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泰斗 煌煌人生——記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

作者/馬永春 校對/逸馳空間實習記者 農倩華 2004-12-15 14:20:48假如今天有人問我,你覺得你這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我會說,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狀態。——楊振寧楊振寧檔案盤點:楊振寧,安徽合肥人,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1922年出生,1938年至1944年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學習,先後獲學土、碩士學位;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8年至1979年期間獲普林斯頓大學和波蘭、美國等六所院校的理學博士學位;1949年至1955年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研究員;1955年至1966年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1966年起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1951年起與李政道教授在物理學上合作攻關,於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全球華人的驕傲。1956年前後,任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物理學會以及巴西科學院、委內瑞拉科學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1971年至1979年,受到毛主席、周總理和鄧小平同志的接見。1994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榮獲美國費城富蘭克林學院頒發的波維爾(Bower)獎。1996年,獲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孜孜學子赴美深造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父親楊克純,字武之,是安慶一所中學的教員。安慶當時也叫懷寧,父親給他取名「振寧」,「振」是他們楊家的輩分排序,「寧」就是懷寧的意思。1923年,楊振寧父親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費生,入斯坦福大學,1924年取得學士學位後轉入芝加哥大學讀研究生。母親羅孟華,念過幾年私塾,在振寧六歲前就教會他認識三千個漢字,她是振寧第一位啟蒙老師。楊振寧出身於書香門第,這個家庭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這對他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1928年夏天,楊克純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乘船回國,被廈門大學聘為數學系教授。羅孟華母子亦隨楊克純到了廈門。在廈大任教一年後,楊克純改任北平清華大學教授。一家三口於1929年秋搬入清華園西院十九號,那是一所清幽的四合院。從1929年到抗戰開始,他們在清華園裡住了八年。在楊振寧的記憶中,清華園的生活是非常美好、非常幸福的。那時的中國社會動蕩,內憂外患,民不聊生。但他們一家生活在清華園的圍牆裡,不大與外界接觸,比較安定。楊振寧就是在這樣一個安靜的環境里度過了童年。中學時代的楊振寧聰明而早慧,數學非常好。他是在北京絨線衚衕的一所中學上初中的(即現在的北京市第三十一中)。雖是念初中,可是對於小小的楊振寧來說,卻是他美好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在這裡不僅使他初步學到了中國傳統的道德和禮儀,還深深埋下了一顆諾貝爾獎的種子。楊振寧視野開闊,興趣廣泛,對知識如饑似渴。課餘時間,他常去翻閱父親書架上的英文和德文數學書籍。但他畢竟只是個十二歲的初中生,因為外文辭彙量掌握得不夠,有些章節看不懂,他總是去問父親。父親鼓勵他說:「愛讀書,這很好。不過得慢慢來,不要著急。」