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和歷史文學創作問題
湖南 駱禮聞
【摘要】《三國演義》是歷史敘事與文學敘事相互平衡的一個典範,其對歷史文學創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基於此本文就《三國演義》和歷史文學創作展開論述,總結了《三國演義》對歷史文學創作的啟示。
【關鍵詞】《三國演義》歷史文學創作啟示
歷史和歷史文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三國演義》作為我國的一部歷史文學巨著,傳播時間長、範圍廣、創作樣式多樣。《三國演義》的顯著特點就是以歷史為根據,小說中比較主要的人物、事件基本上都出於《三國志》,幾乎沒有完全虛構的人物、事件;而且人物性格、事件詳情也大體符合歷史[1]。但《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歷史小說,儘管無限接近史實,但在藝術上改造有著相當多的體現。歷來對《三國演義》的研究均存在爭議性,基於此,本文也以《三國演義》和歷史文學創作問題為題,展開研究。
一、歷史文學簡介所謂歷史文學是指歷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藝術性,即以史實為根據的文學作品。史實屬於史學的範疇,通常指正史,文學作品是文學的範疇,也就是作者依據史實並對其進行藝術性加工形成的文學作品,是為歷史文學作品,既有真實性又有藝術性。
史家重信史,歷史撰述要反映真實的歷史面貌才具有審美價值——真實之美;同時文字表述既要反映歷史的真實性有要寫出本色,即說人則如其人,論事則如其事,是為質樸之美;敘事為工、簡要為主、史之美者,即在文字表述上中敘事,文筆簡潔,是為簡潔之美。歷史是動態的,無論歷史撰述還是文字表述,都有著動態之美;《史通·敘事》:「夫能略小存大,舉重明輕……此皆用晦之道也」此為含蓄之美,《史記》堪為典範。歷史撰述的真實性給予人們警誡、啟迪等教育,此為力量之美。
改革開放以來,歷史文化領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歷史小說、歷史劇等作品呈現繁榮姿態,但如果去深究,就會發現繁榮掩蓋下的「尷尬」。在需求量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歷史文學的創作確實每況愈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知識性錯誤,即俗稱的「硬傷」,這可能是作者的歷史知識有限,或敬業精神不足,創作時出現「硬傷」在所難免。特別是按照嚴格的歷史記載來看,這種「硬傷」更是俯拾皆是。特別是黃易《尋秦記》開啟歷史穿越類小說後,在網路文學大行其道的當下,各種歷史穿越文比比皆是,這種類型的小說顯然不能去深究其真實性,若以娛樂心態來看,還是有一定價值的。其二,價值觀問題,即在作品中的價值取向問題,比如一些過於誇大個人的歷史作用、對陳腐觀念持支持態度、片面追求「翻案」等。其三,簡單化歷史事件,歷史是複雜的,歷史事件中人物的發展狀況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部分歷史文學作品簡化了歷史事件,過分追求藝術性,以便獲得文學敘事的戲劇效果。從學生的角度看,這樣的做法對於學生的歷史觀形成是不利的,而且也不利於學生文學創作理念的形成。
二、從《三國演義》看歷史文學的創作問題
結合上文的分析來看,歷史文學創作的難點就在於如何保證歷史的真實性以及藝術性的平衡,即找准歷史敘事與文學敘事之間「邊界」。《三國演義》無疑是這方面最成功的範例[2]。
首先來分析下《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之間的差異。《三國演義》成書於明初,此時儒家之道已成為全社會的價值導向,所以儒家之道在《三國演義》中體現最深,如劉備之仁義、張飛之忠勇、關羽之義等,這也是《三國演義》當中「擁劉反曹」的原因[3]。而《三國志》成書於晉武帝太康年間,歷來被稱為「良史」的漢代以來的經學沒落,士人思想開始解放,在這樣一個文化歷史語境當中,陳壽寫出了《三國志》,所以在《三國志》當中更多地以客觀態度來評價三國的歷史。
經過對比可知《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在文學敘事與歷史敘事方面有著極大的差異,前者更貼近文學敘事,後者貼近歷史敘事。基於此,在進行歷史文學創作當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創作過程當中的價值取嚮應立足當下歷史文化語境,靈活處理歷史敘事的立場。即在當下的歷史文學作品創作中應在價值取向上有一個取捨,確定以今釋古,或者以古釋古,二者選其一。創作時所選的題材是歷史當中的,但價值取向方面必須是現代的。
其二,對所謂「硬傷」要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歷史文學作品中的「硬傷」是最為歷史學界攻訐的對象。如果將《三國演義》是為典範,那麼就需要重新審視「硬傷」問題。當然基本的常識性錯誤顯然是不能容忍的,比如人物自稱,如果讓人物使用自己死後的謚號來自稱顯然是錯誤的。而對於人物以及事件的再加工顯然完全可以讓作者自己做主。
最後,作品應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三國演義》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其文學性以及審美價值。
三、結束語嚴格意義上講《三國演義》屬於文學作品範疇,其中蘊含這作者的價值取向以及作者對三國歷史的個人評價。在當下的歷史文學創作當中,也應當明確價值取向,並以此為指導進行創作,關鍵是要對明確歷史敘事與文學敘事之間的邊界,創作的作品應以符合現代人審美價值為準。
參考文獻:
[1]翁再紅.論歷史小說的經典化之路——以《三國演義》的成書前史為例[J].學海.2014.04:103-107.
[2]黃晉.《三國演義》成書過程以及作者和藝術表現手法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97-100.
[3]徐彥峰.真實與演義:「擁劉反曹」的時代性特徵[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06:24+178.
(作者單位:湖南省懷化湖天中學)
推薦閱讀:
※葉挺將軍參與了什麼重要事件?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李晨如何駕馭能文能武的曹丕?
※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仔細探究起來,個個讓人驚艷
※簡易安納多盧學 3.哈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