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十二道金牌」逼迫岳飛撤兵的真相,真是因為愚忠?
紹興十年(1140年)的七月下旬,在岳飛取得朱仙鎮大捷,兵指開封之時,一封要求軍隊撤退,並讓岳飛優先趕回臨安朝見宋高宗的命令傳到軍中。岳飛擁有「便宜從事」的戰地指揮權,可自行決策戰場上軍隊的部署與行動。為防止出現岳飛使用戰地指揮權忽視這道命令,宋朝中央政府還另外給出征的各軍級指揮官各自發了一道要求撤退的命令,這就是所謂的「十二道金牌」。金牌,即金字牌,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就明確記載過這種傳遞御前命令的權威工具是如何運行的。
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則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餘里。有軍前機速處分,則自御前發下,三省、樞密院莫得與也。(《夢溪筆談》)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岳飛能忽視這道命令,要求各軍繼續行動,但其他指揮官沒有權力違背來自宋朝中央政府最高級別的命令。可見,違背最高政治獨裁者命令的代價會是非常沉重的,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岳飛只得命令撤退。收復區的人民群眾都很不理解,為什麼大好形勢不把握住,還偏偏要撤退?岳飛只能對他們解釋其中的原因。大家都號哭不已,但又不得不接受這一點。岳飛決定臨時再留五天,保護願意南下的群眾遷徙到南方去。
七月下旬,岳飛班師回朝。派往敵後堅持作戰的梁興、李寶、趙雲、李興等,也只能率領部下四處轉戰南下,有的甚至轉戰一兩年之久才回到鄂州。北方的其他義軍,如河南、河東的很多人民武裝,由於沒有正規軍的支持,在敵軍的強大攻勢面前,也逐步失敗了。在這失敗的過程中湧現出很多值得歌頌的英勇事迹,但他們的努力在失敗面前顯得如此的渺小,實在是令人痛惜。
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軍主帥完顏宗弼率領大軍南下為前一年的戰敗復仇。他有意避開了與他交戰最多的岳飛的防區,而是去征討淮南地區,但被張俊、楊沂中、劉錡、王德等人率領的聯軍在柘皋會戰中擊潰。完顏宗弼採用了誘敵深入的戰術,在濠州擊潰了追擊而來的王德和楊沂中率領的宋軍,一時之間在淮南地區形成了對峙的局面。由於岳飛、韓世忠各自率部來援,完顏宗弼眼看已無突破的機會,這才北撤而去。於是,自紹興十年以來雙方的戰端,這才算真正告一段落。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童貫。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13世紀前期蒙金,金夏,宋金戰爭示意
※南宋宰相韓侂胄真的是奸臣嗎
※南宋總共9帝,為何竟有3個皇帝提前讓位?
※〔南宋〕朱熹注 周易本義(2)
※【南宋】吳文英詞集 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