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五次反「圍剿」

第一次反「圍剿」 1930年(民國十九年)11月至1931年1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1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圍剿的戰役。   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三年游擊戰爭,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迅速發展到約10萬人,並開闢了10餘塊蘇區。  對此,國民黨當局異常恐懼。國民黨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急於8月下旬令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在漢口召開湘、鄂、贛三省"綏靖"會議,確定了以軍事為主,黨務、政務密切配合,分別"圍剿"各蘇區紅軍的總方針。10月,蔣介石在同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基本取得勝利後,即迅速抽調兵力,組織對蘇區的大規模"圍剿",企圖在3~6個月內消滅紅軍,並將重點置於中央蘇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陸續調集11個師又2個旅,共約10萬餘兵力,指令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組織對紅一方面軍和中央蘇區進行第一次大規模圍剿。10月20日前後,從湖南省和隴海鐵路(蘭州-連雲港)方面抽調"圍剿"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陸續進入江西省境內,在武漢的第19路軍也準備進入江西參戰。11月2日,魯滌平將其7個師又1個旅編為3個縱隊,並限於5日前,第1縱隊第18師集結於樟樹,第24師集結於豐城西北之贛江北岸,新編第13師集結於臨川;第2縱隊第50師集結於西山萬壽宮,獨立第14旅集結于靖安;第3縱隊第77師集結於上高,新編第5師集結於高安;總預備隊第8師集結於南昌。企圖一舉消滅紅一方面軍於袁水流域的清江(今臨江)至分宜地區。此外,湖南軍閥何鍵令其第19師進駐袁州,配合魯滌平所部行動。企圖消滅紅一方面軍於袁水兩岸地區。  這時,紅一方面軍主力約4萬人正在中央蘇區西北部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兩岸地區活動。中國共產黨第一方面軍總前敵委員會在查明敵情後,同江西省行動委員會就反"圍剿"的方針問題進行了多次討論。討論中,有一種意見主張仍按中共中央和軍委8月初的指示,進攻南昌、九江,以迫使國民黨軍轉入防禦,放棄其"圍剿"。總前委書記毛澤東提出,在紅軍和蘇區尚未鞏固、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不宜脫離蘇區貿然攻打大城市。面對國民黨軍的大規模"圍剿",應主動退卻,將敵誘進蘇區內,發現和造成敵之弱點,依靠蘇區人民的支援,選擇有利於紅軍作戰之戰場,集中兵力適時反攻,各個殲敵於運動之中,以粉碎其"圍剿"。10月30日,總前委在羅坊會議上通過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方針,並決定紅軍主力東渡贛江,在地形、群眾條件較好,便於爾後發展的贛江以東地區作戰。據此,中央蘇區黨、政、軍、民迅速行動,進行政治動員,實行堅壁清野,部署游擊作戰,建立支援紅軍作戰的組織等反"圍剿"準備。  11月5日前後,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以紅3軍(軍長黃公略)留在贛江西岸監視國民黨軍;率主力紅3軍團(軍團長彭德懷)、紅1軍團第4(軍長林彪、政委彭清泉)、第12(軍長伍中豪、政委譚震林)軍等部,從袁水兩岸東渡贛江,轉到新淦(今新干)、崇仁、南城、宜黃、樂安、永奉之間地區,並向樟樹鎮、臨川方向進逼,開展群眾工作,為反圍剿作準備。5日,魯滌平3個縱隊開始進攻。7日,分別進至清江、新淦、新喻(今新余)、分宜等地。均因紅軍已先期轉移而撲空。國民黨軍撲空後,魯滌平得悉紅軍主力已東渡贛江,深恐紅軍奪取樟樹鎮、臨川,遂以第3縱隊仍在贛江西岸進攻,以第1、第2縱隊尾追過贛江,尋求紅軍主力決戰。  紅一方面軍為保存實力、待機破敵,即以少數兵力配合地方武裝遲滯、消耗、疲憊、迷惑國民黨軍,主力於中旬分別由贛江以東新淦、崇仁、南城、南豐、吉水之間地區和贛江以西路口、油田地區,逐次向蘇區中部的東固、龍岡地區轉移。18~20日,"圍剿"軍各縱隊分別進至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城等地,再次撲空,遂轉入就地"清剿",為進攻蘇區中心區作準備。12月初,紅20軍分散在富田、東固、龍岡地區活動,並與當地群眾在東固附近山頭構築假工事迷惑敵人;主力則秘密移至寧都縣黃陂、小布、洛口地區集中。中旬,又移至平田、砍柴岡、安福圩地區隱蔽集中,抓緊整訓和籌措給養。使進到吉安、南城一線的圍剿軍各縱隊再次撲空。  魯滌平部兩次撲空後,就地轉入清剿,為進攻蘇區中心區作準備。12月上旬,蔣介石到南昌親自組織對中央蘇區的"圍剿",確定於中旬開始,各路"圍剿"軍以東固地區為會攻目標,分進合擊。並急電催調第19路軍由武漢入贛參戰;另調駐福建的第56、第49師、暫編第2旅向閩贛邊界推進,堵截紅軍。至此,"圍剿"軍總兵力增至11個師又2個旅,共10萬餘人。為了加強指揮,設立了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以魯滌平兼行營主任;第18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並催調第19路軍兩個師入江西參戰,在福建的兩個師又1個旅也向閩贛邊界推進,堵截紅軍。其部署:第6路軍第24師由蛟湖向東韶、洛口、寧都進攻,第8師由黃陂、南豐之線向廣昌、寧都、雩都(今於都)進攻,第56師經建寧向石城推進;第49師和暫編第2旅向瑞金、會昌推進;第9路軍第18師由永豐分經古縣、白沙向東固進攻,第50師由樂安分經招攜、藤田向龍岡、東固進攻,新編第5師由吉安經富田向東固進攻;第77師主力守吉安,一部向安福方向"清剿";第19路軍第60、第61師經萍鄉分向萬安、泰和推進;第12師第34旅仍防守贛州。  紅軍適時反攻,打破"圍剿"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鑒於國民黨軍寬大正面的"圍剿"布勢及戰線拉長,間隙過大,兵力分散,且"圍剿"軍均非蔣介石嫡系部隊,派系複雜,難於協調等情況,於12月中旬在寧都縣黃陂召開總前委會議,再次縝密研究反"圍剿"作戰方案。