一次,楊振寧看艾迪頓寫的《神秘的宇宙》,見裡面講的是20世紀以來,眾多科學家特別是一些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發現了許多物理現象,獲得了驚人的新奇結論,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這對年幼的楊振寧產生了極大的誘惑力。有一天,他嚴肅認真地跟父母親說;「我長大了,也要爭取得諾貝爾獎!」抗日戰爭期間,楊克純任教的清華大學被迫南遷長沙,與北大、南開合併成臨時大學。日軍攻佔南京後,臨時大學撤至昆明,並改名「西南聯合大學」,乃為楊克純所組建。這時楊振寧已有了四個弟弟妹妹,羅孟華帶著孩子們千辛萬苦,於1938年春來到昆明。楊振寧在昆明昆華中學讀高中,楊克純開始向他介紹近代數學理論,並找了許多書給他看,楊振寧在數學上更加出類拔萃。楊振寧在昆華中學讀了半年高中二年級,沒有念高三,於1938年秋以同等學力的資格考入了西南聯合大學。楊振寧在高中時只學過化學沒有學過物理,所以他報考的是聯大化學系。但人學後,他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更有興趣,就轉到了物理學系。那年楊振寧十六歲,是同學中年齡最小的一個。這一時期,全家就靠楊克純那少得可憐的薪水過日子,生活極為艱難,常無隔夜之炊,鬧得全家個個清瘦。振寧苦中作樂,多有幽默之語,他把摻著穀子、稗子、沙子的糙米飯名之為「八寶飯」,把穿漏了底的鞋說成是「腳踏實地」,把前後露腳的鞋呼之為「空前絕後」,逗得全家老小前仰後合,笑個不停。1942年7月,楊振寧本科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後,考入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讀研究生。1944年7月,清華研究院第十屆六位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的楊振寧才二十一歲,是六位碩士生中年齡最小的。楊振寧在聯大短短六年,卻對他的一生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在《讀書教學四十年》中回憶說:「我在聯大讀書的時候,尤其是後來兩年念研究生的時候,漸漸地能欣賞一些物理學家的研究風格。」「西南聯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我在那裡受到了良好的大學本科教育,也是在那裡受到了同樣良好的研究生教育。」「我在物理學裡的愛憎主要是在該大學的六年時間裡培養起來的。」由於「忠厚傳家」,「詩書繼世」,加之聰穎的天賦,家庭的熏陶,使楊振寧從小就「天賦並稟」。1944年8月,楊振寧考取了清華大學第六屆留美公費生,在物理學門中一枝獨秀。按考試委員會「凡錄取各生應在原機關服務留待後信」的規定,楊振寧的留待期為1944年秋至1945年夏。在此期間,他一邊在聯大附中教書,一邊進行科學研究。按聯大制定的《第六屆留美公費生擬人美校及研究計劃》,楊振寧擬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原子核物理。在辦理出國手續的過程中,費了很大週摺,經過多方爭取,終於1945年8月動身,乘飛機到印度,再由印度搭乘郵輪赴美。然而,楊振寧一開始並未到普林斯頓大學。1946年初,楊振寧註冊為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選擇芝加哥大學倒不是因為它是父親的母校,而是因為他仰慕已久的費米教授去了芝加哥大學。費米在當時已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之一。由於費米的緣故,使當時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化學、數學系都成為第一流的。與楊振寧同時入學的還有小他四歲的李政道,兩人意氣相投,志同道合,成了好朋友。楊振寧在校三年半,取得博士學位後留校一年任教,到了1949年夏才去普林斯頓大學高等學術研究所。不久,李政道也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來了。楊振寧剛剛寫完了一篇統計物理易辛模型的論文,李政道來了以後,兩人就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研究,並且很快合寫了兩篇統計物理的論文。這兩篇論文傾注了他們兩人很多心血,尤其是第二篇論文的結論,後來被稱為單位圓定理,在統計熱力學中成為一個經典性的發展。楊振寧、李政道曾經與物理學巨匠愛因斯坦有過一面之交,這使他們引以為驕傲。