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三重「霾」

教師有引導家長成長的責任,師範教育應該開設家庭教育指導課程。

「家庭教育學校化」是目前的突出問題。

很多家長整天發愁孩子厭學,卻不知道孩子沒有興趣是因為被家長過度關注,伺候得太勤了。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讓孩子獲得主動性和自制力的平衡發展。

家庭教育的前提是良好的家庭環境,重心是觀念而不是方法。

家庭教育沒有點金之術,最重要的「道」,就是尊重、保護孩子生存、發展和參與的權利,提高家長素質。

「李某某」、「復旦投毒案」、「家風」,在中國教育報近日召開的家庭教育沙龍上,與會專家不約而同地從這幾個社會熱點切入,聚焦中國家庭教育現狀,指出家長心態、行為和家庭教育指導方面存在三重陰霾,家庭教育被嚴重

扭曲。

家長的心態:群體性焦慮輸不起心理

楊東平:北京理工大學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在中國的家長,尤其是城市的家長中,正蔓延著一種難以自拔的群體性焦慮。他們總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別人後面,輸在起跑線上,而且起跑線不斷前移,兩三歲的孩子就開始上各種培訓班。家長們真應該停下來想一想,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還是第二戰場?在讓孩子多睡一個小時還是多上一門課之間,應該如何選擇?

家庭教育的核心價值是人格養成,幫助孩子發展個性和實現自我。但今天許多號稱愛孩子的家長,卻嚴重違反了基本的教育準則,為了考試分數不惜犧牲孩子的健康,到處尋找一抓就靈的方法。與美國、義大利、瑞士的同齡人相比,中國中小學生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鐘,高中生少睡一個小時以上。

這種望子成龍心切、操之過急、過於恐慌、揠苗助長的家庭教育,是一種反教育現象,背後的教育價值觀就是分數競爭、名校崇拜。其實有許多研究表明,一個人中小學的學習成績與他今後的社會成就沒有直接關係,孩子的身體健康、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遠比考試成績更重要。因為走上社會以後,真正產生影響的並不是中小學的考試成績,而是綜合素質和能力。

評價家庭教育是否成功有兩個標準:小學時有與書為友的閱讀習慣,高中階段形成獨特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比如著名作家老舍對子女的要求:一是粗通文墨;二是有一技之長;三是不欺負人也不被人欺負。這些要求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做到的。

有人說新生代大學生「有理想沒方向,有個性沒主見,有學歷沒學問,有知識沒文化,成年人未成人」,這也許有點誇張,但很多年輕人選擇大學時一片茫然,大學畢業後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擅長做什麼,這無疑是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鄭也夫: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

我主張消極的教育觀。比如家裡養花就不能太積極,太積極可能就養死了。肛腸科手術以後,大夫跟病人交代,每天要清洗、敷藥,但不要伺候太勤了。因為花和身體是生命,有自主性,能夠自己運轉和康復,你稍微幫一些小忙就行了。孩子是更複雜的生命,是一個小宇宙,有自己的主體意識,不是玩物,不是由你來操作,由你來徹底掌控的。他們有他們的節奏,有他們的規律,要按他們自己的節奏走,要按他們的規律走,稍微變一點兒都會干擾他們的生存和發育。所以家長對孩子不能太積極,要讓他們像花兒一樣自然生長,否則欲速則不達。

具體到「教」和「學」上,也是「教」要消極一點兒,重要的是「學」,孩子願意學,有興趣、有積極性,一切都有了。家長老去干擾,孩子沒有興趣,產生不了學習自主性,就報廢了。在《論語》里,「學」出現了56次,「教」只出現7次,孩子是「學」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教」的重點也不是教某科目的知識,而是教他會「學」,這才是真的。

很多家長整天發愁孩子厭學,卻不知道孩子沒有興趣是因為被家長過度關注,伺候得太勤了,獎勵和懲罰、胡蘿蔔和大棒子都給得太多了,這樣頂多培養出聽話的孩子,而不是自己喜歡學、內心在成長的孩子。

成才的支點是愛好,做不喜愛的事情是苦役。家長不要過度獎勵和懲罰孩子,少打擾孩子,成績少幾分不要批評,多幾分不要表揚,允許孩子在他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興趣,讓興趣成為動力。

孩子一定要有空閑,一定要有東張西望的時間,有玩兒的時間,有在他熱愛的體育活動中酣暢淋漓地流汗的時間。家長和學校不能把孩子的時間佔滿了,都佔滿了,孩子就沒有自我、沒有興趣了,一定要高度尊重孩子,他會自己生長的。

家長們這種輸不起的心理,跟獨生子女政策有關。如果很多家庭是兩個孩子,情況應該會好些。

家長的行為:缺規則底線言傳身不教

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現在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越來越渴望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但家庭教育的誤區也特別明顯。許多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過於強調要給孩子自由、民主,但是往往忽視了規則和自制力培養,李某某的案子就是典型的放縱型家教,自由而沒有自制力,欠缺道德底線。