毛澤東等鑒於戰場態勢已利於紅軍反攻,決定選擇接近紅軍集中地的"圍剿"軍主力為殲擊目標,集中兵力實施中間突破,割裂"圍剿"軍整個部署,然後各個擊破,粉碎"圍剿"。為不失時機地轉入反攻,方面軍派第12軍第35師赴興國東北約溪地區引敵西向並監視之,主力全部集中到黃陂、麻田地區隱蔽待機,抓緊進行政治鼓動和臨戰準備。  12月16日,各路國民黨軍開始向蘇區中心區進攻。19~21日,新編第5師(後改稱第28師)、第18師先後進佔東固,未見紅軍主力,該兩師卻在濃霧中發生誤戰。第50、第60、第61、第24、第8師分別進到招攜、萬安、泰和、草台崗、新豐、三坑等地。沿途屢遭紅軍小部隊和地方武裝襲擾、阻擊,交通運輸常被阻斷,故進展遲緩。紅軍集中到黃陂、麻田地區隱蔽待機;同時派出第12軍第35師獨立活動於興國東北的約溪地區,嚴密監視並吸引西面之國民黨軍。24日至28日,國民黨軍第28師進至因富,第18師先頭1個旅進到南壟;第50師進到源頭,準備續攻小布;第24師經東韶進至洛口;第8師進到廣昌,先頭進至頭陂;第60師準備經贛州轉向北進,配合泰和之第61師進攻興國。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得悉第50師欲孤軍進犯小布,決定集中兵力,首先殲滅孤軍進犯小布的第50師。25日和27日,紅軍主力兩次在小布附近設伏,都因第50師未脫離源頭鞏固陣地,不能求殲該師於運動中而未達預期目的,遂撤回原集結地待機。28日,魯滌平下令其深入蘇區的5個師向寧都以北的黃陂、小布、麻田地區的紅軍實施總攻。29日,其前線總指揮兼第18師師長張輝瓚以1個旅留守東固,率師部和兩個旅進佔龍岡。紅一方面軍總部得悉第18師主力向龍岡推進,抓住該師孤軍深入、立足未穩的有利時機,當即決定以1個團兵力在赤衛軍、少先隊配合下,牽制源頭、洛口、頭陂之第50、第24、第8師;集中主力分左、右兩路秘密西進,求殲第18師主力於運動中或立足未穩之際。29日下午,方面軍在向龍岡前進途中,查明第18師主力已到龍岡,當晚確定圍攻龍岡的部署:左路紅3軍為右翼,於30日晨佔領木坑以北地區,繼向龍岡攻擊前進,紅12軍(欠第35師,指揮第64師)為左翼,於30日拂曉向表湖前進,以一部佔領龍岡南端之盲公山,主力截斷龍岡至南壟大道,從蘭石、茅坪攻擊第18師側後;右路紅3軍團、紅4軍以主力向上固、下固前進,以一部到還鋪附近,向龍岡西北端之張家車攻擊前進,如上固無敵,主力向還鋪、張家車攻擊前進,以一部向下固、潭頭警戒。  在約溪地區的紅35師,於30日午前插至南壟、龍岡之間,配合紅12軍主力攻擊龍岡,並向南壟警戒。方面軍總部30日進至小別附近的黃土嶺指揮。30日晨,第18師第52旅為先頭,師部和第53旅隨後,由龍岡向五門嶺前進。9時許,其先頭在龍岡以東小別附近,突遭居高臨下之紅3軍先頭第7師迎頭痛擊。張輝瓚誤認為是紅軍小部隊襲擊,自恃兵力、武器佔優勢,遂組織部隊向紅軍陣地反撲。戰至中午,紅3軍全部加入戰鬥,第18師亦展開兩團兵力猛攻,戰鬥十分激烈。15時許,張輝瓚率4個團拼力向紅軍實施多路進攻,又被擊退。此時,紅4軍和紅3軍團一部已插到張家車,截斷了第18師與東固、因富的聯繫,並從側後向龍岡猛攻;紅3軍團主力佔領了上固及附近有利陣地,切斷了敵從西北方向增援和龍岡之敵向西北方向突圍的道路。至16時許,完成了對第18師主力的合圍,紅軍即發起總攻。張部向西北突圍未逞,全軍潰散。激戰至18時許,紅軍全殲第18師師部和2個旅,活捉張輝瓚。第18師主力被殲後,深入蘇區的其他各路"圍剿"軍聞訊退縮。其中,第50師於1931年1月2日晨分路潰逃,主力經南團撤往東韶。  紅一方面軍總部當日決定,分左、中、右三路尾擊第50師主力。中路紅12軍經南團、琳池由西向東攻擊東韶;左路紅3軍團經頭陂由北向南攻擊東韶;右路紅3軍到達田營後,以主力牽制第24師,以一部迂迴東韶以東攻擊;紅4軍為總預備隊,隨紅12軍跟進;方面軍總部進到龍壇指揮戰鬥。3日,紅軍中、左路相繼進抵東韶附近,旋即向立足未穩之第50師發起攻擊,激戰至15時許,分別突破其防禦。但這時,因右路紅軍尚未迂迴到東韶東端,第50師余部乘隙向東和東北方向竄逃。紅軍奮起追擊,再殲其一部。此戰共殲第50師1個多旅。東韶戰鬥後,各路國民黨軍爭相撤離蘇區,在興國、泰和、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豐之線轉入防禦。至此,紅軍打破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大規模圍剿。  點評:此戰勝利有著重大的意義是,它是中國工農紅軍建立後殲敵最多、戰果最巨大的一次戰役,也是紅軍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過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紅一方面軍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在蘇區人民支援下,以少勝多,共殲國民黨軍1個師部和3個多旅約1.2萬人,繳獲各種武器1.1萬餘件,取得了反"圍剿"的重要經驗,不僅保衛了中央蘇區,而且使中央蘇區得到鞏固與擴大。一九三一年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的《中央給中國紅軍及各級黨部訓令》中這樣說:「紅軍一、三集團軍與江西勞動群眾,在蘇維埃政權之下的一致行動,得到了出人意外的結果,他們在偉大的中國革命史上,已經寫上了新的光榮的一頁。」

第二次反「圍剿」 蔣介石在第一次「圍剿」失敗後,於一九三一年二月,派他的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行總司令職權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調集十八個師三個旅,二十萬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為要旨」,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作戰方針,積極部署對紅1方面軍的第二次「圍剿」。  三月下旬,敵人部署完畢。第19路軍由蔡廷鍇代總指揮,轄第60師(蔡廷鍇兼)、戴戟第61師及第12師馬昆第34旅,由興國向龍岡頭、寧都進;第5路軍由王金鈺任總指揮,轄上官雲相第47師、公秉藩第28師、郭宗第43師、郝夢齡第54師、羅霖第77師,由吉安、泰和、吉水、永豐東固、藤田方面進攻;第26路軍由孫連仲任總指揮,轄第25師(孫連兼)、高樹勛第27師、關樹人騎1師,由樂安、宜黃向東韶、小布進攻;6路軍由朱紹良任總指揮,轄胡祖玉第5師、毛炳文第8師、許克祥第24師、路孝忱新編第13師,由南豐、八都向廣昌、黃陂進攻。