯雪由於不忍心過於用力而使孩子受到傷害,兩次都輸給了孩子的生母、那個狠心的總督夫人。出人意料的是,法官最終卻將孩子判給了善良的格魯雪,只因她有著真正的慈母心。布萊希特改變了元雜劇中將孩子判給生母的故事情節,使得作品的社會意義得到了提升。晚年,布萊希特獲得過斯大林和平獎,1956年病逝之前,布萊希特留下遺囑,不讓別人瞻仰遺容,也不必念悼詞,就把他埋葬在黑格爾墓的斜對面。彷彿只有這樣,他那顆飽經憂患的孤魂才能夠得到稍許安息。⊿返回將網易雜誌推薦給您的朋友【一個分成兩瓣的女孩】1......趙凝:我要告別酷評網易社區 趙凝李師江說讀我的小說《一個分成兩瓣的女孩》像在跟老婆做愛,因為太熟悉了,就沒有了那份新鮮感。我怎麼不知道我跟他那麼熟?弄得跟精神上的情人似的。要寫酷評,就千萬別一口一個「朋友」地叫著,這樣很不好,筆戰就是筆戰,別弄得那麼曖昧。我在網上看到我的許多酷評文章,「漏斗」一詞至今依然流傳甚廣,依然是痛罵「美女」最犀利、最到位的一個詞語。我希望讀到別人寫的有力度的文章,但遺憾的是力量型的作家至今仍不多見,到處都是像李師江這樣軟綿綿文藝青年類型的文章。他的文章《趙凝用的是別人的語言》讓我好失望,一篇粘粘的酸文章,還愣敢冒充「酷評」。首先,《一個分成兩瓣的女孩》和你的下半身有什麼關係?它是寫一個計算機系的女大學生成長經歷的書,又不是你們男人一見就眼綠的偉哥。第二,跟老婆做愛、跟情人做愛、跟小姐做愛似乎都與趙凝和她的「兩瓣女孩」沒啥關係,我怎麼想都覺得這個比喻太拙劣。第三,李師江根本沒有好好讀書,整整25萬字的一部小說,我敢說他只說看了一個開頭,另外抄了一段性描寫,就匆忙上陣寫文章了。趙凝寫酷評文章必是先完整地讀過小說才開罵的,絕對不會像李師江這樣匆忙慌張,想當然地以為《一個分成兩瓣的女孩》是「一個女孩的性愛史」,「她和幾個男人的故事」,要這樣概括的話,恐怕世界上所有的小說、電影、戲劇都可以濃縮成這樣簡單的一句話,那藝術還有什麼搞頭嘛。第四,別老跟我談什麼詩不詩的,什麼「她的快感多是來源於詩意的語言帶來的激情」。我沒那麼酸!我的激情從哪兒來我趙凝不比你李師江明白?你要敢我說的激情不是來自於生命本身、不是來自於我切膚之痛的肉體,那麼說明你沒有讀懂,根本不配談論趙凝小說。第五,「這種經驗來自於文化,而非來自於自己的身體」。這是誇我讀書多、有文化是吧?要說文學類的書,李師江才是讀得太多、不知自己該怎麼說話了。他的文字里哪有自己的語言?什麼詩意啦,朦朧詩啦,「沉浸」啦,用這些詞來罵趙凝,不是用裝雞的塑料袋來裝一頭牛,太不恰當了嗎?第六,「已經把我的朋友趙凝罵到這個份上了,順便罵罵幾個評論家。比如說陳曉明,比如說李敬澤,乃至北京的整個評論圈,我看他們的文章,老是對小說家進行撫摸。」既然是在酷評,請李師江自己發明詞語,千萬別用趙凝發明的《文壇流行互相撫摸》一文中的「撫摸」一詞。第七,如果李師江寫的這類軟文字也叫酷評,那麼趙凝從此告別酷評文字,趙凝2001年在《北京紀事》新開的專欄「鏗鏘玫瑰」(與好友徐坤輪流主持)叫「文化時評」而非「酷評」。⊿返回將網易雜誌推薦給您的朋友【人權論集】1......胡適:自由戰士啟蒙思想家網易社區 佚名當命運使年僅二十六七的胡適與年長他十二歲的陳獨秀共執新文化運動之牛耳,成為名震一時的思想領袖之一時,也就註定了要使他成為生前死後、褒貶歧分、「永無寧日」的人物了。時光悠悠,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胡適所倡導的自由主義猶如老樹發新枝,重新成為文化熱點,卻也招致了某些人「無緣無故的恨」。譬如批評家王彬彬就說:「有著『自由主義大師』稱號的胡適,從一個主張西方民主的自由主義者,最終走向了蔣介石的獨裁政權。」(《天涯》1997年第2期)對胡適大加撻伐。譬如學者王富仁認為:「胡適作為一個學院派的知識分子,他的思想,一遇到別人的強力就會塌陷,他沒有魯迅的文化力量,沒有胡風的文化力量。」