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瑜伽、不妨學學八段錦、中醫自我調節治療
【中醫自我調節治療】老年人也能學瑜伽-中醫養生瑜伽瑜伽鍛煉是一種深受白領喜愛的時尚健身方式。很多老年人也想學習瑜伽,只是苦於瑜伽動作比較難而不能如願。「中醫養生瑜伽」是一套特別適合中老年人的鍛煉方法,沒有難度太大的姿勢和動作,卻能起到與瑜伽類似的拉伸肢體、舒筋活血的作用。老年人也能學「瑜伽"傳統中醫里的經絡導引術,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經過多次改良,並且加入了—些類似瑜伽的方法,就演變成了現在的中醫養生瑜伽。中醫養生瑜伽之通中和脈方法:身體站立後仰,雙手向外展開,掌心向上抬起。感覺雙手好像把空氣壓成一個氣球一樣。當雙手到達頭頂時,雙臂拉直,下巴向下緊扣在脖子上,憋住一口氣,堅持幾秒鐘。雙手從頭頂到胸口處慢慢放下,要感覺剛才托起來的氣球好像被壓進了我們的身體里一樣。整個動作的過程一定要緩慢。功效:鍛煉頸部前後肌肉,預防頸椎病。中醫養生瑜伽之白鶴亮翅方法:墊起腳尖,吸氣,雙臂舉起;呼氣的時候放下雙手。運動過程中,一直是用前腳掌觸地,雙手舉起,就好像仙鶴的翅膀一樣,這時慢慢地吸氣,雙手放下的時候慢慢地呼氣。呼吸和動作結合是關鍵。功效:增強體質,鍛煉下肢肌肉。雙臂伸展對於肩周、脊椎都有好處,所以如果患有肩周炎,不妨每天做做這個動作。中醫養生瑜伽之合柱江翻方法:雙臂分開,頭後仰,吸氣。和廣播體操中的俯背運動很相似,雙手抬起來時吸氣,然後配合著呼氣瞬間彎腰把手放下。老年人做時可以慢一點,以免出現頭暈的情況。高血壓病人不太適合做這個動作。功效:主要改善頸椎、脊椎、腰椎小關節錯位。運動要適量適度,而且要有規律,最好固定每天的運動量和運動時間。這樣不僅能發揮運動的最大健身功效,而且還能讓自己養成一個良好的運動習慣。老人運動用內功,不妨學學八段錦運動是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代華佗的話是至理名言,他在論五禽戲時指出: 「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不當使極」,即言適量而不為過,過則於養生不利。——摘自《長壽有道:名老中醫談養生》【國醫釋讀】在現代養生學中,運動佔據著不可動搖的位置,幾乎每個養生專家都要強調運動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鄧老作為一個有著豐富養生經驗的老中醫,自然也同意運動是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他也指出,運動要「不使過度」,過則於養生不利。鄧老認為,運動分為外功與內功兩大類,其中體操、跑步、外家拳術之類,重在使用外勁,屬於外功;而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之類屬內功。其中,內功用意不用力,以意為主,以意為引,以氣運肢體,不偏不倚,不會傷氣耗血,比較適合中老年人。鄧老健身,以八段錦為主,每天早上一套八段錦,沒有特殊情況,是不會落下的。他說: 「八段錦作為我國古代導引術,其健身效果顯著,是中華傳統養生文化中的瑰寶。我每天都堅持做八段錦,不但運動了筋骨,而且起到了調理臟腑功能的作用。」除此之外,鄧老還建議中老年人採用散步健身的方法。他表示:中老年人還可選擇每天散步30分鐘,醫學上也稱之為「醫療步行」。60歲以上的人,每天散步兩次,每次30~40分鐘,對身體是非常有好處的。「每天午飯前,我都會圍繞我住的樓房悠閑地散步10圈。」同時,鄧老還指出,運動不單是體力的,也包括「腦力運動」,讀書、看報紙,使腦筋「運動」;思考問題、寫文章,腦部也可以「運動」。老年人不妨堅持寫寫日記,對預防老年痴呆有一定好處。體育運動固然有利於健康,但不可太過,否則不僅達不到養生保健的目的,還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史老先生就是一個典型運動過量的例子。史老先生今年已經78歲了,他一直是干休所里的運動尖兵——每天早晨6點起床,6:30~9:30爬山,然後回到院子里打射門球;午睡過後,又是運動時間,等小孫子放學了,還要陪著打半小時羽毛球;到了晚上,他還要散散步。