真正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讓孩子獲得主動性和自制力的平衡發展,平衡的教育才最有利於孩子和諧成長。教育是不能走極端的,只有自由沒有控制、沒有節制,孩子很危險的。

最近審判的復旦投毒案,我特別注意到一個細節,林森浩投毒之後完全有機會救黃洋,有機會讓自己不死的!這讓我想起了十幾年前北大發生的投毒案,王某某看到同學中毒後的癥狀,突然感到害怕,趕緊拉著同學打車上醫院,承認是自己下的毒。到了醫院,當醫生要做常規檢查時,王某某承認是他下的毒,讓醫院趕緊救人。後來,中毒的同學住院治療一年後基本恢復了,王某某被判了11年。

林森浩和王某某的共同特點是漠視他人、漠視情感乃至漠視生命,只將注意力集中在知識和技術等狹窄的領域,為實現個人目標很少考慮可能帶來的惡劣後果。這種「情感荒漠化」跟小時候的家庭環境有關。許多父母忽略孩子的情感發展,把家庭變成了學校,把自己變成了助教,過於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健康人格的培養,從而造成了孩子的「情感荒漠化」。

相比之下,王某某比林森浩敢於承認錯誤,他的良心未泯救了同學,也救了自己。從這裡我想到,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打牢底線倫理,如北京大學何懷宏教授所說,要把握底線倫理的道德、公民義務和職業道德三個層次,而最重要的就是道德底線。當孩子傷害了別人的時候,父母絕對不能輕易放過,一定得讓他道歉,一定得讓他認識到不能傷害別人,要有勇氣承認錯誤,改正錯誤。

佟麗華: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

近幾年的幾個典型案件,李某某、葯家鑫、馬家爵,不同階層的家庭都面臨家庭教育的挑戰,可見對父母的法制教育非常重要。

面對各種社會問題的時候,現在大家都在抱怨別人,反思自己的少。而父母不反思、父母不改變,只想讓孩子改變,非常難。「家長要因孩子而改變」,這是我看了很多案件,尤其當了父親以後的反思。家庭教育確實面臨父母第二次成長的問題,而且無論從父母還是從孩子的角度,都應該從小從早。如果早期教育沒跟上,問題就會越來越多,孩子到十五六歲時父母就教育不了了,專家都不一定有辦法。

原來家庭教育大多研究怎樣教育孩子,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現在應該更關注怎樣教育父母,讓父母能夠以身作則。如果大人不想改變自己,天天想怎麼琢磨孩子,往往事與願違,實現不了目標。

孫一鳴:親子教育專家 金向標教育創始人

我們對北大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做了1.6多份問卷調查,發現排在第一的共同點是家庭比較和諧,親子溝通暢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夫妻、學校和隔代老人保持一致,不同教育階段保持一致。98.4%的家長贊成重視自身修養是培養孩子的前提。

在各地做家庭教育報告時我也發現,家長們普遍感到迷茫,處於無知、無法、無奈的三無狀態,沒有專業人士可問,沒地方去學,沒有系統課程。於是出現了很多家庭教育的誤區,比如老找孩子的缺點,情緒化,重複教育,盲從盲目,強勢,言傳身不教,不能換位思考,全身心投入。過於投入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大的壓力。

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師

教師有引導家長成長的責任,師範教育應該開設家庭教育指導課程。學校既是孩子成長的樂園,也是家長成長的學園。如何做家長、家長面對孩子不同時期出現的問題怎麼辦等問題,需要有專業人員提供幫助,教師當仁不讓!可是我們的教師教育課程缺少家庭教育指導這個模塊,現實中很多教師不知道怎麼跟家長溝通,公立學校的教師跟家長溝通時是俯視的,而私立學校的教師跟家長交流的時候是仰視的,這兩種情況都不可能做到平等交流,無法有效指導家庭教育。

在現代化的今天,幾千年中國社會建立的夫妻有別、父子有親、兄弟有悌、長幼有序這些傳統的家庭倫常面臨徹底崩潰,家庭的價值觀念、婚姻制度、代際結構、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家庭功能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家庭教育面臨著深層次的挑戰,亟須科學家庭教育觀念和正確家庭教育技能的輿論引導。

家庭教育指導:偽專家喧囂重術而輕道

王寶祥: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現在是研究家庭教育的少,「搞」家庭教育的多。前幾年,一個所謂的專家居然在中央電視台的家庭教育講座上說,在座的哪位同學想上北大?請你每天早上站起來沖著北大的方向喊十聲「我要上北大!」你就能上!我看了以後特別生氣,這不是胡說嗎?這種人怎麼能去中央電視台呢?