此外,韓德勤第52師擔任維護贛江交通和當地「清剿」,三個航空隊執行偵察和轟炸任務,劉和鼎第56師(歸第6路軍指揮)出安遠(屬寧化縣)、周志群新編第14旅出寧化、盧興邦獨立第32旅出連城和長汀、張貞第49師出上杭和武平、香翰屏第62師出蕉嶺,防堵紅軍向東南轉移。  這時,紅1方面軍仍是第1、第3兩個軍團,人數略有減少,約三萬餘人,經過第一次反「圍剿」的鍛煉和勝利後的養精蓄銳,鬥志旺盛。毛澤東提出的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已為廣大軍民所認識和接受。在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後,根據地的黨政軍民,從各方面進行了反「圍剿」的準備。按照紅1方面軍總部三月二十三日的命令,主力部隊由根據地北部邊緣的永豐、樂安、宜黃、南豐以南地區,轉移到廣昌、石城、寧都、瑞金等地,進行整頓、訓練、籌款和做群眾工作。在紅軍和人民中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政治動員,召開了地方武裝和赤衛軍、少先隊的工作會議,對這些武裝的任務、編製、訓練、戰術等問題,都作了明確的規定,要求各游擊區以地方武裝為骨幹,領導赤衛軍、少先隊,運用游擊戰術,積極執行擾、敵、堵敵、截敵、襲敵、誘敵、毒敵、捉敵、偵敵、餓敵、盲敵等十項任務,配合主力紅軍殲滅敵人。這些就為取得反「圍剿」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此期間,六屆三中全會後的黨中央派項英到中央根據地,於一月十五日正式成立蘇區中央局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項英任中央局書記和軍委主席,朱德任軍委副主席和紅1方面軍總司令,毛澤東任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和紅1方面軍政治委員。四月,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統治的黨中央派出代表團,到達中央蘇區並參加中央局的領導工作。這種情況,就在中央蘇區領導層產生了分歧,使第一次反「圍剿」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受到干擾。對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略方針問題,黨中央曾指示:「當著敵人力量尚未集中的時候,我們必須利用優勢兵力,去擊潰敵人的主力」。「紅軍總司令部在組織決戰中,採取誘敵深入蘇區的策略,在當時的階段中(年底及年初)是正確的。如果力量對比上利於我們時,我們應該擴展向白區的堅決進攻,打碎敵人的生力軍」。同時還提出:「遇必要時,可以拋棄舊的與組織新的蘇維埃區域」。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在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上,有的又提出分兵退敵的方針,對反攻先打哪路敵人問題,有的主張先打敵蔡廷鍇部,也有的主張打朱紹良部。經過反覆討論,才接受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仍然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鑒於第19路軍、第26路軍和第6路軍,均為最強或較強之敵,而第5路軍的第43、第47、第54師從北方新到,第28、第77師在第一次「圍剿」中被紅軍打過,對紅軍有畏懼心理,戰鬥力較弱,先打該敵容易取勝。同時,我軍如由東向西打,則受贛江限制,而從富田打起,向東橫掃,可在閩贛交界的建寧、黎川、泰寧地區擴大根據地,徵集資財,便於打破敵人的下一次「圍剿」。因此,決定採取由西向東橫掃,先打弱敵,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  四月一日,敵人分四路開始向中央根據地大舉進攻,至四月二十三日,先後進至江背洞、龍岡頭、富田、水南、嚴坊、招攜、廣昌等地。與此同時,紅軍主力秘密轉移到退卻終點龍岡、上固、東固地區,在東固地區,為待機殲敵,迫敵而居達二十五天。五月十三日,敵王金鈺所部第28師和第47師一個旅。開始向富田向東固前進。五月十六日至十七日,我軍在中洞、九寸嶺地區,包圍殲滅敵第28師和第47師一個旅的大部。接著,向東橫掃,於五月十九日在白沙殲敵第43師大部和第47師一個旅的殘部,余敵逃向永豐。五月二十二日,在中村殲滅前來西援的敵第27師近一個旅。五月二十七日,攻克廣昌,殲敵第5師一部,師長鬍祖玉受重傷斃命。五月三十一日,突襲建寧,殲敵第56師三個多團。從五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紅1方面橫掃七百餘里,連打五個勝仗,殲敵三萬餘人,繳槍二萬餘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  紅軍粉碎敵人「圍剿」後,乘勝轉入進攻,分兵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籌糧籌款,解放了贛東,閩西的黎川、南豐、建寧、泰寧、寧化、長汀等廣大地區,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中央根據地。

第三次反「圍剿」 1931年5月,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失敗(參見第二次反圍剿)後,國民黨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又很快於6月組織對中央蘇區第三次更大規模的"圍剿"。將其嫡系部隊第14、第11、第6、第9、第10師共10萬人調到江西省,連同原在中央蘇區周圍的和新調來的非嫡系部隊,總兵力達23個師又3個旅共30萬人。   7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親任圍剿軍總司令,何應欽為前線總司令,並聘請了英、日、德等國的軍事顧問隨軍參與策劃。這次"圍剿",蔣介石採取"長驅直入"的方針,企圖首先消滅紅軍主力,摧毀蘇區,然後再深入進行"清剿"。其部署:何應欽兼任左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1路進擊軍(第6師)、第2路進擊軍(第18軍第11、第14師)、第3軍團(第6路軍第5、第8、第24師)、第4軍團(第9師),從南城地區向中央蘇區實施進攻,尋求紅軍主力決戰;陳銘樞任右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1軍團(第19路軍第60、第61師和第52師)、第2軍團(第26路軍第25、第27師)、第3路進擊軍(第5路軍第47、第54師),從吉安、永豐、樂安方向深入蘇區,實行"進剿"。