當時,愛因斯坦已屆古稀之年,從普林斯頓大學退休在家,但老人仍然關注物理界的動態。一天,愛因斯坦的女助手找到楊振寧和李政道說,他們發表的一篇論文受到愛因斯坦的關注,愛因斯坦請他們去聊一聊。本來是一次難得的學術探討機會,但是由於愛因斯坦濃重的德國腔英語讓人聽不清楚,使楊振寧深為遺憾。1950年前後,楊振寧和李政道開始合作,進行科學研究。1956年,兩個人共同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一文,認為至少在弱相互作用的領域內,宇稱並不守恆。年底,吳健雄等科學家通過嚴格試驗證實了這一理論。而這個「宇稱守恆定律」,本來是被視作物理學的基本定律的。由於「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這一理論成立,從而推翻了原來被認為適用於一切相互作用的「宇稱守恆定律」。1957年10月底,瑞典一個新聞記者忽然從紐約給楊振寧打來電話,說他要到楊振寧家來訪問,而楊振寧並不認識他。楊振寧與太太就猜想這個電話可能與諾貝爾獎有關。這位記者來後,為楊振寧夫婦和他們的孩子光諾照了相。跟記者一打聽,猜想被證實了。楊振寧沒有感到驚訝,因為他與李政道都知道他們這個科研成果極為重要,遲早是要得諾貝爾獎的,只是覺得來得太快了,據楊振寧所知,一項重大科研成果產生後,能不能得諾貝爾獎,要兩三年以後才能見分曉。可是這項成果,吳健雄等人的實驗報告才正式宣布兩個星期時間,就被瑞典列為獲獎項目,這是事先沒有想到的。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三十五歲的楊振寧和三十一歲的李政道登上了諾貝爾獎領獎台。楊振寧美夢成真!當時他尚未加入美國籍,從而實現了中國人在諾貝爾獎上零的突破,為華人爭了氣,為中國增了光。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登上諾貝爾領獎台,全世界的炎黃子孫無不為自己的同胞在世界科學殿堂上取得的輝煌成就感到驕傲。繼楊振寧、李政道之後在1976年也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丁肇中教授說:「中國人在國際科學壇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績者,乃自楊振寧始。」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有記者問楊振寧他最大的貢獻是什麼,楊振寧說:「我一生最大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雖是簡單的一句話,卻勝過千言萬語。在過去的歲月里,包括知識界在內,不少的中國人對自己缺乏自信,認為諾貝爾之類的獎項與中國人無緣。楊振寧的成就猶如一聲春雷,震醒了中國人,使他們從心理上摒棄了自卑感,戰勝了自己,敢同西方人一爭短長了。有人說「楊振寧壯了中國人的膽」,不無道理。楊振寧除了獲得諾貝爾獎外,在理論物理學上還創造了許多輝煌,做出了非凡的貢獻。1954年與R.L.密耳斯共同提出楊-密耳斯規範場理論,開闢了非阿貝耳規範場的新研究領域,為現代規範場打下了基礎。它被世界物理學家們公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結構之一,是繼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愛因斯坦的引力場理論和狄拉克的量子理論之後最為重要的物理理論。除諾貝爾獎外,楊振寧在世界上屢獲多項科學大獎:1980年獲Rumford獎;1986年獲美國國家科技獎;1993年獲美利堅哲學學會頒發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1994年獲費城富蘭克林學院頒發的鮑威爾科學成就獎……為表彰楊振寧的傑出貢獻,中國有關方面報請國際機構批准,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1975年11月26日發現的一顆編號為三千四百二十一的小行星命名為「楊振寧星」。1997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在南京舉行了隆重的「楊振寧星」命名大會。楊振寧確實是一顆星,一顆光輝燦爛的科學巨星,令全世界為之矚目。親親孝子敬待父母1944年秋至1945年夏,楊振寧在西南聯大等候出國時,在聯大附中教了一年書。他班上有一個女學生,叫杜致禮,那年剛剛十七歲,不僅人長得漂亮,還具有大家閨秀的風範。原來她是國民黨將軍杜聿明的女兒。