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家國情懷的生動演繹 ——評西秦戲新編歷史劇《馬援伏波》

在中華民族的浩瀚歷史長河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即所謂國之重臣。他們是胸懷天下、憂國憂民、大智大勇、氣魄非凡的一群人,一定意義上講,這群人堪稱對中國的歷史演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陝西作為十三個古代王朝的建都之地,自然出了不少這樣的重臣。那位以「馬革裹屍還」聞名天下的馬援就是其中卓越的一位。一部歷史劇成功與否,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於其能否使人物形象映照齣劇情所描寫的時代,透過人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完成對歷史的真實觸摸。西秦戲《馬援伏波》通過主人公馬援嶺南平亂的事迹,以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展示出了那個時代的風貌,以相當的高度和深度勾畫出這位國之重臣與時代的強烈互動,理所當然令人為之一粲。

自西漢以來,中國的國之重臣幾乎都受過孔孟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從中汲取了強大的精神力量,馬援亦莫能外。馬援少年時便胸懷大志,曾將所有財產都分給兄弟朋友,自己則過著簡樸的生活,四方豪傑感其義氣,甘心供他驅策。建武十七年,馬援入朝任虎賁中郎將,後嶺南暴動,漢光武帝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帶兵征剿。兩年間斬殺、收降反軍萬餘人,平定了南越地區的叛亂。五年後嶺南烽煙再起,馬援以六十二歲高齡毅然請命南征。戰鬥中馬援不畏矢石,常常拖著重病之身赴前線觀察敵情,贏得了將士和百姓的尊敬。作為漢朝名將,馬援的大半生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為國盡忠,殞命疆場,馬革裹屍、不死床簀」是他的夙願。他的箴言,「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將個人理想與家國情懷高度統一,和孔子「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的格言相映爭輝,體現出馬援的精神品格、高尚情操。西秦戲《馬援伏波》緊扣馬援 「馬革裹屍還」的勵志名言,藝術的將其作為創作主線和劇作的內核,牢牢把握住人物的精神脈絡,真實地再現了馬援征南的一幅歷史圖畫與風景情境。全劇以倫勃朗式的濃墨重彩塑造馬援那種公忠體國、一心為民、肅貪平叛、安內攘外的舞台形象,同時運用以小見大的藝術筆力,將馬援的赫赫功業幻化為中華兒女為維護民族團結、捍衛國家主權、促進世界和平的精神氣概呈現在觀眾面前。欣賞《馬援伏波》,我們彷彿跨越了千年的時空,對視到了烽火連天的南越戰場,也窺見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可以說,從此刻起,馬援大步走進了我們的心底世界。並隨著劇情的跌宕演進,場景的嬗變幻化,馬援的形象也越來越偉岸高大,越來越豐贍清晰。

第一場戲,馬援同妻子的談笑話別看似平平淡淡,實則滲透著壯士一去不復還的錐心之痛。一句「知夫莫若妻」,將數十年夫妻的恩愛溢於言表。第二場中,馬援初到南越地,即鎖拿仗勢害民的貪官古慶,以軍糧賑濟百姓,彰顯了他愛民如子的品德和不畏強權的風骨。第三場里馬援甘冒奇險,孤身前往敵營弔祭敵軍首領圖海,最終憑藉慷慨之詞、坦蕩之心說動圖海之妻索蘭。儘管索蘭為夫報仇之火未息,卻已流露出不願與馬援為敵的心態。這場看似不見硝煙的交鋒,全然展示出馬援非凡的智慧與過人的膽略。緊接著第四場氛圍突變,馬援面對士卒患病、朝廷猜忌、前途茫茫、孤立無援的厄境,承受著巨大心理壓力。恍惚中他夢回長安與妻子相見,向愛妻訴說自己的滿腔憤懣委屈。此刻的馬援,褪去大將軍的光環,盡顯人性的一面。他的孤獨、無助、委屈、絕望,都在那一聲「手捧黃土仰望天,馬革裹屍回長安」的悲涼慨嘆中袒露無餘。人物形象的鮮明、性格的豐滿呼嘯而出。接踵第五場戲,「曹木傳詔赦古慶,伏波抗旨斬貪官」,在劇情凸顯的高潮中,馬援的精神世界、人格力量得到了炫目的凸顯,人物形象的塑造至此臻於完成。曹木帶來的密詔竟是讓古慶官復原職,此情此景不能不在馬援心中掀起驚濤駭浪!其時叛軍尚未歸心,又有倭寇圖謀進犯,此刻若釋放古慶,必然導致索蘭姐妹和南越人民對大漢朝廷失望甚至絕望,剛剛出現的緩和局面勢必喪失殆盡;若是立斬古慶,那抗旨不遵的後果無疑將自己置於株連九族的慘烈境地。這個生死矛盾戲劇衝突的巨大衝擊力,將馬援牽拉到人生抉擇的十字路口。馬援是人不是神,他也悲憤,也無奈,也仰天長嘆;同時,他更是堅毅,更是果敢,更是大義凜然。為促百姓歸心,為保社稷平安,他奮起揮刀,誅殺權奸。紅氍毹上揮映著儒家那種捨生取義的精神寫照,舞台中央矗立起來一個赤膽忠心、鐵腕肅貪、靖疆為民的英雄人物形象。第六場及尾聲劇情再掀高潮,漢、越軍民眾志成城,大破倭寇,旌旗獵獵,情緒沸騰。那根馬援所立,象徵永鎮南疆的參天銅柱,宛若紀功之柱、警示之碑,散發著一絲神聖的悲劇光輝,更多洋溢著馬援那「心繫萬民無私慾,敢叫南越換新天」的壯哉豪氣,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仰望之情。