分駐南昌、吉安、樟樹等機場之空軍第1、第3、第4、第5、第7隊,支援左、右集團軍作戰。另以第10師和攻城旅為總預備軍,位於臨川地區;以第77、第28師和第12師第34旅,位於吉安、泰和、萬安、贛州等地,擔任"清剿",維護後方,並攔阻紅軍西渡贛江;以第23、第79師和騎兵第1師位於南城、臨川、樟樹鎮地區,擔任"清剿"和維護後方;以第49、第56師和新編第4旅位於閩贛邊境,防堵紅軍東進。此外,還將第53師從河南省調往江西吉安待機。6月下旬,蔣介石將在宜黃、南豐以南地區活動的紅軍第3軍第9師和第4軍第12師誤認為紅一方面軍主力,遂下令進攻,並令第10師歸左翼集團軍指揮。7月1日起,左翼集團軍主力由南城地區出動,到6日,進佔黎川、樟村、康都等地,繼續向蘇區推進。與此同時,右翼集團軍由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等地區出動,向富田、東固、崇賢、沙溪、蓮塘、招攜、寧都方向前進。  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紅軍第一方面軍3萬餘人,在閩西北、閩西、閩贛邊和贛南等地區開展群眾工作,進行反"圍剿"準備。6月底,中共紅軍第一方面軍臨時總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和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的指揮下,最後判明國民黨軍即將發動第三次"圍剿"的企圖,決定繼續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待敵深入蘇區中心區,再集中兵力實行反攻,以打破"圍剿"。隨後,以獨立第4、第5師和紅3軍第9師在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以南地區,紅4軍第12師在南豐以南和東南地區,協同當地地方武裝和赤衛軍、少先隊,以運動防禦和游擊戰遲滯敵軍前進;紅一方面軍主力紅3軍團、第4軍主力、第12軍在臨時總前委書記毛澤東、總司令朱德指揮下,於7月10日前後由閩西、閩西北、閩贛邊和贛南等地迅速收攏,向蘇區中心區集中。紅軍冒著盛夏酷暑,緊急行軍,繞道瑞金以北的壬田,行程千里,完成回師集中的任務,於22日前到達雩都(今於都)以北的銀坑、琵琶壟、平安寨、橋頭地區,同由雩都、瑞金北上的紅3軍主力、紅35軍和由贛江以西來到的紅7軍及紅20軍軍部和第175團會合。28日,紅一方面軍主力轉移到興國縣城西北的高興圩地區。完成了回師集中的戰略任務。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蘇區中央局向蘇區各級黨組織、各級政府發出緊急通知,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地方武裝、赤衛軍、少先隊支援和配合主力紅軍反"圍剿"作戰;不斷地阻擊、襲擾向蘇區進攻的國民黨軍,蘇區人民群眾則實行堅壁清野,使深入蘇區的國民黨軍飢疲交困,銳氣大減,從而有力地掩護了紅一方面軍主力回師集中,並為轉入反攻作戰創造了條件。並命令在湘贛蘇區活動的紅軍第7軍、第20軍軍部及第175團東渡贛江,同紅一方面軍會合。  國民黨軍屢尋紅軍決戰未逞,紅軍相機反攻 國民黨軍進入中央蘇區20餘日,找不到紅軍主力進行決戰。至7月底,蔣介石才得悉紅軍主力在興國地區,判斷紅軍可能西渡贛江,遂以其主力分路向興國地區急進,企圖壓迫紅軍於贛江東岸而消滅之。此間,紅一方面軍主力已在高興圩地區進行了反攻作戰的準備。7月31日,方面軍總部得悉國民黨軍正向興國方向行動,其右側後富田、頭陂、新安一帶僅有3個團防守,由富田往東的後方聯絡線上,兵力也較薄弱。據此,毛澤東、朱德決心採取「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方針,以紅軍主力由高興圩地區秘密北移,首先突破富田一點,然後由西而東,橫掃敵後方聯絡線,置深入贛南蘇區之敵主力於無用之地,待敵發覺回頭北向時,再乘其疲憊尋機打其可打者。當日晚,紅一方面軍主力開始向富田開進,當先頭部隊進到石陂以北時,發現第2路進擊軍兩個師已進到富田。毛澤東、朱德決定改變計劃,率紅一方面軍主力於8月4日折返高興圩地區,另尋戰機。  此時,形勢對紅軍極為不利,西有贛江,南、北、東三面有國民黨軍9個師逼近。但其中進到白石、崇賢地區的第1軍團,進到興國地區的第1路進擊軍和第4軍團,以及在富田地區的第2路進擊軍,戰鬥力較弱。據此,毛澤東、朱德決定:以紅35軍、紅12軍第35師和獨立第4、第5師,協同地方武裝和赤衛軍、少先隊,以積極行動,將敵第2、第1路進擊軍、第4軍團向萬安、良口方向牽引,將第1軍團牽制在白石、崇賢地區;集中紅一方面軍主力向東突進,實行中間突破,求殲向蓮塘前進的第3路進擊軍,爾後由高興圩地區向東突進,進擊龍岡、黃陂,調動敵人,擇其好打者打之,於運動中予以各個殲滅。為隱蔽這一意圖,造成圍剿軍錯覺,紅一方面軍以一部兵力協同地方武裝,將圍剿軍主力7個師吸引到興國以西和西北地區,主力則於5日晚從興國、崇賢兩地國民黨軍防線之間20公里的間隙中隱蔽向東急進。6日午前進到蓮塘、官田地區隱蔽待機。國民黨軍對紅軍的這一行動沒有察覺,其第1、第2路進擊軍在紅35軍、紅12軍第35師的牽引下,正撲向贛江邊;而第3路進擊軍則由良村分兩路向蓮塘、城岡前進。6日午後,第3路進擊軍第47師先頭第2旅進到蓮塘附近時,毛澤東、朱德當即決定,集中兵力殲滅該旅,爾後向北進擊,求殲第3路進擊軍主力。當日晚,紅3軍團、紅4、紅7軍秘密接敵,於7日拂曉突然發起攻擊,戰至9時,全殲第47師第2旅又1個多營。蓮塘戰鬥後,紅軍主力乘勝向良村急進,途中與由良村出援的第54師第160旅遭遇,殲其1個團,該旅余部逃向良村。紅軍銜尾猛追,於13時許攻入良村,又殲剛由城岡撤回良村的第54師師部和2個旅的大部。良村戰鬥後,紅一方面軍以紅3軍佯攻龍岡,率主力東進,圍殲剛從君埠、南陵等地縮回黃陂的第3軍團之第8師。11日晨,紅軍進到黃陂附近,中午向黃陂發起攻擊,一舉突入村內,殲第8師2個團。15時,第8師余部分向洛口、寧都突圍,紅軍在追擊中又殲其2個團。隨後,紅軍主力轉到君埠以東君嶺腦山區休整。蓮塘、良村、黃陂戰鬥的勝利,使紅軍從被動中奪得了主動。  蓮塘、良村戰鬥後,蔣介石和前線總司令何應欽始知紅一方面軍主力已由興國西北地區東進,並估計可能北出臨川。遂於8月9日起,令其第1、第2路進擊軍和第1軍團掉頭向東,企圖協同由廣昌西進的第10師,圍殲紅一方面軍主力於寧都以北地區。於12日至15日,以密集大包圍態勢接近紅軍集中地--君埠以東地區。紅一方面軍為擺脫圍剿軍8個師三面包圍的不利境地,毛澤東、朱德決定以紅12軍(欠第35師)向樂安方向佯動,將國民黨軍主力向東北方向牽引;紅一方面軍主力秘密西返興國縣境內隱蔽休整。