在杜致禮的眼中,楊振寧就像古代的「狀元」,智慧超群,舉止瀟洒,談吐不凡,暗暗在心中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對此,楊振寧也有察覺,也從心眼兒里喜歡杜小姐,但由於他一邊教書,一邊又忙著出國的事,就沒能騰出時間同她談戀愛。1949年聖誕節,楊振寧去普林斯頓的一家餐館聚會,與他的昆明學生杜致禮不期而遇,這次美麗的邂逅使他們的感情碰撞出絢麗的火花,演繹了一場動人的師生戀。1950年8月26日,楊振寧與社致禮在普林斯頓結婚。婚後,夫妻鸞鳳和鳴,在普林斯頓度過了一段美好歲月。後來,楊振寧回憶此事,說:「出國的時候,我並沒有跟社、杜致禮談戀愛。但是,杜致禮的美麗與大家閨秀的風範的確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久久不能忘懷。幾年之後,我同她在普林斯頓惟一的一家中國餐館中不期而遇……這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的那種婚姻的緣分吧。」杜致禮女士專攻文學,中英文都頗有造詣,曾在台灣教過英文。在紐約深造後,留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中文。他們養育了兩兒一女。「親親而尊尊,生者養而死者藏(葬)。」楊振寧不僅愛情美滿,在親情上也被傳為佳話。楊振寧自小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及代代相傳的家庭倫理的熏陶,使他保持和恪守著中國人特有的孝道。他敬待自己和杜致禮的父母,與雙方父母之間的親情非一般人可比。楊振寧非常尊敬父親。1951年,楊振寧的第一個兒子出世,他寫信給萬里之外的父親,讓他給孩子取名。父親寫下兩個字:光諾。這兩個字寓意深遠,他借給孫子起名之機,昭示自己的願望,提醒楊振寧,當年「爭取得諾貝爾獎」的諾言一定要實現,並進一步發揚光大。楊振寧心領神會,將這兩個字轉化為無窮的力量。六年之後,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爾後在科學的探求上又碩果累累,父親的美好願望終於得以實現。越是有所建樹,就越是想起父母的激勵和恩德。身在海外,楊振寧多年來無法見到父母,對雙親的思念之情與日俱增,特別是在春節、中秋節、端陽節等傳統節日里,思念更深。「每逢佳節倍思親」,於是,楊振寧千方百計尋找與父母相見的機會。1957年7月,楊振寧到日內瓦參加學術會議。為了與父母團聚,他帶著夫人和孩子踏上旅途,然後寫信邀父母到日內瓦會面。當時,儘管楊克純因多年患糖尿病,身體極度虛弱,但他得到這一突如其來的喜訊後,特別高興。在得到統戰部門的准許後,楊克純由專人護理著,帶著一大箱子藥品,拖著沉重的病體,經北京、莫斯科、布拉格,飛抵日內瓦。由於路途遙遠,楊克純下了飛機就住進了醫院。為了治好父親的糖尿病,楊振寧特意租了一套公寓,全家人住在一起。每天清晨,楊光諾好奇地看著祖父用酒精燈檢查血糖,孩子那天真爛漫的笑臉給祖父帶來極大的安慰;杜致禮不擺名門閨秀的架子,對公婆恭敬有加,婆婆很喜歡她,待她如親生女兒。過了一些日子,楊克純身體逐漸好轉,能和孫子光諾到公園散步了。每次看到老父和愛子一老一少相攜出門,楊振寧都感到無比滿足和欣慰。回到美國後,楊振寧準備在適當的時候再回國看看父母。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楊克純以「裡通外國」、「封、資、修的孝子賢孫」等罪名,被隔離審查。在百般迫害和折磨下,楊克純的糖尿病已十分嚴重,生命危在旦夕。1970年,在周總理的親自過問下,楊克純才被解救出來。楊振寧得知父親的病況後,心如刀絞,很想回國探望。但由於種種阻礙未能成行。1971年春天,美國解除了美國公民不準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旅行的禁令。楊振寧非常高興,立即給父親寫了信,說他要回祖國看望父母和岳父母。楊克純立即把這個消息報告給國務院,國務院表示歡迎楊振寧歸來。當楊振寧乘飛機自緬甸東飛,進入雲南上空時,空姐報告說:「我們已進入中國領空!」楊振寧激動得流下了熱淚。回到闊別二十六年的故土,楊振寧先去上海華山醫院看望了父親。父親住院已有半年。六年前,他見到的父親還很健康,六年後,飽嘗「文革」之苦的父親,顯得蒼老多了,消瘦多了,一臉病容,已不能自己站立行走。老人見到海外歸來的兒子,感慨萬干,老淚縱橫,半天說不出話來。1972年夏天,楊振寧第二次回國探親。父親仍然住在醫院,身體更虛弱了,見到兒子,他十分高興,強撐著病體與兒子交談,關心他的科研事業。這是父子倆最後一次見面。1972年5月12日楊克純長辭人世。父親的死,對楊振寧打擊很大。在父親的追悼會上,楊振寧說:「父親一生貫徹『忠』與『厚』二字。