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研究 | 「六法」不彰,畫壇亂生(下)
二、評判標準缺失下的畫壇亂象
雖然謝赫在一千多年前就為我們建立了一整套關於中國畫創作與發展及作品優劣評判的「六法論」體系,然而當今畫壇似乎已忘卻了這個影響了千餘年的評判標準,但又無能力構建出一個新的評判體系。這使得當下畫壇就像一個人失去了應有的道德標準、藝術良知,沒有了正與反、白與黑、高尚與低俗的辨別能力,致使真誠的藝術創造與欺世盜名的藝術騙子難以區分,作品的藝術水平、學術水平、藝術價值和市場價格高低的認定跟官位、地位掛鉤等歪風邪氣瀰漫畫壇。這種畫壇亂象的滋生,不能不說與當下國畫評判標準的缺位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
評判標準的缺位,使得不少畫家忘記了從事藝術創作的目的,丟棄了作為一個藝術家本應秉承的人格與品德。什麼是藝術創造?如何去攀登藝術高峰?如何去推動中國畫發展?對於很多畫家來說,這些都變得無關緊要。他們整日里關注的是能否當上美協主席、理事以及畫院院長等。在評判標準畸形的現實環境中,作品的優劣、價值的高低由畫家地位來定。在一些人看來,藝術身份高代表畫家水平高、作品價值高。所以收藏界出現了「賭主席」「賭博士」等現象。甚至一些人的作品根本談不上有多大的藝術性和創造性,但通過市場的炒作,可以賣到幾百萬、上千萬,甚至上億元一幅,其混亂程度可想而知。
評判標準的缺位,使得作為引領標杆的畫展評比也失去了其應有的功能,甚至會誤導創作,將繪畫引向錯誤的發展方向。從眾多媒體反映的情況看,人們對上世紀90年代之後的歷屆全國美展意見紛紛,很多人認為評選不公、作品優劣不分。產生這種輿論的一大原因就在於不少獲獎作品乍看起來豐富華麗,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但卻不能長久地留住觀眾的目光,不能給人以想像、聯想的空間。其原因歸根結底是作品缺乏應有的精神內涵,達不到「氣韻生動」的要求。確實,當今畫壇,重形式、輕內涵的創作有種愈演愈烈的趨勢。有些抄襲古人、前人的作品,根本談不上有什麼創造性,卻能夠大行其道,甚至被一些人稱為「學院派」「正統派」,從而備受追捧。然而,一些真正有創造性的作品卻受到排擠,不能獲得大部分人的認可並起到引領創作的作用。對於類似這種缺乏現實生活體驗、缺乏真情實感的「假大空」作品或「畫照片」的作品在全國大展中獲獎,擠進繪畫展覽最高殿堂的怪現象,不能不說是當下評判標準出現了重大問題所引起的後果。
評判標準的缺位也使得藝術出現庸俗化、社會文化出現低俗化的現象,繪畫創作動輒以經濟效益為中心,視繪畫作品為商品。在一些畫家看來,藝術創作不需要深入生活,不必經歷艱難的思索和痛苦的經驗體驗,只需憑藉名人效應,通過流水線、快餐式製作,也能在市場上熱炒熱賣。有此為「榜樣」,藝術趨向於通俗化、平庸化,不追求長遠價值,不重視嚴肅性、學術性,逐漸成為當今不少急功近利的畫家的「理性」選擇。長此以往,藝術追求將難免陷入淺薄化和娛樂化,像古典詩詞那樣有意味、有深度的繪畫恐怕將淡出人們的視線。一旦作為社會大眾精神食糧的繪畫作品走向庸俗化,那麼它將整個社會文化推向低俗化將不是危言聳聽,而民族文化精神的滑坡也就不是聳人聽聞了。
評判標準的缺位,也使得學術討論與研究陷入混亂。近年畫壇出現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爭論,如不少人提出「回歸傳統」「慎提創新」「不提創新好」,還有多年前的「筆墨是否等於零」「筆墨就是中國畫的精神」等言論。這些本來並不十分複雜的問題,如今變得越來越辯不清、道不明。如何看待傳統與創新的關係,如何認識中國畫的道與技、精神與筆墨之間的關係等問題,其實在「六法論」及之後歷代畫壇大家的論述和藝術實踐里都有明確論斷和驗證。傳統與創新、中國畫的精神與筆墨之間不存在什麼不可逾越的鴻溝。它們相輔相成,既獨立又統一。這原本就是中國畫藝術理論的應有之義。
總之,評判標準的缺位或模糊已嚴重影響了當今中國畫的創作與發展。這是畫壇內外都需要正視並加以解決的關鍵問題。如果任由不正常的現象發展成為「習以為常」,那將是中國畫壇的真正悲哀。
三、「六法論」匡正畫壇亂象的現實意義
畫壇出現的這些匪夷所思的亂象,究其源頭,與當前畫壇缺乏一個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判標準直接相關,因為不能明確評判作品的創新與模仿、優與劣,就不能作出正面的學術評判導向,也就不能真正地引導畫家走正路,營造一種人人為中國畫發展作貢獻的氛圍。