16日晚,紅一方面軍主力2萬餘人,利用夜暗,從正在東進的國民黨軍第1軍團和第2路進擊軍之間10公裡間隙地區秘密疾進,跳出國民黨軍的合圍圈,次日晨回到興國東北的白石、楓邊地區隱蔽休整,並同中共蘇區中央局和中革軍委會合。紅12軍主力則揚旗鳴號,大張聲勢地向東北方向行動,並以一部兵力攻佔樂安縣城。蔣介石誤認紅12軍為紅一方面軍主力,並判斷紅軍將進攻宜黃,威脅臨川,遂急調其第10師返回臨川,令第1、第2路進擊軍等部追擊紅12軍。紅12軍主力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將國民黨軍主力一部拖了近半個月,掩護了紅一方面軍主力的西移和休整。8月底,待國民黨軍發覺紅軍主力再回頭西進尋找紅一方面軍主力決戰時,紅軍已休整近半個月。蔣介石隨即以其第1軍團為先頭,其他各部隨後,再次西進,尋求紅軍主力決戰。毛澤東、朱德為進一步調動和疲憊國民黨軍,於9月初率紅一方面軍主力繼續西移,轉到興國、萬安、泰和之間的均村、茶園岡地區隱蔽待機。  此時,國民黨軍在中央蘇區來回奔波已達兩月,除其3個師遭到殲滅性的打擊外,其餘各部也受盡了蘇區人民群眾、地方武裝堅壁清野和不斷襲擾的困苦,士氣急劇下降。與國民黨軍情況相反,紅軍三戰三捷之後,又經過半個多月的休整,士氣更加旺盛。戰場上國民黨軍被動、紅軍主動的形勢更為明顯。此間,廣東、廣西兩省軍閥利用蔣軍主力深陷江西之機,正向湖南衡陽進兵,對蔣介石造成了很大威脅,迫使蔣介石不得不下令結束"圍剿",實行總退卻,紅軍乘勝追擊。9月6日晚,紅一方面軍總部得悉興國地區國民黨軍正沿高興圩大道向北撤退。毛澤東、朱德當即決定首先抓住興國地區北撤之敵一部殲滅之,爾後視機擴張戰果。遂令紅3軍、獨立第5師迅速搶佔老營盤,斷敵退路;紅3軍團、紅4軍(並指揮第35師)、紅35軍進攻高興圩及其南北之敵;紅7軍牽制興國之敵。7日拂曉,國民黨軍第4軍團由興國地區向北撤退,其先頭獨立旅撤到老營盤附近時,紅3軍一部切斷了該旅與第4軍團後續部隊的聯繫,隨後,紅3軍、獨立第5師向獨立旅發起迅猛攻擊,戰至14時許,將其全殲。7日,紅7軍向興國進逼,牽制第52師;紅3軍團、紅4軍(並指揮第35師)、紅35軍向高興圩地區之國民黨軍第60、第61師發起攻擊,激戰至8日,斃傷敵2000餘人,戰鬥形成對峙。紅軍為保持主動,即撤出戰鬥。13日,國民黨軍第4軍團主力和第52師分別由長逕口、興國等地向吉安撤退,紅一方面軍主力對該部實施追擊。15日拂曉,在第4軍團主力通過方石嶺隘口後,紅一方面軍主力趕到,一部搶佔了方石嶺,截住第52師及第4軍團的1個炮兵團和1個步兵營,並將其包圍於方石嶺以南地區,隨即發起猛攻,戰至9時,將其全殲。其他各路國民黨軍紛紛撤至吉安、永豐、宜黃、南城、南豐、廣昌、寧都、贛州等地。至此,紅一方面軍粉碎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  點評:此役,紅一方面軍在蘇區人民群眾和地方武裝的支援、配合下,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往返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疲憊敵軍,避強擊弱,速戰速決,以少勝多,取得了重大勝利,鞏固和擴大了中央蘇區。經過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紅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紅軍的作戰原則已基本形成。戰鬥中,紅軍共殲國民黨軍17個團3萬餘人,其中俘1.8萬餘人,繳槍1.5萬餘支,機槍175挺,迫擊炮55門,電台6部。在反"圍剿"作戰中,紅3軍軍長黃公略、紅4軍師長曾士莪、紅3軍團師長鄒平犧牲。

第四次反「圍剿」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2月至3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宜黃縣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大規模圍剿的戰役。  國民黨軍在對中央蘇區的三次"圍剿"失敗後(參見第一次反圍剿、第二次反圍剿、第三次反圍剿),被迫在較長時期內處於守勢。  從1932年冬開始,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陸續調集近40萬兵力,組織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其部署是:以第18軍軍長陳誠指揮的蔣介石嫡系部隊12個師為中路軍,擔任主攻任務;蔡廷鍇指揮的第19路軍和駐福建省部隊共6個師又1個旅為左路軍;粵軍第1軍軍長余漢謀指揮的廣東省部隊6個師又1個旅為右路軍,分別擔任福建和贛南、粵北地區的"清剿",並策應中路軍行動;第23師為總預備隊。另有4個師又2個旅分布在南城、南豐、樂安、崇仁、永豐等地擔任守備。第3、第4航空隊以南昌為基地,支援作戰。中路軍約70個團16萬人,編成3個縱隊。第1縱隊指揮第11、第52、第59師,向宜黃、棠陰地區集中;第2縱隊指揮第10、第14、第27(後任守備)、第90師,向撫州(今臨川)、龍骨渡地區集中;第3縱隊指揮第5、第6、第9、第79師向金溪、滸灣地區集中,並以一部出資溪;第43師為預備隊。1933年1月底,蔣介石到南昌親自兼任贛粵閩邊區"剿匪"軍總司令,指揮這次"圍剿",決定採取"分進合擊"的方針,企圖將紅一方面軍主力殲滅於黎川、建寧地區。  2月上旬,紅一方面軍轄紅1軍團(總指揮林彪、政委聶榮臻)、紅3軍團(總指揮彭德懷、政委滕代遠)、紅5軍團(總指揮季振同、政委肖勁光)和第11、第12、第21、第22軍,總兵力約7萬人,在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周恩來指揮下,主力活動於黎川地區。當時,中共臨時中央和中共蘇區中央局提出,在國民黨軍"圍剿"部署尚未就緒時,實行進攻作戰,擊潰國民黨軍,並命令紅一方面軍首先圍攻南城和南豐。2月9日,紅軍開始向南豐地區開進。南豐城為撫河戰線國民黨軍進攻中央蘇區的重要據點,由陶峙岳第8師5個團防守。12日晚,紅軍第3、第5軍團各一部向南豐城外圍陣地發起進攻,戰至次日晨,未能突破防禦。戰鬥中,紅3軍團第3師師長彭鰲犧牲。擔任圍剿主攻任務的中路軍總指揮陳誠獲悉紅軍圍攻南豐後,令守軍第8師據城固守,同時急令駐南城的第24師馳援,令中路軍各縱隊迅速向南挺進,企圖合圍紅軍於南豐城下。在國民黨軍優勢兵力進逼的形勢下,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周恩來遂決定改強攻南豐為佯攻,主力轉移至南豐、里塔圩以西地區,準備打援。22日,紅一方面軍獲悉中路軍第1縱隊準備由宜黃、樂安地區增援南豐,第2縱隊主力集中於南城,企圖在第3縱隊策應下,與紅軍在南豐地區決戰。周恩來、朱德鑒於國民黨軍兵力密集,打援無勝利把握,在南豐地區與之決戰更為不利,遂決定撤圍南豐,誘敵深入蘇區。