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陽光上進、家長不上火的育兒策略(中)~

策略之三:正面教育、優勢取向

正面教育是一個很廣的概念。孩子的任何問題(不自信、愛跟風等等)都是綜合的,更多的在於平時多給予正面的教育,讓他建造大本營。

(相關參考——網課:建造大本營、博文《再談育兒里的抑惡揚善》)

一、正面語言

強調正面語言,不是說家長每句話只能說正面的,也不是說家長不能對孩子說「不」。我主張與孩子之間以誠溝通,尤其對大一些的孩子。有的時候,確實需要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給周圍人帶來什麼,知道我們對他行為的反饋。

之所以強調正面語言,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當年生活大多比較艱辛,物質條件較差。在那種環境下,他們的語言可能更多是負面的,是他們自己情緒的宣洩。這是可以理解的。而我們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一不留神就「姥姥附身」,我們說出來的語言就是我們小時候聽過的語言。所以,我們要去改變。在這一點上,我們很多家長是在及格線以下。只有改變了這一點,才談的上以誠溝通。孩子越小的時候,越要注意。孩子吸收性很強,父母的語言會變成他日後頭腦里的內部對話,逐漸形成思維模式。

二、進取型目標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有兩種。一種有進取型目標,一種有防禦型目標。對成人而言,這兩種類型沒有優劣之分。但在教育孩子上,更希望孩子有進取型的目標。

進取型目標的人做事考慮——能得到什麼、獲取什麼,前瞻的。

防禦型目標的人做事考慮——別被懲罰,安全,保險,不出錯。

這兩種類型如何形成的?主要是年幼時家長對孩子行為的反饋不同。

防禦型的人如何形成:

孩子做的不好——家長教育、批評、責備、懲罰

孩子做的好——家長取消懲罰,沒反應

進取型的人如何形成:

孩子做的好——家長表揚、鼓勵、正面反饋

孩子做的不好——家長取消表揚,沒反應

三、支持的態度

▲一切都可以從正面、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做。

事例

女兒愛做手工,自己做了一個好看的紙巾盒,尺寸小一點,平時用的紙巾放不進去。她就把捲紙一小塊一小塊撕下來對摺、交叉疊好。不一會,就聽到孩子爸爸在喊浪費紙,而孩子也喊我沒浪費。過了一會,孩子生氣了,就跑進屋。我就去跟女兒說,你看你的紙巾盒挺漂亮的,就是這個口不大,紙巾要是疊的太厚,會把紙 巾盒的口子撐壞。女兒一聽,一張紙也不撕了,開始往裡裝紙巾。我這個說法,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說的。

▲怎樣正面地批評和給指導?

實際上,我對孩子的行為往往也談不上表揚還是批評,就是給予反饋。做的好,也沒有刻意表揚,就分析下怎麼做成功的,反饋給她這個辦法比較好,繼續做;做的不好,引導她自己想為什麼做不好,需要怎麼改進。這就是正面的、支持的態度。

四、關注成長和收穫

孩子出現行為上的問題,不要先想著怎麼懲罰孩子,懲罰不是目的。孩子出現情緒問題,不要糾結於如何開導孩子,家長的任務並不是要保證孩子一直開心。遇到挫 折,可以難過,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總結教訓,交流以後怎麼做。這才是關注成長和收穫,也叫做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我們應該這麼看:孩子的每個問題都是對我們教養方面加以改進的提示。任何事情都是有成因的,我們應該更關注因,不要與孩子的表現較勁。

五、優勢取向

孩子的性格中有許多特質,是與生俱來的。每一種特質都可以從兩方面來看,有正面的積極的,有反面的。許多家長總是看到不好的一面,這實際上是我們自己能看到積極一面的能力不夠。所以,我們家長需要提高自己看到事物積極一面的能力。

內向——思維有深度(哲學家、發明家)

攻擊性強——能成大事的特質(明星、運動員、領袖)

國外有研究多動症的專家,他將這類孩子稱為「分心的孩子」,並告訴他們,你們有超級大腦,相當於賓士級別,但是剎車是二流的,所以要通過一些手段給剎車升升級。於是這些孩子都能非常配合治療。

任何一個小孩,都有老天給他的優勢,我們家長需要發現它。當孩子的優勢、長處得到了發揮,能夠大大提升他的自尊,發展出自信。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自我實現預言。我也常說一句話,成長是動態的。

正面教育、優勢取向,不僅僅是我們在管教孩子中的一個策略,同時也是我們家長平時生活中應該有的狀態。因為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對孩子也會是什麼樣的。自己平時生活中總是悲觀的,負面的,又如何能在對待孩子時採取正面語言和優勢取向呢。所以,作為家長要在平時與家人、朋友、同事的交往中,也多運用正面語言、支持的態度,逐漸養成一種習慣,那麼在對待孩子時,自然而然地就會採取正面教育的態度。這樣,當孩子長到6歲,他會有一種原始的信念:我是一個好人,是個有價值的人。這是一種無條件的自我價值感。而這個是我們很多成人都難以達到的目標。

策略之四:孩子在先、自主支持

一、自主與自律、自控的關係

我常說,要把孩子放在主動的位置上,這是給孩子自主。我把這條和自律、自控放在一起講。這兩者是不矛盾的。給孩子更多的自主後,自律就做的更好。只有在孩子有自主時,才能鍛煉他的自律。

二、給孩子自主的重要性

自主是目的也是途徑。自主感強時,孩子做的更好。自主感是人心理健康的基本需求。

有一項針對養老院的研究。一組老人,自己負責澆花、飲食等事項;另一組老人,日常生活則由工作人員負責。一段時間後發現,這兩組老人中,掌握感高的老人,身體更好,死亡率更低。

三、自我決定論

這是八十年代心理學的一個理論。滿足三大心理需求,可以幫助人增強內在動機,把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哪三種心理需求:歸屬/關係勝任/成就自主(參考:內在動機的網課)

如何做一個自主支持型的家長?