這天,史老先生覺得有點頭暈,而且又下著小雨,兒子勸他休息一天,別運動了,可老人就是不聽,他覺得這些小病活動活動,出點汗就沒事了。然而,他剛出去沒多久,兒子就接到了街坊的電話,史老先生在路上暈倒了,正往醫院送,等兒子趕到醫院的時候,老人已經去世了。八段錦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氣功功法,形成於1 2世紀,後來在歷代流傳中形成許多練法和風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它共由八節組成,再加上體勢動作古樸高雅,故以「八段錦」為名。八段錦的體勢有坐勢和站勢兩種。坐勢練法恬靜,運動量小,適於起床前或睡覺前鍛煉。站勢運動量大,適於各種年齡、各種身體狀況的人鍛煉。血管性痴呆能治好嗎-中醫自我調節治療血管性痴呆,患者自我調節的九個方法中醫藥在防治血管性痴呆的研究中,應放眼於老齡生理衰老這個根本背景,它的自組演化能力、流通調節能力都在走下坡路,切不可因醫療手段加快其下滑趨勢。病人為本、醫工為標,上工守神、粗工守形,要尊重病人自身的調節能力,中醫藥生生之道,追求的是人自身的自組演化調節能力改善和發展之效。——《中醫學之道:陸廣莘論醫集》【國醫釋讀】血管性痴呆,顧名思義,是由血管病導致腦梗塞造成的痴呆,一般在50~60歲發病。近年來發病年齡趨於中年化,男性多於女性。其早期表現主要是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睡眠障礙、耳鳴等,可有近期記憶力輕度受損、注意力不集中和一些情緒變化,無明顯的痴呆,所以常將此表現稱為「腦衰弱綜合征」。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神經精神癥狀,如發音不清、吞咽困難、面肌麻痹、失認、尿失禁、偏癱、憑空聽見聲音(幻聽)、看見實際不存在的東西(幻視),或情感脆弱易激惹、哭笑無常等。對於本病的治療,陸教授主張要放眼於老齡生理衰老這個根本背景,堅持「病人為本,醫工為標;上工守神,粗工守形」的原則,充分尊重病人自身的調節能力,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具體來說,他為患者自我調節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1.人老先老腿,下肢無力少動導致大腦慢性缺血缺氧。堅持走路和熱水泡足,按摩湧泉穴和足三里,可以改善大腦供血。2.氣功和太極拳鍛煉,意守丹田和腹式呼吸,可改善大腦血流供求矛盾。3.有高血壓和心律失常者,要注意避免低血糖,按摩內關與腹式呼吸偕同,可以改善心律和血壓調節。4.少吃多餐、細嚼慢咽,可以降低血脂和血糖,延遲唾液分泌的退化,也有助於延遲衰老過程。5.為了促進兩側腦半球功能的協調,培養音樂、繪畫和舞蹈等藝術興趣,調動形象思維。6.樂天知命,培養正性思維和正性情緒。7.有高血壓、高血糖等,寧可稍高些也不要壓得過低。一切降低功能代謝的藥物不要長期服用,抗凝劑和活血化淤葯不要堆砌和久用,以免外源性抑制導致內源性激發作用,反而促使血栓形成。8.減少靜脈滴注,以避免微栓子造成梗塞。9.醫食同源和葯食同源,把醫藥與食物養生齊觀,作為養生因素,不只是直接補充營養。由於血管性痴呆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沒有什麼特效藥可以治療,任何積極措施只能達到延緩病程進展、減少功能退化的目的,因此重在預防。預防血管性痴呆必須從年輕時做起,從預防高血壓病、高血脂症、腦動脈硬化入手,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加強鍛煉,不嗜煙酒,調節飲食,防止過度肥胖;還要培養開朗的性格,到了老年後尤其要不斷學習,加強記憶力訓練,積极參加社會活動,保持樂觀的情緒。文章來自: 家有妙招
推薦閱讀:
※三式瑜伽防治痛經:觀音打坐式促經血排泄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 (5)
※妙境長老,瑜伽師地論
※瑜伽運動損傷的常見問題
※萬能的呼友們呀,討論一下瑜伽私教課到底有沒有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