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香居,愛書怪咖們的「書香黑洞」 | 台北舊書店活頁

每個去過台北的愛書人,都會被台北濃厚的舊書店文化所感染,溫羅汀、牯嶺街、龍泉街等台北舊書店地標,都讓人流連忘返。活頁將陸續刊登台灣舊書店研究者李志銘先生的舊書店文章,開篇即為愛書人去台北必去的「舊香居」。

舊香居:台北城南琅嬛寶窟

文 | 李志銘

沿街市集人潮雜沓、一旁公園老樹成蔭,進出台北城南師大夜市龍泉街八十一號高懸黃君璧手書「舊香居」牌坊之所在,實為連繫通往人間販書場域與藏書仙境的結界處。當一推開玻璃門片緩緩步入,所有對於珍本書(Rare Books)愈是情有獨鐘的搜書迷、戀書癖、藏書狂(bibliomania)來到舊香居的剎那間幾乎都變成了小孩,庶幾印證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筆下「童心便有愛書癖」所形容,這些讀書種子全然一付童心未泯只需此刻有書即心滿意足,彷佛阻絕了外界俗世紛擾、穿梭時空回到小時候胡愛亂翻書的歲月童年。

來訪舊香居的客人往往一付童心未泯,彷佛只需有書便已心滿意足。(小編按:看背影貌似深圳愛書人胡洪俠)

既是古書店也是獨立書店

光陰不停地旋轉流逝,任何事物只要經過了時間,一切都會變得面目全非。不僅美人遲暮是時間所致,許多書冊經歷歲月淘洗反倒更增幾份歷史況味。大抵為這殘酷的時間所過濾的一切紙本對象,諸如書籍、字畫、籤條、廣告、信札、明信片、郵票、照片、地圖等,但凡只要是有保存研究價值者,「舊香居」自當都能將它留了下來。

話說一家臻至美好的理想書店其實是無法確切歸類的。

尋根探底,「舊香居」可謂兼具多種樣貌型態,其本身既是專售絕版珍本書(Rare Books)的古書店(Antiquarian Bookshops),有別於一般以廉價書取勝的二手書店(Second-hand Bookshops),同時也是在書籍產業結構中不受連鎖流程支配、並在選書經營方向上堅持其獨特私品味閱讀的獨立書店(Independent Bookstore),店內不乏多有香港或本地藝文創作者自印詩集詩刊明信片手工筆記書散布其間:包括小草藝術學院、詩人零雨作品、宜蘭《歪仔歪詩刊》、香港《字花》文學志等小眾出版品皆伴隨著「舊香居」一同度過多少午後書香時光。

當年看在眾多書迷眼中頗炙手可熱的,亦有從海外託人帶進來的《明日風尚》雜誌,以及由知名裝幀家陸智昌設計的小說家西西的簡體版《我城》、《哀悼乳房》限量毛邊本。

起先純因個人興趣之故,書店女主人吳雅慧早自香港《字花》雜誌創刊之初(2006年)便將這份港產文學刊物暨相關書籍引進「舊香居」首賣,於是經由一本一本口碑相傳,智海《默示錄》、陳智德《愔齋書話》等一系列進口港版書很快受到「舊香居」讀者熟客熱烈喜愛,連帶使得香港Kubrick出版社對於台灣市場增添不少信心,未消幾載經營下來加諸種種因緣際會累積所致,遂有2010年「台北國際書展」香港圖書文化界成功登陸後的大放異采。

實而言之,「舊香居」不啻為中港台書業圈內第一手信息流通的藝文中心,有時也更像是海內外各地愛書人士經常前來尋幽挖寶的國際訪書景點,但我認為最有趣、也最深具特色的,撇開所有一切外在形象不談,如今設址在龍泉街的「舊香居」骨子裡根本就是吳雅慧透過書籍元素來製造魔法奇蹟的一處童話遊樂場。

舊香居女主人吳雅慧本身便是店內可移動的風景。

書本有靈,一則想像的童話

一則想像的童話源起於三十年前。

那是早期大安森林公園尚未闢建、台北書展活動仍以信義路國際學舍為焦點的年代,而位在國際學舍後方,有著一處舊垃圾回收場和一大片巷弄彎折如迷宮般的眷舍「建華新村」,村旁街邊有許多裱裝店、書報攤、小吃攤以及雜貨店。就在鄰近巷口的舊書鋪子里,一位面容清秀的小女孩正閑坐「日聖書店」(舊香居前身)招牌底下替父母看店幫忙,她時常興緻勃勃地把店內架上同樣顏色寬厚的書一本本排列成行,有模有樣地大玩起「書冊點兵錄」,班上同學也每每樂於造訪這處裝滿了各種罕見絕版品的書肆遊戲場所一同玩耍。