作為他的兒子,我的身體里循環著他的血液,循環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血液。這兩年我回國探親,父親和我談了許多,歸結起來就是要我把眼光放遠,看清歷史演變的潮流。」加何「把眼光放遠」,如何「看清歷史演變的潮流」,這兩句話絕不是一般的家常絮語,而是老人在垂暮之年留給楊振寧後半生的思考題。楊振寧對生身父母至尊至孝,對岳父岳母也特別孝敬。他與岳父岳母的相見帶有傳奇性和戲劇性。杜聿明在淮海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俘虜,蔣介石怕杜聿明「投共」,下了手諭,將杜聿明的夫人曹秀清及其部分子女作為人質,於1949年押送台灣。曹秀清到台灣後,全家老小度日艱難。周恩來總理非常關心楊振寧與岳父杜聿明相見一事,曾指示通過從美國回來的楊振寧的老師從中溝通,讓在獄中接受改造的杜聿明與楊振寧取得了書信聯繫。1957年初,住在台北的曹秀清突然接到在美國的女婿楊振寧寫來的一封信,信中含蓄地說:「您的『老朋友』與我通信了,他非常關心您,惦念著你們母子的安全。」曹秀清立即領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縈的丈夫杜聿明,「啊,他在大陸還活著!謝天謝地,謝天謝地!」曹秀清馬上提筆給女婿和女兒複信:「快告訴我的『老朋友』,我和孩子們都好,讓他不要著急、挂念,我非常想見到他……」1957年,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後,曾寫信鼓勵曹秀清設法取道美國轉往祖國大陸。曹秀清覺得楊振寧說得有道理,為了騙過台灣當局,便提出要去美國看望女兒女婿。這一要求,立即得到台灣當局的批准,蔣介石和宋美齡還接見了曹秀清。蔣介石仔細問了楊振寧的情況,說:「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獎,為國爭了光。楊振寧的父母都在上海,你這次到美國去,要憑著岳母的關係,爭取楊博士到台灣來訪問,為黨國效勞。」曹秀清表面上敷衍說:「楊振寧沒有到過台灣,台灣的情況他一點都不知道。我見到他後,一定向他好好介紹台灣情況。台灣是個寶地,物產豐富,環境優美,要他回來看看,為建設寶島貢獻力量。」蔣介石聽了非常高興,揚著笑臉點頭道:「很好,很好。」但蔣介石只許她一人前往,不許帶孩子。即使如此,杜夫人還是毅然登程,從此就再也沒有回台灣。當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消息傳到北京後,周總理當即決定派出中國科學家代表團前往瑞典祝賀。「代表團其實只有兩人,就是楊振寧的老師張文裕和夫人王承書。」代表團在啟程前,按照周總理的指示,與杜聿明會晤,「希望他以岳父的身份給女婿楊振寧寫一封祝賀信」。杜聿明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的女兒杜致禮還活著,他更沒有想到女兒後來嫁給了獲諾貝爾大獎的楊振寧博士。杜聿明十分興奮,欣然命筆,寫了一封正文僅有十九個字的簡訊,但寓意卻極深遠:親愛的寧婿:我祝賀你獲得諾貝爾獎。這是中華民族的光榮。杜聿明即草楊振寧見信後,給杜聿明回了信,向他表示感謝,岳父的關懷使他很受感動。1963年5月20日,在楊振寧夫婦的安排下,曹秀清從美國飛往日內瓦。此時的杜聿明已成為中國人民政府的「上層人土」。在楊振寧、杜致禮的鼓勵下,曹秀清決定返回祖國大陸。6月3日,曹秀清順利到達了北京機場。得到消息的杜聿明,穿上節日的服裝,一清早便從家裡動身到機場迎候。曹秀清與杜聿明灑淚相見,分離十四年的夫妻終於團聚了。杜聿明夫婦心潮起伏,感慨萬千,他們這個家庭因政治原因而天各一方,想不到因女婿的一項諾貝爾獎而使他們歡聚。當時大陸物質條件還比較差,楊振寧為讓岳父岳母安度晚年,買了美國最新的家電,如電冰箱、空調、電動縫紉機和照相機等託運到北京。1971年,中美關係解凍,楊振寧返回闊別二十六年的故土,當杜聿明見到楊振寧時,激動得熱淚盈眶,他高興地拉著女婿的手,久久不願鬆開。7月28日,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並宴請楊振寧和他的家屬。周總理與楊振寧親切交談,談笑風生,當聽到楊振寧喊曹秀清「媽媽」而稱杜聿明為「杜先生」時,立即糾正說:「不妥,應該稱岳父大人才對!」逗得眾人捧腹大笑。楊振寧、杜致禮夫婦上尊父母,下愛子女,他們的三個孩子都學業有成。長子光諾畢業於密西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現在是紐約州西徹斯特縣的財務顧問;次子光宇是一位化學博士,就職於J.P.Marg財務公司;女兒又禮是蒙太拿州列文斯登縣的一位醫生。