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宋歐陽修為何被後人稱之為千古伯樂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
歐陽修(資料圖 圖源網路)
歐陽修文章美麗,為人卻廉潔切直,放達不羈,以致樹敵無數,屢遭同寅詬病和圍攻。對他才調很是賞識的宋仁宗曾可惜道:「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他的教員晏殊乃至對人說:「吾重建文章,不重他為人。」可見,歐陽修在做人上生怕尖刻有加,寬容不足。
但如許一個對同寅尖刻的人,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卻表示出異乎平常的大度,極盡歌頌,極力保舉,使一大批那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後代,可謂千古伯樂。
歐陽修(資料圖 圖源網路)
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那時還默默無聞的曾鞏,給文壇泰斗歐陽修寫了一封自薦信,並獻《時務策》,表達政見。歐陽修讀了曾鞏的文章,欣賞不已,他在回信中說:「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標準」,充實必定了曾鞏文章的思惟性和藝術性。
曾鞏善於古文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一向藏匿於草莽。為此,歐陽修特撰《送曾鞏秀才序》,為其叫屈,為其立名,又把曾鞏納進門下,當做最堪培養的學生,悉心教誨,還盛讚曾鞏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在歐陽修的培育和幫忙下,曾鞏於嘉佑二年(1057年)高中進士,從此一叫全國知。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所以可以或許成績如日中天的文名,也得益於歐陽修這位伯樂。蘇洵27歲才起頭奮發為學,後來進軍考場,卻連連落榜,性情強硬的他,爽性把本身之前寫的文章付之一炬,然後閉門謝客,靜心念書,顛末數年磨礪,終究文章大進,下筆千言。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資料圖 圖源網路)
據葉夢得《避暑錄話》記錄,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48歲的蘇洵攜蘇軾、蘇轍兄弟,以文章為「敲門磚」,造訪了益州知州張方平,但願獲得這位文壇老將的推薦。張方平說,文章方面,我人微言輕,此事非歐陽修莫屬。張方平寫了一封保舉信,讓蘇氏父子往京城造訪翰林學士歐陽修。
實在,歐陽修與張方平曾因政見分歧而交怨,一貫合不來,但當歐陽修讀了蘇洵的文章後,其實不由於他是政敵保舉的而怠慢,反而擊節道:「後來文章當在此!」
當即向宋仁宗上《薦平民蘇洵狀》說:「伏見眉州平民蘇洵,實行淳固,性識明達,亦嘗一舉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學。其論議精於物理而善識變權,文章不為空言而期於有效。其所撰《權書》、《衡論》、《幾策》二十篇,辭辯閎偉,博於古而宜於今,實有效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在天子和士大夫間死力推譽,蘇洵從此名動京師。
轉自丨「宋朝那些事兒」(微信ID:songchaoba) 文:佚名
推薦閱讀:
※孫式太極拳修為中常見錯誤——孫劍雲
※【馬修為你講故事】我有一個妹妹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之真義:人不修為正己,天誅地滅
※常修為政之德 永葆敬畏之心
※初學佛修為淺誦讀《地藏經》會招來厄運,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