小女孩記憶里數不盡的舊書幻夢,彷佛十九世紀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1832-1898)筆下女主角艾麗斯不慎迷途而闖進了森林洞窟,就這麼遊走穿梭於宛若後花園巷道蜿蜒相互連通的眷村院落,置身在一個既熟悉卻又總是充滿驚奇刺激的異想國度。

三十年前在日聖書店看顧書籍的小女孩,以及三十年後在舊香居現身的《艾麗斯》。

隨著國際學舍書展盛況走入歷史,當年在舊書堆中玩樂不羈的吳家小女孩也長大了,之後便去了趟巴黎留學,朋友們開始稱呼她法文名字「Camille」(卡密)。

不管是卡密還是吳雅慧,從「日聖書店」到「舊香居」,小女孩依舊以她始終不變的愛書深情持續編織著屬於自己的摩登童話:水汪汪可愛小布碧麗絲(Blythe)就倚坐在全套「三三集刊」叢書(胡蘭成、朱家姐妹)上面,豆腐人、野獸國公仔玩偶則不時陪伴在絕版郭良蕙小說《心鎖》旁,栩栩如生的紙牌外星人恆常與「晨鐘出版社」那些中外文學老版本小說比鄰而居。

一九七○年代日聖書店廣告文宣

1990年位於信義路國際學舍旁的舊香居與隔鄰的信義書坊

來到舊香居,不同的人與書之間經常會發生某種難以解釋的心電感應,比方當談到某人時,那人恰巧就會出現,或者某本久尋未獲之書往往卻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在此相遇聚首。

其中讓人感到最神奇的,還是某天有位熟客來店裡尋找「史坦貝克」的書,一時情急之下不小心口誤說成了「貝克特」,而吳雅慧竟能洞悉對方原來真正要找的是「史坦貝克」,像施展魔法似的。但實際上說穿了,這根本也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讀心術」,應該說這是由於她長期幫客人找書的專業經驗累積下,能夠細心感受尋書之人常因搜書情切而產生錯記或口誤的那份體貼。

如是之言,時時刻刻懇切對待書與人的誠摯心意,其實才是「舊香居」最動人的真實魔法。

1996年位於金華街156號的舊香居藝術中心

融合台灣法式風格的書店沙龍

一家實體書店可以讓人真正聽見各種不同型態的意見及聲音,這是現今網路書店絕對做不到的。

對此,吳雅慧常自嘲「舊香居」乃是一座吸引全世界各地愛書怪咖的「書香黑洞」。此處所謂「怪咖」,無疑是相對於世俗標準,但只要他們進入了舊香居,不管怎樣瘋狂的愛書「怪咖」立刻都變成了「正常人」,就像電影《帶我去遠方》患有先天辨色眼疾的小女孩千方百計地想要前往傳說中的色盲島,因為當同樣一群嗜書重症患者齊聚在一起時,個別之人也就不以為怪了。

有一部講述書人因緣的文藝片《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84, Charing Cross Road),其中一幕場景為書店主人Frank Doel(Anthony Hopkins飾演)收到郵寄包裹,那是住在紐約窮作家Helene Hanff(Anne Bancroft飾演)遠自美國寄來的各種肉類食品罐頭,店內一群員工無不圍在大桌子旁感受這份溫暖。在此氣氛下,我預期眾人或許該要直接在店內開個小型Party賓主同樂,但拘謹的英國佬Anthony Hopkins畢竟沒來這一套。

沒想到電影中由書店熟客饋贈食物的類似景況,後來竟在台北「舊香居」頻繁上演,不同的是,鬻書本務以外亦頗具十九世紀巴黎沙龍女主人(Saloniere)神采流風的店主吳雅慧偶然隨興所至,有時陪同幾位作家書友聊開之後,即席擺龍門陣或開紅酒小酌一番,為常有之事,每逢年節期間甚至還會舉行跨年「換書趴」活動。