黑格爾在其《歷史劇理論述評》中言道:「我們固然應該要求大體上的正確,但是不應剝奪藝術家徘徊於虛構與真實之間的權利。」對於歷史劇來說,在做到基本還原時代面貌的同時也允許藝術家有虛構發揮的空間。《馬援伏波》在編創者的精心構建下,劇中的馬援在歷史的框架之外具有了更多一些人性化的成分。他不僅是有才能、敢擔當、為國家安全、百姓福祉殫精竭慮的好臣子、好將軍,同樣也是愛妻子、疼兒女、渴望與家人樂守田園的好丈夫、好父親。在他身上觀眾看到的不是一個充滿說教意味的符號化形象,而是一個與你我一樣有血有肉真實人物。是一個生動鮮活、可親可敬、如師如友的馬援。我們能夠和他一起感受他的痛苦、歡樂、焦慮、迷茫,這使得觀眾容易建立起與劇中人的某種微妙聯繫,與他同呼吸共命運,為他的熠熠光彩所照亮的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擊節詠嘆。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戲,馬援這個主體人物,都是比較成功的。

西秦戲是陝西秦腔在南粵大地的遺留,距今至少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西秦戲在保留秦腔板式結構的基礎上,又與粵劇等當地劇種互相融合,取長補短,形成了文戲細膩柔美,武戲豪壯雄渾的表演風格。海豐縣西秦戲劇團成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是建國後唯一的國有西秦戲劇團,被譽為「天下第一團」,在海陸豐和省港地區享有盛名。多年來劇團注重挖掘傳統劇目,努力提高表演藝術,先後整理改編了《重台別》《回窯》《斬鄭恩》等傳統劇目,移植了《趙氏孤兒》《游西湖》《血淚仇》等秦腔優秀劇目。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2012年3月他們創排的新編歷史劇《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播出,開創了縣級劇團在央視全劇播出的先河。《馬援伏波》是該團精心創作的陝西廣東歷史交流之「南海三部曲」的第一部。該劇劇本由海南省瓊劇院知名編劇陳渙創作,特邀西安秦腔劇院易俗社優秀導演王群執導,劇中主人公馬援由西秦戲國家級傳承人、廣東省中青年「德藝雙馨」藝術家呂維平擔綱主演。他們強強聯手,將繼承傳統與求新求變相結合,殫精竭慮,砥礪琢磨,孕育出一部唱念做打各盡其妙、音樂舞美幾臻上乘的優秀之作,讓觀眾深深領略到西秦戲藝術的獨特魅力。即使對椅子、酒罈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小道具他們也銳意發掘其審美價值,力求給觀眾奉獻上一道道精美的藝術享受。君不見,第五場戲中飾演馬援的呂維平就讓一把椅子展現出豐富卓絕的舞台藝術效果。這種堪稱絕活的「轉椅功」,演員側扶椅背,讓一條椅腿支地,先後讓其他各條椅腿輪流旋轉起來,而後又在悲憤的演唱中跌坐回椅子上。這一番表演將馬援悲憤而又無奈的心境入木三分地呈現在觀眾眼前,成為了劇中一大亮點。這些細節上的精雕細刻、絕活展覽,不僅僅是戲曲技巧的閃光張揚,更是令角色個性愈加鮮明,有效地避免了人物臉譜化、符號化的窠臼,為成功地塑造馬援這一歷史人物注入了濃濃的現代表達。

《馬援伏波》以史為鑒,運用西秦戲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賦予「馬援南征」傳播中華文明的理想色彩,唱響了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時代大歌,抒發了深沉的和平之旅、家國情懷,足以激發起中華兒女維護國家主權的強烈使命感與自信心,是一台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的好戲。該戲在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廈劇院的精彩亮相,標誌著與秦腔同根同源的廣東西秦戲在歷經四百年後回到「娘家」,這對加強陝粵兩地戲曲界的交流是一件盛事,同時也對弘揚中華戲曲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大幕起落,燈光移幻,西秦戲劇團的藝術家又將開始新的跋涉。我們由衷地祝福他們一路歡歌,向著再創新輝煌的大道邁步前行。

推薦閱讀: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34
爭鳴 | 楚「五臣」與楚國歷史風雲
東方歷史沙龍(88)現代法政的歷史生成——以英美和日本為鑒
《人類進化史》什麼是智人?
政治巡視助力破解「歷史周期率」

TAG:歷史 | 歷史劇 | 時空 | 情懷 | 馬援 | 演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