(《讀書》1998年第9期)民間學者林賢治則認為:「對中國現代史上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比如胡適)的評價不宜太高。」(《讀書》1998年第9期)也許胡適早已習慣了這種「譽滿天下,謗亦隨之」的悲劇性命運了。胡適先生是二十世紀中國的重要歷史人物之一。他在勤奮的一生中,扮演了無數的角色:五四啟蒙運動的思想家、白話文運動的理論奠基者、中國現代化高等教育與高深研究的倡導者、二三十年代因發表《人權論集》而遭受國民黨政府通緝的自由鬥士、史學家、考證學者、外交家、文化明星等等。但從大的方面歸納來看,胡適一生的事業可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開創了現代新文化運動它是中國人文傳統的更新與變革,胡適稱之為「中國文藝復興運動。」他早期圍繞這一運動,在諸多文化領域裡留下的著述,都是前無古人的;另一個方面是傳播中國自由主義的真諦,它是近世西方文明的吸取和引進,胡適認定為「世界文化的趨勢」和「中國應採取的方向。」胡適的一生,特別是在晚期,為實現這而已目標不遺餘力地奔走呼號,成為中國自由民主運動的精神脊樑。一般的人對胡適先生的早期文學活動知之甚詳,後來因種種歷史原因,胡適形象已被遮掩,他對自由主義的不倦追求日益模糊。現在談論胡適,其價值在於他的思想與精神方面,而非文藝與學術方面。雖然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胡適對現代中國文化的巨大貢獻已無須置辯。但若以今天的眼光立論,作為叱吒文壇風雲的胡適又畢竟已成為歷史。他的詩歌,名噪一時的《嘗試集》幾無審美價值可言;他的學術著作,異軍突起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紅樓夢考證》和《白話文學史》諸著,作為學術思想史上的一種「範式」亦已過時;他曾大力宣揚過的實用主義哲學也退出了歷史舞台。因此,我們今天來考察胡適,應該談的不僅僅是確認胡適的文化學術地位,而應當理解、闡述胡適思想的現代意義,再論胡適作為一個啟蒙思想家的歷史價值。近年來,思想界大談自由主義。但都是對西方的理論資源的闡述與發揮,卻遺忘了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者胡適。胡適自由主義思想形成於留美時期,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掀起了自由主義的狂飆,影響巨大,流風所及,匯成自由主義在中國的第一個高潮。但胡適自由主義思想的真正發揮與系統表述是在四十年代中期以後,他晚期思想不僅未改初衷,而且變得渾厚、深沉、圓熟。這期間胡適思想進展表現在:他著力於自由主義基本內涵和行為規範的思辯,不再使自由主義淪為一種宣傳性的口號,奠定了其學理的基礎和理論的構架。胡適注意到「東方自由主義運動始終沒有抓住政治自由的特殊重要性,所以始終沒有走上建設民主政治的路子。」(《自由主義》)故胡適特別囑意建立自由主義的政治哲學,他明確提出自由主義的意義在於爭取思想自由;建立捍衛人民基本自由的民主政治;容忍反對黨、保障少數人的權利;推動和平漸進的改革、實行立法的方法。他反對那種「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的偏執態度,特別提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與自由》),把容忍納入自由主義的行為規範。其所思所想,既有西方自由主義的理論精髓,又有胡適本人的思想結晶。讀之讓人感慨不已。唐德剛先生稱胡適是「照遠不照近的一代文宗」。