有些業內人士提出「當代中國畫評判標準難有共識」的觀點。的確,在開放多元的社會環境中,文化藝術價值觀是多元的,創作方法與樣式是多樣化的。古代的、現代的、當代的,東方的、西方的,民族的、世界的……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民族,不同價值取向,不同藝術樣式,不同風格特徵的繪畫作品,確實很難用一個單一的標準來評判。但是人類的藝術是相通的,藝術評判的根本原則是可以跨越古今、超越中外的。
首先,在文化多元環境下,越具有民族性的,才越有世界性。隨著西方文化的強勢輸入,不少人以西方藝術,特別是當代藝術的標準來評判中華民族藝術,貶低中國畫的價值。這種評判標準與西方政治、資本的介入相互配合,在畫壇內外已形成一種不小的力量,直接影響著對中國畫的評判,也影響著中國畫的創作與發展方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文化有深遠的民族特徵,有自己的獨立性。歷史的實踐已充分證明,越保持獨立性、民族性,才越有世界性。中國畫藝術的評判標準必須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同時汲取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而形成並得到確立。
其次,評判標準應該引導正確的藝術價值觀和創作觀。我們搞藝術創作歸根結底是為了什麼?我們為了什麼才畫畫?從儒家文化來講,繪畫的目的是成教化、助人倫,陶冶人的性情;拿儒、道、釋共同的哲學觀來說,是為了通過人與大自然的溝通,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歸根到底,同其他藝術一樣,中國畫原本就是一門以精神思想表達為目的的藝術,其中的山水、花鳥、人物三大畫科無不是通過藝術形象的創造來表現畫家的審美理想、情感意蘊。中國畫藝術形式可以多元,可以有不同的題材內容、表現形式和創作方法,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人的精神思想的藝術化傳達。它是中國畫的本質特徵。抓住了這一點,也就抓住了中國畫創作發展的規律與評判的核心。
另外,評判標準要體現系統性,既要注重核心要素的評判,也要關注其他要素的價值。「六法論」指明了中國畫道與技的關係,表明精神是繪畫作品的靈魂,任何筆墨技巧和創作形式都是圍繞精神思想而發揮的。因此,評判作品是否真正具有推動創新與發展的價值,就要看它在舊有形式基礎上有無突破、有無超越,在精神境界、內容意境上有無拓展,在藝術形式、筆墨語言的提煉上有無提高、有無創造出新的技法、能不能為中國畫的發展增添新的因素。只有樹立起這個標準,作品的優劣、有否創造與提高才明顯可分。而且只有以高標準為指引,才能促使有志於創新的畫家堅定藝術理想與奮鬥目標,真正地敬畏藝術、投身藝術,為民族藝術的發展而努力奮鬥。
發展是硬道理,創新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六法論」穿越一千多年的時空,使我們至今讀來還倍感親切,覺得並沒有過時。它建立的中國畫創作與評判的標準體系以及它所蘊含的學術高度既適用於古代繪畫,也可以對當下中國畫的創作與發展繼續發揮巨大作用。在拿不出超越「六法論」評判體系的今天,重新解讀、理解它的精神內涵,挖掘其精華,融入古今中外繪畫巨匠的經驗與思考,以發展的眼光來公正地評判當下中國畫的創作、指引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實事求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特別是對於深入剖析畫壇亂象之根源,匡正當今畫壇五花八門的亂象,凸顯中國畫創新的價值,營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引導畫家走真正的創造之路來說,發掘「六法論」的當代意義既非常及時與必要,也能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
來源:《中國書畫報》
推薦閱讀:
※近現代10大國畫大師作品欣賞
※中國畫各大畫派詳解
※劉玉軍國畫欣賞
※國畫愛好者,千萬別讓現代丟了中國畫繪畫術語!
※【國畫】傳世《清代卷繪畫作品欣賞》山水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