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平凡中的不平凡

韓興娥是濰坊市濰城區青年路小學的一位優秀教師,她主持開展的大量閱讀教改實驗,以其教法獨特、成果顯著而備受矚目。許多人都習慣於把目光投向實驗上面,此文則把工作與生活中的韓興娥介紹給大家。

韓興娥,年近不惑,身材單薄,一把馬尾辮,兩塊近視片。衣著樸素,鮮見穿紅掛綠;不事張揚,平素少言寡語。她遇見不熟悉的人,問一句答一句,似乎有點兒靦腆和拘謹,與其站在講台上的那份自信與從容相比,簡直判若兩人。韓興娥18年來穿梭於學校、家庭、書店(書攤)之間,在忙忙碌碌中透著職業女性的幹練、文靜和幾分書卷氣。在小學教師隊伍高度女性化的今天,顯得踏實而又平凡。

韓興娥就在這貌似平凡之中蘊含著 「不平凡」,也許就是這諸多的「不平凡」,才成就了她的教改實驗,磨礪出她特色鮮明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

一、教書與讀書

18年前,韓興娥登上了小學的講台,從此由學生轉變成為一名語文教師,角色的轉變使得她對教師、學生的讀書問題格外關注。教師怎樣才能變教學為自學,變教教材為讀書,韓興娥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琢磨出一個道理: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職責是啟蒙和奠基,教師通過言傳身教,指導學生在書山經海中自由翱翔,大量閱讀,功到自然成。如果僅僅圍繞幾本教材讀讀寫寫,無論教材內容怎樣精要、豐富,信息量畢竟有限。學生缺乏閱讀興趣,閱讀量不上去,視野打不開,導致後天營養不足,提升語文素養就會失去根基。韓老師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決定了今後語文教學的思路和方法:不再單純地為學生眼前的考試成績打拚,重在著眼學生的未來發展需要。在學好規定語文教材的基礎上,引領學生走進教材之外更加廣闊的閱讀領域,讓學生浸潤在濃濃書香之中,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這項語文教改實驗,韓興娥一做就是5 年。

讀書就要知書、愛書。韓興娥愛讀書,數年如一日,雖年近不惑依然如初。因此她成了書店、書攤的常客,常年購書、讀書。當今書市較為混雜,為了買到物美價廉的書籍,她常常說服賣主購進同一種書的幾個版本,反覆比較鑒別,直至找出相對較好的書才買下並予以推薦。有時她為買到一本稱心的讀物或工具書,甚至佔用去幾個星期天的時間也在所不惜,樂此不疲。她的學生隨年級的增高,閱讀範圍不斷擴大,在許多方面甚至超越了老師。她常常與學生交換圖書來讀,讀完後再跟學生交流。在韓興娥執教的實驗班中,講台上碼放的是一排工具書,教室後面的班級書架上擺滿了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書籍。在實驗班學生(五年級上學期)讀書量調查中讀過上百本乃至幾百本中外兒童文學名著的學生大有人在。就是因為讀書興趣持久,閱讀量大(四年級學生閱讀量達到300萬字以上),韓興娥的學生才敢於把高年級語文教材當作讀物,每課時學習二至三課書,兩個星期學完一冊教材,四年級末即通讀完了小學階段的全部語文教材,並且與六年級學生同時測試完全相同的試題,結果毫不遜色。五年級時學習《中華上下五千年》,其學生的歷史知識讓人嘖嘖稱奇。

二、學高可為師

人們經常讚美這樣的教師:學問大,懂得多。人們已經看慣這樣的課堂:滔滔不絕的教師,正襟危坐的學生,教師權威令人敬佩!韓興娥的課堂教學風格恰恰相反,除了站在講台上以示教師身份外,在局外人看來簡直不成教師體統。她對學生亦師亦友,多向對話平等自然。她頻頻受到學生「挑戰」,譬如質疑她的觀點,糾正她的發音,指正她的失誤。甚至在坐滿省內外專家、學者的公開課上,學生不需向她做任何請示,照樣拿起書走近講台,悄悄地跟她耳語,大約是友情提示老師一些什麼。老師側耳傾聽,居然無半點惱怒尷尬之色,這哪裡還有教師的權威?有人叫作課堂民主,師生互動,還有人說是生髮課堂資源。不管是什麼,韓興娥早已習慣於這樣的教法。「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學高即可為師,單純形式的東西在她看來沒有任何意義了。韓興娥時常發表感慨:實驗班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現在是學生推著她向前走。在她的課上你會經常聽到這樣的一些話:「這些知識你從哪裡得來的?」「把你看的那本書借我看看,行不?」諸如此類。你聽聽,是真不明白還是假不明白,面對一群小孩子,豈能斯文掃地?這個韓老師就是不同尋常!