的的確確,胡適的精神不是以幾十年來衡量的,胡適的思想價值也不是由片斷的歷史所決定的。不管胡適是他自己信仰的祭品,還是時代的犧牲品,他所奮力開拓的新文化運動和自由民主運動,實已成為中國現代化的一份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貶者還是贊者,也都不得不承認這一歷史事實。胡適已去,留下他的文章、他的思想讓後來人仔仔細細地打量。但我們能否從他的寶貴財富中得到營養呢?思之有些彷徨。但願前行者的足跡不會很快就消失,殷勤祝:後來者。⊿返回將網易雜誌推薦給您的朋友【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沈從文的下放生活光明網 吳志菲 余瑋著名作家汪曾祺對沈從文有過一句評語:「除了魯迅,還有誰的文學成就比他高呢?」在咸寧雙溪這塊紅膠泥土,有幸留下了沈老深深的生活履印和思想痕迹……鄂南咸寧的「邊城」雙溪,應屬古雲夢澤的一部分,是當年屈原因痛訴時事而被楚懷王放逐,披髮掛劍、含憤行吟的地方。中國,好像從來沒有一處鄉村,會像這片遙遠的沼澤地,聚集過如此眾多的名人——史學家唐蘭在這裡的河埠頭守磚,文學家錢鍾書榮任倉庫保管,廖沫沙成了牛背上的老牧童……1969年冬,一代文學大師沈從文隨文化部幹校下放到了咸寧雙溪這片多雨多霧、遍地紅土膠泥的大澤之上。當時,文化部「五七」幹校的大本營在咸寧向陽湖,雙溪大屋周住有一個連隊,那裡原有個煤窯,幹校的同志一面搞「斗、批、改」,一面挖煤,以供向陽湖幹校使用。1969年9月,沈從文的夫人張兆和隨人民文學雜誌社的同行下放到了向陽湖。沒多久,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的沈從文被「連哄帶騙」,雖年已67歲也被動員下放來了。離開繁華的京城前,他將平時的積攢一分為四,分給二兒一女及表侄,作好了「紮根山區」的準備。先是與夫人一道安排在向陽湖幹校,在「四五二高地」某指揮部臨時安置了兩個多月。因年老多病,特別是心臟病,加上高血壓,不能隨隊進行高強度的勞動,後來校部便把他轉到離向陽湖五十里開外的雙溪連隊。連隊駐地大屋周,離雙溪鎮還有三四里之遙。從此,妻兒天各一方。離奇的年代,編演一個個離奇的故事。沈從文「移居」雙溪後,不足一年的時間裡,他的住處被調換過六七次之多。對這位過慣了深居簡出的書齋生活的老人來說,一切都亂了套,一切都難以適應了。開始,臨時住在雙溪區革委會旁的一棟陰暗潮濕的老民房裡。這是一棟三進的舊民居,坐西朝東,與南方所有的舊民居一樣,窗子小,光照自然較差,窗外是一方天井,對面的廂房被房東用作牛欄——難怪沈老曾戲稱自己真的住進了「牛棚」。不過吃不用自己操心,一日三餐在區政府食堂買,生活倒也方便,房東待他也很好;閑時看看書或到雙溪河邊漫步,拾些卵石或碎瓷片,無人相擾,生活還算寧靜。不多久,又搬進了楊堡小學紙糊牆的泥巴教室,那裡光照、通風與衛生條件比原住民居都強,房子也寬敞些。沈老的心情自然也好了許多,他在房裡支起了一個可拆卸的書架,上面放了一些書籍及各種古瓷碗碎片,上面寫滿蠅頭小字,註明年代與出處等。再後來,被打發到四居無人的偏僻鄉村醫務所……正如他當時所寫:「遠辭京國,移居咸寧,索居寂處,亦復自娛。一年數遷,迄無定處……又聞不久即將轉移,心臟已不甚得力,親故遠離,相見無由……一時間仍不免稍有飄零感。」這樣,過去喜歡自稱「鄉下人」的沈從文,成了名副其實的鄉下人。在雙溪,沈從文被派看守果園。說起果園,其實更像是菜園。收水果的時候少,而種蔬菜的日子多。一領蓑衣,一頂斗笠,再加上一盞只有在這當地才能見到的舊風燈。沒有人會相信,這個日日夜夜忠於職守地蹣跚在泥濘菜地的老農民,竟是一位從20世紀20年代就開始馳騁文壇,僅僅憑著自己從湘西鄉村帶出來的一支筆,18歲起便征服了大儒雲集、冠蓋若雲的京都,並且產量驚人——用一位評論家的話說,他寫下的小說疊起來足有兩個等身齊的大文學家。