1.生活小事,逐漸增強孩子的掌控度,放寬自主權,培養自我管理

比如:吃飯、如廁糖、零食自理家務學習時間管理零花錢。

這是一個隨著孩子逐步長大而逐漸放開的過程。女兒幼兒園畢業典禮時,搞冷餐會,發現好多家長還衝在前面給孩子拿吃的。如果吃飯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幼兒園能畢 業嗎?孩子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這些家長。還有家長問我,你女兒喝水喝的怎麼樣。這也不是這個階段家長還需要操心的事情。

2.問開放式問題,啟發孩子思考,鼓勵孩子自己想出解決之策

▲積極傾聽——孩子遇到困擾時,首先是積極傾聽。孩子敘述事情的過程,也是在幫助孩子發展思維能力、鍛煉表達能力的過程。也許講著講著,孩子自己就理清了事情,也找到了辦法。

▲等待、留白——事情講完後,再考慮怎麼辦。也許這事對於孩子是一個很大的困擾,家長可以把這個大的困擾,分解成小的問題,再拋還給他,然後等他給出一個回應。這一點非常重要,家長不要太急於衝上去給方法。孩子自己想出的辦法,也會更樂意去做,也會增強力量感。

事例

女兒剛上幼兒園不適應,想媽媽,怎麼辦?後來她自己想出一個辦法。讓我準備一個小紙片,畫上一個笑臉,再寫上祝福的話:媽媽永遠愛你,放在口袋裡。想媽媽了,就可以拿出來看一看。

▲控制灌輸、給試錯的空間——我們家長往往太想把我們所知道的事情告訴孩子,也想讓孩子避免我們走過的所有彎路。灌輸,不僅是知識上的,也包括人生經歷上的,我們需要去講,但也必須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去體驗。

3.自發的,孩子主導的遊戲活動

不同遊戲的類別,每一類都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自由自發的遊戲

▲有少量大人引導和拓展的遊戲(很多教育發生在這類遊戲中。大人低姿態加入,接納後逐漸增加難度,給這個遊戲一些挑戰。)

▲大人主導的遊戲(幼兒園老師主導的遊戲)

自由自發的遊戲,孩子能夠完全投入。這種遊戲一定不能少。我們對小幼兒這種生物的了解其實很少,我們認為對孩子最好的遊戲,是不是就真的是他所需要的呢?我們不得而知。所以,作為家長要當心,不要控制過度。小幼兒此刻最有興趣的東西和活動,就是此刻他最需要的。只有孩子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需要。

現在,當孩子上小學以後,這種遊戲就越來越少了,這不好。我的觀點是,孩子就需要每天有一點時間可以無所事事地鼓搗些什麼。家長以為沒有養分的遊戲,其實也是有意義的。孩子全部潛能都被調動起來,並且充滿了孩子自己的創造,家長完全無法想像那些遊戲、活動會演變、發展成一個什麼結果。所以,這種孩子自由自發的遊戲不僅小幼兒需要,大點的孩子也需要。

4.興趣愛好與學業的自主學習

我一直認為,沒有前面提到的自理的機會和自主的遊戲,就不會有後面的自主學習。因為沒有前面的機會,他的生活自理、自主安排時間等能力就得不到鍛煉,且對自己能做事的信心也沒能建立起來。

做法

* 廣泛提供資源和接觸機會,多嘗試(少傾向性)

* 以興趣為素材順勢引導(把孩子感興趣的東西與你想要的目標掛上鉤)

* 外在目標與動機的內化(參考以後關於小學生學習的網課)

* 幫孩子堅持,克服困難的小辦法

* 學習中促進自律的小辦法

總結

因為有信任,所以有耐心,所以能放手!家長不能放手,往往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自己的問題。是我們自己的擔憂與焦慮沒有處理好。我們家長要學會放低自己,後退一點。我們後退一點,孩子就能往前走一點。家長過多的擔憂與焦慮,不僅導致負面情緒,還會導致過度教養。

做自主支持型的家長,不僅是對孩子的教養,也是對自己生活態度的要求。我們成年人凡事往往缺乏主動性,習慣被動地接受。我們要轉變思維,少考慮一點別人能給我們什麼,多想想我們能創造些什麼,能給單位帶來什麼,能給社會貢獻什麼。

— 未完待續 —

怎樣讓孩子更有抗挫力?

怎樣引導孩子正是壓力和挫折?

明天請繼續關注


推薦閱讀:

「上火」從西醫的角度上該怎麼解釋?
注意這些生活細節,預防冬季上火
容易上火的人,少碰這8種水果
天上火命,詳解己未天上火的具體含義

TAG:育兒 | 孩子 | 策略 | 上火 | 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