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巨嬰國》讀書筆記03

這是一本女孩子要看的書,可以幫你找到好老公。

這是一本媽媽要看的書,你真的帶好自己的孩子了嗎?

這是一本成年人要看的書,看自己是否還是一個巨嬰?


巨嬰遍地,是傳銷在中國盛行的基礎

【名詞解釋:退行】

退行,是弗洛伊德發明的辭彙,用來解釋這一種心理現象:在相對高級的心理發展階段,遭遇了不可承受的挫折,於是退行到相對低級的早期心理發展階段,尋求那一階段的心理安慰。

經典的退行,如感受到焦慮時,狂吃東西,就是退行到母親的乳汁里,尋找最早期的一種安慰。

一些中國式的成功故事,就像是「皇帝的新衣」。那些成功者像騙子一樣,向他們的客戶兜售自己的生意,明明沒有什麼,卻說得天花亂墜,結果客戶就被說服了。

一些政府部門的大生意,理性而成熟的生意人去談,擺事實講道理,給予理性和全面的剖析,不成功;換一個人去談,成功。這個成功者,講的並非是事實,而是一個理想化的想像,但他在講述的時候,把想像等同於事實來講,講得既理直氣壯又看起來很謙遜,並且是一個近乎完美的方案,結果就成功了。

他成功的關鍵,在於他是一個活在全能自戀中的巨嬰,而政府的客戶,則容易是只求成功而不想承擔任何風險的,且內心也是全能自戀的巨嬰,所以一拍即合。

別覺得這種心理離你太遠,實際上,傳銷,無論是商品傳銷、資本傳銷還是靈性傳銷,也都可以看到這一邏輯:主導者說,我們(像神一樣)可輕鬆獲得巨大成功。主導者若有意識地騙,那麼不易獲得奇蹟般的成功,但若恰好是有全能感的巨嬰,將這些想像當事實來講,那他們就會有神奇的感召力,會喚起其他巨嬰的全能感,和他們一起去做一場宏大的幻夢。

能力並非來自神來之筆

武志紅老師很多次要對一新聞人物進行分析前,都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儘可能地搜集到足夠多的關鍵資料,深刻而全面地去碰觸這個人,然後才能積攢足夠多的感覺,寫作時,感覺就可噴涌而出,有時一篇文章能一氣呵成。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能力來自於你與相關事物建立了深度關係,而不是其他,特別不是因為你太牛逼。

建立深度關係的關鍵是投入,經由時間與精力的累計,你與這一事物的關係日益深厚,你逐漸掌握了它,與它相遇,而能力,是你的存在與它的存在相遇的副產品。

我一個二十來歲的朋友,總頻繁換工作,問他為什麼。他說,沒有一個工作讓他滿意。我問他,什麼樣的工作才能滿意。他說,能讓他全情投入的那種。聽上去,這種追求很好,但再問下去,問題就出來了。他說,太多次,一份工作剛做了一天,就感覺到自己已經把握到這個工作的本質,然後就覺得這份工作沒勁了。

一旦某個事物被自己掌握,那首先是因為我掌握了自己;如果它沒有被掌握,那是因為我沒有掌握好自己。即,我狀態好,就可以讓周圍世界如我所願;我狀態不好,周圍世界就不能如我所願——倒推後其實是這句:當外界不如自己所願時,他們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他們認定,自己是能輕鬆掌控世界的,而狀態不好,就是能找到的最直接原因。

特別是睡眠,有很多難以持續做事的來訪者,他們總強調說,睡不好就沒法做事,但仔細問他們的睡眠質量,真不算太差。現在才知道,他們心裡將兩個事物聯繫到了一起:事情做不好(外在事情控制不了),是因為沒睡好(我控制不了睡眠這個看似內部的事)。

能持續努力的人,是有了相對成熟的心理:我未必能立即掌握一個事物,但只要我持續努力,並且尊重這一事物自身的規律,我會與這一事物建立起很好的關係。

想毀滅自己的考生,想毀滅孩子的父母,都是巨嬰。

暴怒的人,和脆弱的人,都是一根筋。他們發出渴望時的能量,只能走獨木橋。被實現,這時就體驗到生命;被拒絕,這時就變成死亡的力量,即破壞欲或毀滅欲——世界必須按照我的意願運轉,否則,去死!

