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率意:米芾經典代表作欣賞!

米芾簡介:

米芾,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北宋著名大書畫家,鑒藏家。

祖籍太原,後遷居襄陽,人稱「米襄陽」。宣和年間為徽宗趙佶召為書畫學博士。

米芾能詩擅文,書畫尤具功力。篆、隸、行、草、楷各體皆能,行草造詣尤高。芾自雲學過各家各派,但從其作品觀之,得王獻之、釋智永二家最多。其書淋漓痛快,雋雅奇變,晚年書藝更達至爐火純青之境。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

米芾著有《書史》、《畫史》、《海岳名言》等,對前人多有譏貶,然決不因襲古人語,為歷代書家所重。

米芾傳世墨跡主要有《苕溪詩卷》、《蜀素帖》、《方圓庵記》、《天馬賦》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蘇軾稱米芾書法「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黃山谷稱米芾書法:「如快劍(石斤)陣,強弩射千里,所擋穿徹。書家筆勢,亦窮於此。」同為「宋四家」的蘇軾、黃山谷對米芾有如此高的評價,可謂推崇備至了。

《宋史》稱米芾書法:「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尤工臨移,至亂真不可辨……」《宣和書譜》則說:「書學羲之,詩追李白,篆宗史鎦,隸法師宜官。晚年出入規矩,自謂『善書者只一筆,我獨有四面』。寸紙數字,人爭售之,以為珍玩。」

米芾和他的書畫藝術風格:

米芾,北宋著名的書畫家,他的書法極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藝術道路又不同於蘇東坡、黃庭堅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開闢了宋代尚意書風的另一條道路,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鹿門居士,無礙居士,家居道士等,湖北襄陽(今襄樊)人,居徙居潤州(今江蘇鎮江),人又稱「米南宮」。宣和年間,因書畫方面成就得蔡京推薦,召為書畫學博士。他一生沒有擔任重要的官職,一方面因為他不曾參加過科舉,另一方面也因為他顛狂的個性和怪誕的舉止使朝廷不能授以重任。他的「顛狂」是聞名遐邇的,故人又稱他「米顛」。據《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米芾傳》載:「(米芾)冠服效唐人,風神蕭散,音吐清暢,所至人聚視之。而好潔成癖,至不與人同巾器。所為譎異,時有可傳笑者。」類似的傳聞非常多。這種性情決定了米芾強烈的個性,這與他在藝術上強烈地追求擺脫羈束的叛逆精神和力求驚世駭俗出人意表的行為是相符的。不僅是他的詩文和他開宗之派的「米家山水」如此,連他自認為「一混二王惡體,照耀皇宋千古」的書法也是如此。

米芾之書,蘇軾稱之為「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書上追晉人的風度,但其早年學書則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群玉堂帖》載其《學書帖·敘》中敘述了這個經歷。他從即小開始學書,先是從唐代入手,但因唐法過於嚴謹,以至如「印板排算」,他逐漸地上溯魏晉,甚至更加高古。由唐至晉是米芾學書歷程中一個重要特點,現存米芾最早的作品是在唐閻立本《步輦圖》卷後的題名,為其29歲時所作。字形瘦長,中宮緊結,筆勢內壓,頗有歐、褚、柳的特點,這是他學唐的一個證明。學晉人,他採取「集古字」的方式,即從晉人書法中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故其臨摹功夫很深,常能以假亂真。在風神上,他推崇王獻之甚於推崇王羲之。在他看來,小王更自然天真,尤其是精神的外拓,性情的率真,更符合米芾狂放的個性。

米芾40歲左右已經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這個時期所作的《蜀來帖》、《苕溪詩帖》中可看出這些作品雖然在大格局上仍與晉人書法保持一致性,但整體格調、意趣及造型特徵都已經完全是米芾的自家法門,他在系統與創新中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走的是一條集古出新的道路。米芾曾不無自豪地說:「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是成家,人見之不知何為祖也。」米芾書法佳世作品有近60種,其中絕大部分為行書。他的主要成就也在行書上,其次是草書。他的行書的代表作有早期的《蜀來帖》和《苕溪詩帖》,這兩貼篇幅較長,風格也十分接近,可見他從集古字走向自成一格的前期還保留了許多前人的痕迹,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處理用筆和結體上,追求技法的豐富與完美甚至超過了後來的作品,但整體上尚未達到純任天然的境地。他後來的作品,如《拜中嶽帖》、《致希聲吾莫友尺牘》、《篋中帖》等,在境界上則要高得多,這些作品風格放縱奇肆,充滿了狂傲之氣,又不失文人的風流洒脫,俊逸超拔,整體意境上已經達到了圓滿純熟。

米芾的書法風格從中年時期形成到最後是基本一致的,儘管不同作品的境界上有差異,但很難找到兩種截然不同風格的作品,他始終對自己高度個性化的風格保持著追求,這個風格主要可以從他用筆的特徵和章法上來概括。在用筆上,米芾多以側筆為主。側筆是相對於中鋒用筆而言的,它使筆毫欹側於紙面並與用筆的運動方向成一定角度。筆鋒較外露,故能使線條造成爽利峻拔的感覺。米芾將側鋒用筆用到了極致。他又強調筆毫運動方向的多變,追求筆觸的變化多端,即「八面出鋒」,他在《海岳名言》中用「鋒勢備全」來註腳這個「八面」,這是相對於歐、虞、柳、顏等人單調貧乏的「一筆書」而言的。米芾還喜歡大量的提按頓挫的動作,而且這些動作的幅度往往都較大,富於跳躍性。這一點也是與他的「八面出鋒」緊密相關的。