當然,也沒有誰還能知道,這位老人又由一代名作家轉而成為了譽滿中外的卓越文物考古專家。在雙溪,沈從文成了一個沒有工作便感到無聊的人,看菜園、當豬倌之餘,沒有任何資料,而僅憑記憶所及,寫就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這洋洋60餘萬字的拓荒與「封頂」之作。那是1964年,周恩來總理有感於中華泱泱大國竟沒一本反映悠悠文化的歷史服飾的書籍,指示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沈從文。可惜,隨著文革的來臨,這本草擬的文稿被劃為「大毒草」而打入「冷宮」。難能可貴的是,流放咸寧的沈從文沒有忘記周總理的囑託,在困境中以湘西人的堅韌與執著,終於再次脫稿。咸寧雙溪的紅土膠泥,下雨時是一團糕,天睛時是一把刀。尤其是雨後下地,腳上粘著厚厚的泥巴,使人走一步滑半步。何況是一位六七十歲、體弱多病的老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環境的適應自不必說,只是和那些熟識或不熟識的文化人一起,強裝歡顏,而非常愁悶地生存著。在當年他給老朋友蕭乾的信函中,我們對他在咸寧的生活略知一二。「有一份報可看,有個小收音機可聽聽重要新聞。住處在一個月內曾三次災難性襲擊,處境一生所未遇……」對老友人是如此無可奈何的具告實情,對親人與晚輩他更多的是美化與粉飾生活,在給黃永玉的信中講:「這兒荷花真好,你若來……」云云,描述得如詩如畫,親切生動,似乎不是下放,而是在度假、幽居。好在大師對大自然有一種特殊的親近感,能夠隨遇而安。不信請看《太陽下的風景》中這段文字:「牛比較老實,一轟就走;豬不行,狡詐之極,外象極笨,走得飛快。貌似走了,卻冷不防又從身後包抄轉來。……」字行里,洋溢著隱逸與歡樂的田園情趣,令人忌妒。在這種離奇而狼狽的日子裡,他居然還破天荒做起詩來,並試圖在「七言說唱文」和《三字經》之間用五言舊體表現新認識,長詩《雙溪大雪》至今在鄂南膾炙人口。因為血壓很高,沈從文常到雙溪衛生院量血壓,開水合氯醛鎮靜劑。主持醫生張學琦擔心他久服鎮靜劑成癮,量大使血壓驟降而出意外,便每次給開一點葯,讓他隔三差五往醫院跑。一次,原國家電影局局長李椽來醫院看望沈老時,張醫生講——沈老先生最近寫了首長詩《思入蜀》,思念遠在四川的兒子,希望能獲准批他到四川去與兒子團聚。李椽為難的笑了笑,無法滿足願望,只是囑咐多關心沈老。夫人每月由向陽湖來一次,為一向不會料理生活的沈從文漿洗,順便也帶些吃的來。他們很珍惜每月一次的相聚,每次來沈老都要陪夫人逛雙溪街集市、商店,在田間小道、雙溪河邊散步。1971年夏,大兒子龍朱帶著兒媳來到咸寧探親,給兩地分居的父母帶來了些許寬慰。1971年8月,沈從文夫婦又奉命一道「喬遷」,轉到向陽湖幹校丹江口分校勞動生活。臨行,將他從北京帶來的唯一一件傢具——旅行書架送給了在楊堡衛生所的鄰居張小階醫生。果園已經荒蕪,昨天也已經老去。如今,桂鄉人徜徉昔日沈老的菜地上,尋覓這塊土塊誕生過的詩,尋覓誕生過一代知識分子的最頑強的毅力與精神,尋覓那最沉重的經驗與思想。邊城的故事,不時叮咚在咸寧人的心泉。(作者註:寫作本文時,選用了徐魯、李城外等先生的文字資料。特致謝。)⊿返回將網易雜誌推薦給您的朋友網易公司版權所有 ? 1997-2000
推薦閱讀:

韓斐治療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經驗 - 全刊雜誌網|免費電子雜誌下載
indienova GaMemory 開始提供下載
一本雜誌的倒掉

TAG:電子 | 網易 | 雜誌 | 電子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