並以紅11軍偽裝主力,由新豐和里塔圩之間東渡撫河,將中路軍第2、第3縱隊向黎川方向吸引;方面軍主力則秘密轉移到廣昌以西的東韶、洛口、南團、吳村地區隱蔽待機。陳誠被紅11軍的行動所迷惑,以為紅軍主力撤回黎川地區,遂以第1縱隊於宜黃以南地區集中,然後出廣昌、寧都,堵截紅軍歸路;第2縱隊由南城、南豐出康都,側擊黎川、建寧;第3縱隊由金溪地區南下,從正面向黎川方向進攻,企圖合擊紅軍主力於黎川、建寧地區。據此,第1縱隊第52、第59師準備由樂安地區東進黃陂,同由宜黃南下的第11師會合。  紅一方面軍鑒於中路軍第1縱隊同第2、第3縱隊相距較遠,態勢孤立,且第52、第59師由樂安向黃陂開進所必經的登仙橋以東地區,山高林密,便於紅軍大兵團伏擊。決定集中主力,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在固崗、登仙橋以東,河口、黃陂以西地區,選擇有利地形,以伏擊戰求殲第52、第59師。部署是:以紅1、紅3軍團和紅21軍為左翼隊,隱蔽集結於金竹、大坪地區,待第52師進入蛟湖、橋頭一線時,突然發起攻擊;以紅5軍團、紅22軍為右翼隊,隱蔽集結於橫石、侯坊一線,準備佔領黃陂、霍源(今霍沅)地區,殲滅由固崗、西源(今西沅)向黃陂前進的第59師,並保障左翼隊翼側安全;以江西軍區獨立第4、第5師分別在永興橋至楊坊之線和河口西北上源、下源地區活動,牽制第11師,並保障右翼隊翼側安全;以紅12軍為預備隊。26日,紅軍各部先後進入預定地域。26日,第52、第59師由樂安分兩路東進。27日,第52師沿登仙橋、大龍坪、蛟湖、橋頭之線向黃陂前進;第59師沿固崗、西源、霍源向黃陂前進。兩師之間有摩羅嶂大山相隔,聯絡協同均較困難。當時細雨濃霧,視度不良。第52師因受紅軍游擊隊襲擾,行動緩慢,加之誤認紅軍主力遠在南豐、黎川地區,對隱蔽在其行進道路南側高地之紅軍主力毫無察覺。13時,當第52師前衛第155旅進至橋頭附近,後衛第154旅第309團越過登仙橋時,紅1軍團以一部兵力向蛟湖攻擊,將第52師行軍縱隊攔腰切斷;主力向大龍坪、小龍坪發起猛攻;紅21軍也迅速趕到登仙橋附近地區,截斷了該師退路。經3小時激戰,全殲第52師師部和第154旅第309團,俘師長李明。取道大龍坪、坪口、躍龍坪向黃陂前進之第155旅1個團,也遭到紅軍的殲滅性打擊。第155旅得知大龍坪和黃陂方向發生戰鬥後,即就地轉入防禦。18時,紅3軍團主力趕到,將第155旅主力合圍於橋頭,28日上午將其殲滅。與此同時,紅3、紅1軍團各一部協同作戰,全殲第154旅主力於蛟湖。紅軍右翼隊先頭部隊於27日11時進到黃陂、秀源一線,發現第59師正從霍源一帶向黃陂前進。右翼隊即以紅22軍第64師向霍源方向急進,先機佔領黃陂西北一帶高地,紅15軍在霍源以南佔領陣地,求殲第59師於黃陂、霍源地區。13時,紅15軍同第59師前衛部隊接戰,將其擊潰。第59師第175旅第351團主力和獨立團在西源地區就地轉入防禦,第175旅主力向前增援,戰至黃昏,雙方形成對峙。28日上午,紅軍右翼隊向第59師發起全線進攻,經整日戰鬥,將該師主力大部殲滅,師長率殘部數百人向蛟湖方向突圍,企圖同第52師會合,當其發現第52師已被紅軍殲滅後,又轉向樂安方向逃竄。3月1日上午,該部被紅1軍團殲滅於登仙橋附近,師長陳時驥被俘。至此,第59師除在西源地區1個多團逃脫外全部被殲。第59師主力被殲後,第1縱隊第11師主力已到達河口、南源地區。紅軍準備乘勝繼續圍殲該部,但因第2、第3縱隊兼程來援,再戰於紅軍不利,紅一方面軍當即決定將紅軍主力轉移到小布、洛口、東韶地區休整待機。  黃陂戰鬥後,國民黨軍中路軍集中在黃陂、蛟湖地區搜尋紅軍主力。由於蘇區軍民嚴密封鎖消息,國民黨軍仍不知紅軍去向。3月中旬,陳誠將其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改為中間突破,並調整部署:以第2縱隊為前縱隊,第1縱隊余部和第3縱隊第5、第9師為後縱隊,由黃陂、東陂地區向廣昌方向前進,尋求紅軍主力決戰;以第3縱隊第6師守備撫州,第79師在宜黃地區為預備隊。周恩來、朱德獲悉中路軍向廣昌進攻的企圖後,為分散敵人,創造戰機,以紅11軍進至廣昌西北地區,在地方武裝配合下積極開展活動,擺出要保衛廣昌的姿態,吸引中路軍前縱隊加快南進,以拉大其前後兩個縱隊的距離;同時率方面軍主力秘密北移,準備側擊力量較弱的中路軍後縱隊。陳誠誤認為紅11軍是紅軍主力,意在保衛廣昌,即令前縱隊加速向廣昌推進,並將後縱隊第5師配屬前縱隊指揮。20日,中路軍前縱隊進至甘竹、羅坊、洽村一帶,後縱隊第11師進至草台崗、徐庄一線,第59師殘部相繼跟進,第9師進至東陂附近,兩縱隊相距已近50公里。紅一方面軍總部抓住這一極為有利的戰機,決定集中優勢兵力,首先殲滅第11師於草台崗、徐庄地區,爾後相機各個殲滅其他進攻之敵。部署是:紅5軍團、紅12軍和宜黃2個獨立團為右翼隊,以主力由東向西進攻侯坊、徐庄、雷公嵊一帶國民黨軍,以一部兵力牽制東陂第9師,並向新豐市方向警戒,阻止中路軍前縱隊回援;紅1、紅3軍團、紅21軍和獨立第5師為左翼隊,以主力由西向東進攻草台崗、徐庄地區國民黨軍,以一部兵力切斷第9師與第11師的聯繫;紅22軍為預備隊。20日黃昏,第11師相繼由徐庄地區南進,其前衛部隊遭到紅軍襲擊後,該師就地轉入防禦,第32旅佔領霹靂山、龍咀寨、黃柏山(今黃柏嶺)陣地,第31旅2個團佔領龍咀寨以北及黃柏山、草台崗南北之線,師部和預備隊1個團駐徐庄。20日夜,紅軍各部隊先後進入攻擊位置。21日拂曉,總攻開始,左翼隊紅3軍團向霹靂山、黃柏山進攻;紅1軍團向草台崗、黃柏山、徐庄進攻;紅21軍向大公田、西嶺進攻,牽制東陂第9師,並切斷該部與第11師的聯繫。右翼隊紅5軍團向龍咀寨、雷公嵊進攻;紅12軍進至東陂至侯坊大道東側山地,阻止東陂第9師由侯坊大道南援。10時,紅3軍團突破霹靂山陣地,並迅速包圍了徐家塅第11師一部。12時,紅1軍團將第11師師部和預備隊分割包圍於徐庄。經激戰,於13時攻佔徐庄、徐家塅,殲第11師師部及1個團。黃柏山守軍兩個團在突圍中大部被殲。右翼隊攻佔了龍咀寨陣地,殲守軍約兩個團。至此,第11師大部被殲。第9師一部和第59師殘部企圖增援第11師,在雷公嵊以南遭到紅軍的嚴重打擊。第11師被殲滅後,中路軍其他縱隊紛紛後撤。至此,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基本被打破。  點評:此戰,紅一方面軍在朱德、周恩來的正確指揮下,既運用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爭的經驗,又從國民黨軍隊進攻時採取新戰略的實際情況出發,發展了原有的經驗,採取大兵團山地伏擊戰的方法,在黃陂、草台崗兩次戰鬥中,一舉殲滅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近三個師,俘師長李明、陳時驥,擊傷師長蕭乾,俘虜官兵萬餘人,繳槍1萬餘支,及大量槍械、子彈、電台等軍用物資。首創了大兵團山地伏擊戰的範例。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遭受如此沉重的打擊,這在以往各次戰役中是不曾有過的。朱德說:「陳誠幾年間所依靠的部隊整個打垮了。四次『圍剿』也算告結束了。」蔣介石在給陳誠的「手諭」中說:「此次挫敗,凄慘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疼。」