拳拳赤子心懷故國楊振寧父子的赤子之情,是一脈相承的。當年楊振寧的父親在美國獲得了博士學位,在美國謀生是不成問題的,可是他一心回來報效祖國。而楊振寧儘管身在美國,但他心靈深處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大洋彼岸的故土,每每談及祖國,眷念之情,溢於言表。父親三次到日內瓦與楊振寧見面,除了親情之外,還扮演著「特使」的角色。他帶著兩個使命,一個是國家的使命,一個是家庭的使命,二者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楊振寧回到祖國大陸。他給兒子和兒媳寫的兩句詩中表明了這一心跡:「每飯勿忘親愛永,有生應感國恩宏。」然而,楊振寧的「回歸」一波三折。這是因為在他登上世界科學巔峰前,出現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公民危機」問題,楊振寧在美國目睹和經受了外國移民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當他已成為一位頗有影響的科學家後,在住房等問題上還是受到歧視。最使楊振寧痛苦和困惑的是,他所鍾愛的科學事業,「每每因不是美籍而多受掣肘」,他不能去美國國立實驗室學習和工作,這些地方「華人不得入內」。為了科學事業,為了突破「有不少因素」使他「裹足不前」的障礙,為了在美國尋求「發揮自己潛力的機會」,楊振寧於1964年初做出了加入美國國籍的抉擇。對此,楊振寧說:「從1945年到1964年,我在美國生活了十九年,然而,決定申請入美國籍並不容易。對一個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成長的人,做這樣的決定尤其不容易。一方面,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根本就沒有長期離開中國移民他國的觀念。遷居別國會被認為是徹底的背叛。另一方面,中國有過輝煌燦爛的文化。她近一百多年來所蒙受的屈辱,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中都留下了極深的烙印。任何一個中國人都難以忘卻。」楊振寧加入美國國籍,是懷著極其矛盾的心情做出這個決定的,但眷念祖國之心始終不渝。為了報效祖國,他在科研工作繁忙勞累之中,欣然從命,擔任了全美華人協會主席。他不負眾望,為在美華人做了許多實際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自己也成為有中國血統的美國學者中訪問中國的第一人,於1971年夏天訪問中國。通過這次訪問,打開了中美之間關閉多年的科學之門。在中美建交的過程中,他作為全美華人協會主席,發起成立了「全美華人促進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員會」,以拳拳赤子之心,努力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鋪路架橋。此後,他幾乎年年回到中國,常常就科學教育、科學人才、科學研究、科學發展等現代重大科學問題,發表演講,傳授經驗,提供辦法,拿出建議。此外,他還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起組織CEEC(與中國學術交流會),資助中國學者進修,還促成香港實業家劉永齡先生設立「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吳健雄物理獎」、「陳省生數學獎」,倡議成立了多個學術研究機構……他的傑出貢獻已遠遠超越了一個物理學家所做的一切。楊振寧為中國的繁榮富強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毛主席和周總理多次接見並宴請楊振寧夫婦,使他們備感榮幸。1973年暑假,楊振寧和社致禮回國探親講學,到達北京不久,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安徽廳舉行宴會,宴請楊振寧夫婦及杜孝明夫婦。楊振寧夫婦倆與周總理多次相見,覺得周總理非常平易近人,便沒有一點拘束,說說笑笑,如同家人。席間,杜致禮竟與周總理開了個玩笑。她說:「大陸什麼都好,就是重男輕女,楊振寧是安徽人,酒宴就設在安徽廳,可我是陝西人……」逗得周總理一陣大笑。早在青年時代,楊振寧就嚮往一個繁榮昌盛的新中國。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幾十年間,在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青年人夢寐以求的願望實現了。