問題是這種不科學的所謂「指導」,不是一個兩個,有一位領導講家庭教育案例,說孩子5歲的時候要買鋼琴就給他買了,過了兩三年,孩子說不想彈了。那不成,你當初答應過的,答應過買了就要堅持彈下去!怎麼能讓一個人一輩子堅守5歲時的諾言呢?人的發展是有規律的,隨著年齡增長會有很多變化,不能憑主觀想法去判斷、去說教。

我們有的優秀班主任,教育教學都很好,可回到家裡跟自己孩子不對付。「家庭教育學校化」是目前一個突出的問題。共青團系統做過調查,教育子女不科學的家長,排在前幾位的是警察、軍人和教師。可見家庭教育並不容易,裡面大有學問。

陳建翔:北師大教育學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是整個社會發展現狀的一個縮影,也承受了社會發展亂象叢生的各種複雜因素的綜合壓力,總體看科學性很差,偽專家喧囂。

家庭教育應當多一點兒嚴謹的科學研究,用實驗說話,用科學原理說話。比如鏡像神經元原理,揭示了大自然在人的生命中設置了一種內在的學習進化機制,可以說是大自然「隱藏的教育」,它說明無師自通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再比如量子理論中的疊加態原理,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的精神領域都是一個疊加的狀態。善、惡、不善不惡實際都是疊加的,不是單純的,孩子也是各種狀態疊加的,我們在孩子的生命疊加狀態里取什麼,這就是教育選擇問題。這些理論對教育的啟發價值非常巨大、非常直接。

現在家長最大的問題是心不定,在喧囂的社會裡不知道該聽誰的,而一些所謂的專家反覆忽悠沒有價值甚至有副作用的話,需用科學的東西來甄別。要加強家庭教育學科的理論性、科學性,多做一些宣傳推廣普及的工作。

閔樂夫: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

家長和教師眼中的家庭教育是不一樣的。學校把家庭教育學校化了,家長成了助教,幫助孩子提高成績,檢查作業,家長想要的就是「怎麼辦」,快放寒假了您給講講怎樣度過寒假,考試之前孩子們心很浮躁,複習不下去,您給講講應考和備考問題……

近來大家都在熱議家風,今天我們不僅要傳承忠義仁厚的民族美德,也要讓孩子具有現代的能力,有時間觀念、競爭意識,要學會分享,學會篩選社會信息、過濾社會信息,要學會科學消費理財等,不能滿足於聽話、尊敬長輩,要意志堅強,學會創新,不能墨守成規。再比如現在家長都很注意孩子的自我保護,但是維權的同時應該怎麼尊法守法,值得認真思考,不能維權到孩子碰不得、家長惹不得、教師沒法兒當、體育課不敢上的極端,在這方面要有正確的導向才好。

三川玲:童書出版人兒童教育作家

當媽媽之後我開始研究家庭教育,開通微信公眾號「童書出版媽媽三川玲」後,平均每天收到兩千多條留言,我發現世界各地的家長對家庭教育的想法高度一致,他們問得最多的問題是「我已經給了孩子足夠的愛和自由了,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表明中國新生代家庭的觀念已經更新,他們非常認同西方的「愛和自由」育兒觀念,但是對這些觀念沒有吃透,也沒有足夠的操作經驗。所以,當我推出一些基於兒童個體心理學的解決方案時,會得到熱烈歡迎。

現在包裝成心靈雞湯的偽專家太多,我認為家長應該信大道廢小術,家庭教育的前提是良好的家庭環境,重心是觀念而不是方法,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影響,比課程、教具、方法更為有用。

關穎: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中國家庭教育最根本的問題,一是對孩子權利的漠視,二是家長教育素質的缺陷。指導家庭教育的關鍵是幫助家長走出重術而輕道的誤區。

重術而輕道,突出的表現是過於注重教育孩子方法的傳授,總是糾結於孩子的問題的細枝末節,缺乏站在更高層面認識問題的視野和舉一反三的能力,更缺少與國際社會和我國相關政策對接的、具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價值的核心理念,在家庭教育實踐中茫然、困惑,遇到問題便不知所措。

家庭教育是大人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孩子的問題折射出的往往是父母的問題。許多人只喜歡「術」,習慣於尋找和模仿別人的教子方法,企望立竿見影,卻忽視自身教育素質的提高,不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只計較孩子的問題,大部分精力用在輔導孩子功課、糾正孩子過錯上,卻不知功夫下得越大,孩子的問題越多。

家庭教育沒有點金之術,最重要的「道」,就是尊重、保護孩子生存、發展和參與的權利,提高家長素質。(《中國教育報》2013年3月13日第5版 本報記者:楊詠梅 )


推薦閱讀:

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家庭,看一部《龍貓》就夠了!
7,娜塔莉與娜塔莎
父親以我自己的名義貸款過百萬,被父親全數輸光,我才21歲,我該怎麼辦?
下班後到晚上睡覺前的這段時間你是怎麼安排的(吃飯除外)?
最棒的「儀式感」:「問題解決型家庭」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