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識】大話中秋節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了,中秋之夜,月圓人圓。在這個祥和的節日里,小編跟您聊聊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傳說、詩詞,祝您家和人美,中秋快樂!
中秋節來歷有三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我國的農曆把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部分。農曆的七、八、九三個月為秋季,八月十五正好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為「中秋」,也稱「仲秋」。中秋節的來歷主要有三種說法,除了家喻戶曉的「嫦娥奔月」的傳說外,也有說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在傳統的農耕社會裡,春播、夏收、秋獲、冬藏是主要的勞作活動。土地收成的情況,對於以此為生的人們來說至關重要。因此,人們對於土地還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種之時,都會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賜予五穀豐登,這種活動被稱為「春祈」。到了秋季,正是收穫的季節,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謝神的庇護,稱為「秋報」。八月十五是秋季收穫的季節,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說中秋節與古代的祭月風俗有關。春分祭日,秋分則祭月,自古以來,秋分就是傳統的「祭月節」。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現在的中秋節也可能由傳統的祭月節演化而來。有確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的「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調至每年的八月十五,這就有了中秋節。
貂蟬拜月
嫦娥奔月的由來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最早時嫦娥其實叫做常羲。常羲最早見於戰國時《山海經· 大荒西經》,書上說:「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這個女子就是帝俊的妻子,叫做常羲。又因為古音中「羲」讀為「娥」,可能嫦娥的名字是從這兒演變而來的。到了漢代時,嫦娥奔月的故事已經完成。古本《淮南子》中說:「羿請不死之葯與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姮原作恆,漢文帝時與文帝劉恆相同,為了避諱,改為姮。姮是常的意思,後來又改為常娥。中國人為了更加突出女子所以喜歡在女子的名字上加上一個「女」字旁,於是就有了現在的「嫦娥」。
嫦娥奔入月宮,成為蟾蜍,終日搗葯。蟾蜍是癩蛤蟆,嫦娥化身為蟾蜍,並且終日在月宮搗葯,可見在這一傳說中表現了後人對嫦娥偷取仙藥一事的譴責。到了唐朝時,嫦娥逐漸被人們所喜愛,文人墨客紛紛將這個神話加以美化寫進詩中。如李白《把酒問月》說: 「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杜甫《月》說:「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李商隱《嫦娥》詩:「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月亮是溫柔可愛的,只能和真善美結合,於是人們就將嫦娥說成是月宮中的仙女,將蟾蜍說成是玉兔,就形成了現在的這種說法。這種說法的出現,表現了人們對真善美事物的追求。
嫦娥奔月
何時中秋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元宵一樣,都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寄託了人們的美好情感。中秋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月餅。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是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常把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為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受百姓青睞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隨著人們製作月餅經驗的日益豐富,市場上月餅的種類也層出不窮,工藝越來越講究。
詩詞里的中秋節(上)
自古以來,詩人下就從不吝惜對中秋和月亮的描寫。唐人中寫月色、月光、月影的詩歌中,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應該算首屈一指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江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全詩從月升寫到月落,從春潮著筆而以情溢於海作結,時空的跳躍空靈飛動,展現出一派鮮麗華美而又澄澈透明的景觀。 唐代一代名相張九齡,遭受奸臣排斥,貶謫荊州,中秋之夜懷念遠方,寫下了名篇《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詩歌意境雄渾闊大,骨力剛健,但又情感真摯,特別是前兩句早已成為千古名句。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杜甫自己在長安,望月而遙想鄜州(今陝西省富縣)的親人,但詩歌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寫出了一家人的真摯感情,經常被後人借鑒。
海上升明月
詩詞里的中秋節(下)
蘇軾的《水調歌頭》堪稱是最著名的中秋詩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自古以來寫中秋的作品中,公認的絕唱。它構思奇拔,獨闢蹊徑,神話與現實、出塵與入世、感慨與曠達,層層交織,極富浪漫主義色彩,也極富哲理與人情。通觀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辛棄疾《木蘭花慢》充滿了科幻色彩: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月亮為什麼能在空中不會掉下來?沉到海里,不會被碰壞嗎?為什麼圓月漸漸變成一道彎月?是不是這邊沉下去,那邊就升起來?而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里的壯闊和豪情,遍觀宋詞,無以復加: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推薦閱讀:
※劉邦項羽之外,漢初還有這三組並世雙雄|文史宴
※劉淑麗:情真而調逸、思深而言婉的花間詞|文史知識
※文史|六大古典文學名著——原來可以串著讀
※文史漫談:福善禍淫 報應昭彰
※張之洞的《書目答問》中的「應有鉤乙分,書本無」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