米芾的書法在技巧上取得的成就堪稱中國書法史上的高峰,他的線條竭盡變化之能事,在毫不費力的經營中就能脫落出一種完全出人意料的新招式。在結體上,米芾講究字型欹側,姿態誇張。他的欹側不是一味地向某一方向偏側,而是多方位地挪移偏側,使每一個字型都有一種走向。他的字型又大小不一,任其自然。反對狀如運算元,大小如一的章法,因而章法上能有跌宕起伏的氣勢。這很符合宋代尚意的思潮。

米芾的書法大大豐富了宋代尚意書風的表現範圍,他的模式不同於蘇東坡、黃庭堅的一味追求創新,而是走了集古出新的創作之路。他的書法對後世書法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單從書跡看,他的追仿者代不乏人,宋代有其子米友仁承家學,後成為晚明四大家之一;其後有趙孟頫、楊維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王鐸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影響。他的影響不僅僅在於他的書跡上,而且在於他開創的藝術道路上。

米芾經典代表作品欣賞:

一、米芾《淡墨詩帖》

釋文:

淡墨秋山盡遠天 暮霞還照紫添煙

故人好在重攜手 不到平山謾五年

《淡墨詩帖》賞析:

米芾傳世作品中以長卷及小品為主,《淡墨詩帖》屬米芾行草書中的小品,寥寥廿八字,變法無窮,氣象萬千。

「淡」、「墨」、「平」等字之濃重與「故」、「人」、「好」等字之輕靈有機的組織在一起,使作品帶有音樂般的節奏感。

米芾筆法的多變堪稱宋人第一,古人所謂八面開鋒,即是指米字而言。單從此帖的「淡」、「秋」、「遠」、「天」、「霞」、「故」、「人」、「不」等字的奈筆來看,各具形態,變化無窮。

【 臨池要訣 】

學某家帖要學其特點,方易見功。臨寫此貼,特別要重視「墨」、「秋」、「盡」、「天」、「添」、「年」等字的神情氣韻,以及通篇章法上的輕重緩急。

二、米芾《苕溪詩卷》欣賞

釋文:

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

松竹留因夏 溪山去為秋

久賡白雪詠 更度采菱謳

《苕溪詩卷》賞析:

《苕溪詩卷》寫於宋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年),是米芾三十七歲時的書法作品,是其傳世墨跡中的代表作之一。

【 臨池要訣 】

學某家帖要學其特點,方易見功。

米芾書體的特點可歸結為「淋漓暢快、奇變縱橫」八字。前人對米字的評說也很多,如「沉著痛快、如乘駿馬、進退裕如,不煩鞭勒」(趙構)、「如快劍 陣,強弩射千里,所當穿徹」(黃庭堅)等,都有助於我們理解米芾的風格。米芾自己也提出「無往不收,無垂不縮」等理論,學習米字時可以作為參考。

此帖是米芾的代表作之一,字數較多,是系統地學習米字的好範本。如通過臨寫此貼,能掌握米字筆勢「縱橫開闔,轉折如意」的特點,便可謂窺得米字堂奧矣,既而再進一步去臨寫《蜀素帖》、《方圓庵》。

三、米芾 《彥和帖》

米芾 《彥和帖》 行草書。紙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信札一則。約書於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縱30.1厘米,橫42.6厘米。

[釋文]

芾頓首啟。經宿。尊候沖勝。山試納文府。且看芭山。暫給一視其背。即定交也。少頃。勿復言。芾頓首彥和國士。本欲來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

四、米芾《張都大帖》

米芾《張都大帖》,行書。紙本。信札一則。約書於北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縱29.4厘米,橫33.8厘米。

【釋文】

聞張都大宣德權提舉榆柳局在杞(耜)者。倘蒙明公薦此職。為成此河事致薄效。何如。芾再拜。南京以上。曲多未嘗淺。又以明曲。則水逶迤。又。自來南京以上方有水頭。以曲折乃能到。向下則無水頭。此理是否。

五、《論草書帖》

《論草書帖》,此帖亦名《張顛(癲)帖》草書。紙本。隨筆一則。約書於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縱24.7厘米,橫37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張顛(癲)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高閑而下。但可懸之酒肆。(*)光尤可憎惡也。

六、《張季明帖》

《張季明帖》,米芾書。紙本,25.8×31.3,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七、《叔晦帖》

《叔晦帖》,米芾書。紙本,25.8×31.3,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八、《鄉石帖》

《鄉石帖》,此帖亦名《紫金帖》,行書。紙本。隨筆一則。約書於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100)。縱28.2厘米,橫30.5厘米。