第五次反「圍剿」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9月至1934年10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大規模圍剿的戰役。  1933年初,日軍大舉入侵華北,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然而國民黨政府主席蔣介石卻置民族危亡於不顧,仍然堅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決心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  5月,他在南昌設立全權處理贛、粵、閩、湘、鄂五省軍政事宜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親自組織和指揮對各蘇區進行更大規模的第五次"圍剿"。並決定採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戰略,同時對蘇區實行經濟、交通封鎖,企圖消滅紅一方面軍和摧毀中央蘇區。是年夏秋,蔣介石一面向美、英、德、意等國大量借款,購置軍火,聘請軍事顧問和專家;一面在廬山召開軍事會議,開辦"剿匪"軍官訓練團,並著手制定"圍剿"計劃,加緊進行"圍剿"準備。這次"圍剿",蔣介石調集100萬兵力,其中,直接用於進攻中央蘇區的兵力達50萬人。其部署為:北路軍總司令顧祝同,指揮第1、第2、第3路軍,計33個師又3個旅。其第1路軍4個師又2個旅位於吉水、新淦(今新干)、永豐、樂安、宜黃地區;第2路軍6個師位於金溪、騰橋、崇仁地區;以陳誠任總指揮的第3路軍18個師又1個補充旅為此次"圍剿"的主力軍,集結於南城、南豐、臨川地區。北路軍的任務是:由北向南,構築碉堡封鎖線,實施對中央蘇區的主攻。以第3路軍在第1、第2路軍策應下,向廣昌方向推進,尋求紅軍主力決戰;由北路軍總司令部直接指揮的2個師扼守贛江西岸的吉安、泰和等地,配合西路軍維護贛江交通;總預備隊3個師位於撫州(今臨川)附近。南路軍總司令陳濟棠,指揮11個師又1個旅,築碉扼守武平、安遠、贛縣、上猶地區,阻止紅軍向南機動,相機向筠門嶺、會昌推進,配合北路軍作戰。西路軍總司令何鍵所部9個師又3個旅,和浙贛閩邊守軍5個師又4個保安團分別"圍剿"湘贛、湘鄂贛和閩浙贛蘇區紅軍,並阻止紅一方面軍向贛江以西和贛東北機動。第19路軍總指揮蔡廷鍇指揮6個師又2個旅,負責福建防務,並阻止紅軍向東機動。空軍5個隊配置於南昌、臨川、南城,支援作戰。  中央蘇區取得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後,範圍擴大到30多個縣;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都取得很大成績;主力紅軍擴大到約10萬人;地方部隊和群眾武裝亦有很大發展,此時,正在閩西北和撫河與贛江流域之間地區分兵作戰。面對國民黨軍採取堡壘主義新戰略和重兵進攻,中共臨時中央領導人博古(秦邦憲)等卻錯誤認為,這次反"圍剿"戰爭是爭取中國革命完全勝利的階級決戰。在軍事戰略上,拒絕和排斥紅軍歷次反"圍剿"的正確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繼續實行"左"傾冒險主義的戰略指導,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企圖以陣地戰、正規戰在蘇區外製敵,保守蘇區每一寸土地。這時,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從上海到達中央蘇區,直接掌握第五次反"圍剿"的軍事指揮權。因而,在國民黨軍"圍剿"前夕,未及時有效地組織蘇區軍民進行反"圍剿"準備,而是命令由紅3軍團(總指揮彭德懷、政委楊尚昆)、紅19師為主組成的東方軍和由紅1軍團(總指揮林彪、政委聶榮臻)、紅14師為主組成的中央軍,繼續在閩西北地區和撫河與贛江之間地區對國民黨軍實行不停頓的進攻。紅一方面軍主力在持續作戰而未休整和補充的情況下,即於9月下旬倉促開赴中央蘇區北線迎擊國民黨"圍剿"軍。  9月25日,完成"圍剿"準備的北路軍,以3個師的兵力由南城、硝石向黎川發起進攻。東方軍奉命由福建省將樂、順昌北上,擬首先消滅進逼黎川之國民黨軍,進而與敵在撫河會戰。28日國民黨軍佔領黎川。中革軍委為恢復黎川,再令東方軍以一部阻止黎川國民黨軍南進,主力進攻硝石、資溪橋、黎川;令中央軍由永豐、樂安地區東移,攻擊和牽制南城、南豐地區的國民黨軍主力,以保障東方軍收復黎川。10月6日,東方軍在向硝石前進途中,於洵口、飛鳶與由黎川前出偵察之國民黨軍3個團遭遇,將其大部殲滅後,於9日進攻硝石。國民黨軍依託堅固堡壘據守,東方軍攻堅數日不克,傷亡嚴重。中央軍主力阻止南城援軍也未達目的。13日,"圍剿"軍4個師進抵硝石,東方軍被迫撤出戰鬥。17日,蔣介石命令"圍剿"軍繼續構築綿密的碉堡封鎖線,穩紮穩打,逐步推進。18日,駐南城4個師由硝石進到潭頭市,其先頭和黎川之3個師又1個旅進佔資溪橋。在此情況下,中革軍委仍令紅一方面軍主力插入國民黨軍堡壘密集地區實施強攻。22日,紅軍以3個師攻擊資溪橋和潭頭市,主力集結於石峽、洵口、湖坊地區,準備突擊被牽動之敵。國民黨軍據碉堅守,紅軍連攻4天未克。28日,中革軍委決定組建紅7軍團(總指揮尋淮洲、政委肖勁光)、紅9軍團(總指揮羅炳輝、政委蔡樹藩)。此後,中革軍委又令紅7軍團伸入撫州附近地區活動,企圖調動金溪及南城、南豐之國民黨軍。11月11日,紅7軍團向滸灣進攻時,在八角亭附近遭到由金溪縣城、琅琚和滸灣出擊之國民黨軍的夾擊。紅3軍團馳援,在八角亭東南受阻,12日向敵陣地攻擊,遭受重大傷亡,被迫撤出戰鬥。紅7軍團也在陣地被突破後撤退。15~17日,奉命由薦源橋至棠陰的國民黨軍堡壘線間隙北出作戰的紅軍中央軍主力,在雲蓋山、大雄關遭"圍剿"軍5個師的攻擊,傷亡嚴重,被迫向蘇區內轉移。至此,紅軍雖經近2個月浴血苦戰,卻未能禦敵於蘇區之外,反使部隊遭受很大損失,完全陷於被動地位。  紅軍在北線進攻受挫後,中共臨時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作戰指導上轉而採取消極防禦的戰略,要求紅軍處處設防,節節抵禦,企圖以陣地防禦制止國民黨軍的進攻。此時,駐福建省的國民黨軍第19路軍於11月20日發動了反蔣介石的福建事變,並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蔣介石慌忙從北路軍中抽調11個師前往鎮壓第19路軍。