楊振寧覺得毛主席非常偉大,對他極為崇拜,非常想見到他老人家。他向中央提出拜見毛主席的要求,很快就接到通知,毛主席要接見他。1973年7月17日下午,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了楊振寧。楊振寧十分吃驚地發現,毛澤東竟然對自然科學有濃厚的興趣。那天,他跟楊振寧興緻勃勃地討論了基本粒子的結構問題。毛澤東把身子靠近楊振寧,爽朗地笑著說,在中國,那些古代哲學家們,也曾試圖解釋過物質的結構。這位睿智的老人還不斷地引經據典,妙語解頤,激發了楊振寧的極大興趣。他感到,毛主席胸中不僅有雄兵百萬,還有百科全書,知識之淵博,令人嘆為觀止,為之震撼。毛主席接見美籍科學家,這在新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當天晚上中央電視台就播發了這條消息。毛主席與楊振寧談笑風生的動人畫面震動了美國,也震動了全世界。光陰荏苒,轉眼間二十多年過去了。在此期間,中國有許多事情讓楊振寧感動,但最讓他興奮不已的是1997年香港回歸。他在為紀念父親所寫的《父親和我》一文中,充滿激情地寫道:「1997年7月1日午夜零時,我站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凝視著英國國旗緩緩下降,中國國旗緩緩上升,樂隊奏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父親如果能目睹這歷史性的象徵中華民族復興的儀式,一定比我還激動。他們那一輩的中國知識分子,多麼盼望有一天能看到站起來的富強的祖國,能看到東方明珠回歸,能看到中國驕傲地向世界宣稱:這是中國的土地。這一天,1997年7月1日,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一天。」從這一時刻起,他下定決心回歸祖國,這是他引以為自豪,同時也頗覺光榮的事情。他希望回到中國並在清華園定居。他的這一決定,受到黨和國家的熱烈歡迎。清華大學專門為楊振寧等三位著名華裔科學家建造了供他們回國生活和工作的小樓。楊振寧想回到祖國,主要是出於兩方面的考慮:一是能幫助清華大學做點事;二是楊夫人杜致禮女士身體欠佳,回國後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療。這位科學家對祖國充滿了高度的信任感。1999年5月22日,楊振寧在美國榮休。在榮休晚宴上,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的戴森教授作了精彩的講話:「楊教授是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後20世紀物理學的卓越的設計師。他和米爾斯發現的非阿貝爾規範場,隨著時間的推移,已漸漸成為比宇稱不守恆更美妙更重要的貢獻……發現非阿貝爾規範場奠定了新的思維結構的基石。」楊振寧聽了,備感欣慰。杜致禮在石溪州立大學的醫院動了三次腫瘤手術,楊振寧本想早日回到中國,但因夫人手術後身體極度虛弱,一時無法成行。沒容回來,杜致禮病情突然惡化,不幸於2003年10月與世長辭。五十三年深情相伴,一朝分離,楊振寧十分悲痛。2004年,楊振寧回到祖國定居清華園。在2004年4月20日舉行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主題報告會上,楊振寧朗讀了自己的一首《歸根》詩:昔負千尋質,高臨九仞峰。深究對稱意,膽識雲霄沖。神州新天換,故園使命重。學子凌雲志,我當指路松。千古三旋律,循循談笑中。耄耋新事業,東籬歸根翁。隨著楊振寧的思緒,聽眾們走過了中國半個世紀的歷史,感受到他對祖國的火熱的赤子之心。在這場以「歸根反思」為主題的演講中,八十一歲的楊振寧表露了他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對未來中國的信心。(轉自《名人傳記》)
推薦閱讀:

物理學家剛精確測量四種基本力之一的「弱力」
驚世駭俗!取出體外的豬腦存活成功:17名科學家《Nature》聯名呼籲建立倫理約束,重建意識將仍是未知禁區
威力是氫彈的八倍!物理學家為何要隱瞞研究成果呢?
Freeman Dyson,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頭腦之一
驚世駭俗!取出體外的豬腦存活成功:17名科學家《Nature》聯名發文呼籲建立倫理約束,重建意識仍是未知禁區

TAG:物理學 | 物理學家 | 科學 | 人生 | 世界 | 諾貝爾獎 | 楊振寧 | 獲得 | 物理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