【釋文】

新得紫金右軍鄉石。力疾書數日也。吾不來。果不復來用此石矣。元章。

九、《伯充帖》

《伯充帖》(又稱《致伯充尺牘》、《伯老台坐帖》、《眼目帖》)行草書。紙本。信札一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約書於北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十一月二十五日。縱27.8厘米,橫39.8厘米。

[釋文]

十一月廿五日。芾頓首啟。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難卻爾。區區思仰不盡言。同官行。奉數字。草草。芾頓首伯充台坐。

十、米芾《三吳帖》

米芾《三吳帖》,行書。紙本。信札及五言古詩各一。約書於北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縱30.6厘米,橫63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黻謹以鄙詩送提舉通直使,江西襄陽米黻上。

三吳有丈夫,氣欲吞海水。開口論世事,借箸對天子。瑞節高如松,一歲幾繁使。秋水浮湘月,罇酒屢覯止。言別不可攀,寥虛看雲駛。

米芾18歲時(公元1068年), 授秘書省校字郎,出任廣東浛洸(今英德)尉,居職二年。任內在地方的風化教育上留有很好的口碑。據阮元《廣東通志》所載,他在浛洸時「風韻瀟遠,趣向高潔,山水佳處,游題殆遍,而職事修舉,教化興行,祀名宦。」在湞水邊的煙雨樓,望夫岡都留下有名的詩篇,在英德,陽山,潮州都有石刻,在廣州留有墨跡。

十一、米芾《篋中帖》

米芾《篋中帖》,行書。紙本。信札一則。約書於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縱28.4厘米,橫39.5厘米。

[釋文] 

南宮天機筆妙(鮮於樞書) 芾篋(qie)中懷素帖如何。 乃長安李氏之物。王起部、薛道祖一見。便 驚雲。自李歸黃氏者也。芾 購於任道家。一年揚州送酒百餘尊。其他不論。帖 公亦嘗見也。如許。即並馳 上。研山明日歸也。更乞一言。芾頓首再拜。 景文隰公閣下。

十二、米芾《竹前槐後詩帖》

米芾《竹前槐後詩帖》,行書。紙本。信札及七絕詩各一。約書於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縱29.5厘米,橫31.5厘米

【釋文】

芾非才當劇。咫尺音敬缺然。比想慶侍。為道增勝。小詩因以奉寄。

希聲吾英友。芾上。竹前槐後午陰[環]繁。壺領華胥屢往還。雅興欲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閑。

十三、米芾《清和帖》

米芾《清和帖》,,亦稱《致竇先生尺牘》,行書。紙本。信札一則。約書於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五月。縱28.3厘米,橫38.5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釋文】

芾啟。久違。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趨(趨) 召。不得久留。伏惟珍愛。米—斛。將微意。輕尠(鮮)悚仄。餘惟加愛加愛。芾頓首。竇先生侍右。

十四、米芾 《拜中嶽命作》

米芾 《拜中嶽命作》 紙本 行書 縱29.3厘米 橫101.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十五、米芾 《值雨帖》

米芾 《值雨帖》行書。紙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信札一則。約書於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縱25.6厘米,橫38.6厘米。

[釋文]

芾頓首。早拜見。值雨。草草。不知軸議何者為如法。可換更告批及。今且馳納。芾皇(惶)恐頓首。伯充防禦台坐。庭下石如何去里。去住不過數日也。

十六、米芾《蘇太簡參政帖》

米芾《蘇太簡參政帖》 紙本 行書 縱20.5厘米 橫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這件「參政帖」是作者為蘇太簡家鑒定書畫的記錄,雖隨筆寫來,然有一種沉著飛揚的神韻。

十七、米芾《歲豐帖》

米芾《歲豐帖》,紙本,行書,縱31.7厘米,橫33厘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釋文:

芾頓首再啟:弊邑幸歲豐無事,足以養拙茍祿,無足為者。然明公初當軸,當措生民於仁壽,縣令承流宣化,惟日拭目傾聽,徐與含靈共陶至化而已,芾頓首再啟。

十八、米芾《逃暑帖》

米芾《逃暑帖 》紙本,行書,縱30.9厘米,橫40.6厘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

[釋文]

芾頓首再啟。芾逃暑山□,幸茲安適。人生幻法,中□為虐而熱而惱。諺以貴□所同者熱耳。訝摯在清□之中,南山之陰。經暑衾□一熱惱中而獲逃,此非幸□。秋可去此,遂吐車茵。芾頓首再啟。

十九、米芾行草書法《臨沂使君帖》

米芾行草書法《臨沂使君帖》大圖(又稱戎薛帖)。紙本。縱31.4厘米 橫25.1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芾頓首。戎帖一、薛

帖五上納,陰鬱,為況

如何?芾頓首。

臨沂使君麾下。

編輯:書法第一網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關注我們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官方商店、僅需199元搶購【精雕迎客松小七寸精品歙硯】,全國包郵,售完即止!


推薦閱讀:

經典美文欣賞
簡短精闢的經典語句
【佛教經典】心經略論
收藏:17種經典食療讓寶寶快速止瀉
經典語錄:心裡一直有你,只是比例變了而已

TAG:經典 | 天真 | 米芾 | 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