我們的高考獨木橋,也來自這份焦慮,我(或我的孩子)付出了努力,就必須得有效果,最好上清華北大。否則,就有毀滅欲即死亡能量出來,但高考失敗看起來主要是考生自己的事,沒有一個明顯的敵人可以去恨去攻擊,毀滅欲難以向外,只好反過來攻擊自身。高考失敗後的自我憎惡乃至自殺,多由此而來。

很多父母,雖然意識上知道孩子高考失敗需要安撫,但他們做不到,就是控制不住地要攻擊孩子,也是因為他們安撫不了自己的毀滅欲。

失控

有個視頻,一隻小狗打了兩次嗝,之後,它就開始叫,似乎外部世界有個敵人,它在對著那個敵人吠叫。

這是怎麼回事呢?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講,這是一個很經典的現象,在小動物、嬰兒,也包括部分還停留在嬰兒期心理發展水平的成年人身上,你會看到。小狗發現它控制不了打嗝這件事情,也就是說打嗝這件事失控了,之後,分裂和切割這樣的心理機制就發生了。

有一個網友曾經在我的微博上留言,說她的孩子把牛奶打翻了,結果他過來攻擊媽媽。

當孩子失控的時候,他都要歸罪到外部世界,假如他說有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像鬼一樣的惡魔在攻擊他而導致失控發生,那麼這個時候,他當然會知道他控制不了這個鬼、惡魔,所以他會有一種徹底的失控感,並會將這個徹底失控的部分切割到「我」之外。

假如嬰兒覺得壞媽媽導致了這件事情(失控),那其實就意味著一種修復的可能性,即媽媽可以跟嬰兒一起努力來克服這件事情。當這件事情克服之後,嬰兒就會覺得「我是好的」「媽媽是好的」了。這個時候,一個失控的事情就變成可以控制的了,而一個「壞媽媽」就變成一個好媽媽了,這樣一來,孩子的世界就發生了重要的轉化。

我相信講到這兒,大家就會知道,對於一個孩子來講,特別是對於一個嬰兒來講,媽媽或者一個成年的養育者的陪伴非常非常重要。

隨著孩子逐漸地長大,另外一件事情就變得很重要,他要嘗試著盡他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些事情,這個時候他逐漸地會覺得「我完成了這件事情」「我可以控制這件事情」,這種感覺對孩子來講是非常寶貴的。對於嬰兒來講,媽媽或者其他養育者及時的回應和照顧非常重要。

巨嬰式的父母想無情使用孩子

受主觀全能感的驅使,嬰兒會傾向於無情地使用客體,他創造它、利用它,完全出於自己的快樂,在完全侵吞時又毀滅它。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

一次,我在一個電視節目上做評委,大家問一個媽媽,說說你兒子的三個優點吧。這位媽媽想了想說:

第一,他無條件地愛我;

第二,他包容我,我怎麼發脾氣,他都能包容;

第三,他可以為我做一切。

說完,台下幾十個師奶激動得一起鼓掌。

這是很荒誕的一幕。這位媽媽三十來歲,她的兒子六七歲,瘦瘦小小的,怎麼看都像一個發育不良的少年,然而,他卻像是自己媽媽的「好媽媽」。

再問下去,發現這位媽媽的家族有這樣一個傳統:做孩子時,脾氣都很好,對大人很能善解人意;做了父母,脾氣就變壞,為所欲為。

可以說,這個家族,大人們都是亂髮脾氣缺乏控制力的孩子,而孩子,卻被迫做了好父母,去承載大人們對好父母的客體使用功能。

「我是不是你們親生的?」這個問題不對。

「你們究竟有沒有拿我當人看?」這個問題是對的。

更對的問題是:「你們究竟有沒有拿我當孩子看?」

一個受虐待的孩子,他對於父母未必就是不重要的。相反,他可能是極重要的,僅僅因為他承載著父母「客體使用」的功能,就無比重要了。

病態共生的親子關係,的確常有這種意味:太聽話,孩子就被殺死了;但若不聽話,父母就想死。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發明了「不含敵意的堅決」一詞,他講的是父母如何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包括孩子想與父母共生的動力,其意思是,父母堅決地拒絕孩子,但無敵意。敵意即,我不會說你是錯的;更不會說我因此就不要了;更更不會說,因此我恨不得殺了你!

想脫離聽話哲學的中國孩子,也可用此策略對抗父母:我不聽話,並不意味著我恨你;也不意味著我不愛你;只是,我是我,你是你。即,一方面堅決地對父母的意志說不,同時又對父母傳遞愛意。

(3/4 續)

…………


推薦閱讀:

一個做了多年的夢——武志紅
武志紅: 共生
武志紅《巨嬰國》摘錄筆記
「人善被人欺」——武志紅心理訪談實錄 - Lily的日誌 - 網易博客
(轉帖)武志紅:如何學心理學

TAG:筆記 | 巨嬰 | 武志紅 | 讀書筆記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