三、思辨即學習

人們常羨慕有口才的教師,縱橫三萬里,上下五千年,口若懸河,何等神氣。有些教師確實精於此道,窮其一生研究「講授」的學問,以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榮。所以自古至今教師當中「善講」的人並不鮮見,且因此頗受敬重。奇怪的是韓興娥在課堂上並不擅長多講,說話反而特省。特別是學生進入中高年級後,她的話少而又少,幾乎聽不到組織教學的語言,即便講三言五語,也是直奔教學主題,沒有一句虛套話。課堂上的話語權基本上由學生掌控,這與一般小學課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通常情況下,她的課上出現了一個話題,學生搶先發表個人意見,假如達不成共識就會引發爭論,然後出現一個對幾個、一組對一組、有時候會自然形成觀點對立的辯論組。各組各自引經據典,努力說明己方的觀點和意見,試圖說服對方。其間插嘴的、反駁的、補充的,嘰嘰喳喳。辯得清的、辯不清的、越辯越糊塗的,形形色色。你如果注意觀察,不難發現,韓興娥就像一位善斗蛐蛐者,她把學生的思辨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探求真知的程序啟動了,她便成了旁觀者。有意思的是她的學生除了對辯題有興趣外,似乎無暇顧及其他事情,根本不需要事先組織、協調和要求,這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了。與一般教學方法不同的是,學生的知識並非單純由教師傳授,大部分知識是學生平時閱讀當中就已經儲備的,課堂上的主要任務就是把知識明晰化,像沙中淘金那樣,把金子淘出來,而且常常是學生自己淘出來的。明晰化的方法主要是引導學生思辨,思辨即學習,思辨即能力培養。如果學生的發言能夠旁徵博引,邏輯性越來越強,意見逐漸趨同,或者話題更加引向深入,那麼教師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韓興娥的學生喬彥聰有感於此,寫了一篇題為《我們班裡亂鬨哄》的文章,介紹班內同學之間學習、交流的熱鬧場景。如果有機會讀到這篇文章,再聽一聽韓興娥的課,或許你就不會驚詫於課堂上教師話語之簡、學生話語之精了。她的這種教學策略對於至今還捨不得下放話語權以至於音帶受損、咽炎加重的同行,應當有所啟示。

四、甘作壁上觀

韓興娥在課堂上更多的是欣賞學生。她往往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互相爭論與思辨,而不會輕易做出否定意見,也不會急於下結論。學生搞清楚了固然好,搞不清楚又有什麼關係呢?課內不清楚課外再辯,現在不清楚將來再辯。翻工具書,查閱資料,上網搜索,向他人諮詢,她的學生就是這麼學習的,在她這裡很少有固定的統一的答案,她根本就不想給學生早早預備下這樣的答案。韓興娥是如此單純又是如此複雜的一個人。她從小重視培養學生讀書、思辨的興趣與習慣,把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理念與方法牢牢根植在學生的心中,只需輕輕地那麼一引導,學生們課內課外地閱讀,動腦動手又動口,長知識增才幹,而她本人卻「甘作壁上觀」。

有一次,韓興娥執教市級公開課,教學《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的「楚漢之爭」,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解衣衣我,推食食我」,這原本是成語「解衣推食」的出處。有的學生讀作「解衣(yī)衣(yī)我,推食(shí)食(shí)我」;幾名學生馬上站起來反駁,認為應當讀作「解衣(yī)衣(yì)我,推食(shí)食(sì)我」。並且引用字典中的解釋以及這本書中前面出現過的詞語來印證自己的觀點,還解釋出了前後兩個「衣」「食」字義上的不同。韓興娥除了間或點撥幾句之外,自始至終沒有給出所謂的「標準答案」,但學生似乎真正弄懂了這句話的正確讀音和意思。俗語說「懶娘勤閨女」。教學講究過程與方法,教師應當盡量躲在後台,前台的主角就是學生,教師「勤不得」。師生經常在這樣的氛圍中教學與學習,恰當地掌握著「度」,又善於作壁上觀,是韓興娥教學藝術的獨到之處。

五、專註與執著

韓興娥是一個專註的人,對穿著打扮並不太在意,也不熱衷於交際。她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最割捨不下的就是學生,她對於每個學生點點滴滴的成長故事如數家珍,令學生們感動不已。她把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學生身上,用在了挑書、編書和讀書上。教學中的「金點子」一個連著一個,一旦離開了學生和書籍,似乎就失去了那股靈性,顯得那麼不自在。

韓興娥是一個執著的人。為了心中的夢想,認準的事一干到底,不會動搖。她的實驗已經堅持了五年,在此期間,區內、市內學校淺嘗輒止的教學實驗不勝枚舉,唯有韓興娥鍥而不捨,持之以恆。沒有「恆」字當頭,執著追求,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顯著成果。

韓興娥是一個淡泊的人。她寧肯天天守著自己的學生,過著有規律的教學生活,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也不願意到處上課、講學、作報告,儘管她也深知那樣做可以使自己更快地成為「名師」!

韓興娥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只要她的實驗有益於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有助於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她就會始終不渝地堅持下去,即使付出再多的艱辛和努力,也會甘心奉獻,樂在其中。

韓興娥老師是千千萬萬小學教師隊伍中平凡的一員,她在困惑中尋求突破,在困境中體會關愛,在艱辛中品味快樂。希望有更多的教師像韓興娥老師那樣,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業。

2005年5月22日夜


推薦閱讀:

生活中總結的365條平凡道理4
在最平凡的生活里,活出精緻的樣子
為什麼要倡導我們做個平凡人?
平淡水的平凡的【情感國度】
把平凡的工程做的不平凡 這是不容易的

TAG:平凡 |