在這種有利的形勢下,毛澤東提議,紅軍主力應突進到以浙江為中心的蘇浙皖贛地區,縱橫馳騁於杭州、蘇州、南京、蕪湖、南昌、福州之間,將戰略防禦轉變為戰略進攻,威脅敵之根本重地,向廣大無堡壘地帶尋求作戰。而中共臨時中央卻將紅軍主力從東線調到西線永豐地區,進攻國民黨軍的堡壘陣地,從而使紅軍喪失了打破"圍剿"的有利時機。12月11日,蔣介石為保障其進攻第19路軍的翼側安全,以第8縱隊3個師從黎川向團村、東山、德勝關推進。12日,該縱隊2個師向團村附近紅5軍團(總指揮董振堂)陣地發起攻擊。紅一方面軍急調紅3軍團、紅3、紅34師,從東、西兩個方向反擊。但因兵力不集中,僅擊潰其一部,未能大量殲敵。蔣介石在鎮壓了福建事變以後,即將入閩部隊改編為東路軍,協同北路軍、南路軍,於1934年1月下旬重新開始了對中央蘇區的進攻。主力從東、北兩個主要方向採取堡壘攻勢,向廣昌方向進攻,其第3路軍主力向建寧推進,第6路軍2個縱隊從永豐向沙溪、龍岡推進。  在國民黨軍新的進攻面前,中共臨時中央仍然要求中央紅軍(1934年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處處設防,廣築碉堡,以陣地防禦結合"短促突擊"頂住敵人的進攻。從1月下旬開始,紅軍全線開展陣地防禦戰。在贛東方向,國民黨軍北路軍4個師奪取建寧,分兩路進攻黎川、建寧間要點橫村和樟村,突破紅5軍團防禦後,再攻邱家隘、坪寮,紅9軍團和紅3軍團第4師抵禦失利,被迫南撤。2月9日,紅1、紅9軍團分別在樟村以西雞公山及熊家寨與國民黨軍各1個師激戰,失利後被迫南撤。15日,紅1、紅9軍團、紅3軍團第4師、紅5軍團分別在鳳翔峰、司令岩、蘆坑與國民黨軍3個師激戰,均未獲勝。25日開始,紅1軍團等部為保衛建寧,在建寧西北山岬嶂與國民黨軍激戰3天,擊潰其1個師。3月上中旬,中央紅軍與國民黨軍北路軍頻繁交戰,紅軍節節失利,損失嚴重,逐步向廣昌撤退。至此,北路軍完成了樂安至黎川的堡壘封鎖線,開始準備進攻廣昌。在閩西北方向,2月24日~3月下旬,紅7軍團等部先後在沙縣、將樂、泰寧、歸化(今明溪)等地區與國民黨東路軍展開激戰,失利後被迫向西退守建寧、寧化一線。國民黨軍東路軍亦築碉步步進逼,向建寧推進,並與北路軍第3路軍在閩贛邊界的德勝關會師。各路"圍剿"軍的合圍緊逼,迫使中央紅軍主力在廣昌、建寧等地與之決戰。  4月上旬,國民黨軍北路軍和東路軍進到南豐縣的康都、西城橋至泰寧一線,並集中11個師分兩個縱隊沿盱江兩岸向廣昌進攻。中共中央在紅軍連續作戰、十分疲勞、減員很大的情況下,以紅1、紅3、紅9軍團及紅5軍團第13、第23師共9個師的兵力,採取集中對集中、堡壘對堡壘、陣地對陣地的"正規戰",以求阻止國民黨軍進佔廣昌。10日開始,國民黨軍7個師又1個炮兵旅,在大批飛機的配合下,向廣昌交替攻擊。紅軍輾轉苦戰,難於應付。14日,甘竹失守。19日,大羅山、延福嶂陣地丟失,紅軍反擊未能奏效。至下旬,紅軍被逼至廣昌城下。27日,國民黨軍向廣昌城發起總攻,紅軍拼力抵抗,並組織反擊,但未能阻止國民黨軍的連續攻擊。28日,紅軍退出廣昌。4月下旬~5月中旬,國民黨軍東路軍加緊進逼建寧,相繼佔領太陽嶂、將軍殿、弋口、挽舟嶺、江家店。16日,東路軍在北路軍和空軍配合下攻佔建寧。南路軍於5月上旬佔領筠門嶺要塞。6~7月間,紅軍在古龍岡以北地區進行了反擊作戰,均未能阻止國民黨軍的進攻。蘇區範圍逐漸縮小。  紅軍6路分兵抵禦失利,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蔣介石為了加緊對中央蘇區中心地區的"圍剿",重新調整部署,於7月上旬開始全面進攻。此時,中革軍委以紅7軍團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隊,從江西省瑞金出發,經福建省向閩浙皖贛邊挺進。但此舉亦未能牽動國民黨"圍剿"軍回援和減輕對中央蘇區的壓力。這時,中央蘇區的人力、物力都很匱乏,紅軍已失去了在內線打破國民黨軍"圍剿"的可能。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採取了6路分兵、全線抵禦的方針,將紅軍主力分別配置在興國、古龍岡、頭陂、驛前、連城、筠門嶺等地區,繼續同國民黨軍拼消耗。8月5日,北路軍9個師在空軍、炮兵的支援下,向驛前以北地區發起攻擊。紅3軍團和紅5軍團第34師奉命在高虎腦、萬年亭到驛前約15公里縱深內,實施陣地防禦。至月底,擊退國民黨軍多次集團衝擊,使其第89師喪失了戰鬥力。但紅軍也傷亡嚴重,不得不放棄驛前以北的全部陣地。8月底9月初,紅1、紅9軍團等部雖在溫坊(今文坊)地區伏擊、襲擊離開堡壘之國民黨軍,殲滅東路軍1個多旅,卻未能改變紅軍的被動局面。  下旬,中央蘇區僅存瑞金、會昌、雩都(今於都)、興國、寧都、石城、寧化、長汀等縣的狹小地區。21日,中革軍委決定,組建紅8軍團。10月上旬,北路軍和東路軍加緊對興國、古龍岡、石城、長汀的進攻,南路軍由筠門嶺向會昌推進,企圖迅速佔領上述各地,進而佔領寧都、雩都、瑞金,以實現圍殲紅軍的目的。中央紅軍完全喪失在蘇區內粉碎國民黨軍圍剿的可能。這時,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決定,放棄中央蘇區。10月7日,中革軍委下令地方部隊接替各線防禦任務,主力紅軍撤到瑞金、雩都、會昌地區集中。10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從瑞金出發,率領主力紅1軍團、紅3軍團、紅5軍團、紅8軍團(軍團長周昆、政委黃功、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紅9軍團和中央、軍委直屬隊共8.6萬餘人,迫退出中央蘇區,向湘西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點評:此戰,持續1年之久,是我軍戰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軍事失敗,其根本原因是戰略指導上的失誤,中央蘇區軍民全力以赴,為保衛蘇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付出了巨大代價,給予國民黨軍大量殺傷。但由於中共中央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和作戰原則,使這次反"圍剿"作戰始終處於被動,以致在紅軍遭到嚴重削弱、中央蘇區大部喪失的情況下,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推薦閱讀:

「四一二」政變九十週年
長征時紅軍戰士真的用茅台酒洗腳嗎?(資料來源新華社)

TAG:中國 | 中國工農紅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