店主偶然隨興所至,即與幾位熟識的書友閑話天南地北,或開紅酒小酌一番。

2013年跨年夜舉辦的「換書趴」活動。

這不是倫敦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書店的英式風情,也並非三○年代中國才女林徽音在北京衚衕自宅的「客廳沙龍」,而只是台北龍泉街八十一號所獨有、融合了台灣本土氣息與法式沙龍的台式法國風(Taiwan-French Style)。

我曾對雅慧開玩笑說:幸虧當初妳去法國念書歸來時沒有嫁給法國男人,不然今天像舊香居這樣的古書店也許就不是開在台北龍泉街,而是在巴黎塞納-馬恩省河畔!正因為台北這座城市有了舊香居,所幸我也就可以不必再憑空戀羨法國人有令他們引以為傲的「莎士比亞書店」了。

回饋愛書人的純然心意

流傳於「舊香居」的沙龍風聞遠非逢迎主流,僅屬無心栽柳的書聞逸談。在固定以文史哲類書為主軸的經營走向,搭配罕見的畫冊、攝影集,醞釀出一股卓爾不群的選書氛圍,不惟老書客們紛紛回籠,同時更召喚出一批批過去隱而不現的年輕讀者留連其間,且牢牢抓緊了他們的閱讀脾胃。

在某種意義上,專業的古書店家其實都是深具隱喻的託孤者,要把一本可遇而不可求的好書交給真正能夠託付的客人。

論空間格局,「舊香居」雖不足言大,一樓店面至多不過四五十來坪(再加上地下室書庫工作間約二三十坪),但敞佯其間,穿梭於古樸典雅的明式傢具,俯仰觀望、游移尋書,卻能讓人感到十足天地寬敞。在滿盈書香的斗室里,或有早已滿身桂冠的前輩文人,或有執當代文藝界牛耳的筆耕名士,或有不羈流俗行事低調的搜書老饕。這兒就像豐沃的三角洲地帶,周圍無數條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思潮流水都在此會合。

「舊香居」流泉匯聚之說,不惟對「人」如此,對「書」本身亦然。尤其是那些具有研究價值的老版本好書,不少書主人總是樂於將手頭暫不虞用的冊葉珍寶拋散於此,真切地符合了﹕「書往高價跑,如同水往低處流。」這句流傳在北京琉璃廠幾十年的俗諺。

雖說「舊香居」主要專賣過去的老書,但眼界與抱負卻始終朝向未來更寬廣的遠景。

2004年舉辦的「日治時期到戰後五○年代中小學課本展」活動海報。

2011年北一女中學生參訪舊香居「墨韻百年·台灣抒寫:名人信札手稿展」導覽活動。

自龍泉街「舊香居」於2003年開幕迄今,六年有餘的時間,孜孜經營之外,總不忘透過舉辦珍本書展活動來傳達其理念。從初試啼聲的「清代台灣文獻資料展」(2004年1月15日-2月28日)、「日治時期到戰後五○年代中小學課本展」(2004年7月1日-8月15日)、「三十年代新文學風華:中國新文學珍本展」(2007年3月20日-4月22日)、「五四光影:近代文學期刊展」(2009年7月31日-9月6日)、「墨韻百年·台灣抒寫:名人信札手稿展」(2011年8月6日-9月23日)、「張大千畫冊暨文獻展」(2010年9月18日-10月31日)以及紀念龍泉店十周年的「本事·青春:台灣舊書風景」(2013年12月25日-2014年3月2日)展覽,毋庸標舉古籍保存的道貌要求,毋須刻意迎求主流媒體的操作思惟,唯一展現的,就只是回饋愛書人的純然心意。推而廣之,「舊香居」更接連代表台灣舊書業者受邀參加第一至三屆香港國際古書展(2007年-2009年)。

表面上,看得見的儘是風華光采。但,更多的是那些一時半刻無法得見——起自八十年代國際學舍旁「日聖書店」——吳家店主兩代人長年累積下來的文化底蘊。


推薦閱讀:

假若人的速度超過光速是不是就可以看到過去的事物景象呢?
目前人類發現的最大單顆黑洞有多大?是否超過已知最大恆星的質量?
那些有待探索的黑洞
黑洞吞噬的信息如何理解?
黑洞會大吃小嗎?

TAG:台北 | 書店 | 黑洞 | 怪咖 | 舊書 | 活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