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從人的情感角度看美的本質 - wenchundong2008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默認分類 2010-05-27 12:52:22 閱讀41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從柏拉圖提出了「什麼是美」的兩千多年來,「美是什麼」被作為美的本質問題,受到眾多審美學研究者關注,人們對美的本質的理解就一直處於尖銳的二元對立之中,或訴諸客觀或偏執於主觀,互不兼容,難以調和。
美不是物質,也不是物質的某種形式或性質,因此美是不可能在單一的對象上直接被我們(攝影)複寫的,我們常見的風景畫或照片直接顯現的只是事物的一部分或一瞬間的內部屬性,即對象形成美的條件而不是理論意義上的美的本質,但作為審美主體的我們所看到的就是一種美的外顯。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了美的命題,用他的原話講:美太難。古代文人以山水為美,以田園為樂,寄情其間,前有陶淵明《歸園田居》,後又韓愈《永州八記》,美就孕育其中,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傳遞的是詞藝之美,張愛玲的小說傳達愛情悲劇的必然之美,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是詩藝之美,美的形式多種多樣,或抽象或具體,「美的本質」就是美學體系的邏輯起點及各部分內容相統一的根本聯結點,而在哲學中可能就要歸結於人的主體意識對事物能動美好的一種反映和追求了,最常見的就是哲學中美與丑的問題,因為有丑才能凸顯美,因此「美醜」主要形成於感性特性與情感喜惡有關的對象,吻合人類情感喜好正價值取向的謂之美,違逆人類情感喜好正價值取向的謂之丑,可見「惡美醜都是對象因與人類的價值取向有關而形成的屬性」即美本質上就是事物的一種關係屬性。
古希臘時期形成的本體傳統一直把美的本質歸結於是什麼,什麼時候出現,為什麼出現,從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經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斯多葛學派、經院哲學至近代哲學都將美的本質歸結在表象上,而未能全面深刻認識美不是孤立的,它是複雜的理念意識形態,。康德認為,美的本源既不是客觀的形式或神的理念,也不是主觀的感覺或心理的快感。美的本源出自居於人的理性能力與知性能力之間的審美判斷力。審美的主體是人,是通過人的主體意識體現,由於審美意識結構的複雜,我們可以根據康德始終強調的審美判斷力並不是美的本質,美的本質是審美判斷力在其判斷活動中展開的涉及到質、量、關係、模態四個方面的規定性來研究美的本質。
前蘇聯學者尤.鮑列夫在其《美學》中將關於美的理論觀念歸結為了五種範式:美是神(絕對精神)在具體事物和現象上的印記和體現;美是主體強烈的(有目的地、積極地、「深思熟慮地」)感知對象的結果;美是生活的屬性同作為美的尺度的人或同人的實踐需要、同人關於美好生活的理想和觀點發生相互關係的結果;美是自然現象的屬性;美是客觀現象及其自然性質由於社會生產、實踐需要而逐漸進入了人的利益範圍,具有對人類的積極的價值,它們由於勞動而被逐漸賦予靈性,亦即人化了並且成為自由的領域,即人類掌握現實的領域。鮑列夫列舉的這五種範式,大體概括了美學歷史上的各種各樣關於美的本質觀念。
狄德羅雖提出了「美的關係」說:可惜,他將「關係」泛指了,在論及人與美的關係時,強調的就只是喚醒的察知關係。其實,客觀的美如同兩個物體形成的「大」、「合」一樣,其存在不依賴於主體人的察知,只是到了人腦中便通過感官感知:鮮艷的花是美的,藍藍的天是美的,清澈的小溪很美,漫天白雪也很美……自然萬物的美一年四季跟跌不息,並不會因為人們的忽略而不存在,因此美所反映的事物是客觀的。
蘇格拉底談美時,認為「美不能離開目的性,即不能離開事物對現實人願望達到的目的形式。」康德也說,美是對象合目的性的形式。他們的觀點,可以說都感悟和涉及到了意念指向對美的構成的作用。之所以提出意念指向性而不稱為目的性,是因為意念願望在美的構成中是呈方向性的,常無確切的目的限度。再者,許多意念指向出自本能,有的甚至呈非單向的衍射折射泛化的氤氳狀態,不宜強指為有求望的理性目的。追求有利於生存幸福的對象,美好的形式,意願都是人類這一存在固有的無可否定的一種屬性指向性。並且因為人類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而形成美的指向性。
美是人類情感的過程,因此有愛情之美,或悲或喜,有孔雀東南飛式的同生共死,有越人歌式的愛戀之美,有梁祝化蝶之悲,也有
美是人類判斷的過程。在一般的判斷過程中,判斷對主體的滿足總具有直接而明確的目的。但美既與實用、慾望、倫理、實踐無關,又無明晰的概念邏輯,從而也就與任何特定目的無涉,僅僅是想像力與知性能力趨於一定的和諧自由才使美具有了某種合目的性質。因此才有美醜之分,才有善惡對比和。
西方古典美學總是認為因為有了美的本質才生成展開了美,而康德則告訴人們美的本質不是美的本源,美的本質與美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在現實中都是共同體。當人們與美相遇時就意味著與美的本質相遇。同樣,當人們思考美的本質時就是在思考美。
推薦閱讀:
※從命理角度看:人為什麼會變心?
※從回族角度談伊斯蘭教的中國化
※獨特角度:細品卡拉什尼科夫新槍
※香港PK上海:換個角度可以看到什麼?
※從飲食角度如何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